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湖煤矿二2煤23采区设计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采区概况
本区位于淮河冲积平原北部,地势平坦开阔,总体为西南高,北东低。最高海拔标高+40.2m,最低+32.3m,一般+36~+38m。
23采区位于薛湖井田东部,地面有薛湖镇、聂小庄、王庄、裴寺、傅楼等村庄。23采区西接东21采区,东至矿井东翼薄煤带,北至27采区,南至DF116、DF5断层保护煤柱,采区共布置11个工作面,采区走向长度约3.4km,倾斜长度1.0~2.1km,面积约3.06km2,经计算可采储量1108kt,采区生产能力以0.6Mt/a,采区回采率按80℅计算,23采区服务年限为16a。
23采区拐点坐标如下:
(1)y=39446536.2 x=3778838.7
(2)y=39446536.2 x=3777000.0
(3)y=39448205.5 x=3777926.2
(4)y=39449537.0 x=3778714.0
(5)y=39449373.6 x=3779625.9
(6)y=39447789.4 x=3778826.4
区先后有325队、省建委地勘公司三队、中南煤田地质局物探普查队、煤炭部煤田地球物理勘探队、省地质十一队、煤炭工业部一二九队等单位在本区进行过勘探工作。2007年1月—4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完成了薛湖煤矿21采区三维高分辩地震勘探,勘查面积6.0km2。于2007年5月提交了《神火煤电股份薛湖煤矿21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层及标志层
采区发育地层由老至新有奥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组、石炭系上统组、二叠系下统组与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新近系、第四系,其中组、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现将发育地层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一)、奥系中统马家沟组(O2m)
本组主要为浅灰、灰色隐晶质~细晶质中厚~厚层状石灰岩,上部含黄铁矿,岩溶裂隙较发育,最大厚度38.86m。
(二)、石炭系(C)
1、石炭系中统组(C2b)
本组上部由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中偶夹二层薄层泥灰岩;下部为灰~灰白色铝土质泥岩或铝土岩,含菱铁质鲕粒,具滑感;底部有紫花色铝土泥岩,含较多的铁质鲕粒和结核,相当于式铁矿层位。本组地层厚16~23m,平均厚19m,与下伏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上统组(C3 t)
本组为含煤地层,即一煤段。由薄~中厚层状石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组成,含薄煤3~4层,据区钻孔揭露,未见到可采煤厚点,各煤层基本上无经济价值。全组共含石灰岩9~11层、单层一般厚3~5m,厚者可达14m。本组地层厚135~142m,平均139m。与下伏组呈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特征该组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1) 下段:自组铝土质泥岩顶至L2灰岩顶界,厚30m左右。该段下部为细粒砂岩夹粉砂岩、泥岩,砂岩底界为本组与组界线,具水平纹理及波状层理,富含黄铁矿结核,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及炭屑;上部为灰色厚层状石灰岩(L2),富含动物化石及燧石结核,为K2标志层。
(2)中段:自L2灰岩顶至L7灰岩底,厚60m左右,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薄层石灰岩及薄煤层组成,煤层均不可采,灰岩中含大量动物化石,泥岩多具鲡状结构。
(3) 上段:自L7灰岩底至组底,厚50m左右,以石灰岩为主,夹薄层泥岩、细粒砂岩及煤层,灰岩中含蜓类等动物化石,顶部第一层灰岩厚1m左右,层位稳定,为K3标志层。中部常发育一层厚9.0m 左右的灰岩(L9),含较多燧石结核,厚度稳定。
(三)、二叠系(P)
1、二叠系下统组(P1sh)
该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即二煤段。自二1煤底板砂岩至下石盒子组底鲕状铝土质泥岩(K4)底,由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砂
岩组成。含煤3~4层,分布于中下部,其中二2煤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本组地层厚68~109m,平均92m,与下伏组呈整合接触。以二2煤层为界分为上、下两段:
(1)下段(即二2煤以下):为一套层理非常发育的粉、细粒砂岩互层,呈明显的缓波状水平层理,含2~3层薄煤(二1煤),底部以条带状的细粒砂层或砂质泥岩与下伏组海相泥岩呈整合接触,有时分界不明显,本段厚约40m。
(2)上段(二2煤以上):以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砂岩中有时交错层理发育,以含岩屑为特征,顶部砂岩富含较大棕色的云母片,钙、泥质胶结。本段厚约50m。
2、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该组为本区含煤地层,自K4鲕状铝土质泥岩底至K7中粒砂岩底,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泥岩、铝土泥岩、砂岩、粉砂岩与煤层组成。本组地层平均厚404m,与下伏组呈整合接触。据煤、岩层组合特征可分为三、四、五三个煤段。
(1)三煤段: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底部为灰白色铝土泥岩,局部为紫花色,含菱铁质中~粗鲕粒(K4),局部具同心圆结构,层位稳定,厚约5m左右,为本区主要标志层(K4);中部为细粒砂岩、砂质泥岩夹煤层,砂岩中岩屑含量较高,常具黑白相间的微波状水平层理;顶部砂岩中含菱铁质成分,局部较集中,普遍含铁质鲕粒。煤层主要分布于本段中上部,含煤5~6层,其中三2 2煤与三3煤为本区大部可采煤层。本段地层厚55~100m,平均78m。
(2)四煤段:由紫花色、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及少量细粒砂岩组成,紫花色泥岩中含菱铁质鲕粒。底部为细粒砂岩或粉砂岩,含菱铁质成分,为 K5标志层。本段地层厚100~150m,平均126m。
(3)五煤段:由黑灰色、紫花色泥岩、绿灰~灰色中、细粒砂岩及粉砂岩组成。底部一般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硅质胶结,一般厚约9m,为K6标志层,但84线以西,K6往往相变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K6之上75m左右含煤线或炭质泥岩,为五煤层位,为辅助标志层。煤层之下紫色泥岩中含粗菱铁质鲕粒。本段地层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