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

合集下载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郭沫若4.1复习笔记一、生平及创作道路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一)生平经历与创作概况1.幼年(1)文学影响①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②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林琴南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都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社会活动目睹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民主意识和反叛精神不断增强,多次参加反抗军阀统治和教育当局的学潮。

2.日本留学(1)经过①东渡日本学医:1914年初留日期间,广泛涉猎大量世界名著。

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惠特曼等诗人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影响。

②诗的创作爆发期:1919年上半年~1920年上半年1921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开辟一代诗风,成为中国现代新诗运动真正的奠基之作。

③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共同发起组织了创造社。

(2)思想在接受西方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潮的过程中,他特别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3)影响学医的兴趣逐步以至完全被文学所取代,开始创作白话新诗和小说。

3.第一次归国:1923年~1928年(1)经过①1923年回国后,在继续从事创造社工作的同时,又创作了许多新诗和历史剧。

如:先后结成诗集的《星空》《前茅》《瓶》和历史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

②1924年,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著作《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开始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③1926年夏,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在实际革命斗争中更清醒地认识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

④1927年3月底,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夕,郭沫若写下震惊中外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

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

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摘要】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诗歌作品深受美学思想的影响。

本文从郭沫若诗歌美学观念、美学思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诗歌形式与美学思想的关系、意象与抒情在其诗歌中的体现以及美学审美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的试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诗歌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和意义。

展望未来,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也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畅昌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诗歌创作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观念、影响、创作、形式、意象、抒情、审美标准、中国现代诗歌、现实意义、结语。

1. 引言1.1 郭沫若诗歌的重要性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创作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影响,也在美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的诗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历史、现实、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主题,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他在诗歌中不断探索人类的命运和精神世界,以及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这些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重要契机。

1.2 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作用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美学思想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秉持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原则,是诗歌作品所体现的审美情感和美学价值的核心。

在郭沫若的诗歌中,美学思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决定了诗歌的风格和特色,也影响了诗歌的表现效果和艺术价值。

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学思想是诗歌创作的灵魂和指导。

诗人在写诗时,必须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以一种美学的理念去构建诗意。

美学思想赋予诗歌灵魂,让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成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 沫若的文学革命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 沫若的文学革命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的文学革命在现代中国文学的璀璨星空中,郭沫若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一片天地。

他的诗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不仅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歌,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的先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创作于 1919 年 9、10 月间。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

人们渴望打破旧有的束缚,追求新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郭沫若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无畏的勇气,站在了时代的前沿,用诗歌来呐喊,来呼唤新的文学。

这首诗一开篇,就展现出了一种宏大的气势:“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白云怒涌、太平洋力量巨大的景象,仿佛整个宇宙都在动荡,都在爆发。

这种壮阔的景象,不仅是对大自然力量的赞美,更是对新时代即将到来的预示。

在诗中,我们能感受到郭沫若那强烈的情感。

他的激情如同火山喷发,不可遏制。

这种情感的力量,正是对旧文学那种含蓄、内敛风格的有力冲击。

传统文学往往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含蓄表达,而郭沫若则大胆地将内心的激情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

他不再遵循旧有的格律和规范,而是以自由奔放的形式,让诗歌成为情感宣泄的通道。

诗歌的语言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它简洁明快,充满了力量感。

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直击人心。

“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 哟!”这样的诗句,重复的“力哟”,以及排比的运用,强化了“力”的主题,让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这种直白、有力的语言,与传统诗歌的含蓄、典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新文学的语言风格开辟了新的道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所体现的文学革命精神,还在于它对个体意识的强调。

在传统文学中,个体往往是被淹没在群体之中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现。

而郭沫若在这首诗中,将自我的感受和体验置于核心地位,大声地宣告着个体的力量和价值。

2024专升本语文精讲《炉中煤》郭沫若

2024专升本语文精讲《炉中煤》郭沫若

中煤》郭沫若•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艺术特色探讨•社会意义与启示目录•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跨学科知识拓展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郭沫若生平与时代背景时代背景:郭沫若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社会变革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炉中煤》创作背景及意义创作背景意义该诗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献身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

文学风格与特点概述文学风格特点概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地位影响诗歌内容解析爱国情感追求光明与理想民族复兴030201《炉中煤》主题思想阐释诗歌结构分析与技巧运用结构紧凑反复咏叹对比手法意象、象征手法解读“炉中煤”意象象征着黑暗中的希望和光明,代表着诗人内心的热情和力量。

“年青的女郎”意象代表着祖国,是诗人心中美好、青春、充满希望的象征。

其他意象如“重见天光”、“燃烧”等,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情感真挚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悲壮、崇高的审美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意义艺术特色探讨浪漫主义情怀展现对爱情与理想的热烈追求01强烈的情感抒发02想象与幻想的运用03民间歌谣体风格全诗采用民间歌谣体风格,语言朴实自然,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

拟人化手法诗人将炉中煤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诗中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独特语言风格剖析030201节奏韵律美感体验节奏感强押韵技巧音乐美1 2 3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意象运用的不同主题关注点的区别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浪漫主义异同社会意义与启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民众心声暴露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炉中煤》通过描绘炉中煤炭的形象,隐喻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传达民众的苦难与抗争诗歌中的煤炭形象也代表了劳苦大众,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默默承受苦难,但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郭沫若的作品

郭沫若的作品

郭沫若的作品篇一:郭沫若.郭沫若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以深刻的现代意识和独特的创作视角,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管是其小说还是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现代文学都起到承先启后的标志性和开创性作用。

同时,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涉及领域最宽、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人物,他具有敏感、热情、崇尚自由、追求自我解放的个性和气质,是对中华民族整整一个时代情绪的表达与象征。

一、引言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巨星,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的又一面旗帜,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新诗、小说、散文、历史剧、翻译、历史、书法等众多领域具有开拓性成就。

郭沫若生长在峨眉山下大渡河畔,崇高、厚重的自然风貌赋予了郭沫若与大自然一样博大的胸怀。

郭沫若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作为左翼作家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思想与中国20世纪走向现代化的脚步相应和,他的小说和诗歌表现了强烈而鲜明的现代意识和新世纪文化特征,并将广大民众塑造为正义力量的坚强后盾,而且,他不仅直接投入到革命和建设事业,还有意识地将文艺创作与现实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他是中国古史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社会的第一人。

邓小平曾对郭沫若有过这样的评价:“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

”郭沫若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等,散文、、、等,戏剧、、、、、、等。

二、郭沫若作品的创作视角1爱国情怀郭沫若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是贯穿他一生的主旋律,也是促使他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

郭沫若自幼受儒学熏陶,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与事业追求。

比如,一诗是诗人直抒胸臆的杰作,体现了如火般炽热的不妥协的思想,支撑了诗人如水一样纯洁高尚的爱国情怀。

中的聂政也是一个爱国者,郭沫若满腔热情地颂扬了聂政“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的爱国热情还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发掘和弘扬上,其创作出、、、和等大型的历史剧便体现了这一点,激励了无数有识之士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去拼搏、去奋斗。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郭沫若著作简介

郭沫若著作简介
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多达五十余个。计有:郭开贞、 尚武、文豹、八儿、汾阳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沫、 爱牟、郭鼎堂、鼎堂、高浩然、麦克昂、吴诚、林守仁、杜顽庶、杜荃、杜衎、 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陈启修、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 假维、郭爱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高汝鸿、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 杨伯勉、杜衍、白圭、戎马书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龙子、克拉克、 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贞吉、郭麦弱、高鸣以及和夫人于立群合撰文章 所用的于硕等。
家庭情况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1980)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五天后郭 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安娜(原名佐藤富子,1893~1994)同居,安娜 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他们生有五个子女: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 佛生,女儿淑瑀,四儿志鸿。1937年,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 了联系。抗日战争结束后,安娜带着孩子来到中国,当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 选择了离开,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郭沫若

郭沫若
爱国主义是《女神》的诗魂。对于“五四”以 后的祖国的热情赞颂,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 的殷切期望,是郭呈现给五四运动的最美好的诗 情,也是贯穿全书的基本精神。在爱国精神支配 下,《女神》塑造了一个强烈追求个性解放,并 与万物结合的自我抒情形象,表现出彻底地破坏 和大胆地创造的精神,寄托了诗人朦胧的革命追 求;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支配下,诗人对大自然怀 着深情,进而赞颂劳动、劳动大众、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领袖,表现了诗人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这一切都强烈地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201始 第
一 回
退 前
进 最
后 返
回 帮

退
24

《凤凰涅槃》
郭沫若以诗人特殊的敏感,感受到在五四时代风雨 洗礼下古老的中华民族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从“死灰中 更生”的过程。长诗《凤凰涅槃》便用凤凰做她的象征。 在凤凰身上,体现了诗人的形象和祖国形象的统一,诗人 和祖国“一样悲欢”,体现了焚毁旧的祖国和旧的自我, 重生新的祖国和新的自我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诗 的前半部分,以凤与凰的对唱,对社会、人生、宇宙提出 质疑和否定,情绪忧愤,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 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旧我决绝 的反抗行动,烈火中更生的凤凰则象征着新中国、新我的 再生;更生后的凤凰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生动、自由、 净朗、华美的民族振兴新时期的到来。
——郭沫若
2013年5月26日10时35分
主菜单

始 第
一 回
退 前
进 最
后 返
回 帮

退
26

《炉中煤》
副题“眷恋祖国的情绪”。通篇比喻, 形象地抒发感情。以煤自比,把自己炽热的 爱国激情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把五四以 后焕发青春的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我” 的恋人,通过我向恋人倾诉衷肠,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表达出对祖国难以抑制的爱慕思 量。格调优美而奇特,富有恋歌的深婉含蓄、 婉约缠绵,与《凤凰涅槃》的热情奔放不同, 意境雄奇中见细腻、热烈和深沉。

凤凰涅盘

凤凰涅盘

凤凰涅槃一、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人生道路:学业选择(实业救国)——弃医从文(思想启蒙)——弃文从军(实际革命)——流亡十年(学者生涯)——文化巨人(文化旗帜)郭沫若的创作生涯,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而开始的。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饱满的革命激情,用新诗的形式歌颂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歌颂世界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郭沫若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之作。

《女神》是其诗歌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凤凰涅槃》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初稿写于1920年1月。

在这之前不久,中国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狂澜巨流猛烈地冲击着旧中国的污泥浊水。

革命在发展,人民在觉醒,祖国有希望。

这一切,给了当时留学日本,远离祖国的郭沫若以巨大的创作激情。

三、题解阿拉伯有这样一个神话:古时候有一种神鸟,名叫“菲尼克司”(phoenix),满500岁后,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这种神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凤凰。

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凤凰是万鸟之王,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是美丽、崇高的象征。

本诗就是根据这一则阿拉伯神话写成的。

四、内容结构分析第一部分:凤凰自焚⑴《序曲》:在一幅凄凉惨淡的画面下,一对凤凰唱着哀歌,衔着香木,飞翔在除夕将近的空中,它们为自焚做好了一切准备;⑵《凤歌》:诗人借凤的哀鸣,对无限黑暗的旧中国发出了强烈的诅咒;⑶《凰歌》:诗人进一步形象地说明了这个万恶的旧世界是应当被推翻的,是应当死去的;⑷《凤凰同歌》:通过凤凰同歌,表达了诗人坚信革命能改造中国,改造世界。

一切的一切都要在烈火中经受洗炼:要么被烧成灰烬,要么像凤凰一样在烈火中永生;⑸《群鸟歌》:禽类中的群丑的写照。

现代诗歌研究第二 章20年代新诗(二)

现代诗歌研究第二 章20年代新诗(二)

你为什么不见?

——《夕暮》
郭有元 郭承富 郭承星 郭贤林 郭贤茂 郭贤惠 郭明达
郭朝沛 郭沫若
“凡有弄弄笔墨的人们,他先前总得有一点凭借,不
是祖遗的正在少下去的钱,就是父积的还在多起来 的钱。要不然,他就无缘读书识字。‛ 破落户作家,‚他先世也许暴发过,但现在是文雅 胜于算盘,家景大不如意了,然而又因此看见世态 的炎凉,人生的苦乐,于是真的有些抚今追昔, ‘缠绵徘侧’起来。……于是他们的杰作上,就大 抵放射着一种特别的神彩,是:‘顾影自 怜’。‛‚暴发户作家的作品,表面上和破落户的 并无不同。因为他意在用墨水洗去铜臭,这才爬上 一向为破落户所主宰的文坛来,以自附于‘风雅之 林’‛,所以,他们也会学着破落户的腔调,‚说 ‘十年一觉扬州梦’的,但其实倒是并不挥霍的好 品行……。破落户的颓唐,是掉下来的悲声,暴发 户的做作的颓唐,却是‘爬上去’的手段。……他 其实并不‘顾影自怜’,倒在‘沾沾自喜’。‛ ——鲁迅《文坛三户》
炉 中 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能重见天光。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的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家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摸样!
我这小小的瓶中, 每日有清泉灌注, 梅花哟,我深深地祝你长存, 永远的春风和煦。
——《瓶》节选
[知识点]
泛神论
《女神》式自由体新诗 《女神》、《星空》、《瓶》、《前茅》、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郭沫若是杰出的诗人和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从20世纪代到50年代,共创作了《王昭君》、《卓文君》、《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十一部历史剧。

这些剧作,精选历史题材,紧密配合现实斗争,开辟了我国历史剧古为今用的新道路。

剧作《屈原》巧妙地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以呼风唤雨的热望,毁灭鬼神的愤怒,从精神上动员人民投身于反对国民政府反动派卖国投降的斗争,唱响了一曲时代的响遏行云的战歌。

《蔡文姬》注重情节构思和人物虚构,具有浓郁的诗的意境,是最能体现作者创作见解和创作风格的作品。

这两部剧作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较集中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对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进行初步地分析探讨。

一、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郭沫若自幼便接受浪漫主义风格的感染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19,他赴日留学,虽然是学医学,但却沉醉在浪漫主义诗人歌德、拜伦、雪莱、泰戈尔等文学的作品中。

19开始文学创作,最初试笔的《别离》、《新月与白云》等新诗,就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作家的创作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以描写理想生活图景为主的浪漫主义特色一旦形成,出现在其历史剧中,当然是水到渠成。

再者,历史剧这一题材的本身就蕴涵着浪漫主义的因素,正如郭沫若所言:“话剧是现实主义的艺术,用话剧这种体裁来写历史剧,这种做法就包含着浪漫主义在内。

”(一)让艺术想象力自由驰骋历史剧是历史科学和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历史剧的创作应当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

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历史剧创作中有其广阔的天地。

郭沫若也认为:“我们写古人所能凭借的材料都是很有限的,那就要求历史剧作者发挥想象力,把很少的材料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创作历史剧应当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郭沫若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

郭沫若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

郭沫若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一、封建主义的叛逆者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笔名有易坎人、麦克昂、鼎堂等。

1892年11月16日诞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1897年,他入家塾拜沈焕章先生为师开始启蒙教育。

1905年郭沫若告别了家塾的教育,进入嘉定高等小学堂读书。

1907年升入嘉定中学。

1910年春,他插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读书。

1913年,他借报考天津军医学校的机会,初出夔门,经历了“幻灭的北征”以后,东渡日本,开始了新的生活旅程。

二、为了报国济民由于他刻苦学习,意志顽强,竟以半年的准备考取了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在那里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时期。

”怀着学点实际本领“报国济民”的目的,他最初选择了医学作为自己的志愿。

可是,由于两耳重听,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志愿而转向文学。

1915年秋,郭沫若有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肄业,被分配到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

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

在广泛在五四之前,郭沫若基本上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

他怀有报国宏愿,但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

他的思想当时处于矛盾、彷徨之中。

三、在“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反帝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编辑宗白华的帮助下,他的最早一批诗作问世了,并且,“在一九一九年的下半年和一九二○年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

”〈见《学生时代》〉许多震撼诗坛、动人心魄的诗篇,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后来,作者将这些诗作编入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于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这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是一件永远值得纪念的事件。

它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主义态度和艺术上大胆创新精神,为新诗创作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正是《女神》促进了中国新诗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刺激了新诗的创作,为中国新诗的发展,真正开辟了新道路。

首先,诗人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了一切黑暗的旧事物,对他们发出了愤怒的诅咒,同时表现了对光明的新中国的热烈憧憬。

第四章 郭沫若 10月18号

第四章 郭沫若 10月18号

一、思想内容上反映了叛逆、破坏、创造 的主旋律:
《女神》对封建藩篱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表现了 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以及追求和赞颂美好 理想的无比热力,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 的最强音。
1.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始终: 诗人歌颂反抗、 破坏、创造,体现了个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 迫切要求,表现了打破枷锁、创造光明自由 统一欢乐的新中国的希望,反映了郭沫若的 彻底革命的态度。
1)《屈原》(1942年),是最有影响的 历史剧。
剧本《屈原》塑造了一个忠于祖国和人 民、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 德情操的悲剧主人公屈原的形象。
《屈原》的创作遵循了“失事求似”的 史剧创作原则,在把握历史精神的基础 上,大胆虚构,不拘史实,将历史真实 和艺术真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屈原的悲剧,给人的不是凄美,而是一种壮 美,《屈原》集中体现了这种悲壮美,能给 人以信心和力量,并使人对悲剧主人公产生 敬仰之情。另外,作为一个激情澎湃的诗人, 郭沫若将他的浪漫诗情融入了他的历史剧创 作之中,做到诗和剧的融合,强烈的戏剧性 和浓郁的抒情性融为一体。如“橘颂”、 “雷电颂”就是诗,特别是最后一幕的“雷 电颂”,在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作者借 屈原之口喊出了一个时代的怒吼,使全剧气 韵生动、激情洋溢。
三、《前茅》(写于1923年,1928年出版) 是无产阶级战斗的序曲,《恢复》却是无产 阶级革命的号角。郭沫若后期诗歌逐渐成为 无产阶级革命的传声筒,一种标语口号式, 显得艺术性不足。郭沫若强调诗歌与无产阶 级革命事业密切联系的同时,提出文艺必须 充当政治的“留声机器”。 郭沫若的后期诗歌出现了思想与艺术失衡的 现象。
主要作品:
小说:《飘流三部曲》、《行路难》。
诗歌:《女神》、《星空》、《瓶》、
《前茅》、《恢复》。

复古简约中国知名作家郭沫若生平简介主题PPT模板

复古简约中国知名作家郭沫若生平简介主题PPT模板

—人物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瞿林东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 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 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 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 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 。
—人物评价—
• 主体精神的无限扩张,使自我超越于自然之上,成为无限的存在,宇宙不朽,人的主体 精神在向宇宙的无限伸展中必然导致人的不朽,他的作品洋溢着的对力、生命力、创造 力的崇拜和赞美,向读者展示了郭沫若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他用生命现 象所显示的生命冲动和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来否定现存的不合理秩序和制度,用对完 美的人生理想的追求来表达对生命发展进化的追求。
潜心积累 绽放风华
知名作家郭沫若
—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主讲人:XXX 时间:202X年
目录/content
一、人物简介 三、创作特点 二、主要作品 四、人物评价
PART 01
人物简介
—潜心积累 绽放风华—
—人物简介—
郭沫若
(1892年11月16日—1978 年6月12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 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 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 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 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 《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凤凰涅槃--郭沫若

凤凰涅槃--郭沫若

凤凰涅槃一、重点难点1.重点:《凤凰涅槃》的结构和语言。

2.难点:凤凰的象征意义。

二、背景材料1.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曾用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卓越的社会活动家。

青少年时代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忧国忧民,熟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名著,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对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尤其感兴趣。

“戊戌变法”的“新学”激起他的爱国热忱,辛亥革命的失败更引发他的悲哀。

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14年赴日本留学。

“五四”运动前后,弃医从文,积极投身于革命文化活动,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成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1年出版了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集《女神》。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

其后,在白色恐怖下被迫再次东渡日本,从事古文字和古代历史的研究,获得可贵的成果。

“七·七”事变后回国,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写下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和《沸羹集》、《天地玄黄》、《今昔蒲剑》以及《战声集》、《蜩螗集》等诗文。

2.《凤凰涅槃》写于1920年1月20日。

由于受五·四运动的感召,诗人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0年的上半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沸羹集·序·我的诗》)。

他以火山爆发式的情感写出一系列浪漫主义诗作,后集成《女神》。

本篇为该集中最重要的作品。

三、内容分析《凤凰涅槃》是首抒情长诗,全诗分为《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等六章。

序曲为凤凰准备自焚的场面。

写凤凰生存环境的失去,梧桐枯槁,醴泉消歇,平原无生气。

在痛苦和绝望中,凤凰为了追求更生和永恒而自焚。

这一场景,其实是中国黑暗社会的象征,也是叛逆精神的概括。

《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写凤凰自焚的场面。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郭沫若创作了为数不多的历史剧,但每一篇都很有代表意义。

关于郭沫若写的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郭沫若的戏剧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其全部作品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却不因之减少。

他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剧作在历史剧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他的这些戏剧不仅抒写个人的情思而是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斗争武器来使用。

他的几个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本在形式上好像远远背离于现实但内容却完全显示出“借古喻今”的作用较之那些虽然取材于现实而表现肤浅无力者其效果反而显得深沉而巨大。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背景是由于当时国统区的文网森严动辄得咎反动统治者欲把大后方造成为“无声的中国”在那样阴云密布的幕盖下文艺家们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借用历史题材以求更有效地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

采用这种战斗方式就更能击中敌人的要害而不致受到敌人的反击。

郭沫若即是以自己的史剧来实践这种精神的。

他以丰富的想像对材料的精细史剧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说它是历史的是它的内容“不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

说它是现实的是他没有把“现实”二字看得很狭窄。

这种创作史剧的手法是‘失事求似’。

郭沫若历史剧的第一创作季节是20到40年代他写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剧是继《女神》之后在他的文学道路上出现的第二个高峰。

在这一季节的后半期即40年代《屈原》、《高渐离》和《孔雀胆》与其说展现的是古代主题还不如说是政治斗争的主题作者以其作品表达出为“皖南事件”中被当局打压的中国共产党伸张正义的政治动机。

1959年至196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再起高潮迎来了他同类文学体裁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1959年2月完成《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武则天》1962年10月完成《郑成功》。

注意历史剧创作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效果是郭沫若一贯坚持的史剧观。

郭沫若代表诗集 (2)

郭沫若代表诗集 (2)

郭沫若代表诗集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郭德纲、笔名恒之,字抱一,男,湖南岳阳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诗词研究家,被誉为“现代诗的开山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之一。

诗集简介郭沫若的诗集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既赋予了传统诗词以新的活力,又走上了现代主义的道路。

他的诗作结合了儒家文化、民族精神和个人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郭沫若的诗集中,较为著名的有《月光集》、《花集》、《天净沙·秋思集》等。

这些诗集中的作品涵盖了他的一生,展示了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追求。

《月光集》《月光集》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诗集共收录了他创作于1923年至1988年之间的一部分作品。

诗集以月光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在《月光集》中,郭沫若运用了自由诗的写作方式,通过独特的形象和词藻,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和人类的情感,将诗歌的表现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花集》《花集》是郭沫若的另一部代表作。

这本诗集主要探讨了花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郭沫若将花的美丽和生命力与人类的情感和人生哲理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诗歌作品。

《花集》中的诗歌形象多样,从鲜艳绚丽的花朵到枯萎凋零的花瓣,都体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郭沫若用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逝去的美好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类情感的思考。

《天净沙·秋思集》《天净沙·秋思集》是郭沫若晚年的作品之一。

这本诗集以秋天和沙漠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深入探讨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在《天净沙·秋思集》中,郭沫若运用了丰富的形象和比喻手法,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沉思。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将自然的荒芜与人类的孤寂相映衬,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的矛盾和困惑的思考。

郭沫若

郭沫若

二、关于《女神》 关于《女神》
1《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是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也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是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女神》 2、《女神》简况 女神》共收郭沫若早期的新诗56 56首 《女神》共收郭沫若早期的新诗56首,绝大部分作于留日期间的 1919年和1920年间 年和1920年间。 女神》共三辑。第一辑收三部诗剧: 1919年和1920年间。《女神》共三辑。第一辑收三部诗剧:《女 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第二辑最为重要, 》《湘累》《棠棣之花 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第二辑最为重要,最有代表 性的诗篇,几乎集中在此集中: 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 》《天狗》《炉中煤 性的诗篇,几乎集中在此集中:《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 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 匪徒颂》 《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 。第三辑所收诗篇内容较为 驳杂。 驳杂。
郭沫若(1892 1978 1978) 郭沫若(1892—1978)
一、郭沫若创作道路
1918开始新诗创作,1919年到1920年上半年开始在《时事新报》 1918开始新诗创作,1919年到1920年上半年开始在《时事新报》 开始新诗创作 年到1920年上半年开始在 副刊《学灯》发表新诗,显示出惊人的浪漫主义诗才。1921年 副刊《学灯》发表新诗,显示出惊人的浪漫主义诗才。1921年 出版诗集代表作《女神》蜚声新诗坛。1921年与成仿吾 年与成仿吾、 出版诗集代表作《女神》蜚声新诗坛。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 在日本组成创造社。1924年以后 接受马克思主义, 年以后, 在日本组成创造社。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倡导 革命文学,后投笔从戎。1927年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 1928年 年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 革命文学,后投笔从戎。1927年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1928年 旅居日本。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 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年抗战爆发后回国, 旅居日本。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并创 作了《屈原》 虎符》 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产生了很 大影响。 大影响。 郭沫若是主观抒情的文学天才,代表的是热情、冲动、 郭沫若是主观抒情的文学天才,代表的是热情、冲动、富有创造 精神的一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 精神的一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

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资料介绍研究

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资料介绍研究

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资料介绍研究摘要本研究致力于全方位地剖析与展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人物郭沫若的生平事迹与文学贡献。

通过深入的史料挖掘与文献细读,本研究揭示了郭沫若多姿多彩的生活历程、广泛的文学创作,以及他在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上的独到见解。

研究揭示,郭沫若不仅在诗歌与戏剧等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深厚的学术素养与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丰富的内容与灵感来源。

他的作品,凭借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深邃的思想内核,对塑造中国现代文学面貌产生了长远影响。

尤为重要的是,郭沫若的文学理念与批评方法,不仅展现出预见性和创新精神,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与批评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指引与思考,其影响跨越时代,至今回响不绝。

本研究还深入分析了郭沫若与同时代作家的交往与合作,以及他对后辈作家的培养与影响。

通过与重要作家的交流与碰撞,郭沫若不仅促进了自身文学创作的进步与发展,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想内涵。

他对后辈作家的悉心指导和培养,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一位杰出典范,其详实的生平记录与丰富的创作遗产为我们深入了解其文学造诣与历史功绩开启了珍贵的窗口,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他的文学佳作、深邃的文学理念、前瞻性的批评实践,以及在文学承前启后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与做出的重大贡献,共同构成了启发后世的宝贵财富,为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实践提供了极富价值的镜鉴与思考维度,其影响力跨越时空,持续启迪着文学领域的新探索。

关键词:郭沫若;生平经历;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3)1.1 郭沫若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4)第二章郭沫若的生平经历 (6)2.1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6)2.2 文学创作与学术活动 (7)2.3 社会活动与政治态度 (8)第三章郭沫若的文学创作 (10)3.1 诗歌创作及其风格特点 (10)3.2 戏剧创作及其影响 (10)3.3 其他文学创作及贡献 (11)第四章郭沫若的文学观念与批评 (13)4.1 文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13)4.2 文学批评实践与影响 (13)第五章郭沫若与同时代作家的交往与影响 (15)5.1 与重要作家的交往与合作 (15)5.2 对后辈作家的培养与影响 (15)第六章结论 (17)6.1 郭沫若的文学成就与贡献 (17)6.2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18)第一章引言1.1 郭沫若的文学地位与影响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作家郭沫若的爱国情怀与创作思想

民国时期作家郭沫若的爱国情怀与创作思想

民国时期作家郭沫若的爱国情怀与创作思想简介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深具爱国情怀的作家。

在民国时期,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思想和激情澎湃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表达了对祖国民族命运的关切与热爱。

本文将从郭沫若的个人经历、主要作品以及他对祖国的热爱进行探讨。

一、个人经历郭沫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村家庭,通过自学考入北洋大学法科和文科两个系别,并广泛涉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

他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在革命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

二、主要作品1.《临江仙·满江红》: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赞美和呼唤,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2.《祝福》:这部小说以对家国忧患之情感人的文字,刻画了一群充满爱国热情的青年在抗日战争前夕投身保家卫国斗争的故事。

3.《智取威虎山》:这部话剧通过威虎山起义的故事,将英雄主义与爱国精神融入到剧作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三、爱国情怀郭沫若对祖国有着炽热的爱国情怀,他坚定地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自强和发展的基石。

他始终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在诸多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命运和复兴的关切。

他鼓励青年追求真理、追寻人类解放,并引导广大读者思考如何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四、创作思想郭沫若倡导"艺术为人民"的创作原则,认为艺术应该立足于人民、反映人民的群体生活和历史进程。

他提倡文学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同时兼顾艺术美感的追求。

在创作中,他致力于塑造有血有肉、饱含情感的角色形象,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对爱国主义和革命奋斗的赞美。

结论郭沫若作为一位具有爱国情怀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民国时期以其优秀的作品和深厚的思想影响了无数读者和后来的文学家。

他通过文字向世人传达了对祖国民族命运关切与热爱。

今天,我们依然应该铭记并传承郭沫若那份坚定而深沉的爱国情怀,努力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一、封建主义的叛逆者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笔名有易坎人、麦克昂、鼎堂等。

1892年11月16日诞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1897年,他入家塾拜沈焕章先生为师开始启蒙教育。

1905年郭沫若告别了家塾的教育,进入嘉定高等小学堂读书。

1907年升入嘉定中学。

1910年春,他插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读书。

1913年,他借报考天津军医学校的机会,初出夔门,经历了“幻灭的北征”以后,东渡日本,开始了新的生活旅程。

二、为了报国济民由于他刻苦学习,意志顽强,竟以半年的准备考取了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在那里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时期。

”怀着学点实际本领“报国济民”的目的,他最初选择了医学作为自己的志愿。

可是,由于两耳重听,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志愿而转向文学。

1915年秋,郭沫若有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肄业,被分配到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

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

在广泛在五四之前,郭沫若基本上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

他怀有报国宏愿,但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

他的思想当时处于矛盾、彷徨之中。

三、在“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反帝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编辑宗白华的帮助下,他的最早一批诗作问世了,并且,“在一九一九年的下半年和一九二○年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

”〈见《学生时代》〉许多震撼诗坛、动人心魄的诗篇,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后来,作者将这些诗作编入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于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这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是一件永远值得纪念的事件。

它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主义态度和艺术上大胆创新精神,为新诗创作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正是《女神》促进了中国新诗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刺激了新诗的创作,为中国新诗的发展,真正开辟了新道路。

首先,诗人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了一切黑暗的旧事物,对他们发出了愤怒的诅咒,同时表现了对光明的新中国的热烈憧憬。

另一方面,它表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动的精神。

这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动的精神,它在我国传统诗歌中比较少见,然而却与五四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十分合拍。

第三,《女神》的反帝反封建精神,有一部分是通过诗歌中泛神论和个性主义表现出来的。

“五四”初期,郭沫若在未掌握新的武器之前,往往通过泛神论与个性主义来表达他的反封建主义思想主题。

《女神》又是郭沫若的美学思想的最早体现。

它的基调是积极浪漫主义,这是诗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在创作方法上的体现。

它的形式方面也有许多新的创造。

总之,《女神》中的诗作,立意深邃,构思新颖,雄浑奇伟,气象万千。

它对中国新诗运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同时代的诗人所无法与之相比肩的。

四、《创造季刊》时代1921年夏天,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发起组织的创造社宣告成立。

这是五四时期另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创造社的第一个文学刊物--《创造季刊》得以问世。

它的基础,首先是由郭沫若奠定的。

但是,五四时期的郭沫若,还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

他当时处于由个性主义向集体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途中。

他的思想呈现“半觉醒状态”,“各种各样的见解都沾染了一些,但缺乏有机的统一”〈《文艺论集·前记》〉。

与他的政治、哲学观点相比较,郭沫若当时的文艺观、美学观更呈现着错综复杂的情况。

从基本倾向看,唯物主义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唯心主义观点,仍然隐时现地存在着。

自《女神》以后,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活动日益多样化,不仅写诗,也创作小说和戏剧、散文小品,一面还从事翻译介绍,数年之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郭沫若的第二本诗集《星空》,出版于1923年。

比《星空》稍后发表于《创造周刊》上的诗作,现实主义的因素十分明显。

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本时期郭沫若还写作了《卓文君》、《王昭君》两个历史剧作。

它们和1925年写成的《聂婪》,合编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

这些剧作与《女神》中的诗剧一样,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主义主题和热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所不同之处,早期诗剧的抒情氛围似乎更浓,缺乏严格的戏剧性,而《三个叛逆的女性》就其故事的完整性和尖锐的戏剧冲突而言,显示了历史剧创作已有良好的开端。

五、投入实际的革命运动1924年,在中国革命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郭沫若由文艺活动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

同年春夏之交,他通过翻译日本河上肇博士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启发,逐步克服存在于他身上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世界观、文艺观,并导致后来参与实际的政治斗争。

在政治观、哲学观发生剧变之后,郭沫若的文艺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摒弃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观、美学观之后,从实际斗争出发,他又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

本时期发表的《革命与文学》、《文艺家的觉悟》两篇文章,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的前奏。

当然,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尚不够深入,在某些方面也难免有偏颇之处。

但是,他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他在创作上的实践,对于当时日益蓬勃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无疑也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郭沫若本时期创作上成绩最显著的是小说。

1926年3月,郭沫若经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等的推荐,赴广东参加革命活动。

实践了他自己倡导的文艺家必须到工农革命斗争的璇涡中去的诺言。

到达广州后,担任了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职务。

经周恩来同志的推荐,他参加了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由宣传科长、宣传处长升任秘书长和总政治部副主任。

“南昌起义”,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奔赴南昌,参加起义壮举。

南下途中,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

就在这次南下行军途中,郭沫若由周恩来、李一氓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

起义失败后,于1928年2月举家流亡日本1928年初,郭沫若在上海卧病期间,草就诗集《恢复》。

这是自《女神》、《前茅》之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新收获,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动后在诗歌创作上的重要收获。

它在中国革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但《恢复》也给郭沫若的诗作带来新的问题。

诗人减少了空洞的喊叫,相应的气魄就不够宏大,客观上减少了感伤主义情调,但诗作感情又趋于冷肃平缓,缺少大波大澜;以叙述、议论为主的表现现实生活的手法,使得许多诗作过于平实粘滞,缺少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六、中国新史学的开拓者他在日本的十年,是战斗的十年,是在科学文化上有重要建树的十年。

郭沫若在日本学术研究的主要成就,应推他对中国古代史、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的研究。

他在这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开拓了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的新道路。

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一部具有较强的战斗性的史学论著。

他研究甲骨文、金文的目的仍在于研究历史。

他在日本期间的甲骨文研究著作有:《甲骨文字研究》、《卡辞通纂》、《殷契粹编》、《殷契余论》等。

而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甲骨文的编纂整理创立了一个科学体系,并且在探求甲骨文本身的规律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此外,他又开创了以甲骨文证史、把历史研究与甲骨文的考释相结合的新途径〈参见黄烈《郭沫若在史学上的贡献》一文〉。

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首倡者。

他的创造性劳动,获得了史学界的赞誉。

他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935年出版于上海的历史小品《豕蹄》是值得重视的一部作品。

十年内,他的译著之富,人所难及。

他在二十年代译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鲁拜集》等名著,三十年代又译有《屠场》、《煤油》、《石炭王》、《华伦斯太》和《战争与和平》等,属于艺术理论方面还译有《美术考古学发现史》、《艺术的真实》等。

七、今日归来入阵营1938年,国共两党合作,经周恩来推荐,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主管宣传工作。

八、震撼人心的史剧创作“皖南事变”郭沫若把主要精力转向历史剧创作与学术研究工作。

自1941年至1945年,郭沫若连续写作了《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五个剧作,加上重新改写的《棠棣之花》,共六个剧作。

这些剧作,虽然描写的是历史事件、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主题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它们都属于悲剧。

而在这六个悲剧作品中,《屈原》是杰出的代表作。

郭沫若的悲剧创作一个突出之点,就是它努力体现历史真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郭沫若的悲剧创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具有新的特色。

他的悲剧中的人物,尽管也具有伟大或崇高的正面的素质,但这些优良特征,并不仅为少数贵族、英雄所具有,而是包含在一般平民、社会底层人物之中。

在社会地位卑下的普通群众之中,他们一样具有伟大或崇高的素质。

在进行史剧创作的同时,郭沫若还积极参与了抗战文艺方向的讨论并开展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研究。

1944年,郭沫若写作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教训。

该文迅速在延安《解放日报》转载,并被列入中共中央整风文件。

九、为繁荣和发展新中国文化科学事业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任政协第一届委员、第四届常委、第二、三、五届副主席。

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中华全国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并继任第二、三届全国文联主席。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影响,曾讲过一些违心的话。

1978年,他抱病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著名讲演。

建国以来,在繁忙的公务之余,郭沫若仍孜孜不倦地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活动。

其中,以诗歌与戏剧为主。

据统计,建国二十八年中,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大约有九百多首,超过了建国前的诗作近一倍。

除诗歌外,郭沫若还继续从事历史剧的创作。

1959年和1960年,郭沫若先后创作了新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一度被歪曲的历史人物曹操和武则天重新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1963年,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郭老又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

对于新中国的历史剧创作,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建国以后,郭沫若在史学、考古和文学史研究诸方面,均有新的收获,史学论著方面有《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他同时担任了《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的主编。

1978年6月12日,现代中国杰出的文化巨人--郭沫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致了悼词,指出:“郭沫若同志不仅是革命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

”“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