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礼制的特点
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
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探究引言:礼治与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理体系,自古以来在中西文明中占据重要塞位。
中国自古就有着丰富的礼制体系和道德准则,形成了奇特的礼治文化;而西方则以法律作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社会秩序。
然而,在全球化和文化沟通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度探究和比较这两种治理体系,以期为今后的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中国礼治的特点与优势中国礼治是以礼仪规范和人伦道德为基础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
在中国古代,礼治在宗法和分封制度的支撑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中国的礼制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当中,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中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它以人伦道德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干系和互相尊重,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教化。
这种治理方式的优势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亲情与和谐:中国礼治重视家庭干系与社会和谐,提议亲情观念,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与团结互助。
2. 尊重与习惯:中国礼制强调尊重和蔼从尊长和上级的权威,鼓舞人们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来自我约束。
3. 地位与责任:中国礼制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地位和责任,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4. 自由与自律:中国礼制鼓舞个人自由进步与自我约束,通过乐观参与礼仪活动来培育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西方法治的特点与优势西方法治以法律为中心,通过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与中国礼治不同,西方法治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极力防止对个人权力的侵略。
西方法治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规范:西方法治依靠法律规范来约束个人和社会行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极大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正。
2. 独立与公正:西方法治强调司法独立与公正,缩减了个人权力过渡集中的可能性,保卫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3. 自由与权利:西方法治鼓舞个人自由进步和个人权利的充分保卫,人们可以依法享有个人权利和自由。
4. 公平与公正:西方法治提议对等与公正,通过法律的公正执行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宁公正。
规章制度之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摘要: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它具有等级性、象征性和政治性三个特点,这从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行礼的时间和空间等要素中都可得到说明。
中国古代礼制的繁复程度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之深巨,它与专制政治、宗法社会结构结合之紧密,都为世界其他文明所罕见。
由之可以透视中国传统文明的其他特点。
关键词:礼仪制度;专制政治;宗法社会礼仪活动,无非由行礼者、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和举行礼仪的场所等几个要素组成。
从这些要素中可归纳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特征,进而分析中国古代文明的部分特征。
一、“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等级性中国历来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在上古时期,封国之间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贵族之间则有公、卿、大夫、士的等级。
社会的资源配备,包括宫室、车旗、舆服、器用之类都按照所谓“命”的等级来安排。
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天子“九命”,享受桓圭九寸,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
侯伯一级则是“七命”,这些器用都按照七的数量来安排。
其它以此类推,大夫一级“五命”,士“三命”。
庶人无“命”,没有政治特权,也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除此之外,礼制的等级性还表现在礼仪活动的细节上。
清代礼学家凌廷堪将上古礼制的仪式总结出200多条礼例,第一条便是“凡迎宾,主人敌者,于大门外;主人尊者,于大门内”。
二人相见,尊卑贵贱不同,其出迎的方式便不相同,其它礼仪的差别就更不用说了。
比如在居丧礼仪上,丧主一般专注于悲伤之情,不会迎送吊客,但当本国君主使人来吊、裢、赠时,则要迎送至外门外,郑玄谓之“唯君命出,以明大夫以下,时来吊禭,不出也”。
不仅如此,他人来吊、禭、赗时,一般“拜而不踊”,当君主使人来吊、禭、赗时,则要“拜稽颡成踊”。
丧礼有时还因为君主的来临而中断某些细节,例如“凡君临大敛,则主人拜稽颡成踊”。
郑玄早就指出,丧服制度“隆杀”差别的实质,就是“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之有别”。
中国古代礼制要求
中国古代礼制要求1.礼节尊崇:在古代中国,礼节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物,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系。
人们要遵循各种规范的礼仪,如言行举止要庄重,注意礼貌用语,不可随意妄为,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2.礼服规定:在古代中国,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礼服是一项重要的礼制要求。
例如,参加婚礼时,男性需穿着正式的斗篷和襦裙,女性需穿着礼裙,而在宴会或会议上,男性则常穿长袍或官服,女性则常穿长衫和宽裙。
3.宴会之道:古代中国的宴会礼制极其繁杂,包括宴会的筹备、宾客的座次、酒仪、食物摆设等方面的要求。
在宴会上,主人要根据宾客的身份和地位安排座次,对每个客人都有相应的尊重。
在喝酒方面,留一勺敬酒象征着向对方表示敬意,不可以过量喝酒。
食物的摆设也要符合特定的规矩,以显示对客人的尊重。
4.婚嫁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非常庄重而繁琐。
婚礼仪式分为聘礼和嫁妆两个阶段,具体流程非常复杂。
男方在聘礼时需要以重金购买礼品,展示其财富和对女方的诚意。
在婚礼仪式上,新郎要亲自迎接新娘,必须穿着正式的婚礼服饰,并且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拜堂和敬茶等。
5.丧葬仪式:古代中国人对丧葬仪式非常讲究,十分重视尊重死者的方式。
丧葬仪式包括守灵、守孝、下葬等环节。
在丧葬期间,亲属需穿着素服,并按照丧礼仪式进行收拾和准备,如摆设神桌、焚香、上香等。
同时,还要按照等级关系和身份来确定悼念的时间、方式和场所。
总之,中国古代礼制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特定场合中遵守特定的礼仪规范。
这些礼制要求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人际关系、尊重和谐的重视,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现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已经有所改变,但一些传统的礼仪观念和习俗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的礼制与官僚体制
中国古代的礼制与官僚体制一、引言中国古代有着独特而严谨的礼制与高度发达的官僚体制,这两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礼制和官僚体制的概念与特点,以及两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史背景1. 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秩序混乱,统一的礼制和组织体系的需求逐渐凸显。
2. 周朝的礼乐体系周朝时期建立了完善的礼乐体系,并通过礼制来巩固统治,确立君主的权威地位。
三、礼制的概念与特点1. 礼制的概念礼制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 礼制的特点(1)等级分明:礼制中明确了各种身份的等级关系,强调尊卑有序。
(2)仪式性:礼制注重仪式的进行,通过一系列规定的礼仪来体现社会地位和身份。
(3)尊崇祖先:礼制强调对祖先的崇拜和纪念,认为祖先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来源。
四、官僚体制的概念与特点1. 官僚体制的概念官僚体制是一种以官吏为主体的组织形式,它通过等级制度和明确的职责分工来实现社会管理和治理。
2. 官僚体制的特点(1)等级制度:官僚体制中设立了多个等级,分工明确,上下级关系严密。
(2)官员选拔:官僚体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确保了官员的能力和资质。
(3)职责分工:官僚体制中各级官员负责不同的职能和责任,实现了分工合作。
五、礼制与官僚体制的关系1. 礼制与官僚体制的互相促进礼制为官僚体制提供了规范和约束,保证了官员的公正和廉洁;而官僚体制为礼制提供了执行和贯彻的机制,确保了礼制的有效实施。
2. 礼制与官僚体制的共同目标礼制和官僚体制均追求社会秩序与稳定,强调权威与规范,共同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管理和治理作出了贡献。
六、结论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礼制与官僚体制是双方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礼制通过规范行为,确立社会秩序和等级关系;而官僚体制则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等级制度来管理和治理社会。
两者共同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1.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人们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划分等级,礼仪规定了每个等级的人应该如何行为、服饰、言谈举止等,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重他人的地位。
2.正式规范: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非常庄重正式,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中遵守一系列的规范和程序,如宴会礼仪、朝廷礼仪等,以展示自己的教养和修养。
3.强调仪态:古代中国礼仪制度非常注重个人的仪态,人们应该保持端正的姿态,行走、坐姿、站姿等都有明确的规范,以示尊重他人和展示个人修养。
4.注重家庭与社会关系: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规定了家族中不同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各种社交场合中的行为准则,传承了家族和社会的尊严和传统。
5.强调谦逊和尊重: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中,人们被要求保持谦逊和尊重,对上级、长辈或贵宾应表示恭敬和尊敬,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长者和敬老爱幼的价值观。
礼乐制度的特点
礼乐制度的特点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制度,它是一种将礼制和音乐相结合的制度。
下面是礼乐制度的几个主要特点:第一,礼乐制度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系。
礼乐制度中的礼是指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规范,乐是指音乐、舞蹈以及各种文艺表演形式。
礼乐制度以礼为核心,通过规范个体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的仪态仪式、言谈举止、衣着饮食等,旨在培养人们的正直品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第二,礼乐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
礼乐制度注重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质。
通过学习礼乐制度中规定的行为规范和礼乐知识,人们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而在音乐方面,学习演奏和欣赏音乐能够锻炼和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种综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和气质。
第三,礼乐制度是一种政治管理制度。
礼法作为国家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同时,礼乐制度中的乐也被用于国家治理和政治宣传。
君主通过乐队和舞蹈等文艺表演来加强王权的威望和给王室加冠祭祀等,以示天命归于君王。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巩固君主制度。
第四,礼乐制度是一种社交活动。
礼乐制度规定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和交流方式。
在宴会和仪式等场合,人们通过演奏音乐、舞蹈和进行礼仪,来增进友谊和加强联系。
礼乐制度在培养人们的社交能力和友好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礼乐制度是一种文化传承体系。
礼乐制度凝聚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代表了古代中国的传统精神。
通过对礼乐制度的学习和传承,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礼乐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和教育制度,也是一种政治管理和社交交流方式。
同时,礼乐制度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塑造优秀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包括:
1. 等级分明:古代中国礼仪制度中,人们根据社会地位和尊卑分为不同等级,尊卑有序,等级分明。
高位者可以享受特权和荣誉,低位者则需遵循严谨的规定,以示尊重。
2. 重视仪容仪表:古代中国礼仪强调人们的仪表端正和整齐划一,注重外在形象的维护。
人们要注意穿着整洁,言语文雅,行为得体,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3. 重视礼俗规矩:古代中国礼仪制度注重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要求人们按照规矩行事,遵守礼俗。
例如,在宴会上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次序就餐,遵循特定的礼节;在社交场合要尊重长辈、恭敬上司等。
4. 重视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古代中国礼仪制度注重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
通过礼仪的规范,人们能够建立起亲近、友好的关系,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
5. 面子思维:古代中国礼仪制度中,人们注重面子的保持和赢取,尤其是面对他人时更加注重礼貌、尊严的表现,以维护自己和家族的声誉。
中国当代礼仪的特点
中国当代礼仪的特点一、重视血缘和亲情二、强调共性,个体服从主体三、谦虚谨慎、含蓄内心:四、讲究礼尚往来:接受了别人的礼物而不回赠是不礼貌的西方礼仪的特点一、强调个性,崇尚自由:尊重对方隐私“女士不问岁数,男士不问钱数”二、尊重妇女,女士优先三、简易务实四、品等、自由、开放国际礼仪通则一、遵守最基本的共同生活准则二、信守时约三、相互谅解、求同存异四、入乡随俗五、女士优先六、以右为尊发型与脸型圆脸适宜将头顶部分头发梳高,两侧头发适宜遮住两颊,要避免遮挡住头使脸部视觉拉长。
长脸型适宜疏“刘海儿”遮住额头,加大两侧头发的长度,以使脸部丰满。
头发与体型脖颈粗短的人,适宜高而短的头发脖颈细长者,适宜选择齐颈搭肩、舒展或外翘的的发型体型高瘦的人,适宜留长发体型矮胖者,适宜选择有层次的短发美化皮肤十大要诀一疑优质的清洁用品彻底清洁面部,切勿不卸妆睡觉二每天喝大量不含碳酸的饮料清洁肠胃,最好是每天和8杯200毫升的水三少吃煎炸的食物四吃大量新鲜蔬菜五不抽烟六每天清洗化妆棉和化妆扫七不借用别人的化妆用品八用不含油分的化妆用品九充足的睡眠十适量的运动,舒缓精神压力许多人生暗疮的原因可能是:体内荷尔蒙分泌过大,产生了大量的油脂堵塞了毛孔,再加上工作学习压力过大,爱吃油量大的食物、吸烟、饮酒等原因加大了暗疮的生长。
因此:暗疮为冒出前发现小红点,涂点抗菌药。
暗疮已有白色脓头出现,在晚上先用热毛巾热敷,然后轻抹掉脓头。
爱生暗疮的人不要经常洗脸,一天保持两次左右为宜,皮肤表面油脂被清洗的过于干净的话,会刺激皮肤产生过多的油脂。
涂暗疮膏时,不要只涂在粉刺上,粉刺周围的皮肤也要涂抹。
皮肤生物钟晚11—凌晨5细胞生长与修复最旺盛时间,细胞分裂速度比其他时间快8倍,因此注意使用营养物质的晚霜Am6—7肾上腺皮质素自凌晨四点开始加强,细胞再生活动降低。
注意要做好应付一天灰尘、日晒对皮肤造成伤害的工作。
Am8—12肌肤机能动作处于高峰期,皮肤抵抗力较好。
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一、注重礼制古代中国注重礼制,服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的社会地位与阶级享有不同的服饰权益,如朝廷官员穿戴礼服,以显示其地位和身份;平民百姓穿着常服,以示尊重和遵守礼制。
这种差异化的服饰不仅是社会等级的象征,也是礼仪规范的体现。
二、色彩鲜艳三、讲究细节中国古代服饰以其繁琐的制作工艺和精致的细节著称。
服装上常加入刺绣、织锦、绣花等方式,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唯美。
在衣裳的设计上,对称和平衡是最基本的原则。
服饰的领子、袍袖等部位常以缀满丝线、珠珍、金饰和褶皱的方式表现出独特的纹饰风格。
四、注重面料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服饰以兽皮和植物叶子等为主要材料,长时间的穿着磨破后逐渐进入裁剪和设计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封建社会,这个时期服饰的发展更加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分工和经济的发展,职业差异化和等级制度开始形成。
服饰上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款式和款型,同时也出现了男女装分化的现象。
第三阶段是封建社会的巅峰,这个时期服饰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唐朝时期,中国服饰的设计和制作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丝绸的广泛使用使得服饰更加华丽,同时西域的影响也使得服饰的样式更加多样化。
第四阶段是近代中国的乱世。
在这个时期,服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随着清朝的衰落和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传统服饰不再是主流,西式的服饰和时装开始流行起来。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是注重礼制、色彩鲜艳、讲究细节和注重面料。
在演变过程中,古代服饰通过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这种独特的风格至今仍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礼仪鉴赏
中国传统礼仪鉴赏传统礼仪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
在漫长而独特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传统礼仪不仅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关系以及传承民族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礼仪进行鉴赏,从形式、意义和影响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形式中国传统礼仪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言语礼仪、仪容仪表、举止动作以及饮食礼仪等方面。
在言语礼仪方面,中国人注重言辞的谦和、委婉和尊敬,不轻易直接否定或批评他人,注重尊重他人的尊严和面子。
在仪容仪表方面,中国人讲究以整洁干净的形象出现,避免过于张扬的服装和外表。
在举止动作方面,中国传统礼仪注重稳重和谨慎,避免过于随意或粗鲁的举动。
在饮食礼仪方面,中国人注重克制和文雅,礼让他人,以示尊重和谦逊。
二、意义中国传统礼仪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传统礼仪有助于人际交往,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通过言谈举止的得体和谦虚礼貌,中国传统礼仪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的互动和沟通。
其次,传统礼仪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能够让后代子孙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根源,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另外,传统礼仪还有助于培养个人的修养和气质,提升个人的品德和社会形象。
三、影响中国传统礼仪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
首先,传统礼仪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中国传统礼仪的引导下,人们尊重他人、宽容待人,注重互助与合作,形成了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
其次,传统礼仪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在商务活动、外交交往以及社交场合,中国传统礼仪的遵守和应用能够增进各方的互信和合作,促使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
此外,传统礼仪还能够引领社会风尚,传递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程度。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形式、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让其在当代社会发光发热,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中华文化的礼制及其影响
中华文化的礼制及其影响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礼制,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思想观念的集合体。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的礼制一直传承不断,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国家命运。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化的礼制及其影响。
起源: 礼制的历史发展礼制是曾经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人就有实行礼制。
经过多个朝代和时期的逐渐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制体系,它通常被分为“廉、简、公、和”四个层面,象征着政治行政、社会生活、文化和思想道德规范等多个方面。
礼制的内容包罗万象,既包括正式仪式,如祭祀、婚礼、葬礼等,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如尊重老人、尊重师长、尊重自然界等。
礼制的历史发展也与中国的家族制度和封建社会的形成密不可分,家族和封建关系的复杂性使礼制逐渐扩大,成为整个社会的统一管理结构。
意义: 礼制对社会的重要意义礼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礼制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遗产,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中华文化。
礼制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对待他人的态度、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实践,人们更能够明辨是非、尊重传统、弘扬文化。
2、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礼制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育意义,它关注个人礼仪和社交礼仪,以及社会义务和责任。
这些规范的实践与传承,大大提高了社会人群的道德素质,人们在生活中更注重尊重他人、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3、维系社会秩序。
礼制的规范能够形成公认的文明行为标准,使人们都能够遵从社会行为规范,从而维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有序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影响: 礼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礼制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礼制已经过时或没有价值,因为它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人们更具穿着意识。
中国礼制
中国礼制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思想情趣的规矩,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礼记。
曲礼》说的很清楚:“夫礼也,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觉。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左传》说:“夫礼,天之精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为。
”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
”“《荀子》”礼也,智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于道也,功名之总也。
”《礼记。
经解》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这些表明,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规范。
《易经》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已陈,何以为国。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奉陪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制度。
”这个被提倡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一、礼的起源礼,源于先民们的祭神习俗,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有了它的胚芽。
当人类还处于原始群的时代,其生产力水平是非常低下的。
在野兽环伺、大自然天威莫测的生存环境中,人们只能利用极为简陋的生存工具进行原始的渔猎劳动以及粗放的农业耕作,吃了上顿无下顿的情况十分常见。
同时,人们的智力水平也处于蒙昧的无知状态,对于喜怒无常、阴晴不定的大自然表现出惶恐不解,对于经常发生的各种兽患和自然灾害一无所知,对于流血、产育等各种生理现象更是惊怯不安,如此便导致了他们对大自然等产生了愚昧的崇拜。
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礼仪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礼仪可以说凝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里,礼仪处处彰显着其独有的特色。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礼仪特点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谈谈中国礼制的特点
谈谈中国礼制的特点谈谈中国礼制的特点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
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
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以血缘亲疏确定行为标准,形成了以封建君主为最高家长的宗法式社会,并具有“亲亲”和“等级”的特点。
前者重温情,有仁义,尚亲和;后者重身份,有规矩,尚恭顺。
这样的社会存在必然要求社会治理以德为核心,以礼为载体,形成中华“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
“礼制”作为社会规范的实施体系较多强调了实施的意义。
“礼制”在价值层面上以德为核心,解决德和法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礼治”、“德治”,甚至“法治”都是治国的手段,这些都在与统治者去选择,因而任何的社会规范都成为有限的规范,即任何规范都不对权力者构成制约,这就使中国的“礼治”带上了“人治”的色彩。
“人治”社会实质是社会对君权及权力群体的失控,不收控制的权力必然会乱法,“礼治”对此的实际解决必然是符合道德理想的对君王品格的期待与依赖。
首先,礼以德为价值核心,历史上的德法之辨别,最终形成“德主刑辅”的模式。
尽管德的内容随时而变,因人而异,但德治始终被强调,并通过科举考试而制度化“礼治”、“德治”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想政治模式。
其次,礼制所维系的等级秩序,以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确定了人的亲疏关系与等级名分,及各自相应的服御体秩、相处礼节,所谓爱有差等,长幼尊卑区分明确,稍有逾越便可视为违礼僭越。
其三,对君王道德品质的期待与依赖是“礼治”的又一特征。
就如儒家要求把正心诚意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圣者为王必能安邦定国,匡俗济世。
最后,在中国历史上理想中的礼治并未真正实现过,就算是先秦时法家的“依法治国”也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不过是形治而已。
唐代礼法制度的特点
唐代礼法制度的特点一、唐代礼法制度的特点嘿呀,宝子们,咱今天来唠唠唐代礼法制度的那些特点哈。
唐代的礼法那可老厉害了呢。
首先说这个礼吧,唐代那是把礼看得超级重的。
在家庭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长幼尊卑秩序。
就像家里的长辈那地位可高了,晚辈对长辈得恭恭敬敬的,每天都得行礼问好啥的。
比如说早上起来,晚辈得早早地去长辈房里请安,这是一种基本的家庭礼仪。
而且在家族祭祀这些大事上,那更是有着一套完整的礼仪流程,从祭品的准备到祭祀的仪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一点都不能马虎。
在社会层面呢,礼也无处不在。
不同阶层的人穿着打扮都有讲究。
官员们根据品级穿着不同颜色和样式的官服,普通老百姓可不能乱穿官服的样式或者颜色哦,不然那就是违反礼法了。
而且在社交场合,见面行礼的方式也不同,平辈之间可能就是作揖啥的,但是见到地位高的人,行礼的幅度就更大,态度也更恭敬。
再说说法。
唐代的法那也是相当完备的。
在刑法方面,对于各种犯罪都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说盗窃吧,根据盗窃的财物价值不同,处罚的力度也不一样。
如果盗窃的东西价值比较低,可能就是打几板子,要是盗窃的是贵重物品或者数额巨大,那可能就会被流放甚至判死刑呢。
而且在司法程序上也很严谨,有专门的机构来审理案件,从地方到中央,层层把关。
地方上有县衙审理一些小案件,要是大案或者上诉的案件就会往上一级的州府衙门送,再严重的就到中央的大理寺这些地方。
唐代的礼法还相互影响呢。
礼有时候会影响法的制定,比如说一些违背礼的行为可能在法里面也会被看作是不合适的,会受到一定的处罚。
法也会维护礼的权威性,要是有人破坏了礼的秩序,法就会出来制裁。
比如说在家族里,如果有人不孝顺父母,这既是违背礼的行为,在法里面也是不被允许的,会受到很重的处罚。
另外,唐代的礼法制度在对外交往中也有体现。
唐朝和周边国家交往的时候,会把自己的礼法制度传播出去。
周边国家来唐朝学习的人也很多,他们学习唐朝的礼仪、法律,然后带回自己的国家。
这就使得唐代的礼法制度在当时的东亚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呢。
中国的基本礼仪特点有什么
中国的基本礼仪特点有什么礼仪是一门社会交际的学问,它具有自身的特点,那么中国的礼仪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礼仪特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中国的礼仪特点共同性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愿望是一致的,礼仪是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共同遵守的准则与行为规范。
每个人都要依礼办事,全人类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以讲礼仪为荣。
例如:礼尚往来,礼貌待客,文质彬彬,举止得体都是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的文明标志,我国宋代出版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即是说作为子女,从小就要接近师长和朋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因为这是做人的起点。
差异性由于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礼仪除了共同性特点之外,还带有本地域民族的自身特点,这就形成了礼仪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
例如:有一种手势,大拇指和食指环成圆圈,其余手指伸展,意思是“OK”,这种手势在美国表示“赞同”、“了不起”,但是在巴西则是指责别人行为不端。
所以礼仪除了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与规范外,还要注意因时因地因对象的不同,而“入乡随俗”。
继承性礼仪规范将人们交际活动中约定俗成的程式固定下来,这种固化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沿袭下来,形成了继承性特点。
人们对传流下来的礼仪规范应采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态度。
例如:在重大活动中,座次以北为上,以右为尊的规则,就是继承了传统礼仪,成为现今人们仍沿用遵守的礼仪规范。
发展性礼仪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体现着时代的要求与时代的精神。
例如:在我国,握手替代了作揖,鞠躬替代了跪拜,如今节假日给亲朋好友打个礼仪电话,发个短信,或送去礼仪鲜花,表示祝贺与问候,这些都反映了礼仪发展性的特点。
中国基本礼仪1.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2.在酒桌上与别人碰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于对方的,特别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3.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中国现当代礼仪及特点
中国现当代礼仪及特点文/肖旭全国解放以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礼仪同道德一起,为形成和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提高人民素质做出了贡献。
社会主义社会的礼仪,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学习和吸收了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的礼仪。
这些礼仪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中发挥了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作用,形成了人们之间诚恳相待、助人为乐,甚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举世公认的良好社会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的增多,西方的礼仪文化迅速传入我国,使我国礼仪规范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
我国现代礼仪是在中国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在礼仪方面的优良传统,具有时代特点的礼仪规范;又是适应改革开放,在新的层次上同国际礼仪接轨,符合国际通行原则的礼仪规范。
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同西方礼仪相比,我国礼仪具有以下的特点:(一)重视血缘和亲情:重视血缘和亲情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由于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就是血缘关系,所以我国人民信奉“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特别强,传统的家庭观念崇尚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满足于“人丁兴旺、儿孙满堂”。
在传统的大家庭里,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并维系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尊老敬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宗族观念。
另外,“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等思想,也是这种思想观念的反映。
电视连续剧《抢摊大上海》中的女主人公与生父有血缘关系,与养父有亲情关系,这一人物很有代表性。
(二)强调共性:中国人民非常注重共性,具有较强的民族感,在社会生活中强调集体主义原则,个人服从集体。
人们比较注意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而往往忽略自身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也反映出这样的倾向。
而西方礼仪则强调个人至上、个性自由,特别注意维护个人的尊严,尊重个人的隐私。
(三)谦虚谨慎、含蓄内向:中国人性格一般宽厚平和、含蓄内向、忍耐力强,同人相处往往谦虚谨慎、克制自己。
中华礼仪有哪些特征(2)
中华礼仪有哪些特征(2)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
这些祭祀活动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
随着⼈类对⾃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仅以祭祀天地⿁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类⽇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益复杂的现实关系。
于是,⼈们将事神致福活动中的⼀系列⾏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中国礼仪的发展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着变⾰。
从历史发展的⾓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
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缘关系的婚嫁礼仪; 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 为祭天敬神⽽确定的⼀些祭典仪式; 制定⼀些在⼈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礼节和表⽰恭敬的动作。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类进⼊奴⾪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在这个阶段,中国第⼀次形成了⽐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
如“五礼”就是⼀整套涉及社会⽣活各⽅⾯的礼仪规范和⾏为标准。
古代的礼制典籍亦多撰修于这⼀时期,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
在汉以后2000多年的历史中,它们⼀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礼经。
3.礼仪的变⾰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这⼀时期,学术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诸⼦百家对礼教给予了研究和发展,对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了系统阐述,第⼀次在理论上全⾯⽽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中国礼制的特点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
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
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以血缘亲疏确定行为标准,形成了以封建君主为最高家长的宗法式社会,并具有“亲亲”和“等级”的特点。
前者重温情,有仁义,尚亲和;后者重身份,有规矩,尚恭顺。
这样的社会存在必然要求社会治理以德为核心,以礼为载体,形成中华“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
“礼制”作为社会规范的实施体系较多强调了实施的意义。
“礼制”在价值层面上以德为核心,解决德和法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礼治”、“德治”,甚至“法治”都是治国的手段,这些都在与统治者去选择,因而任何的社会规范都成为有限的规范,即任何规范都不对权力者构成制约,这就使中国的“礼治”带上了“人治”的色彩。
“人治”社会实质是社会对君权及权力群体的失控,不收控制的权力必然会乱法,“礼治”对此的实际解决必然是符合道德理想的对君王品格的期待与依赖。
首先,礼以德为价值核心,历史上的德法之辨别,最终形成“德主刑辅”的模式。
尽管德的内容随时而变,因人而异,但德治始终被强调,并通过科举考试而制度化“礼治”、“德治”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想政治模式。
其次,礼制所维系的等级秩序,以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确定了人的亲疏关系与等级名分,及各自相应的服御体秩、相处礼节,所谓爱有差等,长幼尊卑区分明确,稍有逾越便可视为违礼僭越。
其三,对君王道德品质的期待与依赖是“礼治”的又一特征。
就如儒家要求把正心诚意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圣者为王必能安邦定国,匡俗济世。
最后,在中国历史上理想中的礼治并未真正实现过,就算是先秦时法家的“依法治国”也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不过是形治而已。
因此,传统“法治”与“礼治”是一致的,都是在约束民众的自由,要求民众履行服从的义务。
即便是“法治”,其实质也就是刑治,“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决非,一民之轨,莫如法”的法治理想始终没在中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