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言文教学“猜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文言教学“猜译”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基于以上要求,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译”。

一、关于“猜译”

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走样。通常,文言文的翻译采用六字法:留、删、扩、换、补、调。在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辨识多义字、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辨识单音词和双音词),注意常用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对于文中的一些尚存疑义或自己把握不准的字词,根据文言文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语境,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先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意思,然后对照几种理解展开小组讨论和探究,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字词,进而全面到位地把握全句、理解全文的意思。经常性的“猜译”,会不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及时总结文言语法,增强学生学习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猜译”例举

1.语境释义。

文言文中的字词不能脱离文章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并且有一些字词在文言中比较活跃,只有通过语境中才能确定其含义,以便总结该字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而”字,在文言文中主要作连词,表示前后词句修饰、并列、递进、承接、转折等关系。如“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中“笑”是“佣者”的表情,“而”表示修饰关系;“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中指“泉水香甜,酒水清洌”,“而”表示并列,可不译;“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同上)中“而”后的内容较前更进一层,可译为“而且或并且”,表示递进关系。

2.因义定音,因音定义。

古汉语中一些常用实词,因处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音不同,义也不同。有时可以根据字的读音而知其义,有时可以依据字的意义而知其音。正是在读音的变化中,字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觉而起,起而归”(《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觉”字的理解,有的同学读“jiào”,意为“睡觉”,而有的同学读“jué”,意为“睡醒”,两种意见争执不下,前者说“睡觉起来”,后者说“睡醒起来”。通过讨论,根据上下文,学生明确此处“觉”应读“jué”,意为“睡醒”。借此

机会,我向学生解释了古汉语“觉醒”二字:觉,本义为睡醒:醒,本义为酒醒。后来引申为觉悟、醒悟。

3.常用通假知音义。

古汉语中的某些字,如果用它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不能解释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它是否是通假字了,况且许多字在古汉语中已成了通用的通假字了。如:亡──无、尔──耳、见──现、说──悦、直──值、反──返、食──饲。等。如此之例,不胜枚举,在文言文中应该培养学生在释义的同时,及时总结通假字使用的情况,提高辨别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

4.词类活用释义。

词类活用指古汉语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当一些词在具体的语境中无法用原来的语法语义解释的时候,可先依据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解释其含义,以达到句意通畅,然后再依据其此处的含义辨别词的活用类型。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的“王”当动词讲,“为王”之意;“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中“丹”用作状语,“用丹砂”之意。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译”,既适应了新课程的标准,培养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养成学生自主探究文言文的方法和习惯,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