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及限时练及答案
师说学案及参考答案
师说(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相关信息,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第一段中“师、之、也、乎、”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1)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堂研习:1.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什么?(2)人为什么要从师?(3).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惑而不从师..()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课后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ú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2.选出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D.惑而不从师.3. 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
《师说》复习学案(含答案)
曲中规”)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shuì,说服。
)君,君大说(yu è,通“悦”,对……感到高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非议)己。
卫鞅曰:“疑(犹豫不定)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好,表示应答之词。
)。
”“治(治理)世不一道(方法,途径。
见《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便国不法古。
故(所以。
见《劝学》“故木受绳则直”)汤武不循古而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灭亡。
)。
反古者不可非(责难),而循礼者不足多(赞扬)。
”孝公曰:“善。
”以(让)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
由下而上,左庶长列第十一。
),卒(终于。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在这个时候。
)太子(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称皇太子,而是太子或公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实行。
见《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自上犯之。
”将法(依法惩办)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尊奉)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遗失的东西),山无盗贼,家给(供)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秦国的第十六等爵位)。
居(度过一段时间)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派遣)卫鞅将(率领。
见《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趁机。
见《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shuò,多次。
见《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破于(介词,被。
见《师说》“不拘于时”)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
3.11师说学案及答案
12师说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预习检测1.“说”是古代__________中的一种文体,属__________的范围,可以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我们曾经学过这类文章,如等。
1 。
答案:散文议论文先叙后议夹叙夹议《捕蛇者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2.《师说》的作者是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__________,字__________,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几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2.答案:韩愈退之韩昌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古之学者必有师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襄.(xiānɡ)嗟.乎(jiē)或不.焉(bū)B.郯.(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C.聃.(dān) 谄.媚( xiàn)经传.(chuán)D.蟠.( fán) 苌.(chánɡ) 贻.误(yí)3.答案:B (A项,“不”是通假字,“不”通“否”,故其音应为“fǒu”;B项,“句读”的“读”不能读作“dú”,因为“句读”的“读”不是读书的意思,而是指“不足一句,读时须稍作停顿的地方”,古音读作“dòu”;C项,“谄”应读作“chǎn”,“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这里应读作“zhuàn”;D项,“蟠”应读作“pán”。
师说(三)学案及参考答案
师说(三)学习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词语“师、之、从、乎、也”的用法2.理解议论文是如何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课前预习:1.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④小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 弟子不必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堂研习:4、课文理解(1)本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5.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孔子师郯子……师襄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君将哀而生之乎蚓无爪牙之利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课后巩固: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师说练习题和答案
师说练习题和答案一、填空题1.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代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________、解惑也。
2. 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如是而已。
二、选择题1. 《师说》一文中,韩愈提倡的师生关系是()。
A. 师生平等B. 师生严格分界C. 师生相互尊重D. 师生相互竞争2. 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是()。
A. 只学不问B. 只问不学C. 学而时习之D. 学而不思则罔三、简答题1. 请简述韩愈在《师说》中对“师”的定义及其作用。
2. 韩愈在《师说》中如何阐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四、论述题1. 根据《师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古代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五、翻译题1. 将《师说》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授业2. 终不解矣3. 术业有专攻二、选择题1. C2. C三、简答题1. 韩愈在《师说》中定义“师”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
他认为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他们之间应该根据各自听到的道理的先后和掌握的技艺的专长来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四、论述题韩愈在《师说》中对古代教育的理解是,教育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学习,强调师生平等,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教师则应耐心解答,共同促进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五、翻译题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
通过这些练习题和答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加深对古代教育思想的认识。
《师说》导学案(含答案)
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师、道、惑、知等重点实词以及之、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背诵全文,落实翻译,积累名句。
课前案挖空练习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中案一、必备知识(一)文化常识1. 韩愈,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人教版必修三《师说》训练案 (含答案)
训练案一、基础过关(每个选择题4分)1.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2.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 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 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 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ǘ阿谀,奉承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师说》教案设计及课后练习
师说教案设计及课后练习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师说》的核心主题和意义;•掌握《师说》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并理解《师说》中的观点;•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师说》的核心思想;•分析《师说》中的论证过程;•运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师说》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师说》的背景和作者。
•课堂讲解(20分钟):老师通过讲解《师说》的核心思想,解读其中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并给出具体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师说》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知识梳理(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点。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师说》的课后阅读作业,并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4. 教学工具•《师说》文本•PPT演示文稿•小组讨论分组表和文章分发表•黑板和粉笔二、课后练习1. 选择题1.以下哪个选项最准确地概括了《师说》的主题?A. 教育的重要性人人皆知B. 师道尊严,教学为本C. 学生应该向老师学习 D. 师生关系的问题与解决2.《师说》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伏尔泰3.以下哪个观点在《师说》中得到了论证?A.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B.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随和的C.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严肃的 D.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竞争的2. 解答题根据你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师说》中的哪个观点对你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为什么?解答略2.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支持《师说》中的某个观点吗?为什么?解答略3. 论述题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师说》中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解答略三、课后作业请阅读《师说》一文,并完成以下任务:1.写一篇 500 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师说》的主题和观点的理解和感受。
师说学案并附参考答案
《师说》学案参考答案高一语文组任鹏教师寄语: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明【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惑”,虚词“乎、而、也、之、于、其、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以及词类活用等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虚词以及词类活用等。
【学习难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法导学】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一、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二、注音:愚()句读()谀()经传()郯()苌()聃()蟠()巫()一、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25)(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之所以构成固定句式)(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17)(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变式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高中语文必修三:11师说教学案、限时练习答案(3)+【KS5U+高考】
《师说》教学案、限时练习题答案(3)教学案一、了解作者(略)二、自主学习(略)例1.解析: A项,孔子从师学习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事例论据;B项是孔子的语言,属于理论论据;C项是对事例论据的分析;D项是结论。
答案:A 例2.解析: D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答案:D三、小组讨论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案:中心句:圣人无常师。
(分论点)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限时练习题一、默写(参考答案)(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基础知识1、B(贻:都是赠送的意思;A学者:古义为学习的人,今义为在某一方面有所造诣的人;C从而:古义为跟随他,今义为连词,于是;D年:在句子中为年龄,今义为一年的时间)2、B(A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耻——以什么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水——游泳,名词作动词)3、D(均是名词,老师。
A、chuán,动词,流传;zhuàn,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B、横渡,隔绝;C、敏捷,快,锋利)4、D(D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A、定语后置句,B、判断句,C、定语后置句)5、解析:选A。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解析】B项,疾:奋力,用力,努力。
【答案】B2.【解析】D项,“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A项,代词,他们;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学案及限时练及答案
高二语文编号: 2021.3.班级:姓名:小组号:编制人:《师说》温习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照的论证方式。
3.积存文言知识,把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那么、于、乎、因此”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谦虚勤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照论证的方式。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写作背景魏晋以来,家世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家世观念严峻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朝,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勇于招架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宝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注音:愚()句读()谀()经传()郯()苌()聃()蟠()巫()2.用课文原句回答以下问题。
①教师的职能是什么?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二、深切学习一、找通假字,并说明。
(1) 传道受业解惑(2) 或不焉,或师焉2.一词多义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郯子之徒③吾从而师之④句读之不知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③夫庸知其年之前后生于吾乎④圣人之因此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⑥其可怪也欤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十年春,齐师伐我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于:①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没必要贤于门生⑤不拘于时道:①闻道有前后②策之不以其道③不足为外人道也④得道者多助⑤会天大雨,道不通3、古今异义⒈古之学者必有师⒉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古:今:今:⒊吾从而师之⒋吾从而师之古:古:今:今:⒌小学而大遗⒍今之世人古:古:今:今:4、词类活用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则耻师焉:7.小学而大遗:8.不耻相师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五、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耻学于师。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上册《师说》课后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上册《师说》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yí)B.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rán)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fán)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六艺经传”的“传”应读zhuàn。
B.“聃”应读dān。
C.“授之书”的“授”应读shòu;“蟠”应读pán。
故选D。
2.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惑而不从师.④而耻学于师.⑤彼童子之师.⑥孔子师.郯子⑦吾师.道也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D.①③④⑤/②⑥/⑦/⑧【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是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师:名词,老师;②“吾从而师之”是说“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③“惑而不从师”是说“感到疑惑,却不向老师讨教”,师:名词,老师;④“而耻学于师”是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师:名词,老师;⑤“彼童子之师”是说“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师:名词,老师;⑥“孔子师郯子”是说“孔子以郯子为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⑦“吾师道也”是说“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师:动词,学习;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说“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师:名词,指一类人,是对职二、小阅读-课内4.阅读《师说》,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完整版)《师说》导学案答案
i精心整理《师说》导学案答案学时一一、2、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目的:吾师道也。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一、(二)知识积累嗟(ji ē)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主谓之间)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结构助词,的)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其下(名作动,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连词,表转折)耻(意动,以......为耻)学于(介词,向)师(句式:介词结构后置)。
是故圣(形作名,圣人)益圣,愚(形作名,愚人)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连词,表顺承)教之;于(介词,对于)其(代词,他)身也,则耻(意动,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式:否定判断句)。
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句式:宾语前置),或(有的)师(名作动,从师学习)焉,或不(fǒu)(通“否”)焉,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而(连词,表转折)大(形作名,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明智)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代词,这,这些)人,不耻(意动,以......为耻)相(互相)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士大夫之(代词,这,这些)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连词,表修饰)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主谓之间)不复,可知矣。
二、dān)。
郯(三)2学时三一、动句)(赠送)之(代李蟠)。
(三)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二、分析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2、3):反面阐述(对比论证)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正面阐述(举例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原则。
(完整版)韩愈师说学案1及答案.docx
高一年级语文活页导学案第周第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制作人:班级姓名《师说》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借本文正反比的方法。
2.累文言知,掌握“ 、、从”,虚“以、也、、于、乎、所以”等的意和用法,区古今异。
3.立尊重教的思想,培养虚好学的气。
学习重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本文正反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知接(自 5 分)1、作者介愈( 768—— 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人。
祖籍河北昌黎,所以后人称他“ 昌黎”。
他二十五中士,二十九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四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他教授、指点的学生,皆自称弟子,足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的倡者。
他反魏晋六朝以来浮的文,竭力主“文以道”,提出了“惟言之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当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
愈不是唐代古文运的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多人所的秀散文。
他的散文,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言朴,格健,气雄壮,后世尊他“唐宋八大家(愈、柳宗元、欧阳修、洵、、、曾巩、王安石)之首”。
2、解。
《》是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在安任国子博士写的。
“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文范,一般述自己某种事物的解。
像《捕蛇者》、《》都属文体。
“ ”,古述和解,因而文体,都可按“解⋯⋯的道理”来理解。
“ ”意思是解关于“从”的道理。
二.自学指,1.教范文,学生自第一段,找出表明中心点的句子,用自己的概括中心点。
10分后提。
2.学生第 2 段,并思考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行述?运用了什么方法?3 学生自第 3 段,并思考: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行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全体起立)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2 分钟后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回答。
四.当堂训练( 15 分钟)一、选择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1.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课后案相关练习及答案
《师说》课后案一、单项选择1.下面对“师”的义项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 .①②/③⑤/④⑦⑨/⑥⑧B .①②/③⑥/④⑦⑨/⑤⑧C .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D .②③/①④/⑤⑥⑧/⑦⑨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含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 .耻学于师B .吾妻之美我者C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D .不耻下问3.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 B.作《师说》以贻之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于.其身也④不拘于时,学于.余⑤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6.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8.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10.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吾从而/师之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从“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传道受业解惑"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说学案(有答案)
②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递进关系
惑: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之:
①结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助词,的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代xx
④彼xx之师助词,的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代词,代xx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三学习第四段:
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
六经本文。传:
注解经典的著作。
(2)于:
①不拘于时介词,被②学于余介词,向
2.翻译下列句子: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词类活用
①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边的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编号: 2014.3.班级:姓名:小组号:编制人:《师说》复习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注音:愚()句读()谀()经传()郯()苌()聃()蟠()巫()2.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二、深入学习1、找通假字,并解释。
(1) 传道受业解惑(2) 或不焉,或师焉2.一词多义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郯子之徒③吾从而师之④句读之不知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⑥其可怪也欤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十年春,齐师伐我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于:①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道:①闻道有先后②策之不以其道③不足为外人道也④得道者多助⑤会天大雨,道不通3、古今异义⒈古之学者必有师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古:今:今:⒊吾从而师之⒋吾从而师之古:古:今:今:⒌小学而大遗⒍今之众人古:古:今:今:4、词类活用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则耻师焉:7.小学而大遗:8.不耻相师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耻学于师。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时理解分析第一段: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明确: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于其身也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3段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
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本文写作特点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
(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
(破)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
(立)3.对比论证。
三、迁移运用1、读与论师道有关的文章。
2、古今中国文化尊师名言:(1)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2)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8)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10)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高二语文编号:008 2014.2.15 编制人:《师说》限时训练1.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2.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辍耕之垄上B.郯子之徒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5.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8.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
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言警句1、古之学者必有师。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吾师道也,?是故,,,。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4、孔子曰:,。
是故,,,,如是而已。
5、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
班级:姓名:小组号:选择:1、2、3、4、5、师说学案答案通假字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⒉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之】1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2 郯子之徒:(代词,这)3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4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5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6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4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6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道】 1、道理、事理 2、方法、措施 3、说及、谈论 4、道义 5、道路古今异义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⒊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5.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了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词类活用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