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种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融合了丰富的多元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

其核心理念包括以人为本、中华文化传承、社会主义价值观等,体现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理念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

在发展路径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新发展,适应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特色特征表现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创新的推进和文化产业的繁荣等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这种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性、历史渊源、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发展路径、特色特征、重要意义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现国家繁荣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作为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认同和道德规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表现形式也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精神世界,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激发了人们的社会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文化建设方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文化的五个特征

文化的五个特征

文化的五个特征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可以说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元素。

文化有多种定义,普遍来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形成的特殊生活方式、语言、思维习惯、道德准则、宗教信仰、审美标准、风俗习惯等一系列影响社会发展及社会联系的集合体。

从而,文化具备了五个主要特征:1、文化是社会因素组成的:文化不仅仅受制于历史和社会的演变,还受到诸多文化因素的制约,如政治、经济、宗教、地理环境、社会分工、民族血缘、思想观念等。

这就意味着,文化是一个社会性质的物质,由一个社会中独特而又能够共性化的形式铸造而成。

2、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

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以不断融入新元素和进行新的改变来维持动态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们在不断融入外来的文化元素,使本民族文化形成新的组合;另一方面,内部的文化也会受到各种形式的改变,生成新的文化结构。

3、文化是联系人类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共同特征,它通过形成人们共同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式,将族群之间形成联系,使之紧密地贴合在一起。

此外,文化也是人类之间形成交流的桥梁,比如语言、宗教、礼仪、艺术等。

4、文化是有结构的:文化具有层次结构,即它由具体的部分和整体组成,具体的部分又包括表象和本质;文化的整体也又被一般化为较高的、抽象的概念,它们以不同的深度和广度结合着各种特定的文化组成部分。

5、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文化是人类处理客观现实的方式,它表达的是人们的价值判断,而人们的价值判断又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换言之,文化是一种精神形态,它构成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文化基础,它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或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的本身元素。

中国文化的五大特征

中国文化的五大特征

中国文化的五大特征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精神理念。

下面将介绍中国文化的五大特征。

第一,中国文化注重家庭观念。

中国有着悠久的家族制度,家庭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社会基本单位,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境。

中国人重视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注重家庭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顺、忠诚、责任等。

家人之间亲情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情感纽带,家庭成员对彼此的关爱和互助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特征。

第二,中国文化强调勤劳勇敢的精神。

在中国文化中,勤劳、勇敢被视为美德。

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强调通过辛勤工作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励志故事和人物,如《孟子》中的"三年不学,怀」,这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努力不懈的追求和奋斗精神。

第三,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看重自然界与社会的平衡,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合作。

这体现在中国文化中许多的象征物和哲学思想中,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中国文化中也注重社会平衡,追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关系。

第四,中国文化强调礼貌和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注重礼貌和亲和力。

中国人讲究表达尊重和友好的方式,注重言辞的得体和礼仪的恰当。

与人交往中的礼貌和亲和力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特征。

这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礼义之邦思想以及现代中国人之间的社交文化中。

第五,中国文化重视教育和知识传承。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教育和知识的传承,这反映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上。

中国人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强调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来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地位。

这一特征也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崇尚学问的传统。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五大特征是家庭观念、勤劳勇敢的精神、和谐与平衡、礼貌和亲和力、教育和知识传承。

这些特征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所在。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奇特、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它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内涵和体系,表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和层面上。

以下是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1.厚重而复杂的历史: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连续文明之一、中国文化受到了多个朝代和时期的影响和塑造,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

2.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尊重社会关系。

家庭是个人成长和幸福的核心,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3.重视道德和伦理:中国文化中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传统,像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深受推崇。

4.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中国文化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高度重视教育和学问:中国的教育和学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和治学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行为。

6.崇尚和平和和谐:中国文化倡导和平、和谐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和谐的理念贯穿于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思想中。

7.尊重长辈和传统权威: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尊重长辈和传统权威,像家庭长辈、政府和学者等都被认为具有威望和权威。

8.注重礼仪和仪式: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的礼仪和仪式,包括结婚、葬礼、新春、中秋等重要节日和庆典,它们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9.融入自然: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身体与心灵的平衡,尤其表现在传统的艺术和医学领域。

10.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国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文化体系,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都融入了中国文化中。

中国文化以其包容性和宽容性而闻名于世。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其悠久的历史、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注重道德和伦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重视教育和学问、崇尚和平和和谐、尊重长辈和传统权威、注重礼仪和仪式、融入自然以及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特征形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_王丽华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_王丽华

参考文献 !
"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贵州人民 "##$"#0$"#($"#’$"+#$弗洛姆 %健全的社会 "&$% 贵阳: 出版社, #’’*%+2, #12, +#’, ++0, +,1%
"#$ 弗 洛 姆 % 弗 洛 姆 著 作 精 选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 #’(’%)*+%
#+2%
责任编辑: 刘永华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 #$$!
文化建设 !
层结构的文化观念、 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 行为模 式、 宗教信仰、 审美情趣等这样一些核心问题, 具有 很强的稳定性, 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根 本所在,具有一种独立发展的内在惯性与规律, 是 不会轻易被同化的。另外, 尽管经济全球化引发了 一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但民族国家间利益多元化 的格局依然存在, 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没有 消弥, 这就使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有了更为巩固的基 础;经济全球化还促使各种文化的交流更加广泛、 深入、 频繁, 使得各种文化的互动和冲撞更加趋向 多向、 多元、 多层次、 多样化。由此可见, 经济全球 化, 不仅不会使当代中国文化失去民族个性, 反而 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保持其民族特色的物质基 础。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中保 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 还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华民 族的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是一个 历史的连续体, 任何文化都是在既有传统文化基础 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不是建立 在虚无之上的, 它是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产生的。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 的潜流, 同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思维模式、 行为标 准、 道德情操、 审美情趣、 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 为一体, 成为一个民族濡染其间的精神家园。尽管 当今世界已进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时代, 先进文化的民族特色却永远不会消失。正是由于一 个民族有共同的文化、 共同的理想和信仰, 才能长 久地聚集在一起, 保持长期的兴旺发达。但是我们 还必须对中华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 从中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既 要防止全盘肯定的倾向, 把中国古代的东西机械地 移植到现代社会中来, 搞文化复古主义; 又要防止 全盘否定的倾向, 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 搞民族 虚无主义。我们要大力弘扬作为民族文化灵魂的民 族精神, 并以此来激励我们的人民创造出更加绚丽 多彩的民族文化。 系的中心和各种文化相互区别的特色所在。当代中 国的先进文化就是要在科学世界观、 历史观的指导 下, 正确地认识世界形势、 认识自己的国情、 认识人 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并从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和能 力出发, 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 切实可行的、 先进的 人文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 它包括经济的、 政治的、 道德的、 文艺的、 科学的、 教育的, 以及人们日常生 活中的价值取向、 精神动力、 言行准则。这一套科学 的价值理念的核心就是: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定对社会 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 心, 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增强自立意识, 竞争意 识, 效率意识、 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它与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相一致的, 它既是当代中国 先进文化的基石和灵魂, 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科 学性的具体体现。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科学性还在于它具有一种 宝贵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唯实、 求真, 即 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是在本体论上, 坚持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反对任 何迷信邪说和宗教神话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二是从 方法论上, 崇尚普遍怀疑的态度和批判创新的进取 精神。科学不能排除怀疑, 没有怀疑的科学观点是 轻信和盲从, 难以升华或超越前人的知识而有新的 理论。因此从本质上说, 科学精神是反思精神、 批判 精神、 变革精神和创新精神, 它启迪、 激发和引导人 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 自我批判的空间, 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发展。三是 从内涵上看,科学不仅具有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它更包含着不容忽视的人文意义和精神价值。科学 文化以物为尺度, 推崇工具理性至上, 追求真实。但 从深层底蕴上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通的, 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 也在追求人类自身 的进步和发展; 在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 也给 人类树立崇高的理想, 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 追求 更高的人生境界, 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 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素以重人文、 轻自然 为特点, 文化内容表现出人文发达而自然科学薄弱 的性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要营造一种与传统 文化完全不同的具有科学精神的新文化, 让科学理 性精神在社会整体文化中高扬, 从而为社会的发展 和人类的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是说有着五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它国家历史都很短暂,因为历史上它们不是已经消亡就是被同化了。

博大精深是说我们的历史积蕴很厚,内涵很深,牵涉人类的方方面。

面包罗万象。

这两点对我们当然很重要!我们能从深厚的历史取之不尽的营养中取其精华,将我们的民族文明更好的一直传承发扬下去,我们中华凭着丰厚的底蕴经历五千年风雨烽火屹立不倒,是我们的骄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

史学典籍存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哪些?中国文化的特质,第一是多元性,第二是包容性,第三是连续性。

一、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大传统。

但实际上要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讲,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始终是并存的,这说明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多元的性质。

二、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不排外,儒家思想对佛道的包容和吸收是一个显例。

道教也是多方面吸收。

中国人也不排外,即使是偏远的文化不发达的穷乡僻壤,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

遇有不同国度、不同风俗的人们,他们对不同的衣着打扮会好奇、会围观,但是绝不嘲笑。

也可以说,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

三、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征是它的连续性。

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其文化的思想和礼俗,大体上延续下来了。

中间当然有变异,有时也会产生文化的断裂,但中国文化的根脉、种姓特征、风俗习惯,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和书写工具汉字有很大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
2、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对人的宽容, 人与 人之间友爱相处, 以形成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提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思 想,并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化书》中 说:“抑人者人抑之,容人者人容之。” 《易传》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是 说君子应当有大地之广阔胸襟,以宽厚 之德包容万物。
河南方言
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太阳啊,我伟大的 母亲,你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 下………!” 还没唱完,河南人就说北 京人:“你累不累啊,看我们是怎么唱 的。” 河南人接下来唱到:“日头啊! 俺里娘,你见天从东边日溜上去,从西边突 路下来,你使里慌不使里慌啊?”...
河南方言
• 河南人到北京买布, : • 河南人问售货员说:嫩这布咋嫩苦楚啊 , 售货员不解 • 河南人又说:苦楚斗是不平展 • 售货员仍是不解 • 河南人怒了,说 :你咋嫩迷瞪哩,各仪人. 你斗不会给我拿个光牛哩 !
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
3、在处理思想文化方面: 要达到“百家争鸣”、“各擅胜场”的和 谐局面。 梁启超描述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局面: “孔北老南, 对垒互峙、九流十家, 继轨 并作。如春雷一声, 万绿齐茁于广野;如 火山乍一裂, 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非 特我中华学术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 也。”
在中国文化中, 反映地方乡土情调的莫 过种类繁多与风格各异的地方戏曲, 如 川剧、越剧、沪剧、湘剧、闽剧、吕剧、 藏剧、秦腔、二人转、河北梆子、京韵 大鼓等等,几乎每个省都有反映自己地方 特色并深受本土人民欢迎的地方戏曲。 这种带有乡土气息的文艺,如百花盛开, 构成丰富多彩的中国戏曲文化。
3、地方戏曲与田园文学
2、道家自然主义的补充

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建设“六论”

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建设“六论”



会 的稳定 与和谐 。 主导文化 的有力 引导下 , 在 社会成 员能够 在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 间轻 易不会 产生 相互 根本 的矛盾 和冲突 , 从而有利 于维持 和改 善现存 的社 会秩 序 。 而当社会 的主导文化受 到挑战或 削弱而软弱 无力 时 , 造成整个社会 的价值 观扭 曲 , 为失 范 , 就会 行 许多社会 成员就会 有失落感 , 觉得无所 适从 , 轻则 引 起社会不安 , 重则引起 国家动荡 。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 口众多 、 发展不平衡 的超 大型 国家 , 社会急剧转 型 的大 变革时期 , 在 在各 种思 想观 念交 流交融交锋 的过程 中 ,建设强有力 的主导文化 , 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二、 当代中国的主导 文化应是什么? 先进文化是 民族 的灵魂 和社会进 步的催 化剂 。 根 据党 的十七届六 中全会精神 , 中国要 建设的主导 当代 文化 , 是社 会主义先进文 化。

“ 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 中全会精神” 学 专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党 政 干 部 论 坛
神文 明的具体体现 , 也是社会 主义文 化必须 担负的社 会责任 。 不能设想 , 一个社会 主义 国家 , 没有 社会主义 文化 的统领 和引导 ,没有社会 主义 文化 的根深叶茂 , 能 真正建立起社 会主义 来 ; 即使 一时建立起 来 , 终 最 也会 因为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而瓦解消亡 。 什 么才是 中国社会 主义 先进 文化的本 质所在? 本 质就在于 , 它是面向现代化 、 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 的, 民 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体现社会 主义先进 文化本 质属性的根本指导思想 ,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 ,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 出发点 和落脚点 , 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 。 体现社会 主义先进 文化本质屙 性的具体特征则是 : 中国风格 、 中国气派是 先进文化 的地域定位 ; 博采众长 、 开拓创新是先进文化 的品格定位 ; 百花齐放 、 引领主流是先进文化 的层次定 位; 面向大众 、 服务人民是先进文化 的功能定位 。 三、 社会主义主导文化 的精髓是什么? 当代 中国要建设 的主导 文化 , 是社会 主义先进 文 化 。 的十七届六 中全会指 出 , 党 在当代 中国 , 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 核 心价值体 系是一个社 会意 识形态 的主体和 灵 魂, 也是维 系一个社会稳 定发展 和进步 的基石 。 以 可 说, 文化 的力 量 , 大程 度上取决 于凝结 其 中的核 心 很 价值体系 的力量 。 历史 和现实反 复证 明 , 没有核 心价 值体 系 , 一种文化 就立不起来 、 强不起来 , 一个 民族就 没有赖 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 一个 国家就没有统一意 志 和共同行动。 因此 ,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就显得特别重要 。 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 内涵是 : 坚持马 克 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 , 弘扬 以爱 国主义 为核心 的民族 精神 和 以改革 创新 为 核心 的时代精神 , 树立和践 行社会 主义荣辱 观。 四 这 个方 面的 内涵相 互联 系 、 相互促进 , 同构 成一个 有 共 机统一的整体 , 明地 回答 了当代 中国以什 么样 的精 鲜 神旗 帜来凝 聚全 民族 、推动社会前进 的重大问题。 我 们要 深刻认识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在文 化建设 中 的灵魂作用 , 着力推进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体 系是对 我 国社会 主义先 进 文化 的概括提炼 , 国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的文化精 是我 神 内核 , 在全党全社会 形成统一 指导思 想 、 同理 是 共 想信念 、 强大精神力量 、 基本道 德规范的坚实基础 , 也 是 兴国之魂 ,决 定着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 向。 在 推 动文化 大发展 大繁荣 进程中 , 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

浅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特征

浅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特征

一 堡
盟I
全否定 中国文化 的 民族特 色 , 鼓吹 “ 盘西化 ” 应将 全 , 外来优秀 文化进行 “ 消化 ” 之成为具 有 中华 民族 特 使 点的文化 。
进文化 。这也是 中国社会 发展 的客 观历 史趋势及其
要求。
2传统 的继承 性。 与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相 比, . “ 文 化演进 的 ‘ 惯性 ’ 更大 ” 人类文化 的发展犹 如一条 。

个现 代化强 国 , 必定是 经济 、 治、 政 文化 、 会 社
是 人类在 其社 会 历史发展 中不 断创造 的物 质财富 与 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何种文化 , 内涵实际上涉及 其
到价值 观 、 生观 、 人 世界 观 的问题 , “ 而 文化 的 ‘ 先进
协 调发展 的国家 。在 加快推 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 的历 史进 程中 , 繁荣 发展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越来越显得意
化作为文化兴 国之本 、 文化强 国之魂 。当代 中国先进
文化 有何特征 , 目前 国内诸 多学者 、 家对此众说纷 专
纭。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 , 当代 中国先进 文化 应 该具有 以下基本特征 :
1 史的必然性 。文化 是人类社会 的特 有现象 , . 历
中 成 市 党 学 2 2 第 期 I 共 都 委 校 报 0年 2 田 l
统 。毛泽东 同志早在 13 年就说过 :从 孔夫子到孙 98 “
和 传承 。人们 阅读一篇 文章 , 听一首歌 曲, 倾 观看 一
场舞蹈 , 赏一幅字 画 , 欣 就能把人 们带进 一个特定 的
历史 时代 , 明这些文化作 品具有鲜 明的时代性 。否 表
则, 文化作 品在 内容 或形式上缺 乏时代特 征 , 必然 失 去生 存 的土 壤 。先进 文 化 更应 当体 现 新 时 代 的 精 神, 反映 时代 前进 的方 向 , 必须 具有直接 反映先进社 会 的经 济 、 治 等与 时俱进 的 时代特 征 。建设 和 发 政 展 中国特 色的社 会主义 先进文化 也应如 此。 当今社 会, 在国际 上 , 科学技 术的 日新 月异和知 识经济 的来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

人民政协报/2010年/4月/19日/第C03版学术家园・讲坛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全国政协委员欧阳中石编者按:作为一位海内外知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有着严谨治学的大学者、大书家风范。

他对学古人和自己创新都持有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之所以要学习传统中的精华——“正统”,是因为“正统”是传统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书法并不是“独立”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把书法放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去学习、去研究。

演讲人:欧阳中石演讲人简介: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文化是什么,有许多专家做过定义,古今中外大概几百种,大家总说到“文化”的某一方面,但是还没有概括到完全的程度,所以界定也比较麻烦。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理解,大概没有不是文化的了,好的也罢,不好的也罢,能看到的事情,几乎都可以划进文化的范畴。

至于文化是如何出现的,它为什么出现,又为什么形成,都没有得到回答。

现在,我们来分析研究一下“文化”这个词。

文化是人类对“美好”的追求使社会上的各种东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让它变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来,这叫“文化”。

从美好的愿望出发,经过追求的实际行动,最后得到了美好的结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结晶。

人类从存在开始,总希望现在会比过去好一些,明天比今天更好一些,可见,追求美好是人类的愿望,也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

追求美好的愿望是人类的天性,这种向美好追求的愿望,岂止是人,即使是一般的动物,猴子、猫、兔子、狗,也无不如此。

因此,我们说这是物种的一种天性,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活物”生存的必然追求。

但是这种愿望,要受到自然界的限制,要接受天和地的约束。

从自然界来说,天地之间,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们有自己运行的规律。

文化的有关知识点总结

文化的有关知识点总结

文化的有关知识点总结一、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文化包括语言、宗教、艺术、习俗、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二、文化的特征1. 多样性:世界上各国文化各有特色,包括语言、饮食、宗教、艺术、传统节日等都有不同。

2. 传承性:文化是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往往在家族、社会中代代相传,使之得以保持和发扬。

3. 开放性:文化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吸取了其他文化的成果,并对其他文化进行糅合和创新。

4. 共性:除了具有各自的特色外,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也有共性,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人类共同的文化精神。

三、文化的作用1. 人类生活的调节器:文化可以调节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使其遵循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使人之间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

2. 人的精神追求:文化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产物,包括对美的追求、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等。

3. 社会和国家的凝聚力:文化是社会和国家的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可以让社会和国家的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力促进社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4. 促进国际交流:文化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可以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学习和借鉴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有助于促进国际友谊和交流。

四、文化的类别文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文化: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和思维的工具,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2. 宗教文化:宗教是人类对神圣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各种不同的宗教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不同的影响和表现。

3. 艺术文化:艺术是人类审美情趣的产物,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各种形式的创作。

4. 习俗文化:不同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包括婚俗、丧俗、节日庆典等。

5. 生产方式文化:不同的生产方式会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素材:只为60多年前对战友的一句承诺,86岁的欧兴田放弃天伦之乐,拖着病弱之躯,自带干粮,两年内四上北京、走访六省,为重建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四处奔走,并坚持为2400多位牺牲的战友们守墓30年,被选为诚实守信的“中国好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因在车祸瞬间为救学生,导致双腿被轧断高位截瘫,生命状况堪忧。

张丽莉的感人事迹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被称赞为“最美女教师”;“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

”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

2008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某乡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

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

她得到了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如今,每每当我看到我国运动健儿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摘金夺银时,看到中国的神五,神六,嫦娥一号飞上天空时,看中华人民到被外国认可时,心中就充满着骄傲自豪与高兴。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这一重要讲话,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理解文化兴盛与民族强盛的关系,切实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科学对待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民族的强盛要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文化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但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特定的文化可以促进或者阻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且最为集中地表现在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凝聚与历史文明的积淀,可以在满足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一、中国文化的特征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关于这三个方面,我们在下以章节将有详细的论述。

简而言之,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文化的特征可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

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并不是中国本土的文化,在公元1世纪的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佛教高僧的东渡,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土僧人的西行求法,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国的士大夫。

佛教传播的结果,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反而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犹太人遍布全球,而且保持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而他们来到中国后,便湮没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的六个鲜明特色

中国文化的六个鲜明特色

中国文化的六个鲜明特色作者:王蒙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9期中国文化是有鲜明的特色的,我总结了6个方面。

第一,中国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把个人和社会、道德和政治、信仰和天命天道、人生和天意统一起来的循环认同。

什么叫循环认同呢?比如,为政必须靠道德,道德来自人性,人性乃是天性,所以民心就是天心,从政有了道德才能得到人心,得到人心才能显示最美好的人性,显示了最美好的人性才符合了天意、天道、天命。

修齊治平也是如此,个人也好,家庭也好,在社会上都是负责任的分子,所以国家就好,天下都好。

这在全世界是很少有的,美好的信仰、个人的品质、家庭的和睦全都统一起来,变成了一件事。

第二,中国文化具有一元化逻辑,认为“一”和“多”是分不开的,“一”要代表“多”,圣人之心要代表百姓之心。

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词叫混一,既是混合的、混杂的,又是统一的。

外国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所有都混在一块儿,中餐如此,经济改革也是如此。

第三,中国文化具有变通性,留下了许多选择的空间,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中国人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民间就变成了一个词儿叫变通,什么都可以变,什么都可以通。

有人说,在法国,凡是法律上没有规定禁止的全允许;在德国,凡是法律上没有规定允许的全禁止;在俄国,法律上允许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而在中国,法律上允许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也可能允许,很灵活。

第四,中国文化有一种包容性和平衡性,既考虑这面又考虑那面。

比如我们可以既要改革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要开放又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能统筹兼顾。

第五,中国文化具有有效性。

中华生活方式里充满了很多美好、有效的东西,简单的说就是能使接受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使接受这个文化的人长期接受,使接受这个文化的人逐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和质量。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为了能听得懂、看得懂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我下辈子、下下辈子还要当中国人。

中国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内在的吸引力,能让群体和个体都从文化当中得到好处。

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概念是19世纪末由人类学家首先提出创用的。

第一个明确而全面的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1871年定义的,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自泰勒以后,又出现了许多文化的定义。

20世纪50年代晚期,A.L.克罗伯相克莱德·克拉克曾从文献中收集了一百多个文化定义。

最近的文化定义,已越来越倾向于清楚区分实际行为的一面与存在于行为背后的抽象价值观、信仰和世界观这另一面。

也就是说,现在的学者倾向于视文化为“不是可见的行为”,是“人们用以解释经验和导致行为并为行为所反映的价值观和信仰”。

因此,可以这样给“文化”下定义:“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们行动时,所产生的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接受的变动范围之中。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人们已对所有各种文化共有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对这些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本身的重要性及其功能。

1、文化的共有性文化是一整套共有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

人类由其自然属性组成社会,并因此而获得“社会性”。

因为人们共有一种共同的文化,所以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下能互相预知对方的行为并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一群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假如流落在一个荒芜的海岛上一段时间,似乎可能成为一个多样性所谓“社会”——因为组成这个“社会”的成员们此时此地会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即生存——并由此甚至会发展出一些共同生活与工作的技能。

但是,这群人中的每个成员仍然都会保留其特性及文化背景,而一旦当这些成员被救出荒岛,则这个群体也就会立即解体。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临时的“社会”群体终究只是一个聚合体,而不是一个文化统一体。

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如果给社会下一个定义,则可把社会定义为:占有一些特定地域的人类居群的综合体,在这些地域中的人互相依存,并共有一种文化。

18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18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王奎清(中原工学院政法系河南郑州 450007)内容提要:重视与加强文化建设,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方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当代中国主导文化领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正确认识与深入把握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特征,是科学进行文化改革和建设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文化/主导文化/当代/特征作者简介:王奎清(1970-)女,河南泌阳人,中原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即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观念意识综合反映的文化体系。

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道德规范等则是其现实表现形式。

深入研究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进行文化改革和建设的必要前提,更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任务。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领域呈现如下六大特征:一、一元主导与多样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元主导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文化一元地位的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是其政治根源;社会意识构成要素的不平衡性发展规律是其理论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理想是其价值取向。

同时,一元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动员、召唤和聚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精神支柱;是在全球化背景与国际格局中,一元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安全和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元主导地位,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突出特点。

同时,文化的多样性更是我国文化领域的客观现实。

它是我国多种经济并存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社会阶层变化、人们现实思想文化水准差异的必然结果。

中国文化主要特征..

中国文化主要特征..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 奏相通。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 他民族,节日多来源于宗教。
农本商末、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式的农业社会可谓根深蒂固。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价值趋 向。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人,从小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 定势和运思方法是注意切实领会,并不追求精密谨严的思辨体系,被西 方人称赞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物”的民族。


“民为邦本”、“使民以时”、“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 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 “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尊君”和“重民”相反 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一方面,以“爱民”、”重民”、“恤民”为旗帜的民本思想与专制 主义的极端形态——“残民”、“贱民”、“虐民”的暴政和绝对君 权论是对立的,历来抨击暴政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提倡民本思想。另 一方面,民本主义又和君主专制主义的一般形态相互补充,构成所谓 “明君论”。这种明君“重民”、“惜民”,民众则将安定温饱生活 的希望寄托于明君。 民本主义与主权在民的民主主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民本主义严格划 分“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它是从治人者的长治久安出发,才注 意民众的力量和人心向背。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一方面强调“国以民为本”,另 一方面又强调“民以君为主”,在他们看来, “尊君”和“重民”是 统一的。





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在宗法观念下, 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 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个人的权利 则显得不那么重要。这就是所谓的“人道亲亲”。 《礼记· 大传》中解释“人道亲亲”说:“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敬宗故收族”。由尊祖到敬宗再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统一起 来,这正是儒家的思路。 从“亲亲”的观念出发,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 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都是以义务观念为核心的。 《大学》提出“知止”的范畴,具体表现在“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等等,这都是义务的概念。

乔春洋:文化的六大特性

乔春洋:文化的六大特性

乔春洋:文化的六大特性简单说来,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性:(一)普同性文化的普同性表现为社会实践活动中普同的文化形式,其特点是各个不同民族的意识和行为具有共同的、同一的样式。

世界文化的崇高理想自古以来一直使文化有可能超越边界和国界。

文化的诸多领域,如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和教育等不但包含阶级的内容,而且包含全人类的、普同的原则。

这些原则促成各国人民的相互接近,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目前,高新技术迅速普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民族生活方式的差距逐渐缩小,各地域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正在慢慢消融,民族特点正在淡化,整个世界文化更加趋向普同。

(二)多样性不同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模式,使得世界文化从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互之间不可替代,它们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任何一个民族,即使是人数最少的民族,其文化成果如果遭到破坏都会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损失。

(三)民族性文化总是根植于民族之中,与民族的发展相伴相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民族文化就其内涵而言是极其丰富的,就其形式而言是多姿多彩的。

常常是民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愈高,历史愈长,其文化内涵就愈丰富,文化精神就愈强烈,因而其民族性也就愈突出、愈鲜明。

例如,美国十分强调个人的重要性,是一个高度个人主义的国家。

遇时美国也是一个高度实用主义的国家,强调利润、组织效率和生产效率。

它重视民主领导方式,倾向于集体决策与参与。

它对风险具有高度的承受性,具有低程度的不确定性的规避倾向。

日本文化则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具有群体至上和整体献身的“忘我”精神。

它注重人际关系,有强烈的家庭意识和等级观念。

日本文化还具有对优秀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能力和强烈的理性精神。

英国文化的典型特征是经验的、现实主义的,法国文化则是崇尚理性的,由此导致英国人重视经验,保持传统,讲求实际,法国人喜欢能够象征人的个性、风格和反映人精神意念上的东西。

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的基本特征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一、文化的基本特征1、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2、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3、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4、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5、积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二、个人理解文化具有自然性,人们只有通过改造自然才能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活动,自然为人类创造文化提供了条件。

同时创造文化的人属于生物界的一个种群,具有生物的本能属性。

文化具有超自然性,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带有人类烙印的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因而具有超自然性。

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后天习得的,而非生物遗传,具有超生命体有机体自然属性,也就是超自然属性。

文化是由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创造的,人类任何一项成就往往和个体聪明才智的发挥是分不开的,例如古希腊的“哲学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思想界的“三圣”老子、孔子、墨子,近代英国的牛顿近现代的美籍犹太人爱因斯坦。

但同时个体的创造取得的进步都是建立在时代发展和群体智慧基础之上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等人的思想只能出现在公元前700-800年而不是原始社会或新石器时代。

个体行为也要受到超个体性的文化模式的制约,任何社会个体,不论其个体意识多强,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必然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但由于当时思想文化的限制,也就不可能取得类似地理大发现那样的成就。

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因素各不相同,由此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

文化具有民族性,各各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文化的阶级性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其只要存在阶级,就不能否认文化的阶级性。

阶级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刚刚这位同学与大家一起分析了文化建设的形势。

而我想问问大家对于“文化”究竟了解多少啦?有人能说出关于文化的一些特征嘛?既然没有那么接下来就由我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一.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演变的, 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既有其时代性, 又有其民族性。

认清这一点, 许多文化现象中的纠葛可以得到解决。

(PPT)从时代性来说, 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奴隶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出现过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 等等。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总可以根据其时代性而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

但是随着文明的推演, 在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 无论中西欧亚, 这些传统的习性和观念或迟或速都会发生变化。

(PPT)文化除了时代性以外, 还有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即使处于同一个时代, 其文化也会各呈特色。

如果说同一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已有差异, 那么由各个时代积淀起来的不同民族的文化, 其差异就更加明显。

仅以中西文化的民族差异而言, 就很说明问题. 在西洋的文学上我们举几个代表人物:如荷马、但丁;完把这些放在一起, 我们就感到一种共同的风格:庄严和伟大, 但却不免有种气势逼人的感觉。

而中国:如《诗经》、屈原的离骚和陶渊明的诗篇, 我们也极易感到有一种共同的风格:高明而自然, 在中国人看来, 又是极亲切的。

依上可见, 时代性与民族性乃是任何一种文化无不具备、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属性。

没有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的时代精神便无从体现没有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精神便无从反映。

二.文化的自我延续与自我更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我延续和自我更新这两种机能, 然唯有文化心态健全的民族才能做到不断进行调适, 以求得稳定与发展、静态与动态、延续与更新的辩证统一, 达到文化生命之树生生不已, 枝繁叶茂。

文化的自我延续是文化生命保持自我同一性的需要, 它是相对稳定的经济、政治生活在文化形态方面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王奎清(中原工学院政法系河南郑州 450007)内容提要:重视与加强文化建设,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方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当代中国主导文化领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正确认识与深入把握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特征,是科学进行文化改革和建设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文化/主导文化/当代/特征作者简介:王奎清(1970-)女,河南泌阳人,中原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即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观念意识综合反映的文化体系。

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道德规范等则是其现实表现形式。

深入研究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进行文化改革和建设的必要前提,更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任务。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领域呈现如下六大特征:一、一元主导与多样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元主导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文化一元地位的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是其政治根源;社会意识构成要素的不平衡性发展规律是其理论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理想是其价值取向。

同时,一元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动员、召唤和聚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精神支柱;是在全球化背景与国际格局中,一元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安全和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元主导地位,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突出特点。

同时,文化的多样性更是我国文化领域的客观现实。

它是我国多种经济并存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社会阶层变化、人们现实思想文化水准差异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的深入,社会的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状况日益复杂多样;由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人们的社会心态变化、行为准则的不同、评价观念的差异、社会期待的变更,以及由市场经济活动而引发的竞争和流动,人们的认知水平、社会角色与职业、教育背景等不同,由此而形成当前我国文化领域的多样化。

它体现着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精神需求的差异性。

文化领域的多样性客观现实,反映了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是我们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在多样性的文化体系中,既有与主导文化同质的非主导文化,也有异质的非主导文化。

就其合理性而言,因其反映了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状况,又紧贴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对于主导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具有补充、促进作用;就其局限性而言,部分非主导文化,特别是异质性的文化,其本质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会以不同的方式模糊、边缘甚至危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一元主导地位。

因而,对于非主导文化的二重性,应正确的分析与认识,视其性质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予以对待与处理。

正因同质性非主导文化的存在,使主导文化的功能发挥和自我发展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

与主导文化格格不入的异质文化,对主导文化的一元地位形成挑战,是主导文化批判和改造的对象。

主导文化在与异质性文化的比较中,显示出先进性与科学性;在与其斗争中,推动着主导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实践表明,主导文化在与非主导文化的比较与借鉴、批判与斗争中,不断地生成出新的发展要素,是主导文化发展的动力。

二、先进性与层次性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抑或先进的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因其科学地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因而能够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并召唤人们为实现价值理想而奋斗。

主导文化先进性的社会基础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先进生产力的反映。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状态是文化的现实基础。

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先进生产力、一般生产力、落后生产力,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是先进生产力的观念形态,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着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与发展性质。

二是由党的先进性要求所决定。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她要把自己的执政地位推向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与执政理论在文化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和先进性质的体现。

三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

主导文化的先进性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深厚基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先进的主导文化反映了群众愿望之根本,诉诸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四是时代精神的表现。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化的时化代表征;是结合新的实践及时代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化体现;是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与中国现实民族精神相结合的具体化展现。

就其实质而言,主导文化的先进性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群众性。

主导文化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价值追求,代表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人民群众有教育、引领和范导作用;脱离群众基础的“贵族文化”,是不具有先进性的。

二是科学性。

先进的主导文化始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正确地反映了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有着严谨的科学内涵、科学精神、科学价值、科学方法和科学的传播途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是前瞻性。

前瞻性是主导文化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先进性的主导文化发展趋势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能对现实社会实践起矫正的作用,对人们思想动向的异常现象起预警作用。

主导文化的层次性不同于文化的多样性。

前者主要是指主导文化的层次性与多样性;后者则是指多种文化(即主导和非主导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文化)的并存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层次性的具体形态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合理追求个人利益的思想文化等;其规范性要求是:提倡鼓励的、必须做到的和允许存在的文化。

当然,这种层次性没有明显的分界,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均质状态,而只是表明主导文化的多层契合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先进性与层次性,在践履的对象上是不同的。

对于党员和干部,坚持先进性,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不能降格,而且要以制度予以保证,以他们的率先垂范,教育和引导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接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对于生活在社会不同层面的多数社会成员,要区分层次性,立足实际,从他们现实生活条件、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准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时,实行适用于全体劳动者、爱国者的思想道德,不能脱离实际,硬性地提过高的标准与要求。

三、批判性与建设性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不拒斥人类文明史上任何有科学价值的理论,但也不放弃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展开彻底批判。

在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世界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实施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政策并没有停止,这就要求主导文化要有强有力的批判性以反击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侵略,维护社会主义的文化安全;在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存的态势将长期存在,良莠不齐的思想意识都有存在市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学者极力鼓吹所谓“普世价值”,加之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者的附和与推波,“普适社会价值标准”话语时常显现,以模糊意识形态的界线,边缘主导文化的一元地位。

回应挑战,就必须凸显主导文化的批判性。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的批判,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自觉反思与现实检验,进而开拓理论范式新境界。

其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各种异质性文化,以发展先进和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性和腐朽的文化,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

主导文化的批判性更表现为自我批判,自我批判就是其自身的吐故纳新与新陈代谢,它是主导文化自我生成与进步的内在动力。

是否具有批判与自我批判能力、以及批判的性能强弱,是主导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具有持续发展潜能的重要表现。

当代中国主导文化不仅应有鲜明的外在批判,更要有彻底的自我批判。

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有效防止主导文化僵化与教条化,表现出开放性和实践性,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彰显竞争性与战斗性。

从而使主导文化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活力,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保持动态统一。

主导文化批判性的目的与任务不仅仅是消解异质文化,更重要的是在批判旧文化中建设新的文化。

当今世界文化思想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激烈的碰撞与较量。

这种态势的存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文化的国际格局中,迎对具有强势影响的西方挑战,社会主义主导必须发挥其建设性的功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各种文化的有益成分,吸收其积极合理的文明成果,在各种文化交互作用与融合的世界平台上,建构能和西方意识形态相抗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屹立于世界强势文化之林。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也应看到,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随之而来的大量新情况,部分人的意识形态冷漠与信仰模糊、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使文化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

既有的阵地,或是不适应时代要求,或是忽视其重要性,或是工作不力与失误,使社会主义文化的控制力有所弱化,造成传统阵地有所丧失,新的阵地尚未完全占领。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主导文化的建设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每逢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之时,往往是意识形态活跃和发展的时候,先进思想不去传播、占领,落后思想必然获得孳生的机会而蔓延。

文化的领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必然去占领。

我们今天同样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变动着的现实需要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的引领。

构筑体现时代发展与人们思想需求的时代精神,强化社会的共同理想,引导变化着的思想流向,就必须发挥主导文化的建设性功能。

四、时代性与民族性并存彰显时代的精神、赋予时代的内容、体现时代的要求、注入时代的活力,是主导文化时代性的突出表现。

当代中国的文化领域,无论是时空阈界上,还是人们的精神状态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进程,各种文化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相遇与碰撞、纷争与交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较量之势。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造成工具理性相对张扬与价值理性的相对弱化,使人们的思维、交往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直接影响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生活理念产生重大转换。

社会转型期,新的思想观念尚未形成,而现实的人们总会寻求一种思想观念来填补精神世界的空缺等等。

这就要求主导文化必须站在时代前列,紧叩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生活实际,把握变动的思想流向,塑造出反映时代的理论观念与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占领并支配变动时代的思想阵地,使人们获得文化上的社会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