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仅供参考)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食管癌缩窄型大体与X线影像
镜下
➢ 组织学类型中国人食管癌患者约90%以上为鳞状细 胞癌,腺癌次之。
➢ 大部腺癌来自贲门,少数来自食管粘膜下腺体。 ➢ 偶见腺棘皮癌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来源的燕麦小细
的大肠型化生可导致恶变。 –假幽门腺化生,胃体部或胃底部的腺体壁细胞和
主细胞消失,被类似幽门腺的粘液细胞所取代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 大肠型肠上皮化生
3.慢性肥厚性胃炎
➢又称巨大肥厚性胃炎、Menetrier病。 ➢病因 尚不明了。 ➢病理变化 病变常发生在胃底及胃体部。 ➢胃镜所见
–粘膜皱襞粗大加深变宽,呈脑回状; –粘膜皱襞上可见横裂,有多数疣状隆起的小结 –粘膜隆起的顶端常伴有糜烂。
慢性肥厚性胃炎
4.疣状胃炎
➢原因不明 ➢是一种有特征性病理变化的胃炎,病变处胃
粘膜出现许多中心凹陷的疣状突起病灶 ➢镜下可见病灶中心凹陷部胃粘膜上皮变性坏
死并脱落,伴有急性炎性渗出物覆盖。病变 多见于胃窦部。
疣状胃炎
上: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慢性肥厚性胃炎 下:慢性浅表性胃炎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病
–多由服药不当或过度酗酒所致。 –创伤及手术等引起的应激反应也可诱发。
➢ 腐蚀性胃炎:多由吞服腐蚀性化学剂引起 ➢ 急性感染性胃炎
–少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或大肠杆菌等化脓菌
二、慢性胃炎
➢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率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 长期慢性刺激 ➢ 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粘膜屏障的破坏 ➢ 自身免疫性损伤
有不典型增生 ➢晚期病变区肠壁有量纤维组织增生。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镜 下
并发症
➢ 结肠周围脓肿、腹膜炎 ➢ 合并肠癌,且一般为多发性肠癌。癌变率决定于

[病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一、单选题1 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和(或)桥接坏死主要见于()A、急性重型肝炎B、急性普通型肝炎C、慢性普通型肝炎D、亚急性重型肝炎E、急性普通型黄疸性肝炎2 与溃疡病发病无关的是()A、胃酸分泌过多B、幽门螺杆菌感染C、胃蛋白酶分泌过多D、高钙血症E、遗传因素3 肝硬化并发肝昏迷的主要原因是()A、凝血机制障碍所致出血B、肠道含氮物质不能在肝内分解引起氨中毒C、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D、代谢性酸中毒E、胆色素代谢障碍4 在溃疡愈合期,填补溃疡的是()A、肌细胞和结缔组织B、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C、上皮细胞和肉芽组织D、纤维母细胞和肌组织E、不缺定细胞和组织5 酒精中毒时什么细胞内可见Mallory小体。

()A、心肌细胞B、肝细胞C、肾小管上皮细胞D、脾E、骨骼肌细胞6 肠上皮化生多见于()A、慢性肠炎B、慢性胃炎C、慢性胃溃疡D、肠腺瘤E、肠腺癌7 某男,35岁,汽车司机,常感胃不适,时而痛疼,诊断为胃溃疡。

其不加重视,忽一日,其暴亡,尸检发现腹腔有大量积血。

则死因可能是()A、肝腹水B、肝动脉硬化C、肾出血D、胃溃疡造成的大出血E、以上各项都不可能8 急性炎症组织中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浸润()A、浆细胞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E、巨噬细胞9 某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有腹水,呕血,腹壁浅静脉曲张出现海蛇头。

则形成此症状的原因是()A、胃出血B、肠出血C、肺淤血D、肝炎E、各种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10 急性暴发型肝炎肝细胞的主要病变是()A、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B、肝细胞胞浆嗜酸性变和嗜酸小体形成C、多数散在点状坏死D、弥漫性大片坏死E、大范围桥接坏死11 下列哪项是诊断门脉性肝硬化的可靠依据?()A、腹水B、脾肿大C、肝掌及蜘蛛痣D、肝穿刺活检有假小叶形成E、侧枝循环形成12 消化性溃疡发生在下列哪个部位易引起大出血?()A、胃小弯B、幽门C、十二指肠下段D、十二指肠球部后壁E、胃底13 下列哪种病变常出现肠上皮化生?()A、表浅性胃炎B、胃溃疡恶变C、肥厚性胃炎D、萎缩性胃炎E、疣状胃炎14 食管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A、腺癌B、粘液癌C、未分化癌D、鳞状细胞癌E、小细胞癌15 有关胃溃疡病的描述,正确的是()A、好发于胃小弯近幽门处,直径在2cm以内B、好发于胃小弯近幽门处,直径在1cm以内C、好发于胃小弯近贲门处,直径在1cm以内D、好发于胃小弯近贲门处,直径在2cm以内E、好发于胃底及胃体16 急性普通性肝炎的病理临床联系中,错误的是()A、弥漫肝细胞变性-肝肿大B、肝包膜紧张-肝区痛C、部分肝细胞坏死-SGPT升高D、肝细胞脂肪变性一厌油腻饮食E、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黄疸17 某大肠癌患者手术后,对其癌样检查发现,在镜下,在粘液湖中可见腺管状或乳头状排列的癌细胞。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笔记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笔记

消化系统疾病简述: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第一部分胃肠疾病•胃炎•消化性溃疡•阑尾炎•非特异性肠炎第二节胃炎•(一)急性胃炎•(二)慢性胃炎(一)急性胃炎•急性刺激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腐蚀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二)慢性胃炎• 1. 返流;–自身免疫;幽门螺旋杆菌;长期慢性刺激;胆汁反流。

• 2. 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疣状胃炎1. 慢性浅表性胃炎•(1)胃粘膜最常见的病变。

•(2)好发胃窦部。

•(3)肉眼观(胃镜下):粘膜充血、水肿、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局部可有点状出血或糜烂。

•(4)光镜下:–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间质水肿、点状出血–上皮坏死脱落•(5)预后2. 慢性萎缩性胃炎•(1)特征:–粘膜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2)临床表现:–上腹不适或钝痛–消化不良–贫血•(3)类型:A、B两型•(4)肉眼观(胃镜):–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粘膜灰色或灰绿色;–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5)光镜下:–固有层内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固有腺体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性扩张,腺体数量减少或消失。

–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和肠上皮化生。

定义:• 1. 假幽门腺化生:•胃体和胃底部正常腺体--胃底腺由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代替。

• 2. 肠上皮化生:•幽门窦病变区胃粘膜表层上皮细胞中出现分泌酸性粘液的杯状细胞、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等,与小肠粘膜相似。

肠上皮化生•完全性化生:杯状细胞和吸收上皮•不完全性化生:杯状细胞•大肠型:氧乙酰化唾液酸阳性•小肠型:氧乙酰化唾液酸阴性3. 肥厚性胃炎•(1)好发部位:胃底及胃体•(2)肉眼观:粘膜层增厚,皱襞肥大加深变宽似脑回。

•(3)镜下观:–粘膜表面粘液分泌细胞数量增加,分泌增多;–腺体增生肥大变长;–炎细胞浸润不明显•(4)临床表现:胃酸低下,低蛋白血症。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56号片,胃溃疡病 56号片,胃溃疡病
56号片,胃溃疡病
56号片,胃溃疡病
56号片,胃溃疡病
22号片,急性病毒性肝炎 22号片,急性病毒性肝炎
22号片,急性病毒性肝炎
22号片,急性病毒性肝炎
23号片,亚急性重型肝炎
23号片,亚急性重型肝炎
23号片,亚急性重型肝炎
23号片,亚急性重型肝炎
58号片,门脉性肝硬变
58号片,门脉性肝硬变
58号片,门脉性肝硬变
58号片,门脉性肝硬变
58号片,门脉性肝硬变
58号片,门脉性肝硬变
58号片,门脉性肝硬变
胃消化性溃疡
阑尾炎
阑尾炎2
亚急性重症性肝炎
门脉性肝硬变
门脉性肝硬变2
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癌
食管癌(特写)
食管癌2
胃癌(溃疡型)
胃癌(浸润型)
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直肠癌
胃炎 55号片,慢性萎缩性胃炎
55号片,慢性萎缩性胃炎
55号片,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病理学消化系统疾病PPT课件
反应性(返流性)胃炎
20
临床病理联系 消化不良 上腹部不适
21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22
主要见于胃和十二指肠 又名胃、十二指肠溃疡
常见病、多发病 (10%人口) 80%以上为40岁以下青壮年
23
特点
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
有规律的上腹部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 — 70%
胃溃疡
— 25%
复合性溃疡 — 5%
24
尿素酶、磷酸酯酶、蛋白酶 、 白三烯(趋化因子)
17
自身抗体(-) 泌酸功能下降较轻 肠上皮化生较常见 癌变率高(国外10%)
胃癌标本50%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
18
C 型胃炎 不良刺激:
过于刺激的食物 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胆汁返流 吸烟等
19
其它分类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
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
68
预后 轻度者大部分可痊愈 或维持稳定状态 中度以上者约20%发展为肝硬化
69
重型肝炎
发病率 1%左右 主要由乙肝病毒引起 肝细胞坏死面积大 肝功能受损严重、死亡率极高
11
正常胃黏 膜结构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 atrophic gastritis
13
胃肠上皮化生
纹状缘 杯状细胞 Paneth细胞
14
分类与病因 A型胃炎
与自身内免疫有关 胃体多见
15
胃酸↓、内因子↓— VB12 吸收障碍 RBC细胞膜合成障碍 — 恶性贫血
16
B 型胃炎 感染:幽门螺杆菌 ( H. pylori )
40
幽门梗阻 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 炎症水肿、瘢痕收缩 幽门变形、狭窄
41
癌变
胃溃疡 1%左右(中老年人) 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癌变

消化系统疾病精心整理版

消化系统疾病精心整理版
3.Hp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损伤。
在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镜检查Hp 检出率为63.6%、71.9%、100%,故认为Hp感染 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密切相关。
2.长期慢性刺激 如长期饮酒、吸烟、滥用水 杨酸类药物、
热烫或刺激性食物
3.十二指肠液返流对胃粘膜的破坏 4.自身免疫性损伤
类型及病理变化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一、病理变化 二、结局及并发症 三、临床病理联系
1.疼痛(长期性、周期性、节律性、季节性)
2.嗳气、返酸 3.X线:龛影 4.并发症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一、病理变化 二、结局及并发症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病因及发病机制
胃液的消化作用
胃粘膜的防御屏障
胃粘膜的防御屏障
表面上皮分泌粘液和碳酸氢盐覆盖于粘膜面 胃酸和胃蛋白酶以喷射的方式分泌 粘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形成粘膜屏障 粘膜表面的上皮具有快速再生的能力 健全的粘膜血液循环可清除回流的H+ 粘膜合成前列腺素维持粘膜的血液循环
粘膜坏死、溶解少,见病,变因重血,道累或及胃深外层伤组直织接甚引至起穿孔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第一节 胃 炎
二、 慢 性 胃 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尚未明了
1.生物性因素,尤其是HP感染
Hp为G-微需氧菌,长2.5-4.5um,宽0.5-1.0um, 呈弯曲螺旋状,一端带有2-6根鞭毛,用Giemsa染色 或银染色显示,存在于胃上皮细胞表面和腺体的粘液 层中。
镜下:①粘膜变薄,固有腺体萎缩, ②间质 纤维组织增生, ③粘膜全层炎症细胞浸润, 可形成淋巴滤泡④肠上皮化生
轻/中/重(活动性)
肠上皮化生分为完全性化生和不完全性化生。 完全性化生又称为小肠型化生,含有吸收细胞、 杯状细胞、潘氏细胞。不完全型化生者只有杯状 细胞,根据粘液组化反应(氧乙酰化唾液酸)又 分为大肠型化生(+)和小肠型化生(-)。不完 全型大肠化生与肠型胃癌关系密切,称为癌前病 变。 假幽门腺化生:胃体部或胃底部的腺体中壁细胞及 主细胞消失,为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取代

消化系统疾病共45页

消化系统疾病共45页
hyline body); 灶状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
3 酒精性肝硬化:由上两者发展而来。
发病机制
1 还原型辅酶I与辅酶I比值增高
脂肪酸氧化障碍;乳酸增高促进脂变及
胶原形成;耗氧增多致肝细胞坏死及纤 维化。
2 自由基增多
损伤胞膜系统
3 乙醛的毒性作用
胞膜及骨架破坏
4 营养缺乏
促进酒精毒性
表现: 胞浆疏松化:肝C体积↑,胞浆疏松,半透明。 气球样变:肝C肿大呈球形,胞浆完全透明。 (2)嗜酸性变:肝C胞浆→脱水→浓缩→嗜酸性↑
累及单个/几个肝C。细胞死亡前兆。
水样变性
2. 肝细胞坏死
(1)嗜酸性坏死(apoptosis) :坏死细胞核固缩 →消失,浆浓缩→红染圆形小体→入窦周或窦中→ 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细胞凋亡( apoptosis)。 (2)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小叶内散在肝 C灶性溶解坏死。少数几个肝C坏死+炎细胞浸润。
(1)Kupffer细胞增 生肥大
(2)间叶细胞、纤 维母细胞增生
(3)肝细胞再生
小结
肝炎基本病变: 肝细胞疏松化、气球样变及嗜酸性变; 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 大片坏死。
临床病理类型
急性 普通型
急性黄疸 急性无黄疸
肝炎 重型
慢性:轻、中、重 急性重型 亚急性重型
1 急性普通型肝炎
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
(5)大片坏死(massive necrosis):指几乎 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坏死,坏死范 围广,坏死C超过2/3以上,正常组织结 构塌陷→不能辨认。多见于重型肝炎。
大片坏死
3 炎细胞浸润:汇管 区及小叶内不同程 度的淋巴、单核细 胞浸润。

八 3节 消化系统急症试题

八 3节 消化系统急症试题

第八章第三节消化系统急症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急性腹痛
2.急性消化道出血
二.单选题
1.哪一项不是急性腹痛的共同特点()
A.突然发生
B.病情变化快
C.疼痛往往剧烈
D.均伴有急性腹膜炎
E.病情重
2. 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是()
A 十二指肠降部
B 十二指肠球部
C 十二指肠水平部
D 十二指肠升部
E 十二指肠与空肠连接部
3.急性腹痛病人诊断不明确时,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如腹痛剧烈,可酌情使用镇痛药
B.禁灌肠
C.禁饮禁食
D.抗感染
E.抗液体失衡
4.急性腹痛病人出现下列情况应积极准备进行剖腹手术,但除外()
A.腹腔内病变严重,腹膜炎体征明显
B.有进行性腹腔内出血现象,经积极抗休克和止血等治疗,病情无好转
C.腹腔内炎症较重,腹腔穿刺较重,腹膜穿刺易得胃肠道内容物
D.腹膜炎病因未明,且无局限趋势者
E.病因未明而腹膜炎症状不严重,合并冠心病者。

消化系统疾病特点、分类与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疾病特点、分类与临床表现
围纤维组织包绕。 ❖ ★纤维间隔 较薄且均匀

门脉性肝硬化

体积:重量:表面:质地

镜下:假小叶形成
❖ 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成 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称之。
①中央静脉缺如、 偏位或有两个以上 ②肝细胞排列紊乱,
不呈放射状 ③小叶内可见汇管区 肝细胞变性(脂变)
坏死, ④纤维组织增生 ⑤炎性细胞浸润 ⑥小胆管增生
❖ 2.汇管区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分泌产生胶原纤 维。
❖ 肝小叶内网状支架塌陷后,使再生的肝细胞不 能沿着原有支架排列,而形成不规则的再生肝细 胞结节。
❖ 广泛增生的胶原纤维一方面向肝小叶内伸展, 分割肝小叶,另一方面与肝小叶内的胶原纤维连 接成纤维间隔包绕原有的或再生的肝细胞团,形 成假小叶。
❖ 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细 胞再生三者病变反复交叉进行,最终形成弥漫全 肝的假小叶,并导致肝内结构和血液循环发生改 建,形成肝硬化。
第八节 肝硬变(liver cirrhosis)
概念
病毒性肝炎 慢性酒精中毒
营养不良 有毒物质的损伤
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 纤维组织增生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反复交错进行
肝小叶结构和血 液循环途径改建
肝脏变形变硬
小结节型肝病化(门脉性肝硬化)
大结节型及大 小结节混合型
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 纤维组织增生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肝脏变形变硬
大结节型及大 小结节混合型
四、病理变化
❖ 早、中期: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正常/ 稍硬。
❖ 后期: ❖ ★体积 缩小 ❖ ★重量 减轻,常在1000g以下(正常1500g) ❖ ★质地 变硬 ❖ ★表面 颗粒或小结节状 大小相仿0.1-

培训资料-消化系统疾病

培训资料-消化系统疾病

一、肝脏解剖
13
典型试题
肝蒂内包含的结构不包括 A. 肝动脉 B. 肝静脉 C. 门静脉 D. 淋巴管 E. 神经
一、肝脏解剖
正确答案:B
14
典型试题
第一肝门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肝动脉 B. 肝总管 C. 肝静脉 D. 门静脉 E. 以上都不对
一、肝脏解剖
15
典型试题
第一肝门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肝动脉 B. 肝总管 C. 肝静脉 D. 门静脉 E. 以上都不对
二、肝硬化
正确答案:D
46
典型试题
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是 A. 胆固醇 B. 乳酸脱氢酶(LDH) C. γ-谷氨酰转肽酶 D. 透明质酸(HA) E. 胆汁酸
二、肝硬化
47
典型试题
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是 A. 胆固醇 B. 乳酸脱氢酶(LDH) C. γ-谷氨酰转肽酶 D. 透明质酸(HA) E. 胆汁酸

第二肝门


一、肝脏解剖
第一肝门
肝动脉 门静脉 肝胆管 神经及淋巴
在肝实质内,由于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共 同被包裹在 Glisson 纤维销内,称为Glisson 系统。
典型试题
肝脏Glisson纤维鞘内包裹的管道有 A. 门静脉、肝静脉、肝胆管 B. 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 C. 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 D. 门静脉、肝动脉、肝胆管 E. 肝静脉、肝胆管、肝动脉
病因查,查幽门螺杆菌、胃液分析、促胰液素 7. 4大并发症:出血(最常见)、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 8. 内科治疗:三联疗法 6周复查 9. 外科治疗:胃大部切除(毕Ⅰ、毕Ⅱ、Roux-en-Y)
2
毕Ⅰ氏

消化系统疾病讲课文档

消化系统疾病讲课文档
二.体格检查
全身体格检查,重点腹部体格检查。
注意特征性体征:黄疸、肝掌、蜘蛛痣、左锁骨上 淋巴结、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腹部包块、腹 部压痛、反跳痛及腹壁紧张度、移动性浊音等。
现在四页,总共三百三十九页。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㈠.化验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粪便常规、血尿淀粉酶、 甲胎蛋白、肝炎病毒标志物、腹水化验、幽 门螺杆菌检查等。 ㈡.内镜检查:重要检查手段
[治疗] 一.关于根除H.P:适用于下列伴H.P感染者: 1.慢性胃炎伴胃粘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
异型增生者; 2.有消化不良症状者 3.有胃癌家族史者
现在四十页,总共三百三十九页。
二.关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可应用制酸剂,促胃动肠力药,胃粘膜 保护剂等。
三.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 无特异治疗,肌注VB12有助于纠正贫血
胃炎(gastritis)是指各种 病因所致的胃粘膜炎症。
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 生。
分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现在十四页,总共三百三十九页。
第一节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是指各 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改变。 包括:1.急性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
引起的急性胃炎;
大肠癌、肠结核、炎症性肠病;
结核性腹膜炎; 胰腺炎、胰腺癌; 胃食道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 综合征等。
现在三页,总共三百三十九页。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一.病史与症状 1.详细询问病史; 2.常见症状:呕血、黑便、腹痛、腹泻……
不同消化系统疾病有不同的主要症状及不同的症状组合,个别 症状在不同疾病也有其不同的表现特点.
三.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
壁细胞损伤 自身抗原 壁细胞抗

第八章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护理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护理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护理1.儿童生理性流涎多发生于()A.5~6个月B.7~8个月C.9~10个月D.1岁后E.岁后2.患儿,女,出生4天,生后一直未排便,患儿可能是(E )A.正常现象B.胆道梗阻C.消化道梗阻D.消化道出血E.先天性巨结肠3.鹅口疮的病原体是(B )A.链珠菌B.白色念珠菌C.腺病毒D.单纯疱疹病毒E.大肠埃希菌4.引起夏季婴儿腹泻的主要是(E)A.腺病毒B.金黄色葡萄球菌C.轮状病毒D.变形菌E.致病性大肠埃希菌5.婴儿腹泻的治疗原则不包括(C)A.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B.合理用药C.严格禁食D.纠正水、电解质紊乱E.控制感染6.婴幼儿腹泻重型与轻型的主要区别是(C)A.恶心、呕吐B.发热39℃以上C.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D.每日大便超过10次E.蛋花汤样大便7.急性腹泻是指病程短于(B)A.1周B.2周C.1个月D.2个月E.3个月8.婴幼儿腹泻的病因,不正确的是(B)A.肠道内感染B.胃肠道SigA较高C.肠道外感染D.肠道菌群失调E.对食物过敏9.引起婴儿溢乳的原因不包括(B)A.胃呈水平位B.胃酸分泌少C.喷门括约肌较松弛D.幽门括约肌发育好E.喂奶时吞咽较多空气10.生理性腹泻的临床特点不包括(D)A.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B.外观虚胖,常伴湿疹C.大便次数增多D.生长发育低于正常E.添加换乳期是午后大便多逐渐转为正常11.轮转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是(B)A.好发于夏、秋季B.多发生于6个月~2岁C.全身中毒症状重D.不易并发脱水、酸中毒E.病程多迁延不愈12.下列不符合轻型腹泻的表现是(B)A.发热B.中、重度脱水C.腹泻每日10次以下D.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E.大便镜检见少许脓球13.关于口炎的护理,不正确的是(B)A.保持口腔清洁B.局部涂药应在饭后立即进行C.饮食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D.局部涂药时动作应轻、快、准E. 局部涂药后勿立即饮水或进食14.新生儿胃容量约为(B)A.10~30mlB.30~60mlC.60~90mlD.90~150mlE.150~300ml15.牛奶在胃内的排空时间是(C)A.1~2小时B.2~3小时C.3~4小时D.4~5小时E.5~6小时16.引起秋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E)A.流感病毒B.埃可病毒C.Norwalk病毒D.柯萨奇病毒E.轮状病毒17.治疗鹅口疮,常选用的药物是(B)A.利巴韦林B.制霉菌素甘油C.青霉素D.激素E.锌氧油18.婴儿肠套叠的大便特点是(A)A.黏液果酱样血便B.黏液和脓血便,有特殊臭味C.赤豆汤样血水便,有特殊臭味D.粪色由浅黄转为白色陶土样E.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19.患儿,男,1岁,因腹泻呕吐引起脱水需补液,在250ml的葡萄糖溶液中加10%氯化钾,最多不得超过(C)A.5mlB.6.5mlC.7.5mlD.8mlE.8.5ml20.患儿,女,2个月,口腔黏膜出现白色乳凝块状物,不易拭去,患儿最可能发生了(A)A.鹅口疮B.疱疹性口腔炎C.单纯性口腔炎D.疱疹性咽峡炎E.溃疡性口腔炎21.患儿,男,1岁,呕吐,腹泻5天,近1天来尿量减少,精神不振,皮肤弹性差,前囟和眼窝凹陷,血清钠125mmol/l,请判断该患儿脱水的程度和性质(C)A.中度等渗性脱水B. 轻度等渗性脱水C. 中度低渗性脱水D. 重度高渗性脱水E. 轻度低渗性脱水22.患儿,女,8岁,因呕吐、腹泻5天,无尿4小时入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变、结局及合并症;阑尾炎的类型与病理变化;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急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慢性肝炎的类型和病理变化;肝硬化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早期胃癌的概念;进展期胃癌的大体和镜下观;原发性肝癌、食管癌、大肠癌的病理变化。

2.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阑尾炎的结局和并发症;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变化;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变;胃癌的扩散;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扩散途径。

3.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胃镜检查特点;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病理联系;阑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坏死后性肝硬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胆囊炎的病理变化;胆石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胆石的种类;食管癌的病因、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胃癌的病因和组织发生;大肠癌的病因、分期与预后。

二、内容要点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分为四种类型,其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长期慢性刺激、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粘膜屏障的破坏、自身免疫反应损伤。

慢性浅表性胃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胃炎,以胃窦部多见,胃镜下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改变,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有时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

镜下见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上1/3),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胃黏膜充血、水肿、浅表上皮坏死脱落,但腺体无萎缩的现象。

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我国多为B型。

病变主要在胃窦部,胃镜检查见粘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黄或灰绿色,粘膜下小血管清晰可见,与周围粘膜界限明显。

镜下,①病变区胃黏膜变薄,腺体变小,数目减少,胃小凹变浅,并可有囊性扩张;②粘膜固有层内有多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③胃黏膜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④腺上皮化生,以肠上皮化生常见。

慢性肥厚性胃炎病变常发生在胃底及胃体部,胃镜下可见粘膜粗大。

镜下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

疣状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病变处胃粘膜出现许多中心凹陷的疣状突起病灶,镜下可见病灶中心凹陷部胃粘膜上皮变性坏死并脱落,伴有急性炎症渗出物覆盖。

消化性溃疡病消化性溃疡病是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发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胃液的消化作用、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遗传因素。

病理变化:肉眼观: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部,以胃窦部最常见。

溃疡通常为单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小于2cm,较深,可达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疡边缘较整齐,粘膜皱襞从溃疡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溃疡底部较平坦。

镜下,溃疡底大致因四层组织构成,最表层由少量炎性渗出物(白细胞、纤维素等)覆盖(炎症渗出层):其下层是一层坏死组织(坏死层);再下则是新鲜的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层),最下层则由肉芽组织变为纤维瘢痕组织(瘢痕层)。

瘢痕底部见增殖性动脉内膜炎及神经纤维小球状增生。

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态与胃溃疡相似,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般较胃溃疡小而浅,直径多在1cm以内。

经过正规有效的内科治疗,大多数溃疡病都可痊愈,但也可并发下列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癌变(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癌变)。

溃疡病的主要症状是反酸、嗳气,上腹部有规律的疼痛,胃溃疡的疼痛一般都表现为进食后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常表现为空腹时疼痛。

阑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菌和阑尾腔的阻塞是阑尾发病的两个主要因素。

病理变化:急性阑尾炎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经外科治疗,预后良好。

并发症主要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慢性阑尾炎病变为阑尾壁的不同程度纤维化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一组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目前已证实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庚等型,引起的肝炎分别称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庚型肝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取决于多种因素,尤其是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密切关系。

基本病理变化:各型肝炎基本病变相同,主要表现为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具体表现在:1.肝细胞变性、坏死:有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性)、嗜酸性变,嗜酸性坏死、溶解性坏死(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大片坏死)。

碎片状坏死: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和崩解,常见于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与重度慢性慢性肝炎。

2.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3.肝细胞再生4.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增生:枯否细胞增生、肥大,间叶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

临床病理类型类:(一)普通型病毒性肝炎1.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又分黄疸型和非黄疸型二种。

肉眼观:肝脏肿大,质软,表面光滑。

镜下:病变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为普通。

坏死轻微,肝小叶内散在的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

2.慢性(普通型)肝炎(1)轻度慢性肝炎:有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汇管区周围纤维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

(2)中度慢性肝炎:中度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肝小叶内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大部保存。

(3)重度慢性肝炎:重度的碎片状坏死,大范围的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纤维间隔分隔肝小叶结构。

(二)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坏死严重而广泛,出现弥漫性的大片坏死,残留的肝细胞再生现象不明显。

肉眼观,肝体积显著缩小,重量减轻,质地柔软,被膜皱缩。

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2.亚急性重型肝炎:既有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肉眼观,肝不同程度的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萎缩),部分区域呈大小不一的结节状。

肝硬化肝硬化是由于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

一、门脉性肝硬化病因:凡是能持续或反复引起肝实质损害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类: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缺乏、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等。

病理变化:肉眼观:早、中期体积正常或略大,后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与切面呈弥漫全肝的小结节,结节大小相近,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结节周围为灰白色纤维间隔包绕。

镜下观:正常肝小叶的结构被破坏,几乎完全由再生的假小叶取代。

假小叶是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细胞可有变性、坏死和再生,小叶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

环绕假小叶的纤维间隔宽窄比较一致,其中常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并可见到新生的小胆管。

临床病理联系:1.门静脉高压症:慢性淤血性脾肿大,腹水,侧枝循环形成(胃底与食管下端静脉丛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直肠静脉丛曲张——痔核、便血,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

)胃肠道淤血、水肿。

2.肝功能不全:血浆蛋白合成障碍、出血倾向、胆色素代谢障碍(黄疸)、对激素灭活作用减弱(蜘蛛痣,男子睾丸萎缩、乳房发育,女子闭经不育)、肝性脑病。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病因:病毒性肝炎、药物及化学物质重度病理变化:肉眼观:肝脏体积缩小,变硬,肝脏表面及切面可见结节,结节大小悬殊,切面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宽,且厚薄不均。

镜下:假小叶形态大小不一,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纤维间隔较宽,其内有多量炎细胞浸润及小胆管增生。

三、胆汁性肝硬化是由于胆道阻塞,胆汁淤积引起的肝硬化。

病理变化:肉眼观:肝脏缩小不如其他肝硬化明显,硬度中等,表面呈细小结节或无明显结节,颜色呈绿色。

镜下:假小叶周围结缔组织的分割包绕不完全。

胆囊炎与胆石症食管癌病因:饮食习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病理变化:食管癌好发于三个生理性狭窄部,以中段最多见。

1.早期食管癌多为原位癌或粘膜内癌,未侵犯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2.中、晚期食管癌肉眼观:分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

镜下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腺癌次之。

食管癌的扩散途径有:直接蔓延、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

胃癌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病因:至今未明,考虑和饮食及环境因素、食物中亚硝基化合物、幽门螺旋菌感染有关。

病理变化:1.早期胃癌: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肉眼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

组织学以原位癌及高分化管状腺癌多见,其次为乳头状腺癌,最少见者为未分化癌。

2.中晚期胃癌:癌组织浸润到粘膜下层或浸润胃壁全层。

肉眼形态可分三型:息肉型或蕈伞型、溃疡型、浸润型。

组织学类型主要有腺癌,常见类型有管状腺癌与粘液癌。

良恶性溃疡的大体形态鉴别表良性溃疡(胃溃疡)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外形圆形或椭圆形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