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考试章节要点—中医养生学

合集下载

(2020健康管理师笔记整理)10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2020健康管理师笔记整理)10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1.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为理论基础。

2. 阴阳学说: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3. 阴阳之间对立制约、胡根胡勇、消长、转化。

4. 五行学说: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5. 藏象学说:藏,是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指解剖形态和生理病理现象。

6.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7. 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8. 治疗方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9. 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

10.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精、津液。

11. 气的生成源于3个方面:①先天精气,来自父母;②水谷之气,消化吸收物质;③自然界清气,来源于肺。

12.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作用。

13. 人的气可非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4.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15.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即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其他(外伤、寄生虫、毒邪、药邪)。

16.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17. 辩证:通过“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获取病情资料。

1) 望诊: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

2) 闻诊:包括耳闻和鼻嗅。

3) 问诊: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

4) 切诊:分为脉诊和按诊,主要指切脉。

18. 临床常用的辩证方法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经络辨证。

19. 论治原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病求本。

1)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

益气、养血、自营、补阳、填精、补津。

2) 祛邪:发汗、清热、攻下、消导、化痰、活血、散寒、解毒、涌吐、祛湿。

健康管理师:中医养生学高频考点总结

健康管理师:中医养生学高频考点总结

健康管理师:中医养生学高频考点总结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142】中医概念与学说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原则辨证论治治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目的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学说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中医病因学说【考点 143】五行属性自然界人体五味五色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志酸青东春木肝胆目怒苦赤南夏火心小肠舌喜甘黄中长夏土脾胃口思辛白西秋金肺大肠鼻悲咸黑北冬水肾膀胱耳恐【考点 144】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1)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

(2)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

(3)交互作用: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学说(1)构成:木、火、土、金、水。

(2)交互作用: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考点145】藏象学说概念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象①指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②指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五脏心、肺、脾、肝、肾脏腑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考点146】经络学说1.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的作用:联系作用、感应作用、濡养作用、调节作用。

2.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纵行的主干,有确定的循行路径,包括:(1)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2)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3)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4)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2020健康管理师精炼总结-第10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2020健康管理师精炼总结-第10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基础精讲班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三级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概述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发病与病因辨证论治体质调护饮食养生传统运动经络保健药物养生起居调养娱乐养生精神养生12本章课程体系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1.理论基础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2.四诊法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3.原则辨证论治,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4.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5.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6、“治未病”(1)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不谋而合。

“未病先防”即一级预防,“已病防变”即二级预防,“瘥后防复”同于三级预防。

这三方面内容贯穿于中医防病保健的整个过程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原则。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二、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1.只有既对立又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一般来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归属于阴,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归属于阳。

如以水火为例,水性趋下而寒,归属于阴,火性趋上而热,归属于阳。

2.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总体而言,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存在各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2020年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点第十章

2020年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点第十章

2020年健康管理师基知识十、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1、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他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一级预防)、“已病防变”(二级预防)、“瘥后防复”(三级预防)。

2、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寒可除热,热可驱寒。

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互根互用(孤阳不升,独阳不长)、阴阳消长(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阴阳转化(物极必反)。

3、五行学说:指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穑)、金(从革)、水(润下)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4、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隐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其意有二:一指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脏腑是人体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的总称。

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合称奇恒之府。

5、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健康管理师教材:第四章中医养生

健康管理师教材:第四章中医养生

第四章中医养生第一节中医养生基础理论中医养生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养精神、调饮食、服药饵、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其后两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一、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

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一)天人合一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

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二)形神共养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

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

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三)动静互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二是动以养形,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血气畅达,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2020健康管理师三级章节考点:中医养生学

2020健康管理师三级章节考点:中医养生学

2020健康管理师三级章节考点:中医养生学1.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中医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和恒动观。

(1)整体观念:①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②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而应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2)恒动观念: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病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

2.中医理论的主要学说(1)精气学说;(2)阴阳学说;(3)五行学说;(4)藏象学说;(5)气血精津学说;(6)经络学说;(7)中医病因学说。

3.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威阳,背日光为阴。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中医采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4.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行构成,而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也都可以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或类别。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5.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百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皮部等。

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纵行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有确定的循行路径,而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循行于较浅部位,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6.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病原、病源、邪等。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2020健康管理师精炼总结-第10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2020健康管理师精炼总结-第10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基础精讲班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三级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概述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发病与病因辨证论治体质调护饮食养生传统运动经络保健药物养生起居调养娱乐养生精神养生12本章课程体系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1.理论基础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2.四诊法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3.原则辨证论治,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4.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5.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6、“治未病”(1)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不谋而合。

“未病先防”即一级预防,“已病防变”即二级预防,“瘥后防复”同于三级预防。

这三方面内容贯穿于中医防病保健的整个过程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原则。

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衣铖老师独家归纳总结】二、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1.只有既对立又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一般来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归属于阴,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归属于阳。

如以水火为例,水性趋下而寒,归属于阴,火性趋上而热,归属于阳。

2.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总体而言,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存在各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健康管理师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和解析)

健康管理师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和解析)

健康管理师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和解析)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单项选择题】1. 中医认为()是疾病辨证的总纲。

A. 阴阳B. 表里C. 虚实D. 寒热【答案】A【解析】P225;基本概念: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 辨症论治B. 辨病论治C. 同病异治D. 辨证论治E. 标本兼治【答案】D【解析】P23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有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

3. 五行学说执导诊断,面见赤色,脉见洪象,口舌生疮,则病位在()。

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答案】:B【解析】:P228;4. 下面哪项不属于阴经()。

A. 心经B. 肺经C. 肾经D. 胆经【答案】D【解析】P229;经络学说: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5. 舌诊黄苔—般主()。

A. 寒证B. 热证C. 痰饮D. 湿证【答案】B【解析】P232;望诊:望舌即中医的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中医认为,舌质淡红,薄白为正常。

舌质淡白主寒、虚,红绛主热,青紫主寒凝血瘀;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等等。

《健康管理师》思维导图第10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健康管理师》思维导图第10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概念 1.治未病P225“未病先防”:一级预防“已病防变”:二级预防“瘥(chai)后防复”:三级预防二、基础理论1.阴阳学说P225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属性相反的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双方既对立又关联,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阴阳消长: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消减和增长的变化之中阴阳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2.五行学说P228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的交互作用: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3.藏象学说P228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象,其义有二:一指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4.经络学说P229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联系作用:将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表里、上下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感应作用:经络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地信息传导网,当肌表受到某种刺激时,刺激量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濡养作用:气血通过经络循环贯注而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调节作用: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侯,可运用针灸等治法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

5.气血津液学说P230一为先天精气,来自于父母,脏腑定位在肾二是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腑定位在脾胃三是自然界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在肺6.发病与病因P231外感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疾病外感病邪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性病因: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在引起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的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性产物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药邪等致病因素,皆能损伤皮肉筋骨和脏腑气血,形成各种病症7.辨证论治P232辨证:望诊:即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

健康管理师考试辅导---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健康管理师考试辅导---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01 概述一、基本概念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太过或不及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

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二、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最初的起源:是指日光的向背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主要表现在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和转化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对立制约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互根互用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消长平衡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2020健康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2020健康管理师三级考试重点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人体 五官 五体 目筋 舌脉 口肉 鼻 皮毛 耳骨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 泪 汗 涎 涕 唾
①相生,②相克,③制化,④相乘,⑤相侮,⑥母子相及
⒊藏象学说 ⒋经络学说 ⑴十二经别 ①手三阴(手太阴肺经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③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④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9.特禀质(I 型)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烹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嘘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 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票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寻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
⒎辨证论治
辩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经络辩证 治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病求本三个方面
第二节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一、体质养生
⒈平和质(A 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 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气虚质(B 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健康管理师教材:第四章中医养生

健康管理师教材:第四章中医养生

第四章中医养生第一节中医养生基础理论中医养生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养精神、调饮食、服药饵、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其后两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

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一、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

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天人合一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

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二)形神共养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

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

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三)动静互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健康管理师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健康管理师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以人体气血为例,
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发展下去常常可使血 的生成不足而表现为气血两虚;表现为“阴阳皆消”的过程, 相反,若通过补气,促使气旺生血,则又可使气血都有所 恢复;表现为“阴阳皆长”的过程。 这是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相关的阴阳消长。
• 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 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被察觉,事物在总 体上仍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
• 有形论者认为,三焦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 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 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
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 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 淋巴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整个代谢系统、 机体体液 平衡调节系统”脂膜说、组织间隙说、胸腹腔说、胰腺说等。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上午10时1分
1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二节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上午10时1分 Nhomakorabea2
一、基本概念
•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将人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探求

病因

病性

病位
分析
病机 五脏六腑 经络关节 气血津液
气血互补就是源于阴阳互 用的理论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遭到破 坏,则会产生两种情况: 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
阴阳消长
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 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2020年健康管理师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本知识

2020年健康管理师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本知识
健康管理师
主讲老师:王伟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阴阳五行学说 辨证论治为原则 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一节 概述
中医理论中的主要学说 (一)精气学说 (二)阴阳学说 (三)五行学说 (四)藏象学说 (五)气血精津学说 (六)经络学说 (七)中医病因学说
第二节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饮食 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 运动养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放松功、内养 功、空劲功、形神桩等。 养生保健: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
第二节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一)体质调护 平和质A型 气虚质B型 阳虚质C型 阴虚质D型 痰湿质E型
第一节 概述
“后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脾胃运化水谷 产生的水谷之气。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
第一节 概述
(六) 发病与病因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病原、病源、病邪等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 一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 二类:“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
第一节 概述
•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 外感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内伤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继发病因:痰饮、瘀血等; 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等。
第一节 概述
气的升降出入失调也可致病。 “气化”: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生长壮老已

全新健康管理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 考点精华-第十章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

全新健康管理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 考点精华-第十章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

健康管理师基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1、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一级预防)、“已病防变”(二级预防)、“瘥后防复”(三级预防)。

二、基础理论(一)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寒可除热,热可驱寒。

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互根互用: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孤阳不升,独阳不长。

➢阴阳消长:消长含义: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条件:“极”、“重”、“甚”。

即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甚生热,热甚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体现的是阴阳转化。

(二)五行学说指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穑)、金(从革)、水(润下)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 中医的基础理论
(1)阴阳学说: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相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后面逐渐演变为对宇宙中 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为属性的概括。是推动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之中存在各 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2)五行学说:五行最初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后逐渐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现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 母子相及。
◆ 气血津液中气的生成源于三个方面:
(1)先天精气,来自于父母,脏腑定位于肾。(因此,肾为先天之本)
(2)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腑定位于脾胃。(脾为后天之本)
(3)自然界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在肺。
◆ 病因
定义
具体病因
来自自然界,引发外感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外感病因
疾病的致病因素
(3)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4)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的通道。 (5)气血津液: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运行于 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支,循行于较浅部位。
(2)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3)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
(4)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包括:联系作用(联系脏腑,沟通
表里上下)、感应作用、濡养作用和调节作用。
◆ 经脉
分类
定义
包括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第十章(答案)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第十章(答案)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其内容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不谋而合“未病先防”:一级预防“已病防变”:二级预防“瘥(chai)后防复”:三级预防1、中医“治未病”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单选】•A调整行为•B未病先防•C既病防变•D预后防复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解析】知识点在课本P225。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 “ 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已病防变等同于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同于预后防复,不同版本翻译上会有不同。

不包括调整行为。

2、下列哪项治则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思想( ) 【单选】•A治病求本•B治未病•C扶正祛邪•D调整阴阳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解析】知识点在课本P225。

第三段“治未病”。

中医基础理论-七大理论基础肝主木肾主水水生木十二经脉: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囊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医基础理论-七大理论基础看不见得看的见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3、中药中“五味”是指( ) [2018年11月,单选]•A酸、苦、甘、辛、麻•B酸、甜、苦、辣、咸•C酸、苦、甘、辛、咸•D酸、苦、甘、辛、涩•E酸、苦、甘、辣、咸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解析】知识点在课本P228表10-2。

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

4、五脏中属火的是()。

[2018年9月,单选]•A肺•B肝•C心•D脾•E肾正确答案:C试题解析【解析】知识点在课本P228表10-2,火对应的是心。

还有个成语叫“急火攻心”做辅助记忆。

5、中医治疗的主要原则是() [2018年4月,单选]•A 因人施治•B异病同治•C因病施治•D辨证施治•E同病异治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解析】知识点在课本P232。

(七)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6、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辨证方法( ) 【单选】•A脏腑辨证•B八纲辨证•C六经辨证•D四诊合参正确答案:D试题解析【解析】知识点在课本P233,倒数第二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管理师考试章节要点—中医养生学
1、中医理论
特点:整体观和恒动观
学说: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精津学说、经络学说、中医病因学说
2、阴阳学说:阴阳交互作用: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世界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构成。

4、经络学:
5、中医病因学说:
6:中医诊断的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7、辩证施治主要内容: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诊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辩证和诊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享的两部分。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诊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8、中医主要治疗方法种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

9、食疗: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10、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节欲葆精;调息养气;持之以恒
协调脏腑: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畅通经络: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

清静养神: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其气即可绵绵而生;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常乐观,和喜怒,元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

节欲葆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不宜过分泄漏。

节性欲,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过耗。

调息养气:保养元气;调畅气机。

中医养生常用方法:精神养生(清静养神、立志养德、修身养性开朗乐观、调摄情绪)、起居作息养生(和谐自然、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养生(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一要和五味、二要节制、三要注意卫生、四要因时因人而宜)、房事养生、运动养生、娱乐养生、针灸按摩保健养生、药物养生。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动静互涵、正气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