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茅区塘角鱼小水面养殖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思茅区塘角鱼小水面养殖技术

塘角鱼,学名胡子鲶,又叫本地江鳅。其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刺少肉多、味道鲜美,每100克鱼肉中含水分64.1克,蛋白质14.4克,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特别适合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之人食用。具有补血、滋肾、调中、兴阴之功效,故被视为滋补食品。

标签:养殖;塘角鱼

1.塘角鱼的特性

塘角鱼体型与其他鲶鱼相似,个体偏小,体色呈土黄色,属热带、亚热带底栖鱼类,具有明显的穴居和聚居习性,喜暗畏光,白天活动少,多潜伏在河流、田间沟渠等阴暗水底或成片的水浮莲、水花生和水葫芦下面;夜间活动频繁,善钻穴营居,常数尾群居一穴。它喜温怕冷,耐低氧能力强,且病害较少,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投资少、技术简单、生长快、群体产量高和经济效益较高,适合于山区农家小水面及稻田养殖推廣。

2. 稻田微流水、适当投料生态养殖

稻田养鱼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农耕文化,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生产方式,通过在稻田里修建一定形式的稻田养鱼工程,建立一个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稻田养鱼以鱼治虫,少用了农药、化肥,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对人体间接的危害。

2.1 稻田选择:养殖塘角鱼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周围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不易受洪涝旱灾影响。

2.2 稻田整理:要求除了常规的加固、加高田埂,开挖50厘米深、60厘米宽的外环型鱼沟,外环沟内按照稻田的大小开挖成“十”字形或“井”字形鱼沟,渔沟交叉处开挖成鱼溜,鱼溜面积一般在2—3平方米左右,深1米,开挖成方形、圆形等。在进、出水口设置拦鱼栅以外,还要在稻田四周修建防逃设施(如:防逃网等),在鱼沟和鱼溜中放置一定数量的竹筒,并在鱼溜上面用竹子筐起来,种植水浮莲或水葫芦,供鱼栖息和遮阴。

2.3 鱼种投放:在秧苗返青后,选择体质健壮、游动活泼、规格整齐、摄食旺盛、无病无伤的鱼种放养。放养密度要根据稻田条件、鱼种规格和饲养者的管理技术水平而定。一般以体长在5 —7 厘米的塘角鱼为主,搭配放养少量的鲫鱼。亩投放塘角鱼3000尾,大规格鲫鱼(20—30克)200尾。鱼种投放前可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5—1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后即可放入稻田。

2.4饲养管理:随着鱼的长大,稻田中的天然饵料已满足不了鱼的生长需求,应适当进行人工饵料投喂,每天早、晚二次将饵料投放在鱼沟内,投饵量视鱼的

摄食和生长情况及天气变化、水温水质等灵活掌握。坚持饲养管理的“四定”原则。

2.5 田间管理:塘角鱼善跳跃,下雨或闷热天气容易抢水逃逸,日常管理要加强巡查,经常检查进、出水口及四周的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做好防洪、排涝和防逃工作,特别是大雨天要防止田水漫埂、冲垮拦鱼设施,造成逃鱼。水稻收割后如需继续饲养,应将水位加深。

2.6收获:稻谷成熟收割后,也迎来了塘角鱼的收获时节。将生长到150克—200克的塘角鱼起捕上市出售。按亩投放3000尾、成活率80.0%计算,可产塘角鱼360千克,每千克售20.0元,获产值7200.0元,扣除人工、饲料、防逃设施等费用5300.0元,获利润1900.0元;鲫鱼亩投放200尾,按80%的成活率、150克出售可收获24千克,每千克按12.0元计算,可获280.0元;二个养殖品种每亩共获效益2180元。如果进行高密度养殖,可获得更加丰厚的效益。

2.7 效益分析:稻田养鱼有益于搞活山区农村经济,打破粮食生产的单一方式,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经济效益:稻田养鱼可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生产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稻、鱼丰收,达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生态效益:稻田养鱼能起除草、保肥作用,避免杂草、水稻相互争夺地面、空间和日光能。稻田中养鱼,鱼不断吃草、排粪,起除草造肥作用;鱼不断活动,能起松土作用,加速肥料分解,促进稻谷生长;鱼能吞食部分害虫,减少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社会效益:可充分利用稻田水域,为大水面养殖提供大规格鱼种,同时,成鱼养殖,也解决了山区农民吃鱼难的困境,更加达到稻谷丰收、鱼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3. 小池塘微流水养殖

山区农村没有大片平整的土地来开挖鱼塘,只能利用在光、热、水条件较好的地方,因地制宜开挖出小水面池塘,大的在1—3亩之间,小的几分至1亩,没有成规模的养殖条件。利用小池塘养殖塘角鱼,具有占地少、管理方便等优点,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

3.1 池塘整理:池塘选择在日照较好、温暖通风、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无污染的地方。面积以1—3亩为宜,小一点也可以,池深1—1.5米左右,塘底淤泥的厚度应保持在20—30厘米,以利于塘角鱼的活动和觅食。由于塘角鱼具有群居和穴居的习性,还应在塘底放置一些大口径的竹筒、瓦筒、石棉瓦等,既供其栖息,也便于捕捉。池塘四周及进、排水口设置好防逃设施。

3.2 放养前准备:鱼种放养前,把池水放干暴晒3—5天,再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杀灭病原体和其它敌害。3天后注入新水50—80厘米。将发酵腐熟的有

机肥投入塘内,培育鱼种下塘后丰富、适口的天然饵料。

3.3 鱼种投放:投放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无病无伤、体质健壮、个体在5—7厘米以上的鱼种;亩投放量一般在2—3万尾之间。如果放养密度过大,首先容易诱发疾病致死,直接影响成活率;其次会导致摄食不均,出现大小差异,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三是到了养殖中期往往超过了池塘的生产能力,塘角鱼只吃不长,从而延长了养殖周期;四是养殖投资过大,风险增加。

3.4 日常管理:投饵初期,首先要驯化其摄食习惯,这样有利于提高摄食率和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和生产成本。日常投饵要做到“四定”,既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3.5 病害防治:塘角鱼虽然抗病力强,但由于养殖密度较高,受鱼本身的排泄物影响,以及鱼因抢食、相互撕咬受伤等因素,也容易诱发疾病,在养殖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发现鱼病要及时对症治疗。

4. 效益分析

小水体养殖具有占地少、管理方便等优点,可利用房前屋后、路旁沟边各种零星洼地建池养鱼,增加土地利用率。稻田养鱼有益于搞活山区农村经济,打破粮食生产的单一方式,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4.1 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