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西医护理个案ppt
参考文献
[1]冯剑美,王金秀,王盘妹.212例双胎早产儿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6,10:59-60. [2]张先莉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名医,2022,5:95-97. [3]李沐珍,张文明,吴银娣.中医外治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2,33(2):228-230. [4]蔡慧婷,韩旻.医护一体化营养管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0,35(10):17-20.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3. [6]粟姣,崔星,刘超,李晓实.中医“五部推拿法”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 志,2022,36(9):113-115. [7]孟亚萍,王培培,于倩倩.基于应激适应理论的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喂养耐受情况的影响[J].河南医学 研究,2022,31(21):4005-4008. [8]张霞,刘榴,王友军,等.鸟巢式护理联合音乐疗法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 报,2021,16(4):520-522.
感谢聆听
精心呵护 用爱关怀
4
护理措施
采
取
一
一体化连续护理模式,是以患儿为中心,通过对
体
医护人员的能力进行详细的分工,建立新的工作模
化
采取一体化连续 式,患儿从入院到出院均由一组医护进行负责;做
连
护理模式
到了包病人到人、包病人到实,8h在班,24h负责,
续
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医护共同查房,分工合作,
护
共同制定护理方案,及时沟通,避重复检查对患儿
理
刺激,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医生对患儿病情的分析,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新生儿科学》第四章第二节,主题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详细内容包括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喂养不耐受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了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
2. 熟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 学会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早产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案例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
(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原因及临床表现。
(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护理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措施的例题。
5. 随堂练习: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护理措施,设计随堂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1. 早产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定义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3. 护理措施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原则,为一例早产儿制定护理计划。
2. 答案要点:(1)评估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喂养史、临床表现。
(2)确定诊断,制定治疗原则。
(3)实施护理措施,包括喂养方法、观察病情、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
(4)定期评估护理效果,调整护理计划。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科研动态,了解新理论、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早产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4.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原则5. 护理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一、早产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早产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对其喂养耐受性有重要影响。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护理课件
针对早产儿特殊情况,如吞咽困难、吸吮力不足等,提供适当
的喂养方法和工具,以确保早产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Part
06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治疗案例
案例一
某早产儿因喂养不耐受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经过调整喂 养方式、药物治疗和精心护理,成功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案例二
某早产儿在出现喂养不耐受时,及时采取禁食、胃肠减压等 措施,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最终恢复 良好。
失败教训分析
教训一
某早产儿因喂养不耐受导致肠穿孔,分析原因发现是喂养量过多、速度过快所致 ,提示应合理控制喂养量和速度。
教训二
某早产儿在出现喂养不耐受时未及时发现并处理,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引发全身 感染,提示应加强监测和早期干预。
未来研究方向
STEP 01
研究一
STEP 02
研究二
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 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 治疗方法。
喂养不耐受的症状。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营 养状况,调整喂养方案和护理措
施,确保早产儿健康成长。
推广母乳喂养
促进母乳喂养
01
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向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技巧,提
高母乳喂养率。
母乳储存与加热
02
指导产妇正确储存和加热母乳的方法,以确保母乳质量和安全
性。
特殊情况下的喂养
03
营养支持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对于营养不足的早产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生 长发育的需求。
监测生长曲线
定期监测宝宝的生长曲线,评估营养状况,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定期评估营养状况
通过血液检查、骨密度等手段,定期评估宝宝的营养状况,以便及 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
早产儿护理
01
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感染
02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03
保持适当的喂养频率和量,避免过度喂养
04
观察早产儿的体重、身高、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体格 检查,监测生
长发育情况
02
定期进行营养 评估,调整喂
养方案
03
定期进行心理 评估,关注心
理健康
04
02
心理教育:提供心理教育, 帮助家长了解早产儿喂养 不耐受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 和安慰,减轻家长的焦虑 和担忧
4
早产儿喂养不耐 受的预防
孕期保健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营养,避免营养不良或过剩 适当运动:保持孕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定期产检:按时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问题 避免感染:避免接触感染源,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良好心态:保持心情愉快,减轻心理压力 预防早产:注意预防早产,降低早产儿风险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 床诊疗指南
演讲人
目录
0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概述 0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 0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 04.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
1
早产儿喂养不耐 受概述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
0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早产儿在 02 这种症状可能包括呕吐、腹泻、
喂养过程中出现的消化系统不适
腹胀、腹痛等。
症状。
0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可能包 04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和治疗
括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喂养方式
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
不当、食物过敏等。
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
胃肠道发育不成熟:
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最新优质ppt课件
喂养不耐受原因
胃肠道功能不成熟
胃肠道动力
消化吸收功能 肠道免疫功能
胃肠道激素水平低下
胃泌素 胃动素 生长抑素、抑胃肽
胃肠道,孕15周有吸吮动作, 有效而协调的吸吮和吞咽要到孕30~36周。
? 孕32周即存在协调的食管蠕动,但与足 月时比较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 括约肌的压力均较低。
红霉素
? 促进胃肠动力:胃动素激动剂 红霉素对全胃肠道均有不同程度的促动 力作用:①促进食管收缩及增加下段食 管括约肌压力;②促进胃窦收缩,改善 胃窦、十二指肠功能的协调性;③诱导 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促进结肠 运动及胆囊收缩等。
? 红霉素结构与胃肠道作用:红霉素促胃 肠动力作用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密切相 关。
泛使用。 ? 但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
究中结果却不尽一致。 ? 国内多数研究表明,西沙必利能改善喂养不耐
受的相关症状。国外多数研究不建议西沙必利 用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因其疗效不明 确性及严重的不良反应(致死性心律失常)。
胃复安
? 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压力,促进食管、胃 和小肠蠕动 。
24h内2次胃潴留量超过3h喂养量的50%。
? 胃潴留量超过6h之内喂养总量的30%。
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制定了新生儿喂养 不耐受定义的临床指南,包括任意一项 以下因素:①严重的腹部膨胀或变色; ②肠穿孔征象;③明显血便;④胃储留 量≥间隔喂养2到3次总量的25%到50%; ⑤胆汁反流或呕吐;⑥严重的呼吸暂停 或心动过缓;⑦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 胃排空延迟可能与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 不成熟,二者之间缺乏协调的活动有关
? 小肠的动力随胎龄的增加也有一个发育与成熟 的过程,胎龄< 31周的早产儿小肠呈低幅而无 规律的收缩,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较易出现 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的体征。随着胎龄 的增加,肠蠕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逐渐增加 并能向下移行,足月时出现清晰可辨的移动性 运动复合波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病因
疾病因素
·不少研究表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疾病因素相 关: 母体异常、围生期窒息、胎盘异常、围生期 感染、败血症、呼吸系统疾病,机械通气等是喂 养不耐受危险因素,
·产前激素、胎龄、体重、早期开奶是喂养不耐 受的保护性因素。
·伴有较大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 受的机会增多。
·低血糖和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是喂养不耐 受的独立危险因素,
·影像学表现:双轨佂、门静脉积气、肠型固定、 僵硬
1
抬高上半身卧位
使患儿上半身抬高, 贲门高于胃底 , 胃内容物可借助重 力加快排空,减少 溢乳及胃食管返流。
治疗-体位
2
“鸟巢”卧位
有边界感和安全感,有利 于头手互动 ,维持生命 体征的稳定。“鸟巢”式 护理能促进肠蠕动,使消化 能力增强,减少胃食管返流。
病因
消化系统发育
·发育不完善, 32W 之前食管蠕动不协调,易出现胃食管返流,3234w吸吮和吞咽协调,胃肠运动功能逐渐成熟 ·早产儿结肠动力不成熟,易出现胎粪排出延迟 ·早产儿的胎粪的成分(糖蛋白、糖类、钙、铜、铁和磷) 较足月 儿有所不同, 胎粪较稠厚、黏稠, 难于排出, 胎粪易积聚在乙状结 肠及直肠内, 阻塞肠腔。
喂养方式及药物
·长期的禁食,肠外营养的支持:全肠外营养早产儿 正常的胃肠组织结构和功能消失, 肠绒毛变短, 肠 黏膜DNA丢失, 因此提倡早期肠道内喂养, 但喂养量
增加太快有引起FI甚至NEC的风险。
·连续和间断喂养方式中, 连续喂养引起喂养不耐 受的发生明显增多
·药物因素 吗啡、氨茶碱、激素
FI与NEC鉴别
FI
·生后反复胃潴留胃液、奶汁偶尔为血性污染或 胆汁样的液体
·轻度腹胀,部分可见肠型,肠鸣音正常 影像学正常
精选课件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精选课件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新生儿喂养与护理》详细内容:本节课深入探讨了新生儿喂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耐受现象,包括其成因、具体表现,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
内容涵盖新生儿喂养的基本原则、观察新生儿对喂养的反应,保持喂养过程的卫生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与识别:使学生能够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并能识别其各种表现。
2. 判断与应对:培养学生判断新生儿是否出现喂养不耐受的能力,并学会相应的护理方法。
3. 技能与实践:培养学生喂养新生儿的基本技巧,以及进行新生儿护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准确判断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重点:掌握新生儿喂养的正确方法、喂养不耐受的主要症状,以及具体的护理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真实或模拟的新生儿喂养模型,展示喂养不耐受症状的图解。
学具:用于记录喂养不耐受症状的判断表,以及新生儿喂养护理的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案例引入:通过一个真实的新生儿喂养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喂养不耐受的情况。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新生儿喂养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何观察并判断新生儿是否出现喂养不耐受,以及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
3. 示范演示:利用模型示范正确的喂养姿势和可能出现的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判断表,针对案例中的新生儿是否出现喂养不耐受进行判断,并设计出相应的护理计划。
5. 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判断和护理方法,互相学习。
7. 作业布置: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新生儿喂养的护理计划。
六、板书设计1. 喂养注意事项逐步增加喂养量密切观察新生儿反应保持喂养环境的清洁2. 喂养不耐受的表现拒绝进食呕吐腹泻3. 护理方法调整喂养量保持新生儿的清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主要原因是喂养量过大。
()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会出现呕吐现象。
()2. 选择题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A)A. 拒绝进食B. 发热C. 呕吐D. 腹泻3. 简答题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份新生儿喂养护理计划。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以及对营养的影响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以及对营养的影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亦被称作新生儿喂养困难,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尤其是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喂养不耐受会对新生儿的肠道营养吸收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还将影响其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康复,使患儿的住院时间延长,甚至影响新生儿存活率。
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发育的重要手段。
以下就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原因以及其对营养的影响等进行介绍。
1、什么是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亦被称作新生儿喂养困难,这是一种新生儿时期比较常见的疾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新生儿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起喂养障碍。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多样,如呕吐、加奶困难、腹胀以及胃残留物增多等,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可对新生儿肠道摄取热卡造成不良影响,进一步引起新生儿的能量摄入不足,使得新生儿的体重增长困难,甚至出现负增长,且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还会对新生儿基础疾病的治疗以及恢复构成影响,使得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早产儿当中非常常见,主要与早产儿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有关,再加上喂养不当等因素使得出现消化不良以及呕吐等情况,这些都会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构成不利影响。
一旦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要及时明确原因,尽早带新生儿去医院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进行治疗和干预,从而尽快改善病情。
新生儿在出生之后所需要的营养素其主要来源为母体,之后通过自身的胃肠道摄取功能来获取相应的营养素,从而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需求,而在该转变的过程中依赖于新生儿自身的消化道结构、胃肠道动力的不断成熟以及完善,以及新生儿消化吸收功能的不断增强,然而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在出生之后胃肠道功能发育未完全成熟,所以在喂养期间就有可能产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一旦发生了喂养不耐受,就会对机体营养的摄取形成不良影响,需要对喂养方案进行科学调整,从而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逐步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以免影响新生儿的营养摄取。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PPT课件PPT53页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
+ 肠:小儿的肠管相对成人要长。新生儿的肠管总长度等于身长的8倍,
有利吸收,而结肠相对短,不利于吸收水分而使粪便不成形,排 出快。所以小婴儿大便次数相对多一些,不成形多一些。新生儿
容易胃 - 结肠反射,是因为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的时候
容易表现出边吃边拉,或者一吃完就拉,显得大便次数多,就叫
51 第52页,共53页。
52
第53页,共53页。
不规则气泡影及钙化斑 肠闭锁和肠狭窄:在肠狭窄上端可见肠段扩大,下端仅有少量气体;
高位肠闭锁时可见二泡征或三泡征,气体止于盲端;低位肠闭锁 时可见多个液平,大肠不充气
31 第32页,共53页。
食道闭锁:造影可见扩张的食管盲端
肥厚性幽门狭窄:超声可见幽门增厚,造影见鸟嘴征。 膈疝:胸腔内可见肠管影。 先天性巨结肠:钡灌肠可见病变处及远端狭窄,近端肠管扩张。
第15页,共53页。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治疗-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
机制: 通过加快 吸吮反射的成熟 ,调节胃肠肽水 平,刺激胃肠道 的生长发育与成 熟,所以早产儿 的喂养以自吮为 最好的喂养途径
.促进体重增加 .促进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 .减少哭闹 +促进食物消化 .促进口满足感 .安抚患儿,减轻 疼痛
+ 重点是与消化道疾病进行鉴别。
19 第20页,共53页。
主要以呕吐、腹胀两个最常见临床症状进行讨论分析。
20 第21页,共53页。
1、临床常见 2、轻重难分 3、内外难分
21
第22页,共53页。
判断不清,后果严重!!!
22 第23页,共53页。
病例1
患儿,陈× ×,男,因“胎龄28周,反复腹胀、呼吸困难1月 余,加重1天”由外院转入我科,入院时查体:反应差,面色苍 白,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入院后行造影示多处肠狭窄。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接受喂养时出现的一系列消化、吸收和代谢方面的障碍,导致宝宝生长发育受限、营养不良、肠道免疫功能受损等问题。
以下是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宝宝在接受喂养后出现腹胀、腹泻、呕吐、
肠绞痛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体重增长不足、脱水、发热等全身症状。
2.实验室检查:宝宝的血常规、大便常规等检查可能无异
常,但有时也会出现白细胞增多、大便隐血阳性等异常结果。
3.影像学检查:通过腹部B超、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以
发现肠道形态和功能异常,如肠胀气、肠蠕动减慢等。
4.喂养史调查:医生会详细询问宝宝的喂养史,包括喂养
方式、喂奶量、喂奶频率、喂奶时间等信息,以判断是否存在喂养不当等问题。
5.诊断性治疗:对于疑似喂养不耐受的宝宝,医生可能会
采取诊断性治疗措施,如暂停某种食物或增加某种药物,以观察症状是否改善,从而明确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宝宝的症状和表现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诊断喂养不耐受时,医生会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喂养史调查和诊断性治疗等。
如果宝宝被诊断为喂养不耐受,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调整喂养方式、增加胃肠动力药物、补充益生菌等措施。
同时,家长也需要在喂养方面给予宝宝更多的关注和照顾,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喂养,以保证宝宝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一、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接受喂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如呕吐、腹胀、胃潴留等,严重影响新生儿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新生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胃肠动力障碍、消化酶分泌不足、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疾病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常见原因1. 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新生儿的胃肠道在结构和功能上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胃容量较小,胃排空延迟,肠道蠕动缓慢,这些生理特点使得新生儿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
例如,早产儿的胃肠道发育更为不成熟,其发生喂养不耐受的风险更高。
2. 疾病因素新生儿感染、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胃肠道缺血、缺氧,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以新生儿败血症为例,细菌及其毒素可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导致喂养不耐受。
3. 喂养因素喂养方式不当,如喂奶量过多、过快,奶嘴孔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引起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此外,过早添加辅食或配方奶的选择不合适也可能是诱因之一。
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1. 呕吐新生儿可能会出现频繁的呕吐,呕吐物可以是奶汁、奶瓣,甚至是胆汁样物质。
比如,有的新生儿在喂奶后不久就会出现大口吐奶的情况。
2. 腹胀腹部膨隆,腹壁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用手触摸腹部时,可感觉到腹部张力较高。
3. 胃潴留喂奶后胃内残留奶量过多,超过正常范围。
通过胃管回抽可以发现大量未消化的奶液。
4. 排便异常可能出现腹泻或便秘,大便性状改变,如含有奶瓣、黏液等。
四、护理评估与诊断(一)护理评估1. 健康史详细了解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
询问母亲孕期的健康状况,有无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了解新生儿出生后的喂养情况,包括喂养方式、喂奶量、喂奶间隔等。
2. 身体状况评估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呼吸、心率等。
检查腹部体征,包括腹部外形、腹胀程度、肠鸣音等。
评估呕吐的频率、性质和量。
精选课件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精选课件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儿科学教材第十章消化系统疾病,详细讲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学会评估和处理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情况。
3. 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难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评估和处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病例资料、教学视频。
学具:笔记本、课本、病例分析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案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3. 病例分析:分发病例资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4. 实践操作演示:播放教学视频,演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评估和处理方法。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和处理策略,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新生儿喂养不耐受1. 定义2. 病因3. 临床表现4. 诊断方法5. 治疗原则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因。
2. 根据病例资料,判断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请列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原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教学通过病例分析、实践操作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评估和处理方法仍存在疑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至新生儿喂养的其他并发症,提高学生的临床处理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知识讲解本次教学的理论知识讲解部分是教学的核心,需要重点关注。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36000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 <37 周(259d)的新生儿。
早产儿胃肠功能弱尤其胃肠动力差,易出现喂养不耐受。
为了完善人性化服务理念,使早产儿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最终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
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护理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目前学术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有所差异,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 :(1)呕吐,腹胀(24 h 腹围增加 >1 .5 cm,伴有肠型);(2)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 1/3或 24 h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 1/4 或持续喂养时超过 1h 的量 ;(3)胃残余被胆汁污染 ;(4)大便潜血阳性 ;(5)大便稀薄,还原物质超过 2 %(乳糖吸收不良);(6)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7)奶量不增或减少,体重不增。
2 影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2 .1 内部因素(胎龄小、体重轻、胃肠功能不成熟)出生前,胎儿营养素的来源完全依赖母体输送;出生后则必须通过自己的胃肠道摄取食物中营养,但早产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成熟程度可能还暂时不能适应这一转变。
妊娠 25 ~ 30周的早产儿肠蠕动的幅度较低,无规则节律 ;妊娠35 周才会形成能推进食物的复合波群,并且这种波群是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胃肠功能不完善,胃肠功能低下,食道括约肌发育不全,肠蠕动缓慢且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胃肠喂养不耐受表现。
资料显示,胎龄 <34 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几率是 34 .8 %,胎龄>34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几率是 13 .5 %;而体重≤1 500 g者喂养不耐受几率为 68 .51 %,体重>1 500 g 者喂养不耐受几率为 11 .73 %。
说明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愈低,喂养不耐受几率越高。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鉴别诊断标准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鉴别诊断标准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在喂养过程中出现各种不适应或不耐受的症状和体征。
喂养不耐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病因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婴儿的胃肠道生理特点、消化功能的成熟度、营养吸收的能力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等。
以下是关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鉴别诊断标准:一、饱食不耐受:1.症状:饱食后婴儿出现呕吐、腹胀、打嗝、腹泻等症状。
2.体征:婴儿口唇发紫、皮肤苍白、反应迟钝。
3.诊断:通过观察症状和体征,结合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方式,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饱食不耐受。
二、消化不良:1.症状:婴儿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2.体征:婴儿大便次数增多,排便不规律,粪便稀薄或者过多。
3.诊断:通过观察婴儿的食欲、大便情况,以及消化道其他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消化不良。
三、过度喂养:1.症状:婴儿出现饱胀、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2.体征:婴儿体重增长过快,体形偏胖,皮肤紧绷。
3.诊断:通过观察婴儿的体重增长情况,以及饱胀、腹胀等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过度喂养。
四、过敏反应:1.症状:婴儿出现皮疹、湿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2.体征:婴儿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水肿等症状。
3.诊断:通过观察婴儿的过敏性症状,结合家族史和饮食史,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过敏反应。
五、食物不宜:1.症状:婴儿出现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
2.体征:婴儿大便性状异常,排便困难。
3.诊断:通过观察婴儿的饮食情况以及大便情况,推测是否为食物不宜。
以上只是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一些常见症状和体征,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诊断和鉴别。
在确定婴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后,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调整饮食、调整喂养方式、对症处理等。
同时,家长应注意观察婴儿的喂养情况,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喂养调整,以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保持环境安静
在喂养时尽量减少外界噪音和 干扰,使宝宝能够专注于进食 。
腹部按摩
适当的腹部按摩可以促进肠道 蠕动,缓解喂养不耐受的症状 。
药物治疗
益生菌补充
益生菌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平衡,缓解喂养不耐 受的症状。
止泻药
对于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 用止泻药进行治疗。
胃动力药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当使用胃动力药来促进 胃排空,缓解喂养不耐受的症状。
案例三:成功治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案例
案例概述
本案例介绍了一名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喂养不耐受症状的早产儿,经过合理的诊断与治疗, 最终成功治愈的过程。
治疗过程
医生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首先通过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缓 解症状,然后逐步增加喂养量,并辅以胃肠减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密切观察 患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逐渐增加喂养量
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和生长情况 ,逐渐增加喂养量,避免过度
喂养。
选择合适的食物
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早产 儿的食物,确保营养均衡。
注意食物温度
控制食物温度适宜,避免过冷 过热影响早产儿的消化功能。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早产儿的生长和发育 情况,及时调整喂养计划。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通过观察早产儿的症状和体征,如腹胀、腹泻、呕吐等,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胃 液分析、胃食管pH监测等,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进行诊断。
治疗
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胃肠减压等。饮食 调整包括更换奶粉、少量多餐等;药物治疗包括促进胃肠动力药、止泻药等;胃 肠减压则通过放置胃管引流胃内积聚的液体,减轻腹胀等症状。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儿科护理学》第四章第三节“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
详细内容包括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2. 掌握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正确的护理干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新生儿模型、喂养器具。
2. 学具:教材、《儿科护理学》第四章第三节内容笔记、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新生儿模型,展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诊断和护理。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和护理措施。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针对给出的病例,设计诊断和护理方案。
5. 小组汇报(10分钟)6. 知识巩固(5分钟)利用PPT课件,进行快速问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2. 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护理措施3.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针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例,设计诊断和护理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2. 实践情景引入的教学设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互动性4. 作业设计中的案例分析和解答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临床表现:如呕吐、腹胀、胃潴留、便便异常等。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鉴别诊断标准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对母乳或人工奶和其他食品产生不良反应的一种症状。
这种症状可能会给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鉴别诊断标准非常重要。
以下是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鉴别诊断标准进行详细分析:一、症状表现1. 呕吐:新生儿出生后常常会出现呕吐现象,但如果新生儿频繁呕吐,尤其是伴随腹泻和体重下降,可能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
2. 腹泻:新生儿的大便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指标,如果新生儿出现腹泻,且大便异常呈水样或粘液样,可能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
3. 体重下降: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会有生理性体重下降,但如果新生儿的体重下降过快或过多,可能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
4. 不安或疼痛表现:有些新生儿在吃奶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安或疼痛的表现,可能是因为喂养不耐受导致的。
二、可能的原因1. 过敏:有些新生儿可能因为对母乳或人工奶中的某些成分过敏而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症状表现。
2. 消化不良: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有些新生儿可能由于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而导致喂养不耐受。
3. 其他疾病:有些新生儿可能因为其他疾病,如消化道异常、代谢性疾病等而表现出喂养不耐受的症状。
三、鉴别诊断1. 完善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对于出现喂养不耐受症状的新生儿,首先应该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其喂养情况、病史以及其他相关症状。
2. 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粪便常规等,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3. 皮肤试验或血清免疫学检查:对于怀疑存在过敏原的新生儿,可以进行皮肤试验或血清免疫学检查,检测其对于过敏原的敏感性。
4.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喂养不耐受的疾病,如消化道异常、代谢性疾病等。
四、处理和治疗1. 调整喂养方式:根据新生儿的鉴别诊断结果,可以调整喂养方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母乳喂养、人工奶喂养或其他适宜的喂养方式。
2. 指导家长:医生需要对新生儿的家长进行喂养指导,包括喂养姿势、喂养次数、喂养量等方面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喂养不耐受与孕周的关系
胎龄 发病率
≦30W 55.5%
≦32W 50.3%
≦34W 23.9%
≦37W 13.9%
精品PPT
发病率与孕周
精品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
喂养不耐受发病率与体重的关系
体重 ≤1000g ≤1500g ≤2000g ≤2500g 发病率 93.7% 57.8% 13.9% 9.3%
早开奶,早产儿微量喂养
原则
早产儿微量喂养是指生后早期 以10-20/kg.d的奶量喂养。 足月儿病情允许应尽早开奶
原因
直接营养肠道细胞 促进胃肠消化酶和激素分泌 有利于更快建立肠道菌群,减 少肠肝循环
精品PPT
喂养方法
1-2ml/kg/次开始,每4小时或6小时一次。 24小时能耐受可每2-3小时一次。以后根据耐受程度,每天加奶 1次,每次1-2ml.当奶量达到160-180ml/kg.d时停止静脉营养
精品PPT
缓慢增加奶量
低出生体重儿对奶量耐受力很低,缓慢增加可增加耐受程度。 对于有不耐受的患儿应严密观察有无腹胀、呕吐、腹泻、血便、肠 鸣音等
精品PPT
谨慎禁食,缩短禁食时间
肠道喂养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不耐受,出现呕吐和腹胀而常规禁食, 但禁食时间应尽可能短,保持微量喂养
食物刺激可调节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肠蠕动,刺激胃肠道 激素分泌,提高耐受程度
精品PPT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
胃肠功能 不成熟
喂养方 式
疾病因 素
精品PPT
判断标准
符合FI的诊断标准:肠道喂养后出现下列一项或多项症状: 频繁呕吐,且超过3次/天 胃储留即胃残余量超过前次喂奶量的1/3,或有咖啡色样或胆汁 样胃内容物 开奶时间延迟,奶量增加或持续减少3天以上 腹胀,24小时内腹围增加超过1.5cm,伴肠形 排便不畅、血便或大便稀薄 呼吸暂停反复发作、体温不稳定
新生儿容易胃-结肠反射,出现边吃边拉 肠系膜长,肠壁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 肠粘膜薄和嫩,屏障功能差,易对蛋白产生过敏和感染性疾病 新生儿肠管较长,约为身长的8倍(成人胃4.5倍),大肠与小肠 长度比例为1:6(成人为1:4),故可适应较大量的流质,而大肠 短,不利于吸收水分而使大便不成形,大便次数多一些
精品PPT
排除标准
• 伴发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遗传 代谢性疾病、NEC等疾病的患者
• 伴发有严重窒息及新生儿呼吸窘 迫综合症的患儿
精品PPT
治疗和护理
体位
合理 喂养
非营 养性 吸吮
抚触
刺激 排便
药物
精品PPT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体位
1
抬高上半身
贲门高于胃底, 胃内容物借助重 力作用加快排空, 减少溢乳及胃食 管返流
精品PPT
喂养不耐受与体重
精品PPT
以上数据表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主要发生于胎龄≤32周,体重≤1500g 的早产儿
精品PPT
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患儿达不到最佳营养标准,影 响生长发育
其发生与其他新生儿疾病有一 定的关系 增加罹患NEC、肝损害以及肠 道、血行感染等风险,甚至威 胁生命
精品PPT
精品PPT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胃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置,容量小,生后10天约为30-60ml.吸吮时常吸 入空气,称生理性吞气症 贲门宽且括约肌不发达,而幽门括约肌发达 新生儿胃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盐酸均较低 胃排空时间:水1-1.5小时,牛乳3-4小时,母乳2.5-3小时
精品PPT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肠
精品PPT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非营养性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
机制
意义
通过吸吮反射,调 节胃肠肽水平,刺 激胃肠道的生长发 育与成熟
促进体重增加 促进吸吮-吞咽-呼吸的协调 减少哭闹 促进食物消化及口满足感 安抚患儿,减轻疼痛
精品PPT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抚触
抚触应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并在喂奶前30分钟或喂奶后60分钟患 儿安静、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而且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操作, 每次15-20分钟,1-2次/天 临床实践表明,抚触有利于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减少哭闹,增 加睡眠,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精品PPT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刺激排便
刺激排便使胃潴留量明显减少,腹胀时间明显缩短。 方法:开塞露适量通便,1次/天
精品PPT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药物
小剂量红霉素 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混悬液 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酪酸梭等
精品PPT
护理新进展
精品PPT
2
鸟巢卧位
模拟宫内环境, 患儿有边界感和 安全感,研究证 明,鸟巢式护理 能促进肠蠕动和 消化功能
3
俯卧位
更利于通气,改 善氧合,加快胃 排空,减少胃食 管返流及腹胀
精品PPT
合 理 喂 养
精品PPT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合理喂养
早开奶,早产儿微量喂养 缓慢增加喂奶量 尽量母乳喂养 谨慎禁食,缩短禁食时间
目前,没有统一的预防和治疗指南
精品PPT
主要内容
定义 相关因素 判断标准 治疗和护理
精品PPT
定义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ge,FI)通常是指新 生儿在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对肠内 营养物质不耐受的一种临床症候群,流行病学显示,新生儿 喂养不耐受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尤其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可 以达到20%以上
消化系统结构图
精品PPT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口腔
口腔容积小,舌短宽而厚,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少。 新生儿出生一周后,唾液腺的分泌量能达到50-80ml,成人 1000-1500ml 肺炎、NRDS 及食道闭锁往往会导致唾液分泌增多
精品PPT
新生儿消化道特点-食管
呈漏斗状,粘膜柔软缺乏腺体,弹力纤维和肌层发育不良, 易受临近器官影响而变位 食管上部括约肌不随食物下咽而紧闭,下部括约肌也不关闭, 易发生溢乳,6周才能建立有效抗返流屏障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
精品PPT
概述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9.17%,多种原因可 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围产期应注意预防,一旦发 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应针对原因,尽早给与治疗及 护理干预
精品PPT
每年全球出生的1500万早产儿有超过20%发生喂养 不耐受,目前治疗上采用微量喂养、促胃肠动力药、 口服益生菌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