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月的意象

合集下载

唐诗中月的意象

唐诗中月的意象

唐诗中月的意象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唐诗三百首中有月意象的诗句

唐诗三百首中有月意象的诗句

唐诗三百首中有月意象的诗句嘿,你知道吗?唐诗三百首里那可是有好多带着月意象的诗句呢!
就像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哇,他一个人喝酒,寂寞了
就邀请月亮来作伴,这多有意思呀!你想想,那画面,是不是特别生动?
还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这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把那种清冷
的氛围给描绘出来了。

这月亮落下去的时候,伴着乌鸦的啼叫和满天
的寒霜,哎呀,真绝了!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美的意境呀!那明亮的月光
洒在松树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这简直就像是一幅画一样。

杜甫也写过月亮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说他得多思念
故乡呀,才会觉得故乡的月亮都更明亮呢!
这些诗人咋就这么厉害呢,能用月亮写出这么多不同的情感和场景。

他们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寄托在这月亮上,让我们这些后人读起来
也感同身受。

我有时候就想啊,要是我也生活在那个时候,是不是也能像他们一样,对着月亮吟诗作对呢?哈哈,估计我没那个本事。

但这些诗句真的是太有魅力了,它们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
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

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也让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充满了向往。

我觉得呀,唐诗三百首中有月意象的诗句真的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去品味,去感受。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这
些诗句的魅力永远都不会消失。

浅谈唐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谈唐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谈唐诗中的明月意象
明月是唐诗中的常见的意象,唐时期,大量的唐诗描写着明月的异乎寻常的美丽,从这些优美的词句中,可以看出明月在唐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月是多彩的,它以灿烂的光辉凝聚着梦想,成就着信仰。

“夜夜洛阳城,月月都相随,今夜月明早望”,这首诗把明月比作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古城;李白的《月下独酌》更是在醉人的月光中,做出了思考问题的安静深情。

明月的意象不仅满足了唐诗的审美需求,更把那些情思编织出一条灿烂的微光,照射出湛蓝的夜空。

明月永远是混沌中最美丽的物象,是诗人们有把握地记录自己情绪和思绪的主题,它用柔和的光芒,将梦想和爱慕交织,抚平一切躁动的心绪。

每当夜空星光熠熠的时候,月光洒落的瞬间,在我们的心中就会发出柔软的湛蓝磁场。

总之,明月是唐诗中迷人的意象,它伴随着诗人们的情思,给这些唐诗带来神秘的情调和柔和的心情。

唐诗中诗人写月的用意 唐诗中月的意象

唐诗中诗人写月的用意 唐诗中月的意象

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月为意象的诗句唐诗

月为意象的诗句唐诗

月为意象的诗句唐诗
嘿,你知道吗,唐诗里那以月为意象的诗句,可真是多得像天上的
星星一样数都数不过来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这句诗
多妙啊!他一个人喝酒,却把月亮也拉过来作伴,好像月亮就是他的
好朋友一样。

这就好比你一个人在家,突然把你的玩具小熊当成了伙伴,跟它聊天玩耍,是不是很有意思?
还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哇,那画面感简直绝了!月亮落下
去了,乌鸦在叫,到处都是寒霜,这场景,啧啧,让人感觉又清冷又
寂静。

就好像大冬天的晚上,你走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那种安静和
寒冷会让你心里也有点毛毛的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这句诗多浪漫啊!想象一下,在广阔的大海上,月亮缓缓升起,这时候不管你在天涯海角的哪个角落,都能看到这同一轮月亮。

这就像你和你最好的朋友,虽然不在一
个地方,但你们都在看同一部喜欢的动画片,是不是感觉很奇妙?
唐诗里的月啊,有时是孤独的,有时是浪漫的,有时又是充满思念的。

像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月亮下,女人们在捣衣,这画面多有生活气息啊!就跟咱现在看到小区里的大妈们在聊天一样
平常又温馨。

那些诗人用他们的笔,把月亮描绘得那么生动,那么有情感。

他们
让月亮不再只是天上的一个天体,而是变成了我们心中的各种情感的
寄托。

难道你不觉得这些诗句真的太神奇了吗?
我觉得啊,唐诗里以月为意象的诗句,真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感和智慧,也让我们对月亮有了更深的理
解和喜爱。

这些诗句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能和古人一起欣赏那美丽的月亮。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离别与思念的象征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离别与思念的象征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离别与思念的象征引言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和情感。

尤其在唐代,无数优秀诗人将月亮作为离别与思念的象征,在他们的诗作中描绘了令人动容的场景。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几首代表性的唐诗,探索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涵。

1. "静夜思" - 李白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其中最为知名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静夜思》。

这首诗以一个孤独行旅者关注身处陌生环境下对家乡、家人充满怀念之情。

而在结尾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月亮成为了表达离别与思念之情的完美比喻。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王之涣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登鹳雀楼》。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以壮美的景象来描绘离别的悲伤与思念。

特别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通过对月亮和黄河的形容,诗人将离别和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3. "长恨歌" - 白居易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辞章之一。

这首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缠绵爱情为背景,展现了纷繁复杂的政治历史同时也包含了浓厚的离别与思念情感。

而其中有关月亮的描写更是令人动容和难以忘怀,像是揭示出所有离散爱侣之间心灵深处那不舍、思念、埋藏而随时都有可能涌现出来。

4. "夜泊牛渚怀古" - 杜牧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夜泊牛渚怀古》展现了一种执着的思念之情。

在诗中,杜牧以夜晚泊船于牛渚江上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月亮的描写,抒发了对逝去岁月和故人的深深思念。

结论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承载了离别与思念的情感,并且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以上几首代表性的唐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伟大诗人对离别、思念及其背后情感的深刻揭示。

无论是李白笔下床前明月光,还是王之涣笔下黄河入海流,在唐诗中,月亮成为了寄托离愁别绪与思念之情不可或缺的象征。

唐诗三百首中意象是月的诗句和意蕴

唐诗三百首中意象是月的诗句和意蕴

唐诗三百首中意象是月的诗句和意蕴1.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你看,李白在孤独寂寞的时候,举起酒杯邀请明月共饮,再加上自己的影子就成了三人,这是多么奇妙的想象呀!就好像你一个人在夜晚,也会跟明月倾诉心事,把它当作自己的伙伴呢。

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呀!你想想看,当你离开家乡,在外地看到月亮时,是不是也会觉得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更加亲切呢?这不就跟杜甫一样嘛!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哇塞,当辽阔的大海上升起明月,不管相隔多远的人都能在同一时刻看到这轮月亮呢,是不是超级浪漫!就如同你和你远方的亲友,虽然身处两地,但是望着同一轮月亮,彼此的思念也能通过月亮传递呀。

4.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这古老的明月啊,照过秦朝也照过汉朝,可是那些出征万里的将士们却还没能归来呀!仿佛能看到那冷清的月光洒在古老的边关,让人心里一阵悲凉呢,你说这得多让人感慨呀!5.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把自己的忧愁寄托给明月,让它随风陪伴友人到远方呀!这多像我们把自己的祝福和关心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在乎的人,对吧!6.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哈哈,小时候不认识月亮,还把它叫做白玉盘呢,是不是很有趣啊!就像我们小时候也会对很多东西有天真可爱的认识呀。

总之,唐诗三百首里这些关于月的诗句真的是太有韵味了,它们通过月这个意象表达了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意蕴,让人沉醉其中啊!。

唐诗名词解释

唐诗名词解释

唐诗名词解释唐诗是指中国古代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所创作的一类诗歌形式。

在唐代,诗歌成为了文人表达情感、抒发思想以及描绘社会景象的重要方式。

唐诗以其精致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感悟而闻名于世。

在唐诗中,有许多常见的名词,它们充分体现了唐诗的特色和丰富多样的主题。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唐诗名词的解释:1. 月:唐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之一。

月亮在唐诗中往往象征着美丽、纯洁和孤独。

在许多唐诗中,诗人们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思念、离别和寂寞。

2. 山:山在唐诗中常被用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

山峰高耸入云,雄伟而壮观,给人以力量和崇高的感受。

同时,山也经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坎坷和艰难,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3. 水:水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水在唐诗中往往象征着柔情和温柔,也可以用来表达流动和变化。

诗人们常常利用水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爱情、离愁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4. 花:花是唐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花朵的美丽和绚烂给人以愉悦和惊艳的感觉。

在唐诗中,花常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生机勃勃和希望。

同时,花也可以用来象征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5. 鸟:鸟在唐诗中常被用来表达自由和飞翔的意象。

鸟儿在蓝天白云中飞翔,给人以轻盈和欢乐的感觉。

在唐诗中,鸟也经常被用来象征人们向往的自由和追求。

这些名词在唐诗中常常被诗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察。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巧妙运用,唐诗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深度的美感和思考的启示。

唐诗名词的解释和拓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唐诗的魅力。

唐诗中带有月意象的诗句

唐诗中带有月意象的诗句

唐诗中带有月意象的诗句0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杜牧画面朦胧而飘渺。

烟同水,月和沙,都氤氲在一片忽明忽暗的月色中。

在这如梦的夜晚,夜泊秦淮,听曲醉卧,夫复何求。

自然意象“烟”“水”“月”“沙”让秦淮酒家变得分外唯美浪漫。

02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宿山寺》贾岛山顶佛寺,人烟稀少,风景绝佳。

诗人抬头仰望,只见夜空中的流星似穿行在疏密参差的树木之间,月亮、云彩互扯美丽的白裳,亦步亦趋。

“透”和“逆”突出了动势,仿佛星、木、月、云都活了起来。

0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李白海面上的视角永远不会令人失望,天和海都壮阔无际。

如果再加一点浪静,一点风平,月亮就跑下来,成了海中明镜。

云层更是层叠交错,似深邃的楼宇,大气磅礴。

又是一首送别诗,这次的送别也将一眼千年。

0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李商隐水中的明月一定是女子的化形,只见她心酸难掩,竟流下一滴美人泪。

蓝田的美玉难不成也是化形,在暖阳的呵护下,生出了轻烟一般的薄纱。

月色很凉,美玉很暖。

犹如人间的春华秋实,四季悲喜。

如今因了诗人的心境,它们都生出了别样的情愫。

0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杜甫战事阻隔,兄弟离散,这次的白露节气显得尤为清冷。

月亮也不那么好看了,还是故乡的月更美更圆,那里有亲人围炉夜话,有兄弟换盏推杯。

战乱打破了安宁,冲散了幸福,回忆却越来越清晰。

0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黑压压的夜,将深邃的旷野压低下去,最终隐匿在树木之后。

清澈的江水中,一轮明月悠然而卧。

它像是深谙旅人的心,不喧闹,不妄动,就那么凝视着诗人,驱散了诗人羁旅中的寂寥。

0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李白明月从边关升起,照在祁连山脉,映在玉门关卡,洒在将士们的脸上,明暗在云海之间。

霎那间,山川、云海都连接起来,现出一片苍凉壮观的景象。

古来征战不断的边关,不知藏着多少故事?0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内涵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内涵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内涵唐诗中对于月亮的描写丰富多彩,有些是描写月亮的形态和色彩,有些则是探讨月亮背后的意蕴。

月亮在唐诗中以其神秘优雅的形象,涵盖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唐诗中的经典描写,探讨月亮在唐诗文化中所涵盖的内涵。

月亮形态和色彩的描写唐诗中的月亮经常被形容为圆的、皎洁的,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这里,明月被形容为晶莹剔透的圆形,照耀在床前的夜空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另外,有些唐诗还把月亮比做寒玉,如《池上》中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在这里,月亮被形容为寒冷的玉石,沉静而独立。

此外,月亮的色彩也被唐诗家们赋予了丰富的想象。

有的唐诗描绘了月亮的银色和白色,如《雪梅·其二》中“月是故乡明”,这里的月亮被描绘成了银白色的光芒,照亮着故乡的山河;有的唐诗描绘了月亮的金色,如《春夜喜雨》中“宿鸟归飞急,池鱼跃不同。

月出掉光来,半壁见海明。

”在这里,月亮被描绘成了金黄色的光芒,在夜空中熠熠生辉。

月亮背后的文化意蕴除了月亮的形态和色彩,唐诗中也探讨了月亮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方面,月亮在唐诗中被赋予了离愁别绪,如《青玉案·元夕》中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在这里,月亮成为了离愁别绪的象征,凉意和暗香更是使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愁绪。

另一方面,月亮也是唐诗中的美德的象征。

如《登飞来峰》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在这里,月亮被描绘出了浪漫的氛围,是人们追求自由、远行的伙伴。

此外,月亮在唐诗文化中也成为了追求美好的象征。

在《静夜思》中,主人公在夜晚独坐,思索人生,纵然思绪万千,对生命的追求却始终没有停止。

月亮被赋予了希望的象征意义,如每逢月圆之夜,为了庆祝月圆人和、团圆美满而展开的中秋节。

总结在唐诗文化中,月亮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内涵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内涵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内涵作者:杨继武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10期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丰富,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月作为一种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负载“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月亮的意象在唐诗中大量存在。

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有341篇写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与此同时,唐诗中涉及到月的诗作数不胜数,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在唐诗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关山夜月明——月的边塞意象月在唐诗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在唐诗中,“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联,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就有《关山月》,《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

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的思愁绵绵。

受此影响,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

同时,唐诗人又发展了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主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的浩渺闲雅。

月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二、青天有月来几时——月的生命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分析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分析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分析一、月的边塞意象。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这方面的代表是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杜牧《润州二首(其一)》也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唐诗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梁启超论及诗词意境时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景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四、月的情爱意象。

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尽管“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但是,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月在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蕴

月在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蕴

“月”在唐诗三百首中的意蕴
在唐诗三百首中,月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表达意蕴:
1. 思乡之情:在许多诗歌中,月亮被用作象征思乡之情的意象。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通过望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 怀人情感:在许多诗歌中,月亮也被用作怀人的意象。

诗人通过望月,表达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些诗句均借月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写得真切感人,韵味无穷。

3. 清幽宁静:在王维的《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里的月表示清幽宁静,是诗人表达内心世界的安宁和淡泊。

4. 离别之恨:在李商隐的《无题·其二》中,“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这里的月被用作离别之恨的象征,诗人通过月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5. 期盼:在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木至》中,“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这里的月表示期盼,是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6. 时空的永恒:在某些诗歌中,月亮也被用作表达诗人对时空永恒、人类渺远的一种哲学思考的意象。

例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些诗句所抒写的就是诗人对时空永恒的一种哲学思考。

【总结】月在唐诗中的意蕴非常丰富,可以表达思乡之情、怀人情感、清幽宁静、离别之恨、期盼以及时空的永恒等。

这些意蕴的背后是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悟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

唐诗三百首中意象为月的诗

唐诗三百首中意象为月的诗

唐诗三百首中意象为月的诗
嘿,朋友!你知道吗?在那浩如烟海的里,“月”这个意象可太迷人啦!
就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月光洒在床前,难道
不像一层薄薄的秋霜?这月啊,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乡情哟!想想看,当你独自一人在异乡,看到那轮明月,是不是也会心头一酸,思念起
远方的亲人和温暖的家?
还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在啼叫,寒霜布满了天空。

江岸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伴着
满心忧愁难以入眠的诗人。

这月的落下,仿佛也带走了诗人心中的一
丝希望,只留下满心的愁苦。

这情景,多像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
的那种无助和迷茫呀!
再看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出来啦,居然把山
中的鸟儿都惊动了。

那鸟儿不时地鸣叫,在春天的山涧里回荡。

这月,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打破了山间的宁静,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不就跟我们在平淡的日子里突然遇到的惊喜一样嘛!
哎呀,这么多以月为意象的唐诗,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
亮了我们的心灵。

你说,古人咋就这么厉害,能用一轮月,抒发这么
多的情感,让我们千年之后读起来,还能感同身受呢?
在我看来,这些唐诗中的月,不仅是自然的美景,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是我们与古人心灵相通的桥梁。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许多优秀的诗人在这个时代诞生并繁荣。

而在唐诗中,最为常见且深具意境的意象之一就是月亮。

在唐诗中,月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元素,更是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唐诗中的月亮意象。

首先,唐诗中的月亮常常象征着思乡之情。

在唐朝,文人士大夫经常要离开家乡奔赴京城或远方,一方面是为了事业,另一方面却也难免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故土。

因此,月亮成为了他们思念家乡的载体。

例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高楼之巅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月亮则成为了诗人思乡之情的象征,使得诗意更加深远。

其次,唐诗中的月亮也常常被赋予了浪漫的爱情意义。

在唐朝,诗词约会成为了一种文人士大夫间流行的社交活动,很多诗人通过诗词来表达情感。

月亮作为浪漫与美丽的象征,被诗人们用来描绘爱情的甜蜜和忧伤。

例如,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明月光的美景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月亮在其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诗意更加动人。

此外,唐诗中的月亮还常常与诗人的孤独与寂寞联系在一起。

在唐朝,很多诗人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和权谋之争格格不入,因此常常感到孤独与寂寞。

他们通过把自己比作漂泊的月亮,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例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只有馀莺啼后庭,恨无归日又黄昏。

”这首诗以相思之苦为主题,将诗人比作寂寞的月亮,传达出内心的忧愁之情。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月亮意象丰富多样,承载了思乡之情、浪漫的爱情以及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月亮在其中既是一种自然元素,又是一种象征,使得唐诗中的诗意更加深邃和含蓄。

正是由于这种丰富的象征意义,唐诗的月亮意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特点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特点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

唐诗中月亮意象的特点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最盛的时期,其发展的文学创作造就了当时历史上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诗人,他们把风景、声音等转化成了文字,把很多典型的意象和寓言的技巧运用在诗歌中,其中月亮这一最主要的天象使用最为频繁,它也成为了唐诗的一个重要的意象。

月亮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的象征,表现在它的光辉、变现、充满着神秘感和神秘色彩,反映出一种宏大的道德精神。

在唐代,月亮被当作是特殊的意象,既表现出它对人们情感表达的真挚,又引发出铺天盖地的联想。

它极大地拓展了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用月亮丰富诗歌意象,以"月"字表达所思所想。

唐诗中多使用"月",以它所蕴含的宽广的意念加以描述,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气息,制造出既有哀愁又有喜悦的调调。

月亮意象常用来表现孤寂、遥远、思念,但也可以表现的恋爱的情绪和宽广的想象力。

月亮还可以表现出思念的深邃、景象的宏大,反映一种宏大的道德精神,有强大的纪念感,可以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不满,对政治不满等。

唐朝诗歌渴求表达,其中月亮意象被广泛运用,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和叙事。

这些意象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唐朝文化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带来了沉浸其中的愉悦。

在诗歌的翻译中,要恰当地表达月亮的意象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诗歌中对月亮的意象表达,在诗歌翻译中可以引用同样的宏大精神,借助另一种语言,表达同样的思想和情感,以此来实现翻译的最大效果。

当诗歌翻译采用月亮意象时,译者可以使用更广泛的调和表达手段,如叙事、画面等等,以达到表达效果的最佳。

总之,月亮在唐诗中的使用数量较多,对它的解读可以体现出唐代文化的独特气质,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也很大,由此可见月亮在古代文本中的重要性。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

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

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

”(黄宗羲《花朝宿石井》)。

这散发着澄澈光芒的月亮自先秦的《诗经》开始,经历了魏晋的低吟、唐宋的轩昂直到明清的诉说,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最具特色的意象。

据统计,《唐诗鉴赏辞典》中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954句,其中97句与月有关,《唐宋词鉴赏辞典》中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1921句,其中183句与月有关,也就是说月亮意象在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名句中平均每十句就会出现一次。

这一比例在谢枋得编录的《千家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其辑录的历代七言绝句中,与月亮有关的就占了21%左右。

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的咏月抒怀的篇章,在这里月亮不再只是挂在高空的普通星体,它的光亮激起诗人的灵感,引起诗人的思绪,洒遍了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名字有直接以“月”相称的,也有叫做“婵娟”、“姮娥”、“玉童”、“银蟾”、“玉兔”的;其光亮有“清辉”、“淡月”的不同;其形状有“圆月”、“残月”之分别。

通过不同的抒写,月亮表现为不同的意象组合,它们各具风韵,表达着不同的情意。

下面我们就对古诗词中出现的“月”之意象作一简单地梳理。

(一)望月怀远:古诗词中大量的怀远之作都有悬挂在天边的月亮陪伴,无论它是“残月”、“斜月”,还是“霜月”、“淡月”,或者“新月”、“黄昏月”,约定俗成的月夜成了孤身独处的人们思念远方亲友的最佳时机,望月怀远成为古代诗歌传统主题。

“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汉乐府》中的这首《伤歌行》先写月光扰人,夜不能寐,最后点明症结所在——“怀所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中月的意象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由此,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首先,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

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望月怀远》、《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夜下征虏亭》、《嫦娥》……难以尽数,可以说,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若无月意象的沾溉,就没有上述诗题,也使诗人们失去了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空间,会使诗坛上失去最美丽的仙葩,丧失一大批不朽的诗作。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把酒问月》、张继《枫桥夜泊》、赵暇《江楼感旧》、杜甫《月夜》等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名作也就无缘产生了。

其次,从诗的内容上说,月成为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月在唐诗意境的追求历程中,实现了“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月在唐诗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

唐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月的边塞意象。

丹纳说,“自然界供给的比人工创造的更美”(《艺术哲学》)。

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做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思指出,“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

”“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就有《关山月》、《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

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的思愁绵绵,唐诗也不甘落后。

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惨凄寂寥,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

同时,唐诗人又发展了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的浩渺闲雅、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这方面的代表是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在这里,诗人描绘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思妇“忧愁不能寝,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在天上。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月是物质的,月是空间的,月还是文化的。

从月水的浸润和滋养伸展下,诗人与那巨大深远的宇宙空间感边塞这独特性风景线不期而遇,一拍即合了!诗人“愿随孤月影”为的是什么?就是那与月光相抚相慰的一空纤尘不染的边塞的空间意识。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杜牧《润州二首(其一)》也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无论是南朝士人旷达,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可是在历史舞台上都不过匆匆过客而已。

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

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既然月光又是生命的,因而月光通过生命意识又与时间意识相连结。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江月无情,流水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诗人们只好浩然长叹。

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唐诗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梁启超论及诗词意境时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景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唐诗中还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在唐代诗人中,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

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月的情爱意象。

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尽管“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但是,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深挚的情与爱,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凄美祝愿。

月爱的禅意、爱的见证。

无论是狂羁洒脱的李太白,情意绵绵的李义山,还是忧患郁抑的少陵野劳,都拒绝不了月光的见证,在月光的温抚下,还原出人的本真。

一时骚客的失落,才子的多情,诗圣的千虑,都一一呈示在纤尘不染的月光下……倾听爱情的下落和心音。

在爱情的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情怀、渴念,甚为壮阔、更为空灵,情爱也甚是挚热、浓烈。

“待月西厢下”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的痴恋情深。

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还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间。

分别之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

“阶下清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月明之夜,风雨之夕,情人“各在天一涯”,而且“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时,该又凭添几重愁苦!于是凄迷广浩的月下便成下无尽的相思之时空:“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李商隐就是一千次一万次,也道不完,“欲说还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