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注释

卡夫卡《变形记》注释《卡夫卡《变形记》注释》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变形记》进行详细的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
首先,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变形记》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姆斯的奇怪经历。
他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昆虫。
故事围绕着格里高利和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展开,讲述了他们如何应对这个意想不到的变故以及变形对他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对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进行注释。
格里高利·索姆斯代表了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他的变形象征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他的家人的态度和反应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家庭的力量。
同时,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事件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格里高利被家人排斥和忽视的情节,反映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我们还将注释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和句子,帮助读者理解卡夫卡的写作风格和意图。
卡夫卡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格里高利的变形以及他与家人的互动。
他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仅限于对《变形记》的注释,不涉及其他作品或作者的版权问题。
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希望读者也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创作成果。
最后,我们将确保文章的结构清晰,段落有序,语句流畅,以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
我们会避免出现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以保证读者能够顺利理解文章的内容。
总结一下,本文是一篇对卡夫卡的《变形记》进行注释的文章。
我们将注重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避免任何负面影响的元素,并且注意遵守相关规定,以提供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希望通过本文的注释,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变形记》这部经典之作。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在我们的书本上就有学习到这篇课文,那时候对这本小说就有一些印象,不过现在再一次地读完了这篇小说,也让我自己对这篇小说的印象和感想也加深了许多!小说的,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一位奥地利的小说家和20世纪德语小说家。
其生前一直是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不过到了死后,才得到了世人的惊叹,人们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誉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写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发生在一战期间的,小说里面的思想批判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的困苦和伤害,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人们和平安静的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以至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颓废,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也感到了无比的绝望!同时,在此期间,也产生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和文学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冷酷,以及人对社会未来幻想的破灭绝望。
这些作品探索了人的心灵和思想,以及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卡夫卡《变形记》这部小说的总体篇章不是很长,其内容大概有三、四十页纸。
小说总体的内容主要可分成三大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天早晨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心里感到很惊慌和忧郁,不断努力地挣扎着怎样才能爬起床,由于,自己的身体变得很奇怪和没有听到闹钟的声响,因而又生怕自己因误了七点钟的那班火车,而丢掉这份推销员的工作;又怕被家人知道这个情况,而为他担心!因延误了上班的时间,他公司里的秘书主任萨姆沙先生,就跑到他家里去探个究竟。
后来得知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怪物,秘书萨姆沙先生被吓跑了,父亲知道这一事实,也充满了愤怒,家里竟然藏了一只怪物,不让它出来吓人,所以就把它关进了房间里面。
第二部分,在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之后,以至于他的各种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大脑还留有人的思想外,其他的都演变成了甲虫的习性,甚至连说话也变的含糊不清,总是发出奇怪吱吱的声音,别人根本就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后来,格里高尔失业了,他自己的生活饮食起居也成了问题,一切都得要依靠家里人。
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

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卡夫卡的《变形记》这部作品所蕴含的荒诞与真实。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社会寓意和强烈的荒诞感,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变形记》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天早晨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随后他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对这一荒诞情节的描绘,卡夫卡展现了一个充满压迫、异化和孤独的世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扭曲。
文章将首先概述《变形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以便读者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分析作品中的荒诞元素,包括人物形象的荒诞、情节的荒诞以及社会背景的荒诞,从而揭示出卡夫卡如何通过荒诞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作品中所蕴含的真实,包括对人性的揭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我们将总结《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如何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并指出其对我们理解和思考现实世界的启示意义。
二、荒诞的外壳:变形与异化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其独特的故事设定,呈现出一个荒诞而又令人震撼的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竟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一设定本身便是荒诞至极,与日常生活经验背道而驰,然而,正是这种荒诞的外壳,让卡夫卡得以探讨更为深刻和真实的主题——变形与异化。
变形,在卡夫卡的笔下,不仅仅是指格里高尔身体上的转变,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逐渐失去自我、被异化的命运。
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旅行推销员,他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
然而,当他变成甲虫后,他的存在变得多余,甚至成为了家庭的负担。
这种转变,正是卡夫卡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境遇的隐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异化为劳动的工具,他们的价值往往被衡量为经济利益,而非作为个体的存在。
异化,则是这种变形的必然结果。
简析卡夫卡《变形记》的寓意

简析卡夫卡《变形记》的寓意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描绘了主角格雷戈尔·萨姆萨因不明原因而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这一情节象征着现代人面对社会和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无力感。
作品中的主角格雷戈尔·萨姆萨是一个劳碌的商人,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疲惫和无助,也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够稳固。
当他突然变成一个昆虫时,他的家人和工作场所的同事都对他感到震惊和恐惧,他不再被视为人类的一员,而是被排斥和孤立。
这一情节反映了现代人在社会中的无力感和身份认同的缺失。
许多人在工作中感到疲惫和无助,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也不像过去那样稳固。
而当个人遇到困境时,社会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个人被迫陷入孤独和困境。
此外,作品还暗示了现代人对自身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忽视。
格雷戈尔·萨姆萨的变形表明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苦闷,而这些问题往往被忽视和忽略。
现代人在追求物质和成功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导致身心受损,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卡夫卡的《变形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和挑战,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力感,以及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这一寓意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象征意义解读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象征意义解读1. 引言1.1 概述在弗朗茨·卡夫卡的著名小说《变形记》中,象征意义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法。
通过透过主人公格列高利的视角,以及对家庭关系、社会压力、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等具体场景的描写,作者将各种象征性元素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中,深化了小说的意义和主题。
本文将对《变形记》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正文、具体场景中的象征意义解读、卡夫卡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批判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讨论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并简要概述《变形记》中象征意义解读所涉及到的内容。
随后,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阐述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并详细探讨主人公格列高利以及家庭关系与社会压力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象征角色。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重点分析具体场景中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变形和昆虫形象的象征解读。
紧接着,我们将探讨卡夫卡通过《变形记》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批判,并在结论中进行总结。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变形记》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揭示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并探讨这些象征元素如何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通过分析卡夫卡个人生活经历及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选择使用象征手法来呈现作品的动机和目的。
这样一番解读将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变形记》这一经典之作的视角。
2. 正文:2.1 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一位重要的捷克作家,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探索了人类存在、孤独、权力关系和社会压力等主题。
卡夫卡在写作生涯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抑郁,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主人公格列高利的象征意义:《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列高利·索姆斯(Gregor Samsa)是一个普通劳动阶级的销售员,他突然一天早上醒来时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
《变形记》观后感范文

《变形记》观后感范文
《变形记》是一部充满深刻寓意的文学作品,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的变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看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产生了很多感悟。
首先,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卡夫卡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个巨大昆虫的过程,表达了现代社会中个人在生活中的困境和无力感。
他被家庭、工作、社会所束缚,最终变成了一个被孤立和压迫的存在。
这让我思考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会渐渐失去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变得越来越奴化和被动。
其次,小说中对社会的描绘也很深刻,从家庭到工作再到社会,无一不体现出冷漠和残酷。
卡夫卡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冷漠,同事们也置之不理,整个社会对他的存在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这让我意识到,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他人的冷漠和忽视是多么的普遍,我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关心,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
最后,小说中的主人公卡夫卡在直面困境时,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和善意的心,坚守自己的初衷,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即使面对困难和压力,我们也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挑战。
总的来说,看完《变形记》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引发了很多感悟和反思。
这部作品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也更加坚定地相信善良和爱心的力量。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优质课件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以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为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小说的第一至三章进行深入解读。
详细内容涉及人物心理分析、社会背景探讨、象征手法解析以及小说主题的挖掘。
所使用的教材为《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关于《变形记》的相关章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背景设置。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其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3. 深入挖掘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意义的解读。
教学重点:人物心理分析、社会背景探讨以及小说主题的挖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节梳理:概述小说《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关系,为学生深入解读打下基础。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变成甲虫后的生活变化,以此加深对小说情节的理解。
4. 例题讲解:以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分析为例,讲解如何从文本中提炼有效信息,进行深度解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甲虫”象征的含义,并讨论其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社会背景、人性困境等方面,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变形记》深度解读2. 内容:人物关系与情节梳理象征手法解析社会背景与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分析小说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
(2)谈谈你对小说《变形记》主题的理解。
2. 答案:(1)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经历了恐惧、绝望、孤独等心理变化,反映了人在面对突发困境时的心理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深度解读卡夫卡的《变形记》,使学生掌握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手法以及主题思想。
变形记 卡夫卡 简短故事

变形记卡夫卡简短故事
摘要:
1.介绍《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
2.故事主人公格雷戈尔的变形及其影响
3.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4.总结《变形记》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正文:
【提纲】
1.介绍《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
卡夫卡,原名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著名作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荒诞、讽刺和寓意深刻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故事主人公格雷戈尔的变形及其影响
《变形记》是一部讲述荒诞与现实交织的故事。
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莎突然变成了一只臃肿的昆虫,这给他和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格雷戈尔的变形使他从家庭的顶梁柱变成了一个负担,家人逐渐对他疏远,他自己也陷入了孤独和绝望。
3.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在《变形记》中,格雷戈尔的变形象征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来自于工作、家庭、社会压力等方面,使人们在挣扎中逐渐丧失人性。
故事中的家庭成员对待格雷戈尔的态度也反映了人性的冷漠和自
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卡夫卡:《变形
记》
内容梗概
一天早晨,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不能按时上班的话,就会被公司解雇。
这时公司派秘书主任前来催促他上班,格里高尔挣扎着打开了房门,一看见他的样子,主任吓得连忙逃走了,母亲吓得当即晕倒在地,父亲则厌恶地发出嘘声,恶狠狠地把他赶回了房间。
起初,只有妹妹时常地来照顾他。
格里高尔也逐渐地适应了虫子的生活,不过他仍然保留着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并且为家人的生活烦恼而感到不安和痛苦。
一天,妹妹和母亲商量着替他搬走一些房里的家具,让他有更大的空间活动身体,而格里高尔为了留下一张他喜欢的画像,就爬到墙上,紧紧地抱着那张画,母亲壮起胆子走进了他的房间,一眼瞥见墙上的大虫就昏了过去,父亲见了,气得不断地向他扔苹果,把他往房间里赶,其中一只击中了他的后背,深深地陷了进去,并对他造成严重的伤害。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人对他日渐厌恶。
后来父母为了增加收入,将空出的几间房出租。
一天晚上,妹妹在客厅里拉小提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格里高尔,他不由得想起从前的愿望通过努力地工作,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学习,格里高尔不
由自主地来到了客厅,他的出现吓坏了房客们,后者借机嚷着要退租。
这时,妹妹终于表示无法再忍受这种情况,要求父母设法将眼前的怪物格里高尔弄走。
于是,格里高尔终于清楚了自己的处境和家人对他的态度,一时间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要强烈,当天夜里,格里高尔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在空虚而安谧的沉思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二天早晨,家人冷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觉得从此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他们决定这一天暂不工作,去郊外旅游,以纪念新生活的开始。
研究综述
卡夫卡生前发表作品很少,不为世人注意。
《变形记》(1915)是他生前发表过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之一。
从20世纪30年代起,卡夫卡开始受到西方评论界的重视,形成卡夫卡热。
中国大陆对于卡夫卡的介绍相对较晚。
《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首次介绍卡夫卡及其作品,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是《变形记》(李文俊所译),以后这篇小说又有了张荣昌等译本。
中国对这篇小说的研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并且从一般介绍逐步进入对这篇作品的多侧面的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变形的实质关于《变形记》的思想内涵
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在论及作品的思想内涵时普遍认为,《变形记》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其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感和人的异化;小说最早地运用表现主义手法表现了异化的悲剧,尖锐地接触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许多带本质性的问题。
叶廷芳在《荒诞文学的始作俑者》一文中提出,卡夫卡通过使主人公变形,就使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感情暴露无遗。
面对一只不能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虫,人们无须用任何虚假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厌恶之感。
甲虫使格里高尔从人的世界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任何动物没有本质差别的非人。
因而当格里高尔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后,家人对他厌恶之极,并且毫不掩饰这种情感,以至于竟将他的死,视作一种解脱,并有如释重负之感。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被鲜明而强烈地揭示出来了。
袁可嘉等人选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在论及《变形记》时认为,它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一篇重要作品,因为它尖锐地触及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许多带本质性的问题,如异化现象、人的灾难感和孤独感。
索绍武在《亦幻亦真好精彩》一文中指出,由于卡夫卡处于一种孤岛般的环境,使卡夫卡产生了异乡人的失落感和异己感,格里高尔的极度悲凉的心情、孤独的感受,及凄惨的命运,实际上是作家本人内心的外化与宣泄。
也有论者提出,《变形记》表现了卡夫卡
对社会的批判和对自我批判的对立统一。
作家将异化的批判与由于一种深沉的愧疚感和自觉的负罪感所引起的自我批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任卫东的《变形:对异化的逃脱》一文,则更为深入地对变形的实质进行了探讨。
作者认为,变形是对异化的反抗。
长期以来,格里高尔一直处于担负家庭经济生活责任和个人愿望的互相矛盾中。
然而,为了替父母还债,他不得不压抑自己想摆脱这种强制性劳动的愿望和对自由的向往,劳动成为压抑个性、驱使他异化的力量,这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最后在以身体变形的形式中得以实现。
变形,一方面是对异化劳动的摆脱,而且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摆脱,变形成了格里高尔逃避工作的最佳理由;另一方面,变形是实现人性复归的第一步。
变形以前,异化劳动使格里高尔丧失了人的本质,沦为非人,家人把他看作挣钱养家的工具,老板和上司视他为连病都不能生的工作机器。
以人的形式出现的格里高尔,是不具有人的本质的非人。
作者进而指出,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就马上抱怨起自己的工作,这说明他在潜意识中,已经将工作与变形联系起来,实际上,变形是人物逃避和反抗异化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胡志明在《父亲:剥去了圣衣的上帝》一文中认为,格里高尔的变形反映了卡夫卡的父亲情结,格里高尔因父亲破
产而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当他想以变形的方式从儿子所必须承担的重任中解脱出来时,结果就遭到了父亲的严惩。
所以,格里高尔在被父亲的苹果砸伤后,很快地领悟了父亲的如果他能懂得我们的意思的言外之意,坚定了消灭自己的决心。
作品中父亲成了儿子的审判者,如同上帝是众生的主宰,卡夫卡在小说中赋予了一个平常的父亲以全能和全知的上帝的表征,父亲/上帝是卡夫卡郁结终生的父亲情结和原罪感。
而这种情结的产生与犹太民族的宗教观念和卡夫卡个人的家庭生活有关,并凝结着卡夫卡对西方这个充满悖谬性的世界的深切的体会。
二、卡夫卡式关于《变形记》艺术特征的诠释
叶廷芳在《卡夫卡荒诞文学的始作俑者》中指出,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
细节真实是因为作者始终用极其冷静的笔调,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后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人的心理活动。
而荒诞则是由于整个故事的框架,是人变成虫这一神奇事件,它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是不真实的,而作者正是借助于这种假定性的手段,达到了作品的象征与譬喻的意义。
曹国臣在《论卡夫卡的创作与现代小说美学》一文中,从两个方面概括了小说的艺术特征,将卡夫卡的小说称之为现代寓言小说、怪诞小说。
而黄燎宇的《卡夫卡的弦外之音》一文,从小说的叙事语言分析了作品的独特和不同凡响之
处。
作者认为,卡夫卡的神秘首先来自其独特的写作方式,神秘在于他那清晰、平静而单调的叙述,总是夹带一种惊心动魄却妙不可言的弦外之音。
卡夫卡用一种平静得近乎冷漠的态度,叙述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人变成了甲虫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甚至可怕的事,但作者的叙述却是那样漫不经心,无动于衷,态度是如此地事不关己,似乎人变成甲虫的事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
而正是通过这种超然的语调和简短明了的语句,产生了使平庸变得可怕,又使可怕变得平庸,从而激发读者去思考人的生存现状中的问题。
也有论者认为,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运用的是一种变形的话语方式。
它以不可思议的开头,把主人公和读者一起抛入一个变了形的审美语境,其叙事时间寓变化于简单、叙事体态采用复合式的双重视角、叙事语式多用虚拟语气和推测性的词汇。
三、接受与影响《变形记》在国内的反响
80年代以来,报刊杂志上相当频繁地出现卡夫卡的名字,卡夫卡和他的《变形记》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不少的作家也发表文章,谈论他们对卡夫卡作品的感受和所受到的影响。
宗璞曾这样说过,卡夫卡在她面前打开了令她大吃一惊的另一个世界,使她知道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她得到了一种抽象的或者是原则性的影响。
余华在《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中也说道,卡夫卡的小说使他的想象力重新获得自由,使他得以从原先的写作法则中解脱出来,认识到作家在面对形式时可以是自由自在的,作家没有必要依据一种直接的、既定的观念去理解形式。
而更有甚者如蒋子丹想试写卡夫卡式的荒诞小说。
在《荒诞两种》一文中,作者认为它们应该所有细节都真实可信(至少貌似真实可信),没有一句话让人费解,但在骨子里横着一个荒诞的内核,这个内核里包裹着某一种险恶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