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不久之后就是期末考试的日子,高二的语文考试需要复习的内容是比较杂乱的,我们需要借助试题来明确考点知识,进一步巩固重点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二语文期末试题一、课外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
登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
使辽还,拜中书舍人。
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班京下。
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
京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
大兴工役。
两河之民,愁困不聊生,而京僴然自以为稷、契、周、召也。
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
贯俱听命,各视力所致,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
子攸、壝、绦,攸子行,皆至大学士,视执政。
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
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
厮养居大官,媵妾封夫人,然公论益不与,帝亦厌薄之。
宣和二年,令致仕。
六年,以朱勔为地,再起领三省。
京至是四当国,目昏眊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绦。
凡京所判,皆绦为之,且代京入奏。
每造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兄韩梠为户部侍郎。
媒糵密谋,斥逐朝士,创宣和库式贡司,四方之金帛与府藏之所储,尽拘括以实之,为天子之私财。
宰臣白时中、李邦彦惟奉行文书而已,既不能堪。
兄攸亦发其事,上怒,欲窜之,京力丐免,特勒停侍养,而安置韩梠黄州。
未几,褫绦侍读,毁赐出身敕,而京亦致仕。
方时中等白罢绦以撼京,京殊无去意。
帝呼童贯使诣京,令上章谢事,贯至,京泣曰:“上何不容京数年?当有相谗谮者。
”贯曰:“不知也。
”京不得已,以章授贯,帝命词臣代为作三表请去,乃降制从之。
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3分)D2.(3分)C3.(3分)B4.(4分)按照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证,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最后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
5.(6分)逻辑错误:①犯了“假二择一”(“虚假两难”)的逻辑错误或改为“这个世界既是干活儿的地方,也是忧心忡忡地闲逛或瞎哼哼的地方”。
②犯了“条件缺失”的逻辑错误或改为“拧脾气要打掉,但不一定会打掉”。
③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或改为“花钱的多少与呆在学校里的好处没有关系”。
6.(3分)D7.(3分)C8.(4分)①提前交代了造桥失败的结果和原因,打乱了叙事顺序,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可读性。
②已经知道曾祖父造桥失败了,再接着去看他当年本应当意气风发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暗示了曾祖父英雄形象的落幕,丰富了他的形象特点。
9.(6分)①曾祖父能带领徒弟和儿子给官家修桥,开采并制作出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这就是一个石匠的荣耀,是可以创造职业生涯巅峰的英雄形象。
②这种气概砥砺着匠人们精益求精,能成就很多能工巧匠。
如祖父孙有元就替曾祖父挽回了造桥失败而丢的面子。
③曾祖父失败了还在儿子和徒弟面前嘴硬,想保留英雄权威;也能深明大义,主动担责,去城里请罪,写出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
④满身的力气和本领的祖父孙有元,却最终英雄气短,也给我们展现了农村匠人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个体的渺小无法在时代的洪流中彰显英雄本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3分)BCF11.(3分)B12.(3分)B13.(8分)(1)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你不回来,这将使我忧愁而死。
”(2)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憎恶(厌恨)他,派之弥去杀害他。
14.(3分)态度:拒绝。
原因:战前看不上他们的勇气,战斗中以利诱惑他们;阵前杀敌是他们的职责。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
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
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
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学习路上,无忧考网为你加油!【一】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附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泉州市高中教学质量监测2024.01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对革命年代提出和实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革命人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把作为伦理原则的革命人道主义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拿我们的军队来说,人民军队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亲如一家,团结友爱,世所仅见。
对俘虏也不虐待,愿意留的欢迎,愿意回家的发放路费。
这一切都是由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本质决定的。
同时,也体现了革命人道主义的伦理。
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比起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又扩大了范围和丰富了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理所当然地要求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发展,并为在全社会的广大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
这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民对共同利益的共同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友爱和关心。
尤其是在一方人民遭到重大灾害的时候,社会主义祖国、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会立即凝聚成为紧急救援的举国行动。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救灾斗争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无情,人间有爱”。
全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视灾区群众为亲人,视支援灾区为己任,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了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语文高二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chì)气魄(pò)振奋(zhèn)呆滞(zhì)B. 气息(xī)呕心沥血(lì)纷至沓来(tà)雕梁画栋(diāo)C. 神采飞扬(yáng)纵情任性(xùn)雕虫小技(cháo)青出于蓝(qīng)D. 遥想(yáo)融会贯通(huì)比翼双飞(yì)赏心悦目(shǎ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按时作息,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C. 我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使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D.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
3. 下列词语中,与“奋发向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奋不顾身B. 勇往直前C. 振奋精神D. 勇攀高峰4.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里的风景如画。
B. 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在知识的海洋里辛勤耕耘。
C. 爱情就像一杯美酒,越陈越香。
D. 这座城市的夜景犹如一幅画卷。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脱颖而出,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B. 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迎难而上。
C. 他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希望的土地。
D.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什么现象?8.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英勇斗争,展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9.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体现了他的什么才能?10. 《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取经,克服重重困难,体现了怎样的品质?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及主题。
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台州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答案在最后)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
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
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
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
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
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
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
《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
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
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头。
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的。
“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
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
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幅度不大,房地产却在疯炒,经济泡沫一破灭,迄今十年不振。
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为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经济学家发现,在土地、劳动、资源和资本、科学技术和和平环境这些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国内市场的容量。
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
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陈玉明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
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
只是,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
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
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
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俨然(yǎn)愀然(qiǎo)惴栗(chuǎi lì)窾坎镗鞳(kuǎn tānɡ tā)B. 磔裂(zhé)汩余(yù)舳舻千里(zhú lú)偃仰啸歌(yǎn)C. 愆期(yān)修姱(kuā)忳郁邑余侘傺兮(chà chì)踯躅不前(zhí zhú)D. 扪参(mén)巉岩(chán)以手抚膺(yīnɡ)咎由自取(jiù)答案:B解析:A项,“惴栗”应为“zhuì lì”;C项,“愆期”应为“qiān”,“忳郁邑余侘傺兮”应为“chà chì”,“踯躅不前”应为“zhí zhú”;D项,“咎由自取”应为“ji 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峥嵘殒身不恤长歌当哭叱诧风云B. 寥廓星辉斑斓悄无生息目不忍视C. 漫溯凄婉迷茫咫尺天涯忸怩不安D. 镣铐天伦之乐桀骜不驯黯然失色答案:D解析:A项,“殒身不恤”应为“殒身不恤”,“叱诧风云”应为“叱咤风云”;B项,“悄无生息”应为“悄无声息”;C项,“凄婉迷茫”应为“凄婉迷惘”。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人很要面子,凡事只要跟他商量商量,他也就闻过则喜了。
B. 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气势磅礴,玲珑秀丽,是丽江古城的天然屏障,真可谓巧夺天工。
C. 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他终于如梦初醒,认识到了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
D.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答案:C解析:A项,“闻过则喜”指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用在此处不恰当;B项,“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用在此处不恰当;D项,“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用在此处不恰当。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同时,传播民主与科学理念,并持续关注青年教育问题。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新青年以“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为标准,新文化阵营为此提出要办“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青年,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②中国传统教育弊端丛生,许多仁人志士将目光投向了同时期发达的西方国家,结合了当时的国内情况提出新的教育思想。
1912年,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包括:实利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
同时,陈独秀的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教育思想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基本一致。
新文化运动阵营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主张对青年进行全面的教育,以培养革命的后备军。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学校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就要改变,首先,在学校制度上,蔡元培提出了大学改制,北京大学基于现实状况进行了扩大文理二科、停办工科等内容的改革,避免了不同层级的毕业生岗位互相龃龉,最大限度让青年回馈社会,之后其他大学陆续改制。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摒弃旧的灌输式教育,要以传授为手段,学习为目的,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旧教育,启发学生学习。
③在教育内容上,第一,在德育上提倡新道德。
陈独秀认为“孔子倡导的价值观念与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和公民社会的目标无法适应”。
因此新文化阵营对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抨击,倡导学习西方的民主自由观念。
《新青年》杂志自1918年第4卷实行改版为白话文,通过白话文摧毁文言文代表的封建观念,让国人逐渐接受新观念,打破建立在儒家话语体系上的封建政治、思想。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命题人、审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命题时间:2024.1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世间一切的生命都在有序地变化着。
那么,究竟是什么推动着生命有序变化?当新生命诞生,你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他在某些方面像父亲,而某些方面则更像母亲,或是外表,或是性格。
在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给出了基因决定性状的经典遗传学定律,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是当某种性状在父母中有差异时,父母的基因又会如何继承和博弈?研究发现,后代中有的只表达父源的基因,而有的只表达母源的基因,这种只表达父源或母源的基因被称为印记基因,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基因组印记。
基因组印记是一个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概念,它并没有改变DNA序列,但可通过特异性沉默不同亲本来源基因改变后代表型,拓宽了基因决定性状这一基本认识。
当印记基因表达被抑制时,婴儿可能会出现哺乳活动虚弱或缺失进而影响发育,也可能会出现体温调控失常,对婴儿的生命造成威胁。
父母的基因就如同天平的两端,表观遗传像一只无形的手,平衡父母双方基因,保护新生命茁壮成长。
不止幼年,在人的一生中,表观遗传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
有研究发现,作为非编码序列的微小RNA似乎能够留住时光。
研究者发现微小RNA的不同调控可以让幼年线虫的柔嫩皮肤变得又老又皱,而老年线虫的皮肤又会变得又嫩又软。
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微小RNA在表观遗传调控中扮演着双重身份:在细胞质时,它会抑制基因的表达;当位于细胞核时,它又会激活基因的表达。
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影响着人们的衰老乃至更多生命现象。
这正是表观遗传带给我们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行动影响自己的基因表达进而掌控自己的命运,即使它早已被刻在DNA上。
步入老年,癌症终究是一个人人都不想面对却又逃不开的话题。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天津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总分评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年轻一代虽然不如现在的成年人稳健干练、经验丰富,但年富力强,蒸蒸日上,其势无比,前途无量,孔子对“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人才交替规律深信不疑,所以他断言“()”。
相反,人若到了四五十岁这个本该学有所成、业有所树的年龄,却仍寂寂无闻,那就不值得惧怕了。
由于个人的资质、兴趣、才能千差万别,所成之名也就各不相同。
换言之,在哪方面有所成就,要因人而异,不可(),更不能邯郸学步,践人后尘。
孔子善于因材施教,根据人的资质、禀赋、性格等的不同来循循善诱。
他经常借弟子侍坐之机,询志并评志,随时对弟子进行()、引导和鼓励。
____。
孔子设课多门、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弟子的成材广开门路。
在孔子的精心培养下,门徒们多能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有些逐渐成为出色的人才、闻名全国的人物。
孔子主张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踏实勤奋地进德修业,培养真才实学,忌沽名激进,要使实际的德才与名望相符合。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后生可畏勉为其难指点B.后生可畏急功近利指教C.后来居上勉为其难指教D.后来居上急功近利指点2.下列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孔子利用这种询志评志的方法,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同时也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便于相机教导B.孔子利用这种询志评志的方法,便于相机教导,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C.这种询志评志方法使孔子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同时也便于相机教导,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D.这种询志评志方法使孔子加深了对弟子们的了解,便于相机教导,同时也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互相学习、砥砺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节选自《礼记·大学》。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他们是农民。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甚至被一些人误解和轻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农民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中的“丈量”,指用步子量土地,形容农民辛勤劳作,热爱土地。
B.“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甚至被一些人误解和轻视”中的“甚至”,表示农民形象模糊这一情况进一步加剧。
C.“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中的“模糊”,指农民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变得不清晰,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D.“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中的“默默”,形容农民辛勤劳作,不为名利。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讲述了农民在我国大地上辛勤劳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B.文章通过对比,展现了农民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模糊和被轻视的现象。
C.文章旨在呼吁社会关注农民,尊重农民,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D.文章中并未提及农民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3)下列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农民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
B.文章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C.文章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D.文章运用了抒情手法,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和关爱。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农民这一群体的认识。
(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应该如何关注和尊重农民?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语文上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窥视沉湎毛遂自荐B. 漫不经心贻笑大方窃窃私语C. 豁然开朗恣意妄为欣欣向荣D. 奋发图强纵情任性真心实意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与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
C.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D. 他对这个问题已经了解,但还不敢确定自己的看法。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表现出了超凡的技艺,令观众叹为观止。
B. 她的性格很内向,总是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
C. 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内容丰富,读起来引人入胜。
D. 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很好,这次考试更是名列前茅。
”B. “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实现我们的梦想。
”C.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D. “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我非常喜欢它。
”5. 下列各句中,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差的一项是:A. 他的笑容如同阳光一样温暖,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
B. 她的声音如同夜莺一样动听,让人陶醉其中。
C. 他的智慧如同大海一样深邃,让人敬佩不已。
D. 他的爱心如同春天一样温暖,让人感到生命的希望。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6. 《背影》一文中,父亲送别儿子时,背影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答案:父爱如山,深沉而伟大。
7. 《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答案:荷叶、荷花、露珠、月光。
8. 《离骚》中,屈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对理想的追求。
9. 《赤壁赋》中,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答案:比喻、夸张、对比。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知识在于积累。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含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甲必考题一、阅读从雨貍声。
《诗》曰,‘终风且霾’”。
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
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
《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ì,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
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
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
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
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
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
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
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
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
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
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
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
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如何复习?你还在为提高成绩而苦恼吗?其实复习期间多写试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有利于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46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庖丁为文惠王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①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末未尝微碍,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②。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①砉然:骨肉相离的声音。
②硎:磨刀石。
(选自《庄子•养生主》)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乃中《经首》之会会:韵律,节奏。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进入。
C .刀刃若新发于硎发:生,出,引申为“磨”。
D.善刀而藏之善:擦拭,揩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庖丁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2分)①合于《桑林》之舞②手之所触,肩之所倚③牛不知其死也④未尝见全牛也⑤所见无非全牛者⑥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庄子这个寓言于后世形成了如下成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目无全牛等。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尚书》中,“天”已不是人所不能认识的东西,反而是人能认识它,并在行动中达到自已的目的。
到了与《尚书》不同的《周易》及先秦诸子出现后,天人观的内涵才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
这其中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主要流派,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涵。
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道数将为天下裂”,三人都在言说“道”,可见那时“道”已经成为当时思想的主题。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
”这里的道,老子认为是不可以命名的,也即无法用概念来加以界定的,一旦给它强行取了名字,那就不是“道”了。
也就是说,“道”是不可以用概念来确切把握的,天不再是最高的存在,而是要师法道,即“天法道”。
由此,天成为从属于道的范畴,从而获得了形而上的哲学意义。
可以说先秦诸子思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
这一时期,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道”,用以沟通天人,摆脱原始巫术和传统天命观的束缚,促进了人性的觉醒。
而由此形成的“天人”关系被视作一种新的“天人合一”,“道”正式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思想主题和核心范畴, 一切都要以“道”为本源依据和最终旨归。
而由于这种“道”是祛魅后的形而上的范畴,使得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实现了人文的转向,而且形成了沟通天人、物我的媒介。
无论是哪一种思想,天人关系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其发展确实是经过原始宗教的信仰阶段而逐步发展到形而上的理性层面。
经过先秦诸子的改造,天基本上脱去了其神秘外衣,呈现出更多人文理性的色彩。
但不论是具有神秘意义的天,还是自然意义上的天,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并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其最终目的都是明吉凶顺人事。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比象(比拟象征)”思维,就被赋予了更多政治伦理层面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每个学期快结束时,学校往往以试卷的形式对各门学科进行该学期知识掌握的检测,对上一学期知识的查漏补缺。
下面是2019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练习吧!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
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
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是以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
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
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
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
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
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
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
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
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
月满则亏,盛极则衰。
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
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
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
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
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
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
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B.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C.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
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
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
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
D.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D.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彭乘字利建,益州华阳人。
少以好学称州里,进士及第。
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乘独西望,怅然曰:“亲老矣,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翌日,奏乞侍养。
居数日,授汉阳军判官,遂得请以归。
久之,有荐其文行者,召试,为馆阁校勘。
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
天禧初,用寇准荐,为馆阁校勘,改天平军节度推官。
预校正《南史》、《北史》、《隋书》,改秘书省著作佐郎,迁本省丞、集贤校理。
恳求便亲,得知普州,蜀人得守乡郡自乘始。
普人鲜知学,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
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
服除,知荆门军,改太常博士。
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出知安州,徙提点京西刑狱,改夔州路转运使。
会土贼田忠霸诱下溪州蛮将内寇,乘适按郡至境,大集边吏,勒兵下山以备贼,贼遁去。
因遣人间之,其党斩忠霸,夷其家。
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累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领吏部流内铨、三班院,为群牧使。
既病,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
卒,赐白金三百两。
御史知杂何郯论请赠官,不许,诏一子给奉终丧。
初,修起居注缺中书舍人,而乘在选中,帝指乘曰:“此老儒也,雅有恬退名,无以易之。
”及召见,谕曰:“卿先朝旧臣,久补外,而未尝自言。
”对曰:“臣生孤远,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
”帝颇嘉之。
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业。
聚书万馀卷,皆手自刊校,蜀中所传书,多出于乘。
晚岁,历典赞命,而文辞少工云。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少以好学称州里称:扬名B.乘适按郡至境适:适逢C.因遣人间之间:离间D.无以易之易:改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明彭乘”雅有恬退名”的一组是( )(3分)①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②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③恳求便亲,得知普州④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⑤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⑥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A. ①④⑤B. ②③⑥C. ①③⑤D.②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彭乘担任汉阳军判官很长时间以后,有人举荐他言行出众,召入考试,得任馆阁校勘,他坚决拒绝,要求回家乡。
B.彭乘有一段时期在京城任职,他恳求朝廷给予方便,以照顾父母,于是得任普州知州,蜀人担任故乡长官就是从他开始的。
C.当地贼人田忠霸勾结下溪州蛮将大肆入侵,彭乘大规模地召集边境官吏,率领军队下山迎头痛击敌人,取得胜利。
D.彭乘收集了一万多卷图书,都亲自刊校,蜀中所流传的书,许多都出于彭乘(之手)。
晚年,掌管朝廷文诰,但文辞不够精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业。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唐多令(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漫:徒然。
8.“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9.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__________,无见小利。
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2.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乙选考题请从三、四两题中选定一道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两株玉兰树陈忠实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
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
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天气很好。
温润的风似有若无。
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杏花的粉白。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
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
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
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
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
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
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
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
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