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考试流程图

合集下载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经历了1298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即各地中正官推荐人才做官,官吏多被士族阶层垄断。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当时秀才考方略、进士考时务策、明经考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一)考试科目(1)隋炀帝时期科举分两科:明经、进士;●明经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帖经和墨义。

帖经类似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

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

●进士主要考诗赋,以及对时政、治国的见解。

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

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2)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科目很多。

高宗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

(3)武则天时,亦设立了武举考试,用以挑选武官。

(4)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唐朝差别不大,但王安石执政时改革科举制度:取消帖经、墨义、诗赋等考试,改为以经义(解释经书)、论(对时局的评论)、策(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作为考试内容。

(5)元朝科举考试内容有重大转变。

第一是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

第二是考试以朱熹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

(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

只有到了科举最后一关,用以决定名次的殿试,才会改为考时务策问。

明朝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看完殿试全过程,不由感慨伙食真好

明朝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看完殿试全过程,不由感慨伙食真好

明朝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看完殿试全过程,不由感慨伙食真好综述殿试作为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担任殿试主考官,其结果决定了考生排名。

通过殿试者直接由皇帝赐进士出身,选拔的是明代政治核心圈高级官僚群体的后备人才。

因此,殿试在明代的取士链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中,皇帝亲自参与或特殊关照的重点环节,有着极为隆重的仪制规定。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明朝殿试的整个过程,不得不说,基本每个环节都有的吃,伙食真好。

殿试考官的选任与乡、会试不同,因皇帝主持的特殊性,在殿试开始前,除了殿试的主考官由皇帝本人亲自担任以外,皇帝还会在殿试举办前,任命读卷官和执事官两类殿试考官,组织和辅理殿试的各项事宜。

读卷官是负责阅卷与向皇帝进读试卷的官员,执事官则是各类辅理官的总称。

各类官员听从皇帝的命令,各司其职,共同保证殿试各环节的正常举行。

•读卷官明代的殿试读卷官,由礼部在殿试前几天提前奏请,皇帝亲自任命。

殿试后,读卷官阅考生试卷,详定其高下,并选出优秀试卷为皇帝进读,以供皇帝钦定鼎甲排名。

明初时,皇帝任命读卷官不拘出身高低,多途任用。

随着科举一途在明代选士方式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自成化二年(1466)殿试,读卷官的出身基本实现进士化。

•执事官殿试执事官的人选,亦由礼部在殿试前奏请皇帝批准。

《明会典》中明确记载,殿试执事官的种类包括提调官、监试官、受卷官、弥封官、掌卷官、巡绰官、印卷官、供给官。

各类官员官职不同,职责分明,共同保证殿试各程序的正常运行。

皇帝临轩亲策殿考是整个殿试程序的开端,殿考当日皇帝亲临考场,主持策士。

因皇帝“亲行之”的高规格,殿试有着非常严格的仪制要求。

万历《明会典》中有专门的《殿试仪》,详细记载了明代殿考当日的程序和仪制。

殿试的考场设在主殿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将奉天殿名改为皇极殿)。

殿试前一日,先由鸿胪寺、光禄寺官将奉天殿考场提前进行布置。

殿试当日的仪式是极隆重的。

当日早,先由礼部官引考生至奉天殿,并分列于丹墀的东、西两侧,面朝北方站立,文武百官则按常仪穿戴侍立。

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

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

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宝子,今天咱来唠唠明清时候科举考试那点事儿哈。

明清的科举考试呢,那可是一套挺复杂的流程。

最开始啊,是童试。

这童试就像是个入门考试,一般都是在县级进行的。

这个考试可重要啦,就像你想进一个超级酷的俱乐部,这就是第一道门槛。

童试又分好几场呢,小娃娃们得努力过了这关,要是通过了,就成了秀才。

秀才在当地那也是有点小身份的人啦,可以享受一些小特权呢。

再往后啊,就是乡试啦。

乡试可就不是在小县城里考了,得去省城。

这就像是升级打怪到了一个新的大关卡。

乡试每三年才考一次呢,时间上就很让人等得心焦。

而且考试的时候那场面也大,全省的精英们都聚在一起竞争。

要是在乡试里考得好,中了举人,哇塞,那可就不得了啦。

举人在地方上那是相当受尊重的,感觉就像小明星一样,而且还能有机会去做官呢,虽然可能官不大,但也是个光宗耀祖的事儿。

要是中了举人还不满足,那就要冲刺会试啦。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各地的举人都往京城跑,那时候交通可不方便,一路舟车劳顿的。

不过为了前程,大家也都拼了。

会试的竞争那是相当激烈,都是各地的学霸汇聚一堂。

这考试要是通过了,就成了贡士。

贡士就离最高荣誉很近很近啦。

最后就是殿试啦。

殿试可是在皇宫里考呢,这得多威风。

皇帝有时候还会亲自监考或者参与评判。

殿试主要就是排个名次,分出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就只有三个人,那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这可都是超级学霸中的学霸。

二甲和三甲人数就多一些啦。

一旦在殿试里取得好成绩,那可就是真正的飞黄腾达啦,全家都跟着沾光,在整个国家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明清的科举考试就像是一个层层筛选的大漏斗,从最开始的童试到最后的殿试,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个参加科举的人都像是在一场超级大冒险里努力拼搏的勇士呢。

终于搞清楚了,古代科举制度长这样(附思维导图)

终于搞清楚了,古代科举制度长这样(附思维导图)

终于搞清楚了,古代科举制度长这样(附思维导图)科举是古代读书人最看重的部分,古代读书人的功名都来自科举,因此白头科考之人众多。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各朝颇有不同。

说实话,@孟中生以前对科举制度的理解仅限于“状元”,“十年寒窗”等词语,科举在历史中具体是什么样的,脑子一团乱。

看书查阅资料后,才知道很多不曾接触的知识,又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一遍,知识点清晰多了。

(因图较大,放在评论区了)隋代开皇七年(587),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决定用考试选录人才。

至大业二年(607)隋炀帝设“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制度的确立,打破了魏晋以来贵族门阀把持国家政权的状况,为众多普通读书人提供了荣身上进的机会。

隋炀帝影视形象唐代唐代继承隋代的科举制度,并进一步加以完善。

唐代时期常科每年春季在都城举行,由礼部主考,设立的科目很多,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人数为多,但最为人看重的还是“进士”科。

在仕途上,进士的晋升较快,任高官的一般也是进士出身。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考取明经科已经算年龄大了,说明“明经”比较容易考,五十岁考取进士已经很年轻了,可见进士的难度非常大。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考中进士的时候,同榜只有十七人。

28岁的白居易是那届进士中最年轻的,就有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真的是百里挑一了。

白居易影视形象宋代宋代继承唐代,又有所发展。

比如,宋太祖确立了殿试制度。

宋太宗将录取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为“三甲”。

南宋时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这在后世都成为定制。

所以宋代以前是没有“状元”。

状元及第明清两代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在乡试之前有童生试,由各县、府举行,其实有县试、府试、院试三次,录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乡试因在八月秋天举行,又称“秋闱”,发榜时正值桂花开,因而称为“桂榜”。

明清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明清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明清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院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

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

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

意即尚未“进学”的童年人。

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

顺天府所辖各县县试,与各省县试同。

凡参加县试的童生,在本县礼房报名,须填写内容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表格。

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其确系本县之籍贯、且出身清白,非倡、优、皂隶之子孙,并无居父母之丧者,方准报名应考。

县考分四场,入场按卷面盖号戳对号入座。

第一场试一文一诗。

第二场仍一文一诗。

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

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

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

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

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

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

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主考官为学政。

一般以监察御史、各部侍郎中由进士出身者充任。

任期三年,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八月由皇帝钦命派往各省一人,顺天府学政驻通州,余各省皆驻省城。

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

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

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

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

凡录之生员都送入府州县学,如北京东城今有府学胡同,因原顺天府学所在地故名。

各级学校都有一定限额,以清朝为例大致府四十名,直隶州三十名,县二十名。

此类生员为廪生,明初给生员月廪六斗,清制每月给廪银四两。

后又增加名额称“增生”。

再加者为“附生”。

其中廪生地位最高,如考试作保非方廪生不可。

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

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

科举制度过程PPT课件

科举制度过程PPT课件

古代举人的福利 第一,全家人不用纳税纳粮。这点很厉害的,只要你中了举人, 马上就有人来“投现”,就是把他的地挂靠到你的名下。然后 他以比给国家低的税率给你交租子。这样你就保证衣食无忧了! 第二,当上举人意味着可以当官了。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 学官、当知县的机会,只不过一般都是中下级官吏,运气好的 话,赶上吏部的大挑,还能外放个小县担任知县 第三,举人可以与县令平起平坐,自由出入县衙,因为举人与 他们中的姣姣者,进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举人在野,
2021
13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
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 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 新科状元还需率领同科进士
赴礼部专设的宴会,唐、宋
称“探花宴”,明代称“琼
林宴”,清代则叫做“恩荣
宴”。宴会之后,状元还得
率众进士到孔庙拜谒这位儒
家鼻祖,礼拜既完,再去试
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先要参加童试。
2021
5
这个是标准考卷。 注意注意,这只是童生的卷子。
2021
6
童生经过县、府两级初试,合格者,再参加由省提学院使( 即学政)主持的考试,故称院试。院试一般每二年举行一次 ,由学政分别至各府巡回举行。考中者,称生员,即可入
录取者称为 “贡士”, 第一名称为
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 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
“会元”
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
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
多寡而酌定
2021
11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 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只是排名, 不黜落。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 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 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 传阅,各加○、△、\、1、×五种 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 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 皇帝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截搭题: 截取句子的头尾、尾头,或者一章与另一章的头尾,隔章 的头尾,甚至在《四书》中各取一句等。
一、科举考试的程序与内容
(三)乡试时间与名称
乡试日期: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各考一场。 先一日(八、十一、十四)点名发给试卷入场; 后一日(十、十三、十六)核对交卷出场。 考试时间在秋天,故称为“秋闱”。 贡院四周围墙遍布荆棘,故又称“棘闱”。 发榜多用寅、辰日支,以辰属龙,寅属虎,所以称“龙虎榜”。 时中秋桂花开,亦称“桂榜”。 乡试中试称“举人”,第一名俗称“解元”。
历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无外乎两种: • 荐举 考试 • 古今中外,莫不如斯。 • 但自三代至魏晋的荐举,基本上并不成功。 • 因此,隋唐以后: • 考试成为主流,而以荐举辅之。
• 武则天 ——首创皇帝主持:复核进士资格的殿试和取武将的武科。 • 科举招纳人才方法:“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到了唐代后期, “牛李党争” • 宋太祖——录取的进士一律由皇帝亲自主持最后一关——殿试。 • 名次由皇帝亲定。自此进士都是“天子门生”。科考分三级:解试( 州试)、省试(礼部举行)和殿试。 • 自此,定期开考,三年一科一直延续到1905年9月2日科举被废。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三)对试卷的规定
• • • • • • • • 出题:保密出题,密印密封,当场开封。 糊名:考生试卷填写履历的部分翻折封盖,加盖 骑缝章,这一过程叫做“糊名”或“弥封”。 誊录:誊录用红笔钞录原卷一份,供阅卷官评阅,称“朱卷”。 对读:将“朱卷”与原卷(墨卷)核对,准确无误,原卷封存。 阅卷: 〇 △ 、 ︱ ×(圈、尖、点、直、叉)五等。 文曰:清真雅正 雍容华贵 当行出色 逼真大家等 诗曰:清 新 妍 叶 可等 (乾隆朝兆惠不知如何阅卷,高宗曰看前人如何画圈即可。) 放榜:“朱卷”与“墨卷”相核,书写姓名与名次(乡试)。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士子报名:士子需在考试前向当地的府、州、县等官府报名。

一般要求士子年满20岁,身体健康,无过憾之事。

2. 考试阶段一:乡试(也称会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

士子需前往府、州、县等地的考场参加考试。

乡试主要包括文试和武试两部分。

文试是答卷,主要考察士子的文采、才学,包括作文、诗词等。

武试则是战术技能的考试,涉及武艺、射箭、马术等。

3. 考试阶段二:省试:逐过多次乡试者进入下一阶段:省试。

省试由省级官员组织,主要对乡试的优秀考生再次进行考试。

省试主要采用答卷的形式,其中包括理论题、应用题等。

此阶段的考试难度更高,考察的内容也更加深入。

4. 考试阶段三:殿试(也称礼部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

只有通过省试的少数考生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主要采用答卷和口试相结合的形式,考察士子的综合素质和才能。

口试包括对考生进行面试和诗词对答等。

5. 录取与选贡:殿试后,考生的试卷会由考官递交给皇帝,由皇帝亲自确定考生的分数和名次。

根据名次,皇帝会录取一部分考生,他们可以进入翰林院做官,成为朝廷要员。

同时,皇帝还会选取一部分士子作为贡生,赐予荣誉称号,并可进入地方任官。

总的来说,清朝科举考试流程可总结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考生的录取名次及是否进入仕途。

科举制度在清朝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资格考试或预备考试。

古代童试 考棚
乡试名次 第一名 第二名 前五名 第六名 最后一名
称呼 解元 亚元(亚魁) 经魁 榜元 殿榜
日期 八月初八 八月初九 八月初十 八月十一 八月十二 八月十三 八月十四 八月十五 八月十六 九月初五 至二十五
乡试考试安排 第一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一场考试开始 第一场考试结束 第二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二场考试开始 第二场考试结束 第三场考试考生进场 第三场考试开始 第三场考试结束 公布成绩(“发榜”、 “放榜”、“揭晓”)
进行, 4月16日举行,18日公布成绩,考1场
地点:紫禁城保和殿 时间地点:4月21日在紫禁城保和殿举行殿试,考 1场。25日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仪式公布成绩。 主考官:皇帝
“科举加时赛”
一甲 二甲
状元 榜眼 探花
翰林院修撰 翰林院编修
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一等 二等 三等
留在翰林院,出任庶吉士
留在中央政府,出任六部 主事、内阁中书
任命为知县,出任地方
紫禁城保和殿
殿试场景
紫禁城太和殿
府、县一级
省一级
国家一级
14场
3场
4场
2场
最少得考 场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
(根据宫崎市定《科举史》整理)
(日本)宫崎市定
大象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
萌芽于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完善于明清,亡于晚清
明清时期,凡是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 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在私塾念书或聘 请家庭教间 考试地点 每年2月 各县考棚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中国古代文化思维导图——科举

中国古代文化思维导图——科举

中国古代⽂化思维导图——科举科举考试固然是封建社会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产物,但⼏千年来,中国科举考试也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它选拔了中国历史上诸多的政治家、⽂学家和著名学者,改变了⽤⼈制度,让⼀批有真才实学的⼈参与了国家管理,诗赋进⼊科举后极⼤的丰富了诗歌艺术。

科举考试与⾼考⼀样,让普通⼈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先秦有“乡举⾥选”的说法。

意思是三年举⾏⼀次“⼤⽐”,考察乡⼈的“德⾏道艺”,选拔贤能之才。

这也成为了后世科举考试⼀些做法和⽤语的出处。

到了汉代,统治阶级为了选拔⼈才,就开始设⽴“察举”制度。

皇帝下诏书选拔贤良孝廉之⼠。

西汉选拔的是“贤良”,东汉选拨的是“孝廉”。

汉代的考试⽅式为皇帝的“策问”,分为两个,⼀个叫“对策”,在简策上回答政治经义问题,写出答案,我理解类似于现在的“笔答题”。

另个⼀叫“射策”,就是抽签考试。

射策考试凭运⽓,考试者⽤“⽮”射简策,射中哪道题就回答哪道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九品官⼈法”,各个州郡都设⽴中正官,负责把⼈分为上上、上中和下下等九品,⽽担任“中正官”的全部是门阀贵族,所以九品只是门第的象征罢了。

今有⾼考 古有科举中国古代科举制度-01--02-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进⼀步发展和完善。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设⽴了进⼠和明经⼆科。

进⼠注重⽂辞,明经注重经术,有点像如今的⽂理分科。

唐代考中进⼠第⼀名的叫“状元”,同榜的⼈,都会在长安的⼤雁塔题名,叫做“题名会”。

宴会位于距离⼤雁塔不远的曲江,称为“曲江会”。

⽩居易27岁考中进⼠,在长安⼤雁塔下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七⼈中最少年”,可见他当年是多么开⼼。

-03-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实⾏⼀千三百余年,⾄清代⽽臻于完备。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资格考试和正式考试的三个级别:资格考试叫“童试”,考试者统称为“童⽣”。

童⽣不是指⼩孩,七⼋⼗岁的童⽣前来应考也是常有的事。

考试合格的⼈叫“秀才”。

秀才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考试的第⼀级是“乡试”,每三年⼀次在省城考试,考中者叫“举⼈”,第⼀名叫“解元”。

想在古代“高考”你要完成几步

想在古代“高考”你要完成几步

想在古代“高考”你要完成几步今天的考生为一场高考备战十多年,报考到入场却很短暂。

不过在古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不但要寒窗苦读十年,入场程序也极为冗长,难度不亚于考试本身,考试过程更是对身心的双重考验。

| 科举费脑又费力 || 复杂的报名程序投状是参加科举考试必经的报名程序,考生需填写一份“履历表”以亮明身份,表上除了姓名、年龄、籍贯、婚姻等基本信息外,还有三代(曾祖父、祖父、父亲)信息和身材面貌自述。

不过这个身材面貌自述嘛…没照片说个啥嘛!▲清代同治时期一位考生的“履历表”| 结保结保即相互担保,开始于唐代,需考生每三至五人结成担保集团,如有舞弊情况发生则结保人同罪,是“连坐”制度在科举考场的一种延伸。

此外,还有廪生担保与四邻担保三管齐下(廪生为科举考试中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四邻即街坊邻居)。

注意!考生在呈递“履历表”的时候就需要各位担保人的签名!▲担保人在“履历表”上签名| 入场“安检”考生入场之前,需由主考官进行一次集体点名,同时搜查随手携带用品。

为防止考生挟带作弊小抄,自宋真宗时期始,考生入场时将会由监门官进行一番搜身检查,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搜查严苛超度远胜高考。

随着搜检力度不断加大,考生常常需要脱光了衣服“赤诚相对”。

后因检查太过分,金章宗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有臣僚建议让考生“沐浴更衣”。

沐浴后,考生要换上官方准备的统一服装,才能进入考场。

这实际上是一种考前“裸检”制度。

不过,虽然挟带小纸条被严令禁止,考生可也不是空手入考场。

那么,除了笔墨纸砚之外还能带什么呢?其实,科举考试可是场“攻坚战”,就拿明清时期乡试来说,考试按科目分三场,每场考试考生从点名入场到交卷出场,一共需要在贡院内呆三天两晚,但贡院内仅仅提供热水,其余所有食品和物品都需要考生自带。

因此,考生除了带上笔墨纸砚外,还要携带餐具、食品等。

▲考篮、卷袋与笔砚。

考篮的容量比较大,可以装下很多东西,晚清秀才齐如山回忆说,这种大考篮可以装下包括饭碗、筷子、瓢羹、洋烛、洋火、茶叶、压字圈等生活必需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