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儒释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哲学流派,这三家在人生境界的理解上各有不同,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
下面将分别探讨儒家、佛家和道家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仁”。
儒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个具备仁德之德的君子。
仁者,爱人、恕己、尽责、宽容。
在儒家看来,人应该以仁为己任,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与人为善,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他人。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
儒家追求的境界是在社会中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佛家则追求的是超脱尘世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涅槃”。
佛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强调放下欲望,超越世俗的执着,通过修行实现心灵的解脱。
佛家追求的是超越个体的智慧和境界,通过觉悟和慈悲来摆脱人生的苦难,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佛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地,超越个人的欲望和苦难。
道家注重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道”。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顺应天道,与自然共生共存,通过修炼内功,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即不主动干涉和扰乱自然的运行。
道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境地,超越功利和欲望的束缚。
儒释道三家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
儒家追求的是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佛家追求的是心灵解脱和超越苦难的境界,道家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和无为而治的境地。
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境界追求,都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指导。
无论是追求仁德、涅槃还是道德,都是对人生境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和境界的提升。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兴起成为了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儒家和道家都是由亚圣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主要是以孔子的思想为基础,崇尚仁义礼智,强调个人修养以达到社会和谐,道家则强调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讲求自由自在。
两种思想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差异。
一、人性观儒家的人性观是先天的,崇尚天命,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和职责,而道家则有所不同,认为人的本性是空无、自由的,需要追求自由和自在,摆脱尘世束缚。
二、社会价值观儒家的社会价值观是以“仁”为核心的,重视道德、礼节、忠诚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崇尚和谐,社会和谐稳定是儒家思想的追求目标。
道家则不同,强调自在自由,倡导“无为而治”,认为社会的和谐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通过人为方式。
三、修养观儒家强调修养,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归宿,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理性思考、学习经典,获得道德规范和思想的指引。
道家则对此显得淡然,反而更加强调自然、自由和人生哲学。
道家思想中的“道”,便是与天地宇宙自然相融合的“道”。
四、政治观儒家政治思想中政治权力以贤能为核心,国家治理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发展和和谐。
道家的政治观则主张政治体制通达,灵活变通,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性。
五、宗教观儒家对于宗教的态度相对淡漠,虽然他们信奉天命,却不认为自己是神的代表。
道家则更加宽容,接受各种宗教信仰,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方式和方式。
六、人生观儒家重视家国、尊重父母、孝子悌弟等传统美德,但略显局限。
道家则追求形而上的自由以及在这种自由中追求追求真实的生命意义。
七、哲学观儒家认为世界是理性的,也是有序的,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来实现人的价值,而误入歧途的人则必然崩溃灭亡。
而道家理念相对自由,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序和随意的,而人们在寻求自然和谐的道路上正是不断追求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
阅读感想人生下来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婴儿,慢慢的我们成长,经历幼年、少年、青年,然后步入中年,继而逐渐老去进入老年阶段,最终死亡。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都是不同的,那么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又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是“儒”,儒家的人生态度是“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并且儒家强调“有为”,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这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而儒家的“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重对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
其次是“道”,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世”、“无为”、“超现实”的人生态度。
道家的“超世”可以这样说,就是道家的思维跟儒家不一样,儒家思维看问题都是在面上看,那么道家是一个否定性的思维,它就是对现实的制度、社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它都是采取一个批判态度,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来追求一种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且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
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其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具有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伦理道德与社会秩序,而道家思想则关注自然和个体的境界。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及其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伦理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强调“仁爱”和“正直”等道德价值观,并以“中庸之道”为核心理念。
1. 仁爱与和谐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仁爱,即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尊严与权利。
通过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个体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2. 孝道与家庭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孝道是一种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与尊重。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家庭观念的重视,以及对传统家庭价值的承继。
3. 君臣关系与社会秩序儒家思想主张建立和谐的君臣关系,君主应以仁爱之心统治国家,而臣民则应忠诚履行职责。
这种思想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公正,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得以建立和延续。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另一支流派,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道家的核心思想中,追求道与自然、反思人生与境界始终贯穿其中。
1. 道与自然道家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与法则,是一切存在和变化的本源。
个体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通过修行融入宇宙的运行,达到超越人世尘嚣的境界。
2. 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放弃欲望与功利,顺应自然的规律。
以此相提倡的个体行为方式,强调无欲无求、自然而然,使得个体的生活更加均衡与充实。
3. 非攻与无为而无不为道家思想强调不主动侵害他人,提倡用柔和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同时,道家也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即个体行为要随遇而安,顺应形势,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在。
总结: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社会和个体层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与社会秩序,注重人际关系与家庭观念,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种稳定与和谐的价值观。
辩证的看待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文
辩证的看待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首先,我们来看看儒家。
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强调做一个有修养、有教养的好人。
这些道理都说得好有道理!比如说,要对别人有爱心和善意,这样别人也会对你好;要尊重长辈,对长辈礼貌用语,不能随便乱叫;还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不能撒谎。
可见儒家的思想教导我们怎么做一个品德高尚、值得别人尊重的人。
可是,儒家有时候也有一些小小的不足。
比如它过于拘泥于一些繁文缛节,有些规矩看着有点啰嗦。
再比如,它对社会地位的高低非常看重,觉得君王和臣子、父母和儿女,不能混为一谈。
这样未免有点不太公平哦。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道家。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比如说,既然大自然本来就有四季轮换,我们就要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活;天气转冷了,我们就添件衣服御寒,而不是去逆天而为。
这种思想让我们学会了顺其自然,而不是勉强改变。
可是道家的思想有时候也容易被人曲解。
有些人就误认为"道法自然"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用努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就行了。
显然这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曲解和歪曲。
道家其实并不是鼓励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希望我们做事要随机应变,不要勉强违背自然规律。
所以,我个人觉得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有长处,也都有一些小小的不足。
我们要取长补短,学习儒家注重修身养性、遵循礼仪的好品质;同时也要学习道家顺其自然、随机应变的智慧。
只有把两家的长处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生活有道的好孩子。
好了,作文就写到这里,谢谢大家!篇2【辩证的看待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儒家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
儒家认为,人要先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对儒家道家的粗浅认识作文
我对儒家道家的粗浅认识作文儒家与道家,两种不一样的智慧。
儒家,嗯,那个教我们要善良的学派。
你听过“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吗?这就是儒家的金句,告诉我们要对别人好点,别做让
自己后悔的事。
儒家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和家人、朋友、国家相处。
他们觉得,通过修身,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人,这样社
会也就和谐了。
儒家就像那些老一辈的经验,告诉我们怎么活得更
有价值。
道家呢,他们就像是山里的隐士,喜欢和大自然打交道。
道家
主张“无为而治”,意思是要我们顺应自然,别瞎折腾。
他们觉得,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只要跟着走就行了。
道家教我们怎
么放松,怎么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他们觉得,只有心静如水,才能
看清生活的本质。
道家就像那些隐居山林的高人,给我们指点迷津。
儒家和道家,虽然不一样,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儒家告诉
我们怎么做人,道家告诉我们怎么活得更自在。
两个学派,各有各
的好,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会。
其实啊,我觉得儒家和道家就像是两种不同的饮料。
儒家像是热茶,温暖人心,让人舒心;道家像是清泉,清凉解渴,让人心旷神怡。
不管是哪种,都有自己的味道,都值得我们去品尝。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首先,儒家人生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们认为个人的追求应该以社会和家庭的利益为前提,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是获得和谐社会的关键。
儒家主张,通过孝顺父母、友善兄弟、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等行为,来达到和谐共处和社会和平。
儒家的人生哲学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行为,使得社会可以更加和谐稳定。
与之相反,道家的人生哲学注重自然和自身的修炼。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一体,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真理。
他们认为个体应追求达观和无为而治,通过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道家的人生哲学追求个体的解脱和自由,主张超脱尘世的功利追求,通过独立思考和超越常规,来达到人性的升华和超越。
另外,儒家和道家在人生价值观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儒家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行为准则,追求仁爱、礼仪和道德的感化。
他们将人的价值看作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追求和幸福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比之下,道家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追求和修炼,追求自由和无忧的状态。
他们认为个体的内心宁静和自由即是最高的价值。
此外,儒家和道家在对待权力和治理的观点上也存在不同。
儒家主张正统礼制,重视君主制度以及权威的分配和秩序维护,以此来保持社会和谐。
他们认为,政治制度和权力分配应该基于人伦关系和道德行为,通过合理的秩序来实现国家治理。
相反,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无为而行”,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让自然和人性自发地运行,杜绝人为的枷锁和约束。
在总体上,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可以说是互补而不矛盾的。
儒家注重社会关系和道德价值,强调社会秩序和责任;道家注重个体追求和内在修炼,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和道家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和包容特点。
无论是追求社会稳定与和谐,还是倡导个体自由与精神解放,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都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和路径。
我对道家儒家的粗浅认识作文
我对道家儒家的粗浅认识作文道家与儒家,两种不同的智慧。
说起道家,我就想到那种“道法自然”的劲儿。
你知道吗,道家讲究的就是随遇而安,啥事儿都别强求,让自然去决定。
这种思想,说实话,现在听起来都觉得挺酷的,尤其在我们这种快节奏的生活里,有时候真需要放下那些执念,学学道家,让内心平静点。
再来说说儒家吧,那就跟道家完全不一样了。
儒家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听着就挺有气势的。
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我觉得儒家就像个老师,一直在教导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这个社会。
你别看道家和儒家好像水火不容,其实它们也有相通的地方。
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不就是告诉我们别瞎折腾,做好自己就行了吗?这跟儒家说的修身养性,其实挺像的。
还有啊,道家强调的顺应自然,也是在告诉我们,尊重别人,尊重社会,这不就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吗?
在现代社会,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还是很有用的。
道家教我们怎么放松,怎么享受生活;儒家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对待别人。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之比较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之比较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动乱时代的儒家和道家,不管是在那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年代,还是在此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彼此间在思想文化上的分歧和对立一直都存在。
在这里,我试图从人生观入手,针对儒道两家在人生观上的异同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儒家注重现实,强调出仕,中庸思想为历代推崇,故贺昌群先生以一“中”字为儒家要义。
儒家又是与礼教相联系的,其中很多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已深深刻入士人心中,成为“君子人格”的一部分,详见周海平专著。
因此可以说儒家追求的人格是一种“君子人格”,其最高境界是“成圣”,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道家尤以老庄为著。
《老子》第25章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道家崇尚自然,追求“道”和虚无,这种意识反映到人格上就是一种率性脱俗的人性了。
正是由于崇尚自然,所以很多礼仪和道德准则在这里就变成可有可无的了,追求的就是那种“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境界。
庄子在解放人性方面进一步发挥,他的逍遥精神迎合了隐士们和一部分士人们的胃口,这些崇尚“真”与“自然”的不矫饰的士人都是与“至人”人格相一致的。
因此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种思想风尚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整个时代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儒家同道家一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那就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在物质生活贫乏和优裕的情况下,人们都可以通过道德品行的提高来达到满足,形成内在的愉悦。
儒家比道家重视道德修养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儒家也更重视人文修养,为培养君子“温、良、恭、俭、让”的性格,儒家创造了一套提高人文素养的机器,即“诗、书、礼、乐、射、御”的培训方式,以培养君子的内外兼修的人格。
因此将儒家哲学称为是一种道德教化学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孔夫子始,历代儒家学者都为人们描绘了一个“老安少怀、社会有序、天下大治”的社会理想。
道家的人生观,被孙立群先生概括为“贵适意”的生活观念,这种生活观关注人生的本质东西,这样生活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衣食住行,而转而为对生命的享受,对自由的追求,对生命意识的强化。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道教与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两大重要学派,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两股主流力量。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将分别探讨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源自老子所创立的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道”和“无为”。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一种超越人类理智的道构成,追求道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而无为则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承袭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始于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仁、礼、义、智、信等。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的“五经”中,尤为重要的有《论语》和《大学》,它们强调了修身以及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三、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1. 人性观点的差异道家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倡导个体的放松自然,体验宇宙的奥秘,认为人性本善。
而儒家则强调在人际关系中的修身做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来进行矫正和约束。
2. 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达到社会秩序的最好方式,倡导非礼勿视。
而儒家则强调礼仪规范,在礼仪的引导下维护社会秩序。
3. 对于权力和统治的态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过度干预,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滥用。
而儒家则推崇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只有君主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秩序。
4. 对于教育的理念道家注重的是个体的修行和领悟,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
而儒家则注重培养人的德才兼备,并强调全民受教育的普及。
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修身养性,注重自然、无为而治;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尽管两者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两者也是互补、相辅相成的。
儒家、道家、墨家的人生价值观!懂了它,就懂了中国文化!
儒家、道家、墨家的人生价值观!懂了它,就懂了中国文化!1.儒家人生价值思想。
中国文化基本上由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思想组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的核心是爱人,在孔子看来,仁就是有差别的爱人,他要求我们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去爱别人,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是兄弟、朋友等。
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仅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更是人的最高价值标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道。
因此,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活着的责任就是彰显和发扬大道。
这一点,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得更加清楚,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古代的士,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曾子交给知识分子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担当和使命,就是弘扬大道,死而后已。
这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
儒家认为,与弘道、行仁相比,富贵利禄不值一提。
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整天想着吃香喝辣坐吃等死的人,孔子是看不起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也,未足与议也”。
人的价值是在成全道。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认为,在弘道与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要牺牲生命去成全“道”。
孟子在这个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思想。
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强调的不是个人的功名富贵,而是要为社会做贡献建功立业。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许多儒家的思想家,都是伟大的爱国者,他们带着强烈的济世安民的思想。
宋代著名思想家张载写的副对联,称为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状和宣言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大思想家顾炎武更是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最强音。
因此,我们可以说,儒家的价值观就是仁者爱人、报效国家。
2.道家的人生价值:回归自然,避世保身。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的异同点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的异同点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的异同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上两座对立统一的高峰,又有当初孔子问道于老子,所以二者既存在不同点,又存在相同点。
中国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所选择的是儒家,而不是老子的学说。
汉武帝从汉初崇尚黄老之术转向独尊儒术,一定有其迫不得已的考虑。
对他这种被现实政治的具体问题纠缠着的统治者来说,道家的理论与现实距离太大,而儒家理论与现实社会政治过程的差距较小,可操作性比较强。
道德经的深刻博大反而阻碍了其推广应用,只有在消灭私有制的时机成熟之后,等到那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出现之后,它才能一展身手。
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只能被束之高阁。
在大道与现实差距很大而人们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儒家学说作为一种不彻底的学说反而更加适用,它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政治经济过程的情况下,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包括佛教也是如此,置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于不顾,一厢情愿地追求开悟。
正是由于儒学与佛教在理论上没有深入到人性与社会政治经济过程的有机联系,因而能够与私有制兼容,所以便能够被统治者接纳,被奉为国教,实际地发挥着引导人心的作用,维系着道统的延续。
儒道之间人生观的相异性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从代表人物上来说,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孔子是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出生的殷商后裔,面对西周末年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他体内本就蕴含着对旧有封建制度的本能维护。
儒道人生观对比
儒道人生观对比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儒道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儒家尊崇礼乐,向往着人与社会和谐并存,统一而和合,认为整个国家与社会应该按章按序运行,主张君臣长幼各循其道,如此方有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
而道家则恰恰相反,他们摒弃一切秩序和规矩,他们眼中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在自然与社会中“无为”进而成就“无我”,才是他们所爱。
这样的观点也塑造了儒道两家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儒家向往的人生是“出世”,是到社会的滚滚洪流中去建功立业。
“立德”为先是儒家人生观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其主张人生在世无论有无功名,有无资财,都要有道德,德乃人生之基。
《大学》开篇便直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讲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对德的追求又是具体的,“格物、致知、修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人生观看上去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令人热血澎湃。
以汉朝举“孝廉”为官为始,以德治国的思想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
“立德”之后是“立功”。
儒家的人生之道还在“亲民”,在“齐家、治国、平天下”。
与德相济,便成了我们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对国家与社会现实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关切。
“以天下为己任”强调着人的社会性,高呼着人的社会历史责任,高度重视着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
简要而言,这是一种建功立业的济世开明的人生取向。
虽说孔子曾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实际上,儒家的这种“隐”是一种蛰伏,是积蓄力量等待救国救民的韬光养晦。
于是乎他们在这样的“隐”中也时时关注“邦”的情况,所以诸葛亮才能在刘玄德三顾茅庐之时,妙计连连,未出草庐而三分天下。
试想倘若在“邦无道”的东汉末年,孔明先生真的是每日“隐”而吟诗品茗,他又如何识得曹操、孙权等辈,又怎知天下之势可成鼎足?答案只有一个,他“隐”是假,卧龙于野是真。
在“邦无道”的社会中,类似诸葛亮这样的儒生更加渴望着“为万世开太平”,更渴望在这样的乱世中建立自己的功名。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悠悠千年,泱泱华夏,在神州大地上不仅流淌着黄河、长江两条孕育中华民族的大河,还蓬勃生发出两大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文化流派,一个姓儒,一个姓道。
它们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催生出来的儒家和道家。
这两家的思想文化无疑是在中国文化大流中不可或缺的两支重要支流,并且它们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传统文化的两个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所作出的贡献更是不匪。
可以说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主要人格很大程度上立于这两大学派。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内涵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诸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既有对天地大道的论述也有对为人处世的议论。
但我个人认为儒道两家的诸方面中真正对后世影响之大影响之远的还是他们的人生哲学。
我们很多人都是很平凡的,不像一些文人大儒热衷于研究儒家道家的十分深奥的道理。
相反对我们大多数人具有更为现实指导意义的更为容易接受的还是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简单、深刻、实用。
正因为这样这两家思想才会在社会阶层传播开来,深深的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液之中。
已经历经千年的儒道思想的人生哲学方面对后世乃至我们当今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作出的深入思考和比较分析在我们当代思想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看似对立一个有为一个无为,一个积极一个消极,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但这其中又有着诸多的丝联。
准确的说儒家和道家思想是既对立又统一,既区别又联系。
就像于丹教授所说的那样儒道应该是并济的。
他们各自在对立的时候有事互补的,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某一些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上还是一致的。
几千年来儒家和道家一直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下面对儒道两家的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
在中国古代先贤对贤德的定义就是人有十大美德,而“仁”就是首要的。
由此可见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十分尊崇人性的,它是一门关于人的学说,换言之这便是它的人生哲学。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人生修养观各有特色,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儒家的人生修养观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常。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必须具备这五种品德。
其中,“仁”是核心,主张爱人如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以仁爱为基础;“义”则是指做人的原则和道义,要求人们应当遵循天理、国法、人情等;“礼”是指礼仪、规矩等,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智”是指智慧,要求人们应当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信”则是指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
与儒家不同,道家的人生修养观则强调“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度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强求,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多地干预自然规律。
同时,道家也强调“柔中带刚”,认为一个人要善于顺应环境,善于应对变化,同时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原则。
释家(佛教)的人生修养观则注重“因果报应”。
释家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一切结果都有其原因。
人们的行为会引发相应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就会得到好的报应;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就会得到坏的报应。
因此,释家主张人们要行善积德,去除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以达到心灵的净化。
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注重内心修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注重自然规律和个人的顺应能力;释家则注重因果报应和心灵的净化。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要成为有修养的人,需要兼修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道家思想则可以帮助一个人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应对变化,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然;释家思想则可以帮助一个人净化心灵,消除内心的烦恼和执着,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当然,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观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和相悖之处。
例如,儒家强调积极入世,道家主张超脱世俗,释家则注重出世修行。
道家与儒家思想总结
道家与儒家思想总结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两个重要分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道家以“无为而治”、“返璞归真”为核心,强调自然、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原则;而儒家则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强调人伦关系、社会秩序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本文将分别从宇宙观、人性观、政治观和教育观等方面对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进行总结。
一、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宇宙观: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自律的整体,宇宙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干预。
强调自然万物皆有自我生成的原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 人性观: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追求内心真实。
3. 政治观: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放弃权谋和政治斗争,倡导无为而治的理念。
认为政府过多干预社会会干扰自然的发展,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
4. 教育观:道家对于教育的看法是尊重个体的自由成长,强调培养个体的内在素质和自主能力。
倡导一种自由自在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性发展。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宇宙观:儒家认为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宇宙万物的运行是由天道所决定的。
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相互关联,主张顺从天之道。
2. 人性观: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道德修养的高低。
强调人的完善和提升,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政治观:儒家主张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仁义关系。
主张君主应当以仁义为本,推行以礼制定的政治体系,实现社会和谐与安定。
4. 教育观:儒家对于教育的看法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倡导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注重培养人格的完善。
总结起来,道家与儒家思想在宇宙观、人性观、政治观和教育观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道家注重自然、自由和无为,崇尚个体的自由成长和追求内心真实;儒家则注重社会秩序、伦理道德和仁义关系,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的观点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的观点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两个重要的流派,虽然它们都起源于同一个时期,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它们在一些核心观点上存在不同之处。
一、人性观点:儒家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完善之处,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最高境界,达到个人的完美。
儒家重视道德伦理规范和家庭关系,崇尚孝顺、忠诚、礼仪等传统价值观念。
道家则更加强调人性的自然和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法则,顺应自然环境,不违背道德规范,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和谐。
道家讲究物我合一,强调心性的自然和内在的心灵境界的修炼。
道家认为个人追求道的境界,重在修身养性,通过摒弃功名利禄的欲望,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二、政治观点:儒家注重政治和社会治理。
儒家思想中的“仁政”观念强调君主应当以仁心对待百姓,而百姓也应该以孝道忠诚来奉献于君主。
儒家主张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通过法制和道德教育来实现社会的安定与进步。
道家则强调非行政干预、无为而治的观点。
道家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社会事务,减少对人民的控制,以达到社会的自然和谐。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治理社会应遵循自然规律,摒弃权谋和政治斗争,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静。
三、修身养性观点:儒家注重个人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通过不断学习、修炼来完善自己。
儒家思想中的“五常”观念,即仁、义、礼、智、信,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行为的准则。
道家则更注重心性的修炼和追求内在的变化。
道家追求个人内在的自然与和谐,主张减少物质欲望与功利心的束缚,跳出自我,享受内在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注重通过修炼“无为而治”的境界,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四、道德观点:儒家注重道德的教化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忠诚、礼仪等道德规范,倡导个人应当不断自我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角色和责任。
道家则更注重道德自觉与超越。
道家强调人应当返璞归真,实现道德的自觉与自然的追寻。
儒家和道家的完美人生观
完美人生自古儒道皆存在相同与差异,二者相辅相成,贯穿了整个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留给后人不尽的感悟。
儒家和道家皆有自己的境界,对人生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对完美人生的认可。
历史在变化,追求亦随之升华。
在这两千年里,儒家的思想境界也是不断变化,对完美人生的追求也是各有不同,时期不同,追求的东西必然不同。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孔子当年一时的追求,希望自己能过上这种清闲的日子,无忧无虑,享受大自然的风光,或许那一刻的孔子认为完美的生活即是这样的,但是时代决定了这只是一种假象,是不切合实际的存在。
在那个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年代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士更多的希望是安定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能完成这样的才是完美的人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段话可以完美的诠释当时儒家人的人生追求。
当天下既定,封建王朝取代了诸侯争霸之后,人民的生活趋向稳定,儒家人的思想有了进一步升华,他们不再局限于为民,而是为君为国,看过了太多的思想门派的消逝,他们知道只有为君王服务,才可以得到儒家的存活与壮大。
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人的思想一下有了巨大的改变,入朝为官,有功于国,有利于君,有惠于民成了他们新的人生追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或许是最能概括儒家学子的一句话了,先修身,后齐家,最后可以为君王治国平天下,这可谓是最完美的人生了,从此以后,无数的儒家人士活跃在中国政治的舞台上,伴随着王朝的兴衰成败,历史的替代迭更,儒家人始终把这种思想作为自己的一生追求。
无论是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昌黎,宋代的范仲淹。
他们都完美的诠释了儒家的思想追求,完美人生的含义。
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认识的总结
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认识的总结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两大流派,对于我们理解并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提出了仁爱和中庸的理念;而道家注重自然和内在的修养,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
本文将对儒家和道家思想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仁爱,即与人为善,关心他人的福祉。
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并达到完善的境界。
儒家强调个体和全体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和地位,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中庸的理念是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了人的行为应该遵循恰当的节制和中立,而不是过度的极端。
从某种程度上说,儒家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社会和家庭伦理的基础。
其次,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人的内在修养。
道家强调通过修炼和追求道的方式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我实现。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然的道,顺应天道,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
道家主张放弃功利主义的追求,追求自我和谐、自由自在的状态,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同时,道家强调心性的修养和内在的平静,在外界纷扰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道教强调沉静内观和身心一体,以此来追求与自然的合一和人生的真正智慧。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对于那些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在修养的人来说,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与世隔绝的修炼路径。
儒家和道家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注重实际生活和社会伦理,而道家则更注重个体与自然及内在自我的关系。
其次,在价值观上,道家追求自由自在、追求与宇宙和谐的状态,而儒家强调中庸和社会道德的平衡。
此外,儒家在政治管理上更加强调行政管理和社会秩序,而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国家应当少干预个体生活。
尽管存在这些差异,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人性、伦理和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文化自觉时代的儒家与道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儒家崇尚礼乐,道家师法自然;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维护现实既定的宗法秩序,道家则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以追求理想中的“无我”境界;儒家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追逐功利的,道家的思想主张则是倾向于出世的、超然物外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根本点上,儒家和道家都是以对方为反对派出现的。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蜂起并作、纷然淆乱的诸子争雄中,尽管儒、道两派的对立最为明显,互相攻击最为激烈,然而这两大学派却由于在对方的基本点上,特别是在“社会”与“自然”这个最基本的方面各自把握了一端,这便使得他们能够在对立中实现广泛的交融和互补,从而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关于宇宙万物,以及人类之由来,儒家否认上帝创造之说,认为乃是阴阳二气所和合化生。
易言之,乃是本乎自然;宋儒又将天地阴阳理气之说,加以推演,谓“太极”乃万物之始,又谓“太极”本于“无极”,无人能穷其源。
至于人类的本真,以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孔子仅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表述和“有教无类”的说法,开始并未绝对主张性善,一般人都以为儒家主张“性善论”,其实也未必尽然,荀子曾以“性恶”之论作为自己竭力倡导的主张。
他认为刑政礼法之兴,乃之所以防微杜渐,正足以证明人性之为恶。
儒家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孟子,特别强调“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人无不
善,水无有不下”;由于孟子在儒家发展历程中地位之重要,以及其辩才之无碍,因此后人都把孟子奉为正宗,而视荀子为异端的代表。
儒家人生的大道,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明明德,止至善”的层次则在“格物,至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倡导人生当“尽其在我、以生为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孔子虽亦曰“天命”,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但是他对于最重要、最根本的“天道与性”,却存而不论,不可得闻,可称得上是舍本逐末了。
所以儒派学者,大部认为“天道远,人道迩”;“未知生,焉知死”。
他们的人生态度,只是乐天知命,注重现实。
他们的工夫,在于存心养性,明德、修身。
他们虽也有一套“浩气长存”、“精神不死”的道理,用以自慰,却终不能解决人类生死的大问题,这不能不说的确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缺陷。
儒家是中国建立最早、延续是最长久的一个学术派别。
然而儒家又是一个内部分化十分严重的学派,既有唯物与唯心的抗争,又有进步与保守的对立。
但总体来讲,儒学对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思想文化、人生观问题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所崇尚的是“礼”和“仁”。
其云“女为君子儒,毋位小人儒”,其实质就是孔子教导弟子不要执著的追求衣食上的富足,而要把追求个人道德上的完善和治国安民之道作为人生的目标。
《论语》有云:“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爱人,
是推己及人的爱,是对民众的泛爱,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儒家对人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对己,所谓“仁”,首先是“克己复礼为仁”,此言克己为仁;其次,“刚毅木讷为仁”,此言厚重为仁;再者,“仁者不忧”,此言悦乐为仁,三者之“仁”足可见儒之仁。
能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的就非道家莫属了。
老子的“道”与“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
在人生观方面,《庄子》可谓是很有特色的,他所极力奉行的是“出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而反对与统治阶级合作的所谓的“卑鄙”行为;为统治者卖力的人,庄子也是很鄙视的;在财物和感情方面,庄子明显的是重感情而轻财物的。
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虽淡却很亲近,小人虽表面热情,实际上却没有沟通感情,只是相互利用,尔虞我诈,各有稻粱谋而已。
为了保全身体,庄子是极力反对仁义的,这方面是与儒家倡导的“仁”完全对立的,他认为任义是“残生损性”的,严重破坏人的自然本性。
他主张随心所欲,任其自然。
我认为庄子的一些思想确实存在着合理之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生观是虚无主义、悲观厌世的。
我们现在研究这些学问,只有辨证的去认识它,才能真正的、深刻的理解其内涵,以及它对现实积极的指导意义。
儒家与道家是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是相互补充的,我们必须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去认识,才可能从中获取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有些时候,我们还不得不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
能达到更加完善的效果。
“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以客观的、辨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儒家与道家,才是我们研究文化的正确方法论。
我不太喜欢南怀瑾的文章,但对他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欣赏。
他曾对释道儒之于中国人有一比:儒就像粮店,人们吃饭离不开他;释就像百货商店,日常用品人们离不开他;而道就像药铺一样,平日里你完全可以忘掉他的存在,可万一生了病什么的,你就会明白其作用。
粮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而又易于大家接受的药品,那么,儒家的人生观只是道家人生观的一种特殊易于接受却非本质的情况。
这样,你就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豁达,什么叫真正的快乐,什么叫真正的人生!
作为一个普通人(所谓普通人即非孔子、释迦牟尼之类的神仙),最高的人生观境界就是,对个人的欲望采取道家的态度;而对社会,对自己效命的“皇帝”或管辖的“臣子”,表现出儒家的人生观来,所谓内道外儒。
这是超越虚伪和真诚的大成,而不是腐儒们所说的“虚伪”。
《神雕侠侣》里有一段杨过拜访独孤求败剑冢的描写,独孤求败
共埋了四把剑,分别为:
一、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二、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不祥,乃弃之深谷。
三、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四、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
这便是道家和儒家人生观区别的真谛。
不论是何种宗教哲学流派,其本质目的不外乎是达到主观为自己和客观为别人的完美结合,差别只在于如何用吸引人的手段获得支持,独孤先生的四把剑,指明了儒道差异的奥妙!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儒家的第一境界。
人生而求功名,需要寒窗苦读,幼有名师,长有良友,而后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处处显山露水,努力想取得名声,终于被一个上层人物叹到“后生可畏”,功名到家,很多人止于此。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儒家第二境界和道家第一境界。
对于儒家,成名之后便报着达则皆济天下和让自己更出名的目的去努力作更多的自己所认为正义的事情,此时定会有些心浮气燥,终会做出自己认为错误的事,误伤义士不详,而这并不会影响他已经很大的名声。
如果开始反省自己整天的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的时候,便达到道家第一境界,弃之深谷是进入道之门槛的第一步。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儒家最高境界和道家第二境界。
成就名利之后从之于的诸多“善事”使其更上一层楼,几载的辛苦换来了“集大成者”的伟名。
儒家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坐享后来者的景仰与供奉。
待到天年之后,尚有名利贞节之类的牌坊标榜所谓的成就。
儒家终其一生为名利所羁绊,逃脱不出世俗的圈子。
无锋之重剑,不工之大巧,道家的第二境界以俗人一个的表象存在。
对于世之芜杂,他可以出入以自由身。
无名,但有形。
四十岁後,不滞于物,草木之石均可为剑,道家之最高境界。
人们常说无为而治和以退求进是道家的两个精髓,而实际上我认为是浪漫,不为有形所累的浪漫。
《世说新语》里有“竹林七贤”之一刘伶的一个故事: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物中。
人见讥之。
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珲衣,诸君何为入我珲中”。
刘伶固然追求快乐,但是对于超乎形象者有所感觉,即超越感或随心所欲感,这种感觉就是浪漫的本质特征。
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这就是冯友兰先生说的天地境界,不滞于物,不耽于形。
至此,也就是准神仙了,又有何求。
所以,内道外儒应该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生观,儒只不过是道的
一种特殊情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