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水产动物》教案2
七年级生物上册《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
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巡视指导。
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这种体形有什么好处?
体表的这种特点与鲫鱼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适应的?
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
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水中生活的动物有许多,它们都是水与生态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质疑:发生赤潮或水华后,水生动物会出现什么现象?
录像展示:烟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动物的乐园。然而,人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正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大量水生动物死亡,甚至灭绝。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在游 泳中的作用。
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 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讨论:鳃为什么是鲜红色?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总结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
质疑:你们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
师:除去鱼类以外,还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水中呢?
组织学生看 书,认识书中的各种水生动物。
质疑:1.腔肠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
水产动物教学设计
水产动物教学设计第一篇:水产动物教学设计认知水产动物教学设计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胡佩军一、教学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河北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第一部分——《水产动物》。
这部分内容,从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联系看,讲的是水产动物;但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等方面看,主要是以鲫鱼为例,学习鱼类的主要特征。
并通过鱼类和虾、蟹等的对比,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后面各脊椎动物的基础。
同时也为学习下一章内容-物种的多样性铺垫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理解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3、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技能性目标:尝试探究性学习方法。
情感性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3、关注水产动物的生存环境(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教学重点:1.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
确立依据:鲫鱼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的基础,而这两部分又为学习后面的各脊椎动物奠定了基础。
同时,利于学生理解鱼类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1、鳃的结构及鳃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2、探究鱼鳍功能的实验中“做出假设”和“设计实验”两个部分。
确立依据:鲫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丝、鳃耙、鳃弓,对学生来说不仅陌生,而且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易搞清楚。
鲫鱼的气体交换过程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鳃的结构及气体交换的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而且各鳍的作用不尽相同,又相互协作,较为复杂,所以,从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都是难点,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引导。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讲解。
七年级生物水产动物
七年级生物水产动物水产动物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涉及到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对虾、梭子蟹等)、软体动物(扇贝、乌贼等)。
其中鱼类部分的知识在新课标中很重要。
因此本节内容在《常见动物》一节中居重要地位。
教材主要通过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呼吸等生命现象,让学生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对鱼鳃的介绍内容为重点内容。
其次通过对虾、蟹、扇贝、乌贼等动物的实物或标本的观察,使学生认识水产动物的多样性和我国丰富的水产资源,最后通过和鱼类的比较,得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教材的难点是探究鱼鳍的作用,尝试用观察、实验来研究动物。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本课的核心环节。
在“实际用”栏目中,重点说明水质污染对水产动物的影响及水产资源的保护。
学生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善于表现自己,思维活跃,好动而且好奇心强,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直观能力较强。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物或标本观察并进行讨论、思考、发言。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鱼比较多,如鲫鱼、鲤鱼和鲢鱼等,学生对鱼的外形和结构名称比较了解,所以在外形和结构名称上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把重点放在内部结构(如鳃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以下几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学生不能按一定顺序回答鲫鱼外形的结构名称、对鲫鱼身体三部分的划分界限描述不准确、不能说出侧线的作用、在探究鱼鳍作用中对探究结果描述不准确。
所以在这些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
设计理念(1)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重过程,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愉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双自主”。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层次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所以在教学中先从认识多样的水产动物入手,然后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再探究鱼鳍的作用,最后观察鲫鱼呼吸现象、鳃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的原理。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 水中的动物教案
《水中的动物》【知识与能力目标】1、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字。
2、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鲫鱼的观察,让学生充分理解水中动物。
探究鲫鱼的生活习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地思考、交流和讨论,了解水中的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水中动物的学习,使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自然界水中生物的种类,从而更好的保护水中的动物。
观察鱼类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观察河蚌的活动及习性。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认真预习新的知识点。
【导入新课】打开课件第2页。
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一、观察分析教师:你对水中的生物了解多少?水中的生物你能叫出名字的有多少种?学生:平常见的基本都知道。
教师:你知道水中动物分为哪几种吗?学生;只知道鱼类。
教师:水中的动物分为七种,有扁形动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哺乳动物、鱼类。
二、知识迁移教师:观察这一组图片认识扁形动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软体动物涡虫、螃蟹、树蛙、章鱼。
学生:涡虫看着好恶心。
教师:观察这一组图片认识腔肠动物、哺乳动物、鱼类,水母、鲸鱼、鲫鱼。
学生:这些我都知道。
教师: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游泳呢?我们以鲫鱼为例来观察。
学生:我们知道鲫鱼。
教师:1、仔细观察鲫鱼说出鲫鱼外部结构的名称。
2、鲫鱼的体色有什么特征?身体呈现什么形状?3、鲫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用什么呼吸?学生:鲫鱼有背鳍、尾鳍、鳞片、臀鳍、腹鳍、胸鳍、鳃盖、侧线。
教师:外形、呼吸、运动、反应都是靠什么?学生:认真思考。
学生:体型梭形;鲫鱼体表覆盖鳞片,表面有黏液,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体色背深腹浅,是一种保护色。
用腮呼吸靠鳍运动,鲫鱼的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
教师:非常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让我感受到了同学们认真听课的程度,继续加油。
教师:鲫鱼的体色特征:背部颜色较深,腹部白色,这种体色与水中生活相适应,是一种保护色。
生物:10.1《水中的动物》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下)
生物:10.1《水中的动物》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下)一、教学目标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动物的多样性1、种类2、生活环境3、运动方式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1、四人一组,根据观创设情景(CAI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
四、其他水生动物1、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
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
它乌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
3、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
它乌体表有甲。
4、其他:如海豚、鲸、察提纲,进行实验: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本互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观察录像,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初中海洋动物教案
初中海洋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洋动物的种类、特征和生态环境。
2. 掌握海洋动物的适应性原理和生物多样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海洋动物的愿望。
教学重点:1. 海洋动物的种类和特征。
2. 海洋动物的适应性原理和生物多样性。
教学难点:1. 海洋动物的适应性原理。
2.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海洋动物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生物学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海洋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动物的美丽和多样性。
2. 提问:你们对海洋动物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洋动物的种类、特征和生态环境。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海洋动物的适应性原理,如浮力、压力、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海洋动物的影响。
2. 讲解海洋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如珊瑚礁、深海生物等。
3. 引导学生理解海洋动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学实验,如观察海洋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交流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强调保护海洋动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海洋动物的图画,并配以文字说明。
2. 写一篇关于保护海洋动物的短文,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海洋动物的种类、特征和生态环境,掌握海洋动物的适应性原理和生物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海洋动物的愿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海洋动物的行动。
(七年级生物教案)水产动物教案2
水产动物教案2 七年级生物教案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说出水产动物的概念。
描述鱼类的形态特点。
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探究鱼鳍的作用。
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通过探究鲫鱼的呼吸过程,尝试用观察、实验来研究动物。
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情感。
关注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关注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
学生举手回答:虾、蟹、鱼、河蚌等。
水产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对人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的动物。
学生观察、回答出各动物的名称。
它们生活在水中,可食用。
学生观察、回答:口、鼻孔、眼、头、鳃盖、鳍(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侧线、尾等。
鲫鱼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讨论后回答鳃盖后缘以前是头部,臀鳍前面往后是尾部,头部和尾部之间是躯干部。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外形:梭形,减少对水的阻力。
有鳍,游泳。
体色: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不容易被水上和水下的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
体表:有鳞片,起保护作用。
可分泌黏液,减少对水的阻力。
学生可能说不出侧线的作用。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并写出实验方案。
学生可能作出的假设:胸鳍和腹鳍可划水、控制运动方向或保持身体平衡等,尾和尾鳍可控制运动方向、推动前进或保持身体平衡等。
学生说出本组的假设和实验设计。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部分修改。
学生实验并进行交流。
鲫鱼的嘴在不停地一张一合,鲫鱼是在呼吸。
学生实验、观察、回答:张开口吞水——闭口——鳃盖活动,鳃孔张开——水流出。
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利用鳃来进行呼吸。
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不断地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里;同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排到水里。
学生静听。
鲤鱼,“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
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大麻哈鱼、鳕鱼、比目鱼等。
学生观察、回答。
鱼有脊柱,有许多块椎骨构成,叫脊椎动物。
其它的虾、蟹、贝类等没有脊柱叫无脊椎动物。
水产动物教(学)案设计说明
《水产动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理解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3、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技能性目标:尝试探究性学习方法。
情感性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3、关注水产动物的生存环境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鳃的结构及鳃气体交换的过程。
2、探究鱼鳍功能的实验中“做出假设”和“设计实验”两个部分。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利用实物观察及多媒体演示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
同时,应用讲述、启发、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能力。
四、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一)、学情分析:目前学生多半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但却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观察、实验等充满好奇。
因此,通过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法指导:本节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4种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
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2、提供探究、尝试、合作的机会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4、提供成功的机会四、课前准备:透明鱼缸、活鲫鱼、放大镜五、具体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水产动物呢?大多数学生可能回答“生活在水中的就是水产动物”,这时老师通过强调其经济价值明确水产动物不同于水生动物,它是专指生活在水中的,对人类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动物,通过这种启发和对比非常的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接着让同学举出几种常见的水产动物的实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在水产动物中,鱼类是个大家族”,从而引出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最常见的一种淡水鱼类——鲫鱼。
初中水中的动物教案
初中水中的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中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掌握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环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对水中动物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1. 水中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2. 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环境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水中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2. 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环境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水中动物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水中的动物有哪些。
2.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水中动物,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学习水中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果,讲解水中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2.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环境的能力。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环境的能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观点和思考。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水中动物的图画,并写上该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互动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水中动物的分类和特点,掌握了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环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对水中动物的认知水平。
同时,通过作业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水产动物教学设计-5页精选文档
认知水产动物教学设计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胡佩军一、教学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河北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第一部分——《水产动物》。
这部分内容,从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联系看,讲的是水产动物;但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等方面看,主要是以鲫鱼为例,学习鱼类的主要特征。
并通过鱼类和虾、蟹等的对比,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后面各脊椎动物的基础。
同时也为学习下一章内容-物种的多样性铺垫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理解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3、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技能性目标:尝试探究性学习方法。
情感性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3、关注水产动物的生存环境(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教学重点:1.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
确立依据:鲫鱼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的基础,而这两部分又为学习后面的各脊椎动物奠定了基础。
同时,利于学生理解鱼类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应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1、鳃的结构及鳃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2、探究鱼鳍功能的实验中“做出假设”和“设计实验”两个部分。
确立依据:鲫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丝、鳃耙、鳃弓,对学生来说不仅陌生,而且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易搞清楚。
鲫鱼的气体交换过程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鳃的结构及气体交换的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而且各鳍的作用不尽相同,又相互协作,较为复杂,所以,从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都是难点,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引导。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实际情况,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讲解。
初中生物水中的动物教案
初中生物水中的动物教案
教学内容:水中的动物种类和特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中常见的动物种类;
2. 掌握这些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 培养学生对水中动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水中动物种类和特点的介绍;
难点:水中动物生活习性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水族箱和水中动物标本;
3. 配套教材和练习题;
4. 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及方法: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讨论水中的动物有哪些,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授课内容:介绍水中动物的种类和特点,包括鱼类、贝类、甲壳类、水母等。
通过图片
和实物标本展示,让学生了解这些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3. 实验探究:进行水族箱观察实验,观察水中鱼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
指导学生记录
观察结果并提出问题。
4. 拓展延伸:通过配套教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更多的水中动物种类
及其特点。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结果,总结水中动物的共性和特点,并引导他们
对水中动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及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中动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这些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中注重实践和交流,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下节课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水中动物观察实验,加深对水生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第3节《常见的水产动物》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第三节常见的动物《水产动物》说课稿宜丰二中胡彩云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水产动物》主要以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呼吸等生命现象和对鳃的介绍为主,重点带出鱼类的基本特征,同时通过对虾、扇贝、乌贼等动物的实物和挂图的观察,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这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学生所进行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课以来的第一次探究活动,通过实践尝试,初步掌握探究的过程和步骤,为以后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说出鲫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各种鳍的作用,理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能力目标:尝试、观察、实验、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进行正确的探究活动。
(3)情感目标:A、体验与人合作,实验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B、形成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的观点。
C、建立爱护动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
接下来谈谈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A、重点:探究鱼鳍的作用,同虾、扇贝、乌贼动物相比较,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B、难点:探究鲫鱼各种鳍的作用以下是我的课前准备:A、布置学生到本县水产店参观调查,了解水产动物。
B、分组采集捕捞鲫鱼活体标本(强调采集注意事项)C、在实验室准备玻璃缸,细线和木板条,供学生探究活动选用。
下面我来说说教法和学法二、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根据水产动物这一节和同学们生活实际非常密切的特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养成主动参与、采集、实验、交流、探究动物生活习性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2、说学法:在本节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动手,采集鲫鱼的活体实物标本,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分组合作完成观察各种鱼鳍的作用,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和步骤,逐步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水中的动物》教案苏科版
2. 水中动物的分类
- 鱼类:鳃呼吸、鳍游泳
- 两栖类:肺呼吸、皮肤呼吸、变态发育
- 甲壳类:硬壳保护,如虾、蟹
- 其他类群:软体动物、腔肠动物等
3. 水中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
- 生物适应环境:身体结构、呼吸方式
-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水温、水质
-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 保护水中动物的重要性
- 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
- 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 保障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板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紧扣教学内容,结构清晰,条理分明。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和图表,突出重点,准确精炼地概括了水中动物的主要特征、分类、与水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水中动物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答案:
保护水中动物资源的重要性:
a. 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
b. 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c. 保障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保护方法:
a.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b. 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禁止非法捕捞和贩卖;
c. 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
d.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4. 认识保护水中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水中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水中动物的分类
3. 水中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
4. 保护水中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水中动物的呼吸方式
2. 水中动物的分类依据
3. 水中动物与水环境的关系
【板书设计】
1. 水中动物的主要特征
- 适应水生生活的身体结构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水中的动物》教学设计
二、填一填
1、鱼的体色,是一种。2、鱼的身体呈,表面覆盖有鳞片,鳞片表面有,游泳时可以减少。
3、鲫鱼在水中游泳靠的是。
4、用呼吸。
5、鲫鱼的能感知水流变化。
板书设计
水中的生物
一、水中的动物
鱼类、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动物
二、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1.体形:梭形
2.体色:背深腹浅
3.体表:鳞片、黏液
4.运动器官:鳍
5.感觉器官:侧线
6.呼吸器官:鳃
7.内脏:鳔
三、鱼类的特征
水生、鳍运动、鳃呼吸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
“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视频、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语言导入水中丰富多彩的生物类群,激发兴趣
1分钟
教师介绍
学生倾听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2.活动一:
认识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
多种水中生物类群
课堂反馈
一、选一选
1.控制鲫鱼身体前进方向的器官是()
A.腹鳍B.背鳍C.胸鳍D.尾鳍
2.夏天的早晨,在乡村,常常可看见养鱼人用水泵抽水,将水喷入鱼塘,其目的是( )
A.搅动水体,使饵料分散
B.促使鱼多运动,不生病
C.振动水面和空气,增加水体含氧量
D.驱赶鱼群向四周散开,充分利用水体
3.在鱼的一侧投入一块小石子,鱼能立即向另一方向逃走,鱼灵敏的感觉来自( )
1.学生观察并触摸鱼,得出体表相关特征;
水产动物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水产动物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设计思想
《水产动物》主要以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呼吸等生命现象和对鳃的介绍为主,重点带出鱼类的基本特征。
同时,通过对虾、蟹、扇贝、乌贼等动物的实物或标本的观察,使学生认识水产动物的多样性和我国丰富的水产资源,并通过和鱼类的比较,带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实际用”栏目中,重点说明水质污染对水产动物的影响及保护水产资源的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本节课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虽然无论采取什么办法,从实验操作技能本身来说难度都不会太大,但从做出假设到设计实验等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引导。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简述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能力目标
尝试进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活动。
情感目标
体会水污染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难点是探究实验的完成过程,由于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给与较多的帮助,以保证实验设计和操作的顺利完成。
四、教学媒体
鱼缸、鲫鱼(或其它常见的活鱼)、细线、木条、清水和冷白开水、一些水产动物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5.10.1 水中的动物2
第10章水中的生物第1节水中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名称。
(2)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1)通过对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关注我国的水生动物资源状况,养成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施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
2. 教学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生性活泼,教师要以情激趣,把握教学重点,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生物学习,对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提高实验技能,完善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水中的动物》多媒体课件,活鲫鱼若干条,透明鱼缸或水槽2个,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各种形状纸板、橡皮筋、曲别针、纱布、细线等)。
附活动单第10章第1节水中的动物【活动目标】举例说出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名称。
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
【活动过程】课堂导入梭子蟹海葵海龟海豚海鸥海马青蛙水蛭鸭子蝗虫活动一:认识多姿多彩的水中世界1. 观看多媒体录像,说出水中动物的种类。
2. 收集资料,汇报介绍你熟悉的一种水生动物。
活动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1.观察认识鲫鱼外形,分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外部形态和结构特征。
提示观察1:认识鲫鱼的各部分名称。
观察2:鲫鱼的体色有什么特征?观察3:鲫鱼的身体呈什么形态?观察4:用手摸摸鲫鱼的体表,细心体会一下,感觉如何?3. 制定探究计划:方案一:鱼在水中游泳靠的是鱼鳍。
方案二:侧线与感知水流有关。
4. 讨论交流,完善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水产动物》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涉及到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对虾、梭子蟹等)、软体动物(扇贝、乌贼等)。
其中鱼类部分的知识在新课标中很重要。
因此本节内容在《常见动物》一节中居重要地位。
教材主要通过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呼吸等生命现象,让学生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对鱼鳃的介绍内容为重点内容。
其次通过对虾、蟹、扇贝、乌贼等动物的实物或标本的观察,使学生认识水产动物的多样性和我国丰富的水产资源,最后通过和鱼类的比较,得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教材的难点是探究鱼鳍的作用,尝试用观察、实验来研究动物。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本课的核心环节。
在"实际用"栏目中,重点说明水质污染对水产动物的影响及水产资源的保护。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善于表现自己,思维活跃,好动而且好奇心强,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直观能力较强。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物或标本观察并进行讨论、思考、发言。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鱼比较多,如鲫鱼、鲤鱼和鲢鱼等,学生对鱼的外形和结构名称比较了解,所以在外形和结构名称上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把重点放在内部结构(如鳃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以下几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学生不能按一定顺序回答鲫鱼外形的结构名称、对鲫鱼身体三部分的划分界限描述不准确、不能说出侧线的作用、在探究鱼鳍作用中对探究结果描述不准确。
所以在这些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
设计理念
(1)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重过程,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愉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双自主"。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层次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所以在教学中先从认识多样的水产动物入手,然后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再探究鱼鳍的作用,最后观察鲫鱼呼吸现象、鳃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的原理。
在进行完鲫鱼结构和生理的教学后,再深层次了解多样的水产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描述鱼类的形态特点。
2.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出水产动物的概念。
4.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技能性目标:探究鲫鱼的呼吸过程,尝试用观察、实验来研究动物。
情感性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关注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
课时安排 1或2课时
教学准备
上课前,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或有关的投影片以及常见水产动物的实物或标本,其中图片包括鲫鱼外形图、鱼鳃结构图、淡水鱼和海洋鱼图、常见水产动物图、鱼骨骼图以及混合放养图解等。
学生4-6人为一组,以组为单位准备好三个玻璃缸和活鱼(有条件的学校用
大玻璃鱼缸和200克大的鲫鱼、无条件的学校用小玻璃鱼缸和一两左右的小鱼)、木板条、线绳、纱布条等用品供学生探究活动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