屈原《涉江》赏析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案涉江教学分析

高中语文教案涉江教学分析

高中语文教案涉江教学分析一、教学目标(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会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第1段中写诗人“高驰而不顾”,第2段却写“乘鄂者而反顾”,这两种心情岂不矛盾?分析:“不顾”,表明诗人不为流俗所容,但仍坚持理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的战斗精神。

“反顾”,表明诗人在流放途中深切怀念故国、热爱祖国人民的心情。

两者不矛盾,共同的核心是“爱国”,正因为爱国,才坚持正确的路线,不顾及世人的谗陷;正因为爱国,才会在流放途中仍然梦萦魂牵着祖国人民。

(二)诗人表现这种“反顾”感情的词句还有哪些?这种写法的妙处在哪里?分析:这里的“反顾”感情就是“眷念故国”的感情,表现这种感情的词句还有:“欸”、“步”、“邸”,“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诗人在这里描写了景物,他是将自己的心情移到了景物中,所以感到秋风冷,船走不快,溆浦的天气、景物都不好。

这是“移情于景”的写法。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心绪(欸、步、邸、儃徊)与客观环境(秋冬之绪风、山皋、方林。

船容与、淹回水及溆浦恶劣的气候、景观)结合起来,这种写法的妙处在于情景交融:“欸绪风”、“船容与”、“淹回水”等句既是写景语也是抒情语,反正情与景已达到了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

(三)第1段主要是写诗人为什么会“涉江”,为什么开始要写“好奇服”及“游仙山”?这一节写法有何特色?分析:“好奇服”及“游仙山”正是“涉江”的真正原因。

“好奇服”,用服饰的奇特象征诗人道德品质的高洁,而这种鹤立鸡群的“爱好”是不为世人所“知”的;正由于世人不知,于是诗人才“高驰不顾”地“游仙山”,也正是由于这不知,才致使诗人被流放。

在这一节中,诗人展开了奇特而瑰丽的想象:“驾青虬”、“骖白螭”、“伴重华”、“游瑶圃”、“登昆仑”、“食玉英”。

涉江_1

涉江_1

涉江导读:教学目的: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感情。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抒情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楚辞》的句式特点;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男读难懂的字词句。

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朗读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堂类型:讲读课教授方法:讲授、总结。

课时:共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不知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财富。

其中,文学的殿堂尤为丰富:从诗经、楚辞,到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再到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明清小说,古文言简意赅,文词优美而意境深远。

每一样都可以使我们留连驻足许久。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

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有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

《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即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随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天问》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了怀疑和质问,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另有《九歌》等篇。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涉江·.示例之一.-教学教案

涉江·.示例之一.-教学教案

涉江·.示例之一.-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 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认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3 了解屈原坎坷的人生经历,学习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的重点在于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认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而难点却在于字词的疏通,因而拟打算分散重难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部分字词;在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中学习另一部分字词,使学生明白文言词语是可以通过理解文意、句意揣摩的。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初读全诗,把握大略。

2 简介屈原、《九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

1 在第四册中曾学习了郭老的剧作《雷电颂》(节选),你认识了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屈原是战国时的政治家,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名平,字原,楚国人,传说为湖北秭归县人。

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对内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

曾辅佐怀王图议国事,处理内政、应对诸侯。

但遭以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为代表的反动贵族和亲秦派的诽谤、进谗,被两次流放,长达30年之久。

公元前278年春,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遂于当年夏历五月初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殓国。

屈原在流放生活中接近人民,在吸收民间文学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文学形式。

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 本诗选自《九章》。

《九章》是《惜诵》、《哀郢》等九篇诗歌的总称。

本诗写于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的时期。

涉江,就是渡过大江南行的意思。

板书课题:《涉江》二、初读。

1 自读。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把握全文大略;画出文中表地点的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 作者历经的路线是怎样的?你能拟出行程路线图吗?提示:鄂渚→溯沅江而上→枉陼→辰阳→溆浦3 作者沿什么方向前行?是什么季节?提示:沿南,然后向西南前行。

天气是秋冬之间。

屈原《涉江》赏析教案

屈原《涉江》赏析教案

一、重点难点1.重点: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愤苦闷情怀与强烈的爱国之情;比喻和象征手法。

2.难点:屈原的爱国与忠君。

二、背景材料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博闻强记,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明于治乱,敏于应对。

在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使楚立于不败之地。

尔后通过改良政治,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初时甚得怀王信任,由于同阶上官大夫的谗毁,竟被疏远流放。

怀王昏庸,屡受张仪欺骗,外交失利,兵败地削,最后客死秦国。

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受令尹子兰为首的亲秦派排挤,再度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拔郢都。

屈原目睹国土沦丧,民众流徙,遂于次年五月五日以身殉国,自投汨罗江而死。

鲁迅充分肯定了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2.楚辞。

“楚辞”又名“骚体诗”,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有“屈赋”、“骚赋”以至“楚赋”等名称。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3.“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第二、《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涉江》教学设计(通用5篇)

《涉江》教学设计(通用5篇)

《涉江》教学设计(通用5篇)《涉江》教学设计篇1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问方面(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力量方面(1)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育同学朗读诗歌的力量;(3)培育同学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力量。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2学情分析经过前面必修一以及必修二部分古诗歌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古诗歌的进展和特点有了肯定的了解,也把握了一些诵读古诗歌的方法和鉴赏诗歌意境、领悟诗人情感的方法,本节课所设置的相关问题,既属于他们的力量能解决的范围之内,又能起到将前面所学习过的内容加以巩固、深化的作用。

3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涉江》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育诗歌鉴赏力量。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会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

今日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作者介绍】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伟大的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yǐng]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汉代学者刘向辑集的《楚辞》。

【解题】《涉江》选自《楚辞·九章》。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衷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jú)颂》《悲回风》,共计九篇。

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思想。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

这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

叙写了作者于顷襄王三年(前296)第二次被放逐后,渡江而南的经历和思想情况,故题名“涉江”,当时屈原在流放途中,渡过长江,登上鄂渚,穿过洞庭,走到沅水上游。

在行径辰阳,进入淑浦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注评】余幼好(hào)此奇服兮,【余:我。

好:爱好。

奇服:奇特的服饰,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明月(珠)、宝璐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表句读的停顿,并起舒缓语气、抒发感情的作用。

】年既老而不衰。

【既:已经,副词。

不衰:指对奇服的爱好没有减弱。

】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铗:剑柄,这里指剑。

九章涉江教案

九章涉江教案

九章涉江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九章·涉江》教案教学目的:了解《涉江》是屈原流放经历的真实写照;掌握《涉江》是自传性政治抒情诗性质;掌握《涉江》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涉江》与屈原流放经历之关系;《涉江》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涉江》高超的艺术成就。

课时分配:4教时教学过程《离骚》和《九章》都是以反应屈原生平阅历和政治理想抱负为内容和主题的诗篇,都是略带自传性的政治抒情诗。

有人说《九章》是小《离骚》。

前人对《涉江》的语言表达艺术有很多评价,我们只有通过分段、分小节才能揭示出《涉江》特殊的语言艺术魅力。

涉江》用大量的笔墨写了自己流放江南的行程,流放经过途中的环境,讲到了环境的险恶和行程的艰难。

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认为当时的江南是比较发达的地区,那是因为,现在的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三省一市的生产总值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一。

其实,当时的江南非偏僻和常落后,是还没有开化的封闭得荒凉的少数民族居住之地,屈原称之为“南夷”。

在《左传》和《史记》中都有多处把犯人流放到江南的记载。

江南也是处在楚国的边缘,历来是楚国流放犯人的地方。

一、《涉江》的层次划分《涉江》共有六十句,我们把它分成四段。

第一段是前十四句,是写流放时的心情,是作者流放生涯的一个精神起点(虽然流放但仍然保持精神上的一个很高的境界);第二段是接着的二十四句,写流放的行程,每十二句为一层,第一层写流放的行程,第二层写流放过程中的环境。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屈原流放的地点是江南一带,江南在当时是蛮荒之地。

从武昌直到湖南越州、长沙一带在当时属于楚国为开发的地区,可以说是非常落后的。

据《左传》记载,楚国每征服一个国家就把这个国家的贵族流放到江南一带。

《左传》还记载,楚国征服了郑国,郑国的国君把自己捆缚起来并对楚国国君讲,如果自己得到宽恕,愿意流放江南。

《楚辞·九章·涉江》翻译赏析

《楚辞·九章·涉江》翻译赏析

《楚辞·九章·涉江》翻译赏析《楚辞·九章·涉江》翻译赏析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注释:奇服:奇伟的服饰,是用来象征自己与众不同的志向品行的。

衰:懈怠,衰减。

铗(音夹颊:剑柄,这里代指剑。

长铗即长剑。

陆离:长貌。

切云:当时一种高帽子之名。

崔嵬:高耸。

被:同“披”,戴着。

明月:夜光珠。

璐:美玉名。

莫余知:即“莫知余”,没有人理解我。

方:将要。

高驰:远走高飞。

顾:回头看。

虬:无角的龙。

骖:四马驾车,两边的马称为骖,这里指用螭来做骖马。

螭(音痴):一种龙。

重华:帝舜的名字。

瑶:美玉。

圃:花园。

“瑶之圃”指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句的盛产美玉的花园。

英:花朵。

玉英:玉树之花。

夷:当时对周边落后民族的称呼,带有蔑视侮辱的意思。

南夷:指屈原流放的楚国南部的土著。

旦:清晨。

济:渡过。

湘:湘江。

乘:登上。

鄂渚:地名,在今湖北武昌西。

反顾:回头看。

欸(音哀):叹息声。

绪风:余风。

步马:让马徐行。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沅湘流萦绕,汩罗独沉吟。

凭栏思旧友,泪满楚天心。

涉江而上兮,哀屈子之民生。

车轮滚滚东逝去,但总有不能抵挡的巨浪将它翻覆于江中。

屈原,他不为巨浪所折服,竟跳入江中,那勇敢与坚毅感人至深。

在死亡的边缘,他做出了令世人为之震惊的抉择。

故君思我兮,菖蒲生之浦。

荒淫无道的楚王为美色所迷惑,将他关入牢狱,在酷刑下屈原没有屈服。

怀王听信小人谗言,疏远屈原,甚至怀疑屈原投靠秦国,便下令放逐屈原。

身处苦境的屈原仍忠于故国,毫不动摇。

“横流”一词写出了水流的壮阔和汹涌。

屈原面对着黑暗势力的威逼利诱,强大敌人的屠刀,以及自己的无助,仍挺直腰板,奋起反抗。

尽管前路荆棘遍地,但也阻止不了他继续前进。

他用笔挥洒出了不朽的诗篇。

他是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坚贞。

“哀民生之多艰”,一个“哀”字体现出了他的拳拳之心。

“求索不得”,一个“求”字包含了他多少辛酸?他寻觅了多少代?最终,他成功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内心却无比悲痛,像一只飘零的鸿雁,疲倦、哀伤。

他的努力却始终换来的只有失望与无奈。

这些他都忍受了,可是当他听到自己被楚怀王遗弃时,仍不禁落泪。

那一刻,他感觉到了彻骨的冰凉。

屈原是一个多情的男子,纵使流离失所,他仍会一次又一次忆起远方的伊人,吟诵出千古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流落江湖,但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他的胸襟,这是何等宽广!“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宁愿被杀头也不愿如此行尸走肉地活着。

他始终不肯向命运低头,即使已被楚怀王放逐,也始终高洁自持。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放弃高官厚禄,是怎样的意志让他九死不悔?汨罗江边,屈原纵身跃入汨罗江中,他用鲜血浇灌出了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文明。

在他死后的几百年里,不论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人们都会记住他,铭记他的英名。

我们就如同这秋天的流水,永远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退缩,因为梦想是心灵的归宿。

涉江

涉江

涉江
贾红
目的要求:1、进一步了解屈原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以朗读为主,在诵读中感受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达到背诵。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屈原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以朗读为主,在诵读中感受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对屈原矛盾心情的理解以及对浪漫主义手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这是《读本》上的一篇课外自读篇目,但是它在屈原的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描述了屈原人生旅途中重要的历程,并且诗歌内容丰富,全诗叙事则历历在目,抒情则真挚深沉,激情澎湃,议论则合理警策,想象丰富,表现诗人愤世激俗、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眷恋国土的爱国情感。

在学过《离骚》以后,再来读这一篇诗歌,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内容与艺术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阅读中,对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学生没有多大的障碍,关键是诗中难字较多,让学生边读边注音,然后教师指导背诵,引导鉴赏。

【推荐】涉江-推荐word版 (6页)

【推荐】涉江-推荐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涉江教学目的: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感情。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抒情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楚辞》的句式特点;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男读难懂的字词句。

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朗读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堂类型:讲读课教授方法:讲授、总结。

课时:共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不知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财富。

其中,文学的殿堂尤为丰富:从诗经、楚辞,到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再到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明清小说,古文言简意赅,文词优美而意境深远。

每一样都可以使我们留连驻足许久。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

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有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

《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即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随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天问》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了怀疑和质问,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上册《诗经》两首涉江

上册《诗经》两首涉江

教学目的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教学设想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难读难懂的字词句。

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 2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

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

《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1 学生默读全诗,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 订正读音。

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3 学生轻声读全诗,读准字音。

(二)二读。

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顺全诗,理清结构。

1 结全诗划分部分。

全诗是按行程次序记叙的,分5部分,分别是:涉江前(第1段);涉江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独处(第5段);尾声(第6段)。

2 请五位学生分读5个部分,其余学生在以上学生读错的地方作上记号。

3 讨论。

学生集体纠正读错的地方。

4 学生齐读全诗,做到顺畅、准确。

(三)三读。

要求:了解“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

1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思考:①“兮”字在诗中的位置有哪几种?“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②“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2 学生讨论。

明确:①《涉江》中“兮”的位置有三种。

第一种在句中,如,“被明月兮珮宝璐”,这个“兮”起情感的缓冲作用,不可读断,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第二种在上一句话的末尾。

如,“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语意未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声音可适当延长。

第三种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

例子很多,这些“兮”可以根据整句意思来调整它的读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

②《涉江》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这就是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

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涉江 教学课件]

涉江  教学课件]
本诗开头用“余幼好此奇服”领起全篇,是诗人塑造 自我形象,表现自已的志行高洁的独特性格,同时也用以 揭示自已的理想与客观现实的尖锐矛盾。 “奇服”是一种比喻,象征着诗人的美好品质和对崇 高理想的追求。
关于“奇服”的描写,带起了全诗,点明了全诗的主 旨。
1.鸾鸟凤皇
比喻贤士、忠臣。鸾鸟,即鸾,传说中的神 鸟,有彩色羽毛,鸣叫声如奏乐。凤皇,即凤 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羽毛美丽,雄为 凤,雌为凰。下文的“露申辛夷”也是比喻贤 士、忠臣。总之,作者用神彩之鸟,芳香之花 这类美好的事物比喻贤士、忠臣,比喻即新奇 又贴切。
2.燕雀乌鹊
比喻小人佞臣。燕雀乌鹊,都是鸟名。作 者用鸣嗓的小鸟一类事物作比,比喻鲜明,深 刻。
1.接舆髡首
接舆剪去头发。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故亦称楚狂接舆。 《论语· 微子》记载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 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 子交谈。《庄子· 人间世》亦有类似记载。唐李 白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接舆 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 统治者合作。
4 入溆浦余儃
佪兮,迷不知吾 所如。深林杳以 冥冥兮,乃猿狖 之所居;山峻高 而蔽日兮,下幽 晦以多雨,霰雪 纷其无垠兮,云 霏霏其承宇。
进入溆浦我又迟疑 起来啊,心里迷惑不 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幽深的树林是那样的 昏暗啊,是猿猴居住 的地方;山又高又险 遮住了天日啊,山下 又阴又暗经常下雨; 雪花纷飞一望无际啊, 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屋 檐。
尾声:鸾鸟和凤皇,一天 天地飞远了(忠臣,贤士一 天天地被疏远了)。燕雀乌 鹊,在朝廷祭坛上筑巢搭窝 啊(奸臣,小人却把持着朝 政)。露申辛夷这些芳香的 草死在了荒野间草木丛生的 地方啊(忠臣、贤士被疏远, 放逐,将在这边远的地方了 结一生。)腥臊肮脏的东西 都派上了用场,芳香的东西 却不能接近(奸臣、小人受 到重用,忠臣,贤士却被排 挤)。自然界极端混乱(楚 国政治混乱),我生不逢时 啊。我怀着一片忠诚,却不 得志,我将飘然远行了啊。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

自走 自己的 路 。 第 二节 ( “ 乘 鄂渚 而反 顾兮 … …虽僻 远 其何伤 ”) ,写 傲 自负 ,而 主导 的思 想则 是他对 自己的政 治理想 、道 德操 流 放 行 程 , 诗人 水 陆 兼 程 ,走 了一 段 曲 折 的路 程 , 他 从 守 的 自负和执 着 ,他认为 这 是他 不见容 于 楚国 当权者 的原 鄂 渚 出发 ,经 “ 山皋 ” 、“ 方林” ,渡 湘 江 ,过 洞庭 ,逆沅 因,也 是他 的骄傲 和 光荣 。他 反 重 申要坚 守 自己的主 张与 水而上 ,又 从枉 陪 到辰 阳,沿 途奔波 劳 累,但 诗人 却觉 得 信 念 ,不与世 俗 同流 合污 ,永不 妥协 。


第 三节 ( “ 入 淑浦 余 值 佃兮 ” ・ … 固将 愁 苦而 终 穷 ”) , 写 进入 淑 浦 时 的情景 ,在 当时 ,溆浦 是 个荒 无 人烟 之地 , 山高林密 ,环 境幽 暗 ,猿 狄 出没 ,雨雪 纷纷 。诗 人独处 山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寂 寞 、悲 愤, 日子 难 熬 , 因而产 生 “ 哀吾 生 之 无 乐 ” 的 哀 叹 ,然 而 诗人 并 没 有 因 为这 种 艰 苦 的环 境 而 产 生 动 摇 , 明知 “ 固将 愁 苦而 终 穷 ” ,却 仍 然 坚定 地表 示 “ 不 能 变 心 以从 俗 ” ,诗 人 的倔强性 格跃 然纸上 。 从 以上 三 节可 以看 出,诗 人 南 渡 长 江 ,逆 沅 水 而 上 抵 达溆浦 后 ,“ 迷 不知吾 所如 ” ,迷 失 了方 向,只好 安顿 下
了极为深 远 的影响 。 来 。朱 碧莲教 授说 :“ 溆 浦一 带是 此行 的终 点 ” 。这 是诗 人 《 涉 江 》是 屈 原被 第 二次 放 逐江 南 时 的作 品 。当 时 顷 自己,描 述其 真实 的一段 流放 经 历。 因此 这 首诗可 以说 是 襄 王任 命其 弟子 兰为令 尹 ,彻底 走上 了对 秦妥协 投 降的道 首纪行 诗 。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涉江战国·楚·屈原【原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注释】奇服:奇伟的服饰,是用来象征自己与众不同的志向品行的。

不衰:不减弱,引申为不改变。

衰,懈怠,衰减。

铗:剑柄,这里代指剑。

长铗即长剑。

陆离:长貌。

冠:帽子,这里作动词,戴。

切云:当时一种高帽子之名。

崔嵬:高耸的样子。

被:同“披”,戴着。

明月:夜光珠。

璐:美玉名。

溷浊:混乱污浊。

莫余知:即“莫知余”,没有人理解我。

方:将要。

高驰:大步地驰骋,指远走高飞。

顾:顾惜,眷顾。

虬:传说中有角的龙。

骖:四马驾车,两边的马称为骖,这里指用螭来做骖马。

螭:一种无角的龙。

重华:帝舜的名字。

瑶之圃:指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句的盛产美玉的花园,据说在昆仑山上。

瑶,美玉。

圃,花园。

玉英:玉树之花,一说玉的精华,这里指精美的非人间的食品。

英,花朵。

比寿:一作“同寿”。

1齐光:一作“同光”。

南夷:指屈原流放的楚国南部的土著。

夷,当时对周边落后民族的称呼,带有蔑视侮辱的意思。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出身贵族世家,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政治抱负,后来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不仅不重用他,反而疏远了他。

这就激起了他对楚国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失望之余,就“驾一叶之扁舟,举世皆浊我独清”,自沉汨罗江。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篇离骚体的政治散文。

诗歌开头即叙事,交代了写作的原因、意图及过程。

从题目中可知,它是有感于国事而发的。

它紧扣题目中的“涉江”二字。

“江”即长江,在当时中国南方流经今湖北和四川两省之间,其地名如襄阳、江陵等均属楚国管辖,诗人正是以此比喻在现实社会里遭到打击迫害,被排挤在朝廷外的爱国志士。

屈原诗所以写得好,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贯穿着一条鲜明的政治线索,那就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精神。

诗歌表面上看去,是写诗人在清澈的河水边,身穿大夫的礼服,迎着和煦的春风,登上船只,正待渡江。

但是,透过字里行间,人们却看到了诗人宁死不屈、抗争到底的坚定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因此,读者可以把它视为一曲追求光明的战歌。

其二、三、四句:说明了屈原不与秦朝合作的决心,从“乘舲船余上沅兮”至“吾令羲和弭节兮”是对屈原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随着时光的推移,不断增加斗争力量的描写;“奋长袂而拥之兮”至“哀民生之多艰”是对群小误国,奸佞当道,屈原奋起抗争的形象刻画;“哀吾生之无乐”至“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是对不能施展抱负,遭到谗害的悲愤和对群小害己误国的讽刺,这种反复咏叹,是《离骚》全诗的结穴所在。

第五、六句:屈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的斗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衣裳已在设计、制作之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胸怀抱负,出淤泥而不染。

第七、八句:屈原爱国情怀的表达。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路途多么遥远艰难,我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涉江》探赏分析.

屈原《涉江》探赏分析.

屈原《涉江》探赏分析一、鉴赏诗人艰难的人生历程《涉江》是屈原被第二次流放到沅湘之间时记述征程和抒写怨愤的诗作,是《九章》中的一篇。

朱熹谈及《九章》时曾说:“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时感触,辄形于声。

”“涉江”就是过江南行,“旦余济乎江湘”句表明了题意。

诗人因进谏而遭楚顷襄王流放,离开郢都东行,到了鄂渚。

由鄂渚渡江湘南行,一路颠簸,到达方林,横渡洞庭湖,然后改行水路,溯沅水而上。

一路上只有孤寂的身影陪伴自己,却找不到一个理解自己的人,诗人备尝艰辛。

诗人途径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几个县,山一程,水一程,行程非常漫长,一路上的波折坎坷不计其数。

从鄂渚出发还是“秋冬之绪风”,到达溆浦则已是“霰雪纷其无垠”。

路途曲折艰难,时日痛苦难挨,我们于上述地址的变化中分明看到了一位“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年迈老人的凄苦形象,分明感受到一位“帝乡日远”“逆以煎我怀”的忠臣的复杂心情,更清楚地听到“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的顽强斗士的呐喊。

因此,作者并不是单单纪录自己流放的行程,而是以抒发自己越远离故都越沉重的心情来表达对祖国的无限依恋。

诗人学问广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干练的才能,曾为楚怀王左徒,明告怀王,“来!吾导夫先路”,希望“及前之踵武”。

可是楚国“党人之偷乐兮,路幽味以险隘”,而怀王反复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最后不辩忠邪,“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后信谗而齐怒”。

结果屈原由一开始的颇受信任到因奸臣谗言而被楚王疏远,再而“见放”终于“见逐”!这不幸的遭遇,多难的经历,多么像这流放的曲折之路啊!而这一路的颠沛流离,憔悴不堪,又多么像诗人倍受打击、横遭贬谪之苦、多艰的人生啊!我们读到《涉江》中的行程途径,不得不为诗人流两行同情之泪呀!二、鉴赏诗人伟大的艺术形象诗人从幼年起就爱穿标新立异的服装,这种兴趣到了老年仍不衰减。

周围的世俗之人不理解,于是诗人想象驾起青虬,吆喝白龙,陪伴舜帝漫游生长着美玉的仙宫;登上洁白无瑕的昆仑山,餐食玉树的精华。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是我国古代五大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现状,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屈原的《涉江》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涉江》讲述了屈原涉江自杀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屈原当时是楚国的大臣,但是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遭到了楚王的排斥。

屈原感到忧伤和绝望,决定涉江自杀。

在涉江的途中,屈原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但是他并没有被这些风景所吸引,而是坚定地走在了自己的道路上。

最终,屈原在江边自杀,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涉江》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

诗中的描写把我们带到了屈原涉江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心中的哀伤和绝望。

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屈原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和脆弱。

《涉江》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篇,其中蕴含着屈原对人生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同时也是一首关于人生和死亡的思想经典。

通过阅读《涉江》,我们不仅能够享受其中的文学乐趣,同时也能够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

屈原涉江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涉江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涉江屈原湘夫人教案在等待过程中,湘君的种种行为和心理,表达他对湘夫人的思慕之情。

我们可从四节中分别提炼出湘君的行为和心理——望、思、筑、搴。

思筑搴望思慕2、参阅《名师伴你行》第5叶译文,大致了解各小节意思。

二、体会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慕之情(一)望1、开篇“帝子降兮北渚”一句似乎表示湘夫人已经降临,这是一种事实还是幻觉结合下文说明理由。

应该是湘君的想象或幻觉。

下文有“目眇眇兮愁予”,愁予意思是使我发愁。

还有“骋望”,意思是纵目远望。

可见湘夫人并没有降临。

湘君的想象如此逼真,连湘夫人“目眇眇”的样子都活灵活现。

这是对一个人爱慕至深的结果啊。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能衬托湘君什么样的心情形容秋风常用“萧瑟”,这两个形容词所衬托的感情有何不同3、“鸟何崒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这两句说明湘君看到了哪些反常的现象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二)思1、“沅有芷兮澧有兰”,运用什么手法对抒情有何作用比兴,就像“沅有芷兮澧有兰”一样,湘君我也要有湘夫人相伴。

从而含蓄表达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恋。

2、这一节中,还有哪些动作或细节能真切地表达出湘君的“思”(三)筑(建造爱巢)1、“朝驰……夕济……”写出湘君从早到晚都在奔波,他为什么要如此奔波这些表现他什么样的心情2、湘君精心建造爱巢,这表现他对湘夫人怎样的感情根据诗歌描写,想象房屋的布局,或者试画一幅画。

(四)搴(采摘)湘夫人最终没有出现,而湘君在等待过程中有些行为却显得有些放纵“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把袖子放在水中也就罢了,竟然还把单衣脱下丢到江中。

你怎么理解湘君这种表现等待时,人的内心往往交织着希望与失望,快乐和忧愁,这令湘君倍感煎熬和压抑,于是借机宣泄。

这些行为恰恰写出湘君的真实可爱的性格。

三、讨论屈原的创作意图及这首诗的主旨。

1、结合屈原的政治理想探讨其用意。

2、总结主旨这首诗叙述了湘君恭候湘夫人的经过,通过望、思、筑、搴等方面写出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慕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一、重点难点1.重点: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愤苦闷情怀与强烈的爱国之情;比喻和象征手法。

2.难点:屈原的爱国与忠君。

二、背景材料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博闻强记,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明于治乱,敏于应对。

在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使楚立于不败之地。

尔后通过改良政治,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初时甚得怀王信任,由于同阶上官大夫的谗毁,竟被疏远流放。

怀王昏庸,屡受张仪欺骗,外交失利,兵败地削,最后客死秦国。

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受令尹子兰为首的亲秦派排挤,再度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拔郢都。

屈原目睹国土沦丧,民众流徙,遂于次年五月五日以身殉国,自投汨罗江而死。

鲁迅充分肯定了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2.楚辞。

“楚辞”又名“骚体诗”,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有“屈赋”、“骚赋”以至“楚赋”等名称。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3.“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第二、《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第三、《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4.《涉江》大约是屈原于逝世前一年(公元前277年)所作。

在此前一年,楚国郢都为秦兵攻陷,顷襄王只好迁都避难。

就在楚王室去陈途中,令尹子兰向顷襄王进谗言中伤了屈原,以致他又被贬到湘西山区。

屈原到湘西以后,就写了这首纪行兼抒愤的《涉江》。

三、作品串讲涉江[1]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2]。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3]。

被明月兮珮宝璐[4]。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弛而不顾[5]。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6]。

登昆仑兮食玉英[7],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8]。

[1] 选自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

《九章》是屈原先后完成的九篇作品的汇辑。

[2] 奇服:与众不同的服装。

兮:语气助词,用于韵文语句中间或末尾。

相当于现代汉语“啊”。

既: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完结。

[3] 长铗(jiá):长长的宝剑。

铗:原意是剑柄,这里指剑。

陆离:长貌。

冠(guān):戴,名词用作动词。

切云:冠名。

崔嵬(wéi):形容高。

[4] 被:同披。

明月:夜光珠。

珮:同“佩”。

璐:美玉名。

[5] 溷(hùn)浊:肮脏。

莫余知:就是“莫知余”,没人知道我。

[6] 驾青虬(qiú)兮骖(cān)白螭(chī)吾与重(chóng)华游兮瑶之圃:用有角的青龙驾车,两边配上没有角的龙,我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

骖:在两旁驾车的马,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

虬,螭:都是龙类。

重华:虞舜的名字。

瑶之圃:指仙宫。

瑶:美玉。

圃:园。

[7] 玉英(yang):玉树的花,一说玉苗,传说吃玉英可以长寿。

[8]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但余济乎江湘:可悲啊,楚国人不了解我,天一亮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江了。

南夷:指楚国。

江:指长江。

湘:指湘水。

翻译:我自幼就爱好这奇特的服饰,年纪已老但这种爱好并不衰退。

佩带的长剑身后摇曳,戴着切云冠高高耸起,披着的明月珠、佩上的璐玉光泽熠熠。

世俗混浊没有谁了解我,我将要在高处驱驰而不顾世人的非议。

驾驭着青龙以白龙为骖,我和舜帝一同游览天帝的花园。

登上昆仑山以玉树的花为食,我与天地寿命相同,与日月的光辉一般。

哀叹楚国没有谁了解我,明早我将要渡过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9]。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10]。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11]。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12]。

朝发枉陼[13]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14]。

[9] 乘鄂渚(zh?)而反顾兮,欸(āi)秋冬之绪风: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

乘:登。

鄂渚:地名,在现在湖北省武昌县。

欸:叹声。

绪:残余。

[10] 步余马兮山皋(gāo),邸(d?)余车兮方林:让我的马慢慢地走上山岗,让我的车来到方林。

邸:到。

山皋:山岗。

方林:地名。

[11] 乘舲(líng)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tài):坐着船沿着沅水向上流前进,船夫们一齐摇桨划船。

舲船:有窗的船。

余:这里用法同“而”相通。

沅:沅水,在湖南省。

吴榜:吴地制造的船桨。

击汰:拍水,指划船。

汰:水波。

[12] 容与:慢慢地行动的样子。

淹:停留。

回水:回漩的水流。

凝滞:停滞不前。

[13] 枉陼:同下面的“辰阳”都是地名,在现在湖南省境内。

陼:同“渚”。

[14]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只要我的心是正直的,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悲伤什么呢?僻远:偏僻遥远。

这里指处在偏僻边远的地方。

翻译:登上鄂渚回顾已跋涉的行程,感叹着秋冬的寒风使我心绪不宁。

让我的马儿在依山傍水的高地上缓缓行走,让我的车子在大树林稍停。

乘坐有窗的小船上沅水,船桨齐举击打着水波前行。

船行缓慢而不前进,淹留于回旋的水流之中像是停滞了一样。

清晨出发于枉陼,晚上住宿于辰阳。

只要我的心正直,即使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对我又有什么损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15]。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16];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17];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18]。

[15] 入溆(xù)浦余儃佪(chán huái)兮,迷不知吾所如:进入溆浦,又迟疑起来,心里迷惑着,不知我要到哪里去。

溆浦:地名,在现在湖南溆浦县。

这里的“余”,用法同“而”。

儃佪:徘徊。

所如:所往。

[16] 深林杳(yǎo)以冥冥兮,乃猿狖(yòu)之所居:树林幽深而阴暗,这是猴子居住的地方。

杳:深。

冥冥:暗。

狖:黑色的猿。

[17] 下幽晦以多雨:山下阴沉沉的,常常下雨。

[18] 霰(xiàn)雪纷其无垠(yín)兮,云霏霏(fēi fēi)而承宇:雪花纷纷飘落,一望无际,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屋檐。

霰:雪珠。

无垠:无边。

霏霏:云气浓重的样子。

承宇:同屋檐相接。

翻译:进入溆浦我徘徊犹豫,因为迷茫不知道我该往哪里去。

茂密的森林深远昏暗,是猿猴居住的地方。

山岭高耸遮蔽了太阳,山间阴暗经常降雨。

小雪珠纷飞无边无际,云气浓重一直与天空相连。

哀叹我平生没有什么欢乐,凄冷孤独地住在山中。

我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而随从世俗,我一定要经受住忧愁痛苦而终身穷困。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19]。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20]。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21]。

忠不必用[22]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23]兮,比干菹醢[24]。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25]。

[19] 幽独处乎山中:寂寞孤独地住在山里。

[20] 从俗:意思是跟着世俗的人走。

终穷:终生不得志。

[21] 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臝(luò)行:接舆剪去头发,桑扈裸体走路。

接舆、桑扈都是古代的隐士。

传说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的不满,才有这种异乎寻常的行为。

古人都留长发,去掉头发是反常事情。

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

[22] 用:同下面的“以”都是被任用的意思。

[23] 伍子逢殃:伍子遭到灾祸。

伍子:伍子胥,春秋时代吴国的大臣,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除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地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

[24] 比干菹醢(zū hǎi):比干遭到残杀。

比干是商朝的大臣,他力谏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

菹醢:剁成肉酱。

[25]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我要遵守正道,毫不犹豫,当然难免终身处在黑暗之中。

董:正。

重昏:一再陷于黑暗的环境。

翻译:哀叹我的生活没有快乐,我孤独寂寞的住在山里,我不能改变志向,同流合污,这样将会愁苦无穷,并且终生不得志。

接舆为避世不仕而剪去头发,桑扈为不与世人合作而裸体行走。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士也不一定被任用。

伍子胥因直谏遭到杀身之祸,比干因忠贞而惨遭杀害,整个前代都是这样,我又为什么对今天的人怨恨!我要坚守正道而毫不犹豫,那必然会使自己终身处于黑暗环境之中。

乱[26]曰:鸾鸟、凤凰,日以远兮[27];燕雀、乌鹊,巢堂坛兮[28]。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29];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30]。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31]。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32]![26] 乱:歌曲的尾声。

[27] 鸾鸟、凤凰,日以远兮:鸾鸟、凤凰一天比一天飞远了。

鸾鸟、凤凰都是高贵的飞禽,这里比喻贤臣。

[28]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燕雀、乌鹊在厅堂和庭院里做窝。

这里比喻许多坏人在朝中作官。

巢:做窝。

堂:殿堂。

台:祭台。

坛:这里指庭院。

[29]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露申、辛夷死在荒野里。

这里比喻贤人被放逐在山野,以致困顿而死。

露申、辛夷:都是植物,花很香很美。

林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30] 腥臊(sāo)并御,芳不得薄兮: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却不能接近。

这里比喻坏人得势,好人被排挤。

臊:臭气。

御:用。

薄(pò):接近。

[31]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阴阳颠倒,时运不好。

阴阳:比喻邪正。

当:合适。

[32] 怀信侘傺(chà chì),忽乎吾将行兮:怀着忠信而不得志,我就要飘然远行了。

信:忠诚。

侘傺:失意的样子。

忽:恍惚。

翻译: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鸾鸟凤凰,一天天已经远远离去,燕雀乌鹊却筑巢于殿堂、祭坛上。

露申辛夷之类的芳香花木,枯死在草木丛生的地方。

腥臊的东西都得到进用,芳香的东西却不能被人接近。

阴和阳交换了位置,时不合令使我心伤。

怀抱着忠诚却失意忧郁,我飘飘忽忽地将要远行。

四、内容分析《涉江》着重记述了诗人被放逐的历程和心情。

从诗中,我们可以具体了解到诗人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