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社会真实与新闻文化的建构
媒介形象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转】
媒介形象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国内主要报纸对农民形象的再现研究作者:卢迎安关键词:研究生学术年会再现文化研究农民形象报纸┊阅读:1940次┊[摘要]:通过分析《人民日报》报系和《农民日报》的相关报道,本文研究了国内主要报纸对农民群体形象的再现。
研究发现,作为一家综合性报纸,《人民日报》报系对农民形象的再现是一种误现;作为一家专业性报纸,《农民日报》的再现则是一种低度再现。
再现中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民的基本特征方面,报纸倾向于中年年龄段、男性、农村干部群体,二是报纸再现的农民生活现状与真实情况有区别。
因此,国内主要报纸对农民的再现是不真实的,不充分的,并有明显的模式化倾向,再现中体现了一种不平等的政治权力关系和中国社会传统的性别权力关系。
对于如何改进报纸媒体对农民的再现,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引言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已故的美国农民学家丹尼尔•托尼曾说:即使在当代发达工业化国家,“农民与农民的子孙”仍构成人口的大多数。
而在中国,他们可以说几乎构成了人口的全部。
[1]据《人民日报》报道,当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世界总人口的15%,世界农业人口的35%,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农民的规模与数量都无法与当代中国相比。
[2]中国农民的这种数量特征,构成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之一,也是中国根本性的问题之一,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
中国要在21世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庞大的农民队伍不能不是这一奋斗目标的重要发展动力。
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将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举足轻重,他们的精神状态、思想情绪和社会行为也举足轻重。
可以说,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在今年举行的“两会”上,关于三农问题的提案最多,显示了社会各界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
农民一词在英语中有两种译法,即farmer或Peasant。
从词义上说,farmer强调的是职业涵义,它完全是一个职业概念。
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言概述:媒介发展是指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演变和创新。
而社会发展则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媒介的社会功能、媒介的社会价值、媒介的社会责任以及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媒介对社会的影响:1.1 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媒介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和迅速,人们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介获取到丰富的信息,从而加深了人们对社会的了解。
1.2 媒介的观念传递: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能够传递一种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媒介的宣传,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可以得到传播和强化。
1.3 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例如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交流,这对社会的交往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媒介的社会功能:2.1 信息传播功能:媒介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可以将各种新闻、知识等信息传递给社会大众,提高社会的信息素养。
2.2 文化传承功能:媒介可以传播各种文化形式,如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促进社会的文化传承和交流。
2.3 社会监督功能:媒介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可以对社会进行监督和批评,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主进程。
三、媒介的社会价值:3.1 促进社会进步:媒介的发展使得信息更加透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3.2 增强社会凝聚力:媒介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和文化形式,人们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得到了加强。
3.3 促进社会创新:媒介的发展为社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媒介的传播,新的思想和理念可以更广泛地传递和推广。
四、媒介的社会责任:4.1 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介应当承担起传播真实、客观信息的责任,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保持公正的立场。
媒介文化的价值与构建原则
媒介文化的价值与构建原则媒介文化是现代社会基本的一部分,它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由于媒介文化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认识到其价值和构建原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媒介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媒介文化的价值以及构建原则。
媒介文化的价值媒介文化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几个媒介文化的价值。
1、知识获取媒介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渠道,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事实。
媒介文化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常规的新闻和信息,还可以为人们提供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媒介文化还能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知识。
2、民主法治媒介文化是民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促进市民参与和政府的透明度。
通过媒体,市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监督政府的工作和决策。
而政府也可以通过媒介来接受公众的意见和反馈,使得政府决策更加合理和民主。
3、文化交流媒介文化让人们有机会融入不同的文化。
通过媒介,人们可以跨越不同的国家和地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并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的多元性。
媒介还能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有助于促进国际和谐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4、艺术发展媒介文化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来源。
通过媒体,人们可以欣赏到不同类型的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媒介文化还可以为有才华的人们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如电影、音乐、文学等领域,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媒介文化的构建原则媒介文化的构建原则有一系列规则和准则,这些规则和准则是确保媒体获得正确使用、维持专业水准并实施负责任的报道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媒介文化的构建原则。
1、真实准确媒体的报道需真实准确,确保准确的事实是政策和民主制度的基础。
误导和欺骗的报道将使读者或观众失去对该媒体的信任,从而损害媒体的声誉。
2、透明媒体需要靠透明度构建自己的公信力和信誉。
这意味着媒体应该透露信息来源、角色和政治利益交织等问题,以便读者或观众可以理解信息的来源和导向。
新闻不是一面镜子——由“社会建构主义”解读《做新闻》
量 地来研究 新 闻是 如何地反 映客观 现实 。而 自
1 9世 纪 5 0年代 以来 ,这 一 范 式发 生 了改 变 , 兴起 了 “ 社会建 构论 ”这一潮 流。
的 内容 。
道所包含 的意识形 态问题 。 “ 新 闻媒体与其他 行
业相 比更 容易与社会 活动 、利益 集团和政 界人 士接近 。那些 掌握 了合 法权利 的人 比其他人 更 容易 与社 会 活动 、利 益集 团 和政 界人 士接 近。
社会底层 的阶级几 乎被排除在媒 体的信息 源之
记者实际上是站在事件发生的现场 。 ”
而对新 闻事件 的拍摄 往往是要 对正在进 行 的活动进行性 质编码 ,如工人罢 工活动就要 对 工人聚集在 工厂外游行示威 的场景进行拍摄 。 再接下来 的几章 ,作 者深入 分析 了新 闻报
“ 新 闻组 织规定 了具 体 的截稿 时 间便创 造
互交叉 的各种责任 的协商过程 以及决定每 天的
象 征性 。 “ 记者 会站在具 有明显识 别标志 的地 点 前进行 报道 ,新 闻片通过这样 的镜头告诉读者 ,
新 闻作 品的协商 和选 择过程 ,这些集体性 的活 动 便 赋予 日常 发生 的 事件 以 ‘ 新 闻价值 ’的
属性 ”
主观建构 的产物 ,而人 也并非 只能对社 会这一
为是李普曼 ,他在 《 公众 舆论 》中提 出了 “ 拟
态环境 ” ,从 而打破 了新 闻是 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的镜像论 。李普 曼认 为 ,新 闻不过 是对现实 环 境 的一种模拟 ,人们 的反 应并非是 对真实 的客
第十五章 传媒文化研究的当代性课题
第十五章 传媒文化研究的当代性课题
第一节 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与主观真实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真实建构” 第三节 新闻框架与媒介真实的建构 第四节 “真实”与再现真实 第五节 媒介真实的文化属性
第一节 传媒的物化与传媒文化低俗化倾向
大众社会即现代工商社会的特点是把 一切变成对象,变成物。卢卡奇(G . Luacs)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 道,意识的物化必然导致文化本身的物化, 即文化艺术成为商品。第二节 娱乐至死的社会风潮
尼尔·波兹曼(N.Postman)依照社会 主流传播方式的差异,将人类社会划分为 了三个历史时期,即口语时代、印刷术时 代和影像时代。
第三节 代理经验与“童年的消逝”
当代大众传播活动的视觉化无疑在量 的方面扩大了社会交流,这包括信息量与 受众数量两方面的大规模增长。体现这个 趋势的主要标志就是传媒文化的发展。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分析1. 引言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理解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和构建现实。
媒介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通过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2. 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和理解不是通过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社会共同建构的符号、语言和文化实践来塑造。
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性,意味着我们的理解是基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
3.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应用3.1 符号分析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符号和语言在个体和社会认知中的重要性。
在媒介研究中,符号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媒介所传递的意义和信息。
例如,通过对广告中的符号和意象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背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3.2 媒介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媒介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的媒介。
在媒介研究中,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如何影响和塑造社会的观念和行为。
例如,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的选择和框架,可以揭示出媒体对社会事件的选择性呈现和解读。
3.3 媒介受众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是在社会交互和文化环境中构建的。
在媒介研究中,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受众如何解读和使用媒介内容。
例如,通过研究观众的反应和回应,可以揭示出媒介对观众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4. 社会建构主义在媒介研究中的优势4.1 强调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的互动性,强调个体观念和行为是基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
在媒介研究中,这一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的意义和影响。
4.2 关注个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现实的关键。
在媒介研究中,社会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如何通过符号、语言和文化实践影响个体和社会。
媒介建构的真实——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
要的职能部门,警务的对外活动需要与社
今年 3 月 11 日傍晚,上海市公安局闵
量报道,警察的公共关系引发关注,让我
会上不同的公众打交道,更离不开他们的
行分局交通警察支队二中队民警,31 周岁
们不禁反思警察的公共关系工作还有什
理解和支持。警察公共关系的提出以及在
的茆盛泉在吴中路虹许路路口纠处一起
么不足,对警察公共关系的反思,有助于
会发生什么,新闻就报道什么。但随着时
而从话语权的角度看,话语是被社会
代的变迁,新闻报道不可能像镜子一样反
结构所构成,受社会结构制约,并且其在
从比赛过程到结果,各类花边新闻到各种
映社会真实,媒介已经无法完整的反映社
意义上也是建构性的。政府是通过媒介来
纪念品的热卖以及一些球迷的出格行为,
218
中。足球世界杯更是如此。从球星到球迷,
现代社会由于媒体和传播的高度发
会真实。
建构和掌控话语权,媒介事实上是政府的
达,人们获得的社会经验的重点已经朝着
但是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
代言人。话语实质上是一种权力,无论是
影像倾斜,而不再侧重于现实生活,
“影像
没有在“镜子论”中提及,因此在后续的研
商业还是政治,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媒介
饱和”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的认知和行
媒体的曝光之后,开始被披上了一件件外
的是性,坚持对性与性别做区分的关键在
又被结构所影响。以世界杯为例,世界杯
衣,让民众注意的焦点开始模糊,甚至被
于,
人类的生理状况不会发生多少变化,
而
是国人民族主义的明显体现。世界杯是中
引导。因此无论怎样,各种媒介在向受众
了人们的欲望、想象和激情,并通过较为
“新闻”建构出的世界距离“真实”有多远盖伊塔奇曼《做新闻》读书笔记
最后,《做新闻》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通 过了解新闻的生产过程和话语权等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 问题和现象。因此,我认为这本书不仅适合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的学者阅读,也适 合广大社会现实的读者阅读。
谢谢观看
在阅读完《做新闻》后,我深感新闻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既可以是反 映现实、揭示真相的窗口,也可以是制造偏见、误导公众的媒介。因此,我们需 要在阅读新闻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 复杂多变的世界。
此外,我认为塔奇曼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她运用生动的例子和通俗易懂的 语言来阐述复杂的观点,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种写作方 式也为我们在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这本书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新 闻如何建构我们的世界。它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要盲目相信新闻所呈现 的“事实”,而要努力探寻真实世界的本质。同时,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明了,深 入浅出,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新闻背后的深层含义。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新 闻领域,对于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塔奇曼看来,新闻是一种“诠释”活动,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构和解构。新 闻的生产过程中充满了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渗透和影响,从新闻的采集、编写到 发布,每个环节都可能引入主观因素,从而影响新闻的客观性。此外,新闻话语 权的分配也是影响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因素。通常,掌握话语权的团体或个人会将 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融入到新闻报道中,从而使新闻成为一种权力工具。
当我们剖析这些细节点时,不难发现它们对整本书的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塔奇曼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新闻在构建社会现实方面的影响力。 同时,她提醒我们要警惕新闻中的“建构”和“真实”之间的差异,不要被新闻 所建构的“假象”所蒙蔽。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作者:张业彤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2018年第15期《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的成书,源自臧国仁对传统新闻定义及新闻客观性的思考。
其基本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新闻并非是对世界镜子般的反映,本质上,新闻是各方力量在[互动]中共同建构出的一种媒介真实。
作为消息来源的组织及其内部文化,作为新闻最终决定者的媒体及其工作常规、内部文化和规范,作为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对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情境预设,以及作为被报道对象的事件本身,都属于影响新闻报道的力量。
在臧国仁已有图式的基础上,我得到了图1。
由于《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对政策、读者未展开详细的讨论,因此图1想要展现的重点是影响单个消息来源与单个新闻媒体间互动形式的因素,而对读者、政策的关系未做改动。
如图1所示,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双方在互动时会受到各自内在文化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个人常受到新闻常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路线、时间)而选择消息来源,另一方面,消息来源也根据其组织文化中的价值观,决定以何种策略或方式与新闻媒体交往。
已有研究显示,组织文化背后的世界观会影响选择何种沟通策略(包括对内对外的沟通)。
开放式的组织倾向于采取双向对等模式,而持较保守组织文化的消息来源则倾向于单向宣传式的沟通行为,因此也更容易和新闻媒体产生资讯不协调的现象。
简言之,[互动]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并非一句体制或一句媒体定位就可涵盖的。
其中,[高层次结构]指向戈夫曼所言的“这是什么事”。
我认为不妨将“这是什么事”当做[中心思想]来理解,其内涵并不是对新闻事件5W的描述,而是对事件的定义。
最后,[框架]也可以通过语言或符号表现,于新闻媒体而言就是其新闻作品的语句句法结构及用字技巧。
在论述[低层次结构时],臧国仁提出,框架须要透过语言或符号表现,对于这个说法,我目前的观点是:臧的理论建基于建构主义,从其理论传统来讲,符号便已囊括了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这一方面我还不是特别清楚)。
目前来说,符号互动是解释人类互动的一种比较好的路径,但人类是否还有其他互动形式,仍有待探究。
文化建构意义下的新闻真实性
是真 实 , 是新鲜 。 一 这两 点是新 闻最为 基 本 的 、 为核心 的本质 。 最 只有真 实 的新 闻 才能消除人们对 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感 。 因
此 , 实 是 新 闻 的 生 命 , 是 新 闻 记 者 的 真 也
日报发行量 。 而根据 { 0 5中国报业年度 20
发 展报告 》 统计 , 截至 20 0 5年 8 , 国 月 我
闻 , 因为我们名词 。 是一 条 这
不 可更 改 的原 则 。 ①
( ) 重 事 实 、 观 报 道 是 每 一 名 二 尊 客 记 者 必 须 遵 守 的基 本 准 则 。 何 一 名 有着 任
家, 统治 阶级为 了巩 固其政 治统 治 , 都会 在物质基础 占主导的前提下 , 竭力维护和 发展其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 而运用的 手段之一就是媒体 。 阿尔都塞就认为意识 形态存 在于一 系列机构 及其相 关的 实践
系 统 ) 教 育 的 ( 种 公 立 、 立 的学 校 系 、 各 私
映社会 现实。 但也有很多 的批评家用 同样 的 比喻来 质疑记者 能否 以 “ 观”的姿态 客
描绘世 界 , 果不能 , 么他们 又在多大 如 那
统 ) 传媒 的 ( 、 出版 、 广播 、 电视等 ) 文化 、 的( 文学 、 艺术 、 体育 比赛 等 ) 等诸 多方
冷 静 的心 态 , 客 观 ” 选 择 和报 道 新 闻 。 “ 地
但是 , 如果 我们从另 一个 角度对这段演讲
进行解读时 ,就会产生一个尴尬 的问题 , 即 :什 么人定义 的真 实才是真正 的 “ 真 实 ”? 记者能在 多大 的程 度上真实地报 道 新 闻? 本文试着从新 闻生 产的几个 环节进 行分析 ,从理论层面来探 讨新 闻 “ 真实 性” 存在的意义。 ( ) 一 大众传媒机构是新 闻生产的根 据地 。 无论在 中外 , 无论是公营或者私营 , 传媒机构都是被统治阶级所控制 。 根据美 国新 闻学会 20 0 4年 的年报 ,2家大公 司 2
媒介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冲击和影响
媒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传媒化阶段,媒介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媒介文化 , 它在认同主体的确认、认知模式的转换以及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颠覆了传统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实现了现代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形态的转变。
[关键词]:媒介文化;文化模式;文化认同。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传媒化阶段”以及大众传媒的形成和发展,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文化研究领域中新的文化形态和研究热点。
由于电子传媒的发展带给媒介文化的重大影响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境遇,同时也改变了内在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样法。
对媒介文化最早的关注肇始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同时媒介文化的产生和概念的形成也来自于这个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所谈及的媒介文化仅仅是具有机械性、复制性、地域性很强的“文化工业”的录制文化产品。
媒介文化内涵及其对人类文化与社会的建构作用早已发生了重大转变。
文化模式是文化研究与文化批判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和核心范畴,“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价值规范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基本的生存方式或样法。
”从这可以看出,作为文化研究核心范式的文化模式,不是简单地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也不同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文化模式潜移默化地制约和规范着个体的行为,赋予人的行为以根据和意义 , 是内在于政治、经济、文化、人之生存方式各种领域中一种运行机理,一种运行方式。
反映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和历史分期所存在的观念、价值及其生活方式的认同。
在当今的传媒化、信息化的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文化模式的界定已不能反应现代人类的生存的新环境 , 我们正在经历和体验着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媒介文化作为现代信息社会及大众文化理论的一部分,已经形成其特有的文化模式,这对于我们理解大众文化现象的发生及其本质规定性、大众文化的基本构成和存在形态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媒介建构 路径
媒介建构路径是指通过媒介手段来影响和塑造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和看法的过程。
具体来说,媒介建构路径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媒介选择:选择适当的媒介来传递信息,例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和传播特点,因此选择适当的媒介对于信息传递的效果至关重要。
2.媒介内容制作:通过精心制作媒介内容,例如新闻报道、广告、社交媒体帖子等,来影响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和看法。
媒介内容需要符合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同时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媒介议程设置:通过安排媒介议程,例如选择报道的主题、角度和时间等,来引导公众关注某一话题或事件,从而影响人们对该话题或事件的认知和看法。
4.媒介框架建构: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符号和图像等元素来构建媒介框架,例如新闻报道的标题、导语和结束语等,来影响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和看法。
5.媒介舆论引导:通过媒体发声、报道和评论等方式,来引导舆论和影响人们的认知和看法。
综上所述,媒介建构路径是通过媒介手段来影响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和看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介、精心制作媒介内容、安排媒介议程、构建媒介框架以及引导舆论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建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建构摘要:新闻传播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闻传播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底,立足于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汲取国外新闻传播经验而建立起来。
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工作的需要,当前我国的新闻传播理论相对落后,急需加以补充和完善。
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在实践中形成,但是随着时代的开展,现有的新闻传播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无法全面指导现在的新闻传播工作。
我国需要新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建构的重要性第一,我国新闻传播工作的需要。
我国现有的新闻传播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社会开展,社会开展速度快,而新闻传播理论的开展停滞不前。
第二,我国特殊国情的需要。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新闻传播理论的引导,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第三,我国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变革的需要。
目前的新兴媒体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传统媒体“绝对权威〞的时代已经过去,舆论格局被新兴媒体打破,需要寻找新的平衡。
第四,解决现有新闻传播实践问题的需要。
教育方面,现在不足新闻传播实践教材,对学生的新闻观教育缺乏。
生存方面,人们对片面的经济效益的追求大于对社会责任的追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来源〔一〕理论根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形成。
在理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现今开展的主题,也是我国的新闻传播理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理论基点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立足于当前的国情,党的新闻传播事业乃至党的整个事业的开展应该与其保持同步。
〔二〕文化根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人文精神、道德理论和教化经验等对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都有影响。
媒体传播与文化形象建构
媒体传播与文化形象建构引言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媒体传播已经成为塑造和传递文化形象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媒介平台,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探讨媒体传播如何影响文化形象的建构,以及这一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媒体传播的力量媒体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不仅能够快速地传递信息,还能够塑造公众对于某些事件、人物或文化的看法。
例如,电影、电视剧、音乐和文学作品等,都是通过媒体传播来展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
这些作品往往能够跨越国界,让全世界的观众了解并欣赏不同的文化。
文化形象的建构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社会中所呈现的整体印象,它包括了历史、传统、习俗、语言、艺术等多个方面。
媒体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展示一个国家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媒体也可以通过介绍本国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传播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面临的挑战然而,媒体传播在文化形象建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导致误解和偏见的产生。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报道角度和立场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同一事件可能会被解读出截然不同的意义。
其次,商业化的压力也可能影响媒体的传播内容。
为了追求收视率和点击量,一些媒体可能会过度渲染甚至歪曲事实,从而损害文化形象的真实性。
机遇与展望尽管存在挑战,但媒体传播也为文化形象的建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这为个人和小团体提供了展示自己文化的机会,也为全球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渠道。
未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媒体传播的力量,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结论总之,媒体传播在文化形象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认识到其重要性,同时也要警惕其中的风险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媒体传播这一工具,为促进全球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媒介、社会真实与新闻文化的建构
作者:王贵斌, 张建中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系,730000
刊名:
当代传播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
年,卷(期):2004(1)
被引用次数:3次
1.翁秀琪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
2.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
3.张锦华媒介文化,意识形态,与女性
4.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5.陆晔作为现代文化情境的"媒介真实" 1995(02)
6.钟蔚文框架理论的再探
7.McCombs大众传播的议事日程作用
8.Stuart Allan News Culture 1998
9.Takeshita T Exploring the media's roles in defining reality:From issue-agenda setting to attribute-agenda setting
1.王源报纸对女博士的媒介形象建构[期刊论文]-大观周刊2011(17)
2.阮群新闻作品散文化现象探析[期刊论文]-思想战线2003,29(2)
3.杨娟中国电影地域形象的建构[期刊论文]-电影文学2007(23)
4.李吉德试论新闻的"文化值"[期刊论文]-新闻三昧2009(1)
5.翁晓华构建电视新闻的文化品格[期刊论文]-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9)
6.黄轶.HUANG Yi现代文学发展与传媒业之关系[期刊论文]-中州大学学报2005,22(1)
7.孙正国延伸与建构:媒介及其文学维度[期刊论文]-学术论坛2005(12)
8.李影(译注)10问李娜[期刊论文]-英语广场2011(9)
9.郑自军近15年来新闻文化研究回顾[期刊论文]-新闻界2004(3)
10.李金山.姬东阳加强地方文化报道丰富企业报纸版面[期刊论文]-新闻三昧2008(1)
1.黄晓斌.成波内容分析法在企业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3)
2.黄晓斌.成波网络内容分析法在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图书情报工作 2007(4)
3.柳金旗《纽约时报》镜像下的另类中国——“神舟五号”报道与议题建构的个案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ddcb20040101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