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不应功利化

合集下载

教育乱象背后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乱象背后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乱象背后的教师队伍建设生活中,总有一些教育乱象连续不断地昭然于世:“教师让学生登报道歉”没有挽回尊严,反而会失掉了师德,这道出了一个心胸不宽广的教师,又怎能获取学生的尊重;某校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伤害了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交不起补课费,不堪老师再三催讨,两名小学生选择了服毒自杀,这让教师强制有偿补课的潜规则染上了血色……在这些教育乱象的背后,“少数教育者身言不正,甚而腐败徇私,比一般行业腐败影响更为恶劣。

”不仅污染了学校教育环境,还让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萌发和塑造期的中小学生受害无穷,让学校教育显得苍白乏力。

异样的学生管理方式呼吁学校需要给孩子留一块干净的地方,不要总是用成年人的思维把一切都用分数或金钱来衡量。

不妨深思,学校更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从而实施有效的学生管理创新,回归教育本真。

淡化功利气息,彰显纯真教育本色据某媒体报道,一些学校对高中毕业班教师的奖励办法:每考取北大、清华一人,任课教师各奖励1万元;如果学生获得市高考状元,任课教师追加奖励1万元;如果学生获得省高考状元,任课教师追加奖励2万元。

试想这种奖励一旦成为教学工作中的“政策导向”,成为广大师生的“价值观”,进而成为师生们“万众一心”的追求,其副作用不容小觑。

又如,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利益驱使和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个别教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利益至上思想严重,不热心本职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创收上;有的教师利用职业之便,进行有偿办班、有偿辅导,把重点内容、关键要点留到课后补习班上讲,从中谋取私利。

教育不应功利化,更不能商业化。

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眼睛只盯着个别名校,甚至将基础教育假想成只为个别名校输送精英,只能将教育逼上绝路。

殊不知,学校的使命在于实现教育的本色。

从来不存在真空的学校,学校本就是社会的一个侧面,社会上各种价值观都会在学校中得到反映;但同时学校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

陶成章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

陶成章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

陶成章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陶成章的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陶成章是中国现代知名教育家和教育改革推动者,他通过自己对教育理念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名言。

本文将介绍陶成章的不低于20句名言,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理念。

正文: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2. 真正的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3. 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

4. 学校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小型模拟社区。

5. 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学生的教育环境应该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

6.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核心,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7. 学生应该被教育为自主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寻求知识。

8. 教育不能过于功利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9. 教育应该促使学生对社会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10. 学校应该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11.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而不仅仅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

12.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教育的关键,教师应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4. 教育的过程是无时不刻地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15.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16.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他们的全面发展。

17. 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18. 教育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

19. 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仅局限于分数和考试成绩。

20.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结:陶成章的名言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他的理念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注。

这些名言为我们提供了改进教育体系的启示,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教育的真谛。

老师发红包 片段作文 指办法2017-04-11

老师发红包   片段作文  指办法2017-04-11

想要防止“焦老师式教育”的兴起,需 要每一个人回归教育,从源头做起。学生应 当自觉遵守学校制度,按时到校,认真听课, 努力学习,提升自我。老师应当努力做到因 材施教,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教学 手段,使课堂变得既充实又有趣。家长、学 校乃至社会都应为教育出一份力,提供多样 化的教学资源。教育是大事,没有人可以袖 手旁观。(指办法) 155字
以“周测片段”憬悟“时评写法”
教育不应功利化(恰切题目)
对督促学生学习而派发红包,此等 举动看似活跃了课堂,改善了师生关系, 实则是对于教育本质的偏失,是一种不 值得提倡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功利化 的表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材料+亮观点)
71字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为人师表,自然应将以提高自己的知 识水平,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为第一要义, 以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人生态度为职业目标。 (原因1:老师的作用) 73字 利用金钱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仅 是教师本身教学水平低下的表现,更是对学 生的一种误导,使原本应真挚朴素的求学态 度变成了一场功利的玩笑。此番使教育变味 之举,非但不能传正道,授正业,解真惑, 还会使学生走歧途,习歪理,终而惑。(原 因2:此举的危害) 110字
教育是人类最为伟大的事业,更是 湍急时代激潮中一泓必须捍卫的清泉。 欲改现状,必纠歪风,从根源来说,教 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 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 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 感。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尊重师长,尊重知识。
(从两方面“指办法”)
128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出议论文的第一段( 10分)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 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 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 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 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 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 “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 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表明自己的态度,阐 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 意,完成写作任务,字数100-120字之间。

陶行知的三十句教育名言

陶行知的三十句教育名言

陶行知的三十句教育名言1.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培养创造力与实践能力。

2. 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应该从学生中学习,而不是只教不学。

3. 教育需要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理解,可以让学生去发现、创造、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4. 教师的品格与能力,是教育的基础。

5.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应该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启发学生自主、求知的兴趣,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7.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面对现实、掌握未来的发展。

8. 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培养人才,更在于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9. 科技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验、创新感受科技的神奇。

10. 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应该得到关注,学校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11. 教育需要有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不能只看重分数和升学率。

12. 父母的爱应该是爱孩子的天性、才干和内心,而非只是为了面子和成就。

13. 教育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理智发展,也要关注情感、品德、人格等方面的培养。

14. 伦理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它不仅关注个人行为,也意味着责任和义务。

15. 学生应该接受不同意见的教育,培养尊重他人,包容多样性的思维。

16. 学校应该让学生接受更加自由、平等的教育,让学生更加关注内在的成长和发展,而非仅仅求高分。

17.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点,帮助他们成长。

18. 学校应该注重生命教育,告诉孩子们生命的宝贵和人性的尊严。

19.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让孩子们掌握自己的情感,并学会处理情感问题。

20. 教育不能过于功利化,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和名次,这样只会剥夺孩子们的童年快乐和自由。

21. 教育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和实践。

22. 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是教育的核心,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和思考。

教育功利化

教育功利化

教育功利化——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摘要:关键词:1.引言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快速增加,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是,作为人类灵魂塑造工程的教育,虽然一直在致力于改革,却收效甚微,成为人民一直争议的焦点和批判的对象。

究其原因,社会现实引发的教育功利化与教育本质的相悖,在今天的中国,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2.教育功利化在中国的传承2.1教育功利化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达到最大善”的行为,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和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教育功利化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在于教育最终所塑造的人对社会的最大快乐值。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之初,并未有个人教育功利化的思想,之所以发展到现在的状态,则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家长、社会、学校、教师的影响而逐渐产生的背离本心的思维方式。

2.2教育功利化的历史沿革这里叙述的历史指从教育产生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段时间。

教育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匮乏和生产方式的落后,人类为了种族的延续而对后代进行技能的教育。

这个时期的教育的功利性教弱,主要是为了种族的延续,是正的功利化。

但我们依然不能说这个时期的教育是文明的。

教育的功利化由弱到强的转化是伴随着等级制的出现,自从原始社会进入到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统治者就把教育教育作为驯服百姓的工具,而普通百姓则把教育作为功利的象征。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三味书屋正堂的孔子画像中,孔子背靠鹿,谐音“禄”。

这些都足以证明在古代社会的教育仅仅是为了营生,为了荣华富贵,而对教育的本质——人的发展没有任何阐述。

虽然历史朝代不断变更,教育内容不断改变,但是可以看出以下两点:等级制度产生之初就对教育功利化形成规定。

教育内容的变革虽然各朝各代不尽相同,但总体局势是走向僵化与陈旧,没有更新。

如何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如何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如何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如何尽量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艺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功利化倾向的影响。

一些家长和学校过分强调艺术的实用性,将艺术教育视为升学考试的工具或谋生手段,忽视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这些功利化的倾向不仅扭曲了艺术教育的初衷,也扼杀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尽量减少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突出艺术教育的本质价值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以及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和情感的培养。

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艺术的奥秘,感受艺术的魅力,领悟艺术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改革评价体系,崇尚多元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个性和情感表达能力。

为了避免功利化的倾向,应改革评价体系,将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新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纳入评估内容。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实践,鼓励个性化表达,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例如作品展示、艺术实践评比、艺术节等,来评估学生的艺术学习成果。

三、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艺术学习机会,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创作。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艺术展览、艺术节、艺术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同时,学校应该重视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发展平台,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家长和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尽量减少功利化的倾向。

家长不应将艺术教育仅仅视为升学考试的工具,而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学校应该将艺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将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升艺术素养。

五、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力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

现代教育是否过于功利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

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和就业竞争,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

教育制度的功利化导致学生只关注分数和升学就业,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对品格的培养。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使得学生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因此,现代教育确实存在过于功利化的问题。

首先,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表现之一是教育目标过分注重考试成绩。

教育部门将学校的评价标准主要放在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学校也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和排名,会采取一些功利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等。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其次,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还表现在就业竞争的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学生为了能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不得不在学业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导致了学生缺乏课余活动的时间,也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最后,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还会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过于功利化的教育使得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这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据统计,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这与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现代教育确实存在过于功利化的问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而不是只关注分数和就业竞争。

反方观点,现代教育并非过于功利化。

现代教育的功利化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非盲目追求分数和就业。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功利化的教育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的功利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首先,现代教育的功利化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教育,作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非单纯追求应试能力和功利利益。

然而,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为了追求升学率和名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为了扭转这一现象,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从教育目标、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目标。

过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顺利通过考试升学、求职。

然而,这种功利性的目标导向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因此,我们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等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其次,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当前,社会对教育的普遍认识仍然停留在“考试决定一切”的层面上,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和自主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发展空间。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擅长,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以便他们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出特长。

第三,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机制。

目前,应试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制度的主流,不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也让教育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灌输过程。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应该建立更加宽松和自由的教育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我们可以引入项目制学习、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教育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承担着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的重要责任。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以成绩论英雄,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社会应该鼓励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与兴趣。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教育环境和生态的学习感受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教育环境和生态的学习感受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教育环境和生态的学习感受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然而,我们观念中长期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理念已成为顽瘴痼疾,导致教育理念异化,教育实践被简单化为“考高分、拿文凭”的过程,严重阻碍了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形成与多方教育主体和多种社会因素均有关系,是社会教育观念工具化、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市场化、教育过程简单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克服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

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是教育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思想“总开关”,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学以成人”和实现全面发展。

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社会的用人导向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家长的教育期望。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契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良性用人机制和就业导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广大家长不能把是否有利于取得好成绩和上好学校作为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端正的育儿观、成才观、成人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的中心任务不是抓好分数、提高升学率,而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教育“功利化之思考(1)

教育“功利化之思考(1)

教育“功利化之思考(1)太原市外国语学校李梦云教育的功利化问题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人们普遍认为现在教育上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个“功利化”有关,抛弃了“教育功利化”教育上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抛弃教育功利化成了解决很多教育问题的“一抓就灵”的灵药。

事实真是这样吗,笔者不敢苟同。

二、教育如果完全不讲功利性就有可能犯错误。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里面说:“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这就是告诫人们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应该重视其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其行为的利益,否则就有可能出丑。

教育不讲功利,脱离学生和社会的物质诉求,把诸如“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等也当做知识传授,不仅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还会被社会所抛弃,这是鲁迅先生早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就批判过的。

在开展教育时,我们首当其冲得知道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我们的教育才能配套地对应什么,只有这样我们开展的工作才会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有时甚至还有可能起反作用。

如果不结合学生实际和对象实情,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了解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断章取义,照本宣科,想到哪出是哪出,讲到哪里算哪里,以上这些形式虽不同,但有一共性问题就是不讲教育的功利性,这样的教育注定会失败。

所以,教育要讲功利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毋庸讳言的。

其次,教育应该如何讲功利。

笔者认为应该这样做:一、反对不研究教育功利性的特点,一说到功利性就“打倒”的做法。

现在有一种观点,只知道一味地批判教育的功利化,一提到教育的功利化就好像冒了天下之大不韪,把教育的功利化批到谈虎色变的地步,但就是不正视教育的功利性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不去仔细研究教育功利性的特点和规律。

由此导致改革教育功利化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一落实到实际还是老样子,教育口号成为了教育利益的遮羞布。

近年来,我国学校师生产生的某种反改革的情绪,就是这种弊端的表现。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

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教育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化,而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却很难培养出美好的人才。

所谓美好的人才,不仅指能够在专业领域取得优秀成绩,更重要的是指具有全面发展的个体,拥有高尚品质和道德操守的人。

本文将从功利化教育的弊端、培养美好人才的重要性和途径,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功利化教育的弊端。

功利化教育是指以应试为目的,追求学生的高分高排名,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发展。

在功利化的教育中,学校和家长追求的是孩子的升学率和就业率,而不是他们的内在素质和人格的塑造。

这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铺天盖地的应试辅导班、模拟考试和功课繁重等问题,学生沦为了分数的奴隶,而不是自由成长的个体。

更严重的是,功利化的教育会将学生变成只会应试的机器人,而忽视了他们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等重要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无法培养出真正有用、有洞察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也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培养美好的人才。

培养美好的人才,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包括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要的是品格和道德的塑造。

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融入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家长也应该从孩子的全面成长出发,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发展、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和社会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我们需要思考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美好的社会需要美好的人才,而美好的人才也需要美好的社会。

个体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没有一个单独存在。

培养美好的人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融入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并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然而,如今的教育系统已经变得繁杂、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真。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情感、社交能力、健康与体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平衡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守法守纪,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结起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强调综合素养,以及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有价值的人才。

切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切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切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作者:吉建军来源:《记者观察》2013年第06期01功利主义从高考报志愿就开始了每年这个时候,高中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该选择什么专业,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

由此衍生出的两个问题,分别是“哪些专业就业前景好”及“哪些专业最好别考虑”。

把大学的专业分为四六九等,这样的结果导致大量基础性专业招录优秀学生很难。

而很多家长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只要逮着“过来人”就赶紧征求对方的意见。

一些所谓的职场人士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以过来人的身份”并给出一些填报志愿的建议。

这部分职场人士自然是功利主义者的信徒了。

这种风气长期以来一届一届传递下去,功利主义的倾向开始普遍,而从高考报志愿这一刻开始就已经发酵了,在整个大学期间一直持续发展,继而影响到之后的就业。

一个纯洁无暇的高中毕业生,在经过大学的培养之后,就如同钱理群教授说的,成了一个“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那么,这种怀着功利主义选择专业、继而接受大学培养,从个人的角度分析,似乎报了一个相对热门的专业,将来能够实现预期的就业收益最大化,虽然理论上而言能实现个人预期收益最大化,在找工作方面能够获得相对的优势,然而当众人都怀着同样的功利心态时,最终的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

前几年,大学里的经济、法律、计算机等所谓的“热门专业”备受家长追捧,很多学生都在家长的指导下盲目选报了这些“热门专业”。

家长们原以为,选择“热门专业”意味着孩子今后择业时拥有更多砝码,但几年后的事实证明,“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严重过剩,就业形势甚至不如当时的冷门专业。

功利主义引导下的高考志愿填报不仅是毕业生过剩这么简单的结果,因为这个结果只是单方面的,高校层面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根据学生的报考志愿,对于专业设置开始“入乡随俗”。

某财经类大学在法律学疯狂遭受追捧的时期,一口气扩招了大量的学生从事法律学的人才培养,整个大学里面法律专业成为人数最多的专业。

可是法律这类非基础类专业的专业化非常强,市场肯定不会接受,反过来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功利化现象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功利化现象

当今教育中的种种功利现象及其危害分析|功利化现象教育对社会乃至个人的功用,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人文性)两个方面,其功利的一面体现在: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在社会生存的实用知识、技术与能力,通过受教育者的劳动,给社会增加产品与服务等。

可以说,正是教育的功利(或叫实用)功能,社会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比过去大大增加了。

教育对于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今天的流行语则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回到教育的人文性方面,教育是提升个人修养与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追寻和获得真善美的手段之一。

教育要和谐发展,它的功利与非功利两个方面应当保持适度的平衡。

但在基础教育这个领域内,我们所目睹的是,功利主义主导了教育(也就是说功利或功利主义在教育内极度膨胀了),教育的非功利性则成了卑微的侍女。

一、过度功利性在教育中之表现如今,功利在教育的诸多方面占据了主导,通过家长、学校的教育心态就可窥见一斑:就家长的教育观而言,“是否有利于孩子取得好成绩(分数)和上好学校”成为他们为孩子安排学习活动的唯一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

能否有助于升学是家长判断学校、学生活动的唯一标准,“培养创新意识能考上大学吗?孩子就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

”这就是家长的“心声”。

为了使孩子在升学考试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家长们还在学校之外给孩子“恶补”,这种心态使得以学生为对象的培训市场异常火爆。

与考试有关的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的补习自然不用多说,与升学有关的钢琴、奥数的培训也非常热门,虽然中考、高考并不直接涉及这些项目,但学生手握一纸钢琴、奥数等级证书,就可获得加分。

就学校而言,功利性倾向也非常明显,老师是否有能力、能不能晋升职称,主要是看所教班级的成绩好坏。

学生的考试分数是评价教师的“客观”依据,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是用这个法宝来评价学校和校长。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抓好分数,提高升学率。

各地也在搞各项教育改革,各类学校也和科研部门搞了许多课题,但是校长也好、局长也罢,私下吐露出他们的心声:“搞课题、科研,要保证升学率不能滑坡。

教育改革工作存在问题隐患及意见建议

教育改革工作存在问题隐患及意见建议

教育改革工作存在问题隐患及意见建议
问题隐患
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有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一些地区的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较为薄弱,导致教育质量的差异化。

2. 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功利化: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和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3. 教育不平衡发展: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的学校则存在教育条件较差的问题。

4. 教育体制创新不足:现有教育体制相对保守,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

意见建议
1. 加大对教育资源分配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 调整教育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而非追求单一的考试成绩。

3. 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4.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实践。

以上是对教育改革工作存在问题隐患的一些意见建议,希望能够对教育改革工作有所帮助。

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近年来,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当代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境,不断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1. 教育“一刀切”的问题当前,很多地区的教育依然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课程统一、教材条条相同的问题。

学生的多样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善用,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忽略了个性差异的因素。

这样的教育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限制。

2. 教育形式化、功利化当前,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给了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迎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有些教育比较功利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过多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主动性,也减少了他们的专业性和竞争力。

3. 学科不平衡和质量不均面对国内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变化,当代的教育工作几乎都面临着学科不平衡和质量不均问题。

有的学校以文化知识为主导,而忽略了婚姻、法律、财经等非文化类学科。

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很多学生无法进行职业发展和自我完善。

同时,如此不平衡也会导致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远离贫困落后地区,患得患失,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当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 思维方式的限制很多人对教育的看法依然停留在过去,面对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思维方式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教育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容易忽略当代教育所需要适应的变化和未来的趋势,而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往往参照照搬,难以发挥本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

2. 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思路更新不仅需要政府、教育专家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不断努力。

很多人尽管对教育存在问题,但并不意识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在哪里。

有的家长甚至还对教师或学校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无法创新或者还是以前的教育方式,这也是我们在基础教育中面临持续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功利化教育要不得范文

功利化教育要不得范文

一、教育不能功利化800字议论文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把教育简单地定位于所谓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及技能的取向被推向极端与绝对,出现教育功能和价值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以教育为手段,以学校为场所,以学生为对象,从小学到大学,教育体系俨然成了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线。

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一,选拔竞争日趋激烈,现今我国的学校体系,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还不如说是一种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制度更为确切,以就业生存为基本诉求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角逐。

高等教育现在是大众化了,但是大众化后好像竞争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愈演愈烈。

二,负担压力日益沉重,升学压力、就学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都非常大。

三,教育质量水平日渐严峻,过于功利化、工具化,必然要丢失很多东西,比如,教育与教养脱节,“有教育没教养”;知识与素质脱节,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诉求,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原本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也都外化为竞争的条件,如各类艺术考级等;学历与学问脱节,目前,高学历特别是博士学历需求旺盛,动力主要在于如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原因不言自明。

诚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教育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旨是理所当然的,不去掌握知识和技能,不去开发人力资源,教育的价值是无法凸显的。

但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目的只实现了一半不到,教育的社会责任没有这么简单,不应该到此止步。

不能因为现实的需要就不顾长远,不能忘了教育的理想和灵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要强调“好”字当头。

化解教育发展中功利化、工具化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促进教育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

应十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发展当前急需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近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信奉工具理性和纯粹的科学实用主义,是世俗的,也是功利的。

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意识

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意识

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意识一、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育过于注重功利化,缺乏全面培养学生的意识今天的教育普遍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许多学校及家长关注的重点。

这种情况下,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他们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的关注。

2. 缺乏创新教育方法与资源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现代教育也应与时俱进。

然而,在很多学校中,仍然存在传统讲授式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追求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学科繁杂导致知识薄弱现象当前教育系统中,对各个学科都要进行广泛覆盖。

这使得学生需要同时掌握多门课程,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作业和考试。

然而,在过度追求知识广度之下,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人云亦云,对于学到的知识没有透彻理解,从而形成了知识薄弱现象。

二、解决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推动综合素质教育在学校的落地实施。

通过增加艺术、体育和社会实践等学习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

同时,评价体系也应更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全面素质发展,而非单纯以分数为导向。

2. 推进教育信息化学校需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与管理。

高效利用电子设备和网络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辅助工具,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和创新方法来展开教学活动。

此外,可以建立在线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

3. 优化课程设计与选修制度学校可以审视当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并适时进行调整。

减少不必要的冗余课程和作业量,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去深入研究核心课程。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来增强对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的培养。

4.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学校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并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引入项目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究精神与创造力。

同时,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于教育者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于道,据于德, 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
志者,心之所居。有志,心有所立,人始能定,而后能静、 能行。无志,则心中茫然,无所依,不知何处是归乡。
道者,人生之追求。

感悟:人之生命,自有追求,追求在于弘道于心。每个人 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追寻自己之梦。一个人要有自己明 确的原则,要恪守自己的心中的“道”,毫不动摇,这就 是“根”。‘道’好比种子,种子下地,生根以后就可以 发芽往外生长,生出树干、树枝,然后才开花结果,而根 的意义在于滋养地上部分。作为教师,我们要守住心中的 宁静 。先培养根,根深就能茂盛,树干自然壮硕,树干 好就能开花,开花以后才能结果。不要因走得太远而迷失 方向。
故事分享
据于德
德有“得”义,是指良好行为所获得的回 报。你总是做好的、善良的、对别人有益 的事,你就必然会得到更好的回报。 1、诚信。 2、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 之谓庸。孔子喜欢关雎鸟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追求欢乐而不过度,有时孤 寂但不悲伤。

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恰当合理的处置,不 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 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 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随喜而已,随遇而安 拥有一颗平常心即良好的心态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个功利至上的时代,人们
游于艺
。“艺”是自己的本领有艺的人才可以云 游八方,畅通无阻,左右逢源 现代人理想的知识结构是“T”型,一横代表 广泛的知识范围,一竖代表精深的专业素 养。 我非常敬佩的一位老先生说,这还不够, 应该是“而”字型结构,一横然后有几个 领域都是自己专长的,你才能跟谁在一起 都有共同语言,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行云流水——教育的完美呈现
路易斯· 康说:“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谈 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 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出神,不禁惊讶万分,要是这 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 地方,于是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

静水流深——教育的生命状态。

依上善若水——教育的道德理想。像水一样柔顺,滋
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 。作为 老师的我们,是否有这一份柔性,是否有这一份温良谦让,是否能用自 己最柔软的心去关爱孩子,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成为我们职业生 涯中首先要叩问的一个问题。 《教育是没有用的》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善良归根结底是一种至爱, 是一切人性之美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
做很多事情,总是希望能立竿见影地收到成效。人心的浮 躁,让生命也变得简单而缺乏深度。作为教师的我们,是 否应该去恪守一份心底的宁静呢?宁静才会致远,静水才 能流深。《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中间有这 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沉得住气,自然会在浮躁的人群 中脱颖而出。最终人们看重的是,你耐心做过什么事,你 的骨子里是否有一股向上的精神,你是否经历了艰苦?” 当你坚持一份宁静,用心经营我们的教育时,你会发现生 命会更有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