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世界翻译理论注入了新 的元素和思考,丰富了世界翻译理论的多样 性。
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促进了国际 文化交流,增进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推动了全球翻译事业的发 展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全球翻译事业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世界翻译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要点三
提倡多元化翻译策略
林语堂认为翻译策略应该根据具体情 况灵活选择,既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 意译。这启示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翻译 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群体,采用多 元化的翻译策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和可读性。
对未来翻译理论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未来的翻译理论可能会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借鉴语言学、文学 、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忽视翻译的客观限制因素
总结词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处理翻译的客观限 制因素方面存在不足。
VS
详细描述
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客观限制因素,如 时间、资源、文化背景等。林语堂的翻译 思想在处理这些因素方面相对较为忽视, 这可能导致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难 以应对。合理考虑和处理这些限制因素对 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05
总结与展望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启示
要点一
重视文化因素
林语堂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认为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 传播。这启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充 分考虑文化背景,尊重原作的文化内 涵,避免文化误解。
要点二
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林语堂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 ,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 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和表达。这启示我 们要注重培养译者的主体意识,鼓励 译者发挥个人风格和创造性。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林语堂等论翻译

林语堂等论翻译


Nor can it be said truly that a pure-blooded Chinese could
ever quite disagree with Chuangtse's ideas. Taoism is not a
school of thought in China, it is a deep, fundamental trait of Chinese thinking, and of 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toward society. It has depth, while Confucianism has only a practical sense of proportions; it enriches Chinese poetry and

且所译原文,每每属于西洋艺术作品,如诗文小说之
类,译者不译此等书则已,若译此等书则于达用之外,
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 重。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 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
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
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没有超出严复和林语堂这两位大家所讨论过
的范畴,所异者只是表达方式而已。
Chuangtse,

Mystic and Humorist: Lin Yutang's Introduction
Jesus was followed by St. Paul, Socrates by Plato, Confucius by Mencius, and Laotse by Chuangtse. In all four cases, the first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是以“传神”为核心,他倡导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力求语言的传神,实现翻译的完美转化。

他认为只有真正地理解原著,把握其意境,才能把原著精神传达出来。

他在翻译中赞成逐字逐句地翻译,并注重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在其翻译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范,他将曹雪芹原著的感人深刻、曲折多变的情节和绝妙的艺术手法转化到英文中,使亚洲的文学传统为西方文学所了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还强调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用文学艺术来完成。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要在其中表现出诗意和艺术的才华。

”他的翻译成果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茶馆》、《钢琴课》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佳品。

这种强调艺术性的翻译思想,带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诗意更加深厚,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同时,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他认为翻译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创新。

他在翻译中力求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西方社会,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林语堂翻译的《草叶集》,他将中国古代隐逸诗人的生命和情怀注入到英文版的诗中,使这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激发了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潮。

综上所述,林语堂翻译思想是翻译界学者和实践者必须借鉴的珍贵财富。

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传统翻译思想进行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借鉴林语堂翻译思想,发挥翻译的作用,让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地传递,实现文化的互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林语堂论翻译

林语堂论翻译

林语堂论翻译一,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林语堂的翻译成就: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

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 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

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 翻译"国民性" , 建立新文化, 一直就是翻译家们精心创作的主旋律, 它代表了现代性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于启蒙, 科学和理性的追求; 然而, 翻译的样式也有另一张全然不同的面孔, 它书写浪漫、个性、快乐、自由和大千生活,以审美的个人话语汇入到宏大叙事"之中,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这种审美话语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

林语堂的翻译,可以说是沿着现代性的足音,在现代性城市中产生和发展的.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到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纽约, 林语堂历经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美国的反文化运动" ,而以翻译进入中国文学界和美国文坛。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02
01
03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 学硕士学位。
1928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英文 系教授。
04
05
193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 创作和翻译工作。
林语堂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译者的 主观创造性和审美判断。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 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翻译应追求“忠实、通顺、美 ”的标准,其中“美”指的是 译文应具有文学美感,能够传 达原文的意境和韵味。
意译的实践要求译者首先理解原文的大意,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进行重新组织,尽可能地传达原 文的含义和精神。
意译的优劣
意译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 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
直译与意译的优劣比较
• 直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但是,如果 过度直译可能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甚至产生歧义。相比之下,意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 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有时也可以将直译与意译 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译 的本质、过程和技巧,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 展。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供了科学的翻译
方法
林语堂提出的翻译理论为译者提 供了科学的翻译方法,指导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语言和 文化差异。
提高了翻译质量
遵循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译者在 实践中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 流畅性,提高了翻译的质量。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林语堂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热 力吹捧,而是扬弃,批其害,扬其利。这种一分为二、 清醒的译者让西方人感到中立客观,因此获得了读者的 信任。
代表作: 汉译英主要作品
《西厢记序》《水浒传序》《华阳散稿自序》《兰亭集序》《秋醒词 序》《齐物论》《英雄气短说》《黛玉葬花诗》《莺莺札》《声声慢》 《桃花源记》《石钟山记》《愚溪诗序》《庐山草堂记》《货殖列传》 《扬州瘦马》《杂事秘辛》《息机说》《浮生六记》
力外,译者必须进行翻译方面的专业训练,不可 随随便便把翻译视作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简单活动。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三个翻译标准
• Faithfulness • Coherence • Beauty
忠实 通顺 美
Faithfulness 忠实
关于翻译的“忠实标准”,林语堂先生详细 解释为四个方面:
• 对译者的要求 • 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 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 • 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
题有正确的见解。"
• 这三条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内在逻辑性。 • ①首先,译者必须能熟练使用源语和译语,并能
用之写作,同时要对原文的内容把握到位。 • ②其次,译者要进行翻译训练。 • ③最后,就是译者对翻译要有主见。 • 但如果要把翻译看作一种艺术,那么除了语言能
弥补中国文化:
1916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教学之余开始了漫长的中国文化弥补。 1920年,在莱比锡大学主攻语言学,留学之余在藏书丰富的中国研 究室深入阅读中文书籍,同时训练了考,释等问学方法。 1927年,博士毕业后回国,由文化补课走向文化创造与传播。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

• 通顺,指的是语言。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 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现代语言,没有诘 屈聱牙、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 • 他从心理学角度指出:“ 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 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裂为一句之各部,译文若求通顺 之目的,亦必以句义为先,字义为后。 ” 在此基础上,林语 堂提出句译理论,主张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 句译 ” , 不能以字为主体的“ 字译” 。 • 林语堂是中国第一个在翻译中运用以’ 句’ 为单位的学 者” 。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林语堂:“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 译的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 文字及心理的问题。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 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必先明语言 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 应如何的结论。 • 林语堂认为翻译心理问题其实是研究翻译标准的前提。译 者应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必须先懂得原文作者的行 文心理,弄清楚原文作者下笔的目的,才能继续翻译。林 语堂非常重视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包括语 言层面,还包括对原文进行心理分析。为后人提供了一个 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
• Primarily the Allied task was to utilize the resources of two great nations with the decisiveness of single authority . • 原译:盟国的任务主要是以统一领导的果断性来使 用两个大国的资源。 • 推荐译文:盟国的任务主要就是在一个统一的领导下 果断地使用两个大国的资源。 • 这样,实词并没有变,地方也没有挪,但是结构有了 变化,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规范,便于读者抓住原文的精神 实质。这在翻译中就叫做“通顺” 。原来那个译文完全 是照搬原文的结构,体现的仍是英美人的思想方法和英语 的表达习惯(如用“统一领导”来修饰“果断性” ), 虽然译者自己感到很清楚,可是读者看了以后不明白作者 到底想说什么,这就是不通顺。

林语堂翻译理论赏析

林语堂翻译理论赏析
入阅读中文书籍,同时训练了考、释等问学方法。 由文化补课走向文化创造与传播 1927年,博士毕业后归国,补于工作、生活以及社会活动,他由文化补
课走向文化创造与传播。
(二)推崇西化 回国之初,林语堂算是彻底的欧化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欲废传统向
西学,要欧化中国人,认为中国的生活方式、制度等均应仿效欧美, 甚至认为汉族是败类,可见其西化程度之深。
1946年威斯康辛贝鲁艾特大学校长授予林语堂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致 辞称其为“非官方的中国文化大使”。
Works
译作
Works
小说及散文杂文集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翻译理论 《论翻译》是他最系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理
论的文章。在文章中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 门艺术。从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 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
• In his poetry translation,the rhythm
inherent in a poem dominates over rhymes.
翻译作品赏析
• 1.余曰:“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 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耳。”(沈复《浮生六记》)
Introduction
独特的双语童子功
1895年10月,生于福建漳州龙溪县农民牧师家庭 6岁时林语堂入了村办教会小学 10岁就读厦门教会学校 13岁入厦门寻源书院读中学。 17岁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系,在此学得更悦耳更道地的 英语;校藏五千余册书被他阅遍。西洋生活进而是西洋文 明对他具有潜移默化之效,更是一种理性的系统熏陶。
Introduction
林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新道家代表人物。 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 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 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 《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 《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 《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 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 80岁。

林语堂翻译理论

林语堂翻译理论

(2)林语堂与Moment in Peking
•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 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仿照《红楼梦》 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 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 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 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 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1975年, 分 析两种中译本
例1.“Come in,” said the woman, greeting him with a smile that was spoiled by her black teeth.He went into the barely furnished hall, and still there was no Silverscreen. 张译本:向他微微一笑,可惜笑容配上黑牙齿,真 是美中不足。体仁走进那陈设十分简陋的客厅, 但是还是看不见银屏。 郁译本:这一笑露出了满口黑牙,把相貌完全破坏 了。他跨进没有几件家具的堂屋,还是没见银屏。
(2)翻译的三条标准
• 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 “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 的标准…” • 忠实: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 • 通顺:须以句为本位、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 美:他同意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翻译的,但不 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 最后,他同意“翻译即创作”的说法,认为翻译 文学作品的人,“须把翻译自身事业也当做一种 艺术”。 ——(同上,第330页—第331页)
Peking
• (1)林语堂简介
•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氏,笔名语 堂。福建龙溪人。其父是个乡村牧师,他早 年就上教会小学读书,从小便深受西方文化 影响。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专攻英文,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赴德国莱 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对英语和西方语言学 造诣很深。1923年归国后,从事教育、写作 等工作。1966年定居于台湾,又曾在香港任 教。最后病逝于香港。

林语堂翻译理论.ppt

林语堂翻译理论.ppt
文学作品的人,“须把翻译自身事业也当做一种 艺术”。
——(同上,第330页—第331页)
三、从译者的基本素质方面对比分 析两种中译本
例1.“Come in,” said the woman, greeting him with a smile that was spoiled by her black teeth.He went into the barely furnished hall, and still there was no Silverscreen.
• 借用理论: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从林语堂翻译理论对比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汉译本
• 一、林语堂及其作品Moment in Peking
• 二、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 三、从译者的基本素质方面对比分析两种 中译本
• 四、从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方面对比分析两 种中译本
• 五、总结
一、林语堂及其作品Mo941年,《瞬息京华》最早出版,由郑陀和应元杰译。 1977年,台湾德华出版社推出张振玉译本,名为《京
华烟云》。这个译本在海峡两岸畅销多年。两岸先 后据此拍摄的电视剧也均以此为题。 1987年,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最早在大陆推出张译本。 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 的《瞬息京华》。 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新版《京华烟云》 张译本据称该译本为林语堂之女推荐译本之一。 (摘自,林语堂英文名著 《京华烟云》尚无满意中译本,南方日报:2006年 03月24日)
(2)林语堂与Moment in Peking
•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
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仿照《红楼梦》 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 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 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 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 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1975年, 林语堂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

• 例如, 他译莎士比亚的《人生七记》, 其 “ 天地一剧场, 众生皆戏子,出将又人相, 净 丑相轮替… … ” 的风格颇有“ 打油” 的意 味。 • 海涅《哀歌叙言》, 林语堂译为: “ 运气是个 跑街婆, 他不愿常留一处, 他把你头额一摩, 就跑到别人家去。”其韵味颇似中国民谣。 • 毫不奇怪, 他会将印象派大师毕加索的画如 此幽它一默: “ 远看象根肠, 近看蛋花汤, 原 来是太太, 哎呀我的娘! ”
在谈话风格上林语堂刻意保留原语风格中具有素朴特质的语料而将古老的圣典中的精英风格整合出通俗化白话化歌谣化或闲淡化的特色悠然自得之处颇似日常闲谈或人间小品例如他译莎士比亚的人生七记天地一剧场众生皆戏子出将又人相的风格颇有打油海涅哀歌叙言林语堂译为
——美Leabharlann 译两 脚 踏 东 西 文 化
• 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一位享誉海内 外的作家、杰出的学者,林语堂都是当之无 愧的。他虽然很少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但却 把翻译难度很大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了英 文。并主要以英文写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 社会和中国文化,提起林语堂,人们就会想 起他用英文写的《吾国与吾民》、《京华烟 云》等诸多作品,为促进中外文艺交流、向 国外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及哲学,作出了无与 伦比的贡献。
• “美的标准”,林氏说道:“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必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 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 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 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1)词的 “句化美”
美译
2)语篇的 “复调美”
3) 文化的 “完形美”
• 词的“ 句化” 现象, 是指原语中单个的词 在译语中被转化为句子(含小句)的现象。我 们都知道,“ 单音节性” 是中国文学尤其 是古典文学的审美规范。而西方的阅读习 惯却不以词或片断为美, 西方人崇尚连贯性 很强的段落阅读,因此,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汉语中许多具有凝练意义的单个词, 在林语 堂的笔下都被“ 句化” 了。

林语堂与翻译

林语堂与翻译

林语堂与翻译(1)一、生平简介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小学,十三岁时入厦门寻源书院。

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之后在北京清华学校任中等科英文教员。

1919年夏与厦门豫丰钱庄老板的女儿廖翠凤结婚,秋携新婚妻子赴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

一年后由于经济原因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教他们读书写字。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

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为期仅六个月。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1934年另创《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1935年又办《宇宙风》半月刊,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同年,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中国人》)在美国出版,四个月内印了七版,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林语堂因此在国外一举成名。

而后,在赛珍珠(Pearl S. Buck)夫妻的邀请之下,林语堂举家于1936年迁往美国,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海外生涯,那也是他文学写作的重要时期,他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于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1]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1]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Abstract: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1 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

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林语堂,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因为幼时特殊的教育环境,林语堂深受东西两种文化的熏陶,遂毕生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化,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

除去文学上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一事上也颇有心得,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和“美译”的翻译思想。

本文将以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浅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标签: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翻译思想;翻译策略1.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以及成因管窥林语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翻译思想和标准呢?首先与林语堂深受东西两方文化之影响有关。

林语堂在国外留学期间(1919年至1923年)曾认真研读中国古代典籍,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影响。

有道家文化为根基,林语堂立定脚跟,放眼中外,形成了独特的“性灵,幽默,闲适”的审美思想。

同时,西方文华中康德的“美的艺术”提倡“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康德著、宗白华译,1964:48 ),审美是情感活动,是快感。

克罗齐认为创作应以“审美综合”为原则,心灵活动“来自情感,基于情感”(黄药眠、童庆炳,1991)也都是林语堂“美译”的翻译观观形成的思想源泉。

2.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在《浮生六记》英译本的体现1.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坚持字字传神,忠实于原著的原则余虽恋其卧而德其正,因亦随之早起。

(林语堂,1999:14)Although 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i couldn’t help admiring her virtue,and so got up myself,too,at the same time with her. (林语堂,1999:15)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 yet I had such respect for her strength of character that I made myself get out of bed as soon as she did... (Black,1960:14)兩个译本在“余虽恋其卧”一句的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林语堂译作“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而布莱克则更加直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译作“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通过比较可以清晰看出林语堂译本对于忠实这一原则的实践。

林语堂翻译理论PPT文档共25页

林语堂翻译理论PPT文档共25页
林语堂翻译理论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译英: 1.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 Rendered into English by Lin Yutang 《浮生六记》,清朝沈复原著 2. Chuangtse, 《英译庄子》 3.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中国古文 小品选译》(又称《古文小品》)晋朝陶潜等 原著

He creates a lot of famous novels in English, including his first successful book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国与吾民》), and Moment in Peking ( 《京华烟 云》 ) for which he was once nominated for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Lin is best known for his translation of "Humor". His promotion of humorous literature won him the title of "Master of Humor."
Translation works
英译汉: 1.《国民革命外记》 原著者待查 2.《女子与知识》 罗素夫人原著 3.《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 布兰地司原著 4.《卖花女》(剧本) 萧伯纳原著 5.《励志文集》 马尔腾博士原著 6.《新的文评》 史宾冈、克罗斋、王尔德等 原著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林 语 堂
Life and Works


Lin Yutang (October 10, 1895 – March 26, 1976) was a Chinese writer and inventor. He was born in a small town in Zhangzhou, Fujian. His father was a Christian minister. His has shifted his faith from Christianity to Taoism and Buddhism, and back to Christianity .He obtained his bachelor's degree from St. John's University in Shanghai , a master's degree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 and a doctorate in linguistics from Leipzig

Apart from that, he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a great de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broad, such as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浮生六记》) by Shen Fu (沈复) in the Qing Dynasty, making enormous contributions to dissimilating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in Germany(德国莱比锡大学). He has been celebrated as a Chinese author of books in English and known for his work as a linguist, philosopher, writer, traveler, and inventor. From 1923 to 1926 he taught English literature at Peking University. Urged by Pearl Buck(赛珍珠),he went to America in 1935 and soon published his first best sellers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Actually, his main countribution is writting, especially writtings in English, not translation.
《浮生六记》 中林译与 SHale Waihona Puke irley 版本对比

例一: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 (沈复) Our wedding took place on the twenty— 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Lin Yutangl1) Five years were to pass before our wedding candles burned , at dusk,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of the rat一1780.(Shirley M.Black)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著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Here comes the maiden from out her chamber door, Whose secret no one shall share. She gathers the trodden blossoms lingeringly, And says to them her votive prayer. ……

Parts of his works are adapted translations from Chinese classics, for example, his The Wisdom of Laotse (《老子的智 慧》) is translated from Laotse’s The Book of Tao (《道 德经》).

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校 长给他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称赞他为 “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也是世界 公民”, “… by the magic of your pen, you have portrayed the soul of your great people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a way no person has ever done before. In doing so, you have spoken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their own language with an artistry that is at once their envy, admiration and despair.‖
Let’s appreciate a poem~
诗歌翻译中美的体现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晓来风急?







Slow slow tune So dim,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The weather,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How can thin wine and bread Serve as protection Against the piercing wind of sunset!

葬花吟
Taiyu Predicting Her Own Death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Fly, fly, ye faded and broken dreams Of fragrance, for the spring is gone! Behold the gossamer entwine the screens, And wandering catkins kiss the stone.



4.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英译老残游记第二集及其他选译》 5.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Translation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 《中国画论,译自国画名家》 6. 冥寥子游 明朝屠隆原著


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条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 任: 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 第二是译者 对中国读者的责任, 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三样的责任心齐备, 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 的资格。


In On Poetry Translation: advocates that" in translating poetry,it is acceptable to use rhymes,but generally speaking,it is more advisable not to use rhymes". In his poetry translation,the rhythm inherent in a poem dominates over rhymes.



例二: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沈 复) The country was then in the heyday of peace and, moreover was born in a scholar's family……(Lin Yutang ) Mine was a full—dress family.one of scholars and gentle People……(Shirley M.Black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