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煤矿某采区设计说明书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XXX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1)一、交通位置 (1)二、矿区范围 (1)三、水文地质特征 (1)四、煤层顶底板 (7)五、瓦斯、煤尘、煤层的自燃倾向性、冲击地压及地温 (7)六、煤层赋存情况 (8)七、矿井储量 (9)八、地质构造情况 (10)第二章矿井新采区开拓情况 (11)一、矿山井筒及开采现状 (11)二、采区开采规划 (11)三、新采区各项指标规定 (12)四、采区及巷道布置 (12)五、采区及矿井运输 (12)第三章采区生产组织方案 (12)一、总体指导思想 (12)二、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的选择 (13)三、采高的确定 (13)四、采煤工艺 (13)五、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14)第四章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应急预案 (29)一、一般救灾原则、程序、方法: (29)二、灾害的汇报 (30)三、处理灾害的一般规定 (31)四、灾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32)五、常见灾害预防措施 (33)六、发生灾害事故的处理方法和措施 (36)七、采掘工作面避灾路线说明 (39)采区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一、交通位置XXX煤矿位于富源县城东北方向,处于三井田南部外围,隶属村委会,始建于1983年,1984年11月投产。
地理坐标:东经104°21′16″~104°21′57″,北纬25°47′56″~25°48′17″。
距XXX 城直线距离为25公里,至XX 火车站37公里,至XX 电厂73公里,区域内通讯、交通十分方便。
二、矿区范围XX 煤矿矿井现有合法井口一对,主井开口标高2060米,设斜井穿揭各可采煤层,再沿各煤层掘煤层运输巷,开采时,按自上而下、由远而近的回采方法进行采掘。
矿区经近几年逐步揭露,煤层赋存条件较好,各煤层倾角均在8°~20°。
各煤层煤质特征属中灰~高灰煤,特低硫煤,中~高挥发分煤。
主井口坐标(西安80)为:X=2854775,Y=35435859,Z=2060;风井坐标为:X=2855115,Y=35435536,Z=2112。
完整版采区设计说明书
摘要本设计以在云冈矿收集的资料为基础,以《煤矿开采方法》,《煤矿安全规程》,《采煤概论》,《煤矿地质学》,《通风安全学》,《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毕业设计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资料为依据,进行了采区生产系统的设计。
云冈矿井田内共有3#、9#、15#三层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9.77m,本设计煤层为3#,煤层厚3.78~6.10m,平均厚5.23m,含夹矸1-3层,全区可采厚度变化小,可采性指数为1,厚度变异系数为24.7%,属稳定煤层。
该煤层属灰分低,硫、磷均低,高发热属热稳定性好的无烟煤,顶板岩性为厚层灰黑色的粉砂岩,底板为黑色灰色粉砂岩。
经鉴定本煤层瓦斯含量低,不存在煤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性,煤尘无爆炸性,自然倾向性等级为III 级,属不易自燃煤层。
可采储量1904万t。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设计服务年限为9.4a。
采区内为单翼开采,且大巷均沿煤层布置,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矿井投产时在采区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和一个综掘工作面。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采煤工艺为综采综放采煤工艺,顶板处理方法为自然跨落法;工作面长180m,每刀进度为0.60m,每日割8刀。
设计年工作日330d,采用“三八”作业制,两个班生产,一个班准备。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一、井田位置及交通云冈煤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约7km处的寺庄镇云冈村西,地理坐标为北纬35°48′52″~35°52′52″,东经112°47′46″~112°56′36″,为沁水煤田大同矿区王报井田的一部分。
井田东2km处有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穿过,煤矿有9.87km的铁路专用线与太(原)~焦(作)电气化铁路在大同站接轨,煤矿东距长晋公路1.5km,其间有简易公路连通,交通极为方便二、井田地质概况(一)地层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揭露情况,井田内发育的地层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
采区设计说明书
太西煤(集团)民勤实业公司红沙岗一矿一采区开采设计说明书编制:张青审核:严文彬总工程师:张瑞江矿长:董朝军太西煤(集团)民勤实业公司红沙岗一矿生产技术科2011年1月目录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 (1)第二章采区概况 (1)第三章采区地质特征 (4)第四章采区开采 (23)第一节采区准备方式 (26)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 (27)第三节开采顺序 (31)第四节巷道布置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33)第五节生产系统 (45)第六节采区储量、采煤方法、机械装备及采区参数 (59)第五章采区辅助运输设计 (77)第六章“一通三防”设计 (82)第一节通风设计 (82)第二节防灭火措施 (93)第三节防治瓦斯措施 (99)第四节防尘措施 (105)第七章防排水设计 (108)第八章液压系统设计(液压泵站流量计算和选型) (113)第九章技术经济指标 (117)第十章注意事项 (118)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红沙岗一矿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40万t/a,是一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矿井。
矿井由兰州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2006年12月开始建井,目前已进入矿建三期阶段,并计划于2011年8月底投产。
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开拓,设计一个水平,水平标高为+730m。
根据兰州煤矿设计研究院《红沙岗一号井初步设计(审修)》(2005年4月),本设计暂定开采煤1-1、煤1-2、煤4-2和煤6四个主采煤层,煤1-1顶板油页岩及其它局部可采煤层的开采暂不考虑。
同时,根据矿井各煤层赋存实际状况,本设计将《红沙岗一号井初步设计(审修)》划分的一、二采区合并为新的一采区,原设计划分的三采区则更名为二采区。
按照规划,矿井服务期内将主要集中在一采区开采,一采区为矿井首采区,也是主采区;而二采区只作为矿井的备用采区,在矿井生产后期进行开采。
第二章采区概况一、采区位置及地面概况1、地面位置:井田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花儿园乡红沙岗矿区,有河(西堡)~雅(布赖)三级公路从井田西侧以外南北通过,民(勤)~阿(右旗)公路从井田南侧以外东西通过。
采区设计说明书
云南省圭山煤矿红旗井采区设计说明书工作面名称:上盘采区+4417工作面编制:陈尖审核:总工程师:编制日期:2010年月审核日期:2010年月目录第一章矿井概况 (3)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3)二、水文地质 (3)第二章工作面概况 (3)一、+4417工作面位置、范围、煤层赋存情况 (4)二、工作面煤层及煤层顶底板特征 (4)第三章+4417工作面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5)一、可采储量 (5)二、+4417工作面生产能力 (6)三、工作面服务年限 (7)第四章工作面设计及采煤方法 (7)一、工作面准备及采煤方法 (7)二、支护设计 (8)三、施工工艺 (9)第五章工作面生产系统 (10)第一节工作面运输系统 (10)一、煤炭、矸石及材料运输 (10)二、辅助运输 (10)第二节工作面排水系统 (11)一、排水路线 (11)二、工作面水仓设计 (11)三、排水系统概况 (11)四、排水系统设计 (11)五、水仓容积的效核 (13)第三节工作面通风系统 (13)一、通风系统 (13)二、风量计算 (14)第四节工作面防尘系统 (15)一、综合防尘 (15)二、掘进工作面预防措施 (16)三、其它地点预防措施 (16)四、隔爆设施 (17)第五节监测监控系统 (17)第六节避灾线路系统图 (18)一、水灾避灾线路 (18)二、火、瓦斯、煤尘避灾线路 (18)第七节供电系统 (18)第一章矿井概况一、地理位置与交通圭山煤矿位于圭山煤田17、18井田中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5′37″至103°40′18″;北纬24°34′45″至24°40′45″。
地跨红河州泸西县和昆明市石林县,东至泸西县城30公里,西至石林县城51公里,石泸公路穿过矿区,北邻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公路距矿区3公里,在石林县和陆良县有南昆铁路,距矿区分别为71公里和4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采区设计说明书
矿井概况一、地理位置与交通芦岭煤矿位于宿州市东南20余公里处,北距淮北市82公里。
矿井主、副井筒位于井田中央,主井地理坐标为:北纬33°35′59″,东经117°06′30″。
矿井西南临近津浦铁路,距芦岭火车站9公里,矿区专用铁路在此与津浦铁路接轨;井田西部20km 左右(宿州市)有合(肥)—徐(州)高速公路,矿井北有宿(县)—泗(县)省道、南有宿(县)—蚌(蚌埠市)101省道穿过,各有矿区公路与之相连,交通便捷。
淮北宿州芦岭津浦铁路宿泗省道宿蚌101省道合徐高速图1-1二、地形地貌矿井范围内地形平坦,除采矿形成的塌陷湖外,多为农田和村庄,地形呈西高东低的趋势变化,标高在22~25m 之间。
三、环境地质井田位于淮北平原中部,矿区内地势平坦,是一个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农业区。
新生界松散层第一、二含水层地下水是矿内的供水水源,也是农村人、畜的饮用水源及农业灌溉水源。
但一、二含地下水埋藏浅,易受污染,目前水质尚好。
矿内无大型工业污染源,因此,自然环境地质质量比较好。
由于矿井开采引起地面沉降和塌陷、煤矸石的堆放以及矿井地下水的排放等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煤层开采后会使地表塌陷、变形,使位于其上的建筑物和农田造成破坏,矿井地表沉降比为煤层厚度的0.8倍,目前最大塌陷深度在10米左右。
据统计矿井已有塌陷区1.6Km2,预测蓄水量9.65万m3。
煤矸石中的有害元素会给环境造成一定危害,刮风会引起粉尘飞扬,污染空气和地表水;同时煤矸石长期堆放会占用土地,矿井煤矸石占地面积约40亩。
另外,煤矸石堆放过程中,时间久了会引起自燃,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
煤矸石堆放过高还容易引起滑坡,存在不安全因素。
矿井地下水被排至地面,其矿化度及硫酸根离子稍高。
煤矿开采使用的部分设施产生的噪音对人身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四、煤矿电源线路情况芦岭矿共有35kv变电所3座,分别为工人村变电所、工业广场变电所、西部井变电所。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1. 背景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矿采区设计成为煤炭企业的关键技术之一。
煤矿采区设计是指在满足煤层资源开采要求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合理规划采区范围和煤柱大小,制定相应的采场交通、通风和安全联络等系统,提高采煤安全、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的系统工作。
本文档主要介绍煤矿采区设计的相关内容。
2. 采区设计步骤2.1 煤层地质资料分析在设计采区之前,需要对煤层地质进行分析。
主要需要关注的煤层地质参数有煤层厚度、产煤地质条件、煤的品质等。
同时需要关注煤层及其周围的岩石及构造情况,确定其对采煤的影响程度。
2.2 采区范围及煤柱设计采区范围和煤柱设计是采区设计的核心内容。
采区范围一般由地质条件、采矿技术和经济要求等综合决定。
煤柱设计是为了保证采区的稳定和安全开采。
煤柱大小会直接影响采区内的瓦斯抽采、通风等工作,因此煤柱的选择需根据地质条件、采煤方法、采区压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3 采场交通设计采场交通设计包括采区入口位置、出口位置、道路设计、采区内移动设备等的设计。
设计合理的采场交通系统能够提高采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采煤安全。
2.4 通风设计通风设计是为了保证采区内空气质量的目的。
通风设计具体包括通风策略、布风和排风系统等内容,可以有效地排除采区内的有害气体,保证采区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
2.5 安全联络设计安全联络设计是为了保证采煤作业中的人员和设备安全,以及采掘过程中产生的煤屑、瓦斯等物质的安全处理,主要包括安全出口位置、安全生产岗位设置、安全设施等。
3. 设计注意事项3.1 安全第一在煤矿采区设计中,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
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煤矿采掘安全的要求进行设计。
3.2 综合考虑煤矿采区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采矿技术、采煤经济效益等因素。
设计人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
3.3 良好的交流煤矿采区设计需要与其他部门紧密配合,如采矿、通风、瓦斯安全治理等专业人员,共同制定出一份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
某煤矿+450中央采区设计说明书
昊源煤矿+450中央采区方案设计昊源煤矿位于新疆塔城托里县境内,西距塔城135公里。
西南至托里县75公里东南至克拉玛依91公里,地理坐标:东经84°21′-84°30′,北纬46°08′-46°11′。
矿井始建于1989年,于2002年建成试投产,矿井设计能力为30万吨/年, 2004年生产原煤41.7万吨。
现矿井开采的+600水平中央采区尚剩余储量140万吨左右,可以开采3.4年。
为了保证矿井采区的正常接替,特编制+450中央采区设计。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概况采区地表地形西高东低,为侵蚀堆积台地和丘陵,海拔高度+850-+760米,相对高差20-50米,地形坡度平缓。
矿井南缘有铁厂沟河,年平均流量0.24-0.76m3/s。
3-4月份为洪水期,枯水期为2-3月份和7-9月份,气候干旱,多风少雨,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地表有第四系潜水,埋深一般3-5米,采区开采标高为+600-+450米,开采范围西至Ⅱ勘探线,东至X堪探线向东500米。
该采区上部是六斜采空区和+600中央采区,东翼、西翼、北部是未开采区。
第二节地质特征一、煤系地层该采区煤层分布于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中,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大断层,煤层呈向北倾斜,煤层倾角在23-47度,可采煤层为B9、B10、B11、B12、B13五层。
煤层结构较复杂,普遍含1—3层(部分地段含有4层)夹矸,夹矸厚0.3—0.7米,由泥岩、碳质泥岩组成。
煤层顶板多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煤层底板以泥岩、炭质泥岩为主。
二、煤层和煤质1、B13煤层:B13煤层与B14煤层间距2.0-8.0米,为主要可采煤层、采区内有5个钻孔控制,平均厚3.27米,煤厚尚稳定。
煤层结构简单,仅个别点有0.16米的夹矸。
煤层顶底板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次之。
煤层可采系数96%,厚度变导系数11%,属稳定煤层。
2、B12煤层:与B13煤层间距3.0-7.0米,为主要可采煤层,采区内有5个钻孔控制。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共20页word资料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采区设计说明书指导老师:陈继英实习生:粟慧斌时间:2019年12月目录第一章采区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 (2)第二章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 (3)第三章采区参数及区段的划分 (4)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5)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10)第六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第七章采区生产系统 (17)第八章采区准备方式 (20)第九章安全措施 (21)第十章附图第一章采区的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一. 采区的位置及开采范围11采区位于矿井一水平东翼的第一个采区,采区上下边界为+100~-100m,采区走向长800m。
二. 采区地质构造、岩层、煤层1.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简单,无大的断层,在采区东翼有一条落差为5m的倾斜正断层,对采掘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2.地层:为石炭统测水组,共含煤4层,仅2煤一层可采,该层煤赋存稳定,煤系地层厚60m左右。
3.煤层:可采煤层一层为2煤,厚度2.2m,倾角20°,煤层结构简单,无夹砾。
灰分16﹪,属中灰,含硫1.4﹪,发热量5500大卡,煤的硬度f<3,属中硬煤,容重1.4t/m3,为无烟煤。
三. 开采技术条件1.直接顶为砂质页岩,厚10m,属Ⅱ类中等稳定;老顶为砂岩,厚8m,属Ⅱ级来压明显;底板为砂质页岩,厚6m,其下为厚30 m 的石登子灰岩。
2.采区瓦斯,采煤面的瓦斯绝对涌出量为2m3/分,属高瓦斯区,无突出现象。
3.煤层无自然发火倾向,灰分16﹪,爆炸指数8﹪,无爆炸性。
4.水文条件较为简单,无富含水岩层,也无老窑积水威胁,主要水的来源为采区涌水,其正常涌水量为30 m3/h,雨季为60m3/h。
5.采区上方地面标高+150 m~+160 m,无大的河流、铁路、公路穿过,也无大村庄。
第二章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一. 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计算1. 采区地质、工业储量计算Q地 = Q工 = L l M r= 800×585×2.2×1.4= 144 (万吨)式中:Q地、Q工——地质储量和工业储量L——采区煤层走向长ml ——采区倾斜长m l=H = 585 mαsinα——煤层倾角为20°M ——煤层厚度(因煤厚为2.2 m 可采故Q地 = Q工)r——煤的容重2. 采区可采储量计算Q可采 = L l m r c= 800×585×2.2×1.4×0.8= 144×0.8 = 115.2 (万吨)式中:因M = m故取值同上一样c取0.8第三章采区参数及区段的划分一. 采区倾斜长度计算采区倾斜长:l=sinH= 200sin20°= 585 m二. 采煤面斜长的确定1.区段煤柱的确定采区倾角20°,煤厚2.2 m,顶板为属Ⅱ类中等稳定,区段煤柱可留16 m。
新驿煤矿八采区设计说明书
前言新驿矿井位于山东省兖州市新驿镇境内,东南距兖州市19km,西北距汶上县城20km,隶属于山东东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6月1日建成投产。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45万吨/年,服务年限为71.6年。
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10万吨/年。
采用一对立井开拓,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
井田东西走向长5~9km,南北宽 5.5~9km,面积约58km2。
井田内共有可采煤层5层,即:3上1、3上2、15上、16、17煤层。
矿井现主要开采3上1和3上2煤层,由于煤质较差,发热量低,影响了市场供求,经济效益明显下滑。
矿决定开采发热量相对较高的16、17煤层,作为3煤层的配采煤层,以提高煤炭发热量并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矿井经济效益。
本次设计的八采区即为16、17煤层的首采区。
一、设计编制的依据1、山东煤炭地质工程勘探研究院编制的《山东省宁阳汶上煤田新驿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2、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的《山东省新驿井田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3、临沂兴宇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山东省东山矿业公司新驿煤矿建井地质报告》。
4、济南煤炭工业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山东省临沂矿务局新驿矿井初步设计》。
5、新驿煤矿编制的八采区地质说明书。
6、临沂矿务局对新驿煤矿八采区方案设计的批复。
7、国家煤炭工业及有关行业的技术政策以及规程、规范、规定等。
二、设计的主要特点1、八采区采用一对下山开拓,下山位于矿井南翼,轨道下山兼进风,皮带下山兼回风。
下车场标高为-545.0m,上车场标高-430.0m。
2、采区投产时在16煤中布置一个高档炮采对拉工作面,面长180m,工作面位于采区南部、-545m水平大巷以东。
3、采区轨道下山采用JD55调度绞车牵引1t矿车;采区皮带下山采用STJ800/2×125S型皮带。
采区煤炭运输全部采用胶带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绞车牵引1t矿车。
4、采区泵房三台150D30×6型离心式水泵,配135Kw 电动机;正常时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最大时开两台。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县××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单位二OO×年×月××县××煤矿采区设计工程编号:建设规模:××万t/a 设计单位(盖章):设计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煤矿(盖章):矿长:总工程师:二OO×年×月×日参与设计人员名单目录前言 (1)第一章矿井概况 (5)第一节概况 (5)第二节矿井现状 (6)第二章矿井地质 (8)第一节地层 (8)第二节地质构造 (8)第三节煤层、煤质 (9)第四节开采技术条件 (10)第三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3)第一节水平采区划分 (13)第二节采区储量 (14)第三节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第四章采区布置 (16)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 (16)第二节巷道掘进 (19)第三节采煤方法 (26)第五章通风与安全 (28)第一节概况 (28)第二节通风 (28)第三节通风设施及防止漏风、降低风阻措施 (37)第六章主要设备 (38)第一节提升设备 (38)第二节排水设备 (42)第三节通风设备 (43)第四节压风设备 (46)第七章采区供电 (48)第一节供电方式 (48)第二节电力负荷 (48)第三节采区供电 (50)第四节井下通讯 (50)第八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52)第九章安全技术措施 (54)第一节瓦斯灾害防治措施 (54)第二节综合防尘措施 (55)第三节消防火措施 (55)第四节水害防治措施 (56)第五节顶板事故防治措施 (56)第六节运输事故防治措施 (58)第七节提升事故防治措施 (59)第八节电气事故防治措施 (64)第九节井下安全监控系统及自救器配备 (65)第十节矿山救护 (66)第十章技术经济 (66)第一节建井工期 (66)第二节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68)第三节建设投资估算 (70)第四节采区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71)附录1、采矿许可证;2、煤炭生产许可证;3、煤矿生产能力复核证书;4、安全生产许可证;5、煤矿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证书;6、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7、煤尘爆炸危险性鉴定报告。
矿井采区设计说明书
前言一、概述1、项目名称、所在位置及隶属关系代付无候煤矿隶属于代付,位于铜川市沁水县郑村镇侯村,距铜川市45公里,属沁水煤田,距阳端公路1.5公里,矿井建有年发运能力达90万吨的铁路专用线,与候月线加丰站相连,煤炭外运十分便利,2002年改制,隶属代付,矿井现核定生产能力1.2Mt/a,开采3号煤层。
2、建设单位概况本矿主体为代付。
代付是由Direct Power International Ltd (恒能国际)、沁水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铜川中嘉煤炭实业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而成的中外合资企业,地处闻名于世的沁水煤田腹地,主要从事煤炭开采、销售、洗选加工、铁路运输等业务。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兰花”炭,是化工工业的基础性原材料,具有低灰、低硫、发热量高、机械强度大、含炭量高、可选择性好等特点,倍受国内外化工、电力、冶金、建筑等行业用户的青睐,具有很强的产品特色和资源优势。
集团业务涉足煤炭、煤转化两个能源板块和金融一个非煤板块,现有8座生产矿井、2个发电厂、1个煤炭集运站和1个焦化厂,均地处全国最大的煤田――沁水煤田腹地,资源优势突出,主要产品为优质无烟煤和优质型焦。
代付创建以来,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坚持以做大、做强煤炭产业为主线,走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实践着“铸能源基地建百年代付”的战略构想。
在夯实煤炭主业的同时,集团还成立了代付投资有限公司,组建了天和化工有限公司,并参股陕西兰花煤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天泽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铜川市商业银行,初步形成煤、焦、电、气、化、金融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3、项目前期工作与核准过程代付无候煤矿始建于1990年,1995年投产。
现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根据陕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38号”《关于铜川市沁水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代付无候煤矿、陕西沁水无候郑嘉煤业有限公司、陕西沁水武安煤业有限公司和陕西沁水半峪煤业有限公司四矿被划为十三号整合区,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煤矿企业名称为代付无候煤矿,2012年7月20日,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下发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09121220049496,批准开采3~15号煤层,井田面积为12.1513km2,证载能力1.2Mt/a。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龙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车集煤矿28采区初步设计说明书编制单位:车集煤矿二00八年四月参加设计人员名单矿长:杨联合总工程师:葛妙英采矿:穆朝元、徐星华地质:陈旺明、高琪测量:张道德通风:王义民机电:徐亲成目录前言 ............................................................................................................. - 3 -第一章矿井28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 5 -第一节概况 (5)第二节地质构造情况 (6)第三节煤层发育情况 (7)第四节水文地质情况 (8)第五节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1)第七节采区涌水量计算 (19)第八节28采区储量计算 (21)第二章 28延伸采区开拓方案的确定.............................................................. - 23 -第一节境界及储量 (23)第二节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4)第三节方案确定 (25)第三章采区布置及装备 ................................................................................... - 29 -第一节采区布置 (29)第二节采煤方法 (29)第四章通风与安全 ........................................................................................... - 30 -第一节概况 (30)第二节通风 (30)第三节灾害预防 (38)第五章28采区斜巷轨道运输及设备选型.................................................... - 40 -第一节斜巷人员提升 (40)第二节斜巷提升系统 (40)第六章28采区皮带运输系统 ........................................................................ - 43 - 第七章28采区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 - 48 -第一节排水设备选型 (48)第二节压缩空气设备 (51)第三节供水管路 (52)第八章28采区供电系统 .............................................................................. - 52 -前言根据车集煤矿的采区接替安排,矿井北翼26采区的二2煤回采结束后,将接采26采区下部的28采区。
煤矿采区设计方案说明书
煤矿采区设计方案说明书煤矿采区设计方案说明书第一章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矿井概况常村煤矿隶属洛阳龙门煤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3月开工建设,2009年8月竣工投产,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2011年生产原煤50万吨。
矿井为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式开拓,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
矿井主采煤层为二1煤层,二1煤层自燃发火等级为Ⅲ类,不易自燃煤层;煤尘无爆炸危险性;2011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瓦斯矿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
一、交通位置常村煤矿位于偃师市寇店乡境内。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3′40″~112°39′44″,北纬34°33′34″~34°35′04″。
南部以浅部煤层风化带、不可采边界及断层与宿驾窑矿相邻,北部止于-600m煤层底板等高线,东部基本以经周断层与常村二矿为界,西部与龙门矿以经线38368000为界,井田面积18.932km2。
二、自然地理区内地形总体变化趋势为南高北低。
最低点海拔+177.6m,最高点海拔+209.8m,相对高差32.2m。
区内南高北低,总体应属低山丘陵地貌。
三、水文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无河流通过。
第二节13采区范围及地质概况一、采区位置及范围常村煤矿13采区与11采区相邻,东以常村村庄保护煤柱为界,西以油赵断层为界,南到矿井技术边界,北至-300m等高线,设计标高范围为-120m~-300m。
采区整体为长方形,平均走向长约2390m,平均倾向长约918m,面积为2.19km2。
常村煤矿13采区拐点坐标如下:(1)x=3829204.918 y=38372930.268(2)x=3829326.889 y=38371519.077(3)x=3828594.468 y=38371539.000(4)x=3829201.103 y=38370660.246(5)x=3828542.333 y=38370311.973(6)x=3828337.260 y=38372803.514(7)x=3828540.176 y=38373021.400二、对应地表情况本采区对应地表较为平坦,总体趋势为南高北低,西部有一南北向冲沟,两趟高压线及三个自然村,三个自然村分别为偏桥村、毛村和油赵村。
煤矿某采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恒达煤矿矿井由原煤炭部兖州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50万t,2002年省煤炭局核定年生产能力为240万t,系一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矿井。
矿井为立井开拓方式,设计两个水平开拓,第一水平(即目前开采水平)标高为-320m,第二水平标高为-450m。
矿井一水平原设计共划分11个采区,其中北翼6个,分别为:北二、北四、北六、北八、北十、北十二采区;南翼5个,分别为:南一、南三、南五、南七、南九采区。
后来由于井田边界和采区重新划分,北四采区划归北八采区开采,北六采区大部分划给柴里井田,只保留小部分。
另外,北十、北十二采区3煤因其埋藏较深,利用一水平开拓很不经济,在进行二水平开拓延深方案设计时,将其划归二水平开采,这样一水平现在只剩8个采区。
一水平主采3上、3下煤层,均为近水平中厚及厚煤层,可采总厚度7m 左右,采用单一长壁全部垮落采煤法,有综采和高档普采两种采煤工艺。
矿井于1988年9月28日移交生产管理并试生产,1989年6月24日正式投产,先后动用了南一、北二、南三、北八、南七共5个采区,其中2004年内有南一、北二、南三3个采区开采结束,北八、南七成为矿井的主采区。
两个主采区中,南七采区由于实际揭露的地质情况要远远复杂于采区设计时提交的地质报告,采区的可采储量大为减少,也影响了正规综采工作面的布置,降低了采区的生产能力,对矿井的生产能力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现正在开拓其接替采区—南九采区;而北八采区现已开采5年,正规工作面已不多,大部分储量为柴里村和大屯村下压煤,为保证矿井的稳产高产和南北翼的均衡生产,北翼应尽早为北八采区开拓新的接续采区,为此我们拟设计北六采区。
第二章采区概况一、采区位置1、地面位置:2、井下位置:北六采区位于-320m水平北大巷的西侧,北二和北八采区的西部,南三采区的北部,为矿井西部边缘采区。
二、采区边界及面积北六采区南部与南三采区相接,东部和北部以王庄断层与北二采区和北八采区为界,西部以高庙断层与柴里井田相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恒达煤矿矿井由原煤炭部兖州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50万t,2002年省煤炭局核定年生产能力为240万t,系一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矿井。
矿井为立井开拓方式,设计两个水平开拓,第一水平(即目前开采水平)标高为—320m,第二水平标高为—450m。
矿井一水平原设计共划分11个采区,其中北翼6个,分别为:北二、北四、北六、北八、北十、北十二采区;南翼5个,分别为:南一、南三、南五、南七、南九采区。
后来由于井田边界和采区重新划分,北四采区划归北八采区开采,北六采区大部分划给柴里井田,只保留小部分。
另外,北十、北十二采区3煤因其埋藏较深,利用一水平开拓很不经济,在进行二水平开拓延深方案设计时,将其划归二水平开采,这样一水平现在只剩8个采区。
一水平主采3上、3下煤层,均为近水平中厚及厚煤层,可采总厚度7m左右,采用单一长壁全部垮落采煤法,有综采和高档普采两种采煤工艺。
矿井于1988年9月28日移交生产管理并试生产,1989年6月24日正式投产,先后动用了南一、北二、南三、北八、南七共5个采区,其中2004年内有南一、北二、南三3个采区开采结束,北八、南七成为矿井的主采区。
两个主采区中,南七采区由于实际揭露的地质情况要远远复杂于采区设计时提交的地质报告,采区的可采储量大为减少,也影响了正规综采工作面的布置,降低了采区的生产能力,对矿井的生产能力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现正在开拓其接替采区—南九采区;而北八采区现已开采5年,正规工作面已不多,大部分储量为柴里村和大屯村下压煤,为保证矿井的稳产高产和南北翼的均衡生产,北翼应尽早为北八采区开拓新的接续采区,为此我们拟设计北六采区。
第二章采区概况一、采区位置1、地面位置:2、井下位置:北六采区位于—320m水平北大巷的西侧,北二和北八采区的西部,南三采区的北部,为矿井西部边缘采区.二、采区边界及面积北六采区南部与南三采区相接,东部和北部以王庄断层与北二采区和北八采区为界,西部以高庙断层与柴里井田相邻。
采区南北走向长2160m,东西倾斜宽120~560m,面积1.02km2。
三、开采范围本设计只开采3上、3下煤层,其它煤层不作考虑.3上煤层埋深在301。
74~347.09m之间,标高为—262。
16~—309.9m;3下煤层埋深在320。
6~352。
72m之间,标高为-281。
02~—315。
53m。
四、邻区采掘情况东部的北二采区、北部的北八采区和南部的南三采区均已开采,西部的柴里井田据调查已采动。
本采区的开采在层位关系上对邻区不会造成影响.第三章采区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本采区以断裂构造为主,除王庄和高庙两条边界断层外,区内还有王庄支断层和13-5逆断层,走向基本为NE向,均位于采区南部,两条断层控制程度均一般,实际摆动位置尚有待检验。
二、煤层赋存情况及煤质采区内可采煤层为3上、3下两煤层。
3上煤层在区内发育稳定,结构较复杂,局部含夹矸,煤厚在0。
8~6.17m之间,平均4。
96m;煤层倾角比较平缓,一般在0°~15°之间,平均7°。
伪顶为黑色泥岩,厚度0~1.05m;基本顶为细砂岩,厚度3.8~16。
02m,灰-深灰色。
底板为炭质泥岩,较破碎,厚度0。
6~18。
52m.3下煤层全区发育稳定,但结构复杂,煤厚在2。
65~10.01m之间,平均厚4。
53m;倾角平缓,一般0°~15°,平均7°.顶板即为3上煤的底板,厚0.6~18.52m.3下煤层底板为深灰色粉砂岩,厚1.37~7.4m,平均5.6m。
3上、3下煤层在采区中部基本合并,层间距最小处仅0.6m,由中部向四周逐渐变大,最大层间距为18.52m。
煤质:3上、3下煤层工业牌号均为1/3焦煤,煤质较好。
3上煤层水分1。
98%,灰分15%,挥发分24%,硫分0.7%,发热量21。
47MJ/kg。
3下煤层水分1.88%,灰分15.24%,挥发分23.67%,硫分0.81%,发热量22.18MJ/kg。
三、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发火倾向1、瓦斯:为低沼气矿井和低二氧化碳矿井。
2、煤尘:3上、3下煤层煤尘爆炸指数分别为41.54%、44.34%,有爆炸危险性。
3、自燃:3上、3下煤层均有自燃发火倾向,通过在实验室低温模拟实验,3上最短发火期43天,3下最短发火期34天四、水文地质1、含水层区内含水层有第四系砂层、上侏罗系砾岩、二迭系石盒子组底部粗砂岩层、3煤顶板砂岩、三灰等。
二迭系石盒子组底部粗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强、径流条件好、有相当的补给水源,对回采影响较大.三层灰岩含水层平均厚7.1m,属裂隙溶洞水,富水性强而不均一,在掘进过程中遇到该层水时,应坚持提前探放。
2、钻孔水区内除90-6和99-1两个钻孔外,其余钻孔多为封闭不良钻孔,在开采之前,一定要重新启封,以免上覆含水层水沿钻孔导入井下.采区正常涌水量预计70m3/h,最大涌水量预计120m3/h.第四章采区开采第一节采区储量、采煤方法及采区参数一、采区储量本采区地质储量1146。
6万t,其中3上煤574.5万t(包括村下压煤237。
9万t),3下煤572。
1万t(包括村下压煤196.2万t);可采储量570。
4万t,其中3上煤283。
9万t,3下煤286。
5万t,详见表4-1-1。
北六采区储量汇总表表4-1-1二、采煤方法北六采区地质构造较简单,煤层发育稳定,3上、3下煤层平均厚度均在4。
5m以上,中部3上煤层厚度达到6m左右,倾角平缓,适合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的要求,柴里煤矿在同样条件下采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已有成熟的经验,因此确定北六采区采煤方法为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
3上、3下层间距很小的区段,开采3上煤层时,要铺设金属网或塑料网,制造人工假顶,为3下煤层的开采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本采区村庄压煤量较大,村下放顶煤开采尚无可借鉴的经验,因此村下开采时,在保证地面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采用限采高沿顶板条带采煤法开采。
三、采区参数1、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根据北六采区储量、煤层赋存、地质条件及矿井两翼均衡生产的原则,设计采区内只安排一个综放工作面或一个条带工作面生产,年生产能力平均为60万吨,服务年限6.8a。
2、工作面长度根据我矿开采的经验,工作面倾斜长度为170m,走向长度根据采区尺寸而定,一般不小于1000m。
3、煤柱留设①、井田边界及断层煤柱井田边界煤柱按30m的规定留设.高庙断层煤柱按30m留设,王庄断层按20m留设,王庄支断层和13-5断层由于控制程度不高,皆不留设煤柱。
②、准备巷道煤柱巷道一侧留设30m,巷道之间留设20~30m。
③、村庄和铁路煤柱北六采区内有孔庄、南王庄和栾庄三个村庄,孔庄、栾庄不考虑搬迁,开采时需对其留设保护煤柱,根据经验,煤柱宽度按120m留设;南王庄由于村庄较小,如果搬迁,可以解放储量近100万t,因此建议搬迁。
由于采区准备巷道位于官柴铁路下方,保护煤柱和铁路保护煤柱重合,可以满足对铁路的保护要求。
④、区段煤柱按小煤柱沿空送巷考虑,一般留设4~6m。
第二节开拓准备方式北六采区3上、3下煤层倾角平缓,层间距在0.6~18。
52m之间,两层煤适合联合布置。
北六采区南部有孔庄村,中部有栾庄村,官柴铁路从采区中部东西向穿过,这些因素对采区的开拓布置方式都有较大影响。
结合采区南北走向较长、东西狭窄的形状和南部构造较复杂而北部相对简单的特点,北六采区应首选双翼采区准备方式,南北双翼布置工作面,其它准备方式都明显不合理.因此确定北六采区开拓准备方式为双翼采区集中上山联合准备方式。
第三节采区巷道布置根据北六采区煤层赋存状况,以及位于高庙和王庄两条大断层形成的地堑块段上,且相邻采区涌水量较大的特点,经综合分析,对采区巷道布置提出以下三个方案。
方案Ⅰ:运输上山:外段借用204煤柱皮带道,里段从204煤柱皮带道尾部延伸20m后按300°方位施工70m平巷,然后以10°下山向前施工346m斜巷,标高降至3下煤层底板—314.5m 位置变平,按4‰下坡向前施工144m与轨道石门沟通。
回风上山:从北翼回风上山口点前35m按330°方位施工30m平巷后,调向按300°方位施工20m平巷,然后以9°下山施工288。
6m斜巷穿过王庄断层跟上3上煤层,接着沿3上煤层顶板继续向前施工至采区边界以联络斜巷与轨道石门沟通,形成系统.轨道石门:从—320m水平北大巷N7点前20m开门,以331°方位,4‰上坡施工30m,接着调向按270°方位、4‰上坡施工480m平巷后,调向按300度方位、4‰上坡施工530m,继续调向按345°方位施工28m,与运输机上山沟通,接着以4‰上坡施工70m后以10°起煤层底板变平,一直到采区边界,与回风上山沟通,形成系统。
坡,跟上3上方案Ⅱ:不设轨道石门,运输上山、回风上山布置均同方案Ⅰ,不同的是需对200余m小断面的204煤柱皮带道进行刷扩,新的运输机上山需按大断面施工,即整个运输机上山需按机轨合一巷布置.为了排水需在运输机上山下平巷段布置采区水仓、泵房。
方案Ⅲ:不设轨道石门,回风上山布置同方案Ⅰ。
运输上山:外段借用204煤柱皮带道,并进行刷扩,里段从204煤柱皮带道尾部按机轨合一断面延伸10m后,按300°方位施工70m平巷,以10°下山向前施工231.7m斜巷,标高降至—294。
8m,然后沿3下煤层底板施工350m,接着以10°上山起坡与回风上山沟通,形成系统。
为了排水需在运输机上山下平巷段布置采区水仓、泵房。
第四节生产系统一、通风系统方案Ⅰ:新鲜风流自北大巷→采区轨道石门→工作面进风行人斜巷→工作面进风巷→采煤工作面→工作面回风巷→采区回风上山→-250m北总回风巷→中央风井。
方案Ⅱ、方案Ⅲ:新鲜风流自北大巷→204煤柱皮带道→采区运输机上山→工作面进风巷→采煤工作面→工作面回风巷→采区回风上山→-250m北总回风巷→中央风井。
二、煤流系统采煤工作面煤→工作面运输巷→溜煤眼或煤仓→采区运输机上山→204煤柱皮带机道→北翼一部强力皮带机道→井底1号煤仓→主井→地面。
三、排水系统方案Ⅰ:工作面涌水自流或用泵排至采区轨道石门,然后自流至北大巷。
方案Ⅱ、方案Ⅲ:工作面涌水自流或用泵排至运输机上山,然后自流至采区水仓,经采区泵房排至204煤柱皮带道,经水沟自流至北大巷。
四、辅助运输系统方案Ⅰ:材料自北大巷→采区轨道石门→工作面进风行人斜巷→工作面材料巷→采煤工作面。
方案Ⅱ、方案Ⅲ:材料自北大巷→北翼回风上山→-250m北总回风巷→采区回风上山→工作面材料巷→采煤工作面.工作面两道视煤层赋存情况增设辅助绞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