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信息可信度及其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微博信息可信度及其影响

【摘要】本文阐述了微博的话语特征和传播特点,分析了微博信息可信度降低的原因及影响。指出微博信息可信性较低,这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用户都有密切关系。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应当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真实、有序、理性。作为受众,要增强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有选择的接收,并且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盲从片面的观点。国家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的立法,改善和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使其逐渐走上有序化。

【关键词】微博;信息可信度;影响;把关人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形式。简便的操作方式和即时性的特点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这一新媒体的参与度。微博相对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了一场“140字的革命”。在城市化快节奏的生活中,“微博”比其他大众媒体更具有时代特点,更加符合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特点,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还提供了文字、图片和视频多种途径,通过“关注”与“被关注”的形式,帮助人们维持与远距离朋友的关系,也吸引更多陌生人关注自己。微博的出现,让社会中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爆发式增长。[1]

但在这错综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虚假信息和恶意诽谤现象日益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新在线调查显示,88.2%的受访者有微博,但相信微博上所传信息的人只占38.5%。50.5%的人对微博上的信息持审慎态度,认为其可信度一

般。[2]在微博时代,信息可信性降低现象究竟因何而起,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将是本文要进行论述的内容。

一、微博的话语特征和传播特点

1、文本意义碎片化

ron 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一书中谈到媒介话语使用的三个层面:一是指大众传媒话语即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电影话语;二是指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话语;三是指最为广泛意义上的公共话语和日常话语,其媒介如信件、笔记,以及更多技术媒介如电话、电脑甚至英语、汉语,或说写和符号语言传播模式。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其最为明显的话语特征就是文本意义的碎片化。140字的限制要求每个用户必须将所发信息加以凝练,有时一则信息往往是一句话。这样的表达方式会使微博信息呈现极为明显的个人倾向。

2、双向交流中传-受界限模糊化

在互动性不够强的传统媒体中,传播过程基本是单向的,信息主要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接收者的反馈效果很弱,而在网络传播中,传-受双方不断转换角色。微博中提供的实时互动功能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交流方式,受者和传者的角色不再一成不变,时常会发生互换。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将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3]人们开始主动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意见互动,而且能对信息进行加工,成为发布者。这种双向性的信息传播交流,加强了反馈作用,

使得信息交流更加畅通。

二、微博信息可信度降低的原因

1、微博自身的运行特征

(1)“把关人”功能弱化。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运行中,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有闻必录”,而按照一定的“把关”标准,对得到的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者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4]

而在微博的使用中,“把关”明显弱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微博中主要有三道关卡:第一就是发布者自身,用户通过个人判断标准对于所发内容进行把关;第二是微博运营商和网友,运营商会通过屏蔽敏感词汇去控制微博内容,而网友则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以及道德标准去进行再一次判断;第三是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中的新闻信息,传统媒体首先会求证其真实性,对于虚假信息进行揭露,对真实事件进行后期的跟进报道,以充实事件内容。

但是,微博中的“把关人”多为个人,无法对每条微博中的碎片化信息进行严格筛选,“把关”效果自然不能同完整的媒介组织相比。

(2)信息即时性和实时互动特性。微博的终端从一开始的电脑发展到智能手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一位处于新闻事件现场的围观者都能在第一时间用手机进行报道,通过众多网友的评

论、转发,迅速形成舆论。网友们在其中通过简短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一旦某一个立场或主张被网友普遍认可,新一轮的舆论热潮也就立即被引爆。例如“表哥”事件,从车祸现场微笑曝光到手表事件,网友的参与起到了推动事件发展的作用。然而,微博的即时性和实时互动功能,往往使得受众在接受信息时跳过了思考和求证的过程,仅仅依靠单方面的价值判断或者发布者的社会地位来决定是否参与事件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距离本源事实的第一现场越远,人们能够借以合适信息的技术手段和有效证据就越少,人们可以凭空施加的主观偏见和个人偏好就越多。[5]这种思维极大影响了微博信息的真实性。

2、用户身份的隐藏性和群体化特征

(1)微博的匿名功能。在我国庞大的微博用户中,除了社会知名人士,如明星、公共知识分子、知名媒体人等,更多用户还是习惯用匿名的方式来使用微博。匿名会让用户产生一定的安全感,因为通过“关注”和“被关注”建立起来的朋友圈,不因地域,年龄和身份来划分,所以每个人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的束缚,更多的体现出一种“补偿性自我”的特征。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言平日之不敢言,在发布言论时,不会过多考虑到社会效果,有时会产生一些个人偏向,甚至形成极端的观点。

(2)用户群体的划分。人以群体的形式进行活动,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尽管微博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突破现实的界限来形成朋友圈。但相似的生活背景和共同的利益追求都会通过发布的言论

有所表现,在此基础上,就会形成一些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群体。厐勒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中的个体无独立自觉意识,而且易在个体间参照形成仿效,最终以群体形式蔓延。群体在共同面对处理一则信息时,会很快形成统一观点,采取一致行动。而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忽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则信息的真实性。当虚假信息经多人转发评论,很可能就会“三人成虎”,难辨真假。微博中一些恶意诽谤事件的广泛传播,正是如此。

3、微博营销和微博“水军”

“网络经济”伴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微博的快速应用让越来越多的人瞄准了这块利益蛋糕,而针对这一领域的相关法律未能同步完善,使得大量“水军”在经营者的操控下进入微博。“网络水军”是指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在微博中,“水军”通过对某个话题或人物的集中炒作,来达到宣传、推销某种产品或人物的目的。最常见的就是围绕影视作品及其主演进行炒作,在一部影视作品面世之前,会有大量水军为其造势,达到极强的宣传效果,使受众形成心理期待,从而为后期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应。受众很难对这类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考证,往往难以区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微博信息的可信度降低。

三、微博信息可信度降低的影响

1、针对个人

微博信息可信度的降低使得虚假信息和色情信息泛滥。对于接触到微博的用户,这类现象会降低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认可程度,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