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华兹生、林语堂译本翻译方法对比

合集下载

阐释学翻译视角下《庄子》英译本对比研究

阐释学翻译视角下《庄子》英译本对比研究
例 :逍遥游 ( 《 逍遥 游 》 )
汪 译 : Wa n d e r i n g i n Ab s o l u t e F r e e d o m
者都 尽量 用地道 的英 文表达 原文 的意 思,汪 、林采 用异 化 的策 略为 主,梅 恒用 归化为主 ,三 位译者 在 可能 的情 况 下 努力再 现 原文 的修 辞 效果 ,但 是一 些修辞 因为语 言 的差异 无 法再现 。
述 了 以阐 释 学 为基 础 的翻 译 活 动 的 四个 步 骤 : 信 赖~ 入
侵一 吸收一 补偿 。第一步 是信赖 ,即相 信原 文是有 意义 的。 ( S t e i n e r ,2 0 0 1 )为 了获取 想要 的东西 ,译者 必须通 过 “ 暴 力 ”侵入 到原 本中 。第三 步是 吸收 ,从原本 那里 抢到 的东
进行 比较 ,分 析他们 不 同的翻 译特 色 ,并作 出 了一些关于翻译 的 阐释 学的 思考 。
关键词 :《 庄子》 ;பைடு நூலகம்坦 纳 ;阐释 学 ;翻译
《 庄 子 》是 我 国古 代散 文 的经 典之 作 ,反 映 出庄子 的 哲 学思想 ,在 诸子散 文 中别具 风格 。本文 根据斯 坦纳 的阐 释 学翻译 理论 ,对汪 格培 教授 ,林语 堂和美 国著 名汉 学家 梅恒 的三个 英译本 进行 比较 ,找 出不 同的翻 译特色 。
( 二)入侵 层面 的三译 本比较 三 、小结
通 过对 《 庄子 》三 个译本 的 比较 ,我 们发 现 ,三 位作 者 首先 都是基 于对 原文 的信任 而展开 翻译 的;在 入侵 的环 节 ,译 者根据 自己的理解 对原 文重新 作 了解 释 ,汪榕 培教
所谓 入 侵 ,实际 上 正是 由于 原始 的信 任 往 遭遇 抵 抗 ,

以林语堂译本为例谈《庄子》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以林语堂译本为例谈《庄子》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D O I : 1 0 . 1 3 5 4 2 / j . c n k i . 5 1 — 1 7 4 7 / t n . 2 0 1 7 . 0 1 . 0 1 0
以林 语 堂译 本 为 例 谈 《 庄 》 英 译 本 的 审美 再 现
王 劫, 温筱 青 , 伍
金 山学院 , 福州

3 5 0 0 0 2 )
2 研 究 历 史 与 现 状
《 庄 子》 极 高 的哲学 和文 学价 值 吸引着 中外 学 者 致 力于 翻译 研究 。《 庄 子》 英 译本 近 3 0种 , 其 中全 译
1 理 论 基 础
著名翻译家刘宓庆在《 翻译美学导论》 E 2 2 中就提 本 约 十余 种 , 多为 选 译 本 。最 早 的译 本 出现 于 1 8 8 1 由英 国汉学家 巴尔福独立完成。其首译 贡献功 出应 该将 文学 之 美与 翻译 实 践相 结 合 。从 美 学角 度 年 ,
Ke y wo r ds:Ch u an g ̄e;Li n Yu t a ng; r e pr e s e n t a t i on;a e s t he t i c;s t r a t e g y
《 庄子》 是先秦著作中极具文学价值的散文之 学译作 应从 形式 和 文化 两个 层 面传 达 原语 之 美 。 因
( 福 建农林 大学
摘要 : 翻译是 文化 传播 的有效途径。 由于英汉语言 系统的差异 , 一般说 来 , 在翻译 文 学作 品 中很难 实现语 言转换 后 审美的等 效传达 , 而对于古典著作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 。林语 堂灵 活运 用不 同翻译 策略在英译 本 中成 功 实现 了《 庄 子》 原 文的 审 美再 现 。因此从 美学角度 对其翻译 策略进行研 究有利 于为翻译 实践提供借鉴 。 关键词 : 《 庄子》 ; 林语堂 ; 审美再现 ; 翻译 美学 ; 策略 中 图分 类 号 :H 3 1 5 .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5 3 8 3 ( 2 0 1 7 ) 0 1 — 0 0 3 8 — 0 5

描写翻译学下《庄子》概念隐喻翻译对比研究

描写翻译学下《庄子》概念隐喻翻译对比研究

描写翻译学下《庄子》概念隐喻翻译对比研究作者:王艳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02期摘要:《庄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思想著作,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庄子》的英译本主要有汪榕培译本和梅维恒译本,二者各有特点,皆是翻译学中的典范。

本文首先对描写翻译学、概念隐喻翻译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从翻译规范的三个方面——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来对《庄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描写翻译学;《庄子》译本;概念隐喻翻译一、描写翻译学方法描写翻译学方法是由约翰·麦克法兰于1953年在杜伦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翻译的模式”中提出的。

著名翻译学家吉蒂昂·图里指出描写翻译学的研究目标是探索翻译行为的规律和趋势,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翻译学的研究内容描写翻译是先对翻译文本进行研究,然后尝试确定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中,什么样的规范对文本产生了影响。

它是相对于规定性翻译学而言的。

也就是说,描写翻译学并不是去限制翻译的手段和方法,而是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翻译的进程。

描写翻译学侧重的是实现了的对等,而不是理想过程中的对等,其采用的是回顾视角,而不是前瞻视角。

翻译是通过分析和对比两种不同的语言,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所以翻译离不开文本对比。

不同的语言在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区别和差异导致语言的表达无法完全一致,不能盲目追求与其他语言完全一致的表达。

文本的翻译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绝对的优劣对错。

以开放的、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语言转换,才是描写翻译学所追求的目标,翻译不要求原文与译文的语言表达完全一致,而是应该在整体意义上、上下文对接上都表达出了原文要表达的含义。

(二)翻译规范翻译往往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原文与译本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语言差异,当然也和译者的个人喜好、个人风格有关系。

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会翻译出完全不同的译文。

描写翻译学以翻译规范为研究目的,翻译要符合特定的语境和背景,并且受到原文所用语言和译文所用语言的约束。

英译中国文化课堂报告精选2《庄子》英译

英译中国文化课堂报告精选2《庄子》英译
哲学家 思想家 哲学家 文学家 与老子并称“老庄” “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VS老子
老子
• 道 • 朴素的辩证法 • 太极阴阳
庄子
• 庄子主观唯心主义 • 相对主义 • “先天地生”的“非物”
• 否认 大小、长短、贵贱、美丑、成毁等差别的存在 •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夭折 的幼儿),而彭祖(传说中最长寿的人)为夭。” •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 是非,此亦一是非”。 • “齐是非”、“齐万物”,“齐物我”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译文增补连词 if,明确了陈述内容属虚拟情况,从而原文 靠文意产生的语态及连贯性在这里用译文读者熟悉的方式 传递出来。 • “I beg to turn over the world to you”一句中则添补了原文中 略而不提的主语“I”和补语“to you”等语法成分。
• 例2.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养生主》 Though the grease burns out of the torch, the fire passes on, and no one knows where it ends. (Watson) • 此处增补连词“though”,明确了隐含于原文中的 让步关系; • “and”、“where”等连接词及代词“no one”等的 增补既有助于明晰文意又做到语法补全,使译文 更合乎英语造句习惯。
口头语言形式的保留
• 例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业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秋水》 • a. Kwang-ze and Hui-ze were walking on the dam over the Hao, when the former said, “These thryssas come out, and play about at their ease;—that is the enjoyment of fishes.” The other said, “You are not a fish; how do you know what constitutes the enjoyment of fishes?” Kwang-ze rejoined, “You are not I. How do you know that I do not know what constitutes the enjoyment of fishes?” (Legge)

《庄子》三个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庄子》三个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庄子》三个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不仅在中国哲学界影响巨大,而且对世界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其思想深邃、语言精湛,多次被翻译成英文,而各个版本的翻译中存在着很大区别,这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本文选取了三个英译本,通过对三位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内涵。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探究三位译者翻译《庄子》时所采取的主体性翻译策略与方法,比较其差异及原因;2.研究三位译者的文化背景、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其对《庄子》翻译结果的影响;3.通过对三个版本的对比研究,揭示其对于《庄子》整体的阐释能力以及突显的重点和特色;4.总结研究成果,得出一个更全面完整的《庄子》内容及翻译的结论。

三、研究内容1.三个英译本的主要译者及翻译特点分析本文将选取三个英译本,分别是:Waley版、Watson版、Ziporyn 版。

详细分析每个版本的译者背景,译者研究《庄子》的不同侧重点和翻译思路等情况。

2.主体性翻译策略分析在比较三个英译本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策略,找出其区别和原因,并对其对翻译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

3.文化背景、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对翻译结果的影响研究各个版本的译者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并分析其如何影响《庄子》的译文,进而归纳每个版本的特色和不足之处。

4.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通过对三个英译本的对比,比较其所阐释的重点和特色,展现《庄子》更为全面和多元的内涵及表达方式。

四、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法本文将使用文本分析法,详细分析和比较三个英译本中的具体文本内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为后续的主体性研究提供数据和依据。

2.史料法本文将对三个版本的译者进行史料调查,了解其文化背景、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等情况,以及他们翻译《庄子》的经验和思路。

3.比较研究法本文将采用比较研究法,对三个英译本中所阐释的主要思想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找出每个版本译者的重点和特色。

《庄子》的英译及其对英语世界的影响

《庄子》的英译及其对英语世界的影响

语言新探《庄子》的英译及其对英语世界的影响庄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庄周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的《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而《庄子》的英译版本也越来越多,如今其英译版本全译、选译已达二十余种,这些译介对英语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英译;影响庄子(公元前369一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人。

他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庄子并称为“老庄”。

The Zhuangzi,a text from the 3rd century BCE,derives its name from its purported author Zhuang Zhou 莊周who early historical sources say fl ourished between about 350 and 300 BCE.”[1]《庄子》被奉为道家的经典之作,大致可以概括为“人道为本”,“万物齐一”,“自然无为”和“逍遥而游”四个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目前中外的全译本、选译本已达二十余种。

此文将列举《庄子》的各种英译版本,总结概括别人对英译本的研究,讨论并分析各英译本对英语世界产生的影响,希冀对其他学者的研究有所帮助,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典籍翻译,投身于典籍翻译事业之中。

一、《庄子》的英译及其研究(一)《庄子》的英译版本1.国外英译西方人对《庄子》最初的接受,是因其所负载的哲学、宗教、伦理等思想。

1881-1910年间“英国的传教士们掀起了《庄子》英译的第一个高潮,希望通过译本来观察中国的文明程度和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6]于是1881年,英国汉学家巴尔福第一个将《庄子》译成英文,命名为《南华真经: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著作》。

《庄子》原文与译文的比较研究

《庄子》原文与译文的比较研究

《庄子》原文与译文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档旨在深入比较和研究《庄子》的原文与不同译文之间的异同,分析翻译策略和文化差异对译文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期望为《庄子》的进一步研究和翻译提供参考和启示。

介绍《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

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对《庄子》的翻译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挑战。

本文档选取了《庄子》中的几个经典章节,对原文和不同译文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本文档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首先对《庄子》原文进行了精确的解读,然后选取了不同译者的译文进行比较。

在比较过程中,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风格:分析译文是否保留了原文的简洁、幽默、寓言等特点。

2. 文化差异:探讨译者如何处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以及是否在译文中找到了合适的对应物。

3. 哲学思想:评估译文是否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哲学思想和精神。

结果与讨论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发现不同译者在处理《庄子》的翻译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从而导致了译文在风格、内容和表达上的差异。

1. 在语言风格方面,有些译者选择了意译的方法,力求在译文中传达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而有些译者则更倾向于直译,使译文在语言上更接近原文。

2. 在处理文化差异方面,译者们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有的译者选择保留原文的文化元素,让读者自行解读;有的译者则选择在译文中进行文化适应,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在哲学思想的传达上,大部分译者能够较好地把握原文的哲学内涵,但也有一些译文在表达上略显晦涩,难以传达原文的深刻思想。

讨论本文档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庄子》翻译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1. 译者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质量有重要影响。

在翻译《庄子》时,译者需要在意译和直译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传达原文的风格,又要使译文通顺易懂。

2. 文化差异的处理是翻译《庄子》时的一个重要挑战。

译者需要在尊重原文文化的同时,使译文适应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林语堂与汪榕培的《庄子·逍遥游》译文对比研究

林语堂与汪榕培的《庄子·逍遥游》译文对比研究

林语堂与汪榕培的《庄子·逍遥游》译文对比研究作者:钱莉来源:《大观》2017年第11期摘要:主要从译文是否与原文形式、内容相贴近两方面分析比较林语堂和汪榕培的《逍遥游》英译本。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总的来说,汪榕培和林语堂的《逍遥游》英译本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比较贴近原文,但从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上来说,汪榕培的英译本更加准确。

《逍遥游》属文言文,文言文英译应在理解古文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译文应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汪榕培和林语堂的英译版本均为文言文英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关键词:林译;汪译;《庄子·逍遥游》;比较一、《庄子》及其英译本庄子(约前369一前280),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原书52篇,现存33篇,《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

1948年,林语堂在《中国与印度的智慧》(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中,写了《庄子,神秘主义者和幽默家》(Chuangtse, Mystic and Humorist)一文;威厄(韦尔)(James R. Ware)于1963 年出版了《庄子故事集》(一说《庄子语录》),由新美国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是 20 世纪《庄子》的第一个英语全译本(文军、甘霞 2012:33-34);199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汪榕培、任秀桦的《庄子:汉英对照卷》。

此外,冯友兰先生等也曾译过《庄子》(Chuang Tzu)。

汪译本为《庄子》全译本目前的最新译本。

本文选取林语堂和汪榕培两位翻译大家的译作进行对比,以期对中国典籍英译有所启示。

二、林语堂和汪榕培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其英文著作和译著包括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浮生六记》)、The Wisdom of Laotse(《老子的智慧》)等。

以林语堂译本为例谈《庄子》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以林语堂译本为例谈《庄子》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以林语堂译本为例谈《庄子》英译本的审美再现作者:王劼温筱青伍铃来源:《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01期摘要: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由于英汉语言系统的差异,一般说来,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很难实现语言转换后审美的等效传达,而对于古典著作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

林语堂灵活运用不同翻译策略在英译本中成功实现了《庄子》原文的审美再现。

因此从美学角度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为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庄子》;林语堂;审美再现;翻译美学;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17)01-0038-05On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in Lin Yutangs ChuangtseWANG Jie, WEN Xiaoqin, WU Ling(Jin Shan Colleg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2, China)Abstract:Translation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culture communication. Due to th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t is difficult to reach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in literary works, and very difficult for classics translation. With various kinds of strategies, Lin realized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uangtse. Study on the flexible strategies will be beneficial for further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Keywords:Chuangtse; Lin Yutang; representation; aesthetic; strategy《庄子》[1]是先秦著作中极具文学价值的散文之一。

华尔兹《庄子》英译

华尔兹《庄子》英译

华兹生的《庄子》英译美国学者华兹生(Burton Watson)的《庄子菁华》(Chuang Tzu: Basic Writings)自1964年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好评,读者甚多。

所谓菁华就是并非全译,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除全部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作者选译了外篇中的《秋水》、《至乐》、《达生》和杂篇中的《外物》,共11篇。

19世纪后半期以来,英语世界出版了多部《庄子》译本,水平参差不齐,但都为华兹生的翻译提供了参考。

最早的译本是巴尔福(Frederic H. Balfour)的The Divine Classic of Nan-hua:Being the Works of Chuang Tsze,Taoist Philosophe r,出版于1881年。

巴氏是英国人,1870年来华经营丝绸和茶叶,后来弃商从文,先后担任过《通闻西报》、《华洋通闻》、《字林西报》等报纸的主笔。

除了把《庄子》译成英文外,巴尔福还翻译了《老子》,看来他对道家情有独钟。

对于他的《庄子》翻译,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 Giles,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评价不高,认为巴尔福的汉语水平完全不足以胜任这一工作(the 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ossessed by the translator was altoget her too elementary to justify such an attempt)。

相比之下,另外一位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则要宽容得多,他认为翻译《庄子》实在太难,第一个尝试的人毕竟勇气可嘉(it was no small achievement to be the first to endeavour to lift up the veil from Kwang-dze)。

《庄子》中外译本的比较研究

《庄子》中外译本的比较研究

《庄子》中外译本的比较研究作者:刘曲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01期刘曲,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作者简介】汪榕培英译版《庄子》封面华兹生英译版《庄子》封面汪榕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翻译家,对道家著作、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和研究有着突出的成就和造诣。

汪译《庄子》体现了译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虚实兼顾、潇洒飘逸的译文风格。

汪译本的最突出特点即是博采众家之长融而化之为流畅的英语,进而再现原文的真实意境。

译者不拘泥于局部的“忠实”,而是在宏观上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忠实。

美国学者华兹生是当今英语世界极具影响力的翻译家和汉学家。

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汉语的翻译工作中,《庄子菁华》是其最富盛名的译作,也体现了译者极高的翻译水平和独到的翻译思想。

在华兹生看来,庄子使用的虽然是散文,但却处处体现着诗人的风韵。

因此,在翻译《庄子》时,译者一反在翻译其他诸子文章时惯用的意译手法,谨慎地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文的词句特征和行文风格,力图更真实地传递原文的思想精髓。

一、《庄子》两英译本之微观探析《庄子》体现了我国道教的哲学精髓,而这精髓最首要的体现在对“道”的翻译上。

从选词的角度,汪译的“道”采用直译手法使用了“Tao”这个词,并由此使外国读者真正地了解了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及“道”的宗旨,接受了“Tao”及由此所传递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另外,为了不破坏译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译者在单纯的直译不能表达原语的全部内涵时,采用了解释性的译法,增加了名次替代、句式转换和意群重组等手段,使译文一气呵成,使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以更饱满而完整的内涵展现在译语读者的面前。

华兹生也非常重视译文的可读性,在处理专有名词或历史引语作隐喻的句子时,译者在文中添加了可使意义更明确的背景信息,避免使用脚注。

从用词角度,华译本使用了流畅的现代英语,其中甚至用了不少口语词和俚语,还用了不少成对词,使译文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

从《庄子·天道篇》的译本对比分析看中西方译者翻译思想的不同——以林语堂和Hebert的译本为例

从《庄子·天道篇》的译本对比分析看中西方译者翻译思想的不同——以林语堂和Hebert的译本为例

从《庄子天道篇》的译本对比分析看中西方译者翻译思想的不同——以林语堂和Hebert的译本为例
李欣怡
【期刊名称】《青年作家》
【年(卷),期】2015(0)8
【摘要】一、对《庄子·天道》篇的评述“《庄子·天道》大体分成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谓之天乐”,指出自然规律不停地运行,万事万物全都自我运动,因而圣明之道只能是宁寂而又无为。

第二部分至“以畜天下也”,紧承上段讨论“天乐”,指出要顺应自然而运动,混同万物而变化。

第三部分至“非上之所以畜天下也”,提出帝王无为、臣下有为的主张,阐明一切政治活动都应遵从固有的规律。

【总页数】2页(P118-118)
【关键词】Hebert;天乐;翻译思想;六通四辟;政治活动;上段;齐物;老聃;增译;翻译手法
【作者】李欣怡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下《道德经》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亚瑟·威利译本与辜正坤译本对比分析 [J], 赵丽莎
2.《道德经》英语翻译的文化对比研究r——以S.Mitchell译本、林语堂译本及杨鹏译本为例 [J], 季之楠;罗媛
3.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发挥——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例 [J], 韩德英
4.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英译本对比研究——近似双母语译者(林语堂等)与单一母语译者的译本对比研究 [J], 杨淑芳;
5.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庄子》英译本对比研究
——以林语堂和华兹生译本为例 [J], 游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林语堂的《浮生六记》是一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之一。

该作品在中国文学界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

其中,英语版本的翻译是国际上最受关注的版本之一。

然而,在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存在着一些“变译”现象,即某些原文中的内容在翻译过程中被改变或省略。

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读者对原著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进而影响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理解。

因此,对这些“变译”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发现和解决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助于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以目的论为研究视角,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展开深入研究。

具体来说,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1. “变译”现象的类型和特点。

通过对比原文和英译本,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省略、改动、增加等“变译”现象,并探讨其类型和特点。

2. “变译”现象的成因和原因。

探讨“变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原因。

将深入探讨这些变化是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难度、翻译技巧还是其他因素引起的。

3. “变译”现象对原著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分析“变译”现象对原著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点、风格特色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其对读者的理解和评价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法、调查法和比较法。

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原文和英译本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调查法,了解译者的背景和翻译情况;通过比较法,比较不同版本的翻译,以发现并分析“变译”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三、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预计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 揭示和分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以发现其成因和原因。

2. 研究“变译”现象对原著作品的影响和意义,为读者正确理解该作品提供参考。

3. 提出针对“变译”现象的翻译建议,以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庄子》华兹生、林语堂译本翻译方法对比

《庄子》华兹生、林语堂译本翻译方法对比

2212018年52期总第440期ENGLISH ON CAMPUS《庄子》华兹生、林语堂译本翻译方法对比文/朱景烨【摘要】《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典籍的瑰宝,历来受到中外翻译家的重视,翻译版本众多,这其中,华兹生的全译本和林语堂的选译本一直备受瞩目。

华兹生译本注重对哲学思想、语言、文化的传递,本着这样的翻译目的,华兹生译本采用大量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而林语堂译本则更加注重文章的可读性,意译居多,本文通过一些译例对两译本不同以及相同的翻译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译《庄子》; 华兹生; 林语堂【作者简介】朱景烨,天津师范大学。

the strength to bear up a big boat.If wind is not piled up deep enough, it won’t have the strength to bear up great wings.林译:If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depth, water will not floatlarge ships. So with air. If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a depth, it cannot support large wings.两句话都是显性翻译,但笔者认为华译更好,因为除了在忠实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轻易看出,华译的句子结构、字数更贴近原文,原文两句字数几乎一样,格式也相对应,都是小短句,华译句式非常简洁整齐,几乎达到了与原文一样的句式修辞效果,而林译虽然做到了忠实,但句子相对来说不够整齐,就稍显略逊一筹。

除了两人某些句子译法的相同点,大多数句子处理采用的方法并不同,下面句子在处理时,华兹生都选择了显性翻译方法,而林语堂则采用了隐性翻译方法,如:2.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华译:A traveler heard about the salve and offered to buy the prescription for a hundred measures of gold.林译:A stranger who had heard of it came and offered him a hundred ounces of silver for this recipe.这两个译本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对“百金”的处理,华兹生直接译出一百黄金,而林语堂在处理时,采用隐性翻译方法,译成了一百盎司银,这个处理把中国文化里表示钱的黄金,换成了西方文化中的银,进行了“文化过滤”,变成更利于西方接受的文化,而华兹生选择显性处理,尽管西方读者读起来会有种奇怪的感觉,但更利于渗透中国古代的文化。

文化传播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以《庄子·秋水》华兹生译本和林语堂译本为例

文化传播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以《庄子·秋水》华兹生译本和林语堂译本为例

097一、引言2O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

国家领导人提倡“要努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积淀中国智慧的优异文化传统”。

典籍外译是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最佳方式,能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之强、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之心,实现和平发展。

但是典籍外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题,即什么样的译本能更好地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助力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这些译本有什么样的翻译目的、这些译文使用了什么样的翻译策略等。

对于选择什么样的译本能最大程度传播中华文化,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应关注流行文化的推广,流行文化更为大众所接受,如果能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将会收到良好成效。

笔者认为,要找到最能代表国家文化的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侧重点,如韩国通过侧重于娱乐行业把韩剧、韩语等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通过注重科技行业把芯片技术和科技电影推广到世界各地。

在中国,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就是中华文化典籍,这些典籍展现了古人生活场景之丰富,体现了古人智慧之浩博,向国外读者讲述了丰富而真实的中国故事。

《庄子》就是一部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其语言、哲学和文化上的成就和价值极高,从19世纪开始就被翻译为多种语言。

《庄子》第一本全英译本《庄子:神秘主义者、伦理学家、社会改革家》由汉学家翟理斯完成;最受读者欢迎的还有理雅各(James Legge)译本《庄子》和华兹生(Bruton Waston)译本《〈庄子〉全译本》。

《秋水》篇是《庄子·外篇》中的重要篇章,揭示了人类的认知是受空间、时间、环境的制约的,只有顺从自然规律,无为而治,才能懂得“识变、应变、顺变”的处世法则。

《秋水》的哲学思想与中国谦逊保守的文化相契合。

向国外传播《秋水》中所蕴含的处世之道,有助于各国交流沟通,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促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庄子》在国外的版本注本及译本

《庄子》在国外的版本注本及译本

《庄子》在国外的版本注本及译本
张爱民
【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5)4
【摘要】<庄子>以其丰富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流传到世界后,在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天,我们从这一角度探讨这一传播过程,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很有借鉴意义.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张爱民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中文系,山东,枣庄,2771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2
【相关文献】
1.英译本《庄子·天下》\"内圣外王\"诠释探微——以汪榕培译本为例 [J], 叶堃
2.《庄子阙误》所载《庄子》八种版本考 [J], 谢明
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庄子》英译本对比研究
——以林语堂和华兹生译本为例 [J], 游忆
4.中国文化走出去视角下《庄子》两英译本翻译风格库助研究:以华兹生、任博克
译本为中心 [J], 郭晨;李文鑫
5.《好逑传》英译本版本研究——以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为中心 [J], 宋丽娟;孙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庄子》华兹生、林语堂译本翻译方法对比作者:朱景烨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3期
【摘要】《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典籍的瑰宝,历来受到中外翻译家的重视,翻译版本众多,这其中,华兹生的全译本和林语堂的选译本一直备受瞩目。

华兹生译本注重对哲学思想、语言、文化的传递,本着这样的翻译目的,华兹生译本采用大量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而林语堂译本则更加注重文章的可读性,意译居多,本文通过一些译例对两译本不同以及相同的翻译方法進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译《庄子》;华兹生;林语堂
【作者简介】朱景烨,天津师范大学。

引言
华兹生1968年出版了《庄子》全译本《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这也是《庄子》的第四本全译本,在译法上,他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虽然译本读起来可能显得有点古怪,但华兹生认为庄子行文风格本来就离奇,不走寻常路,为了既保留这样的风格,又保证译本的可读性,他加入了500多个注释。

而林语堂在《中国与印度的智慧》中以《庄子:玄学家和幽默家》为题讨论庄子,选译了11篇内容,林译本(林语堂译本)通俗流畅,少有注释,可读性极强,深受读者喜爱。

两位学识渊博、功底深厚的大家译出的《庄子》各自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下文从文化层面的显性、隐性翻译方法,以及语言层面的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对两位译者的译著加以对比分析。

一、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
朱莉安·霍斯曾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翻译分类学”的概念,并根据原文和译文文
本目的和功能的不同提出了“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概念,“显性翻译”是一种保留源语文化、使译作读起来像译作而不像原作的翻译方法;意在突出源语文化,即一个“很‘显然’不是直接针对目标语接受者”的译本(谭载喜,2005:161)。

隐性翻译则相对弱化“翻译腔”,是一种使译作与原作功能等值、译文与读者直接关联的翻译方法;意在“过滤”源语文化,通过生成与源文本功能对等的文本,来隐藏其属于翻译文本的本质(谭载喜,2005:45)。

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也不是针锋相对,只能则其一,好的翻译总是两种方法坚兼顾,但一般而言,总会有一种方法是译者选用的中心翻译方法。

无论林译本还是华译本都用到了显性翻译方法,但华译本的显性翻译处于中心地位,而林译则较多选择隐性翻译方法,例如词汇层面:关于“北冥”的翻译,“冥”释义通常理解为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