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古诗三史三别翻译赏析
古诗三史三别翻译赏析《三史三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三史三别指的是杜甫的6部著名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石壕吏》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前言】《石壕吏》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注释】(1)暮:在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今名干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4)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5)啼:哭啼。
苦:凄苦(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hù):防守,这里指服役(8)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9)新:最近,刚刚(10)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1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12)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13)唯: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14)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15)完裙:完整的衣服。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16)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杜甫石壕吏原文
杜甫石壕吏原文《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石壕吏》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赏析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
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
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三吏 三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此地,根据所见,写了一组诗,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也叫石壕镇(村),在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
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走:逃跑。
7.一何:何其、多么。
苦:凄苦。
8.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
9.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10.戍:防守; 念shù11.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12..新:最近。
13.且偷生:苟活。
且:苟且;姑且。
14.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
15.室中:家中。
16.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17.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杜甫三吏三别的内涵
杜甫三吏三别的内涵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这些诗篇深刻地描绘了民间疾苦和乱世之中身世的飘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
以下是它们的具体内涵: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描述了官吏强征兵士,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强抓兵丁的残暴。
同时,诗人在《新安吏》中以“后方记者”的身份与官兵进行对话,劝慰应征者,肯定了平叛战争的必要性。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通过人物的独白,展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牺牲,表达了作者对备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总的来说,“三吏三别”是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深刻反映,也是他对战争的反对和对和平的向往的表达。
这些诗篇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是杜甫诗歌中人性关怀和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杜甫三吏三别赏析杜甫的三吏三别主要是哪些?各自讲了什么内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新安吏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
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
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
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
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
“客”,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
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
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的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三吏】【三别】赏析
《三吏》《三别》赏析杜甫诗歌鉴赏一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题解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某,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某绪围在邺城。
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句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时分我投宿于石壕村,夜里听到差吏前来抓人。
老翁闻声翻墙逃走,老妇慢移脚步去应门。
诗开篇两句起势不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有“猛虎攫人之势”。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
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一个“夜”字,含意丰富,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差吏又来抓人,老翁立刻翻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唐代的法律规定:“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旧唐书·食货志上》)。
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
“石壕”,在某陕州城东县。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古诗三史三别翻译赏析
古诗三史三别翻译赏析古诗三史三别翻译赏析《三史三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三史三别指的是杜甫的6部著名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石壕吏》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前言】《石壕吏》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注释】(1)暮:在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今名干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4)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5)啼:哭啼。
苦:凄苦(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hù):防守,这里指服役(8)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9)新:最近,刚刚(10)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1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12)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13)唯: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14)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15)完裙:完整的衣服。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16)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石壕吏》全文与赏析
《石壕吏》全文与赏析《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苦难生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开篇便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石壕村,却遭遇了官吏夜间捉人的场景。
“捉人”二字,揭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正常的征兵已经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只能通过这种强制的手段来补充兵力。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匆忙翻墙逃走,老妇则出门应对官吏。
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百姓对官吏的恐惧和逃避。
官吏的怒吼与老妇的啼哭形成鲜明对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蛮横无理和老妇的悲惨无奈跃然纸上。
老妇的一番倾诉令人动容。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个儿子都被征去守卫邺城,其中两个已经战死。
这几句简单的话语,饱含着一位母亲的巨大悲痛。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去的人永远离开了。
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无奈和悲哀,让人感受到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灭顶之灾。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里已经没有其他能当兵的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儿媳没有离开,但她连一件完整的裙子都没有。
这进一步凸显了家庭的贫困和生活的艰难。
然而,为了应付官吏的逼迫,老妇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尽管她年老力衰,但仍愿意跟随官吏前往服役,只为能为军队准备早饭。
这种自我牺牲,反映出百姓在绝境中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晚渐渐安静,说话声消失了,但仿佛还能听到隐隐的哭泣声。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石壕吏》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潼关吏》这首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新婚别》这首诗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
《无家别》这首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垂老别》这首诗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而且也忠实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
《三吏三别》这组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三别》分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作品。
这三首诗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作品原文三别杜甫《三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唐]杜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此诗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
全诗模拟新妇的口吻自诉怨情,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这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既有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
作品译文菟丝子缠着低矮的蓬草和大麻,它的藤蔓怎么能爬得远?一个姑娘嫁给征夫,倒不如早先就丢弃在大路旁边等死!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昨晚成亲,今早便告别,也太匆忙了吧。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做女儿时,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说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
概括杜甫的三吏三别
概括杜甫的三吏三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这些诗歌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描绘了战争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和痛楚。
“三吏”中的《新安吏》描述了官吏强行征兵,让百姓为国家的战事付出代价。
《石壕吏》则描绘了官吏夜间抓人充军,使百姓流离失所。
《潼关吏》描述了潼关的险要,同时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三别”中的《新婚别》描绘了一对新婚夫妇,新郎被迫征战,新娘依依惜别的情景。
《无家别》描述了一个壮丁被迫参军,抛下妻子和家人,家破人亡的悲剧。
《垂老别》描绘了一个老人为了替儿子送行,亲自送他上战场,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牵挂和祝福。
这些诗歌反映了杜甫对战争和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注,以及他对和平、仁爱和人道的追求。
【三吏三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杜甫三吏三别。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三吏三别。
”2、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
作者: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4、。
三吏三别赏析
三吏三别赏析
1. 《三吏三别》那可真是诗歌中的瑰宝啊!就拿《石壕吏》来说,官吏深夜抓人的场景,哎呀,真让人揪心!这不就像咱生活中突然闯进家门的不速之客嘛,吓人一跳!你说杜甫咋就能写得这么生动呢?
2. 想想《新安吏》里的那些新兵,年纪轻轻就要上战场,多可怜啊!这就好比现在的小孩子被迫去做很艰难的事情,能不让人心疼吗?真该好好品品这些诗!
3. 《潼关吏》中那对守关士兵的描写,真绝了!他们就像守护咱们家门的卫士一样,忠诚又勇敢,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欣赏吗?
4. 《新婚别》里新娘的那种无奈和不舍,哇,真的感同身受啊!就好像你要和最爱的人分开,那滋味,难受啊!快一起来感受感受吧!
5. 《无家别》中那个士兵回到家乡却一无所有的惨状,太让人同情了!这和那些漂泊在外多年后归来却物是人非的人不是一样吗?能不打动你吗?
6. 《垂老别》里的老人都要上战场,多悲哀啊!这跟咱身边那些本该安享晚年却遭遇不幸的老人多像呀,读着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还不赶紧来看看!
7. 《三吏三别》的魅力可太大了!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箱子,每打开一次都有新发现,比如《石壕吏》里官吏的蛮横,不就跟那些不讲理的人一样嘛!
8. 杜甫写的《新安吏》,真的把那种悲伤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不就跟咱们遇到特别难过的事情时的心情一样吗?还等什么,快来赏析啊!
9. 《潼关吏》展现出的那种气势,真让人佩服!就如同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的勇士,难道不吸引人去了解吗?
10. 《三吏三别》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啊!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那个时代的种种,又何尝不是在让我们反思现在呢?这就是它们的伟大之处啊!
我的观点结论:《三吏三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非常值得我们深入赏析和品味。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的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石壕吏》全文及赏析
《石壕吏》全文及赏析《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痛苦与无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诗的开篇便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诗人在傍晚时分投宿石壕村,本应是宁静的乡村,却被官吏夜间捉人的行动打破了平静。
“捉人”二字,让人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百姓的惊恐。
老翁为了躲避被抓走,冒险翻墙逃走,而老妇则无奈地出门应对官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通过对比官吏的愤怒呼喝和老妇的悲苦啼哭,更加鲜明地展现了双方的不同立场和情绪。
官吏的蛮横粗暴与老妇的悲惨境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读者对老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这段陈述,是全诗的核心部分。
她诉说着家庭的不幸:三个儿子都被征去邺城戍边,其中两个儿子刚刚战死,幸存的一个也只能苟且偷生。
家里再没有其他能当兵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而孙子的母亲因为要照顾孩子还未离开,但她连一件完整的裙子都没有。
尽管自己年老力衰,但她仍愿意跟随官吏去服役,只为了能为军队准备早饭。
老妇的这番话,充满了无尽的悲哀和无奈,却又透露出一种坚韧和牺牲精神。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晚渐渐安静下来,说话的声音也消失了,但似乎还能听到隐隐约约的哭泣声。
天亮时诗人要继续赶路,只能与躲回来的老翁告别。
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深深的感慨,让人不禁为这个家庭的命运感到悲伤。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十分显著。
首先,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悲惨的社会画面。
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其次,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生动地刻画了官吏的凶狠和老妇的善良、无奈。
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
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三吏”、“三别”是杜甫叙述诗的代表作,“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与《无家别》。
杜甫写作“三吏”、“三别”的时间是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时唐朝平叛官军九节度之师与安史叛军交战于相州而遭大溃败,杜甫正是在这相州大溃败大混乱之际离开洛阳返回华州。
在他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沿途耳闻目睹男女老少被捕捉充当兵士役夫的惨痛景象,到处是惊惶恐怖和悲哀叹息,人们遭受极大痛苦和悲伤却无处申诉。
这一切给了他强烈的震动和深刻的印象,触发其内心深广的忧愤。
公元759年3月,杜甫在回到华州之后,将他一路上亲身感受到的人民悲惨遭遇,经过艺术提炼有计划地写成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六首不朽的现实主义杰作,其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人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法使诗的主题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下面我将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
一、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概括。
选取生活中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角,对其加以叙述描写,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如《垂老别》中,写战争接连不断,杀伤之多的惨状很具有典型性,“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无家别》中,描写战后归乡,乡里的面目:“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田园房舍只残留一片野草,人宅已成狐穴,荒无人烟、无人居住。
还有,诗中描写士兵未尽到儿子应有的孝心和责任的诗句,也具有深广的现实内容,“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壑。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全诗情景交融,以景暗示自己的伤感和无奈,以一人之苦反映了当时所有百姓的痛苦。
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还表现在杜甫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
在一两句诗中。
如《无家别》中,“久行见空巷,日瘦气凄惨。
”这样的景象之所以触目惊心不仅是因为它描写了士兵战罢无家可归的痛苦,还在于它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黑暗,不体恤百姓,仅一“瘦”字写尽了满目荒芜,凄惨宛然在目。
杜甫三吏原文及鉴赏
杜甫三吏原文及鉴赏杜甫三吏原文及鉴赏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也叫石镇,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
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3潼关吏原文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译文士卒劳役是多么的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有万丈多。
我请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这是杜甫明知故问)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说:潼关高与云相连,城上堡垒把城墙区分成一格格战栅,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守住,哪要担心西都长安。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即潼关之古称)那一仗,哥舒翰潼关之败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防守潼关竹将领,谨慎啊!千万别学哥舒翰仓卒促应战的.覆辙。
”鉴赏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
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
“草草”,劳苦的样子。
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三吏三别》分别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三吏三别杜甫《三吏三别》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安吏【唐】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作品译文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点名征兵。
于是便问新安吏:新安是个小县,人口不多,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兵府的文书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怎能守住王城呢?”肥胖的青年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河水日夜向东流,时至黄昏,青山里还留着送行者的哭声。
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干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官军去攻取相州,日夜盼望着平定它。
可贼心难料,官军溃败,归来的兵士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着原先的营垒就食,练兵也在东都洛阳近郊。
他们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这一场战役里朝廷官军是正义之师,一切必然顺利。
主将对于战士的爱护,也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的人们,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郭子仪像你们的父兄一样爱着这些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