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理论、方法与实践摘要: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中医养生的应用效果。

同时,还对近年来关于中医养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展望。

关键词:中医养生;理论;方法;实践;研究进展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

而中医养生作为一种传统的保健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中医养生的应用效果。

同时,还对近年来关于中医养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展望。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所构成的。

在人体内部,阴阳两种力量也相互作用着,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要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保健的目的。

2.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人体的气、血、体液等物质。

中医养生认为,气血津液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要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式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津液水平,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1. 饮食养生饮食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医养生认为,饮食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季节变化来进行调节。

例如,夏季应该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冬季则应该多吃温补暖身的食物。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要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注意饮食的烹调方法和时间安排。

2. 运动养生运动是中医养生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医养生认为,运动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来进行选择和安排。

例如,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而年轻人则可以选择一些高强度的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等。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要注意运动的时间和频率安排,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风险。

中医养生——四级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四级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实用学科。

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

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归朴素。

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中医养生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古人在养身方面也有很多自己的研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

一年又一年四季,四季各有四季,人的身体也会随着而改变,养身之道亦要因时而变。

一、春季养生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庭就步,被发缓形,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是四季之首,既是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的时令,也同样可以看作是养生的开始,此时人应该“与天地相应”,尽量顺其自然向上向外疏泄人体之阳气。

所以春季养生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由弱到强逐渐旺盛起来。

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而且还要积极地倡导一种雅致舒心的生活春季还应多食红枣、蜂蜜、韭菜、春笋、樱桃、菠菜等食物。

二、夏季养生夏三月万物为番秀的季节,应“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此时是新陈代谢之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

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一:《中医养生浅说》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

心主神明。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

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

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

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

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

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

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

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

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

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

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

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中医如何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1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摘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

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

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

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

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

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

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在中医养生中,精神养生和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实践意义。

一、情志调摄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

《内经》中有“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理论。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现代医学也证实,情绪不良会导致身体各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情志调摄在中医养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情志调摄的方法包括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

怡养心神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实现;调摄情志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心理疏导等方式来实现;调剂生活可以通过适当的休息、娱乐等方式来实现。

二、饮食调理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

人的体质可以划分为平和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淤血体质和过敏体质,不同体质的饮食注意都各不相同。

例如,平和质的人应该饮食调理而不宜药补,因为平和之人阴阳平和,不需要药物纠正阴阳之偏正胜衰,如果用药物补益反而容易破坏阴阳平衡。

对于饮食调理,首先要“谨和五味”。

饮食应清淡,不宜有偏嗜。

因五味偏嗜,会破坏身体的平衡状态。

如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甜伤肾,过辛伤肝,过苦伤肺。

其次,在维持自身阴阳平衡的同时,平和质的人还应该注意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顺应此变化,以保持自身与自然界的整体阴阳平衡。

再则,平和质的人还可酌量选食具有缓补阴阳作用的食物,以增强体质。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姓名:何进学号:201301007067班级:13制药工程2班中医养生学论文【摘要】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养生可分为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养护生命,享受生命。

养生讲究辨证施用、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注重辨别人们的体质特点,并根据体质特点、所处地理环境特点、发病季节的气候特点,辩证用药调理。

本文阐述了不同体质的养成、变化和养生原则,从生活和药理保健出发,结合中医体质养生思想体系的内容,提出合适的养生改进措施,从而达到保持身体健康,机体功能正常的状态。

【关键词】气虚体质养生思想改进措施【正文】一、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所谓体质,是指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综合的、固有的一些特质。

一方面,遗传因素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后天生活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用。

另一方面,在个体体质的发展过程中,生活条件、饮食构成、地理环境、季节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都可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影响,有时甚至可起到决定性作用。

遗传因素使个体体质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又使某些人群的体质具有趋同性因此,养生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体现个体差异,绝不能所有的人都按照相同的方法养生保健。

就正常个人而言,不太可能是单纯的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阴虚体质等,更为常见的是各种体质间的间夹、混合。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可变性、正因为体质的相对可变、可调性,才使体质养生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通过调养,使体质向好的方面转化。

体质养生就是顺应体质的稳定性,优化体质的特点,改善体质不好的变化和明显的偏颇。

中医养生很早就认识到了体质的变化决定健康的变化这一点,因此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体质。

二、体质的变化取决于个人修为先天禀赋决定体质基调。

胎儿带着父母、家族、种族的基因,延续着前辈的生命,深深地印着父母、家族、种族的烙印,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不会变的,先天赋予了体质的稳定性。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第一篇: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

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

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

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

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

《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

”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

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阴阳平衡为基础,通过调理脏腑、扶正怯邪、调节情志等手段,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从调理脏腑、扶正怯邪、调节情志三个方面探讨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一、调理脏腑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

传统养生术习练中以腰为主宰,强化气血运动功能。

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

传统养生术能强化体质,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人们的身体机能普遍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而传统养生术通过练习动功或静功,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传统养生术还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来改善一些慢性疾病的症状,如胃病、肝病等。

因此,传统养生术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扶正怯邪元气充盈决定人身心健康,元气不足导致疾病产生。

传统养生术通过意守及呼吸习练,使肾中元精益固,自充元气。

传统养生术能提高身体抗病邪能力,起到防病、治病、延年功能。

在现代社会,由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的身体健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而传统养生术通过练习内功和外功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传统养生术还可以通过扶正怯邪的方法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因此,传统养生术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调节情志“七情”过度起落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

传统养生术注重心神宜静、意念引导、崇尚自然理念,调节精神使人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经由心理调适,能排除杂念,入静放松,保持心理平衡,求达身心健康。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原因,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而传统养生术通过调节情志的方法可以缓解压力、舒缓情绪、提高心理素质。

此外,传统养生术还可以通过崇尚自然的理念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与系统性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提高,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本文从养生的意义、方法以及全面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

一、养生的意义1.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古代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一个整体,精气神的统一体对健康长寿起重要作用。

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2. 张景岳曾说:“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

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这段话表明了养生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养生的方法1. 调摄情志: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过之则易伤五脏,致人以病。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表现,但亦须有度。

因此,调摄情志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过甚。

愤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的一种情绪,因为怒能伤肝、伤心、伤胃、伤脑、伤肾,还会引起皮肤枯干、毛发憔悴、筋脉拘挛等症。

所以,调摄情志时要注意避免过激的情绪波动。

(2)制怒气:怒气是一种伤人害己的有害情绪,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制怒气的方法有多种,如转移、释放、让步、想象、避免;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喜克忧,以达到平和求安的目的。

(3)防惊恐:防惊恐亦是一种极易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有害情绪之一,往往惊恐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等情况,甚至可见到严重的突发性昏厥等症状。

因此,注意防惊恐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4)制忧愁:忧愁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神气已衰,精气亏虚常易发生忧愁悲苦之事,忧愁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进程。

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制忧愁悲愁,以免损害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

中医养生结课论文第一篇:中医养生结课论文在本学期选修选课的时候,我抱着极大的兴趣选择了中医养生这门课,时间过得飞快,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实在是有点舍不得这门课啊,因为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养生之道。

正所谓:没有长生之法,只有养生之道。

这学期的养生知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难得的巨额财富。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颐养生命,是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涉及了饮食,体质,季节变化等方方面面,下面我要据我这学期所学来一一讲述。

首先,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

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

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

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

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

《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

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

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

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

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

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其次,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

中医养生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养生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养生大学论文范文参考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中医养生在增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1浅谈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摘要:本研究以宁夏医科大学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为例,探讨其教学设计策略,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

关键词: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回族是一个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宁夏的百岁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绝大多数[1]。

究其长寿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回族的饮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食与疗密切相关,“以食养病,以食代药,医食同源”,是我国养生学界的瑰宝。

在历代的回医回药著作中,饮食疗法都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回医回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更是健康饮食理念的重要内容。

本项目致力于从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学生开展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采用“以身探索”的教学方法,引领医学生体会回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本课程又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

一、整合教学内容(一)合理设计内容体系由于本课程暂无固定教材,授课内容由本项目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材,并参照《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郭瑞华主编)的章节设计,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

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回族饮食养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药材的分类、性质、功用、现代研究”、“三、回族药膳、民间食疗方的类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现代营养分析”、“四、常见病症饮食调护方法”。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讲授药膳的具体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体例设计每章内容均以实例或现象、或民俗谚语为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正文内容。

中医健康养生相关研究论文范文

中医健康养生相关研究论文范文

中医健康养生相关研究论文范文摘要:《黄帝内经》讲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只有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以"经典"养生方法,点滴积累,持之以恒,才能令体质强健,年过百而动作不衰也,真正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关键词:四季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

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养生之道也不相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养生之道。

一四季养生春季养肝《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

"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

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因为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

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

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容易流鼻血。

养肝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保持思想的清静。

不要过分计较钱财,不追求虚名,减少人际关系中不愉快的纷争。

尽量避免七情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

夏季养心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

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

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中医认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我的养生计划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认识到中医养生其实是一种对身体的保养和过度消耗的补偿。

我认为中医养生的目标就是让整个身体和谐,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

顺着这些理念我准备顺应四季调节自己的行为。

春季作息方面:要早睡早起,即要逐渐调整生活习惯,以助阳气生发。

衣着方面:要注意“春捂”,即使是在天气逐渐变暖的时候,也不能过早、过急地脱掉冬衣。

精神方面:要防止“大动肝火”,肝主情致,因此护肝要从心情着手,养肝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心情舒畅,防止“肝火上升”。

运动方面:尽量去户外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广场、树林、山坡等地,打球、跑步。

饮食方面:要多吃甜食少吃酸食,由于春季肝气旺,会影响到脾。

因此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倘若酸味的食物吃多了,会使肝功能偏亢。

夏季起居方面:夏季应晚睡早起,同时由于中午气温高,不宜外出,为了补充夜间睡眠不足,中午应适当午睡。

由于夏天暑热外蒸,毛孔开放,汗液大泄,此时机体最易受风寒侵袭,因而不可在露天、凉台或树下睡觉,以防因风寒湿邪侵袭。

饮食方面,夏季因胃纳差,宜吃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瓜果、鸡蛋、豆制品等,可适当吃一些粗粮,以补充更多的维生素B。

少吃大鱼大肉等油腻食品。

由于天气潮湿闷热,汗孔宣泄不畅,机体散热困难,余热大量积蓄而引起中暑。

因此要避免在烈日下长期工作,勤洗澡,勤换衣。

热水洗澡能祛暑除湿。

秋季秋季气候偏于干燥,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内应肺。

饮食方面: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甘蔗、梨、藕、菠菜、豆浆、鸭蛋、蜂蜜等。

起居方面:要“秋冻”,避免因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阴气外泄等情况。

此外,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有利于避免伤风等病症的发生。

此外,锻炼时,衣服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待身体发热后,再脱下多余的衣服。

冬季起居方面:要早睡晚起,劳逸结合。

衣着要随着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比如:在出门时可以戴上口罩、帽子和围巾等。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浅谈中医养生伦理【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

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

”[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

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

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免费咨询。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

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

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

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

中医养生论文【摘要】中医药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有效的防治原则。

《黄帝黄帝内经》中先民们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养生防病谋略。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小康。

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意识及需求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中医药以其先进朴素的中医系统理论及丰富易得无毒无害纯天然的各种中药资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追捧。

【关键词】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保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对保健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先河,历朝历代的众多医、佛、道家亦对养生之道作过深刻而详细的发掘与论述,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养生理论。

再结合丰富的中药资源,使中医养生保健更显得朴素而神秘。

养生一词,最初出自《管子》,表达的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意思。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健康及长寿是人们一贯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故此养生保健文化才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养生的理念遍布全世界[1]。

中医药养生荟萃了我国人民经年积累的多种防病健身的方法,综合了儒、道、佛与诸子百家的精华,堪称我国之瑰宝。

中医药养生学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愈后防复,这一思想也是符合现代养生的潮流趋势、体显了绿色保健的养生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各种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而滋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亚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呈大幅上升之势。

成为危害广大民众健康的主要杀手[2]。

同时,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亦引起了严重的医疗危机,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我国最为热点的社会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对养生保健充满空前的热情。

我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作如下的总结:1 治未病养生保健理念在《黄帝内经》里最先提出“治未病”的应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

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是治病方法中最为高剂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医养生理论精华之所在。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精选5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中医养生论文范文,请参考!中医养生论文篇1中医养生术疗效研讨如果阴阳不调,身体就会产生疾病;只有阴阳相互平衡,身体气血运动上下及谐,并总是处在“平衡”,才能身心健康无病。

所以,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必须也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

对阴盛阳虚病人,就应选择练习动功,其经由练功各身体不断变化,起到舒筋活络功能,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功,就是采取坐、卧、站等身体姿势,意念集中以及各种呼吸方法习练,以求养阴助阳。

阴阳相互平衡体现在传统养生术中就是指动作方向上与下、开与合、屈与伸、俯与仰对称;动作速度快与慢、松与紧互根互用;呼吸中呼与吸相互依存;意念导引中兴奋与抑制相依相存等。

调理脏腑身体功能活动中心是五脏,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

脏腑功能状态是否正常,决定身体身心健康及疾病,脏腑失调是身体失去身心健康病理基础。

传统养生术习练中,所有动作是以腰作为主宰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则充溢。

肾阳相火是其他脏腑生理活动原动力。

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心主身之血脉”,传统养生术习练,强化了气血运动功能,使周围毛细血管开放增多,体质强化。

五行中,肝属木,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

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放松入静,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

传统养生术中许多功法。

如腹式呼吸,能使胃液等消化腺分泌增多,强化了气血循环,改变了腹内压,以此对肠胃起到“按摩”功能。

综上所述,传统体育保健能使脏腑调及,这就是传统养生术何以能全面强化体质道理。

传统养生术能使身体中枢及内分泌产生变化。

习练后作为中枢介质多巴胺活性降低。

习练者会轻松、安宁。

这意味衰老过程变慢,系统功能强化。

所以,传统养生术能够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扶正怯邪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元气充盈是否,能够决定人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发现中医养生之妙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忙,紧张压力,长期压抑使得各种病症接踵而至。

加上饮食错误,生活环境远离大自然,身体越来越差,常常陷入焦虑,急躁愤怒,抑郁失眠等。

没有人不希望身心健康,可现实是我们依然挣扎在黑暗中,到底如何才能找到通往健康的道路呢?在学习了两个月的中医养生学之后我找到了答案。

作为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医养生的神奇与玄虚一直让我着迷。

于是在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医养生学这门学科。

两个月的系统学习,使我逐渐认识到生命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产物,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沐四时之气而成,是世间最宝贵的。

正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中医养生学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告诫人们要以正气为本,重在预防为主,持之以恒地用正确而科学的养生知识和方法调摄机体,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病抗衰的能力,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妙在它不仅是养生意识、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还包括中药、方剂、食疗、食养、情绪的调摄、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薰蒸、坐浴、灌肠、贴敷、浸泡、熨烫、气功等丰富多样的中医养生技术。

这些中医养生方法,简便易行,价廉效佳。

我想这非常适合现代社会的健康理念,适合于过于忙碌,尤其是对于无暇抽出过多时间锻炼和保养的我们。

百病起于过用疾病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年累月,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可以将很多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

临床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与饮食、起居、情志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疾,如箭矢,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感冒;而病,如江河泥沙之淤积,百十年后,方成巨患。

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如釜底抽薪,杜绝病成,养生是中医文化的一部分,是前人总结的各种葆养生命的方法,长期坚持,可以将人的精气神调整到饱满的状态,令人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心情平和,即使偶有小疾,也可自愈。

中医养身的奇妙之处还在于它不仅能预防疾病还能调理睡眠,美化容颜,愉悦情志等。

中医养生小论文

中医养生小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1,谈谈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

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

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所以必须循道。

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养生作为中医学的支点之一,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养生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

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之第一篇: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模式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养生保健市场却呈现一片乱象,对中医保健技术挖掘不够,技术研究浅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突出。

该文提出了将健康管理引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整合本产业资源,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带来发展资金,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产业中国古代即有圣人不知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下医治已病等思想,都体现了现代健康管理的预防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理念。

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水平,摆脱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简、验、廉、效的特点有相似性,由此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1.1 中医药健康产业份额少,服务单一我国的医疗体系仅面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应对,并且这个体系还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用于健康服务产业现有资产的80%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人群服务,占人群总数80%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却仍处于萌芽阶段[1],以单一中医技术为主打的如按摩、足疗、药浴、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此类服务机构并不能系统地满足民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整个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少提供整体健康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论文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

以下这几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是有论文动力从网上收集并整理的,如需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免费咨询。

【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

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

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

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

”[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

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6]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

”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

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

《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7]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

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

”[8]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

”[9]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

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

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

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

”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

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

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潜龙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

《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

”龙是指龙星。

《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

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

《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

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

《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

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l4]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

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

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

《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

”《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

”[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

第三,注意饮食有节。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

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健康。

《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

”“内伤脾胃,百病皆生。

”第四,注意劳逸适度。

《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

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

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

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

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

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

《周易》注重道德修养。

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

《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

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

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

”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

《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

”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

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

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

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

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

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

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

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

”[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

纵观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

”[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

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

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

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

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

注释:[1]《四库提要·易类小序》。

[2][9][明]张景岳《医易义》。

[3][5][6][7]《素问·四气调神论》。

[4]《灵枢·本神》。

[8][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

[10][宋]窦材《扁鹊心书》。

[11][宋]张杲《医说》。

[12][13][15][19]《素问·上古天真论》。

[14]《庄子·在宥》。

[16]《素问,举痛论》。

[17]《灵枢·九针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