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学常识、课文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形象分析——烛之武
(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佚之狐的话得到了 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 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 于言辞,以至于以“臣老矣,无能为也已”来 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 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 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 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 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 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 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 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 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 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 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 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 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 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 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 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 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 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 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 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 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 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 得擅许为由食言。
2.从烛之武临危受命来看爱国主义。 烛之武在郑王坦诚道歉后,不计前嫌,深 明大义,临危受命,慷慨赴死。郑国之安危, 亦个人之荣辱也。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时 代的号角,激励着仁人志士们舍生取义、前仆 后继。从屈原、杜甫、陆游到龚自珍、林觉民 、方志敏,历史的天空浮现着多少鲜活的面容 ,回荡着多少壮丽的诗篇。在今天,爱国主义 回到平民立场,就是每位公民要满腔热情地在 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 添砖加瓦。
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 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 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 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 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 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理清情节线索: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赏析第一段: 重要语句分析 1.“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 ,形势严峻。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 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 秦可以争取。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 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 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结束新课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 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 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 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 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 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 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赏析第二段: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 (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 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 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 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 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 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 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 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 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 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 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 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 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 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 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 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 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 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 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 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 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 ,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 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 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 ,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3.从烛之武说服秦王看外交家风采。 烛之武面见秦王时镇定自若、慷慨陈词、 丝丝入扣、无懈可击,让秦王听后心悦诚服 ,立即下令撤军并重兵驻守以防晋。一身孤 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淋漓尽致地展 现了一个外交家的独特风采。从历史的长河 中可以看到,诸葛亮前往江东促成孙刘联盟 时,舌战群儒,谈笑风生;顾维钧在巴黎和 会签字协议上拍案而起,据理力争;周恩来 在重庆和南京国民政府要人周旋时有理有节 ,刚柔相济。外交家的风采,神奇迷人,彪 炳史册。
赏析第四段: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 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 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 “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 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 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 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 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 利”字使然。春秋无义战。
所Biblioteka Baidu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 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 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 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郑伯: (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 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 获得哪些宝贵的启示? 1.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看伯乐精神。 在郑国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主动向 郑王推荐烛之武,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不辱使命。 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那么佚之狐就是伯乐,韩 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今社会 ,许多“千里马”难以四蹄腾空、昂首长啸,很大 的原因就是推荐重用的伯乐少,打击报复上司多。 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以长远的眼光 来看,都应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让人们能最大 限度地施展才华、创造业绩。
赏析第三段:
②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 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1.关于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 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 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字,记录贵族事功、诉 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 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 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 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 《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 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 子》等则为其本人的著作。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 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 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如《史记》。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 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 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 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 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 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 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 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 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 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 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 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2《左传》其书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 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因《左传》《公羊传》《谷 粱传》都是解释《春秋》之作,所以合称“春秋 三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为“十三 经”之一。它是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 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 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 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是研 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