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思维 殊途同归
如何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中找到平衡点
![如何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中找到平衡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26e55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7d.png)
如何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中找到平衡点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我们常常出现两种方式,即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情境和场合下都有不同的应用,都各有优缺点。
理性思维又比感性思维更加符合客观规律,而感性思维则更加注重个人见解和情感体验。
许多人往往感到应该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点,今天我将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思维方式首先,我们得明白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所代表的是什么。
感性思维是通过感受、体验、直觉等非逻辑和非分析手段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是主观性思维的体现。
而理性思维,是通过分析、逻辑、推理等量化和客观手段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是客观性思维的体现。
感性思维感性思维常常是由内部和外部刺激来触发的。
内部刺激包括个人情感、经历、价值观;外部刺激包括形象、声音、文字、交际等等。
感性思维往往会更快速地产生想法和看法,从而让人感到瞬间的情感共鸣。
而在某些情况下,感性思维也会具有欺骗性,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导致走进歧途,这时理性思维就救了我们的大忙。
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往往需要我们遵循逻辑的思维方式,不断的列出各种观点,再从中寻找这些观点之间的关联性和规律性,最终寻找到一个完整的结论和方案。
理性思维极大地帮助提高了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同时这种思维也是拒绝盲目和急躁行为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追求理性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有时会忽略情感和主观性带来的信息误差,从而产生错误的结果。
因此,在进行理性思维的时候也需要注重情感的互联点,这可以通过与感性思维相互促进和互补来实现。
如何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中找到平衡点在我的理解中,要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寻找平衡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保持开放的态度首先,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不要对感性因素或理性因素有偏见,不要把自己绑死在某种思维模式中,尽量以多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从问题中获取信息。
2.灵活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灵活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情况的不同,用对应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与战略思维的关系
![逻辑思维与战略思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3e6290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7.png)
逻辑思维与战略思维的关系逻辑思维和战略思维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和实现目标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逻辑思维注重分析推理、客观思考,而战略思维则着眼于全局、把握大势。
它们之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首先,逻辑思维是构建战略思维的基石。
逻辑思维强调线性思考、逐步推理,通过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逻辑结构,为战略思维提供了思考的基础。
例如,在制定战略计划时,需要对当前的情况进行逻辑分析,通过推理和归纳分析,才能理清各种因素的联系和影响,为制定合理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其次,战略思维能够提升逻辑思维的决策能力。
战略思维强调整体性思考、远见卓识,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把握大势,避免陷入琐碎的细节。
通过战略思维,人们可以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从而提高逻辑思维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另外,逻辑思维和战略思维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
逻辑思维通过分析、推理、总结等方法,将复杂的问题拆解为简单的元素,从而形成逻辑链条和推理框架。
而战略思维则能够综合利用逻辑思维的结果,形成整体性的战略规划和思考方式。
逻辑思维通过细化问题,战略思维则通过整合问题,二者相互交汇,共同推动解决难题的全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逻辑思维和战略思维常常综合运用。
例如,当我们面临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然后通过战略思维,将这些关键因素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种综合运用能够提高我们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挑战。
总之,逻辑思维和战略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逻辑思维为战略思维提供了基础和支持,而战略思维则能够提升逻辑思维的决策能力。
二者在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和实现目标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挑战,取得更佳的成果。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逻辑思维和战略思维,以提高自己的处理问题、制定决策的能力,并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殊途同归的意思是什么
![殊途同归的意思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7af21a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e.png)
殊途同归的意思是什么
殊途同归[shū tú tóng guī]的意思是: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近义词】: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反义词】: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歇后语】:姐俩回娘家;长江黄河流入海
【灯谜】:左一回右一回;黄河长江皆流入海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生等
【英文】: reach the same goal by different routes
词语造句:
1、我们工作岗位不同,但殊途同归,目标是一致的。
2、这类歇后语所用的比喻不同,说明的问题一样,是殊途同归的。
3、但其后不久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农地制度却殊途同归,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急需改革。
4、未来研究,期待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殊途同归,共同促进中国逻辑的发展,推动中外逻辑的对话与交流。
5、预测者之所以殊途同归,是因伦敦金融城的专家们互相观察,互相讨论,这样一来z ,结论就一致了。
6、许多宗教的信仰方式虽有不同,但其教义殊途同归,都是劝人为善。
7、在这两种殊途同归的文学观的指引下,他们一个揭露纸醉金迷的现代都市灯红酒绿下的衰亡,一个批判皇都京畿市井人物的国民精神的弱点,为后人铺展开一幅幅的时代画卷,其作品也成为了标志现实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8、两者研究的数据对象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两者都是通过数据的表面特征去寻找数据所蓄含的内在规律。
两个思维行程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两个思维行程相统一的思维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fdb90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8.png)
两个思维行程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一种思维方法是"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它是一种聚集不同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在需要快速决策和产生新点子的情况下使用。
在头脑风暴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自我表达、相互启发,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不同角度的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得出创意丰富、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另一种思维方法是"六顶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这是一种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
它利用六种不同的思考角色,如正面思考、情感思考、创造性思考、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和综合思考等,来促进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更全面地考虑问题,避免单一思维和偏见的影响,使思考更加全面和客观。
这两种思维方法可以结合使用,既能够刺激和推进创意的发展,也能够在创意的过程中辩证地分析和评价不同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培养全面思维和创新能力。
两种思维巧立新意
![两种思维巧立新意](https://img.taocdn.com/s3/m/6e9e0af5f705cc175527095c.png)
两 种 思 维 巧 立新
日
,
生在 写作时 ,也要 学习成 龙 的这种 “ 辩 证思维 ” ,看到 事物发展 的两 面性 ,深刻
XI EZUO DAO YI N
人 注 目” 的新奇 文章 。而 有的 同学就 反
认识 “ 得” 与 “ ” “ 功” 与 “ 失 、 成 失
破常规的,非常新奇绝妙的创新思维方 法 ,如果学生 写作 时能恰 当地 运用逆 向 思维 ,写 出来 的 文章 就会 具 有独 创性 ,
度不新、立意不佳。这时不妨将思考问 题的思路反过来 ,另辟蹊径 ,产生新的 观点。 例如 写 《 环境 与 成长 》为话 题的作 文 ,很多 学生就 写 “ 环境对 人 的影响很 重要” “ 的环境 对人 的成长 有好 处 、 、 好 坏的环境对人有害处” ,然后举 “ 孟母三 迁”的例子,这样的作文就是一种常规 思 维模 式 ,文 章立 意显 得 一般 。 然而 . 有 些学 生 就 “ 反其 道 而行 之 ” ,拟 出 如 “ 近朱 者赤 ,近墨者未 必黑 ” “ 强 自 、 增 身 的 免疫 力 ” 等 题 目 ,表 达 自己认 为 “ 环境对人 的影 响主要看 自身对 待环境 的
: :综合天地
◆
李 小
勇
是具有辩证思维的乐观、豁达! 辩证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辩证的观 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 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 ;能用 对立统 一 的观点 看问题 ,既 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看到事物之间 的统 一和在一 定 条件下事 物之 间的 相互 转化,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反面, 能从有 利因素 中看 到不利 因素 。也 能从 不利 因素中看 到有 利因素 。用这 种思 维 来写作,文章就与众不同。 如: “ 我不想他 一开始就平 步青云 , 最 好唱 片卖不掉 ,演 戏没人 看 ,受到 挫 折后 才会知道老爸 的名声靠不住 。 ”成 龙 出席 了JE投资 30 C 50万元开拍的新片 《 精武家庭》记者会,会上有媒体提及其 儿子房祖名专辑销售欠佳,成龙听了却 “ 拍手叫好”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天 下父母的共同期盼,成龙当然不会希望 自己的儿子永远成不 了 “ ” 龙 ;只是成龙 看 到了事物 矛盾 运动 、发展 、变化 的一 般 规 律 ,认 清 了做 任 何 事 情 都不 可 能 . 开始 就平 步青云 ” ,认 识 到任何 人的 成长 都要经历 一番 磨砺 的朴素 道理 。学
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思可相反,得须相成](https://img.taocdn.com/s3/m/043299c4524de518974b7d0a.png)
思可相反,得须相成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h·m·托利得这八个字,要求大家在商量的时候可以广开言路、求同存异,要想把事情办成则需要人人相互协作,相辅相成。
这句话,我沉思良久,这也是古时的辩证法的精神的一种体现吧。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思可相反,我们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夹杂个人看法来评价问题。
先入为主的观念难以避免,无形中总是带着预设的立场去处理问题,所以,自然的会有失公正啊!因而,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用辩证的思想是不可以避免的。
从正反的两个方面都看到,分析清楚,客观,才算是公正。
下棋的人,只有从自己的角度和对方的角度都好好的分析了之后才可以很好的下完那一盘棋。
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带着太浓厚的感情色彩,那么更加理性的分析就会让自己更靠近成功。
这也是为什么,人在冲动的时候最好不要做任何决定。
绝大多数的时候,理性的思维成功的几率更大一些。
辨证的看待问题,我们的能够守住自己的心,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知道事情的发展应该顺其自然,有自然,但也有必然,认识到它的两面性,因而,用合理的态度去对待。
这样,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能在境界上得到一个提升。
思可相反,就被发挥到了极致了……得须相成我们不能够以个人的片面的观点来处理问题。
有时候,我们需要广开言路,多多的听取意见,这样我们得分析就更准确,古人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很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道理,孤军奋战,力量有限,团结一致,可搬泰山。
要不然,干嘛提倡团结啊?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殊途同归的典故出处
![殊途同归的典故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6e57402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3.png)
殊途同归的典故出处殊途同归,出自:《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殊:不同的。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近义词有: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反义词有: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殊途同归是中性成语,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生等。
殊途同归的详细解释:成语名称:殊途同归(shū tú tóng guī)成语释义:殊:不同的。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近义词: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反义词: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成语用法: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生等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正音:殊,不能读作“sū”。
殊途同归的例句:1、这道题有几种解法,但殊途同归,得数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2、我们追求的目标一致,所以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最后都是殊途同归。
3、但其后不久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农地制度却殊途同归,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急需改革。
4、就案件真相的发现模式而言,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虽然发展历程彼此相异,但却殊途同归。
5、有什么了不起,大不了继续错下去,负负得正,错到极致总能对一次,这就是殊途同归。
6、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
7、这类歇后语所用的比喻不同,说明的问题一样,是殊途同归的。
8、空运或航运,最后都可殊途同归,到达同一地方。
9、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不管我们从那个入口走上步道,都可以殊途同归,到达顶端的凉亭。
10、虽然研究并未将它明确地订定为规划目标,但改善生活质素与可持续发展在实际上殊途同归,故相信此目标可归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之下。
11、对着孩子大吼大叫让他们听话就像开车时为了开道而拼命按喇叭,二者殊途同归。
12、徐风以刀入剑,修习剑招不需要大开大合的演练,天下万法,百变不离其宗,走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不知不觉间,徐风的已经完全悟透了灵蛇剑法的奥义。
“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的“殊途同归”
![“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的“殊途同归”](https://img.taocdn.com/s3/m/9d15bc493b3567ec102d8a71.png)
“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的“殊途同归”摘要同义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它们有共同的意义,但是还会存在细微的差别,需要加以辨别和分析,才能够更灵活的使用,同时,和其它事物一样会受到社会变化发展影响的同义词,在变化发展中也会有演变和变通的现象,“南辕北辙”和“背道而驰”作为成语文化中的一分子,在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上相互区别的同时,跟随社会的步伐,产生新的文化现象:趋同。
关键词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理性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趋同“南辕北辙”来源于《战国策·魏策》中所记载的一个寓言故事:“今日臣来,见人于大行,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其中,“辕”是车前架牲口的长木;“辙”是车轮滚碾过后的痕迹。
后用“南辕北辙”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与其意义相近的“背道而驰”源自战国·韩非《韩非子·难势》:“是犹乘骥而分驰也,相去亦远矣。
”又见唐·柳宗元《扬评事文集后序》:“其馀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后演化为“背道而驰”。
背道:相反的道路。
驰:轻马疾行。
比喻彼此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二者都有彼此相反的意思,是同义词关系。
但二者在理性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等方面还是有差别的。
从理性意义看,“南辕北辙”所指的“彼此”,强调的是一个事物(行为主体)内部的行动与目的相反,如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以抗战、团结、进步三者为基础之统一乃真统一,乃合理统一,乃实际统一。
舍此而求统一,无论出何花样,弄何玄虚,均为南辕北辙。
”这其中的行动是“舍此而求统一”而采取”出任何花样”,目的是“以抗战、团结、进步为基础的统一”,自身行为与主观目的都是围绕着“统一”这一中心个体事件。
而“背道而驰”则强调两个事物的相互背离。
世界上有两种思维
![世界上有两种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4a79786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f.png)
世界上有两种思维
第一种是理性(雄性)思维,也是男性思维,冷静、理智、靠逻辑;
第二种是感性(雌性)思维,也是女性思维,情绪化、感性、靠感觉。
而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是这两种思维的结合,是雌雄同体。
一个人越具有跟自己互补的思维模式,就越有魅力,比如男人吸引女人,往往是阳刚附带的温柔和细心;而女人迷倒男人,往往是温柔之外的独立和坚强。
他(她)们可以在这两种思维直接切换自如,既有本性别的鲜明特征,又巧妙地糅合了另一性别的优点。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大自然仿佛要通过他们来显示自己的最高目的———阴与阳的对立和统一。
高手自成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之前,我们都靠找另一半来补充这种思维,然后两个人加一起组成一套完整的系统,成为一个家庭。
而现在,我们与其把精力花在去寻找一个认知水平相同又思维互补的异性,还不如把这些时间精力用到提升自己的完整度上,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未来的社会,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需要同时具备两套思维。
因为一个社会越发达,人的独立性就越强,越需要自身的完整性。
未来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同时具有两套思维。
之前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未来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
当你内心比任何男人都男人、刚毅勇猛、杀伐果断、勤奋自律、毫不留情。
同时,外表比任何女人都女人、明媚温柔、察言观色、心思细腻、以柔制刚。
从此,世间没有人是你的对手。
切记,这就是永恒的世间的最高法则!。
两种思维方式:纵向和横向的思考策略
![两种思维方式:纵向和横向的思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6e5b78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9.png)
两种思维方式:纵向和横向的思考策略思维方式是人们处理问题和思考的方式,根据其处理问题时的倾向和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的思维方式。
纵向思维侧重于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横向思维则更注重于整体性和联想性。
本文将从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含义、特点、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培养这两种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纵向思维方式1.含义纵向思维方式是指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问题,从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逐步剖析和理解,以求得出全面而深刻的结论或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纵向思维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通过对问题的分解和逐步思考,得出结论或解决方案。
2.特点(1)逻辑性强:纵向思维方式强调逻辑性,善于通过分析和归纳得出逻辑清晰的结论;(2)深入思考:善于深入问题本质,探究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3)系统性强:能够将各个要素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能够清晰地呈现出系统的结构和运行原理。
3.应用场景纵向思维方式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度分析和思考的问题,如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战略制定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来解决问题或制定方案,因此纵向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4.如何培养(1)加强逻辑思维:可以通过学习数理逻辑、形式逻辑等课程来加强逻辑思维能力;(2)拓展知识面:多阅读,增加知识面,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3)学会归纳总结:经常性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培养纵向思维方式非常重要。
二、横向思维方式1.含义横向思维方式是指通过联想和整体性思考,从整体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寻找与问题表面和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
横向思维方式强调宏观和全局的视野,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问题。
2.特点(1)联想能力强:横向思维方式擅长利用联想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和运用;(2)全局思考: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看到问题的整体性和系统性;(3)创造性强:横向思维方式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和见解,因此注重创造性和发散性的思维。
3.应用场景横向思维方式适用于那些需要创新和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比如艺术创作、创新设计、跨学科研究等领域。
同课异构,殊途同归
![同课异构,殊途同归](https://img.taocdn.com/s3/m/aff9027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5.png)
同课异构,殊途同归摘要:同一教材内容,往往在不同教师的教学实施下产生绝然不同的效果,这次我聆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教材倍数和因数两节课。
两种教学方式虽然结果是相同的,但学生经历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说是同归,但却是“殊途”,途不同,领略的风景自然不同,各自收获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同课异构;殊途同归;倍数和因数同一教材内容,往往在不同教师的教学实施下产生绝然不同的效果,这次我聆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教材倍数和因数两节课。
如下:【片段一】师1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几排?(生动手操作,交流,得出:4×3=12,2×6=12,1×12=12)得出:倍数因数的概念。
根据以上算式分别说说谁是谁的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我们来以找一找36的因数。
(学生尝试找,发现找不全)师:我们怎么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36的因数呢?投影出示:()×()=36,36÷()=();如果(1)×(36)=36,那么,36÷(1)=(36),那么就可以找到36的2个因数1和36,如果(2)×(18)=36,那么,36÷(2)=(18),那么就可以找到36的2个因数2和18,同学们能继续填下去吗?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在投影上展示算式:36÷(1)=(36),36÷(2)=(18),36÷(3)=(12),36÷(4)=(9),36÷(6)=(6)。
师:36÷5为什么不写,(5不行的)但这个过程我们要想吗?(要)那36÷(6)=(6)为什么不继续除下去?生:因为没有了。
师:如果我们继续除下去,36÷7——(不行)36÷8——(不行)36÷9=4(和上面重复了)师:对,大家发现只要找到什么为止?生:找到碰头为止,像6和6那样。
创新思维与传统思维如何融合
![创新思维与传统思维如何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6051425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3.png)
创新思维与传统思维如何融合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思维和传统思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创新思维为我们带来了突破和变革,而传统思维则蕴含着经久不衰的智慧和经验。
那么,如何将这两种思维方式有效地融合,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呢?首先,我们要理解创新思维和传统思维各自的特点。
创新思维具有开放性、前瞻性和冒险性。
它鼓励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追求独特和新颖。
创新思维常常能够发现未被开发的市场需求,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引领行业的发展潮流。
例如,智能手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和生活方式,这就是创新思维的成果。
传统思维则注重稳定性、传承性和可靠性。
它基于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遵循既定的规则和模式。
传统思维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生产质量、传承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技术,经过世代传承,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然而,将创新思维与传统思维融合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其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
既不能盲目排斥传统思维,认为其过时无用;也不能对创新思维抱有过高的期待,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我们应该认识到,两者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其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创新思维者可以向传统思维者请教经验,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传统思维者也应该倾听创新思维者的想法,了解新的趋势和需求。
通过良好的沟通,双方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共同寻找融合的切入点。
其三,注重教育和培训。
在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应该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传统思维能力。
不仅要传授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也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这样,未来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创新思维与传统思维的融合。
其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
可以通过开展试点项目、创新实验等方式,将创新思维与传统思维相结合,观察其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两种思维方式:纵向和横向的思考策略
![两种思维方式:纵向和横向的思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195c4e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e.png)
两种思维方式:纵向和横向的思考策略思维方式是人们处理问题和情况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采用纵向和横向的思考策略来处理不同的问题和情况。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两种思维方式,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劣势。
一、纵向思维方式纵向思维方式是一种逐步深入的思考方法,它主要着眼于问题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内部机制,通过逐步推导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通常被视为一种较为传统和经典的思考模式,它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更容易得出较为严谨和深刻的结论。
1.逻辑严谨纵向思维方式在处理问题时通常遵循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采用逐步深入的方法来分解和解决问题,使得结论更加可靠和有说服力。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处理科学、工程等领域的问题尤为有效,能够帮助人们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
2.基于事实和数据纵向思维方式通常会通过对事实和数据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及对各种相关因素的逐一考量,来推导和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方式更加注重客观的证据和实际情况,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更加明智和理性的决策。
3.缺乏灵活性然而,纵向思维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其强调逻辑和严密性,可能会导致思维过于固化和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限制人们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和多角度思考,使得解决方案缺乏变通和创新。
二、横向思维方式横向思维方式是一种跨领域综合的思考方法,它主要着眼于问题的外在联系和整体逻辑,通过对不同领域和角度的综合思考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被视为一种较为前卫和创新的思考模式,能够帮助人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1.跨界整合横向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跨越各种学科边界,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以解决综合性和跨学科的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趋势,给出更加全面和综合的解决方案。
2.创新性和灵活性横向思维方式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注重创新性和灵活性,能够帮助人们以更加自由和多元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开拓创新思维,找出新的解决方案。
两种思维方式:纵向和横向的思考策略
![两种思维方式:纵向和横向的思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9e0e93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2.png)
两种思维方式:纵向和横向的思考策略纵向和横向的思考策略思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可以定义为对现实或想象中存在的问题、事物等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但对于不同的人,思考的方式和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两种常见的思考策略就是纵向思考和横向思考。
纵向思考是一种集中关注事物核心、深入探究问题本质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通常是系统性的,通过分析和归纳来构建逻辑严密的思维框架,从而让人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并且清晰地掌握问题的核心。
因此,纵向思考经常被用于分析复杂的数据,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处理困难的情况。
与之相对,横向思考则是广泛浅显、全方位探究问题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通常是非系统性的,通过寻找各种可能的角度和过程来探究问题和解决复杂性。
横向思考通常以创造性地处理问题为目标,让人们超越固有的框架,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创意,因此经常被用于开发新的创新想法和寻找潜在的机会。
当然,这两种思考方式在现实中往往交织在一起。
纵向思考通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因为它使人们能够深入地理解问题和各种信息。
而横向思考则可以给我们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不同的问题,发现新的方案。
这种互补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实际应用来更好发挥。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的发挥纵向思考和横向思考的优势呢?对于纵向思考,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1.确定问题的核心。
要想进行有效的纵向思考,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核心,明确定位和定义问题,然后搜集必要的信息和数据,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基础,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
2.分解问题。
要尽可能地引导思考者将问题分成多个小问题,逐步地分析和解决,确保分析过程中不会遗漏任何重要的细节。
3.建立思维框架。
对于有复杂的问题或非常大的数据,建立一个框架都是一个好办法,在这个框架中组织和分类所有信息,让思考者能够更好地跟进和理解问题。
而对于横向思考,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1.放松自己。
横向思考要求我们放松自己的思维方式,放任自己可以随意地思考,无需考虑框架和约束,让想象发挥最大程度的潜力。
同时思考两种矛盾的思想
![同时思考两种矛盾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c5689230066f5335a81219f.png)
同时思考两种矛盾的思想几年前,笔者(原文)得知有的天才可以同时思考两种对立的思想而没有障碍。
因为我(原文,下同)不太搞得懂这种思考模式的概念,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我都无法搞懂。
幸运的是,几年后我读到一些杂糅了其他东西的文章,我开始理解这种思想模式。
现在,我已经把这种思考训练当成自己平时最喜欢的思考游戏。
它教会我坚持绝对化的思想有多危险。
一旦你确信某物的绝对性,也就阻挡了自己认同对立观点,某种意义上说,你身为人类自由思考的权力不过是伪物。
波粒二象性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喜欢这个例子,波粒二象性很好的揭示了坚持绝对会产生的错误。
绝对化的思考方式会将思想囚禁。
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是指物质和能量兼具有波和粒子的特性。
对于光是一种波还是一种粒子,科学家争论了很久,坚持任何一方的想法都无法得到“光兼具波和粒子的特性”这个答案。
虽然波粒二象性是个特例,但是即使使用抽象的思想实验也可以说明绝对化的害处。
你什么都不是。
你是世间万物。
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也都反映了一定的现实。
你可以说自己是任何存在,因为在某一个特定时间你与宇宙中所有存在发生着联系。
宇宙中无论是有形的物质还是无形的规律,你都无法逃脱,它们无时不刻不与你发生多种联系。
由于这种现象存在,没有什么可以与所有存在隔断联系,保持孤立。
作为万物的一部分的你又什么都不是。
人类形成了个体与宇宙分离这种错觉。
就算个体真的能与宇宙万物相分离,组成你个体的物质与全宇宙无穷无尽的物质相比,你的存在几乎为零。
你无所知。
你无所不知。
现在思考另一个命题,无知和全知的概念和认识。
《武士道》一书中将这种思想称作无路之路,在这种思想下能体会无穷的秘密。
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多么“缺”,我们能做的只是“取”。
坚持这种思想能使自己保持不骄傲,也能排除心中的谦卑。
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就没什么值得骄傲,但是同时,也不用保持谦卑,因为我们已经向自身的缺点妥协。
即便我们什么都不知,我们也能什么都知,因为我们的存在就包含了所有的真实。
殊途同归的哲学原理
![殊途同归的哲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f35dc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0.png)
殊途同归的哲学原理殊途同归的哲学原理指的是在不同的思维路径和观点下,最终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这一原理体现了哲学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表明了人类思维的多元性和无限可能性。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殊途同归的哲学原理。
首先,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殊途同归的哲学原理指的是不同的推理路径可以导致相同的结论。
逻辑学告诉我们,推理过程应该是严密而有效的,而不同的推理过程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径。
然而,如果这些不同的推理路径都符合逻辑原则,并且最终得出相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些推理路径在思维上是殊途同归的。
这表明了逻辑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其次,从哲学体系的角度来看,殊途同归的哲学原理指的是不同的哲学体系可以得出相同的哲学观点和理论。
在哲学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哲学体系,如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等。
这些不同的体系展现了人们对于问题的不同思考方式和观点。
然而,当这些不同的体系在某个问题上得出相同的结论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哲学体系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
这体现了哲学思维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此外,从宗教的角度来看,殊途同归的哲学原理指的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可以通向相同的宗教境界或者宗教教义。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宗教信仰,它们有不同的神、儒家方式、教义和仪式等。
然而,当不同的宗教信仰的追随者在修行中达到相同的内心境界时,我们可以认为这些宗教信仰在实现灵性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
宗教的殊途同归展现了人们对于神圣的多样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表明了宗教对于灵性追求的普遍价值。
最后,从人类价值观的角度来看,殊途同归的哲学原理指的是不同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可以导致相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道德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然而,当这些不同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产生相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时,我们可以说这些道德观念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
这表明了人类对于善恶、公正和和谐的普遍认同和追求,同时也强调了道德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总而言之,殊途同归的哲学原理揭示了不同思维途径和观点可以导致相同的结论,体现了哲学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看似针锋相对最终却殊途同归
![看似针锋相对最终却殊途同归](https://img.taocdn.com/s3/m/3d13030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0.png)
看似针锋相对最终却殊途同归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针锋相对最终却殊途同归”的场景。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两个或多个人在一些问题上产生分歧,原本看似对立的立场最终却发现其实有着一定的共通点,走向了相似的结果。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世界大事上都有着许多实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解析这一现象,探讨其出现的原因以及蕴含的深层含义。
让我们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
在生活中,不同的人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分歧,可能是因为性格不合、观点不同或是利益冲突等。
这些分歧常常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让人觉得看似无法弥合。
当双方在冲突中逐渐认识到对方的立场和原因后,往往会发现原来他们的初衷和目的却是相似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这时,双方便会由针锋相对转为共同努力,最终取得共同的成果。
两位朋友因为在工作上的分歧产生了矛盾,双方各执己见,生活中的摩擦也愈演愈烈。
当他们坐下来倾听对方的想法和原因后,才发现原来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只是在方法上产生了分歧。
从理解对方的立场和原因开始,他们逐渐走向了共同的目标,最终取得了工作上的成功。
这就是因为他们看似针锋相对,最终却走向了殊途同归。
从世界大事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
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各国间常常因为国家利益、政治立场等问题而产生分歧和对抗。
当各国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共同的利益或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而开始进行合作,最终却取得了共同的成功。
这种看似针锋相对最终却殊途同归的现象,在国际政治经济中也是屡见不鲜。
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各国因为经济利益、贸易政策等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甚至走向了贸易战。
面对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国最终走到了一起,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他们发现,原来他们都希望维护全球贸易秩序、促进经济增长,只是在具体的政策和利益上产生了分歧。
最终,各国达成了共识,取得了共同的成果,这便是看似针锋相对最终却殊途同归的一个生动例子。
两种思维方式对比读书文摘读书笔记
![两种思维方式对比读书文摘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68e89d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6a.png)
只负责吸收信息,不负责取舍信息。
带着问题主动思考,与信息提供者互动。
阅读句子: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标注重点:这个段落的关键是?总结观点:找到并理解作者意思。
提出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质疑推理:推导过程合乎逻辑吗?评估材料:这些论据可信度高吗?被动接受作者观点及推理,但不能评价。
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和观念并评价。
我们不妨更进一步,检视一下这两种思维方式会导致什么不同的行为。
采用海绵式思维的人通常会怎样读书呢?他逐字逐句地细读,竭尽所能地记住所读材料。
他可能在关键词和重点句子底下画上线,或用彩色做标记;他可能做笔记来概括主题和要点;他不时复习书本上的划线部分或重温笔记,确保自己没有遗忘任何重要的知识点。
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作者的观点并充分加以理解。
他记住作者说理论证的全部过程,但不对其做任何评价。
采用淘金式思维的人又会怎样做呢?像海绵式思维的读者一样,他也喜欢从阅读中获取新知识,但两者间的相同之处仅此而已。
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些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
采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常常质疑作者提出的主张。
他会在书本页边上做批注,标注作者推理和论述中存在的问题,他无时无刻都在和阅读材料互动,目的是批判性的吸收所读材料,在客观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淘金式思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参与和互动。
即作者和读者、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展开对话。
你本着学习他人的愿望而来,但首先他们得对你提出的疑问作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淘金式思维会让别人观点的不当之处自动不停地跳到你的眼前。
你必须保持全神贯注,而保持精力集中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问题。
批判性地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
结语两种思维综合运用,可以产生了1+1>2的结果。
历史教学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再探究
![历史教学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再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4d58e4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d.png)
历史教学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再探究发布时间:2022-08-05T08:26:02.43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9卷6期作者:雷生友[导读]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奠基石雷生友湖南省沅陵县第二中学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 419600内容摘要: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奠基石,聚合思维即求同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归宗,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求同思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自身素质的优化是关键。
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多途径多渠道地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条件。
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是开展求同思维教学的必要的基础。
授之以渔,就是求同思维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思维品质、发散、聚合、创新求同思维也称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飞跃。
有如万流归宗,落叶归根。
也称殊途同归。
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收到光芒四射的思维效果。
运用求同思维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有的放矢,灵活地运用好求同思维。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谨此,笔者拟就这个问题略谈一孔之见,并求教于方家。
因为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客观辩证的看问题,评判事物。
所以,求异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得到不同的结论。
那么,以求异思维为基石的求同思维则是从这众多的方法和不同的结论中,选择一种最好的方法和最客观最科学的结论。
百川入海,万流归宗。
就思维而言,就是求同思维。
求同思维就是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择取最有效最符合题意的信息。
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总有一条最好。
这就是求同思维的要求。
一题多解,其中最好的那一种解题方法,就是求同思维的选择。
学无定式,教无常法。
求同思维就是追求那种最有效的教法。
历史问题因果关系最常见。
如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好几方面。
其中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运用求同思维去分析,便可找到答案即阶级矛盾,是其爆发的根源。
殊途同路的理解
![殊途同路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a4bea7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2.png)
殊途同路的理解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不同的事物,但却有着相同的目标或价值观。
这种现象被称为“以殊途同路”。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殊途同路都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推动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以殊途同路的理解可以应用于个人的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然而,当我们能够以殊途同路的眼光看待他人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们的差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和背景,这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虽然我们可能不能完全认同他们的观点,但我们可以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学会与他们和平相处。
这样的理解和包容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以殊途同路的理解也可以应用于社会的发展中。
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和利益诉求。
这些群体之间可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他们往往都追求着共同的目标,即改善社会的福祉和发展。
当我们能够以殊途同路的眼光看待不同的群体时,我们就能够看到他们各自的优势和贡献。
虽然他们的途径和方法可能不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这样的理解和认同能够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合作和融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以殊途同路的理解还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发展中。
无论是科学研究、艺术创作还是商业竞争,都存在着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然而,这些方法和策略的目标往往是相同的,即追求真理、追求美和追求利益。
当我们能够以殊途同路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性,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以实现更好的成果和效益。
以殊途同路的理解是一种宽容、包容和协调的态度。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的差异;在社会中,我们要学会认同和合作不同的群体;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借鉴和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思维殊途同归
———解答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13题的两种思维方法
(大庆市第56中学163813)徐晓利
题目:假设在NaCl蒸汽中存在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靠静电相互作用构成的单个氯化钠NaCl分子。
若取Na+和Cl-相距无限远时其电势能为零,一个NaCl分子的电势能为-6.1eV。
已知使一个中性钠原子Na最外层的电子脱离钠原子而形成钠离子Na+所需的能量(电离能)为5.1eV,使一个中性氯原子Cl结合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所放出的能量(亲和能)为3.8eV。
由此可算出,在将一个NaCl分子分解成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和中性氯原子Cl的过程中,外界供给的总能量等于eV。
此题立意新颖,既体现了物理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又考查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化学中的应用,是一道具有现代气息的理科综合题。
此外,它不仅考查了“一个NaCl分子和中性钠原子Na及中性氯原子Cl间相互转化,需要以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为中介”这一化学知识,还考查了考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即通过阅读,正确理解试题中关于电势能、电离能和亲和能的说明,从而把握各过程的能量转化方向。
因此,抓住NaCl分子、中性钠原子Na、中性氯原子Cl、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各粒子间相互转换时的能量转化方向,同时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笔者在讲评此题时,为学生展示了下面两种思维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正向思维:即沿着问题自然的发生发展方向,由始至终地顺着物理过程的发展去分析、思考问题,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问题】:在将一个NaCl分子分解成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
和中性氯原子Cl 的过程中,外界供给的总能量等于多
少?
【思维过程】:“将一个NaCl 分子分解成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
和中性氯原子Cl ”可通过三个变化过程完成,表示如下。
过程Ⅰ:NaCl 分子吸收6.1eV 的能量,形成钠离子Na +和氯离子
Cl -的过程,即
NaCl +6.1eV → Na ++Cl -
过程Ⅱ:钠离子Na +结合一个电子e ,且放出5.1eV 的能量,形
成中性钠原子Na 的过程,即
Na ++e → Na +5.1eV
过程Ⅲ:氯离子Cl -吸收3.8eV 的能量,且失去一个电子,形成
中性氯原子Cl 的过程,即
Cl -+3.8eV → Cl +e
【解】:设每一过程中,若吸收能量为正值(即E>0),若放出能量为
负值(即E<0),则:
E 1 = +6.1eV E 2 =-5.1eV E 3 = +3.8eV
故全过程外界供给的总能量E =E 1+E 2+E 3=+4.8eV
二、逆向思维:即抓住问题,反其道而行之,逆着物理过程的发展方向,反演物理过程,由结果推向已知,寻求和发现过程进行中所需的条件,从而解答问题。
此思维方法常常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
过程① 电 离 NaCl
单明了。
【问题】:在将一个NaCl分子分解成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 和中性氯原子Cl的过程中,外界供给的总能量等于多
少?
【思维过程】:“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和中性氯原子Cl结合一个NaCl分子”可通过三个变化过程完成,表示如下。
过程Ⅰ:中性钠原子Na吸收 5.1eV的能量,失去一个电子e,形成钠离子Na+的过程,即
Na +5.1eV →Na+ +e
过程Ⅱ:中性氯原子Cl结合一个电子,放出3.8eV的能量,形成氯离子Cl-的过程,即
Cl +e→Cl-+3.8eV
过程Ⅲ: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放出6.1eV的能量,形成NaCl 分子的过程,即
Na+ +Cl-→NaCl +6.1eV
【解】:设每一过程中,若吸收能量为正值(即E>0),若放出能量为负值(即E<0),则:
E1 =+5.1eV E2 = -3.8eV E3 =-6.1eV 故全过程外界供给的总能量E=E1+E2+E3=-4.8eV
“E=-4.8eV < 0”反映了“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和中性氯原子Cl结合一个NaCl分子的过程中,放出了4.8eV的能量”。
由于此过程恰是题目中问题的逆过程,因此,“在将一个NaCl分子分解成彼此远离的中性钠原子Na和中性氯原子Cl的过程中,外界供给的总能量应等于+4.8eV”。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灵活的思考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思维能力决定着解题能力。
在物理解题,涉及到的思维方法很多,如等效思维、假设思维、临界思维等,在平时教学中,精选习题,经常训练学生采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既能加强思维方法的培养,提高思维能力,又能提高解题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