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产生条件
晶间腐蚀产生条件
晶间腐蚀是一种常见的金属腐蚀现象,它是由于金属晶界处的化学成分不同而引起的。
晶间腐蚀会导致金属的强度和韧性降低,从而影响金属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晶间腐蚀产生的条件。
晶间腐蚀的产生与金属的化学成分有关。
当金属中的某些元素在晶界处形成了化合物或固溶体时,就会导致晶界处的化学成分不同于晶内,从而引起晶间腐蚀。
例如,不锈钢中的铬、钼等元素在晶界处形成了化合物,容易引起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的产生与金属的加工工艺有关。
在金属的加工过程中,如果温度过高或加工速度过快,就会导致金属晶界处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晶间腐蚀。
此外,金属的焊接、热处理等工艺也容易引起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的产生与金属的环境有关。
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如高温、高压、酸性或碱性环境中,金属晶界处的化学成分容易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晶间腐蚀。
例如,在高温高压下,不锈钢中的铬、钼等元素容易形成化合物,从而引起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的产生与金属的微观结构有关。
金属的晶粒大小、晶界角度等微观结构参数都会影响晶间腐蚀的产生。
例如,晶粒越细,晶界处的化学成分差异越小,晶间腐蚀的产生就越不容易。
晶间腐蚀的产生与金属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环境和微观结构等因素有关。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加工工艺、控制环境条件等,以减少晶间腐蚀的产生,提高金属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原因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原因要写一篇关于“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原因”的文章,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奥氏体不锈钢这位“大明星”。
不锈钢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从厨具到建筑,真是个“百搭”。
而奥氏体不锈钢以其良好的耐腐蚀性和韧性受到大家的喜爱,但它却有一个不太好听的毛病——晶间腐蚀。
好比是你在聚会上大肆欢笑,结果发现衣服上沾了点酱油,尴尬得不要不要的。
1. 什么是晶间腐蚀?1.1 定义与特征简单来说,晶间腐蚀就是金属材料内部某些区域发生的腐蚀,想象一下你家里的墙壁,表面看起来完好,但其实里面早已“开了小花”。
这种腐蚀主要出现在材料的晶界,也就是金属的“分界线”,在这里,材料的结构变得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侵袭。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出现小孔或者裂缝,简直是“内忧外患”啊!1.2 原因探讨那么,晶间腐蚀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首先,要说的是奥氏体不锈钢里含有镍和铬等合金元素,这些元素虽然能增强耐腐蚀性,但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形成一些“小圈子”。
就好比你们几个朋友总在一起,久而久之,关系就变得微妙,开始互相“拆台”。
在高温环境下,碳会与铬结合,导致铬的分布不均,给腐蚀留下了“缝隙”。
2. 环境因素的影响2.1 氧化与化学介质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外部环境的影响。
奥氏体不锈钢最怕的就是那些含氯的东西,比如海水、盐水,甚至是厨房里的清洁剂,这些化学介质可不是什么善类!它们就像“海盗”,一旦侵入,就开始大肆掠夺,损害金属的结构。
遇到这种情况,金属的“防线”立刻被攻破,腐蚀就开始“得寸进尺”。
2.2 温度与湿度而且,温度和湿度也是关键因素。
高温潮湿的环境就像是给了腐蚀一个“开挂”的机会。
想象一下,一个人在炎热的夏天里,浑身湿透,那种不适感真是“烦不胜烦”。
同理,金属在这种环境下也会变得更加脆弱,腐蚀的速度比平时快多了。
3. 如何防止晶间腐蚀?3.1 合理选材说到这,大家肯定想知道,怎么才能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呢?首先,选材很重要,尽量选择高品质的奥氏体不锈钢,合金成分要稳定,避免那些“易变心”的材料。
晶间腐蚀的名词解释
晶间腐蚀的名词解释
晶间腐蚀是一种金属腐蚀现象,通常发生在金属晶粒之间的区域。
这种腐蚀通常发生在晶界附近,由于晶界处的原子排列方式与
晶内不同,使得晶界区域更容易受到化学腐蚀的影响。
晶间腐蚀通
常会导致金属表面出现裂纹和脆化现象,降低金属的强度和耐久性。
晶间腐蚀通常发生在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比如高温、高压、含有腐蚀性物质的环境。
在这些条件下,金属晶界处的原子结构容
易受到腐蚀介质的侵蚀,从而引发晶间腐蚀现象。
晶间腐蚀对于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
此在工程实践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比如选择合适的材料、
改变工作环境、采用防腐涂层等方式来减轻或避免晶间腐蚀的发生。
总的来说,晶间腐蚀是一种金属腐蚀现象,发生在金属晶界附近,容易导致金属材料的脆化和损坏,需要引起工程师和科研人员
的高度重视和研究。
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1.沿着金属晶粒边界发生的选择性腐蚀,称为晶间腐蚀(lntergranular Corrosion);锈钢、形式,发生在金属晶体的边缘上形式,发生在金属晶体的边缓得很松弛,机械强度大大降低。
经过晶腐蚀的金属表面,外表看上去好像还如很完整,但因失去了机械强度,所以稍加轻轻敲击,便会碎成细粒。
晶间腐蚀由于肉眼无法看出,常常成设备及重要构件突然破坏,危害性极大。
例如,不锈钢、镍基合金、铝合金、镁合金等都存在腐蚀问题。
航空零件上采用的高强度铝合金镀硬铬,尤其是含铜量高的铝合金,如果热处理未处理好,就有可能在晶粒边缘连续地析出CuAl2的硬化相颗。
粒,这样晶粒近旁的含铜量就比晶粒内部的含铜量少,结果晶粒边界附近就成为阳极,为阴极,在一定的腐蚀条件下,腐蚀微电池产生,界腐蚀就发生了。
此外锌、锡、铝等金,也会发生晶间腐蚀。
2.另一种晶间腐蚀现象就是穿晶腐蚀或称为腐蚀破坏。
其腐蚀的破坏形式是沿最大张应力线发生的,可穿透晶体,所以被称为穿晶腐蚀。
例如,金属在周期交变载荷下的腐蚀及在)。
例如,金属在周期交变载荷的属性):成开裂,通常称为腐蚀裂要开。
这类腐蚀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合金材料,由于不同金属元素,它们之间审代取真,濟窿。
旨油韵胖解呀队等因素,这种腐蚀便会加速,直至腐蚀裂开。
3.黄铜的脱锌所形成的开裂称为季裂(Season :应力Cracking),也就是指黄铜的缉分之中去,造成铜组分富集在合金盼表面上,这蚀实属晶间腐蚀,当有应力存在时,便造成开裂实际生产中,也经常发现rosion )现象,就是金属腐蚀后于晶间腐蚀的一种特殊形多与穿晶腐蚀相似,多数发生在高粥例如,机翼的上淳窝结构等多冠妄三劣情况下,使该部位凳纹的侧墜金产生剥蚀腐蚀。
4.另外,还有空穴腐蚀( Cavitation Corrosinn竽生物腐蚀( Microbiological CorroSion)【电镀设备厂】属的晶格同样存在着影响,紲严,与所受的介质条件有密切关系:很危险,必须引起重视。
晶间腐蚀试验标准
晶间腐蚀试验标准晶间腐蚀试验标准呢,就像是给晶间腐蚀这个调皮的家伙定的一套规则。
这个标准的存在可太重要啦,就像游戏得有游戏规则一样。
对于材料来说,晶间腐蚀可是个大麻烦。
它就像小虫子在材料内部悄悄搞破坏。
那怎么知道材料会不会被晶间腐蚀欺负呢?这就需要试验标准啦。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晶间腐蚀试验标准哦。
比如说金属材料,它就像一群性格各异的小伙伴。
有些金属可能比较坚强,不容易被晶间腐蚀影响;而有些金属就比较脆弱啦。
所以针对不同的金属材料,试验标准就会有不同的要求。
在晶间腐蚀试验标准里,试验的环境设置是很关键的一部分。
就好比我们要模拟出晶间腐蚀可能出现的各种“生活场景”。
这个环境可能包括温度呀、湿度呀,还有周围的化学物质之类的。
比如说,有的材料可能在高温高湿还有很多酸性物质的环境里就容易被晶间腐蚀盯上,那试验的时候就得把这些条件设置好。
还有试验的时间也很有讲究呢。
这就像我们煮东西,煮得时间短了可能没熟,煮得时间长了可能就煮过头啦。
对于晶间腐蚀试验来说,时间短了可能还没检测出问题,时间太长呢,又可能会把材料本来没有的问题也给“折腾”出来。
所以,试验标准里会规定一个合适的时间范围。
试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一些是通过化学试剂来检测,就像是给材料做个化学小测验。
还有一些是通过物理的方法,像是给材料照个特殊的“X 光”,看看内部有没有被晶间腐蚀破坏的迹象。
晶间腐蚀试验标准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晶间腐蚀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就像我们长大了,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对晶间腐蚀试验标准也会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
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检测材料,让那些用于各种重要地方的材料都能健健康康的,不会被晶间腐蚀这个小坏蛋给破坏掉呢。
总之呢,晶间腐蚀试验标准是保障材料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它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就会发现它就像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样。
晶间腐蚀的原理
晶间腐蚀的原理
在不锈钢中,碳与硫、磷等杂质元素的存在,会导致晶间腐蚀。
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这些杂质会逐渐积聚在不锈钢中,并沿晶间的缝隙向基体中扩散,形成疏松多孔的组织,导致强度下降、脆性增大。
尤其是磷元素,当其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会使不锈钢产生“点蚀”。
“点蚀”是一种典型的晶间腐蚀形式。
点蚀是指不锈钢表面出现小孔或凹坑等缺陷的现象。
在金属腐蚀过程中,产生晶间腐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金元素的偏析
在金属晶体形成时,由于不同元素在晶体内的分布不同而导致原子序数和电子层数的不同。
合金元素的偏析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来检测。
例如在不锈钢中加入少量Si、Al、Ca等元素,就会形成第二相沉淀物(Al2CuO4)。
这些第二相沉淀物不溶于水而溶于酸或碱中,当它们溶解于酸或碱中时,就会破坏原不锈钢中所含有的第二相沉淀物而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称为腐蚀产物。
—— 1 —1 —。
晶间腐蚀开裂步骤
晶间腐蚀开裂步骤晶间腐蚀开裂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断裂形式,主要出现在高温、腐蚀环境中的金属结构中。
它对于许多行业,包括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能源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
本文将介绍晶间腐蚀开裂的步骤,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晶间腐蚀开裂是一种与金属晶界附近区域的腐蚀有关的断裂形式。
它通常发生在多晶金属材料中,其中晶界和金属晶体之间的变质区域容易受到化学腐蚀侵蚀。
晶间腐蚀开裂的步骤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阶段:腐蚀引发、裂纹扩展和最终破裂。
在晶间腐蚀开裂的第一阶段,腐蚀引发阶段,腐蚀性介质(如酸、碱或盐等)与金属表面接触并渗入晶界和晶界附近的变质区域。
这种渗透腐蚀使得晶界和变质区域的晶粒边界发生化学变化,减弱了晶界的力学性能。
此外,高温和氧化环境也可能加速腐蚀的发生。
在晶界区域形成的化合物或氧化物可以进一步侵蚀晶界并使其脆化,为裂纹扩展提供了条件。
在晶间腐蚀开裂的第二阶段,裂纹扩展阶段,裂纹开始在晶界附近的变质区域扩展。
这是由于腐蚀引发的化合物或氧化物导致晶界和变质区域的脆性增加,使其易于发生裂纹。
裂纹在应力的作用下逐渐扩展,并穿过晶界和晶粒边界。
随着裂纹的扩展,金属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逐渐下降,可能导致严重的结构破坏。
最终,晶间腐蚀开裂进入最后的破裂阶段,即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裂纹扩展到一定程度,金属材料无法忍受应力集中,最终发生破裂。
这种破裂往往具有突然性和脆性,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和财产损失。
晶间腐蚀开裂的步骤主要涉及腐蚀引发、裂纹扩展和最终破裂三个阶段。
然而,晶间腐蚀开裂的形成不仅仅受到这些步骤的影响,还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和晶界结构对晶间腐蚀开裂具有重要影响。
某些金属合金中的含有易于腐蚀的元素,如硫、磷和碳等,会增加晶间腐蚀的风险。
此外,不完善的晶界结构和较大的晶界面积也促进了晶间腐蚀的发生。
其次,在高温和腐蚀性环境下,晶间腐蚀开裂的发生风险更高。
由于高温和腐蚀环境会促进腐蚀介质的渗透和反应,因此晶间腐蚀的速率会增加,对金属材料的破坏性也会增强。
晶间腐蚀的机理
二、晶间腐蚀的防止和消除 进行均匀化处理
焊后, 将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接头重新加热至850~900℃, 保温 2 h, 使奥氏体晶粒内部的铬有充分时间扩散到晶界, 使晶界处 的含铬量又恢复到大于12%(质量分数) , 贫铬区得以消失, 这叫 均匀化处理。
二、晶间腐蚀的防止和消除 铁素体含量的影响
合格标准
பைடு நூலகம்
与钢表面敲击,有清脆 的金属敲击声 弯曲 90°,无裂纹;若 开裂,开裂边缘没有晶 间腐蚀迹象。 微观金相:作为上述两 试验的补充,在上述两 试验存在争议时,提供 判定依据
三、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核电设计中常用的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标准 敏化处理条件 适用范围 加 热 至 650± , 加 热 时 间 不 超 过 5min,保温10min后,立刻水冷 低碳(C≤0.06)18-10钢 加 热 至 675± , 加 热 时 间 不 超 过 5min,保温10min后,立刻水冷 含Mo低碳(C≤0.06)18-10钢 加 热 至 700± , 加 热 时 间 不 超 过 RCC-M MC 5min ,保温 30min 后,缓慢随炉冷 超低碳(C≤0.03)18-10钢;含稳定化元素(Ti,Nb)的18-10 1310 却(60±/h)至后,空冷 钢 加 热 至 725± , 加 热 时 间 不 超 过 5min ,保温 30min 后,缓慢随炉冷 含Mo超低碳(C≤0.03)18-10钢;含稳定化元素(Ti,Nb)以 却(60±/h)至后,空冷 及Mo的18-10钢 超低碳(C≤0.03)钢或稳定化钢(添加Ti或Nb),压力加工 试件 超低碳(C≤0.03)钢或稳定化钢(添加Ti或Nb),铸件 焊后还要进行以上热加工的焊接件
四、晶间腐蚀要求 RG1.44对于工艺评定的要求
应力腐蚀和晶间腐蚀的区别
应力腐蚀和晶间腐蚀的区别在不锈钢的问题上经常提到应力腐蚀和晶间腐蚀,他们的腐蚀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如何区分呢?1、晶间腐蚀晶粒间界是结晶方向不同的晶粒间紊乱错合的界域,因而,它们是金属中各溶质元素偏析或金属化合物沉淀析出的有利区域。
在某些腐蚀介质中,晶粒间可能先行被腐蚀。
这种沿着材料晶粒间界先行发生腐蚀,使晶粒之间丧失结合力的局部破坏现象,称为晶间腐蚀。
特点是金属的外形尺寸几乎不变,大多数仍保持金属光泽,但金属的强度和延性下降,冷弯后表面出现裂缝,失去金属声,作断面金相检查时,可发现晶界或毗邻区域发生局部腐蚀,甚至晶粒脱落,腐蚀沿晶界发展推进较为均匀。
2、应力腐蚀金属材料在应力(拉应力)和腐蚀介质的联合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出现低于材料强度极限的脆性开裂现象,致使金属材料失效,这种现象称为应力腐蚀开裂。
特点是出现腐蚀裂缝甚至断裂,裂缝的起源点往往在点腐蚀小孔或腐蚀小坑的底部;裂缝扩展有沿晶间、穿晶粒和混合型三种,主裂缝通常垂直于应力方向,多半有分枝;裂缝端部尖锐,裂缝内壁及金属外表面的腐蚀程度通常很轻微,裂缝端部的扩张速度很快,断口具有脆性断裂的特征。
首先,试验方法不同,晶间腐蚀试验采用硫酸和硫酸铜,加热温度650℃左右;应力腐蚀试验采用沸腾氯化镁,加热到1025℃。
其次,试验目的不同,晶间腐蚀试验是考核沿晶界的局部腐蚀情况;应力腐蚀试验是考核表面裂纹所显示的应力承受水平。
其相同之处是,都是针对不锈钢的检验,都是当对检验结构有疑问时,采用金相检验予以确认。
晶间腐蚀:金属晶界区域的溶解速度远大于晶粒本体的溶解速度时,就会产生晶间腐蚀,产生原因主要是金属晶界区的物质同晶粒本体的电化学性质有差异(外在要具有适当的介质在该介质条件下足以显示出晶界物质同晶粒本体之间的电化学性质差异,而这种差异引起不等速溶解)。
当固溶处理后的奥氏体不锈在500~850温度范围内加热时过饱和的碳就要全部或部分地从奥氏体中析出,形成铬地碳化物,分布在晶界上,析出的碳化铬的含铬量比奥氏体基体的含铬量高得多,含铬量这样高的碳化晶界析出必然使碳化物附近的晶界区贫铬,形成贫铬区,贫铬区的电解密度比晶粒本体溶解电解密度大很多,从而使贫铬区优先溶解,产生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
7
8
例 如 将 奥 氏 体 不 锈 钢 1Cr18Ni9 加 热 至 1050~1150℃固溶碳的固溶度为 010~015% , 随后进行淬火,经固溶处理的 1Cr18Ni9 钢是一 种碳过饱和体,不会产生晶间腐蚀。在 700~800℃ 温 度 范 围 内 , 碳 的 固 溶 量 不 超 过 0.02%,过饱和的碳要全部或部分从奥氏体中析 出,这时碳将扩散到晶界处,并与晶界处的铁 和铬化合生成含铬量高的碳化物Cr23C6,消耗了 晶界区的铬,而铬在晶粒内部的扩散速度比其 在晶界处的扩散速度要慢得多,来不及补充晶 界区消耗的铬,因此在晶界区形成贫铬区。
5.4 晶间腐蚀(intercrystalline corrosion)
定义:
晶间腐蚀:金属材料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沿晶界发生 的一种局部选择性腐蚀。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
1
晶界是不同晶粒之间的交界。由于晶粒有着不同的位 向,故交界处原子的排列必须从一种位向逐步过渡到另 一种位向。因此,晶界实际上是种“面型”不完整的结 构缺陷。 晶界上原子的平均能量因晶格畸变变大而高于晶粒内部 原子的平均能量。所高出的这部分能量称为晶界能。纯 金属的晶界在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度比晶粒本体的腐蚀 速度快,原因在于晶界的能量较高,原子处于不稳定状 态。
26
2、弯曲法:对晶间腐蚀试验后的试样进行弯曲,观察 其显示晶粒之间已丧失结合力的裂纹。
3、其它:重量法、声响法、电阻法、强度法、超声波 法、涡流法、颜色法。
27
13
影响晶间腐蚀的因素:
1、热处理温度与时间的影响:不锈钢在能够产生晶间腐蚀的电位区,是否 产生晶间腐蚀以及腐蚀程度如何,都由钢的热处理制度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 所决定,即取决于受热的程度、时间及冷却速度。
晶间腐蚀c法
晶间腐蚀C法1. 什么是晶间腐蚀晶间腐蚀(Intergranular Corrosion,简称IGC)是金属晶粒边界区域受腐蚀侵蚀的一种现象。
在金属的晶界处,由于晶界比晶内原子结构不规则,容易形成电化学反应的腐蚀偏析区域,从而引起腐蚀。
2. IGC的危害晶间腐蚀对金属的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会造成显著的影响。
晶界处的腐蚀会导致材料的断裂和疲劳裂纹的扩展,降低材料的强度和延展性。
因此,IGC是金属材料失效的一种重要原因,尤其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IGC对材料的损伤更为严重。
3. 晶间腐蚀C法的原理晶间腐蚀C法是一种通过加入化学试剂来检测金属材料是否存在晶间腐蚀的方法。
C是Chemical的缩写,代表着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试剂与晶间腐蚀发生反应。
晶间腐蚀C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理:3.1 金属晶界处的电位差金属晶界与晶内存在着电位差。
由于晶界的结构不规则,晶界处的电位较低,容易形成阳极区,从而发生腐蚀。
而晶内则是相对的阴极区,相对不容易发生腐蚀。
晶间腐蚀C法通过加入化学试剂,可以加速这种电位差的形成,从而更加明显地检测出晶间腐蚀。
3.2 化学试剂的选择晶间腐蚀C法所使用的化学试剂是一种能够与晶间腐蚀发生反应的试剂。
常用的化学试剂包括酸性溶液或酸性盐溶液。
这些试剂能够与金属晶界处的阳极区形成特定的化学反应,形成可见的腐蚀产物,从而可以通过观察腐蚀产物的形成情况来判断材料是否存在晶间腐蚀。
4. 晶间腐蚀C法的应用晶间腐蚀C法主要用于金属材料的质量控制和腐蚀评估。
通过对材料进行晶间腐蚀C法测试,可以判断材料是否存在晶间腐蚀问题,并评估材料的腐蚀程度。
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制定相应的防腐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5. 晶间腐蚀C法的步骤晶间腐蚀C法的测试步骤如下:1.准备要测试的金属材料样品。
2.将样品加入适量的化学试剂中,并进行浸泡。
3.观察样品在化学试剂中的反应情况。
如果样品发生明显腐蚀,说明存在晶间腐蚀。
6. 晶间腐蚀C法的局限性晶间腐蚀C法虽然是一种简单、快速的金属晶间腐蚀测试方法,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汽车铝合金晶间腐蚀等级
汽车铝合金晶间腐蚀等级
汽车铝合金晶间腐蚀是指铝合金在晶界处由于一些外部因素(如潮湿环境、化学腐蚀介质等)而发生的腐蚀现象。
晶间腐蚀程度通常通过等级来表示,常见的等级包括Pitting Corrosion Grade(PCG)和Intergranular Corrosion Grade(ICG)。
PCG是指铝合金表面发生点蚀腐蚀的等级,通常用数字0-10来表示,数字越高表示腐蚀越严重。
ICG是指晶间腐蚀的等级,通常用A-D来表示,A级表示最好,D级表示最差。
汽车铝合金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防腐蚀测试和等级评定,以确保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保持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制造商会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要求来确定合金的晶间腐蚀等级标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除了等级标准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汽车铝合金的晶间腐蚀,如合金成分、热处理工艺、表面涂层等。
因此,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提高铝合金的抗腐蚀能力。
总的来说,汽车铝合金晶间腐蚀等级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
对于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商需要严格控制合金的质量和生产工艺,以确保产品符合相应的腐蚀等级标准,从而提高汽车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晶间腐蚀的例子
晶间腐蚀的例子
1. 你知道不锈钢锅吧?有时候用着用着锅底就出现一些小坑洼,这很可能就是晶间腐蚀在搞鬼呢!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一点点蚕食着金属。
比如长时间让不锈钢锅处于盐分高的环境中,晶间腐蚀就可能悄然出现啦。
2. 咱平时用的那些金属管道,时间久了为啥会突然漏水呀?哎呀,晶间腐蚀可能就是罪魁祸首呀!它就如同一个悄无声息的破坏者,一点点地让管道变得脆弱不堪。
就像一个人慢慢地被病魔侵蚀,等到发现时已经很严重了。
想想那些因为晶间腐蚀导致管道破裂的情况,多吓人呀!
3. 见过金属制品表面出现那种细细的裂缝吗?这很可能就是晶间腐蚀的杰作哦!它就好像是一个看不见的小偷,一点点偷走金属的坚固。
就好比好好的一座碉堡,被敌人从内部一点点瓦解破坏掉。
真不敢想象如果任由晶间腐蚀发展下去会怎样呢!
4. 汽车上的某些金属部件,用着用着性能就下降了,这难道没有晶间腐蚀的“功劳”?它就像是一个隐藏的杀手,在你不经意间对金属下毒手。
如同一个不起眼的小虫子,一点点蛀空大树。
你说汽车上要是因为这出了问题,得多危险呀!
5. 那些大型机械的金属结构,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变得不牢固,十有八九是晶间腐蚀在捣乱呢!它就像是一场悄悄袭来的瘟疫,让金属“生病”。
好比坚固的城墙被蚂蚁一点点掏空。
这晶间腐蚀的威力可不容小觑呀!
6. 化工厂里的一些设备,用一段时间就不行了,晶间腐蚀肯定逃不了干系呀!它简直就是金属的噩梦。
像个狡猾的特务,暗中搞破坏。
要是没及时发现和处理晶间腐蚀,那造成的损失可就大了去了,你说是不是呀!
总之,晶间腐蚀真的是个让人头疼的家伙,我们可得时刻提防着它,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它弄得措手不及呢!。
晶间腐蚀产生条件
晶间腐蚀产生条件
晶间腐蚀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腐蚀现象,常常出现在不锈钢等合金材料中。
晶间腐蚀的产生原因复杂,不同的金属材料和使用环境可能存在不同的晶间腐蚀产生条件。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晶间腐蚀的产生条件:
1. 材料本身的组织结构
晶间腐蚀通常是由于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出现问题而引起的。
晶间腐蚀倾向通常与金属晶界位置处的离子分布状态有关。
例如,在某些合金材料中,晶界处的铬离子会被耗尽,使其周围形成了具有腐蚀性的化合物,并导致晶间腐蚀的发生。
2. 使用环境的影响
金属材料使用环境的酸度、氧化性和温度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晶间腐蚀的产生。
例如,在一些高温、高压的腐蚀介质中,产生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会被吸附到晶界处,导致晶间腐蚀。
而在一些酸性介质中,晶间的电位还可能被调节,形成了更具有腐蚀性的区域。
3. 工艺加工的影响
材料在工艺加工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晶间腐蚀的问题。
例如,在某些材料中,焊接加工会引起晶间碳化,使晶间出现不锈钢材料中常见的晶间腐蚀现象。
材料在加工中受到了应力集中,晶界处也可能出现高应力状态,这可能进一步助长晶间腐蚀。
4. 材料选用不当
最后,材料选用不当也可能导致晶间腐蚀的产生。
例如,选择错误的金属材料或不合适的环境可能会导致晶间腐蚀的发生。
通常,因为晶间腐蚀是由于特定条件下的离子吸附和反应导致的,因此选择合适的金属成分可以有效地防止晶间腐蚀的产生。
综上所述,晶间腐蚀的产生条件是复杂的,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材料本身的组织结构、使用环境、工艺加工和材料选用等。
可以通过优化材料设计和选择,改进工艺加工和环境控制,有效避免晶间腐蚀的产生。
晶间腐蚀astm g28a法合格,腐蚀深度不超过100um
晶间腐蚀astm g28a法合格,腐蚀深度不超过100um 摘要:
1.晶间腐蚀的概述
2.ASTM G28A 法的介绍
3.合格标准及腐蚀深度限制
4.总结
正文:
1.晶间腐蚀的概述
晶间腐蚀是一种金属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腐蚀现象,主要发生在晶粒之间的界面处。
这种腐蚀会对金属材料的性能产生严重影响,使其强度、韧性等指标下降,最终导致材料失效。
因此,对于晶间腐蚀的检测和预防至关重要。
2.ASTM G28A 法的介绍
ASTM G28A 法是一种晶间腐蚀测试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在特定环境下的晶间腐蚀程度。
该方法通过对试样进行腐蚀试验,然后通过测量腐蚀深度来评估材料的晶间腐蚀性能。
3.合格标准及腐蚀深度限制
根据ASTM G28A 法的规定,晶间腐蚀的合格标准是腐蚀深度不超过100 微米。
这意味着,如果试样的腐蚀深度超过100 微米,那么该试样就被认为不合格。
这个标准是为了确保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晶间腐蚀现象,从而保证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4.总结
晶间腐蚀是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腐蚀现象,对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ASTM G28A 法是一种有效的晶间腐蚀检测方法,其合格标准是腐蚀深度不超过100 微米。
晶间腐蚀的机理
三、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核电设计中常用的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a) GB/T 4334 E法不锈钢硫酸-硫酸铜腐蚀试验方法 (b) ASTM A262 E法 Copper–Copper Sulfate–Sulfuric Acid Test for Detecting Susceptibility to Intergranular Attack in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s (c) RCC-M-2007 MC1300 Accelerated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Test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18-10 Chromium Nickel Steel
核电设备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 晶间腐蚀试验
2014.06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目录
一.什么叫晶间腐蚀
二.晶间腐蚀的防止和消除
三.常见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四.问题交流与探讨
一、晶间腐蚀的机理 晶间腐蚀定义
晶间腐蚀是一种由微电池作用而引起的局部腐蚀现象,是 金属材料在特定的腐蚀介质中沿着材料的晶界产生的腐蚀。 这种腐蚀主要是从表面开始,沿着晶界向内部发展,直至 成为溃疡式腐蚀,整个金属强度几乎完全丧失。其腐蚀特 征是,在表面还看不出腐蚀特征时,晶粒之间已丧失了结 合力,失去金属声音,严重时,只要轻轻敲打就可破碎, 甚至形成粉状。因此,它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局部腐蚀。
二、晶间腐蚀的防止和消除 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
二、晶间腐蚀的防止和消除 控制含碳量
随着不锈钢中含碳量的增加, 在晶界生成的碳化铬随之增多, 结果就使得在晶界形成“贫铬区“的机会增多, 导致产生晶间 腐蚀的倾向增加, 所以碳是晶间腐蚀最有害的元素。 一般认为奥氏体不锈钢中含碳量降低到0.02~0.03%以下,便 可避免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f法
晶间腐蚀f法
晶间腐蚀法是一种常见的金属腐蚀现象,特别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会出现晶界腐蚀现象,导致材料性能下降。
晶界腐蚀是由于金属晶界处存在缺陷,导致晶界处的金属离子易于被氧化或还原,从而引起晶界腐蚀。
晶界腐蚀现象不仅出现在金属材料中,也会出现在合金、陶瓷等材料中。
晶界腐蚀的机理很复杂,与材料的晶体结构、缺陷、化学成分等因素有关。
通常情况下,晶界腐蚀是由于晶界处存在的局部电化学反应所导致。
晶界处的电极势与晶体内部的电极势不同,使得晶界处易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起腐蚀。
为了避免晶界腐蚀现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增加材料中的抗腐蚀元素、优化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界缺陷、减少材料中的杂质等。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材料的使用条件,避免高温高压环境下的使用,以降低晶界腐蚀的发生。
- 1 -。
晶间腐蚀 ict
晶间腐蚀 ict
晶间腐蚀(Intergranular Corrosion,简称 IGC)是一种局部腐蚀形式,发生在金属或合金的晶界处。
晶界是晶粒之间的界面,由于晶界区域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电势差异,导致晶界处的腐蚀速率比晶粒内部更高。
晶间腐蚀通常发生在不锈钢、铝合金等合金材料中,特别是在高温、强酸、强碱等恶劣环境下容易出现。
晶间腐蚀的发生会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甚至会引发裂纹和断裂,从而严重影响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为了评估和检测材料的晶间腐蚀性能,通常会采用一些测试方法,其中包括晶间腐蚀试验(Intergranular Corrosion Test,简称 ICT)。
ICT 是一种标准化的试验方法,用于评估金属或合金在特定腐蚀环境下的晶间腐蚀敏感性。
ICT 试验通常包括将试样暴露在腐蚀介质中,如强酸、强碱溶液或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中,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试验。
试验结束后,通过观察试样的腐蚀形貌、测量重量损失或进行金相分析等手段,评估材料的晶间腐蚀程度和敏感性。
ICT 试验可以帮助材料研究人员、工程师和质量控制人员了解材料的晶间腐蚀行为,优化材料设计和选择合适的防腐蚀措施。
此外,ICT 试验结果还可以用于比较不同材料的耐晶间腐蚀性能,为材料的选用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晶间腐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ICT 试验只是评估晶间腐蚀性能的一种手段,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使用环境等因素。
对于关键应用领域,可能需要进行更全面的腐蚀试验和评估,以确保材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如果你对特定材料的晶间腐蚀问题有更详细的需求,建议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参考相关的标准和文献。
晶间腐蚀要求
二、晶间腐蚀的防止和消除
在钢材和焊接材料中加入Ti、Nb 等与碳的结合能力比铬更强 的元素, 能够与碳结 合成稳定的碳化物, 可以避免在奥氏体晶 界形成贫铬区。所以, 常用奥氏体不锈钢及焊接材料中都含有 Ti 或Nb 元素,如ER347等。
二、晶间腐蚀的防止和消除 进行固溶处理
焊后, 将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接头重新加热至1050~1100℃, 此 时碳又重新溶入奥氏体中, 然后急速冷却, 便可得到稳定的奥 氏体组织, 消除贫铬区。这种方法叫固溶处理。固溶处理的缺 点是, 如果焊接接头需要在危险的温度区工作, 则仍不可避免 地会形成贫铬区。
四、晶间腐蚀要求 RG1.44对于工艺评定的要求
四、晶间腐蚀要求 RCCM中对晶间腐蚀的要求
如果碳含量≤0.035%和铬含量≥18%则不要求晶间腐蚀试验。
四、问题探讨 •结果判定的可操作性 •是否敏化的问题 •取样位置 •弯曲直径的问题
四、问题探讨 结果判定的可操作性
标准 评定方法 合格标准 敲击声测试:将试样与金属表面敲击,并与 与钢表面敲击,有清脆的金属敲击声 未经晶间腐蚀试验的试样进行比较 弯曲试验,压头直径不超过试件厚度的2倍; RCC-M 对于对接接头,沿焊缝中心线进行弯曲,使 弯曲90°,无裂纹;若开裂,开裂边缘没有 MC 1310 焊缝的表面为凸面;并与未经晶间腐蚀试验晶间腐蚀迹象。 的试样进行比较 微观金相试验 作为上述两试验的补充,在上述两试验存在 争议时,提供判定依据
一、晶间腐蚀的机理 晶间腐蚀机理
贫Cr理论 对奥氏体不锈钢而言其晶间腐蚀的原因是由于晶界区贫铬 所引起的。含碳量高于0.02%的奥氏体不锈钢中,碳与铬能 生成碳化物(Cr23C6)。这些碳化物经过高温淬火,以固溶态 溶于奥氏体中,铬均匀分布,使合金各部分铬含量均在钝 化所需值即12%以上。这种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下虽然暂 时保持这种状态,但它是不稳定的。如果加热到敏化温度 范围内,碳化物就会沿晶界析出,铬便从晶界边界的固溶 体中分离出来。由于铬的扩散速度很慢,远低于碳的扩散 速度,不能从晶粒内固溶体中扩充到晶界,因而只能消耗 晶界附近的铬,造成晶粒边界贫铬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锈钢产品晶间腐蚀的危害和防止措施
自然界的腐蚀无处不在,腐蚀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损失远远的超过了火灾、水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总合,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毁掉你能看到的东西,腐蚀造成损失是非常巨大的,而由于腐蚀引起的突发恶性事故,不仅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往往会引发火灾、中毒、爆炸、人身伤亡等灾祸,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据资料统计在石油化工设备腐蚀失效设备中,我国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至少200亿,晶间腐蚀占了9%左右。
1.晶间腐蚀的特征:
晶间腐蚀与一般的腐蚀不同,它不是从金属外表面开始,而是集中发生在金属的晶界区,沿着金属晶界向内部扩展。
这种腐蚀使得金属在外表面看不出任何迹象的情况下,完全丧失其力学性能,危害极大。
已晶间腐蚀的不锈钢产品,表面看起来还是很光亮的,但是内部已经损坏,严重时已失去金属的声音,在外表面轻轻的敲击就会破碎成细粒。
用显微镜观察,发现晶界已成网状,晶界区因腐蚀已造破坏,这时晶粒已接近分离状态,稍受外力作用即发生晶界断裂,成为粉末,造成设备破坏和人员伤亡。
晶间腐蚀隐蔽性强是突发事故,危害巨大。
2.晶间腐蚀原因:
介质:引起A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介质主要酸性介质,如工业醋酸、硫酸、硝酸、草酸、盐酸等,在强氧化性介质中,随着不锈钢中Cr含量的减少,出现晶界贫Cr,因此晶界的腐蚀速度远远大于晶粒本体的腐蚀速度。
不锈钢是否产生晶间腐蚀以及腐蚀的程度取决于产品的受热过程,不锈钢在450°C~850°C范围内加热,有产生晶间腐蚀的倾向,其中在650°C~750°C范围内加热对晶间腐蚀最为敏感,此温度称为“敏化温度”,在敏化温度下产生的晶间腐蚀倾向的时间最短,加热时间越长,晶间腐蚀的倾向越大。
晶界合金元素的贫Cr化是产生晶间腐蚀的主要原因,不锈钢在450°C~850°C范围内,Cr的碳化物主要在晶间析出,这种碳化物中Cr的含量远高于基体中的含Cr量,势必引起临近区域Cr的集聚和扩散,从而形成贫Cr区(Cr<12%),贫Cr区不能抵抗某些介质的腐蚀,就形成晶间腐蚀。
钢种的含碳量越高,碳向晶界扩散的倾向越大,晶间腐蚀的倾向就越大,
发生晶间腐蚀的电化学条件
晶粒和晶界区的组织不同,电化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晶界为阳极,晶粒为阴极,两级的电位不同,形成电位差,这是产生晶间腐蚀的内因。
腐蚀和应力、晶界间的不均匀性有关,晶粒和晶界间的差异要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温度下才能显露出来,在腐蚀介质和内外应力的作用下,晶界的电化学腐蚀就显现出来了,这是产生腐蚀的外因条件。
3.防止晶间腐蚀的措施:
原材料
首先应满足晶间腐蚀的要求,进厂后进行复验,合格后入库。
我司目前不锈钢材料晶间腐蚀的种类按GB/T4334标准中E法、B法、C法(三周期或五个周期) B法、C法试样尺寸及制备数量
E法试样尺寸及制备数量试验方法介绍
板材晶间腐蚀检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其腐蚀的程度,以及导致腐蚀的原因,并且得到一个确切的腐蚀数据。
如板材不合格下面的产品制造也就无从谈起。
焊接工艺评定:技术科负责按NB/T47014对不锈钢产品要求晶间腐蚀B、C的焊接接头进行系统的评定并完善评定报告,编制WPS。
焊接工艺通用要求:
不锈钢材料厚度≥8mm时应开坡口。
有晶间腐蚀E法要求的产品仍按照原来的焊接方法执行,但纵缝、环缝应开内坡口,埋弧自动焊接后,背面碳弧气刨清根打磨后埋弧自动焊焊接,焊接规范按工艺执行。
有晶间腐蚀B法、C法要求的产品、塔器应严格按照W17-58塔的焊接方法和工艺执行。
受压元件的焊缝不允许采用CO2气体保护焊。
工艺上增加焊缝宽度等要求
其它要求按焊接工艺执行。
制造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重视焊前准备工作:
(1)技术准备:焊工在施焊前:熟悉产品焊接工艺,了解产品焊接接头要求的焊工持证项目,掌握产品焊接接头的焊接参数。
(2)设备和焊接材料准备
焊工在施焊前应确定焊接设备及工装的完好;焊接参数调整,按焊接工艺的规定领取和使用焊接材料。
(3)工件准备
(a)坡口加工及清理:施焊前焊工应检查坡口加工的角度、钝边是否符合工艺要求,检查表面不得有裂纹、分层、夹杂等缺陷,应清除焊接接头的内外坡口表面及坡口两侧母材表面至少20mm范围内的氧化物、油污、熔渣及其它有害物质。
现场施焊的巨力RH17-81塔由于手工打磨坡口角度不均匀有的筒节角度大,有的筒节角度小,对装间隙不均匀,导致焊接纵缝时有的焊两遍,有的焊一遍。
(b)焊接接头组对质量
施焊前应检查组对质量,点固焊在焊接过程中焊点不得开裂,并不影响底层焊缝的施焊;对口错边量、组对间隙等符合工艺规定。
(c)对允许碳弧气刨背面清根的焊接接头施焊前,应检查清根的质量是否满足条的规定。
产品试件的晶间腐蚀
我司目前不锈钢产品试件晶间腐蚀的种类按GB/T4334标准中E法、B法、C法(三周期或五个周期)
产品试件的晶间腐蚀试验不合格就意味着产品不合格,如果工艺评定合格,产品不合格那是施焊过程未严格执行焊接工艺的问题。
针对条严禁任何可能导致焊缝增碳和焊接部位重复加热的现象。
(a)有晶间腐蚀B法、C法要求的产品、塔器严禁碳弧气刨清根
(b)为避免碳和杂质混入焊缝,坡口及其两侧各20mm范围内应进行表面清理,坡口两侧各100mm
范围内应涂上白粉或其他防飞溅涂料,当无法达到防飞溅要求时,扩大涂刷范围。
(c)组装过程中临时所需要的楔铁、垫板等与壳体表面接触的用具用与母材一致的不锈钢材料,防止铁离子的污染。
不锈钢焊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宜采用窄焊缝、多道焊,小电流、快速焊以减少焊接接头在敏化温度范围内的停留时间。
b)层间温度宜控制在100℃以下
c)每一焊道完成后,均应彻底清除焊道表面的熔渣并清除各种表面缺陷
d)每层焊道的接头应错开
f)埋弧自动焊接的引弧板、熄弧板不允许强力去除。
g)手工焊接时不允许摆动操作,焊缝的覆盖宽度C(C1)与焊接方法和工艺有关,应控制在1~3mm。
下图的焊缝的宽度适合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埋弧焊的焊接方法。
碳弧气刨清根的要求
1)刨槽中心线和焊缝中心线重合,最大偏差不应超过2mm。
2 )刨槽直线度α在1000mm长度范围内允许为:环缝时α≤2mm,纵缝时α≤1mm,且不允许有直转弯。
3 )刨槽应避免S形弯曲,在1000mm长度内允许有一个S形弯曲,其弯曲度不应超过2mm。
4)刨槽应圆滑,深度、宽度应均匀,最深与最浅,最宽与最窄之差不大于1mm(不包括缺陷的修理部位)
5)为避免焊缝渗碳,刨槽用砂轮和不锈钢钢丝刷进行清理打磨,用砂轮去除~表层后施焊。
6)碳棒直径的选择应按要求的焊缝宽度选择
对抗晶间腐蚀要求高的焊件,进行焊后的稳定化处理或固溶处理。
万华不锈钢塔RW17-58焊接工艺变化给我们的冲击很大,也带来了生产过程的许多不适应和许多人的不理解,老的传统工艺我们已经适应了,但是产品质量却存在潜在危害,我们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和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彻底改变生产车间不执行焊接工艺的情况。
晶间腐蚀是不锈钢的主要腐蚀形式之一,焊接接头和热影响区内也会产生晶间腐蚀,它是
其原因是不锈钢在460C°~860C°停留一段时间后,由于碳化洛的析出而形成贫洛区,从而导致晶间腐蚀。
7.有晶间腐蚀要求的不锈钢容器的焊缝返修要求:
(1)采用尽可能低的线能量(小电流、快焊速),多道焊时应严格控制层间温度≤60C°,以减少焊接接头在敏化温度范围内的停留时间。
(2)在保证强度的条件下尽可能的选择超低碳的焊接材料,以减少碳的析出与晶间贫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