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8章 文学写作)【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6章 文学叙事)【圣才出品】
第6章文学叙事6.1 复习笔记小说是一种典型的叙事文学。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涉及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人物与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的安排问题,归根结底又是事件的组织安排问题,即小说的情节布局问题。
人物与情节,向来被视为小说的两个要素。
一、《小说面面观·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节选)》(E.M.福斯特)(一)作者简介1.人物简介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作家和评论家。
生于英国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897—1901年就学于英国剑桥大学。
毕业后与母亲一起到希腊、意大利旅行,两年后返回英国,并开始写作随笔和短篇小说。
2.主要作品(1)1905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
(2)1907年出版长篇小说《最长的旅途》,1908年出版长篇小说《带风景的房间》。
这两部小说的部分材料来自于大学毕业后他与母亲一道的意大利旅行。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还写有许多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于1914年结集出版,它们大部分是富有象征意味的幻想与寓言故事。
(4)1924年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这也是他最后的一部小说。
此后46年他从事别的一些活动,曾经为众多的杂志写过评论与随笔文章。
(二)背景知识1.克拉克讲座英国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有一个著名的讲座,叫克拉克讲座。
该讲座每年就“乔叟以来的某一个时期或几个时期的英语文学”这一个题目,邀请学者与作家前来发表一系列演讲。
1926年3月,三一学院邀请当时知名的小说家福斯特主持次年举行的克拉克讲座。
2.福斯特主持克拉克讲座(1)他系统地阅读了18世纪以来所有重要的英语小说(包括部分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写下了详细的读书笔记,为讲座做了精心的准备。
讲座结束后他将讲稿整理,并于同年10月出版。
这本书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了20世纪研究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2)福斯特是以小说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来讨论和研究小说的,自然与一般的学者谈论小说有诸多不同。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1.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的“道”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念?答:儒家的诗教在古代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探讨文学的本源的时,没有重复儒家的诗教,提出“文原于道”的看法,认为文学是从“道”那里衍化而来的。
(1)对刘勰“道”的四种解释①刘勰的“道”,是儒家的以礼教为核心的“道”。
原因在于“文之枢纽”有五篇,其中头三篇是《原道》、《征圣》和《宗经》,这三篇在一个思想线索上,《征圣》和《宗经》是鼓吹儒家思想的,由此可以推测第一篇《原道》中的“道”是儒家礼教之道。
②刘勰的“道”是道家之道。
具体表现为:类似道家“先天地生”的“道”,刘勰把“道”与神秘的“神理”相联系,是先验的,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或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因此刘勰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③刘勰的“道”是兼有儒、道两家的道。
刘勰的“道”兼有双重的意思,以儒家思想为主,也不排斥道家的影响,广义的是“自然之道”,狭义的是“儒家之道”。
这又有“内儒外道”和“内道外儒”和“儒体道用”的说法。
④刘勰的“道”就是“自然之道”,是自然本身。
代表人物如下:a.黄侃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认为《原道》中多次谈到“自然之道”、“自然”和“神理”,实际上都是讲先有“自然”,然后才有“思心”,然后才有“言语”,然后才有“文章”。
b.刘永济刘永济《文心雕龙原道篇释义》中从“道”与“文”的密切关系来解释“道”为自然,“文”为自然经纬错综的状况,即包括人的整个自然都是“文”,那么“道之文”,就是自然之文,而道也就是“自然”本身。
我们认为刘勰的“道”表达的就是第四种看法,它表达作者这样的文学观念:从根本上说,文源于原始的天道自然,自然(包括人的自然)是最美的,人文(包括文学)与自然万物有着同构的关系。
(2)刘勰的文学观的根基——天道自然刘勰认为文学作为一种人文,是人心在自然中获得感动,通过语言而传达出来的文化形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9章 文学接受)【圣才出品】
第9章文学接受一、名词解释1.创作动机[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
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
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2.期待视野[南京大学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
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
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简单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
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3.隐含的读者[北京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隐含读者[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
但接受美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却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危机,引发后结构主义对“形式主义”进行新的本体思考,对西方形而上传统展开更加深入的批判,“隐含的读者”也因此不断受到挑战。
4.文体期待[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文体期待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9章 文学接受)【圣才出品】
第9章文学接受9.1 复习笔记文学作品提供的是“意义世界”,隐藏在作品中的意义连作者本人都未必能够完全意识到,这就为文学接受打开了大门。
广义的文学接受研究的是文学三角形结构中“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包括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
严格地说,只有经过读者的鉴赏和批评,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有人曾把现代文论的发展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专门研究作者的阶段,如浪漫主义和18、19世纪的传记式批评、实证主义批评等理论和实践,以研究作者的意图、作者的经历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为主;第二是专注文本的阶段,如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强调文本是一个不依赖于作者的独立自足的有机整体。
第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注重读者的批评阶段,如解释学、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文论,强调读者取向的理论(reader—oriented theory),认为作品的意义必须通过读者的重构才能在读者的思想里实现。
一、《诗论》(钟惺)(一)作者简介1.人物简介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别号退庵,湖广竞陵(今湖北天门)人。
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任南京礼部仪制司主事、祠祭司郎中,天启元年升福建按察使佥事提督学政,后归隐故里。
2.思想发展(1)钟惺早年分别接受“前后七子”和“公安派”的影响,尤以后者为著。
(2)后来逐渐摆脱对两派的追随,转而成为反对者,但是他始终肯定袁宏道为“反拟古”所作的努力。
(3)钟惺与谭元春论诗“务求古人精神所在”(钟惺《隐秀轩集自序》),于七子、公安派外另辟蹊径,论诗以“深幽孤峭”、“孤怀单绪”、“别趣奇理”为宗,史称“竟陵派”。
3.主要作品与谭元春合著《诗归》51卷,《古诗归》15卷和《唐诗归》36卷,在当时影响很大。
《列朝诗集》评:“古今《诗归》盛行于世,承学之士,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
”有诗文集《隐秀轩集》三十二卷。
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他还著有《周文归》、《宋文归》、《毛诗解》、《钟评左传》等。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6章 文学叙事)【圣才出品】
第6章文学叙事1.什么是扁形人物?什么是圆形人物?试以两个小说人物加以说明。
答:(1)扁形人物①定义扁形人物即是一般所谓的“类型性人物”与“漫画式人物”,用福斯特的话解释,即是“作者围绕着一个单独的概念或者素质创造出来的”人物,亦即是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人物。
扁形人物是小说中性格单一的人物。
②优点福斯特指出扁形人物的两个优点:a.不管他们在小说里的什么地方出现,都能让读者一眼就认出来;b.读者容易在事后把他们回想起来。
这正是类型化人物的魅力所在,一个人物往往就代表着一种单纯的性格特征,而由于这种性格特征的单一的鲜明性,读者一眼就能在小说中认出这个人物形象,并能在事后把它回想起来。
也就是说,这样的扁形人物已经深深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
③评价a.福斯特并没有因为扁形人物性格的单一性而贬低它,他明确地说:“一部内容复杂的小说,往往既需要圆形人物,也需要扁形人物。
”b.扁平的形象里包涵的内容,也许要比那些态度比较严苛的批评家们所乐于承认的更为丰富。
c.福斯特认为扁形人物被塑造成为喜剧性角色的时候最为出色,这一点应该说是基本符合文学史的实际的。
当然,在福斯特看来,如果将严肃的或者悲剧性的人物描写成扁形人物,往往惹人生厌。
④范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给人一种固定的即一身正气又忠贞不二,即知恩图报又武艺超群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并不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荐而发生变化。
(2)圆形人物①定义圆形人物即是那种不能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人物。
②特征a.对于一个圆形人物的检验,要看他是否令人信服地给人以惊奇之感。
如果他从来就不使人感到惊奇的话,他就是个扁形人物。
b.福斯特认为,小说家在实际的写作中,通常“运用圆形人物使人物和小说里别的那些‘面’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c.“惟有圆形的人物才宜于扮演一个悲剧性的角色而不受时间长短的限制,才能够使我们产生除了幽默诙谐和恰如其分以外的任何感觉”。
这或许称得上是福斯特谈论小说人物时最有价值的观点之一。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8章 文学写作)【圣才出品】
第8章文学写作一、填空题1.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实质上是性本能的“__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升华【解析】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
在他看来,“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
”文学艺术的起源和本质在于力比多的升华。
2.文学创造材料虽是精神现象,但其来源只能有一个: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社会生活【解析】社会生活是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文学创造的客体,离开了这个客体,就没有文学创造。
二、名词解释1.欲望升华说[南京大学2011年研]答:欲望升华说是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本质和审美本质的学说,该学说以精神分析学作为哲学基础。
在弗洛伊德看来,尽管艺术活动是受本能欲望驱使的非理性的直觉活动,但艺术家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构建一个象征体系,使本能欲望及其引起的种种冲突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艺术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想象中得到能量释放和升华,因而艺术品给人以美感。
简言之,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和美根源于人的本能欲望,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对本能欲望的升华。
2.文学创造的主体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关于这一问题,文学史上出现过许多观点,例如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旁观者”与“移情者”,但这些观点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较为全面的解释为: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3.文学创造的客体答: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文学史上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客体即“自然”说和客体即“情感”说。
两者都未能完满而科学地阐释这一问题。
科学的解释为:首先,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1-13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一、填空题________的《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论述了文学的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要素。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艾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
[四川大学2011年研]【答案】M.H.艾布拉姆斯【解析】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系M.H艾布拉姆斯教授作于1953年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
本书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同时也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总结和回顾,从历史发展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
此外,艾布拉姆斯还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
二、名词解释1.文学活动[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闻接地写人的。
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南京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艾布拉姆斯所说的文学活动四要素[南京大学2010年研]答:艺术四要素是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活动观点。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艺术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艺术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艺术活动活动。
这四个要素在艺术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当下,“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四要素艺术活动说已经成为了中西文论界特别是中国当代文论界解释文学现象通用的和处于主流地位的艺术活动范式。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11章文学的风格)【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11章文学的风格)【圣才出品】第11章文学的风格一、名词解释1.风格[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
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品的言语形式、作家的创作个性、对象的客观规定和读者的历史接受,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文学风格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但其核心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
它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和指纹。
2.文学风格[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
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3.艺术形式[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
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
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
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4.体裁[四川大学2010年研]答:体裁是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
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裁,是指诗文的文风辞藻。
5.文学的民族性答:随着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影响,由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已经成为历史趋向。
童庆炳《文学理论》1--8章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9章 文学接受)【圣才出品】
第9章文学接受1.文学接受答:“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研究的是文学三角形结构中“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包括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
2.召唤结构答:“召唤结构”是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文本为读者预留了无数的意义空白点,期待或召唤读者用自己的经验、体会、情感和理解去将它填满。
文本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富于诱导性的召唤结构,调动读者对文本进行个性加工,并在一定程度上驾驭这一过程。
3.期待视野答:“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阅读的“既定图式”,即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它是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可以看成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是一种预先存在的阅读意向。
4.不定点答:“不定点”是英伽登关于文学的理论,他认为文学作品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等,都包含着许多不定点,特别是对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绘。
“不定点”并非存在于现实的客体之中,它是文学作品作为再现客体的重要特点,文学作品充满“不定点”,它虽然不确定,但意义无穷无尽,需要读者来填充,作品才算真正由此完成。
5.具体化答:“具体化”是读者对“不定点”或“空白”的填充过程,英伽登认为“具体化”是“作品被理解的具体形式”。
(1)具体化既非心理意义上的,又非经验意义上的,一个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并不总是内省其心理活动,而是集中注意力于作品,这就是一种现象学所谓的本质直观活动—“观相”。
(2)接受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和联想,发现种种隐秘的联系而填满这些空隙,这些联系可能是形象之间的、情节之间的、人物之间的、甚至不同的叙事范围之间的。
(3)具体化和作品本身不同,同一作品的具体化可以多种多样,它们来自于不同的解释,使同一作品产生多种意义1.按照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三分法,无论由这三者中的何者开始,都能在三者间形成一个合理循环。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10章 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第10章文学批评1.结合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谈谈你对文学批评的理解。
答:(1)文学批评的理解①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参与文学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活动的参与要素,它具有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和舆论势力,批评家的观点会以各种方式为文学活动的各方面各环节所吸纳。
②文学批评对读者的阅读和鉴赏具有指导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作品,而且可以帮助读者选择和鉴别作品,建构文学经典序列。
③对于个别作家而言,文学批评的作用更为明显,由于批评家的慧眼和发掘,一些作家得以从纷繁的文学世界中脱颖而出,其作品为世人欣赏。
(2)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李健吾是非常认同印象派批评所强调的“印象批评”和“自我表现”的。
他认为批评的根据就是批评者的自我与人生体验。
印象批评强调主体直觉在批评中的作用,所以其关注重心往往不在重建文学文本的客观性,而在如何呈现阅读主体的直觉状况本身。
①对印象批评的借鉴在批评思想上,李健吾推崇法朗士与勒麦特。
a.与法朗士“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相类似,李健吾认为,批评是在“一个相似而实异的世界旅行”。
b.文学本身是体现“事物的相对性和现象的继续性”的,所以,批评就是报告自己的读书体验,而不是去证明某种先在的理念。
c.批评自身是个性化、体验化的,批评的实质是要“不误人我生机”,“必须抓住灵魂的若干境界,把这些境界变做自己的”,尽可能将自己活泼的艺术审美感受(即“印象”)记录下来,传达给自己的读者。
d.阅读印象往往是一种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丰富微妙的体验,所以批评自身也发展出一种富于自我表现力的表述方式,以凝定与传达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
e.在李健吾看来,所谓“态度”构成作者看世界的眼光,从而也构成作家作品与众不同的个性,批评也应该从作者的“态度”进入。
②对印象批评的扬弃李健吾认同印象派批评,但也警醒到这种批评的主观性也可能伤害到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a.他认为,批评家的艺术“印象”和审美体悟如果不是出于自然,不是基于具体语境中的作家和作品,批评家的心胸不够丰盈、开放,批评家的“自我”就很可能膨胀起来,其“表现”就成为对自我“风格”的执著,从而丧失客观性和公正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8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圣才出品】
第8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答:对“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的理解:(1)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人的丰富情感。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饱含真情实感的形象“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呈现美的境界,体现为“文体升华”。
总之,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2)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世界。
(3)“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是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善”是高尚的品格和利他的取向,求真是尚善的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的虚伪的“爱的呓语”;真和善的表现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在追求真和善的同时,还要完成美的创造;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
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追求。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答:(1)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①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②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意的真实。
(2)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①一切现实中存在的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
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则是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内蕴的揭示,作为自己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的假定性的情境之中。
因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的能动性认识和把握。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3章 文学与审美)【圣才出品】
第3章文学与审美3.1 复习笔记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是与现代美学观的发展分不开的,现代文学的三个特征—虚构性、想象性和抒情性,即是文学审美特征的具体表现。
一、论美的艺术(节选)(康德)(一)作者简介1.简介伊曼纽尔·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康德一生留下了丰厚的理论著述。
1920年整理完成的《康德全集》已有28卷。
其代表性著作除三大批判以外,还有《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道德形而上学》、《实用人类学》、《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等。
2.学术研究生涯(1)1755年康德经过两次论文答辩,被哥尼斯堡大学授予编外讲师资格,开始公开授课。
先后讲授过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数学、自然地理、伦理学、人类学等课程。
(2)1762年,康德被卢梭的《爱弥尔》的理性精神和民主思想打动,转入对人的本性和能力的研究。
(3)1770年康德开始建立批判哲学,1781年第一部批判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出版,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出版,1790年《判断力批判》出版,完成了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
3.影响(1)康德的哲学思想与当时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遥相呼应,直接影响了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对欧洲思想界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2)他建立的德国古典美学,经过席勒、谢林等人的发展,至黑格尔达到高峰。
西方19世纪至20世纪各种流派的美学思想,几乎都与康德美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二)背景知识1.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学体系西方哲学发展至康德之前,已经形成了两个体系:(1)以德国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体系,主张以生而有之的先验的理性作为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基础;(2)以英国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体系,主张物质世界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一切知识都源于人的感性经验。
2.康德的哲学体系(1)康德试图以先验唯心主义调和德国的理性主义和英国的经验主义。
(2)他在传统哲学将人类的心理机能分为知、情、意的基础上,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道德如何可能和审美如何可能。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1章 文学与文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1.1 复习笔记本章选择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一章至第三章两篇“经典文本”作为学习的重点,对相关问题做出描述。
通过学习,了解两个问题:第一,文学的基本观念有哪些;第二,文学理论具有什么性质。
一、《文心雕龙•原道》(一)作者简介1.作者生平概述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二年(520—521)。
祖籍山东东莞,今山东莒县。
其祖在永嘉之乱时南迁,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其人生轨迹如下:(1)刘勰早孤,家境贫寒,未婚娶。
刘勰从小就很好学,跟随当时的高僧学习并校订编订佛经,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遂博通经论”。
(2)天监初年(502或503),“起家奉朝请”,开始做官,曾当过昭明太子“东宫通事舍人”。
(3)著《文心雕龙》五十篇。
他“自重其文”,但未有识者,求助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沈约认为“深得文理”。
(4)刘勰后半生又回到修订佛经上,在他出家一年后死于庙中。
2.《文心雕龙》与佛学影响刘勰之所以能够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恢弘、逻辑严密、观点深刻的文论著作,是与他早年整理、修订佛经密切相关的。
佛经从印度传入的,有严密的体系和逻辑。
刘勰从佛经里吸取了构建体系、框架的本领,并把它运用于文论的著述中。
从这一意义上看,《文心雕龙》是中外交流的产物。
这也说明,一种思想若是定型,就可能僵化,这时就需要外来思想加以撞击。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儒、道、佛三种思想并存。
(二)背景知识1.题解《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与《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构成刘勰所说的总纲,即“文之枢纽”。
所谓“枢纽”即是“关键”、“纲领”的意思。
“原”,“本于”的意思。
“原道”就是本于“道”。
《原道》这篇文章就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回答文学从哪里来的问题。
2.《文心雕龙》写作背景刘勰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内乱不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种状况,给士人提供思想创造了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东汉末年以来,儒家伦理教条的没落,思想解放的活跃,各种思想竞争激烈,儒、道、释思想都处于交锋或交融过程中。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8章 文学写作)【圣才出品】
第8章文学写作8.1 复习笔记研究文学写作的主要意义在于认识文学写作现象,总结文学写作规律,揭示文学写作的审美和文化内涵。
一、《文赋(并序)》(陆机)(一)作者简介1.人物简介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出生于世族大家,自幼聪颖好学。
13岁(一说14岁)时,其父去世,陆机袭父职为牙门将。
20岁时,晋武帝灭吴,与弟陆云回乡闭门读书,苦学十年,写出《辩亡论》上下篇,论述东吴兴亡的缘由。
永康元年,赵王伦辅政,以陆机为相。
2.主要作品陆机是西晋代表作家,诗赋文章有盛名。
著作很多,但多半亡佚,包括《晋纪》和《吴书》。
现存诗一百余首,赋二十余篇。
受当时风气影响,陆机诗以拟古之作为多。
赋以抒情小赋为主,艺术上较成功。
文章有《辩亡论》二篇、《豪士赋》、《五等论》等,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文赋》。
现存《陆士衡集》十卷。
(二)背景知识1.魏晋文学(1)建安文学从东汉末年开始,汉代政治上中央集权和思想上儒家大一统局面崩溃。
政治上的混乱和思想上的大解放,促成了魏晋文学的空前繁荣。
先是建安时期的曹氏父子“雅好辞章”,重视文才,吸引了众多作家,如王粲、陈琳、徐斡、刘桢、应玚、阮瑀、杨修等,形成了建安文章“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的特点。
(2)正始之音正始年间,在玄风的影响下,文学出现哲理化倾向,著名的文人有何晏、刘邵、嵇康、阮籍、应璩等。
(3)西晋文学西晋时期,文坛盛况不减,张华、左思、潘岳、夏侯湛、陆机、陆云等都成就不小,应贞、傅玄、张载、张协、张亢、孙楚、挚虞、成公绥等人的作品也是文辞华美动人。
陆机创作中的这种倾向也反映在《文赋》中,如他要求文章“期穷形而尽相”,“其遣言也贵妍”。
2.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1)建安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篇文论专论—曹丕的《典论·论文》。
该文第一次将传统元气论用于论文,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论”。
受此影响,陆机《文赋》中也有对文体特征的集中描述,而且更加详细。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7章 文学与戏剧)【圣才出品】
第7章文学与戏剧1.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给悲剧下定义的?这个定义包括哪些内涵?答:(1)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悲剧的内涵①亚里士多德将悲剧的性质定义为摹仿。
柏拉图认为悲剧与喜剧都属于完全通过模仿来进行艺术表现的艺术类型。
亚里士多德进而详细地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摹仿媒介是语言。
a.作为悲剧的媒介的语言,与其他诸种艺术形式中使用的语言相比,是有其独特性。
b.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些艺术,例如酒神颂和日神颂、悲剧和喜剧,兼用上述各种媒介,即节奏、歌曲和“韵文”,差别在于前二者同时使用那些媒介,后二者则交替着使用。
c.“韵文”,是指希腊悲剧里在对话中使用的语言,歌曲则是指希腊悲剧的“合唱歌”中使用的语言。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的语言是交替使用歌曲和韵文的语言。
③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而不是叙述。
a.这是由戏剧本身的表演性质决定的,也是悲剧区别于史诗的地方。
b.悲剧不是用叙述,而是直接借助于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④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功用是“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陶冶”。
“陶冶”,希腊文原文是Katharsis,音译为卡塔西斯,向来是亚里士多德研究者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它涉及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功用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前人的看法,他认为不加限定的哀怜和恐惧是一些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烦恼的情感”。
亚里士多德把情感归为人性的一部分,他不同意柏拉图主张的对某些情感—像感伤和哀怜—采取绝对压制的办法。
认为,情感的积淀,会扰乱人的心绪,破坏人的正常欲念,有害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无益于群体或社团的利益,人们应该通过无害的途径把这些不必要的情感的积淀宣泄出去,即卡塔西斯。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本章选择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一章至第三章两篇“经典文本”作为学习的重点,对相关问题做出描述。
通过学习,了解两个问题:第一,文学的基本观念有哪些;第二,文学理论具有什么性质。
一、《文心雕龙•原道》(一)作者简介1作者生平概述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二年(520—521)。
祖籍山东东莞,今山东莒县。
其祖在永嘉之乱时南迁,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其人生轨迹如下:(1)刘勰早孤,家境贫寒,未婚娶。
刘勰从小就很好学,跟随当时的高僧学习并校订编订佛经,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遂博通经论”。
(2)天监初年(502或503),“起家奉朝请”,开始做官,曾当过昭明太子“东宫通事舍人”。
(3)著《文心雕龙》五十篇。
他“自重其文”,但未有识者,求助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沈约认为“深得文理”。
(4)刘勰后半生又回到修订佛经上,在他出家一年后死于庙中。
2《文心雕龙》与佛学影响刘勰之所以能够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恢弘、逻辑严密、观点深刻的文论著作,是与他早年整理、修订佛经密切相关的。
佛经从印度传入的,有严密的体系和逻辑。
刘勰从佛经里吸取了构建体系、框架的本领,并把它运用于文论的著述中。
从这一意义上看,《文心雕龙》是中外交流的产物。
这也说明,一种思想若是定型,就可能僵化,这时就需要外来思想加以撞击。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儒、道、佛三种思想并存。
(二)背景知识1题解《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与《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构成刘勰所说的总纲,即“文之枢纽”。
所谓“枢纽”即是“关键”、“纲领”的意思。
“原”,“本于”的意思。
“原道”就是本于“道”。
《原道》这篇文章就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回答文学从哪里来的问题。
2《文心雕龙》写作背景刘勰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内乱不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课后习题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圣才出品】
第8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答:对“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的理解:(1)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人的丰富情感。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饱含真情实感的形象“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呈现美的境界,体现为“文体升华”。
总之,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2)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世界。
(3)“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是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善”是高尚的品格和利他的取向,求真是尚善的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的虚伪的“爱的呓语”;真和善的表现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在追求真和善的同时,还要完成美的创造;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
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追求。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答:(1)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①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②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意的真实。
(2)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①一切现实中存在的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
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则是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内蕴的揭示,作为自己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的假定性的情境之中。
因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的能动性认识和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文学写作
1.陆机在《文赋》中认为,要解决文学写作中“意不称物”和“文不逮意”的问题,困难在于“能”而不在于“知”;康德也曾指出(见本书第三章)艺术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能力而后者是知识。
结合《文赋》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1)对“意不称物”和“文不逮意”的理解
陆机在《文赋》的小序中说明,《文赋》主要解决的是写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文赋》从文体特征和创作构思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作了解答。
①“物”指作家、诗人把握的对象,“意”是作家、诗人的思想情感。
②“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作家在艺术构思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对物的感受和认识之难,二是对这种感受和认识的表现之难。
(2)创作的主要阶段和基本特点
①准备过程
陆机认为创作构思的准备要注意三个方面:
a.心神专一。
“伫中区以玄览”,意思说诗人伫立于天地之间,要用一种“玄览”的心境去观察万物。
“玄览”意为排除心中各种杂念、成见,使心灵变得像镜子一样清明洁净,以观照事物的深远和精微之处。
“涤除”是“玄览”的条件,只有心境澄明,才可能体察万物的精髓。
这是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注意力高度集中,心地要虚静空明。
b.心物对应。
陆机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这不是一般的观察自然,而是心灵与自然的感应。
四时的变化引起诗
人的感叹,万物的情状让诗人思绪纷繁。
c.知识准备。
“颐情志于典坟”,“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指的就是通过阅读典籍和诗词,积累知识,颐养情性。
②构思过程
陆机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如此具体、细致地揭示了诗人构思的过程及其特点。
陆机实际上揭示了艺术构思所具有的精神自由性、情感形象渐进性、表达的起伏性、艺术的创造性和艺术概括性等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a.诗人进入虚静的澄明状态之后,构思活动就开始了。
b.构思是以活跃的想象为中心展开的,想象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活动,具有极大的自由性。
在想象中,情感和物象都由朦胧走向明确;
c.为了把构思的形象和情感表达出来,就要借鉴古典著作中的语言。
但是这种用词语表达情感和形象的活动常有变化,有时很难,艰涩无比;有时很顺利,顷刻之间文思泉涌,所谓“浮藻联翩”。
d.在想象中,会出现创造性的时刻,发前人所未发。
e.陆机还认为构思活动具有艺术的概括性,可以以少总多,天地之大可以在诗人所描写的有限的“形内”表现出来,万物之多可以在他小小的“笔端”抒写出来。
③表达过程
a.构思后要根据章节层次分段布局,考究词句,安排结构。
聚精会神地深入思考,精细地多方考虑然后成篇。
b.陆机将自身的创作体会和经验融会于论著之中,对艺术构思后的种种现象都作了精到的描述。
陆机考虑到了表达过程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但是描述多而论断少。
不过在当时,
像他这样来描述创作过程的人是很少的。
(3)“能”与“知”
“能”与“知”的关系问题在《文赋》当中有着明显的表现。
陆机所描述的准备过程、构思过程、表达过程中的标准和要求表明了《文赋》在传授“知”之后的实际目的在于作家的“能”。
因此《文赋》中十分重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真实体验,并力求作出解答和规整。
2.文学写作的心理过程有什么特点?
答:文学写作有关的心理能力主要有艺术知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和艺术灵感。
(1)艺术知觉
①艺术知觉是对事物的表现性的知觉。
②事物的表现性是指人们在知觉事物时由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和带情感的幻象。
③事物的表现性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但关键还在于“看”。
④艺术知觉不仅是在观察,而且是在领悟;不仅仅在用感官,而且在用心灵。
⑤艺术知觉是文学写作活动的起点。
(2)艺术情感
①艺术情感则是文学写作活动的深层动力。
②文学写作是以作家的审美情感为中心所展开的精神创造活动。
在文学写作中,一切因素都要情感化,知觉要情感化,表象要情感化,想象要情感化,思想也要情感化。
③艺术情感不同于自然情感,自然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的关键是回忆与沉思。
经过回忆与沉思,自然情感得到了艺术升华,与某种更加深厚更加广大的情感相交通,并且与某些特殊的观念或意义相关联,脱离了具体的人事利害的局限,便转化成艺术情感。
④艺术情感的生成一般会经过原始唤起—内觉体验—情感形式化三个阶段。
艺术情感的唤起来自于情境的触发。
有时是自然景物的感触。
⑤原始唤起后的情感,如果有适当的条件就可能转化为艺术情感。
由原始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的这一过程,就是内觉体验的过程。
(3)艺术想象
①特征
a.想象是超越时空的;
b.在想象中人的精神与物象同时游动;
c.想象的关键是思想情感和生命力的活跃;
d.语言在想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过程与标准
艺术想象是情感与形象交织的过程。
艺术想象中总是包含着移情现象。
艺术想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既有勃发,也有沉潜;既有热烈,也有平淡。
a.从艺术想象的形象层面来说,需要不断地增减损益,以求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b.从艺术想象的内涵层面来说,需要不断地提炼深化,以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4)艺术灵感
当艺术想象以一个新的面目骤然间由无意识领域涌现到意识领域中时,这就是灵感的爆发。
灵感是艺术想象的飞跃,它把艺术想象提升到深刻而动人的水平。
3.弗洛伊德认为作家早年的幻想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来源,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答:弗洛伊德认为作家早年的幻想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来源的观点与其心理分析学说一脉相承,表明了性心理及幻想对于作家的巨大影响,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但若因此走向
绝对化,则显示出了片面性。
(1)幻想的产生
当一个人成年后,虽然停止了游戏而投入严肃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在童年游戏中所体验到的快乐是他所不愿放弃的。
人们会用另外一种活动代替童年游戏并延续游戏的快乐,这种活动就是“幻想”。
(2)幻想的特征
①幻想只会发生在愿望不能满足的人身上,是未能实现的愿望的替代物;幸福的人是不会幻想的。
弗洛伊德认为激发幻想的愿望主要有两种,一是野心,二是性欲。
这两种愿望基本上决定了创作家作品选材的类型。
②愿望能够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
幻想一般是由当下的某个机缘激发,然后回溯到早年的某个未曾实现的愿望,最后幻想在未来时间将这个愿望变成现实。
(3)观点
①弗洛伊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表明了性心理及幻想对于作家的巨大影响,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弗洛伊德理论说明了作家是如何将幻想与诗结合起来的问题。
成人是羞于向他人诉说幻想的,但是文学作品中的幻想却给双方带来愉快。
弗洛伊德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诗歌艺术就是用一种技巧来克服我们心中的厌恶感”。
这种用于克服作者和读者厌恶感的诗歌技巧有两种:
a.“作家通过改变和伪装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
这是诗歌技巧的消极意义。
例如作家可以淡化故事的个人色彩,去除一些琐碎的、赤裸裸的、欲望化的思想,将故事与一些公众关注的事件联系起来,赋予故事一些集体的和人类
的伦理价值等。
b.“在表达他的幻想时提供我们以纯粹形式的、也就是美的享受或乐趣”。
这是诗歌技巧的积极意义。
诸如叙事中的悬念、冲突,修辞中的幽默、隐喻、反讽,语言的各种不同风格等,都可以产生这种艺术效果。
弗洛伊德称由此产生的快感为“预感快感”,意思是说这种快感是我们从文学中获得更多精神乐趣的前奏。
②但是这一理论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文学内容来源的问题。
历史上关于这一问题的学说数量众多,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文学内容的来源:来自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或来自对内心状态的表现;来自神灵降临的迷狂状态或来自远古祖先记忆的显现等等,文学内容来源问题是极具个体性和复杂性的,以上学说都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视角,但偏执一辞却是不可取的。
4.人类的原型经验对文学写作有什么意义?
答:原型理论对作家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定义
生活原型是指作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具有某种典型性的真人真事。
作家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进行加工、提炼、概括,创作出具有鲜明生动、个性特征深刻的艺术形象,这种方法就是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化”。
(2)方法
要使一个生活原型成为艺术形象,就必需经过典型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作家运用想像与虚构,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原始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集中、概括,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生活本质与规律,又具有鲜明、生动、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使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也更具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