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语堂的翻译
浅谈林语堂文学翻译
浅谈林语堂文学翻译
宋晓辉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2(000)043
【摘要】林语堂在语言与文学上造诣很深,尤其是英语和西方语言,长期从事英文翻译工作.林语堂总结并继承前人的翻译成果,提出了翻译的三大标准:"第一是忠实的标准,第二是通顺的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他认为这不仅是翻译是标准,也是译者应有的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责任心具备,然后可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他提出,"忠实"的程度可以大致分为四等,就是"直译"、"死译"、"意译"、"胡译".林语堂是在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基础以分析翻译问题的译者,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页数】1页(P179)
【作者】宋晓辉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译者的杂糅文化身份在文学翻译中的建构——兼评林语堂译作《记旧历除夕》[J], 陈芳
2.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以林语堂翻译为例 [J], 童莹
3.从林语堂作品看文学翻译的自译 [J], 于彦
4.简论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为例 [J], 翁金
5.简论多元系统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为例 [J], 翁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简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林语堂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他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今天我们主要谈一谈林语堂提出的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标准。
林语堂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翻译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指技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在我看来,林语堂对译者提出的这三条标准看起来平平无奇,实际上深中要害。
他比那些空洞的翻译理论具体且实用的多.一个优秀的译者要精通原文,也要精通自己国家的语言,因为你把原文理解的再好,可是你无法用本国语言精准的表达出来,让读者也能够明白原文的精髓;如果你是本国的语言大家,但你不通原文,翻译也会失去原文的原有意思,变成译者自己的随意创作了。
第三条是认为翻译要有技术,要对翻译标准有见解。
他认为翻译除了上述三条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
林语堂继承了前人的翻译理论精华,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忠实: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通顺:须以句为本位、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美:他同意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翻译的,但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林语堂认为的忠实是要忠实于原文,但他也告诉我们翻译没有绝对的忠实只有相对的忠实,这样的好处把译者从绝对忠实原文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翻译的发展。
林语堂的第二条标准是通顺,林语堂认为通顺是译者对本国读者的责任。
可见林语堂认为翻译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译者的翻译应该服务于大众。
第三条是美的标准.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
从我来看,林语堂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要以对艺术家的心态对待翻译作品,以艺术家的手笔雕凿出译品。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
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英译为例龚爱华1,任芳2[关键词]林语堂的翻译观;《归去来兮辞》;美学欣赏[摘要]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
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
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归去来兮辞》,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中图分类号]H315.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912(2005)04—0076—04 Lin Yutang’s views on translation and his translated version of Tao Yuanming’s“Ah, homebound I go!”GONG Ai-hua1,REN Fang2(1. NanjingAuditUniversity, Nanjing210029;2. Nanjing College forPopulation Program Management, Nanjing210042)Key words: Lin Yutang’s views on translation;“Ah, homebound I go!”byTao Yuanming; aesthetic appreciationAbstract: As a language master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Yutang enjoys his fame as a world-renowned writer and translator.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in his career as a translator was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classics to the western worldin an easy and vivid way. In 1932 he published the most famous and systematic article——On Translation in which three criteria for judging translation were put forward, namel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aesthetic attractiveness, as is evidenced by LinYutang’s translated version of TaoYuan ming’s“Ah, homebound I go!”. After reviewing LinYutangs' views on translation and illustrating the spiritual affinity between Lin Yutang and Tao Yuanming,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 Tao Y uanming‘s“Ah,homebound I go!” demonstrates some aesthetic attractiveness in three aspects: 1) accuracy& vividness; 2) colorful variation of sentence patterns;3) euphony in rhyme& rhythm.1林语堂的翻译成就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博学型的作家、卓越的语言学家。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是以“传神”为核心,他倡导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力求语言的传神,实现翻译的完美转化。
他认为只有真正地理解原著,把握其意境,才能把原著精神传达出来。
他在翻译中赞成逐字逐句地翻译,并注重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在其翻译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范,他将曹雪芹原著的感人深刻、曲折多变的情节和绝妙的艺术手法转化到英文中,使亚洲的文学传统为西方文学所了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还强调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用文学艺术来完成。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要在其中表现出诗意和艺术的才华。
”他的翻译成果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茶馆》、《钢琴课》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佳品。
这种强调艺术性的翻译思想,带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诗意更加深厚,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同时,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他认为翻译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创新。
他在翻译中力求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西方社会,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林语堂翻译的《草叶集》,他将中国古代隐逸诗人的生命和情怀注入到英文版的诗中,使这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激发了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潮。
综上所述,林语堂翻译思想是翻译界学者和实践者必须借鉴的珍贵财富。
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传统翻译思想进行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借鉴林语堂翻译思想,发挥翻译的作用,让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地传递,实现文化的互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第三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不同
林语堂: 林语堂:
• 林语堂虽然受西方思 想的熏陶很深, 想的熏陶很深,但对中国 的儒道文化却使顶的“天人合一” 孟和道家的“天人合一” 思想都有过独到的研究和 译著. 译著
鲁迅: 鲁迅:
• 在鲁迅眼中, 在鲁迅眼中,国人的 劣根性, 劣根性,对于国人思维方 式的“模糊性” ﹑“无是 式的“模糊性” 无是 非观” 深恶痛绝。 非观” ,深恶痛绝。中国 人的“糊涂观” 人的“糊涂观”体现在翻 译上, 译上,就是鲁迅先生反对 糊涂观” 的“糊涂观”。所以他坚 持对外国文化进行原质性 的追求, 的追求,而他所用的方式 就是直译. 就是直译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Long and short interdepend in contrast High and low interdepend in position
“道德经” 道德经”
音声相和 Tones and voice interdepend in harmony, 前后相随 Front and behind interdepend in company.
• 在对译者的要求方面,林语堂认为翻译艺 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 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 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 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 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林语堂
鲁迅
个人经历不同
翻译目的不同 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观点 不同
个人经历不同
林语堂的目的是文化 意味的, 意味的,把西方文化介绍 给中国人, 给中国人,把中国文化介 绍给西方人, 绍给西方人,而且是普通 大众。 大众。他要把中国人生活 的各个方面, 的各个方面,大至儒家哲 学,小至品茶烧饭的生活 哲学带到西方人的大众生 活里去, 活里去,为他们所理解接 受,改变他们对中国歪曲 和变形的认识, 和变形的认识,使他们对 中国的理解不再限于小脚 辫子之类的东西。 ﹑辫子之类的东西。
浅谈林语堂翻译美学观在其译作中的应用
- 23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林语堂翻译美学观在其译作中的应用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唐启红【摘要】林语堂为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将翻译视作为一种对跨语言的和谐之美的追求,在其翻译作品中“神、气、形、意、韵”美时有浮现。
本文将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声声慢》进行赏析来浅谈其翻译美学观在其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并学习林语堂的翻译理念。
【关键词】林语堂 翻译 美学观 《声声慢》一、前言《论翻译》是林语堂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翻译理论的著作,在文章中他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是翻译的审美主体,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处于中枢地位。
要做到艺术上的成功就必须满足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
美又分为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而中国古代诗歌讲究韵味、意境和韵律,在翻译时很难做到对其风格验证的重现,因为不仅要做到忠实原文,还得展现其形美,体现其神美。
得益于从小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中长大,对中西方文化和语言美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其本身深厚的文学功底,林语堂在翻译中就将“五美”应用得十分到位,这一点在《声声慢》中表现尤为明显。
二、林语堂美学思想在其译作《声声慢》中的应用《声声慢》是李清照用在抒写对亡夫的怀念与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的词,词人押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全词有一种深深的沉郁凄婉的愁绪。
林语堂在翻译时也很好的兼顾了忠实通顺与美,并且将原文那种哀怨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就重点来看一下其译文中“美”的应用。
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译文: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bring warmth against 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 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my old friends, 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译文中开头连用了七个“so”加上以“d”开头的词,中文意思“暗淡,漆黑,压抑,无聊,潮湿难耐,一片死寂”,与原文开头的叠词相对应,且以凄清萧索,万木萧条的景象烘托出凄惨悲切的心境,读起来徘徊低迷,婉转凄楚,余味无穷,当真是将翻译的神美,形美与音美发挥到了极致。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2014.02学教育46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以《浮生六记》为例雷丹张青(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公共教学部,河南郑州450000)[摘要]《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一部译作,一直以来深受海内外读者的青睐。
在这部译作中林语堂先生坚持传神的原则,始终贯彻着忠实、通顺、美的标准,极力保留原文的音韵美,并体贴入微地把握了原文作者的心境,很好地促进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间更好的交流与沟通。
本文试图以《浮生六记》为例,探讨此部译作中所展现的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望给英语学习者以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浮生六记》林语堂;翻译思想一、引言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早年在教会小学读书,随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深受西方文化的耳濡目染,学贯中西。
译作《浮生六记》,在英国杂志上发表后颇受推许。
他自称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由此可窥见他对此书的喜爱程度和重视程度。
这部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他的翻译思想:坚持忠实、通顺、美的原则,追求译文传神的精神,努力保留原文的音韵美,致力于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沟通及入微地把握原文作者的心理。
认真研读他的这部作品会给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多启示。
二、翻译思想1、译文力求“传神”之效果林语堂先生在谈及翻译思想时指出“译者不但需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他还强调译作要“传神”,“字神”乃“一字之逻辑意义意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
凡字必有神(即传神达意)。
语言之用处不止所以表示意象,亦所以互通情感;不但只求一意之明达,亦必求读者有动于中。
”(陈富康,2000:329)译作应准确传达原作的“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他在《论翻译》中指出“凡译艺术文的人,必须先把所译作家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艺术文之义务”(罗林国,1996(2)),在林氏的英译本《浮生六记》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杯爽然顿释。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共17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语堂的翻译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第一篇: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Abstract: 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 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
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也是著名的翻译家。
他的翻译理念,尤其是“美译”思想,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林语堂翻译研究的“美译”理念,探讨其发展历程、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该理念的途径。
林语堂的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他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
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有美感,即所谓的“美译”。
在不断实践中,林语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翻译风格,注重保持原文的神韵和美感。
“美译”理念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在林语堂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通过“美译”,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文的内涵与美感,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然而,“美译”理念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过于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可能导致对原文的扭曲或偏离。
在追求语言美感的过程中,译者可能会牺牲原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美译”具有挑战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无法完全展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为了完善林语堂的“美译”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调“忠实”与“美”的结合。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同时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
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在“美译”过程中,译者要努力保留原文的文化元素,展现出原文所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时代印记。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以确保译文能够真实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
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翻译评价标准往往只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而忽略了翻译的美感和文化传递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翻译的艺术性和文化传播效果纳入评价范围,以更好地体现“美译”的价值。
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界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美译”,并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247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文/李媛媛译。
至于“美”这一标准,与林语堂把翻译看作艺术有关。
译文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美”,但当两者矛盾时,就要放弃形式。
林语堂认为,翻译其实主要和译者的心理及目的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他“把严复的翻译理论从文字的技巧,提升到了美学心理学的高度”。
2. 译者的素质。
林语堂对于翻译者所应有的素质,也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总结起来就是译者要精通双语,既要能读懂原文,又要能熟练地用目的语来表达,同时要知道好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时应该采用的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丰富而深厚,翻译的标准与译者的素质,只是笔者从他的思想中简要提取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英文本为例,分析他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
以及其翻译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三、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林语堂认为“直译”“意译”这种说法就是不恰当的,会让人误认为翻译的标准似乎可以有两个。
其实标准应该只有一个,好的译作应该能灵活地运用这两者,一方面不失原意,另一方面能够兼顾译文流畅。
本文在探讨时,会从 “异化”和“归化”两个大的原则下细分讨论。
1. 异化。
这是一种保留原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例如,书名“浮生六记”,沈复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极具本土色彩,里面蕴含的文化意象是西方读者需要用心领会的。
林语堂采用异化策略,他将“浮生六记”直译成“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并且译本在国外销量很好,可见,外国读者可以接受。
下面探讨的是林语堂在异化策略下,所采用的音译和直译技巧的情况。
(1)音译。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对音译的定义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摘要】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是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
他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论文《论翻译》里。
本文分析并评价了其文中所包含的林语堂的主要翻译思想,包括“翻译艺术”说、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三个标准。
他的翻译思想对后来的翻译研究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论翻译》引言林语堂作为一位将中华文化介绍到国外的重要翻译家,近些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林语堂(1895―1976),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汉语和英语散文、杂文等,并撰写了许多反映其翻译思想和观点的论文。
由于政治等原因,林语堂在美的英文创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大陆逐渐翻译并出版,同时大陆对林语堂的研究也迅速升温。
本文对其翻译思想研究包括“翻译艺术”说、语言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三个标准等方面,以期达到对林语堂较全面的了解。
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更是显而易见:在中国文学现代文学史上,他推动了中国现代散文写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海外,他的翻译和英文创作开拓了美国华文文学的题材。
作者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能够使学习者对林语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翻译艺术”说及译者素质《论翻译》一文里,林氏开文第一句话就点明了翻译的性质“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张,2005:5)正如曹明伦教授所说,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翻译的任务并不是要揭示什么规律,所以我们说翻译不是科学”、此外,“‘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了翻译过程是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译者从事的是一种艺术性的再创造活动,因此说翻译是一种艺术”(曹,2007:180181)。
(一)翻译是一门艺术。
林语堂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在翻译理论上颇有建树,然而最系统、最全面地反映其翻译思想的当数长篇译论《论翻译》。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总第106期)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h耐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4.2010(Sum,106)文史教育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李孝敏(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摘要:林语堂是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
他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标准为忠实、通顺和美,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了三项要求及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翻译实践中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内容;影响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4—0127—02林语堂(1895--1876),福建龙溪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
林语堂于1928m1930年主要从事英译汉,1935--1940转为汉译英。
自1930年,林氏采用英文改写或英文创作的方式对外译介中国文化。
林语堂对中西文化以及语言、文学皆有高深造诣,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被推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的翻泽思想不仅奠定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而且还给了后来的翻译工作者很多的启发。
一、林语堂的翻译生涯林语堂的翻译始于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正处在一个东西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就导致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地位。
林语堂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之大气,从事翻译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东西方文化更好地交流,“向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
林语堂先后翻译过《国民革命外记》、《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卖花女》、《新俄学生日记》、《新的文评》等外国作品,直接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有:《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唐人街》、《朱门》、《远景》、《红牡丹》、《赖柏英》、《逃向自由城》、《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林语堂,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因为幼时特殊的教育环境,林语堂深受东西两种文化的熏陶,遂毕生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化,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
除去文学上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一事上也颇有心得,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和“美译”的翻译思想。
本文将以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浅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标签: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翻译思想;翻译策略1.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以及成因管窥林语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翻译思想和标准呢?首先与林语堂深受东西两方文化之影响有关。
林语堂在国外留学期间(1919年至1923年)曾认真研读中国古代典籍,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影响。
有道家文化为根基,林语堂立定脚跟,放眼中外,形成了独特的“性灵,幽默,闲适”的审美思想。
同时,西方文华中康德的“美的艺术”提倡“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康德著、宗白华译,1964:48 ),审美是情感活动,是快感。
克罗齐认为创作应以“审美综合”为原则,心灵活动“来自情感,基于情感”(黄药眠、童庆炳,1991)也都是林语堂“美译”的翻译观观形成的思想源泉。
2.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在《浮生六记》英译本的体现1.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坚持字字传神,忠实于原著的原则余虽恋其卧而德其正,因亦随之早起。
(林语堂,1999:14)Although 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i couldn’t help admiring her virtue,and so got up myself,too,at the same time with her. (林语堂,1999:15)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 yet I had such respect for her strength of character that I made myself get out of bed as soon as she did... (Black,1960:14)兩个译本在“余虽恋其卧”一句的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林语堂译作“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而布莱克则更加直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译作“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通过比较可以清晰看出林语堂译本对于忠实这一原则的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的目的是文化 意味的, 意味的,把西方文化介绍 给中国人, 给中国人,把中国文化介 绍给西方人, 绍给西方人,而且是普通 大众。 大众。他要把中国人生活 的各个方面, 的各个方面,大至儒家哲 学,小至品茶烧饭的生活 哲学带到西方人的大众生 活里去, 活里去,为他们所理解接 受,改变他们对中国歪曲 和变形的认识, 和变形的认识,使他们对 中国的理解不再限于小脚 辫子之类的东西。 ﹑辫子之类的东西。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第 三 组
简介及主要成就 翻译思想 与鲁迅翻译思想的比较 结语
简介及主要成就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博学型的 作家,卓越的语言学家。他兼用祖国和异 国语言文字(英文)写作,在国外的声望 高于国内,蜚声世界文坛。“两脚踏东西 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林语堂一 生思想、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道路的写照。 林语堂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以通 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 文化生动的传播到西方世界。
林语堂先生不仅在文 学上修为很高,而且 在翻译上造诣很深, 他的很多作品都深受 大家喜爱,作为后辈 的我们应该潜心研究 下其中的奥妙 ,为我 们以后的翻译打下基 础。
或许他的翻译理 论不是最好的, 但在当时起到了 重大的作用,并 影响至今,要想 在翻译理论上取 得更好的成就,
翻译思想
忠
顺
美
何为“忠”
★林语堂认为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 死译、 意译和胡译。死译是直译走向极端的结果,胡译是意译走 向极端的结果。他认为直译与意译 两个名称虽然便于使 用,但仍是不中肯的名称,容易引起人家的误会,使之成为死 译和胡译的庇护所,或令人以为翻译有两种同时可行的标 准。其实这两个词不过表达了历来客观存在的翻译方法的 不同倾向,两者是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翻译中。 “ 两者是融为一体的翻译非绝对,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 即比较忠实之谓,非绝对的忠实之谓。 ” ★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 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 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决不可能将这些同 时译出,译者所能求的只是比较的非绝对的成功。 ”
翻译目的不同
林语堂: 林语堂:
●
鲁迅: 鲁迅:
鲁迅深切感受到中国 的黑暗,敢于直面现实, 的黑暗,敢于直面现实, 介绍外国进步文艺为我所 来救中国人的痼疾, 用,来救中国人的痼疾, 改变国民性, 改变国民性,改造社会是 其翻译﹑创作﹑编辑﹑ 其翻译﹑创作﹑编辑﹑出 版的初衷和基本思想。 版的初衷和基本思想。他 希望可以求新生于异邦, 希望可以求新生于异邦, 介绍国外的新思想, 介绍国外的新思想,以此 来挽救民族危亡。为此, 来挽救民族危亡。为此, 他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他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 在对译者的要求方面,林语堂认为翻译艺 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 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 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 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 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林语堂
鲁迅
个人经历不同
翻译目的不同 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观点 不同
个人经历不同
何为“顺”
第一,须以句为本位,主张翻译只能以句 为主体的“ 句译 ” ,不能以字为主体的 “ 字译” 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何为“美”
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 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 作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 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 一种。”尤其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 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Long and short interdepend in contrast High and low interdep”
音声相和 Tones and voice interdepend in harmony, 前后相随 Front and behind interdepend in company.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不同
林语堂: 林语堂:
• 林语堂虽然受西方思 想的熏陶很深, 想的熏陶很深,但对中国 的儒道文化却使顶礼膜拜 他曾从名师,对孔﹑ 的,他曾从名师,对孔﹑ 孟和道家的“天人合一” 孟和道家的“天人合一” 思想都有过独到的研究和 译著. 译著
鲁迅: 鲁迅:
• 在鲁迅眼中, 在鲁迅眼中,国人的 劣根性, 劣根性,对于国人思维方 式的“模糊性” ﹑“无是 式的“模糊性” 无是 非观” 深恶痛绝。 非观” ,深恶痛绝。中国 人的“糊涂观” 人的“糊涂观”体现在翻 译上, 译上,就是鲁迅先生反对 糊涂观” 的“糊涂观”。所以他坚 持对外国文化进行原质性 的追求, 的追求,而他所用的方式 就是直译. 就是直译
• 林语堂:归化 • 鲁迅: 异化 • 林语堂青年时游学欧 • 鲁迅提倡“宁信而不 洲,大半生都在欧风 顺”,这种思想的提 美雨中度过。同时, 出和他当时的个人经 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 历也是息息相关的。 也是很深刻的,所以, “中西合璧”是林语 堂一生中追求的文化 理想。这种理想反映 到翻译上就成就了他 独特的“归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