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杜甫《蜀相》古诗词PPT

诗词赏析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 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频烦”,多次地烦劳。 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 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 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 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 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 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 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相关故事
为房绾喊冤
安史之乱爆发后,宰相房绾率兵与叛军作战失利,刚登基不久的唐肃 宗震怒,罢了他的官。尽管很多人都觉得房绾这官丢得有点冤,但碍 于唐肃宗是个脾气很大的人,都不敢替房绾说情,偏刚当上左拾遗的 杜甫敢说。杜甫马上就给唐肃宗上了一道奏章,说胜败乃是敌家常识, 房绾并无大错,不应被免职。一开始,唐肃宗没有理他这个小小的左 拾遗,可他却还来了劲儿了,又在上朝时,狂为房绾喊冤。 结果,终于把唐肃宗给惹火了,唐肃宗本已下了要将杜甫关进大牢, 严加审讯的旨。还好有几个御史为他求情,说他作为言官,也算尽责, 只是说话没有分寸罢了。这才使他免遭了刑罚。
完结感Βιβλιοθήκη 聆听诗词赏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 曾经六出祁山的事。 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 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 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 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杜甫-蜀相(优秀课件)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 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 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 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 名的一首。
8
颔
联 映 阶 碧 草 自 春 色, 隔 叶 黄 鹂 空 好 音。
以乐景写哀情
讨论:你认为本联中哪两个字用得 好?
“炼字”题答题步骤:
•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 释字意
•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
-----绘画面
•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果。
-----情感、意境
答:“自”和“空”用得好。1、自的意 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 的。2、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 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 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 寂、凄凉的春日图。3、作者寓情于景, 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 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 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 酬三顾;
•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 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 用火攻。
读诗释题 本诗按题材分是
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
1、壮志难酬 2、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3、借古讽今,批判现实、警示...
一、知人论世
杜甫草堂
•杜甫(712—770)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三顾茅庐
计定天下(隆中对)
(知遇之恩)
(济世雄才)
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创蜀汉
济助后主
(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
8
颔
联 映 阶 碧 草 自 春 色, 隔 叶 黄 鹂 空 好 音。
以乐景写哀情
讨论:你认为本联中哪两个字用得 好?
“炼字”题答题步骤:
•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 释字意
•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
-----绘画面
•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果。
-----情感、意境
答:“自”和“空”用得好。1、自的意 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 的。2、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 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 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 寂、凄凉的春日图。3、作者寓情于景, 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 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 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 酬三顾;
•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 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 用火攻。
读诗释题 本诗按题材分是
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
1、壮志难酬 2、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3、借古讽今,批判现实、警示...
一、知人论世
杜甫草堂
•杜甫(712—770)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三顾茅庐
计定天下(隆中对)
(知遇之恩)
(济世雄才)
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创蜀汉
济助后主
(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
《蜀相》优秀课件

是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象征坚贞、挺
拔、坚韧,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
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草色碧绿,映绿了台阶,也从侧面说明 了少有人来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黄鹂:声音婉转清脆,胆小。隔叶既说明了柏 树的枝繁叶茂,照应了前面的柏森森。也从侧 面说明无人打搅。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时艰每念出师表 日暮如闻梁父吟
朗读全诗,思考以下问题
1.杜甫来到武侯祠,看到 了哪些景象?
2.他写到了诸葛亮的哪些 事迹?
3.他为什么写蜀相诸葛亮?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 01 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
颠沛流离,矢志不移
壮志未酬
主旨:杜甫 写这首诗, 仅仅是为了 凭吊诸葛亮 吗?
不是。诸葛亮可以得遇明主,建功立业,请缨无路、 报国无门、生不逢时的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 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自 己却被肃宗猜忌,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渴望遇到明 主,为国立功。
○ 从武侯祠着笔,追思、仰慕、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 绩,慨叹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功业未就又心怀 天下的深沉感慨。
总结:自:独自,空:白白的,徒有。 (释词义)青草翠绿映照台阶,却无人 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 人倾听。(述句意)诗人运用了寓情于 景和以乐景写哀情,(点手法)渲染了 冷清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长 逝遗迹荒芜的伤感和惋惜,为下文感叹 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感情)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ppt课件

杜甫生平:
• 第四时期:49——59(公元770年),是杜甫漂泊 西南时期(成都、湖北、湖南)。漂泊的这十一年,他 经常和人民往来,生活艰苦,经常挨饿,但始终关怀国 家安危和人民痛苦,写诗一千多首,最后死在长沙到岳 阳的一条破船上,四十三年后才归葬故里。这一切决定 了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现实主义指运用描写·叙 述·议论,重人物心理及细节的真实描绘,反映国家大 事,表达民意)
内心的崇敬之感;
• 3.带有象征意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柏树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在这里可以视为 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 4.“森森”给人整肃之感,说明武侯祠并非一个荒芜废弃的 所在,而是有人在悉心维护,因此这也是人民爱戴诸葛亮的 见证。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END
心情是不相融的,只是起到反向衬托的作用。
• 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先主曾三顾茅庐多次求定夺天下之计,您开创蜀汉,辅 佐后主历经两朝献出老臣的一片忠诚之心。
• 此二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 功伟绩。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三顾频烦”: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才干出众。 • “天下计”:诸葛亮雄才大略,暗含事业艰难。 • “两朝开济”:对蜀汉基业既有开创之力,又有维持之劳,
杜甫生平:
• 第三时期:45——48岁,陷入贼手与为官时期,安史 之乱时期。他和人民一起在长安逃难,感受国破家亡的 痛苦。后逃出长安,投奔凤翔,跟着肃宗做谏官(左拾 遗)。后因直言进谏屡屡遭贬,也获得了深入人民的机 会。此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同时是卫国战 争,所以诗人一面同情人民,同时又勉励人民参战,诗 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
《 蜀相》 ppt课件16张

听朗诵音频,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根据注释,掌握诗歌大意。
指诸葛亮,蜀汉丞相,封武乡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遮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遮着台阶的青草自绿,树上黄鹂 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即频繁。一说多次烦劳咨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创 扶助
Hale Waihona Puke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 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 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
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
7.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字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表现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课堂总结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 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 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 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 死的惋惜之情。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第3课 蜀 相
学习目标
1.分析重点词语,赏析景物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
襄阳(今湖北襄阳)。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颇丰,诗艺精湛,被尊称为 “诗圣”。
《蜀相》ppt课件(上课用)

精选课件
18
思
• 诗歌开头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 • 颔联中那两个字是关键? • 后两联写了诸葛亮哪些事?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 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精选课件
19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 寻 :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
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 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 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记 叙兼描述。
• 他心怀天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精选课件
12
• 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
吏”“三别”,他的诗被誉诗为史“
”。明
清文人推崇诗他圣为“
”。
• 他的诗风 沉郁顿挫 。
• 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 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精选课件
24
“炼字”题答题步骤:
•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 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 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
----- 释字意
•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景象;
-----绘景象
•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精选课件
4
精选课件
5
精选课件
6
精选课件
7
朗读 思考
精选课件
8
精选课件
9
《蜀相》
精选课件
《蜀相》课件(共32张PPT)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 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1,解释字 2,解释话。3,答手法。4,答思想感情
步骤1
步骤2
答: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 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 步骤3 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 步骤4 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 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 未酬作铺垫。
27
•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 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 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 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 房琯guăn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 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 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寂寞和感伤
• 找找诗眼
• • • • •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 蕉。”
• ① 山青花欲燃”, • 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 美。------炼动词 •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 ------炼 数量词 •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 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
《蜀相》PPT课件

课堂小结
咏史怀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用典(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对比(眼前的衰败荒凉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对比、文本中的 人物与作者的对比) 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哀景衬哀情) 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哀乐景情) 渲染氛围 以小见大
课堂练习
D 对《蜀相》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沉郁顿挫
作者简介
杜甫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 他忧心如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 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 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朗读课文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诗歌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去哪里寻找武候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思考: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 2.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讲起”,有何用意?一个寻字 表明了什么?“ 写祠堂是为了写人。一个“寻”字,表现了诗人向往已久、急于 前往拜访祠堂的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钦慕之情。 3.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柏森森”抓住了武侯祠外景色的主要特点,渲染出一种安谎、肃 穆的气氛;同时,高大茂密的柏树也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 伟大人格的象征。这两句直承“蜀相"诗题,入题十分自然。
《蜀相》ppt课件

判,重蹈覆辙之告诫,人民疾苦之同情 ④ 对自然: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⑤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虚实结合、衬托、借景抒
情……
咏史怀古诗
如何赏析咏史怀古诗?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吟咏诗韵
思考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 明确:叹惋感伤。 思考2: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明确: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文本赏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思考:“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柏森 森”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1)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表现出对诸葛亮的 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现了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2)“柏森森”:形容柏树的高大茂密,写出武侯 祠的历史悠久,渲染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象征坚 贞、挺拔、坚韧,以它的高大茂密的来衬托诸葛亮高 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 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 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 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 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 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 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 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 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 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 书写人生。
文本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释词义:自:徒自;空:空有 ➢ 述句意/描图景: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
鹂好音,无人聆听。 ➢ 点手法:融情于景,以乐衬哀 ➢ 悟感情/析作用:落寞和感伤
情……
咏史怀古诗
如何赏析咏史怀古诗?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吟咏诗韵
思考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 明确:叹惋感伤。 思考2: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明确: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文本赏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思考:“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柏森 森”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1)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表现出对诸葛亮的 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现了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2)“柏森森”:形容柏树的高大茂密,写出武侯 祠的历史悠久,渲染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象征坚 贞、挺拔、坚韧,以它的高大茂密的来衬托诸葛亮高 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 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 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 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 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 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 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 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 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 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 书写人生。
文本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释词义:自:徒自;空:空有 ➢ 述句意/描图景: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
鹂好音,无人聆听。 ➢ 点手法:融情于景,以乐衬哀 ➢ 悟感情/析作用:落寞和感伤
蜀相杜甫优秀课件课件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诸葛亮的宏伟业绩
思想情感:称颂、崇敬、仰慕
三顾频烦说的是谁?
精选课件
16
思考:“三顾频烦”写谁?题目是蜀
相,可是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 答:一、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
亮的才智和抱负。
二、诗人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会,共 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的羡慕。
• 1.以“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 目中的地位;
• 2.由武侯祠引入,因武侯祠而思蜀相,表达 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 3.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对武侯 被人遗忘的感慨和惋惜;
• 4.人物已逝,祠堂长存,写祠堂为下文抒情 做铺垫。
精选课件
12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思考:这句用凝练的语句概括了诸 葛亮一生的功业,写了哪些事?抒 发了怎样的感情?
写景(叹惋)
•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 长出使师英未雄捷泪身满先襟死。,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精选课件
22
概括主旨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1、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 2、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3、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它的 美,美在意蕴!
思想感情:深沉、叹惋、感伤
精选课件
19
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一个悲
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为什么是深沉 和悲伤的?
精选课件
20
挖掘二者连接点
人物 角度
战争频频 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蜀相》课件 (35张PPT)

2.借古抒怀:针对个人(明志)。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 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 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怀古伤今:历史变迁、人世沧桑,对古人、古事做客观的 评价或抒盛衰变迁。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在怀古咏史诗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要弄清史实(内容),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分析写法(手法),典故,对比,虚实。 ③要体会意图(主旨),作者为什么怀古;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
盛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带 来的离乱之苦,诗不仅写出了对藩镇叛乱的愤慨, 也写出对国家中兴的期待,更描绘出黎元百姓的 灾难,像一面镜子,照射出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诗史”的美誉。
写作背景
出师_____身先死,____英雄_______。
1、杜甫《蜀相》中“丞__相_祠__堂__何_处_,寻,__锦__官_城__外_柏__森_。森 ” 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 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奠定了全诗 “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 的气氛。 2、杜甫《蜀相》中“三_顾__频__烦_天__下_计,,_两__朝__开_济__老_臣__心_。
诗歌主题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 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 感慨。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_________何处寻?_________柏森森。 映阶碧草_______,隔叶黄鹂_______。 _________天下计,两朝_________心。
3.怀古伤今:历史变迁、人世沧桑,对古人、古事做客观的 评价或抒盛衰变迁。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在怀古咏史诗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要弄清史实(内容),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分析写法(手法),典故,对比,虚实。 ③要体会意图(主旨),作者为什么怀古;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
盛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带 来的离乱之苦,诗不仅写出了对藩镇叛乱的愤慨, 也写出对国家中兴的期待,更描绘出黎元百姓的 灾难,像一面镜子,照射出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诗史”的美誉。
写作背景
出师_____身先死,____英雄_______。
1、杜甫《蜀相》中“丞__相_祠__堂__何_处_,寻,__锦__官_城__外_柏__森_。森 ” 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 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奠定了全诗 “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 的气氛。 2、杜甫《蜀相》中“三_顾__频__烦_天__下_计,,_两__朝__开_济__老_臣__心_。
诗歌主题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 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 感慨。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_________何处寻?_________柏森森。 映阶碧草_______,隔叶黄鹂_______。 _________天下计,两朝_________心。
《蜀相》ppt课件

课外拓展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请说说杜甫借昭君事迹,抒发了自己怎 样的情感?
课外拓展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中, “自”“空”二字妙在哪里?
(1)“自”“空”均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
(2)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 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黄鹂之声,本是婉转动听,却无心 欣赏,无心倾听。 (3)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手法。
(4)寄寓了诗人的寂寞和感伤之情,与作者凭吊诸葛亮的哀痛之情 相照应。
4.杜甫《蜀相》中“ __出__师__未__捷___身__先__死___,___长__使__英__雄___泪__满__襟__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以诸葛之伟才,得先主托孤之 重,后主言听计从,本可以一统河山,建千秋伟业。无奈天 不从人愿,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即在五丈原病逝军中,苦 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确实让人痛惜不已。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 但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 堂前,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 的伟大情怀。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中, “自”“空”二字妙在哪里?(1、2、3组) 2 .“ 三 顾 频 繁 天 下 计 , 两 朝 开 济 老 臣 心 ” 表 现 了 怎 样 的形象?(7、8、9组)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指的 是什么?尾联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5、6 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诸葛亮的宏伟业绩
三顾频烦说的是谁?
思考:“三顾频烦”写谁?题目是蜀
相,可是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
答:一、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
亮的才智和抱负。
二、诗人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会,共 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的羡慕。
• 2.由武侯祠引入,因武侯祠而思蜀相,表达 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 3.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对武侯 被人遗忘的感慨和惋惜;
• 4.人物已逝,祠堂长存,写祠堂为下文抒情 做铺垫。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思考:这句用凝练的语句概括了诸 葛亮一生的功业,写了哪些事?抒 发了怎样的感情?
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
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为什么是深沉 和悲伤的?
挖掘二者连接点
人物
诸葛亮
角度
时代 战争频频 动荡不安
杜
甫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才情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理想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
付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 长出使师英未雄捷泪身满先襟死。,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概括主旨
1、歌颂、景仰 2、羡慕、期盼 3、惋惜、感叹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 3、视听结合 4、侧面烘托,借古抒怀。
每逢国家动荡之秋 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 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 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 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 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 的理想。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元
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
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
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
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
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
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
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
名的一首。
整体感知 把握基调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伤、叹惋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1.释字意:“自”是“独自”的意思, “空”是“白白的”、“徒自”、“空空的” 的意思;
结果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不同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 六出取西蜀,定南蛮, 东和孙吴,北拒曹魏。
仕途屡遭贬谪, 失意难耐。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首联:寻访祠堂
叙事(仰慕)
•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祠堂春色
写景(叹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 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 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 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 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 英雄指什么人?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英雄”包括着诗 人自己历史上一切像 诸葛亮一样的事业未 竟的英雄人物。
在这个地方,有一副对联。联曰: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 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
(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 陵人,唐代大诗人。
“诗史”
“诗圣”
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2.绘形象:碧草春色,无人欣赏;黄鹂 好音,无人倾听。进一步说明到这里的 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 忘,
• 3.点作用: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 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探究题:诗歌题目是“蜀相”,但是诗歌前半部分 却都在写景写环境,这样写是否违背了主旨?
• 1.以“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 目中的地位;
20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 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 “隆中对策”制定天下鼎足三分的雄才大略
•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 “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 曰:“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