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第六章 激励

合集下载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第六章_计划与计划工作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第六章_计划与计划工作

目标管理的优点:
• ①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 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划分到每一个职位或部 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 ②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 创造性。
• ③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 人际关系。
目标管理的缺点
• ①过多强调短期目标 • ②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
• 教学重点:
• 计划与目标管理的应用分析
• 教学难点:
• 计划方法的掌握;计划理论的应用

拙劣的管理者设法解决昨天的问题, 优秀的管理者解决今天的问题,而真正杰 出的管理者则关注明天的问题,关注明天 的问题则需要计划。 ——《管理与组织行为经典文选》

思考题
• • • • 何谓计划? 你是否制定计划? 你是如何制定计划的? 计划工作对你的学习、工作乃至人生产 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需要改善公 司的绩效。”
―增加利润而不管 用什么方式。”
传统的目标设立过程
案例导入 布朗小姐的目标管理
• 布朗是销售公司的总经理,她与邮购处经理里卡 多刚结束一场目标管理式的讨论。“那么,里卡 多,你同意这8项目了?”“是的,它们看上去很 适合我。”“那太好了,”总经理说:“6个月后 我再见到你时,想看看你到底干得有多漂亮。” 在6个月里,里卡多在一个目标上遇到了麻烦,这 个目标是要求在邮寄成本上削减5%,他本打算利 用大宗整批邮寄以达标,把1000多份目录册寄到 指定的地区,可是销售部迟迟交不出客户的名单 来,邮签贴不齐,怕误事,只得追加邮费来零寄。
2.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
•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简称MBO,它 是美国当代管理大师彼得 德鲁克1954年在《管理的 实践》中首先提出来的。 • 目标管理是一种将组织目标转换成各个部门乃至个人 岗位目标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和考核标准的管理方法。 •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参加目标的制定, 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 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全文】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ppt-第六章

【全文】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七版)ppt-第六章
(implicit favorite)是指把思考重点放在决策制定之后,解释决策者如 何努力使自己的决策合理化。该理论是1967年彼得·索尔伯格提出的。
(2)回溯决策理论(或隐含最爱理论)说明,决策只是为已经 作出的直觉决策证明其合理性的一个过程,说明了直觉在决策中的 作用。通过这种方式,个人相信他或她是在理性地行动,为某个重 要问题制定逻辑的、理性的决策。
(2)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来说: ①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
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 息;
②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 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③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 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
第六章 决 策
本章要点
1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2 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3 决策的理论 4 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5 决策的方法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一、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1.决策的定义 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其含义包括: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及时追踪方案实施情况,对 与既定目标发生部分偏离的,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既定目标的 顺利实现;对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原先目标确实无法实现的, 则要重新寻找问题或机会,确定新的目标,重新拟定可行的方案, 并进行评估、选择和实施。
2.决策的影响因素 (1)环境 ①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②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也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和特点
1.决策的类型(分类标准) (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①长期决策。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

管理学第六章 《管理学》激励

管理学第六章 《管理学》激励

管理学第六章《管理学》激励在管理学中,激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员工的潜能之门,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激励的本质,其实就是满足员工的需求,引导他们朝着组织的目标努力。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睡眠,到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员工会感到满足和愉悦,从而更有动力去工作。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呢?这首先需要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求。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个员工都是独特的,他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有些员工可能更看重物质奖励,比如高薪、奖金和福利;而有些员工可能更在乎工作环境、职业发展机会或者领导的认可和尊重。

所以,管理者要通过与员工的沟通、观察和调查,去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物质激励是一种常见且直接的激励方式。

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比如,给予员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工资,或者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发放丰厚的奖金,都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此外,福利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像健康保险、带薪休假、员工培训等,都能够增加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然而,仅仅依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

精神激励同样不可或缺。

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荣誉证书、一次公开的认可,都可能让员工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

这种来自精神上的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

比如,设立“优秀员工奖”“创新奖”等,对表现出色的员工进行表彰,不仅能够激励获奖者,还能为其他员工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除了物质和精神激励,工作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激励因素。

让员工从事有挑战性、有趣味性和有意义的工作,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当员工感到自己的工作能够为组织带来价值,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会更有成就感。

例如,给员工分配一些具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让他们在挑战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周三多管理学 第六章 战略管理

周三多管理学 第六章 战略管理

波特的竞争战略模型
战略基础 成本 差别
全 市 部 场 范 围 局 部
成本领先战略
差别化战略
市场聚焦战略
39
核心能力在企业内扩张的成长战略
1.一体化战略
a. 前向一体化:企业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 权或加强对他们的控制。 b. 后向一体化:企业获得供应商的所有权或加强 对他们的控制。 c. 横向一体化:企业获得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对 手的所有权或加强对他们的控制。
(5)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供应商行业集中化程度
生产要素替代品行业的发展状况 本企业是否某供应商的主要客户 拟购买生产要素是否本企业的主要投入资源 要素是否存在差异化或转移成本是否低
供应商前向一体化能力
企业自身
企业自身研究要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分析,常用 “价值链”(Value Chain)分析法。
35
战略管理过程(步骤)
①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战略。 ②分析环境 ③发现机会和威胁 ④分析组织的资源 ⑤识别优势和架势 · 与众不同的能力,决定为组织的竞争武器的独特技能和资源。 · 步骤5关键部分:理解组织的文化和力量及它们赋于管理当局人责任。 ⑥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SWOT把对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以便发掘组 织可能发掘的细分市场。 ⑦制定战略。 ⑧实施战略。 ⑨评价结果(控制)。
10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忠实于科学,献身于健康 海尔: 海尔,真诚到永远 长虹股份有限公司: 长虹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
附:一级理念:企业的核心理念,是具有传播意义 的理念口号。这种理念口号表达的是企业的价值 观或企业经营宗旨的核心思想。通常也就是企业 的座右铭 二级理念:二级理念是一级理念在不同领域内的 深化和具体。但二级理念在每一个领域内仍然是 指导性的企业理念,从整个企业到了不同的范围 (生产范围、营销范围等) 三级理念:把企业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成 为企业的行为准则。它表述了企业在每一个方面 应采取的行为和指导思想

《管理学》周三多习题与答案 第6章 组织文化

《管理学》周三多习题与答案  第6章  组织文化

第六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一、复习要点1、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迪尔和肯尼迪的组织文化五要素。

3、麦金瑟的7S的基本内容。

4、系统论观点的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表现形态和构成要素的基本内容。

5、组织文化的功能。

6、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

关键名词:组织文化、麦金瑟7S结构、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组织形象。

二、习题之填充题1.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制度,组织机构,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

3. 文化具有如下特征:民族性,多样性,相对性,积淀性,延续性,整体性。

4.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为组织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5. 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

6. 组织文化是以人本文化为中心的。

7. 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8. 迪尔和肯尼迪认为构成组织文化的要素有五种:环境条件,价值信仰,英雄人物,习俗礼仪,文化网络。

9. 麦金瑟-7S结构中的七种文化要素是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工作程序,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共同价值。

10. 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有三个:表层文化,中介文化,深层文化。

11. 组织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化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文化,观念文化。

12. 如果从最能表现组织文化特征的角度看,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组织形象。

13. 组织价值观具有调节性、评判性和驱动性。

14. 组织文化的功能包括自我内聚功能,自我改造功能,自我调控功能,自我完善功能,自我延续功能。

15. 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要体现组织的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

16. 对组织形象影响较大的因素有五个:服务(产品形象),环境形象,成员形象,组织领导者形象,社会形象。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六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六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按所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
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5
管理的方法 论 管理的法律 方法
第二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 法律方法的特 法律方法: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 点与作用 法律方法的正 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 确应用 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 管理的行政 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 方法 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经济发 管理的经济 方法 展的管理办法。
管理 哲学
2.管理认 识论 3.管理文 化
3
管理的方法 论
管理方法的重 要性 管理哲学 关于管理方法 的分类
三、管理方法的分类
1、管理方法的一般分类:
管理的法律 方法 管理的行政 方法 管理的经济 方法 •管理的教育方 法 •管理的技术方 法
4
管理的方法 论
管理方法的重 要性 管理哲学 关于管理方法 的分类
管理的方法 论 管理的法律 方法 管理的行政 方法 管理的经济 方法
经济方法的内 容与实质 经济方法的特 点 经济方的正 确应用
(三)经济方法的实质
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 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 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 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法律方法的正 确应用
管理的行政 方法 管理的经济 方法 管理的教育 方法 •管理的技术方 法
2.管理活动中,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 相互配合 3.法律方法要与其它方法一起综合使 用
12
第三节 管理的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1.概念
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 运用命令、规定、指 示、条例等行政手段, 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 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 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 管理方法

管理学考点总结 第六章

管理学考点总结  第六章

管理学考点总结第六章(一)激励概述1.激励的概念(1)激励的含义激励是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中,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激励的概念:1)激励是一个过程;2)激励过程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3)激励具有时效性。

(2)激励的对象激励中重要的一点是要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激励方式,从而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

2.激励的动因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在性需要是靠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或奖酬)来满足的。

内在性需要的激励源泉来自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依靠工作活动本身或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提供的某些因素而满足内在性激励的优势:1)内在性需求的满足取决于受激者自身的体验、爱好与判断、内在性激励由受激者自己控制和支配。

从这种意义上说,内在性激励才是真正的工作激励。

2)外在性激励在外在诱激物消失时便会随时消退;内在性激励则不管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持续地坚韧的发挥作用,加上它基本上不另外增加成本,所以是很值得管理者重视、发掘和利用的有效激励手段。

3.激励的作用1)激励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激励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3)激励有利于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4)激励有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二)激励理论1.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原因,内容型激励理论就是专门研究人类需要结构,以及如何调动人们行为积极性的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1)基本观点:人是有需要的,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出现。

补充一点:人的需要的个体差异性(人们常常是5种需要同时存在,只是各自的需要强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结构)。

2)需要层次的基本内容A:生理需要是指维持人类自身生命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包括人类的吃、穿、住、行等。

管理学周三多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管理学周三多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实际与前提怎么办 最坏情况的应对
h
8
1 计划的性质
计划定义的进一步阐释:
计划: 定义组织的目标; 制定全局战略(方案)以实现这些目标; 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 动。 计划既涉及目标(做什么?),也涉及达到目标的方 法(怎么做?) 通过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达成组织的目标。 “正式计划”始终围绕着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
多目标论
分类
• 营利经济学说 以经济目标为顶点
• 制度维持学说 以制度关联目标为顶点
h
31
4 组织目标
❖经营理念
❖ 企业价值观(信念、理想和意识形态)的 反映
是管理者追求企业绩效的根据,是顾客、竞争 者以及职工价值观与正确经营行为的确认,然 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与科技优势、 发展方向、共同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
理由3——承担道德义务。企业能够而且应该具有社会意识。企业承担社会责 任不仅是遵义上的要求,还符合自身的利益。
理由4——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对企业的好处 是多方面的,如使销售额上升、雇用到更多更好的员工、更容易筹集到资金 等。由于公众通常认为社会目标是重要的,企业通过追求社会目标就能够产 生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
❖ 然后安排学习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明 天);
❖ 作从大后天开始的一周书面计划安排(后天 )。

从大后天开始计划的执行,并每天总结。 h
16
书面作业内容
❖计划类型 2 计划的类型
♦长期计划 ♦中期计划 ♦短期计划
♦指令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
♦战略计划
♦政策
♦管理计划
♦程序
♦作业计划
♦综合计划
♦方法

管理学(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管理学(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优势 Strengths
现在 SWOT
分析法
此 岸
桥梁
计划
劣势 目标 Weakness 机会 彼 岸 Opportunities 威胁 Threates
28
外部环境
管理学教程2-28 管理学教程
3、研究过去
——探讨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探讨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 究 方 法பைடு நூலகம்
◆演绎法
将一般规律应用于个别情 并从中得出结论。 况,并从中得出结论。


从个别情况得出一般结论, 从个别情况得出一般结论, 然后推广应用于普遍。 然后推广应用于普遍。
2011 5 23 Chapter 1 29
4、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
预 测
◆一是对外部环境因素 预测与计划 的预测; 的预测; 内 容 ◆二是对市场或销售额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部署,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部署, 预测; 要使将来成为怎样。 要使将来成为怎样。 预 定性预测: ◆定性预测:靠经验与 测 预测:是对未来事件的陈述, ◆预测:是对未来事件的陈述, 分析(德尔菲技术); 分析(德尔菲技术); 方 将来会怎样 法 定量预测: ◆定量预测:运用数学 模型或计算机计算; 模型或计算机计算; 测
短期计划涉及业务活动的具体安排
是企业的主计划。 是企业的主计划。 财 物 供
务 务 资金的提供和利用。 资金的提供和利用。 计 划 计 划

业 ●财务计划
●财务计划
长期计划为满足规模发展、资金增大需要 长期计划为满足规模发展、 短期计划 资金供愓及 资金 的
●人 计划
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计划
长期计划 短期计划
行动目标与行 动方案
(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 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

管理学第6章-周三多 高等教育

管理学第6章-周三多 高等教育


竞争对手


利益相关者

组织环境及其分析

环境的不确定性


较低不确定性(复杂、稳定) 低不确定性(简单、稳定) 高不确定性(复杂、动态) 较高不确定性(简单、动态)
复 杂 性


动 态


所在行业的成长性
组织环境及其分析

环境的竞争性

主要竞争对手

主要竞争对手实力分析(市场份额、销售增长率、获利能力) 主要对手的战略分析:(P103图)
金牛类(Cash Cow)

不同业务类型的战略对策

金牛类:收入来源、保持势头、维持稳定 明星类:未来希望,全力投入支持 问题类:可能成为未来明星也可能失败,扶持或放弃要果断决策 瘦狗类:现金陷井,拯救无望,要果断摆脱
战略选择

各类业务之间的关系
成熟 成功 明星
问题
夭折 金牛
失败 瘦狗 衰落
远景(Vision)与使命(Mission) 战略目标(Objectives) 战略指导思想(Strategy) 行动计划(Program)和执行措施(Procedure) 预算(Budget) 远景与使命的表达(Vision & Mission statement) 环境分析与战略定位(Environment scanning & strategic positioning) 战略选择(Strategy Formulation) 制定实施战略的行动计划(Strategy implementation)

战略(Strategy) 体制(system) 结构(Structure) 技能(Skill) 人员(Staff) 风格(Style) 文化(Shared Value)

管理学 第6 章 (周三多第三版)

管理学 第6 章 (周三多第三版)

6.1
人力资源计划
二、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
编制人力 资源计划
招聘员工
选用员工
职前引导
确定有能 力的员工 职业生涯 发展 留用杰出 人才
培调员工
6.1
人力资源计划三、编制人力资源计的步骤 1、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 、 2、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状况 、 3、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 、 四、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 1、既要保证企业短期自下而上的需要,也要能促进企业的 、既要保证企业短期自下而上的需要, 长期发展 2、既要能促进员工现有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又要能为员工 、既要能促进员工现有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 的长期发展提供机会
为年龄大、资历深的员工提供激励, 为年龄大、资历深的员工提供激励,使其在正常退休 提前退休 期限前提早离位
6.3
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 员工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 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 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 一、员工培训的目标 1、补充知识 、 2、发展能力 、 3、转变观念 、 4、交流信息 、 二、员工培训的形式 1、导入培训 、 2、在职培训 、 3、离职培训 、 三、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 1、工作轮换 、 2、设置助理职务 、 3、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 、
6.2 员工的招聘与解聘
四、员工的解聘 方案 解雇 说 明 永久性、 永久性、非自愿地终止合同
临时性、非自愿地终止合同;可能持续若干天, 临时解雇 临时性、非自愿地终止合同;可能持续若干天,也可 能延续几年 自然减员 对自愿辞职或正常退休腾出的职位空缺不予填补 调换岗位 缩短 工作周 横向或向下调换员工岗位,通常不会降低成本, 横向或向下调换员工岗位,通常不会降低成本,但可 减缓组织内的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让员工每周少工作一些时间,或者进行工作分担, 让员工每周少工作一些时间,或者进行工作分担,或 以临时工身份做这些工作

管理学第五版(周三多)第六章 计划

管理学第五版(周三多)第六章 计划

管理者的时间可分为被动时间和可支配时间,前者是指花在 应付下属请求、顾客需求以及其他由别人应付的事件上的时间; 后者则是管理者自己可控制的时间。管理者要知道什么时间是 可支配的,以便将零散的可支配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
2
※有效时间管理的5个步骤
☆列出你的目标
明确自己和所管理的部门的目标是什么。 ☆按照重要性排出目标的次序 并非所有的目标都是同等重要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优先完成最 重要的目标。 ☆列出实现目标所必须进行的活动 ☆对于每一个目标就其所需进行的各种活动确定优先级 这里要注意识别哪些活动是你必须做的,哪些是你应当做的,哪 些是你有空时将要做的,哪些是你授权别人做的。 ☆按照你所确定的优先级安排活动的日程 每天列出5件你认为是最重要的当日必须做的事情。
7、规划(方案) 规划是综合性的计划,它是目标、政策、程序、规 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 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要的其他因素的复合体。 需要预算的支持。
25
8、预算 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它被称为“数字化” 的规划。用数字或金额表示的计划,是用实字表 示预期结果的报表。
★避免将整块时间拆散 要将一天中效率最高的一部分时间作 为整块可支配时间,并与外界隔离,处理最重要的事情。 ★当心糟糕的心情浪费时间。
4
第六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学习目标:
计划工作的概念、性质 计划的种类 计划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5
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计划的概念
• 名词: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 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 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 的管理文件。 • 动词: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 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即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 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 实现方式,规定进度,检查与控制行动结果等。

《管理学》 周三多 第六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管理学》 周三多 第六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政策
• 政策:是处理各种问题的一般规定。是指明组织 的活动范围和方针、表明组织鼓励什么和限制什 么,以保证行动同目标一致的计划的一系列导向 性规定。
– 政策是用来指导决策的;
– 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对某些事情作出酌情处
理的自由;否则,政策就可能成为规则了;
– 制定政策有助于授权; – 政策应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否则会使下级在决策中 导致短期行为。
计划的概念
名词意义上——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 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 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 文件 动词意义上——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 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无论在名词意义上还是在动词意义上,计划内容 都包括“5W1H”
– – – – – – What —— 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y —— 为什么做?原因 Who —— 谁去做?人员 Where —— 何地做?地点 When —— 何时做?时间 How —— 怎样做?方式、手段
计划编制过程
思考题
5
计划的概念及 其性质
计划的概念 计划与决策 计划的性质
计划的性质
1 2
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 管理活动的基础
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计划的类型
计划编制过程
思考题
3 4
计划工作具有普遍和特殊性质
6
计划的概念及 其性质
计划的类型
计划的类型
计划的类型
3
计划的类型
计划编制过程
思考题
计划的概念及 其性质
计划的概念 计划与决策 计划的性质
计划与决策
区别:
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 择

周三多管理学课件第六章 领导

周三多管理学课件第六章 领导

⑶法定权。也称合法权或指挥权。它来自下级传统的习惯观念,即下级 认为领导者有合法的权力影响他,他必须接受领导者的影响。
⑷模范权。也称信任权。它来自下级对上级的信任,即下级相信领导者 具有他所需要的智慧和品质,跟他有共同的愿望和利益,从而对他钦佩和赞誉, 愿意模仿和跟从他。
⑸专长权。它来自下级的尊敬甚至崇拜,即下级感到领导者具有某种专 门的知识、技能和专长,能帮助他明确方向、排除障碍,达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 标。
对人和生产均有适度的关心,保持一种平衡。这种领导方式类似于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中庸之道”,追求平衡但不追求卓越,从长远看,可能使组织落后于时代。
5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9.1方式:任务型领导方式 只重视任务的完成,而不重视员工。长期下去,这种领导方式会导致员工情
绪低落,难以实现组织的发展。 9.9方式:团队式领导方式
职位权力与个人权力有机结合
作为一名领导者,应当注意将职位权力与个人权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 达到更好地实现领导的目的。只有职位权力而不注意个人权力的建立,会在下属 心目中失去亲和力,使下属惧而远之,这种权力是难以长久的。
个人权力一般必须与职位权力结合起来,没有职位权力支持的个人权力 其力量必然有局限性,甚至会有权力是否合法的问题。
绩效 好
菲德勒的权变模型

有利的
中等的
不利的
类型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
任务取向
领导-下级关系 好 好 好 好 差 差 差 差
关系取向
任务结构
高高低低高高低低
职位权力
强弱强弱强弱强弱
上下级关系 任务结构 职位权力 情境类型 情境特征
菲德勒情境领导模型图
S:领导方式; L:代表领导者特征; F:代表追随者特征; E: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具有顺序性,即由低到高逐级实现。
(3)人的激励状态取决于其主导需要是否满足。(主导需要是指在各种需要中占统治地位的需要。)
(4)不同的人,各层次需要的强烈程度不一样。如图示。
需要层次示意图不同的人各层次需要的强度不同
2.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激励的含义与实质,激励的原则、激励理论
难点:激励的实质、激励的心理机制、激励原则。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及功能
1.激励的含义与实质:
所谓的激励,是指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动力等,都构成对人的激励。
3.差异化原则。激励中的公平性并非要求对所有的激励对象一视同仁,而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按贡献大小,重要性强弱和其他因素的综合标准,共同决定实施何种激励方案,体现出因人、因事而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经济性原则。是指实施有效的激励,要将激励的成本和有可能取得激励收效结合起来,要有利于成本节约、组织效能和活动效率的提高。
第二节 激励理论
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激励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人的哲学(对人性的认识)、激励理论研究、激励的影响因素与激励方法的研究。下面主要阐述关于人性本质的学说和主要的激励理论。
一.激励中对人的认识(以人性假设理论为例)
1.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
“社会人”假设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在社会主流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心理和情感的满足,并为此而付出个人的努力。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思想对应于麦格雷弋的“y理论”,即:
激励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状态,不具有我们可以观察的外部状态。但是,由于激励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及效果来对激励的程度加以推断和测定。
2.激励在管理中的功能: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
(3)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四.激励的基本形式
管理实践中常用的激励形式是:
1.理想、目标激励
理想激励是通过教育和影响等方式,使员工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自觉努力和不断奋斗。
大多数人都有成就的需要,希望不断获得成功,成功的标志之一便是实现预定的目标。为激励对象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为其实现目标提供全面的支持,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目标激励除了个人目标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外,组织目标也会激励员工的斗志和工作热情。
常见的激励因素有:成就、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任务、晋升、成长、责任感等。赫兹伯格所说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所交叉,也因管理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激励需求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麦克莱兰提出。
基本观点:
(1)人的需求主要有三类:成就、权力和社会交往。
(2)一般情况下,主管人员的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c.如果任务和组织相适合,胜任感的动机就极可能得到实现。
d.即使实现了胜任感,但它对人仍然起激励作用,并推动人们寻求更高的目标。
二.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54年提出。
主要理论要点:
(1)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如图示:
(4)“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很复杂的,人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也不断地随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并因人的境遇差异而不同。
a.人们带着各式各样的动机来到工作单位的,但主要的需要和动机是取得胜任感。
b.取得胜任感的动机尽管人人皆有,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取得。
(3)成功失败的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成功与失败可以归纳为四个原因,即: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一般人都具有这样的归因倾向——将成功归结于内因(努力、能力),将失败归结于外因(任务难度、机遇),在管理实践中,应注意克服这种归因倾向的不足。
问题与讨论:
1.什么是激励?激励的本质及心理机制是什么?
2.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亚当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
主要理论观点:人们总是要将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感受自己是否享受公平的待遇。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是公平的,其工作积极性即激励水平就高,反之,激励水平则低。
当 时,个人的感受则是公平的。
a.人在工作中消耗体力和智力,是极其自然的事,如同休息和游戏一般。
b.控制和惩罚并非促使人朝向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一般人能自我督导和自我控制。
c.只要情况合适,一般人不仅愿意承担责任,还会寻求责任。
d.人群中存在高度的想象力、智力和创造力并用以解决组织内的各种难题。
e.在现代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的潜能只发挥出一部分。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伏隆1964年提出。
基本观点:人们在预期的行动将会有助于实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实现这人目标。即: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其中:激励力——激励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
期望值——自己主观上估计实现目标、得到报酬的可能性。
效价——个人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
(3)消极强化:这类强化能够防止产生个人所不希望的刺激,又称逃避性学习。
(4)消失:撤消对原来可以接受的行为的强化,由于一定时期内连续不强化,这种行为将逐步降低频率、直至消失。
2.归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等人提出: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确认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归因的类型:一般可分为情境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2.动机: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指引这些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心理准备状态。动机在激励行为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
(1)驱动功能。指动机唤起和驱动人们采取某种行动。
(2)导向和选择功能。指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选择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的作用。
(3)维持与强化功能。长久稳定的动机可以维持某种行为,并使之持续进行。
基本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类不同的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对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劳动效率起着不同的作用。那些只能消除工作中不满情绪,而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从根本上激励员工的因素叫保健因素;那些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能从根本上激励员工的因素叫激励因素。
常见的保健因素有:组织政策、管理监督方式、工作条件、人际关系、报酬、地位、职业稳定、个人生活需要等。
(3)一个组织的成败,取决于其拥有的高成就需求的人数。(正相关)
(4)成就需求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训练而获得。
4.阿尔德佛的需要理论:由美国学者阿尔德佛提出。
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有三种:基本的生存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
(2)人的需要不一定是生来就有的,有的是通过后天学习产生的。
(3)人的三种需求并不严格按先后顺序发展,遇到挫折有可能倒退。
二、激励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而目的源于一定的动机,动机又产生于需要。由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并指向预定目标,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也是激励得以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如下图:
人类行为模式图
1.需要:指人类或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状态,管理中的需要特指人对某事物的渴求和欲望。它是一切行为的最初原动力。
主管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下属员工处于拥有公平感的心理状态。
3.波特——劳勒模式:由美国管理学家波特和劳勒同时提出(1968年)
理论要点:(1)个人努力的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人们所理解的胜任工作的能力以及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如图示:
(2)激励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两种。
内激励因素:劳动报酬、工作条件、企业政策。
第六章激励
教学目的:明确激励的功能和重要性,了解常用的激励理论,深入思考我国企业及其它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
教学要求:阐明激励实质和心理机制,简述并评价主要激励理论,领会激励的内在规律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激励的涵义、激励的原则和方式,常见的激励理论。教学形式:理论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外论文。
2.组织制度和榜样激励
组织激励是指运用组织责任和权利对员工进行激励。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愿意承担责任,希望有自我控制的权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创造条件开展民主管理,尽可能吸收员工参与决策。
组织的多项规章制度,一般都与一定的物质利益相联系,对员工的消极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但另一方面,规章制度为员工提供了行为规范和社会评价标准,与员工的自我肯定、社会舆论的认可相联系,具有综合的激励作用。
情境归因是指将某种行为或结果归结为社会条件等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人倾向归因是指将行为的发生归结于个人主观的因素而引起的。
(2)归因的标准:正确的归因,应根据自己或他人行为的一贯性、一致性与特殊性等原则进行。一贯性是指某种行为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一致是将某种行为与他人进行对比,考察其是否具有一致性(相同性)。特殊性是指考察某种行为时,要分析是否有特殊的背景或条件。
外激励因素:社会、心理特征、人际关系。
(三)行为改造型理论:
1.强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强化: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改变某种行为的目的。常见有以下四种强化类型:
(1)积极强化:当积极的行为发生之后,立即用物质或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