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厘米》说课
一、说教材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一看、估一估、量一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长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二、说学情
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以及用直尺进行测量有一定生活经验,包括可能用过或见家人用身上的尺子(拃、庹、足)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但对于测量的本质、为什么时候要统一长度单位,如何准确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的认识是模糊、不清晰的。
8岁左右的儿童活泼、好动,乐于助人。
让他们帮助学校解决实际的困难,激发学习动力;采用找一找、比一比、量一量的方式建构长度单位的表象,明晰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够调动学习的热情,这些都符合学段学生年龄特征。
三、说教法
为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学校给班级定制桌子,用什么方法能告诉木器厂桌子的长”,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探究:让学生自主观察直尺的构造,找出厘米,感受1厘米有多长,根据0到1之间是1厘米,探究出0到几就是几厘米等环环紧扣组织教学。
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观察直尺”“直尺测量物体方法”,生生之间合作“找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并比一比”等来完成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四、说学法
在教学内容上,从学生的身边及熟悉的生活物品中寻找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法作为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师生交流
引入教材中先出示了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测量物体的三种方法,如果直接介绍,学生只是单纯听激不起任何兴趣,而学生生活中已经知道用尺子可以量物体,所以,我直接开门引出学生“生活中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怎么办?”让学生直接说出“用尺子量”,我紧接着问“如果没有尺子怎么办?”导入出示动画课件中“古人测量物体的
三种方法,既让学生了解了古人没有尺子用什么量物体,同时知道了用庹、拃、足作单位时怎么量物体的。
根据这一问题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给咱们班定制一批新桌子,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怎么告诉木器厂桌子的长呢?”让学生亲身体验用身体的一部分“拃”来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汇报中出现了不同结果,引出矛盾,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真的太有必要性了”,这样教师引出课题“学习第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就水到渠成,接着认识直尺。
(二)探究新知,认识厘米
数学活动应该是积极组织的有效活动,本节课就要让学生经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理想象等活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物体。
1.认识1厘米
通过在直尺上找1厘米,总结: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接着比1厘米的长度,通过用手比一比,初步形成表象;再次找身边的1厘米,就从学生身边入手,食指的宽度、生字本里能不能找到1厘米,再找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加深了表象认识;最后闭上眼再感受1厘米的长度,有了上面环节的基础,再次对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有了深刻的记忆。
通过感受了这么多1厘米长度的物体,总结出: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就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几厘米
有了前面生活中认识了1厘米,此时再出示课件中的直尺(放大的),学生就不会受到干扰,让学生根据0到1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继而引导学生“0到2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0到3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5厘米又是从0到几之间的距离?”……总结:0到几就是几厘米。
此时趁热打铁出示课件(练习):铅笔的长度是几厘米?橡皮有多长?
3.直尺测量
首先让学生根据1厘米的认识估测纸条的长,由于学生估测结果不同,引出必须用直尺测量才能知道纸条的长度;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出示示范演示,规范的演示在数学课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了教师的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方法内化。
同时鼓励学生当小老师示范给大家。
最后设计情境练习“我们的好朋友亮亮也量了这个彩条三种量法,判断他量的对不对?”深化直尺测量
的方法。
此环节的练习设计有梯度,让学生既能分辨出测量方法的对错,又能掌握不同的正确测量方法。
(三)总结延伸
教师提出“木器厂的王厂长又给我打电话了,现在我们能告诉木器厂厂长桌子有多长了吧!”整个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受到通过今天的学习,还能帮助班级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获得了学习的成功体验。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用“厘米”为单位测量像数学书的长、宽等等物体,教师再引出“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甚至操场的长,还能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吗?”
引出思考:用“厘米”为单位测量太费劲了,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还有很多……等待学生以后去探索、去学习。
【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良好。
这节课,我觉得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像知识技能方面学生感受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过程方法目标学生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观察这些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上都有体现,包括后面学生的谈收获方面,感觉到学数学能帮助班级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感受到学数学很有必要等这些情感态度方面都能说明我的课能够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式恰当。
本节课我采用情境导入,帮助学校来告知木器厂确定的课桌长激发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理想象等活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物体。
其中的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评一评有梯度、有深入,层层递近、环环相扣,而且这些环节都是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尝试着先观察、交流,在此基础上,我再提炼、完善,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学习理念遵守了多种感观协调联动的学习机制,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好。
3.注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创造性的培养必须注重启发儿童的思维,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假设并亲自实践;对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我不是急于给出解答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并让他们自行寻求可能的解决办法。
我想,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才能真正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由于本人相对年轻,对于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方面有所欠缺的,出现了对学生的评价不及时,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以后我会将此次课例的完成做为我专业发展的新起点,潜心学习,返躬自省,也希望在座的老师们以及听课的老师们也能够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你们的建议必将是我成长发展中的宝贵资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