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
从人类学视角研究幼儿园课程的意义
从人类学视角研究幼儿园课程的意义(一)揭示了文化起源与教育发生的可能性揭示文化的起源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的生成问题。
生物人类学、哲学人类学都论及由于个体生物基础上的先天不足与缺陷——与其说不足与缺陷,不如说是这种表现为缺陷实则为优越性的基因编码的开放性成为文化起源与教育发生的可能。
正是由于人先天自然本能方面的缺憾,这种生物学北京促使人类文化在艰难的生存实践中产生了。
体质人类学对人类成长缓慢的儿童期的论述揭示了儿童对成人养育的需要及教育发生的可能——当然最根本的可能是基因编码的开放性。
这一基本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文化起源以及个体的文化获得与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其一,人类个体具有漫长的童年期,这一漫长的不成熟时期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教育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其二,人有着双重属性,既内含了自然物种生命,在这一基础上又创造了支配生命的生命,即具有文化属性的“类生命”。
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是因为人具有学习的潜能,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超越个体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即类群体的能量——文化。
(二)呈现了人类学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的认识人类生存实践在时间上的流变和空间上的交流导致文化的变迁;文化总是与满足人的需要相关并履行着相应的功能;每一个群体的文化都是特定境遇中历史地凝结的生存方式,是生活于其中的成员的意义世界;对不同文化形态不应持等级比较的观点,更不应该以“强势文化”去挤压、替代“弱势文化”;人类文化史就是不断共享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每一群体都应该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持开放和吸收的态度,同时也要抛弃本群体文化中制约人发展的文化因素;文化是外在于人的符号体系,是人寄寓的意义之网,是社会行为得以发生的程序;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把符号体系能动化。
这些观点对于课程决策中的文化选择及课程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三)呈现了人的童年期及成长特点与机制从人类学视角考察幼儿园课程,其重大意义在于从解释人(类)的整个形象中的儿童生活出发,指出儿童在整个人类生活方面、儿童期在个体生命周期的位置,有助于我们理解儿童期的独特存在方式以及其独立的存在价值。
幼儿园人类学启蒙教案
幼儿园人类学启蒙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新世界——幼儿园人类学启蒙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初步认识人类学研究的对象;3. 能够认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并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初步认识人类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加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促进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2. 教学难点:将抽象的概念与幼儿日常经验联系起来,使幼儿能够理解人类学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1. 课前导入(5分钟)想一想,你在家里或是幼儿园见过哪些不同的人或物品?这些人或物品可能来自哪些不同的地方或文化?2. 导入活动(10分钟)(1)表现活动:请每一个幼儿用语言或肢体语言,表现出他们所了解或期待的不同文化或风俗。
经过观察后让孩子们猜测,这些文化或风俗来自哪个地方或国家?(2)幼儿思维:教师通过幼儿的例子,引导幼儿思考,不同的人和文化之间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3. 过程活动(30分钟)(1)讲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幼儿通过实际观察,初步认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2)通过图片、录像等媒介,让幼儿了解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然后请幼儿讨论、交流他们所了解的文化和风俗是否与自己的生活有联系,并说出他们所了解的人类学研究过的对象。
(3)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体验一种不同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惯。
如,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师可以让幼儿制作粽子等活动。
4.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让幼儿自己发现,引导幼儿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交流和作用。
5. 课堂小结(5分钟)请每一个幼儿说说今天课上一个点、一条线,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实际操作,让幼儿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精彩与魅力。
四、教学策略1. 以“观察和体验”为主要教学策略,既丰富了幼儿的感官体验,又能够调动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幼儿园小小人类学家课程教案
幼儿园小小人类学家课程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教学背景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步,通过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将有助于他们开展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社会行为和进化的学科,通过学习人类学,幼儿可以在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同时,培养出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认知。
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好奇心2.让幼儿了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培养幼儿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认知4.发展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和流程教学内容1.人类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人类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4.探索幼儿园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教学流程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一课时人类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导入:幼儿观察游戏演示:教师用简单语言解释人类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小组活动:让幼儿自由讨论和分享对人类学的理解第二课时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导入:观察人类行为和文化的图片演示:教师讲解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角色扮演:让幼儿分组进行人类学研究实践第三课时人类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导入:观察和比较不同国家的风俗和习惯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演示:教师介绍不同国家的风俗和习惯小组活动:幼儿围绕自己的文化背景进行展示和分享第四课时探索幼儿园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导入:观察幼儿园中的不同文化和行为活动:幼儿园参观和访谈,收集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相关信息小组讨论:幼儿围绕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第五课时总结和反思导入:利用图片和演示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辩论活动:让幼儿表达对于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观点和想法反思:教师引导幼儿回顾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和体会三、教学资源和评估教学资源1.幼儿园环境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实例2.图片和展示资料,包括不同文化的风俗和习惯3.角色扮演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如放大镜、记事本等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在小组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展示3.幼儿在辩论活动中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四、教学延伸和改进教学延伸1.组织幼儿园社区参观,了解更多不同文化的风俗和习惯2.利用绘本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培养幼儿对多样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3.引导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和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习惯教学改进1.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将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概念融入家园共育3.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和表达的方式,提高课程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幼儿园教育中的人类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中的人类学教育1. 引言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社会结构和行为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多样性和共同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人类学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发展。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教育中人类学的重要性、人类学教育的方法与实践,并介绍一些开展人类学教育的案例。
2. 人类学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形成自我认知、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基础的关键时期。
通过人类学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
这种跨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包容性,在日后面对多元化社会时更具有适应性。
此外,人类学教育还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人类学教育的方法与实践3.1 培养观察力观察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让孩子们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例如,在幼儿园教室里布置一些代表不同文化的物品,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化差异的好奇心。
3.2 互动体验互动体验是人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跨文化交流活动,例如文化展览、文化节庆和互访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和社会的风俗习惯、艺术表演和游戏活动。
通过参与这些互动体验,孩子们可以增进对他人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友善、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3.3 故事和绘本故事和绘本是幼儿园教育中常用的教学资源。
幼儿园可以选择具有跨文化背景的故事和绘本,让孩子们从中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和经验。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和绘本,孩子们可以激发对其他文化的兴趣,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尊重。
4. 人类学教育的案例4.1 交流学习某幼儿园开展了一个交流学习项目,邀请一位来自外国的家庭与当地的家庭进行交流学习。
通过这个项目,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外国文化和生活方式,深入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幼儿园多元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实践分享
幼儿园多元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实践分享【幼儿园多元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实践共享】在今天的社会中,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育实践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来共享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1.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在当今社会,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
多元文化教育旨在通过传授多元文化知识,培养幼儿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他者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自如地生活和成长。
2.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1)设置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设置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幼儿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食物服饰等,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多元文化活动来让幼儿近距离体验不同文化。
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邀请外国友人来校交流、观看来自不同国家的儿童影视作品等,都是促进幼儿多元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3)营造多元文化环境在幼儿园内营造多元文化的环境同样重要。
可以通过校园装饰、地图展示、文化展示角等方式,让幼儿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存在和美好。
3.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实践共享人类学作为一门关注文化差异和文化交流的学科,对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实践中,人类学的视角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冲突,也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接纳和尊重多元文化。
总结回顾:多元文化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学的视角下,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包括设置课程、开展活动和营造环境。
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需要综合考虑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对儿童的培养需求,以达到全面教育的效果。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 人文教育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人文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在幼儿教育领域,尤其是幼儿园教育中,人文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教育方式。
人文教育强调的是对幼儿进行全面的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和人格素质,促进其综合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学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幼儿园的重视和实践。
1. 人类学教育的概念人类学教育是指通过对人类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从而促进幼儿对人类文明和社会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教育方式侧重于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在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 人类学教育的实践在幼儿园的人类学教育实践中,教师通常会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野外考察,引导他们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从而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可以借助祖辈故事、文化传统等方式,让幼儿在感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学习人类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3. 人类学教育的意义人类学教育的实践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人类学教育,幼儿可以在感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懂得人类社会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同。
人类学教育也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其在观察、思考、思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通过人类学教育,幼儿还能够培养对于社会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品质,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人类学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在幼儿园的人类学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芳龄特点和发展阶段,合理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通过祖辈故事、传统文化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从而培养其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感。
人类学与幼儿园课程
(2)传播论学派
起源于德国的传播学派认为,古典进化论只注意到人类文化在时间上的演变 过程,而忽略了文化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而现实中文化的进化主要表现在文 化不断地在地理范畴内的变更。人类的创造能力和发明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文 化有共性,并不是全人类心智的一致性所导致,而是文化的传播所致。其实这 两种学派是相互补充的,共同论证了一种全球性的历史过程概念。
人类学与幼儿园课程
孙一铭、秦涵、王相锦、佟才丽
01
人类学与人类学分支学 科
人类学:人类学这个术语源自于希腊文,意为MAN HUMAN,即研究人的学科或关 于人的研究或关于人类的学问。
鉴于学科特点及发展历程,想要全面而又扼要的陈述人类学思想并不容易,在 这里就着幼儿园课程主题的相关性呈现几个主要的人类学分支学科观点,为建 构幼儿园课程理念提供一点人类学背景,而且这些观点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也 需要反复琢磨。
而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境遇”(context) 认为把教育放在社会系统、教育机构的境遇、文化中理解,遇到教育问题,
教育人类学者会从较宽广的、全面的社会文化境遇看问题。
二、“教育人类学”名称的历史演变
根据我国教育人类学家李复新和瞿保奎在《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一文
中曾对教育人类学名称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据他们研 究,“ 教育人类学 ” 一词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而过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代表作 《人是教育的对象》的前两卷。
研究内容: 20世纪20-30年代:人类学家对当时盛行的基因学观点以及人类行为受基因影
响的说法提出了尖锐批评。
20世纪20-50年代,人类学家日益关注包括非洲和大洋洲在内的偏远地区儿童
发展的研究。
研究方法:田野研究 人类学家发现,即使在美国内部也存在种族、族群性以及社会阶级差异相关
幼儿园小小人类学家人类学课堂设计
幼儿园小小人类学家人类学课堂设计引言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人类按照不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分类和研究。
本次幼儿园小小人类学家人类学课堂设计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他们观察和理解不同人类群体的能力。
目标1.了解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掌握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观察和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能力;4.提高幼儿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5分钟)1.1 人类学的定义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包括对人类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2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长相、肤色等外貌特征;•语言、信仰、价值观等文化特征;•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等社会特征。
2. 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20分钟)2.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交流和记录,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习惯、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
2.2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和研究相关的书籍、文章和资料,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
2.3 访谈通过与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交谈,了解他们的经历、观念、价值观等。
访谈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
3. 观察和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能力培养(30分钟)3.1 观察练习给幼儿分发不同文化群体的图片,让他们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外貌特征和文化特征。
鼓励幼儿提问,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特征的原因和意义。
3.2 比较练习给幼儿展示两个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引导幼儿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3.3 图画练习让幼儿通过绘画表达在不同文化群体中所观察到的和理解到的特点。
鼓励幼儿进行创意表达,并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自己的绘画作品。
4. 合作和表达能力培养(15分钟)4.1 组别划分将幼儿随机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和讨论。
4.2 小组讨论给幼儿准备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回答。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与经验分享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与经验分享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与经验共享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而人类学教育的实践在幼儿园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将从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共享的角度进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
二、人类学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1. 深入了解儿童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在幼儿园的人类学教育实践中,教师们需要深入了解儿童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通过观察和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儿童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活动。
2. 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和民族群体在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中,幼儿园教师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和民族群体。
他们可以通过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对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人类学教育的实践还要求教师在幼儿园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开展观察活动、讨论和分析事件等形式,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三、经验共享1. 创设多元文化教育环境在实践中,我们创设了多元文化教育环境,包括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料、节日庆祝活动、多元文化主题角落等。
这有利于引导幼儿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2. 教育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我们注重将教育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以幼儿园周边的环境和资源为教育素材,帮助孩子在实践中探索和学习。
我们会组织幼儿走进农家乐,亲自体验农耕生活,从中学习农耕文化。
3. 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鼓励幼儿在观察世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四、总结与回顾在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深入了解儿童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和民族群体,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经验共享中,我们创设多元文化教育环境,教育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实践探索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实践探索在幼儿园阶段,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
人类学教育实践在幼儿园中的探索,不仅可以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个性特长。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幼儿园人类学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一、人类学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人类学教育实践在幼儿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历史渊源,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人类学教育实践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让他们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人类学教育实践,幼儿园可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实践方法在幼儿园中,人类学教育实践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
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图书、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的展示,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日活动和主题展览,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另外,可以通过家访和社区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不同家庭和社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观点和理解对于幼儿园人类学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孩子的多样性。
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在这个文化多样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培养出独特的个性和特长。
教育者应该在实践中注重情感教育,让孩子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激发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实践也需要与家庭和社区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让孩子能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熏陶和教育。
总结回顾幼儿园人类学教育实践的探索,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跨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公民。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与启示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与启示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人类学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类学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儿童成长与学习的过程。
在幼儿园中,人类学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启示,对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孩子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1. 以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教学人类学教育注重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幼儿园在实施人类学教育时,需要关注孩子们的家庭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样性因素,为他们提供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教学环境。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可以加入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歌曲等内容,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理解多元文化。
2. 强调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教育人类学教育重视通过感知和体验社会和自然环境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社会和自然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鼓励合作与共享人类学教育认为合作和共享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幼儿园应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享和帮助他人。
通过团体游戏、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启示与个人观点1.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引导儿童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思维。
而这种包容性思维是未来人类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素质。
2. 紧密联系自然与社会幼儿园时期是培养孩子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认知最为关键的时期,通过人类学教育的实践,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合作与共享的重要性人类社会离不开合作和共享,幼儿园应该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共享精神,这种素质对孩子们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总结回顾通过对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与启示的探讨,我们发现在幼儿园教育中,人类学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自然与社会环境、培养合作与共享精神,这些都是人类学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深刻启示。
幼儿园人类学角度观察案例
幼儿园人类学角度观察案例
主题:幼儿园人类学角度观察案例
案例:绿树幼儿园
我选择了绿树幼儿园作为我的研究对象。
这是一所位于中国某城市中
心的私立幼儿园,招收2-6岁的孩子。
通过我的观察和采访,我发现绿树幼儿园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1. 多元文化融合
绿树幼儿园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在这里共同学习和玩耍。
幼儿园采用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感受不同文化
的魅力和多样性。
例如,每周会选取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主题,让孩
子们通过语言、艺术、手工等形式了解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2. 照顾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绿树幼儿园,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很好的关注和照顾。
幼儿园
设置了室内和室外活动区域,孩子们可以自由玩耍。
同时,幼儿园提
供营养均衡的饮食,且安排了适量的午休时间。
3. 社交与情感发展
幼儿园注重孩子们的社交与情感发展。
每天开始和结束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和交往。
这种互动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分享。
此外,幼儿园还设置了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孩子们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绿树幼儿园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关注身心健康和积极促进孩子们社交与情感发展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如何保持良好的健康和如何发展健康的情感。
幼儿园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的生活课程
幼儿园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的生活课程引言幼儿园是儿童建立起人际关系、了解世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
幼儿园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的生活课程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和环境设计,培养幼儿的品德素养、社交能力、学习自主性以及对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本文将从幼儿园全环境立德树人的理念出发,关注生活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策略,并探讨相关教育活动的意义。
1. 幼儿园全环境立德树人的理念幼儿园全环境立德树人的理念强调营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通过生活体验培养儿童品德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园的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时间环境。
物质环境指幼儿园的建筑、设施、器材等;人际环境指与儿童相关的教师、家长、同伴等;时间环境指幼儿活动的安排和组织。
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品德、智慧、体魄、美感和劳动能力。
2. 生活课程的目标幼儿园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的生活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2.1 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通过生活体验,培养儿童的诚实守信、勤劳正直、尊重他人等品德素养。
在饮食、睡觉、游戏等日常生活中,让儿童体验到真实的环境和情境,通过亲身经历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2 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通过与教师、家长和同伴的互动,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分享意识、互助互爱的能力。
在生活中,引导儿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学习自主性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儿童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让他们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4 培养环境意识通过环境布置、环境保护等活动,培养儿童对环境的尊重与关爱意识。
让儿童从小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
3. 生活课程的内容生活课程是幼儿园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的核心课程之一,包括饮食、睡眠、个人卫生、社会交往等内容。
3.1 饮食课程通过学习饮食知识、实际操作、观察和分享,帮助儿童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幼儿园多元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实践分享
幼儿园多元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实践分享幼儿园多元文化是指幼儿园在教育实践中引入不同文化背景的内容和活动,以促进幼儿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文化认同感和包容性思维,培养他们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我在幼儿园担任教师多年,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我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推广多元文化教育。
首先,我会选择一些与幼儿家庭背景不同的故事和情境进行教学。
通过展示不同地方的习俗、风土人情等内容,让幼儿了解到世界上不同文化的存在和价值。
比如,我们会选择一些来自非洲的故事,让幼儿了解非洲大陆的生活和文化。
其次,我会引导幼儿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互动。
在幼儿园的家长会中,我会邀请一些外国家长来分享他们的文化和传统,让幼儿亲身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幼儿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共同参与,这样既能促进幼儿与家长的亲子关系,又能培养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
此外,我还尝试将多元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
比如,在音乐课上,我们会用不同国家的音乐曲目来教导幼儿,让他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音乐之美。
在手工制作课上,我们也会选择不同国家独特的手工艺品作为教材,让幼儿亲手制作出属于不同文化的工艺品。
最后,我相信多元文化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中展开。
我们鼓励幼儿带来自己家乡或者其他文化的物品或食品分享给同学们,让他们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体验多元文化的乐趣。
此外,我们还会组织去一些文化艺术展览或者民俗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和传统。
通过以上的教育实践,我发现幼儿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逐渐建立起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更加乐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互动。
同时,他们也积极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示个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积极践行多元文化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以生活为课堂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以生活为课堂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以生活为课堂1. 介绍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人类学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人类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生活为课堂,通过观察和体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2. 以生活为课堂人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生活为课堂。
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会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经验,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到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和探索,让幼儿亲身体验自然的奥秘。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促进他们对自然、人文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观察和体验在人类学教育实践中,观察和体验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教师会根据幼儿的芳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各种观察和体验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感受和实践,去发现和认识世界。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让他们通过参观和互动的方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文化。
教师也会鼓励幼儿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表达和展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
4. 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人类学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会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也会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激发潜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总结人类学教育作为一种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以生活为课堂,观察和体验,培养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些特点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幼儿园教育引入人类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为幼儿的成长和教育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6. 个人观点我认为人类学教育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传承中华文化
在中国,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能够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传统价值观念。
下面我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1. 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在中国,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是指通过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孩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传统价值观念。
这种教育方式是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孩子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会结合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实践中成长。
2. 传承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是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讲故事、传唱儿歌、制作手工、观摩古建筑等方式,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还可以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传统价值观念,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扎根中国,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它能够让孩子们在早期就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传统价值观念。
这种教育方式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能够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实践中成长。
通过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爱国、学会尊重、学会传承,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以传承中华文化为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实践中成长,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本次文章中,我已经深入探讨了幼儿园人类学教育的实践以及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您对这一主题有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幼儿园生活百味:视角下的人文课程实践研究
幼儿园生活百味:视角下的人文课程实践研究一、引言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认识到幼儿园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人文课程实践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其意义不可忽视。
本文将基于人文课程实践,探讨幼儿园生活百味这一主题。
二、人文课程实践的内涵和意义1. 人文课程概念的解析人文课程是指以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历史传统为中心内容的教育活动。
它强调人的意志、情感、心灵和身体的全面发展,尊重和理解个体的独特性,注重培养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
在幼儿园教育中,人文课程实践以培养儿童的人文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 人文课程实践的重要意义人文课程实践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提升幼儿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
人文课程实践还能促进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生活百味的探索与实践1. 视角下的幼儿园生活百味在幼儿园中,孩子们以纯真的眼光观察世界,他们对于一切都怀有好奇心和探索欲。
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眼中所看到的生活百味入手,借助人文课程实践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2. 人文课程实践在幼儿园生活中的运用在人文课程实践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生活游戏、户外探究等方式,帮助幼儿感知自然界的美好、感悟生活中的人情冷暖、体验孩子间的友爱互助,让他们在真实而丰富的情境中,感知到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3. 实践成果的观察与评估通过人文课程实践,还要不断观察和评估幼儿的成长变化。
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作品表现、情感体验等方面,了解他们对生活百味的感知和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文课程实践对幼儿园生活百味的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更加重视人文课程实践,并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人文课程实践,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人类学探究教学案例
幼儿园人类学探究教学案例主题:幼儿园人类学探究教学案例要求:提供一个幼儿园人类学探究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内容:1.案例的背景及目的2.实施措施及步骤3.方案效果及评价4.总结与展望幼儿园人类学探究教学案例1. 案例的背景及目的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脱离家庭社会化的场所,而且是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知识的重要阶段,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幼儿园人类学探究课程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人类学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认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效果。
2. 实施措施及步骤本次教学探究课程主要是针对幼儿园中班儿童进行的,实施措施如下:(1)介绍人类学首先,老师将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人类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欣赏习俗和文化然后,老师将带领孩子们观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习俗和文化视频,让孩子们了解不同文化的祭祀、服饰、饮食、民俗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
(3)开展参观在实验室中,老师会主持实验,开展有趣的实际操作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如文化遗产、现场考证方法等。
(4)开展真实生活情境训练老师将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编排不同的真实生活情境训练,如演讲比赛、文化嘉年华、文化展览等。
(5)完成作品展示在实验室中,老师还会教授孩子们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分类、归纳、演绎和判断等,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并用系统的方法展示所学知识。
3. 方案效果及评价通过本次探究课程,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对人类学的知识及跨文化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欲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这些高质量教学的执行和实施,也很好的发挥了人类学探究教学的优势和效果。
4. 总结与展望人类学探究教学方案的实施,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园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未来,我们将围绕幼儿园人类学探究教学案例,继续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为早期幼儿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一)文化与课程①文化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动态性的时空概念,在不同学科及背景下,有着多重的含义,我国有学者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至今已不下三百多种。
在人类学的用法中,文化包括三种含义:一是文化作为一种演化论定义,指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类史以来人类特征的演进过程。
二是文化作为一种描述性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群所积累的思想、传统、风俗、技艺和工艺成果的总和,因而亦指某一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东西。
三是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及规范及其所体现的社会行为的总和。
人类学者界定文化有这样几个共通的特点:文化是一群人所共有的集体表象和准则,文化的个体发生源于后天习得,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文化没有高低之别。
人类学关于文化的这些认识也得到了其他学科的认同和引用。
而晚近布迪厄关于文化的实践观与前人静态的文化观有着根本的不同。
他把人类社会行为看做能动的符号活动,文化影响行为,行为表现文化并创造文化。
布迪厄对于文化的理解走向动态化。
对文化的动态化理解在其他学科领域也有所阐述。
荷兰当代哲学家冯·皮尔森把文化定义为“人对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皮尔森强调文化应该被理解为动词,“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人不是单纯地问事物是怎样的,而是问它应该是怎样的。
以这种方式,它能够通过确立超过实际状况的规范(超越性),而突破自然过程中或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确定条件(固有性)”。
皮尔森对文化的定义“突出了人的活动不同于自然活动的能动性、目的性、指向未来的超越本质,使人们的文化观念冲出了‘产品型’、‘过去时’、‘凝固态’的限定,扩展到‘策略型’、‘未来型’、‘流动态’,给文化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中国学界也对文化进行了动词性的诠释;我国学者陇菲开始把动词性质的文化表述为“文而化之”,而且开始注意到与“文而化之”互为因果、往复循环之“化而文之”,即文明发生之后就传承意义而言的文化之“化而文之”的侧面。
陇菲还在1988年再次强调说明:“中国历来的文化一语,原本是有关某种事即某种物事的动词,而不是有关某种物即某种事物的名词。
”1990年李槐子言及:“所谓文化,并不应该被看做一个现象集合的名词,而应该被解释成为一个历史功能的动词。
”学者们认识到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只是传统积淀、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的折射,它还有效地参与了对于社会与人主体性的构造。
②课程。
课程是特殊的文化形态。
课程是一个用得最普遍但定义得最差的一个术语(斯科特)。
关于课程的定义亦有百十种之多。
施良方认为要得出一个精确的并为大家所认同的课程定义,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对待现存各种课程定义的一种合适的方式,是仔细考察人们是如何使用课程这个术语的,以及这些术语的实际含义。
他对课程进行了词源分析,归纳了六种类型的课程定义@: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课程定义的方式,认为每一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即都是指向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课程所出现的问题,所以都有某种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而且,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作者的一些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课程的本质及其定义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受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关于课程的理解逐步突破名词形式的“道”,而注重于“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从我们正处予范式变革——不仅包括科学的而且也包括人文的范式变革出发,认为将形成新的科学观——比古典科学观更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互动性的科学观,并相信自组织、耗散结构、生态平衡、间断性进化,以及复杂性理论的概念都将对后现代课程具有启发性。
它重新揭示了皮亚杰“生活实质上是自动调节”和杜威“教育过程没有超越自身的目的”的寓意,认为这两个声明都难以纳入机械主义方式;它们都来自有机框架,更具有生物性而非物理性。
依此出发,多尔有意识地试图从过程——发展、对话、探究、转变的过程的角度丽不是从内容或材料(“跑道”)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课程,将课程理解为动词而非名词,这一观点既包括内容也包括过程,内容体现在过程之中,成为过程的一部分,超越了过程一结果、主观一客观之间的葛。
课程不是传递知识的工具,而是创造我们及我们文化的过程。
文化与课程概念的演进实质上是奠定在其现实运动基础上的人的认识的演进。
从人们对文化和课程定义之困难及多义,对文化、课程从名词性理解到动词性理解中,不难看出人们对文化和课程认识变化轨迹的某种一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一致性源于文化与课程的关系。
首先,人类学所定义的广义的文化是课程的源泉,课程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经过选择和加工的文化形态。
文化发展影响课程内容及活动方式:人类儿童期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差距不大,文化积累集中于生产生活,文化的传递也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进行。
文字产生后,文化被客观化为文本,典籍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脱离了实际的生活过程。
当知识生产突增,知识转化为技术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时,课程实际上履行着大规模的知识传递与复制的职能。
当代,随着入类理性的人类学转向,加之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文化传递过程中注重对人文化选择能力的培养,形成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课程模式。
其次,文化观念影响课程理念。
人类的文化对个体而言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环境,但对人类群体而言或对特定社会的总体而言却是其能动性的反映形式。
时代文化塑造着人的存在本性与价值理想,因此仅认识到文化是课程的源泉,课程是文化的特殊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还应考虑到特定时代文化对课程观念的影响,“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只意味着人类知识总量和精神财富的增加,数量的增加只是文化发展的最初效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后果是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方式,即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及其表现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只要是代表时代方向的,就不可避免地、或迟或早地反映到学校教育目的上来,使每一个时代文化的内在气质在形成一代新人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发扬光大。
此外,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还会成为影响课程活动的间接的外在因素,如家长、社会对子女的教育支持;儿童观和教育观改变呼唤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关系:教师从统治者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儿童发展的引导者、支持者,学生从被动领受知识转变为在主动建构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并形成一种学习生活方式;时代精神唤起并催生教师的主体意识:教育实践中教师不再完全是确定程序的操作者,而是一种面对不同对象、不同场景的情景化建构者,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过程,即教师能把自己的教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总之,人类文化的进化形态、水平同特定人类的教育形态、水平基本一致。
第三,课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生命机制,也反过来对社会文化进化产生影响。
其一,课程对文化有整合、选择作用。
由于每个社会的文化构成十分复杂,加之要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只能根据幼儿教育的目的,从文化总体中选择符合幼儿成长需要的部分,进行教育学的加工,组成内容体系。
传统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个体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个社会普遍持有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组成的系统化的文化精华,是最有价值、最能促进个体适应特定社会的文化的部分。
在这种传递模式中,“文化被理解为一种人类已有的、已定型的存在,突出了文化的继承性,没有涉及到文化的冲突与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问题,只考虑文化的传递而没有考虑教育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有可能或有责任参与新文化的构建”。
“如果教育只是将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儿童,那么教育非但无法克服文化中的异化成分,教育本身也会变成异化的工具。
因而要克服异化,教育本身必须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批判和选择,而不是全盘将文化传统和社会的种种观念与价值不作检点而传输给儿童。
”任何文化价值都存在矛盾与悖论,课程要超越文化对人的限制。
其二,课程是对一定社会文化进行筛选、传递、创造的过程,应被视为社会文化的消化系统,赋予文化以生命,是一种文化的生命机制。
“教育内容,从表面看来似乎不具有生命形态,但它本质上依然是生命精神能量的产物。
教育内容不仅是人类生命精神能量的外化与各种形式的对象化存在,而且是人类生命精神能量高质量和高度凝聚的产物。
”“教育使文化延续和更新并不是以直接的传递或增添的方式实现,它是通过把人类共创的文化财富转化为个人的知识、才能、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再通过个体发挥智慧、才能的活动,体现出已有文化对今日社会的功能,或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从而丰富人类文化的宝库,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这里,文化经历了从群体向个体转化,再由个体转化为群体的过程。
教育沟通了人类群体的精神力量和每个个体的精神力量。
因此,能否使原有的文化保持活力,能否创造出新文化,关键在于教育的性质,看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其三,课程是文化的存在,是活的有机体,是文化进化的先导力量,有责任通过文化选择“吐故纳新”,抵制抛弃限制人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素,积极吸纳多元文化中有利于人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素。
特别是中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变革时期,教育无法脱离这一具体的文化生态,也必须承担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文化使命。
2.当前幼儿因课程问题的文化表现鉴于文化对课程的制约作用,有必要分析有哪些文化的因素阻碍着课程理想向教育现实的转化,应做些什么促进其转变?课程参与新文化的构建不仅包括吸收进步文化,还包括放弃一些陋习。
如果传统的观念和态度并无重大改变,课程实践难以发生重大变革。
①幼儿教育内外的“成人本位”前已述及,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还会成为影响课程活动的间接的外在因素。
尽管历史已在外显的形态上确立了儿童的地位,但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人本位”的潜在思维结构仍占有主导地位。
由于成人以自我为中心,陶醉在自我的世界中,看不到也看不懂儿童文化的清新与神奇。
更为糟糕的是,成人(指文化总体)没有感知到另一个与自己共在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于是这个世界被任意挤压、肢解、替代。
成人依照自己的需要创造生活环境,很少考虑儿童的需要。
如城市中供成人娱乐享受的场所五花八门,而适合儿童游戏的场所却越来越少(特别是自然环境)。
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
此外,受科技对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如波兹曼所讲的图像文化对印刷文化的冲击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变革,“到了现当代的社会,成人文化占领了整个世界,在纯粹自然发展的条件下,一个儿童几乎无法找到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成年人的文化从儿童出生那一天起就‘骚扰’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他们听到的是成年人的音乐,看到的是成年人的图画,感受到的是成年人的感情反应,接受的是成年人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