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解读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天 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道 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
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
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
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
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
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
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德 道德,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
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
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礼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理 又称天理。
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巨著,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包含了众多的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儒家强调仁爱和道德修养,主张孝悌忠信,提倡君臣父子之道;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强调顺应自然;而墨家则提倡兼爱和非攻,主张以爱为本,反对战争。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代表了古代中国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为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传承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他们不仅对个体的修养和人际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更对政治、伦理、宇宙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们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中国哲学史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孔子的思想。
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仁爱和孝道,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待人以诚,为人以恕。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为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不仅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巨著,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宝库。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1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考研哲学中国哲学史概述
考研哲学中国哲学史概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总结和概括。
它涵盖了从先秦时期至现代的哲学思想,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考研哲学中国哲学史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了解该学科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一、先秦思想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对人生命运及社会伦理的思考。
诸子百家中的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道德关系;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天道、活得自在;墨子和墨家强调兼爱、抱一它是在战国时期各家百家争鸣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为日后的思想贡献了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中国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秦汉时期出现了道教、佛教以及玄学。
道教注重修炼内丹、追求长生等奥秘,主张“修身养性”;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重视修行和解脱,提出了“三世因果”和“四圣谛”的思想;玄学融合了儒家、道家、阴阳五行等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太极生两仪”的观点。
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并对后来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依然存在着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此外,王弼的“心即理”思想以及道教思想与佛教禅宗的交融也是当时的焦点之一。
四、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复兴,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陆九渊的理学思想提出了“心学”和“格物致知”的观点,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阶段。
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阐述,形成了“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体系。
他认为人的修养和道德取决于对天地万物的了解和认识,这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清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后期阶段,儒家思想继续发展,但也受到了佛教、道教和西方哲学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提出了“中国必须变法”和“救亡图存”的思想,对实现现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七、近现代中国哲学不仅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还汲取了西方哲学的思想,如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等。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如梁漱溟、陈寅恪、胡适等,他们通过对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观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几部《中国哲学史》浅析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通过几部《中国哲学史》浅析对中国哲学的认识摘要: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与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试通过几部哲学史,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普遍共识和理论方法。
通过对比梳理出中国哲学史前进的方向和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史》;经学;问题1 早期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一)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与其开创意义在中国文化没有遭到西方文化冲积之时,历代知识分子都有对于中国思想史的梳理。
当哲学这个概念经章太炎自日本传回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迅疾将Philosophy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嫁接到哲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自此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就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提上了日程。
最早写《中国哲学史》的是谢无量,出版于1915年。
这部哲学史在当时以至于后世并没有引起波澜,但是其作为第一部《中国哲学史》还是具有开创性和借鉴意义。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除了对于先秦各家各派的梳理在今天看来能够突出哲学的多样性外,对秦以后的哲学归纳难逃儒家经学史的框架。
可见在当时中国知识界所了解的只是“哲学”的概念,但是对于西方的哲学却缺乏了解,在写作的方法上也是中国式的。
(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与方法创新作为一个西化派人物,胡适痛感当时的知识分子将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传统义理的同义词。
当然这种分别并不仅仅是“名”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实”上的差别。
胡适曾经说过“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的事。
…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此我们可以看出胡适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有意识地推翻了传统经学的研究模式,也就是有意无意地批判了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模式。
胡适认为哲学就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可普遍适用的意义”因此他从实用度将中国哲学分为六个模块,包宇宙论、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和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
乍一看这些概念与西方哲学的概念对应地严丝合缝,实则不然,胡适只是粗略的将中国哲学中的概念进行剥离。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著作,它涵盖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下面,我们将从各章节的角度来总结中国哲学简史。
一、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阶段,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墨子、老子等。
先秦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概念,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靠教育来改善。
墨子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爱人如己,反对战争。
二、汉代哲学汉代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重要的阶段,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
汉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扬雄、韩愈等。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天命论”等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有所定,人有所命。
扬雄则主张“两汉文化”,即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融合起来。
韩愈则提出了“文学复兴”、“格物致知”等思想,他认为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和研究自然现象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三、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但也涌现了很多思想家。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充、嵇康、陶渊明等。
王充提出了“天人感应”、“物我两忘”等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物我相通。
嵇康则主张“玄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心灵的修炼来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陶渊明则提出了“田园诗歌”等思想,主张回归自然、过简单的生活。
四、隋唐五代哲学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涌现了很多思想家。
隋唐五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朱熹等。
韩愈提出了“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思想,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柳宗元则主张“道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朱熹则提出了“理学”、“致良知”等思想,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山东省考研哲学中国哲学史考点解析
山东省考研哲学中国哲学史考点解析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涵盖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的观点和贡献。
作为山东省考研哲学专业的考点之一,本文将对山东省考研哲学中国哲学史的考点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先秦思想及其演变先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的开端,也是山东省考研哲学考点的重点之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体系逐渐形成,并相互影响、交流。
考生需要理解各家的核心观点,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法治有术等。
同时,还需注意各个思想流派的相互对立和融合,及其对后世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二、两汉哲学及其特点两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家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阶段,思想家们对先秦思想进行了继承和扩展,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考生应重点关注汉代儒家学者如孔、孟、荀、墨等人的思想,以及佛教思想的传播与融合,比如戒律、空性等概念。
三、宋明理学及其主要内容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流派,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考生需要了解理学的基本思想,如理气论、六经注疏、四书五经等,以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朱熹、程颐、程颢等的观点和贡献。
此外,应关注其对后世哲学、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如理学改革等。
四、近现代思潮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近现代思潮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启蒙思想、科学技术思潮、民族复兴思潮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思潮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冲击和改变,如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以及鲁迅的思想等。
此外,还需注意西方哲学的传入与融合,如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和批判。
五、中国哲学史的当代研究及其现状中国哲学史的当代研究是山东省考研哲学中国哲学史考点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生需了解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传统研究与新视角,西方研究与本土学派的对话等。
同时,还可以关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家及其学术观点,如王阳明的心学、李泽厚的价值观念体系等。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4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4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4:天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了宇宙的秩序、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天命可以理解为上天对个人、国家和世界的安排和指引。
天命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和秩序,而这些规律和秩序由天所主宰。
人们相信,天赋予了每个人独特的天命,即每个人在世上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负责的使命。
天命在政治的层面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观念认为天命赋予了君主统治的权力和责任。
君主被认为是天命的代表,承载着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的重任。
他们的权力来源于天,同时也必须依靠天命来合法化自己的统治。
但是,天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取决于个人的行为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如果一个人违背了天命,那么他可能会受到天意的惩罚,身份地位可能会受到影响。
同样地,如果一个君主治理不善,天命也可能剥夺他的统治权。
天命的观念也与个人的修炼和道德行为有关。
人们相信,通过修养和悟道,个人可以获得对天命的理解和领悟。
人们应该顺应天命,遵循天道,以此来达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尽管天命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可能被一些人认为是迷信或过时的,但它仍然在中国文化和思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强调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总结一下,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宇宙秩序、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
它认为天赋予了每个人独特的使命和角色,同时也是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天命的观念强调了个人修炼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考研哲学解析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学派与思想
考研哲学解析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学派与思想中国哲学史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灿烂的思想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考研哲学的视角,解析中国哲学史中的重要学派与思想。
以下将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介绍五个重要的学派与思想。
1.夏商周古代中国哲学的端起点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哲学史的开端。
在夏商时期,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形成并逐渐发展。
儒家强调礼治思想,提倡实践力行;道家注重自然返璞归真,主张无为而治;墨家则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仁”、“道”、“兼爱”等重要概念在这一时期开始具体被提出。
2.战国时期多元化的思想交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为丰富多元的时期,多个学派齐聚一堂,相互交锋。
儒家在这一时期由孔子及其弟子开创并逐渐发展。
儒家思想以“仁”、“礼”为核心,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继续发展,强调虚无缥缈的境地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墨家则倡导尚同和非攻的理念,主张兼爱和公平正义;法家注重严明法纪,强调法制和利用法治来治理社会;墨家注重工农业,提出节约和劝善的主张。
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战国时期的基础上,先秦时期出现了更多令人瞩目的学派。
道家学派由老子和庄子代表,持续强调无为而治、自然与自由的关系;阴阳家主张阴阳学说,主张相对的和谐;名家强调言辞的力量,提出“百家争鸣,百家争奇”的观点;纵横家提倡权谋和外交策略,主张相对利益;法家注重制度建设与法治社会。
4.汉代哲学的承继与发展中国哲学在汉代继续丰富和发展。
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崛起,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流传,程朱理学起源。
佛家自西域传入,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并对后续几个世纪的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宋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宋明清时期,中国哲学再次繁荣。
宋代理学兴起,程朱理学达到巅峰。
明代理学进一步发展,在明孝陵事件后逐渐走向衰落。
清代的思想则围绕着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盛行。
总结中国哲学史涵盖了夏商周时期至清代,其中多个学派和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和演变。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中国哲学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深感中国哲学的深邃与博大,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国哲学史》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先秦时代。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争鸣,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
他们的思想思想触及到伦理道德、政治治理、宇宙万物等方方面面,影响深远。
除了介绍中国哲学的起源外,这本书还详细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把中国哲学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如秦汉时期的儒道合一、唐宋时期的理学兴起、明清时期的术法争鸣等。
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流派,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到唐宋时期的理学兴起这一章节,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唐宋时期,中国哲学逐渐从儒道合一发展为以理学为主的学派。
理学强调实践,注重儒家经典的教育和研究,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支撑。
唐宋理学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唐宋理学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中国哲学在思想上的成熟和深化。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哲学对其他学科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哲学不仅影响了国内的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思想。
此外,中国哲学也通过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对世界上的其他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使其成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哲学传统。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中国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道德的建设、心性修养的重要性等,与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科,涵盖了5000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哲学史相关的重要名词的解释:1. 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道德道德修养。
儒家的核心教义包括孝顺、道德行为和社会稳定。
2.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的道,强调虚无和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通过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3. 墨家思想(Mohism):墨家思想强调以爱为基础的公平和无私的行为。
墨家在古代中国崛起并提出了以"兼爱"为原则的社会改革理念。
4. Legalism(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严格的制度,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5. 孟子(Mencius):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进一步发展和解释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并提出了“四端”和“仁”的概念。
6. 老子(Laozi):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强调“道”和“无为”。
7. 庄子(Zhuangzi):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他的著作《庄子》表达了他对自由、自然和幽默的见解。
8. 辩证法(Dialectics):辩证法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9. 心学(Neo-Confucianism):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代表,强调人文主义、修身养性和理性思考。
心学将儒家思想与和的元素相融合。
10. 阴阳五行(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阴阳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
阴阳代表着事物的相对和互补性,五行则代表了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影响。
这些名词代表了中国哲学史中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概念。
通过研究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重要思想总结
中国哲学史重要思想总结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国哲学家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人生、世界、道德、政治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和智慧结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你总结中国哲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思想。
首先,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改善自身,并通过仁爱之道来建立和谐社会。
他提出了“仁爱”、“君子”、“礼”等重要概念,并注重家庭、教育、礼仪等方面的培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思想。
其次,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和原则,是人生的指引。
道家注重修养自身、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重要概念。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与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流派。
再次,墨家思想也是中国哲学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墨家强调礼义,主张兼爱和平等,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充当人民利益的代表,实现和平、公正和共荣。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在一段时间内与儒家思想竞争。
最后,中国哲学史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思想家。
例如,法家思想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以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兵家思想关注战争和军事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战争的理论和策略。
此外,道教、纵横家、名家等也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史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着众多思想家们的智慧和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理解。
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和各种重要的思想家,对中国的政治、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世界哲学和人类思维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人类智慧。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尚同:上天“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立以为三公、万国诸侯,以至左右将军、大夫和乡里之长,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尚同于天子之“义”;并且“上有过,规谏之”。
社会成员的意愿层层上达,庶几天子及其以下的各级官吏按共同的“义”行事,从而实现“天下治”。
并且,天子的行为是否合于天下之义,必须据其是否尚同于天。
这就阻断了最高统治者自行又自断其政的可能性。
“夫既尚同于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
故当若夫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之人之不尚同于天者也。
”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的尚同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四端: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
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在《孟子·公孙丑上》和《告子上》均有论述。
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中国哲学简史解读
中国哲学简史解读中国哲学简史解读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历史、思想、流派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哲学的发展概况。
一、历史概述中国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易经》等典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相继出现,渐渐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格局。
而隋唐以后,佛家、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等新思潮也开始受到关注和探讨。
二、思想概述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提倡“仁义道德”,倡导个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道家思想则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寻求内知自明的境界。
而墨家则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公羊学说,崇尚社会和谐和平等思想。
法家则着重于规范人的行为,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加强社会控制。
佛家思想强调“缘起”、“无我”等观念,以超越世俗、开悟解脱为目标。
三、流派概述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可以分为战国、汉唐、宋明以及现代等不同的流派。
其中,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最为繁荣和多元化的时期,儒、道、墨等流派相互交汇,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唐时期则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主流,儒学更加理论化,出现了大量的注疏和理论论著。
宋明时期儒学以理学为主导,加强了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现代哲学则面临着西方哲学的冲击,虽然有所借鉴,但需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总之,中国哲学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领域,其中的历史、思想、流派等内容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了解。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推动中国哲学的持续发展。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一书是一部对中国哲学发展历史进行全面梳理的著作。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重要思想观点。
在阅读完《中国哲学史》之后,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该书对中国哲学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哲学起源于先秦时期,而《中国哲学史》对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进行了逐一介绍和分析。
例如,《中国哲学史》首先介绍了黄老思想,强调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和“无欲而达”的观点对中国哲学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接着,《中国哲学史》再介绍墨家思想,指出墨家思想的“兼爱”观念对中国儒家思想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哲学起源的介绍,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除了起源,该书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中国哲学史》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和其代表性的思想家。
例如,《中国哲学史》介绍了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让我对当时思想家的主张和争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中国哲学史》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各家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这些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演变有了更加全面的把握。
此外,该书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中国哲学史》通过对不同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让我对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中国哲学史》对儒家思想的“仁爱”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指出“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同样,《中国哲学史》对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空”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这些思想的内涵和含义更加深刻地理解。
通过对思想内涵的分析,我对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史》一书是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概述1.1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2 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3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第二章:儒家哲学2.1 儒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2 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思想2.3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对比2.4 儒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三章:道家哲学3.1 道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3.2 老子的《道德经》与道家思想3.3 庄子的《庄子》与道家哲学的深度探讨3.4 道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四章:佛教哲学4.1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哲学的融合4.2 佛教哲学的基本教义与思想体系4.3 禅宗与佛教哲学的特殊表现形式4.4 佛教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五章:宋明理学5.1 宋明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5.2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对比5.3 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思想贡献5.4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影响第六章:玄学与魏晋哲学6.1 玄学的起源与特点6.2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家6.3 玄学与儒道思想的交融6.4 玄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第七章:隋唐佛教哲学7.1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7.2 佛教哲学的主要学派与思想7.3 玄奘与唯识学的发展7.4 佛教哲学对文化的影响第八章:宋代理学8.1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8.2 周敦颐与理学的基础8.3 程颢、程颐与理学的成熟8.4 理学对后世的教育与社会影响第九章:明代心学9.1 心学的兴起与王阳明9.2 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理论9.3 王阳明的心学实践与影响9.4 心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第十章:清代哲学10.1 清代哲学的背景与特点10.2 清代的主要哲学家与思想10.3 清代儒学的演变与发展10.4 清代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第十一章:近现代哲学变革11.1 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的响应11.2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哲学思想11.3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哲学11.4 近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与融合第十二章:民国哲学与新文化运动12.1 民国时期的哲学发展背景12.2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12.3 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12.4 民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贡献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哲学与毛泽东思想13.1 社会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核心内容13.3 社会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13.4 毛泽东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与社会影响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思考14.1 改革开放与哲学的新发展14.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讨论14.3 儒家伦理的现代复兴与批判14.4 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十五章:当代中国哲学的展望15.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哲学对话15.2 新儒家、新道家等新型哲学流派的兴起15.3 科技发展与哲学的新议题15.4 当代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哲学以及宋明理学等。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发展演变的学科,涉及到众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以下是对一些中国哲学史常见名词的解释。
1. 道:道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道教和儒家哲学中,道是指宇宙的本源和原则,是一种超越性和终极性的存在。
同时,道也表示一种人生之道,即如何追求真理和正确生活方式。
2. 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典籍。
周易主要研究人类与自然、社会、道德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卜卦的方式解读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提供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决策。
3. 天道:天道是儒家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定律及其普遍原理。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受到天道的支配和约束,并且只有遵循天道的人才能得到天的保佑和福祉。
4. 穷农论:穷农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提出的一种伦理思想,主张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依赖于农业生产的充实和发展。
穷农论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与繁荣。
5. 心性:心性是联系儒家哲学与佛教思想的重要概念。
心性既指个体的心理活动,也指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灵魂的本体。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心性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而佛教强调通过修炼心性来摆脱世俗的束缚。
6. 养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五个重要原则,也是孔子对于人类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养生指养身保健,修身指修养内心和道德,齐家指严于家风,治国指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平天下指追求天下太平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7.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古代名著之一。
道德经探讨了宇宙的本源和运行原则,提倡顺应宇宙之道和自然之理,主张以柔弱和无为的方式来达到真理和和谐。
8. 心学: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种发展,强调人心的本质和修养,认为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才能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以上只是中国哲学史中的一部分重要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史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包括众多名著、思想流派和哲学家等。
对于这些名词深入了解和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山西省考研哲学专业中国哲学史重要思想梳理
山西省考研哲学专业中国哲学史重要思想梳理中国哲学史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思想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省考研中,中国哲学史是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史中的几个重要思想进行梳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理解。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之一,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力求实践和人伦关系的和谐。
儒家经典《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包含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儒家注重家族伦理,强调以孝顺父母为核心,追求和谐而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随性而行。
道家主张追寻“道”的真实而自然的状态,在无为而治的原则下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和道家的伦理观。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无为的态度面对自然和生活,追求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节俭等观念,主张公平正义和和平共处。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以爱与利的观念为基础,追求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墨家思想高度重视实践和实用主义,注重以行动来实现理想社会。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政府管制,主张用法律来治理社会。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为准则,强调威权和利益的平衡。
法家思想强调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完善,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兵法的重要理论体系,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经典著作。
兵家思想注重战争策略和军事运筹,强调兵的因素和军事技术的重要性。
兵家思想提出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对中国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流派,强调权谋和策略。
纵横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以国家利益为本位,追求国家的繁荣和强大。
纵横家思想注重实际和手段,追求权谋的智慧和成功。
总结:山西省考研哲学专业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思想梳理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以及纵横家思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哲學精神
自强不息 基本的宇宙论态度 《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古代哲人崇尚键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在古人看来,宇宙便是生生不息的,迁流不止的运动过程,不 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中国哲学家立足于动态的宇宙观, 以”生”作为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原则,他们鼓励人们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高扬乐点论,动的逻辑
与注重发展、注重有机联系的宇宙观相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中 的辩证思维比较发达。 以阴阳范畴为核心,在先秦时期形成三个辩证法学说系统。 ➢ 道家的“贵柔”辩证法,以老子为代表。“企者不立,跨者
不行”。 ➢ 兵家的“尚刚”辩证法,以孙子为代表。 ➢ 儒家的“执中”辩证法,以《易传》为代表。
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精神
有容乃大 兼容性
中国哲学家有覃思精察、析入毫芒的头脑,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 怀。他们善于发扬本民族哲学的优良传统,也善于取他山之玉攻自家之石, 学习、借鉴、吸收、融会外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并且进一步发展中国哲 学,使之获得新的理论形态。 ➢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传入多年以后,发展成了我们中国的佛教。 ➢ 基督教和西方近代科学传入,它促使中国哲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思维。 ➢ 西方进化论的传入,与中国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传统哲学相
中國哲學簡史
第四是名家
这一家的人,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辨。
中國哲學簡史
第五是法家
汉字“法”的意义是法式、法律。这一家源于一群政治家。他们 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 的道德惯例上。
中國哲學簡史
第六是道家
这一家的人把它的形上学和社会哲学围绕着一个概念集中起 来,那就是“无”,也就是“道”。道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 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翻译成英文的virtue(德),最好解释 为内在于任何个体事物之中的power(力)。
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精神
以人为本 基本的哲学类型:人生哲学
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 “爱人者必人爱之” 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6. “无为而无不为” 7. “治大国者烹小鲜”
中國哲學簡史
儒家學派
(
世 界 上 知 名 度 最 高 的
发 展 有 极 其 深 远 影 响
政 治 家 , 对 中 国 思 想
最 著 名 的 思 想 家 、 教
)
今 山 东 曲 阜 人 。 中
字 仲 尼 , 春 秋 时 鲁
孔 子 “ 前 前
中,文育国国”
国也化家古陬名
人是的、代邑丘
。
,
中國哲學簡史
—
中國哲學簡史
第二是儒家
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他们与别家的人不 同,都是传授古代典藉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 至于孔子,的确是这一家的领袖人物,说他是它的创建人也是正 确的。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它的含义要广泛些。
中國哲學簡史
第三是墨家
这一家在墨子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它的门 徒实际上已经自称“墨者”。所以这一家的名称不是司马谈新起的, 其他几家的名称有的是他新起的。
551- 479
孔 子
儒 家 创 始 人
儒家學派
孔子三大思想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 权利。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 ,学习 态度要端正。
中國哲學簡史
冯友兰: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中國哲學簡史
儒家
中國哲學簡史
儒家學派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 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 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 形态。 它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 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中 國 哲 學
中國哲學簡史
中国哲学精神
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精神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跟
其他民族的哲学都不一样,有其特有的民族性。它浓缩的反映出 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 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等。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 于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精神
实事求是 知识论态度
实事求是与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相一致。《左传》把”实事”概括 为为三条,叫”正德”,”利用”,”厚生”。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哲学家并不从纯粹的理论兴趣出发 探求知识,而是把”求是”,即探求知识通”实事”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主张为”实事”而求知识。
中國哲學簡史
结合,促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的思想资源进一步丰富,使中国哲学获得新的
理论形态,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中國哲學簡史
各家起源
——司马谈和六家
中國哲學簡史
第一是阴阳家
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它由“阴”、“阳”得名。在中 国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 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在中国哲学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 群利他、忧国忧民、严于律己、推己及人、向往高尚人格等合理思想,曾对 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发生极大的影响。
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精神
内在超越 价值观的基本态度。
与以人为本的精神相一致。 所谓“内在”,是指肯定人生的价值,肯定在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 的内在根据,因而不必否定人生的价值,不必寄希望于外力的拯救与 超拔;所谓“超越”,是指设定理想的价值目标,以此作为衡量自我 完善的尺度,作为意义追求或形上追求的方向。在中国哲学中,超越 性与内在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同彼岸世界相联系,因而没有神性 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