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诗词鉴赏
杜甫《蜀相》全诗意思翻译及赏析
杜甫《蜀相》全诗意思翻译及赏析杜甫《蜀相》全诗意思翻译及赏析《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蜀相》全诗意思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文解释: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词语解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蜀相》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doc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蜀相》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赏析: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蜀相》
唐·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蜀相:指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诸葛亮。
他死后人民为他立祠纪念,即丞相祠,今称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南。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森森:形容树木枝叶茂密。
空:徒然。
好(hǎo)音:悦耳的鸣声。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帮自己平定天下。
频烦:屡屡,再三。
两朝(cháo):指诸葛亮先后辅佐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朝。
开济:开物济时,即开创大业,匡济时政。
捷(jié):战胜。
【大意】
你要寻访千古垂名的诸葛丞相的祠堂吗?它就坐落在成都城外古柏环抱、一片翠绿的地方。
你看,满院的萋萋碧草映绿了石阶,可是却无人来领略这蓬勃的春色;树丛里黄鹂在不住地歌唱,可也仅是徒然地自唱自赏。
周围的一切,是多么荒凉空寂啊。
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一再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大业,继而又扶持刘禅度过危机,献
出了一个老臣的赤胆忠心。
可惜他没能等到出师伐魏成功,就病死军中,这多么叫后世的英雄豪杰扼腕叹恨、泪流满襟啊!。
赏析杜甫《蜀相》
赏析杜甫《蜀相》杜甫的《蜀相》一诗以蜀相刘备为主要人物,反映了一代政治家的悲剧,表达了杜甫对中国历史推移的深切思考。
这首诗叙述了刘备做为封建大君的悲哀,涵盖了困惑、暴乱、坚守、担当、仁政、英勇、政治、法律、道义、民生和人性等诸多主题。
蜀相刘备是三国时代贵族文化的典范,他是历史上有名的统治者和军事家,具有极高的智慧和敬业的精神。
《蜀相》一诗清晰地把握住了刘备的宏大形象,正如诗中所言,“用兵有纪,民办有方。
汉室宗庙,俨然临绝”,可见其临危不惧,敢作敢当的英烈豪情。
诗中崇尚“效颦虔诚”,重视“志士仁人”,极尽毕恭毕敬之力,赞誉“勇士仗义”,体现了他对战场仁义的极高认同。
他为把握统治立法之门,“金错刀,玉错钩,把书奉缔汉家礼”,竭尽全力担当为天下的安危勇者。
杜甫的《蜀相》一诗歌颂了刘备的宏大形象,让人们认清了传统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杜甫对前代英雄英烈的情感和尊敬,抒发了他对过去的完美礼仪和古代礼法的无限感慨。
他通过诗歌把历史记载,把过去的英烈们永远留在传奇中,表达出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传承。
综观《蜀相》一诗,杜甫对刘备的描述充满了热情和敬意。
他用“天赋宝藏,三分是英豪”的句子,把刘备的智慧和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也通过“结社击贼,援弩护国”这样的句子,感叹刘备担当民族危机的英雄气概。
诗中有很多句子反映出杜甫对刘备的真诚崇敬,“罢官犹辅国,诚有恩义”,“但看社稷荣,不见斯人艰”,“关陇无还师,会稽魂何残”,都是对刘备的赞美和尊敬充满感慨。
杜甫的《蜀相》一诗,既是咏叹传统封建礼法的智慧和大礼,也是对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崇敬和赞美。
他的诗情感极为深厚,不仅把传统封建社会中政治家的价值和生活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把杜甫对刘备的崇敬和赞赏表达得淋漓尽致。
唐代-杜甫《蜀相》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蜀相》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
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
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原文: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翻译:丞相祠堂何处寻?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锦官城外柏森森。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注释:选自《杜诗详注》卷九(中华书局2015年版)。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当时诗人初至成都,曾游武侯祠。
蜀相,指诸葛亮,蜀汉丞相,封武乡侯。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遮着台阶的青草自绿,树上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映,遮蔽。
〔三顾频烦天下计〕指刘备为统一天下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频烦,即频繁。
一说多次烦劳咨询。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指诸葛亮出师伐魏,未能取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古诗词鉴赏《蜀相》
古诗词鉴赏《蜀相》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注释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鉴赏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
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蜀相杜甫鉴赏
蜀相杜甫鉴赏杜甫的《蜀相》那可真是一首绝品诗啊。
老杜写这诗的时候,那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的。
他去拜访诸葛亮的祠堂,这一进去,就像是走进了一段厚重的历史。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你看,他都得去找这个祠堂在哪,在锦官城外,那柏树长得茂密得很呢。
就好像这些柏树都在守护着诸葛丞相的英灵,老杜看到这场景,心里肯定就开始泛起涟漪了。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写得可太妙了。
那台阶上的碧草啊,自己在那享受着春色,叶子后面的黄鹂鸟叫得那么好听,可又有什么用呢?这里一个“自”一个“空”,就把那种寂寞、那种无人欣赏的感觉全写出来了。
就好比你精心打扮了一番,结果没人看,多失落啊。
老杜这时候可能就在想,诸葛亮这么伟大的人物,现在祠堂都有点冷清了,他心里得多难受啊。
再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那是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概括啊。
刘备三次去请他出山,这得多重视他的才能啊。
然后他就为了蜀汉,为了刘备和刘禅这两代君主,鞠躬尽瘁,操碎了心。
老杜对诸葛亮那是满满的敬佩啊,他写这两句的时候,说不定脑海里都浮现出诸葛亮在营帐里运筹帷幄的画面了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哎呀,这一句真是把那种遗憾写到极致了。
诸葛亮还没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就去世了,这多让人心疼啊。
老杜写这的时候,估计自己都想哭了。
而且啊,他说“长使英雄泪满襟”,可不是只有他自己难受,是所有的英雄豪杰,只要想到诸葛亮的遭遇,都会忍不住落泪的。
这也说明诸葛亮在大家心中的地位那是相当高的。
老杜写这首诗,就像是在跟诸葛亮隔空对话,他把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对世事的感慨都揉进诗里了。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也像是跟着老杜走了一遭,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呢。
杜甫诗词《蜀相》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蜀相》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词句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师:出兵。
此二句《新编大学语文》(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翻译及诗文赏析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翻译及诗文赏析《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文解释】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词语解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杜甫的七律诗词《蜀相》赏析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 《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
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 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 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 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 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 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赏析】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历代咏赞诸葛亮的作品繁多,而杜甫的这 首七律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堪称绝唱。
首联一问一答,吐露心中不平之气。上句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寻”字刻画出诗人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下 句点出武侯祠所在之地的环境,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颔联纯属写景,但景中蕴藏情感。“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等景 物,色彩鲜明,有声有色,恬淡自然,展现出春色之美好。而“自春色”、“空好音”则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忧伤之情。颈联浓墨重 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一写诸葛亮之济世雄才,一写其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短短两句,便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匡 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赏析杜甫《蜀相》
赏析杜甫《蜀相》
杜甫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厚的思想品质,被誉为“先秦六朝第一流”,他的诗作被誉为“乐府质朴,诗胆坚实”,以“抒情多深,思想美妙”为质朴之美。
杜甫的《蜀相》是他诗歌宝库中最受瞩目的一首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作之一。
《蜀相》是杜甫写于唐朝初期的诗作,描述了春日里到蜀中游览的情景。
该诗以“蜀客”为叙述人,以江南绿蓝山为背景,把蜀中的宫锁景色和欢乐游玩的情景完美呈现。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对蜀中春色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他对秦汉政权的鄙视之情。
全诗共六句,以“江上征人去”这句词开篇,笔调一下子就贯穿了整首诗,“联芳丽与和,暮景晴上多”,继而描写了江边春光的美景,充分表现了淡雅繁花的文采,更体现出杜甫的思想深处所埋藏的渴望和思念。
- 1 -。
唐诗赏析-杜甫《蜀相》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蜀相》原文|译文|赏析'《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赏析杜甫《蜀相》
赏析杜甫《蜀相》
杜甫的《蜀相》是一首令人难以忘怀的古代抒情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蜀国历史的深沉感受。
这首诗以炎黄子孙为历史背景,融合了川蜀地区人文历史风貌,展示出对蜀国历史的敬畏与思念。
它以非常生动的文字描绘出蜀国忠贞的政治背景、历史节点以及蜀相贤能的形象,使人痛惜蜀国的衰落,感受到了杜甫的深沉心酸。
《蜀相》以神化的蜀相刘备为主角,把视角放在了蜀国风貌景象中。
诗中描述了蜀相治理国家的耐心和处世之道:“谋路穷寇饥,须祟安可恃”,“非威严先令,明民之望”,“亲贤臣,以昭其政”,“克安社稷,定乱夷之序”。
这些古老的政治观点,表达出刘备治理国家的忠诚、智慧和胸怀,把蜀国作为一个大家庭,内心深处充满着乡亲的爱和慈爱,实现了蜀国的安定和繁荣。
诗的最后,杜甫表达出对蜀国的思念,“战国未三分,五斗米道中”,“谁言刘备久,不见曹操刘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诗人叹望刘备做蜀国的相,率领蜀国蜀汉,建立昌盛的民族文化。
但是,当年蜀汉的春秋和安定,杜甫却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片心酸和无奈。
《蜀相》以细腻的文字和深沉的情绪把刘备的形象塑造完整,杜甫以古老、深沉的语言,高贵的气质,恢宏的气势,绘制出古代川蜀的历史风貌,深深感受到蜀国宿命般的破碎,也深深触景生情,隐隐涌起这么一句话:“难道只有一声叹息,才能诉说了蜀国的伟大?”
杜甫的《蜀相》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蜀国历史的领悟,同时也可
以鼓舞我们热爱祖国,砥砺前行。
我们借此诗,把杜甫的思念和感叹与我们自身的爱国之情融为一体,以新时代的语言描绘出杜甫蜀国追梦的精神,让所有曾经的抗争和勇敢的奋斗都光彩照亮,共创未来的繁荣万世。
赏析杜甫《蜀相》
赏析杜甫《蜀相》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在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
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啭千啼,自鸣得意。
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读时须把握感伤、叹惋的基调。
就内容来说,可分两层。
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读时须有明显的自问自答语气;后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诗人的咏叹正是从这一联开始的,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味。
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
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这里说的“英雄”也包括诗人在内,要读得沉重一些,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鉴赏要点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到了夔州(现在重庆奉节),那里也有一所武侯祠,他参观后又写了一首《咏怀古迹・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两相比较就可以发现,这首诗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而后一首主要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
杜甫《蜀相》鉴赏
提问: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 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 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 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答:“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 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 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 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 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 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 “感物怀人之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杜甫诗欣赏
1 蜀相
蜀相 杜甫
杜甫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 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 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 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 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 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 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段时间,他 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 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 先概括诸葛亮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 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 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
小 结: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炼字(诗眼):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 之缘由。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 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 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 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 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来 到茅庐时,诸葛亮已外出,三人返途 中遇见诸葛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 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翻译赏析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言】《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翻译赏析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翻译赏析《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言】《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师:出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蜀相》诗词鉴赏
杜甫《蜀相》诗词鉴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临风结想。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
”不错。
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
”也不错。
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
我说:哪里,哪里。
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
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
如今他并
不如彼。
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
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
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
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且说老杜风尘洞,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之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
“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久矣!当日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的。
不过到他写诗之时(不一定即是初谒祠堂的当时),他感情上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
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
写景云云,已是活句死参;更何况他本未真写祠堂之景?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于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
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
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益伤情。
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
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
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
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
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