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带答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古代诗歌四首》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主要介绍了古代的四首诗歌,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春晓》。

本课程在教学上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的诗歌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的知识。

课程目标与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古代诗歌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主要教学重点为了解古代诗歌的构成和表达方式,熟悉古代诗歌中的常用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课前预习、讲解、课堂互动、任务挑战等,使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提高。

第一步:课前预习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在家完成课本中的问答题,并预习本课课文。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找出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并尝试自己模仿写作。

这样可以为后续的课堂讲解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步:课堂讲解在课堂上,老师首先会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本课四首诗歌,并加以解析。

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重点讲解了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歌。

同时,老师还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寻找周围环境中与诗歌相似的景物和事件,理解诗歌表达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课堂互动在讲解结束后,老师开展了一系列课堂互动环节,如文本分析、语言翻译、修辞运用和诗歌鉴赏等。

学生可以结合课本和自己的理解,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互相评价和检验。

这种互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含义,加深了对诗歌文化的认识。

第四步:任务挑战作为课程的收官之作,老师安排了一项任务挑战环节。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创作和表达。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效果与反思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们能够理解和记忆本课四首诗歌,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应用到阅读理解和写作中去。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四首》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四首》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

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

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残花风沙烈马,轻烟枯木残霞,薄雾彩蝶黄花。

残阳似血,魂伤人在天涯。

”,讲完了这首元代的散曲小令,我不禁就这样吟诵起来,是的,这首曾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小令,是多么的精练,古人宋玉曾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全篇仅五句,二十八个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前四句没提到过一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没有一个字不在抒发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于是,在这节上,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渲染这种浓烈的悲苦之情。

我采用图文结合的讲解方法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流浪他乡,心中孤寂悲伤的思乡之情。

诗中“小桥流水人家”穿插在这种悲凉的曲调当中,将乐景与哀景融为一体,更反衬出他的思乡愁绪。

但是,我想这曲小令除了让学生理解诗句,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这首小令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并让学生依据这首诗进行仿写。

学生在仿写的过程虽有点难度,但表现得都很积极兴奋。

讲完这节,我感到语文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撇弃了的情感,只是把单调的字、词、句拿到堂上,想必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虽然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算太到位,可是我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

另外,我感到一堂除了夯实教学重点,紧紧抓住教学情感外,更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学设计。

这是个逐渐成熟的教学功夫,教师一定要有教学敏感性,当看到本的每一篇时,要很快地找到切入点。

这节我就以“秋思”为切入点,由一首诗来引出“秋思”的诗题。

另外,在听时,我还发现了九年级的一位老师在讲文言文时,从文题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点,由文题的两个字来统领全文,使整个教学设计紧凑而有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板书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板书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板书及反思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2、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七年级上册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

七年级上册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

七年级上册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
《古代诗歌四首》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

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学反思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学反思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学反思范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教学反思范文本周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的文言文《观潮》、《湖心亭看雪》《诗四首》。

有诸多感受。

其一、句子翻译的问题。

《观潮》、《湖心亭看雪》两篇课文的篇幅都不算短,尤其是《观潮》。

两篇文章都是略读课文,但翻译关都不简单。

我第一次上两个平行班,于是决定尝试一下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上第一遍我的教学流程是:第一、扫清文字障碍,引导学生读通课文。

第二、结合课后注解,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第三、分析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我发现由于学生手里有资料书,在翻译这一环节,学习积极性很低。

但在上第二遍的教学流程是:第一、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我读音不准确的字,以此来扫除文字障碍。

第二、自己结合注解翻译课文,或者借助资料书翻译课文,并且根据课文的翻译,读通课文,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准备好了之后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同学们找出停顿不对的地方,并说出不对的理由以及正确的读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和引导(分段进行)。

第三、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分析课文。

我欣喜的发现,整节课上,大多数的学生都保持着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效果不错。

其二、教学步骤的适当调动。

《湖心亭看雪》中,分析课文这一环节。

第一遍时我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分析的,先分析看到的雪景,体会白描手法。

然后分析亭中喝酒这一内容,果一般。

第二遍时,我改变战略,先分析第二段,抓住“大喜”、“强饮”、“金陵人”三个词来理解“我”的人物形象。

在此基础上理解“痴”和“独”,然后再来感受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雪景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觉的这样学生更能理解景物描写的妙处。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摘要:一、引言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内容概述三、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的明确性2.教学方法的有效性3.学生参与度的提高4.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四、改进措施1.增强课堂互动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3.拓展教学内容4.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五、总结正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授古代诗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首先,我对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概述。

这四首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将进酒》、《春江花月夜》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在教授这些诗歌时,我尽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诗歌的主题思想,以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

一方面,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诗歌时更加有针对性。

另一方面,我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待提高。

在教授古代诗歌时,我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我将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同时,我认识到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时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因材施教。

此外,我还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除了课本中的诗歌作品,我还计划引入更多经典的传统诗歌,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古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最后,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将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总之,通过对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摘要:一、引言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内容回顾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意境分析3.诗歌主题探讨4.诗歌创作背景与现实意义三、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反思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情景教学法2.学生参与度反思1) 课堂互动2)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3.教学效果反思1) 知识点掌握2) 诗歌鉴赏能力培养3) 文化素养提升3.教学改进措施1) 优化教学手段2) 丰富课堂活动3) 拓展课外阅读四、结语正文: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丰富的审美意境。

在本次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中,我对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首先,教学内容的回顾。

在这次教学中,我选择了四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向学生介绍了诗歌的背景、意境、主题以及创作背景与现实意义。

通过这些诗歌的讲解,使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例如,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我采用了讲授、讨论和情景教学等多种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讲授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互动。

此外,在学生参与度方面,虽然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但部分学生仍表现出较高的依赖性,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将采取措施,如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指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

在教学效果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点,但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素养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将尝试优化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展示诗歌意境,带领学生体验诗歌的美;同时,丰富课堂活动,如举办诗歌朗诵、书法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汲取本次教学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结语通过对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改进方向。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这是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简短第1篇一、创设诗化情境诱发“春”的灵感春儿童诗歌四首教学反思诗歌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放眼当今诗坛,大量佳作不但显现了当今诗坛的精神风采,而且闪耀着中国诗词的浑厚余韵。

回眸凝视本课的四首现代儿童诗歌,虽则语言通俗易懂,但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爽心悦目。

为此,执教这一节课,锤炼自身的语言,创设一个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情感的积累显得尤其重要。

笔者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春光图的同时,引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为本课的导语,意在引导学生观其色,闻其声,进而能启其情,入其境,从而促使学生在这一派春意中迸发春的灵感。

另外,在教学中,笔者通过一些实质性的评价来加强反馈与调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一丝细雨落进了我的嘴里,湿漉漉的、凉丝丝的,还甜滋滋的呢!”又如“二月春风,吹出了鲜花朵朵,引来了彩蝶翩翩,剪出了杨柳依依,又酿制了杯杯美酒。

让我们边读边品味,痛饮一杯春天的美酒。

”……而在学生独立创作时,笔者又特意为学生播放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乐声如行云流水,又如跳珠入船,此情此景,学生文思泉涌。

看,“燕子说:春天正在与我叙旧,难道你还没听见我们清脆的话语吗?”听,“麻雀说:春天正在孵化小鸟,难道你还没看见一只只小鸟正迎着春风破壳而出吗?”……此情此景,每一个音符都是诗,每一句字符都含春!二、加强阅读实践积累“春”的语言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并多处提及积累这个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积累时,用了“丰富”“有”等描述体验性的目标学习水平的词,说明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

但这种持续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量的相加,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大量反复地阅读实践,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1这几年,一直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

鉴于现在部编版教材对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能力的重视,于是,很想在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

后来,看了王君老师的《更美的语文课》,对群文教学充满了一种期待。

虽然尝试着上了杜甫群诗教学,但那都是小打小闹,我想让群文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化,因此决定以语文课本为载体,以单元教学为蓝本,打通课内与课外,接通单篇和整本,开启语文教学新探索。

群文教学的关键是聚焦。

很显然,在这个方面我才刚刚起步。

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聚焦这一学习目标,我把这几篇现代文学习定位在了“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确定主题为“这样的表达很精彩”。

上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春》的语言表达之美,然后结合知识短文,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接下来引导着他们在《济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进一步进行学习和体会,最后设计微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

这样的定位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了,聚焦的点是不是太浅了,我很疑惑,在群文教学的路上,我还需要太多的学习与实践。

《古代诗歌四首》所选的四首古诗,都是借景抒情的诗歌,预习提示中要求“朗读本课诗歌,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所以,我把聚焦放在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点上,教学中重点以课堂活动“我为景物代言”展开教学。

在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我给了学生三个段落,固定格式,重点在于让学生用文字描绘诗中景物,并且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

描绘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写作的过程,就是全体同学都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体会诗人感情的过程。

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教学反思篇1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

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

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

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

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doc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doc

201*年**月**日下午,我在学校视频教室上公开课《古代诗歌四首》,用的是一年一班的学生。

这是学校本学期组织的第二次教学活动了。

第一次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这一次是初一教师“四环”模式过关课。

我对公开课一直没有什么抵触心态。

为什么要抵触呢?一个老师,讲好课,不管是不是公开课,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既然觉得自己是称职的和优秀的,就应该像安徒生笔下那位爱美的皇帝一样,穿着衣服,到大家面前展示一下。

当然了,前提是真有衣服,而且还是制作精良、穿上相当漂亮的。

这一次我讲的公开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曹操的《观沧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原本打算一节课把四首诗歌都讲完;读一读,解析一下意象,写一写随堂练笔。

在进行的过程中,我发现,讲完两首诗歌已经很勉强了。

所以,最后,我只得讲了《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两首诗。

就算这样,第二首诗也给人一种草草了事的感觉,是不好的。

在写的部分,也一直在重复我开学初做的事,没有什么新意,指导也是不够的,让学生的写开始得不轻松、不容易。

这些都是下一步应该加强的东西。

其实,这些因素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完全应该考虑到的。

教师不是在给理想的学生授课,对于学生的接受情况应该有切当的估计。

在前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我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只顾着设计课堂环节,只顾着研读教材,把学生的因素忽略掉了。

上梨树六中送课是这样的情景,今天,又是这样的情景。

同样的错误,同样的失误,犯两次还是可以的。

如果我第三次仍旧是在备学生上不好,那可严重了。

希望我不至于那样。

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教学的热情和激情。

什么时候也不要变得那么的懒惰懈怠。

因为,现在值得的理由太少,只当是为自己、为学生、为看不见的未来做努力吧!以上是我此次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随后的语文组教研活动中,同事们也提出了不少很有借鉴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郭晓琳老师建议说朗读的指导应该跟上去,我认为确实是我的欠缺,下一步会加油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

(10个以上)2.试读课文。

(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

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肃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展现出了一幅辽阔、壮观的图景,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涌动。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

这样写景,不着悲痛之语,却尽显悲痛之意,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遭贬谪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参考答案: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堤岸相平。

大江之上一叶孤舟,海风吹来,船帆满起,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小舟奋力地向前驶去……上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成对偶句式,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尤其是“阔”字,既表“潮平”的结果,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悬”字说明风力强劲,船帆被风吹得鼓成弧形。

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

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

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

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