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古生物化石鉴定.
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
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古生物化石鉴定是一门研究古生物化石的科学,是对已经保存下来的化石进行分析、分类和鉴定的过程。
通过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可以了解古生物的形态、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和物种的演化历史等重要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生物化石鉴定的一般方法。
首先,古生物化石的采集是鉴定的第一步。
采集化石需遵守科学原则,采用科学方法进行,以保证化石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一般而言,化石的采集地点选择在具有地质背景的地区,如河床、岩层等。
对于已经明显破裂的化石,应采取保护措施,使用专业工具进行修复,并在采集过程中留下足够的标注信息,以便后续的鉴定工作。
其次,对采集到的古生物化石进行清理和保存。
清理化石是指去除附着在化石上的泥沙或矿物质等杂质,以便更好地观察和研究化石的形态特征。
清理化石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如细小的刷子、镊子等,避免对化石造成损害。
清洗完化石后,还需要进行干燥和防潮处理,防止化石的腐蚀和破坏。
然后,对清理干燥后的化石进行观察和描述。
观察和描述是鉴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化石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颜色、纹理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化石的种属和物种。
在描述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专业的术语和方法,以确保描述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鉴定某一化石的种属和物种需要进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
比较解剖学是通过对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化石的骨骼、牙齿等特征进行比较,来推断某一化石的种属和物种。
在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收集现有的骨骼、牙齿等标本,并与待鉴定的化石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不同标本的相似特征和差异特征,可以得出初步的鉴定结果。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古生物化石鉴定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分析现有生物和古生物化石中的DNA、蛋白质等分子组成,来推断某一化石的种属和物种。
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距今比较近的古生物化石尤为有效,因为DNA的分解速度较快,一般只能保存约百万年。
最后,将鉴定结果进行检验和验证。
鉴定结果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验和验证,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保护好古生物化石认真开展登记鉴定——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士海答记者问
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及个人申报登记 , 登记办公室摸底排查, 晰,为加强保护管理,一些古生物化石重要产地成立了化石
筛选出本次需要进行登记的对象。
管理局或保护站,有专职或兼职管理与执法队伍,配备专项
第二阶段:组织鉴定阶段,2016 年9~10 月。
设施,积极开展了打击古生物化石盗挖与走私活动,建立了
各市登记办公室,省化石专家办组织专家组对各市申请 建设工程的古生物化石保护监管制度,使古生物地质遗迹保
18 资源导刊 2016 / 09
现场鉴定,符合登记条件的填写详细登记信息,进入国家统 类齐全、数量众多、世界影响力大的省份之一,是名副其实
一的古生物化石档案数据库。
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大省。多年来,省厅一直高度重视古生物
问:此次登记活动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化石的研究、保护与科普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
答:登记对象为全省具有化石藏品或展品的各类博物馆
古生物化石,一般保护的不在登记之列。
( 院 )、陈列馆、考古所、文管所、地勘单位、高校等古生物
问:为何要对重点古生物化石进行登记?由谁来负责登 化石收藏单位Hale Waihona Puke 以及其他单位、个人收藏的重点保护的古生
记?
物化石。简而言之 , 我省境内的无论任何部门,有此类化石
中分布的高等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以及古脊椎动物 范我省重点化石的收藏管理,建立全省重点化石档案数据库,
的蛋、足迹等遗迹化石;4.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 并为建立全国档案数据库提供支持。
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又分
问:哪些单位和个人可以申请登记?如何申请?
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本次工作登记的对象就是重点保护的
古生物学中化石的分类与鉴定
古生物学中化石的分类与鉴定化石是研究古生物学的主要依据之一。
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到远古时代的生命形态、特征以及演化过程。
化石的分类与鉴定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化石的定义与分类、化石的鉴定方法以及化石保存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化石的定义与分类化石是指远古生物所留下的遗骸、化石胶、排泄物、化学反应后残留的物质等,在地质作用下保存下来的痕迹或遗迹。
化石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化石的性质和特点来分类,化石可以分为遗骸化石、印痕化石、化石胶、沉积化石、化学化石等几大类别。
遗骸化石是指生物遗骸经过化石化后所形成的化石,如骨骼、牙齿、角质、壳体等;印痕化石是指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留下的轮廓、疤痕等印痕所形成的化石,如蕨类叶子的印迹、恐龙的足迹等;化石胶是指具有一定黏度的有机物,如琥珀;沉积化石是指生物遗体被沉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沉积物中而形成的化石,如化石龟、鱼类、贝类等;化学化石是指通过化学反应、生物代谢作用等形成的化石,如石化木、微生物的化石等。
以上化石的分类,也可以按照其保存方式来进行分类。
化石的分类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进行选择。
二、化石的鉴定方法化石的鉴定是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化石的鉴定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常见的几种方法。
1. 形态学鉴定法形态学鉴定法是根据化石的形态、尺寸等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化石的描述和分类。
2. 比较鉴定法比较鉴定法是通过对现代动植物的比较,找出化石的近缘关系。
通过与具有亲缘关系的现代生物相比较,可以确定化石的分类和特征。
3. 地层学鉴定法地层学鉴定法是通过对化石所在层位的地层古生物学、地质学特征进行研究,确定化石时代和地理分布范围,从而确认化石的分类和特征。
4. 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从化石中提取出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确定其成分和化学性质,从而确定化石的分类和年代。
化石鉴定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需要借助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定。
古生物化石对地质时期鉴定的意义
古生物化石对地质时期鉴定的意义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上生物进化的重要见证,也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时期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进行鉴定,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宝贵信息。
本文将探讨古生物化石对地质时期鉴定的意义。
首先,古生物化石可以用来确定地质时期的年龄。
由于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化石的形态和组合进行分析,地质学家可以识别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生物化石。
这种有机生物的年代学方法被称为生物年代学。
例如,三叠纪的恐龙化石与白垩纪的恐龙化石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三叠纪的恐龙化石通常比较原始,身体相对较小;而白垩纪的恐龙化石则多样化且体积庞大。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比较,我们可以确定特定地质时期的年龄。
其次,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可以揭示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
生物群落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不同地质时期的化石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我们可以了解生物在地球上的演化过程。
例如,中生代的海洋生态系统经历了辐射的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当时的海洋环境中有大量的鱼类、海生爬行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
然而,在白垩纪末期,一系列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发生,导致了海洋生物群落的破坏和重建。
通过对白垩纪的化石研究,地质学家可以深入了解这一重大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古生物化石的形态特征和组合可以提供关于古环境的重要线索。
例如,某一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中发现了古植物化石,可以表明当时的环境条件适宜植物生长。
而沉积岩中发现的古珊瑚化石可以暗示当时的海洋环境是温暖而富有营养的。
化石鉴定还可以提供有关古气候变化的信息。
例如,通过对古树木化石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气候条件。
树木的生长环境和树轮的宽度、密度等特征,与气候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古生物化石对于古地理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家可以通过对生物化石的分布和组合进行研究,来重新构建过去的地貌和地理环境。
(整理)古生物学整理资料
•古生物学:研究保存于地层中的各类化石的形态、结构、生态、分类、演化及地史分布,用于确定地层年代、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分析古地理和古气候、研究生物的演化;为资源勘探服务。
•地史学:利用动力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和推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演化过程。
化石---------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定义: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强调以下三点:•生物特征(形态、结构、文饰、成分。
要注意区分假化石)•地质历史(1万年以后,与文物相区别)•岩层(非现代沉积层)化石形成条件地质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生物遗体或遗迹能否成为化石,主要包括:•生物条件(硬体、矿物成分)•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条件(时间长)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弱)化石化作用•生物遗体埋藏后要经历物理、化学的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石化作用定义: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随成岩作用而经历了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改造后仍然保留生物面貌及部分生物结构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的类型•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溜作用化石的保存类型•由于不同类型的生物、不同的保存环境及不同的石化作用,形成不同化石类型•化石的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1) 未变化石:生物遗体未经任何变化(包括成分、形态)(2) 已变化石:即生物遗体经过了一定的石化作用,包括:•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溜作用模铸化石1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留下的痕迹,如水母、蠕虫等的印痕。
2 印模化石:生物遗体在周围沉积物和内部填充物上留下的印痕,遗体溶解后或采集时实体化石脱离即可显示出来。
分内模和外模。
3 模核化石:生物内外模形成后,内部空腔被沉积物充填,形成的与原生物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
分内核和外核。
内核是充填生物硬体空腔中的沉积物固结,其表面就是内模。
外核是埋藏的硬体溶解后在沉积物中留下的空间,此空间再经充填而形成的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
古生物之腕足动物门化石鉴定
05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采集与 保护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采集方法
挖掘法
通过挖掘古土壤、岩石等沉积物,寻找并采集腕 足动物门化石。
采集点选择
选择沉积环境稳定、化石保存良好的地点进行采 集,以提高成功率。
采集工具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保存状态
完整化石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保存非常完整,能够清晰地展现其形态特征 。
碎片化化石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在形成过程中遭到破坏,仅留下碎片。
化石印模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仅留下印模,没有硬体部分保存。
03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鉴定方 法
观察外观形态
总结词
通过观察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外观形态 ,可以获取关于其生活习性和环境的 信息,有助于确定其所属的生物分类 群。
对地球历史的研究价值
腕足动物门化石是地质年代的重要标 志,通过对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分析, 可以确定地质年代和地层年代,进而 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事件。
腕足动物门化石还可以提供古地理、 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有助 于深入了解地球历史和环境变化。
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价值
腕足动物门化石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资料,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腕 足动物门化石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印模化石
某些生物死后,其遗体或遗物在沉 积物中留下印迹,随后被矿物质填 充,形成印模化石。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形成过程
生物遗体
腕足动物死亡后,其遗体被 沉积物掩埋。
硬体保存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腕足 动物的壳体等硬体部分得以 保存。
矿物质取代
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腕 足动物壳体中的有机物质被 矿物质取代,形成化石。
地质概论任务13-4-古生物化石鉴赏
(4) 铸型化石:外模和内核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
其他物质的再充填
(1)印痕化石 (impression) 生物软体留下的痕迹
专指生物死亡后,•遗体 沉落在松软细密底层上 留下的印迹.生物遗体 往往遭受破坏而消失. 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 物体的主要特征.
(2) 印模化石(mold) :
任务13 古生物化石鉴赏
2 模铸化石
是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各种印痕和复铸 物. 虽然并非实体本身,•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 要特征.按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出下列几种:
(1)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留下的痕迹 (2) 印模外模和内模
(3) 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
假 化 石
岩层岩面层上面的上恐的龙恐脚龙印脚印
4.化学化石
生物遗体虽被破坏,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 分经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仍可保存在地层中, 如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质等,能未经变化或轻 微变化地保存在各时代岩层中,虽其无形,但 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能证明古代生物的 存在,•称为化学化石和分子化石.
研究化学化石对探讨地史中生命的起源,阐 明生物发展演变历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主要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如贝壳等)的表面在围 岩上印压的模.•可分外模和内模.它们分别反映原来 生物硬体的外表和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其上的纹饰 构造与原物表面凹凸相反.
(3) 核化石(core):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
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分为内核和外核.
核化石含有整体之意,能反映生物形态,大小,纹饰 等特征.核有内核,外核之分.贝壳内的泥砂充填物称为 内核,表面就是内模. 当贝壳溶解后,其空间再被泥砂 所充填,则形成外核. 外核表面的形状是由外模反印出 来的.
辽宁省古生物化石定级标准
辽宁省古生物化石定级标准
为加强古生物化石资源管理,正确认定古生物化石的科学价值,依据《辽宁省古生物化石资源管理条例》对古生物化石进行鉴定,制定本古生物化石定级标准。
一级化石
一、对生命起源和演化有特别重大科学研究价值,属国家宝贵自然遗产的。
二、能为全球大区域地质、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和重大地质历史事件的发现和地层对比提供依据的。
三、全球稀有、珍贵,国内仅有的。
四、经专家鉴定可能属于新属种的。
其类别属种有:鸟类、稀有爬行类、稀有哺乳类及稀有两栖类等。
二级化石
一、对生命起源、生物演化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
二、能为国内或较大区域地质、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演化、重要地质事件,区域地质划分对比提供证据的。
三、国内稀有、珍贵,大区域仅有的。
其类别属种有:爬行类、哺乳类及稀有古植物类。
三级化石
一、对自身或本门类生物演化,具有较大科学研究意义和价值的。
二、能为区域地质事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演化提供证据的。
三、区域稀有,本地区仅有的。
其类别属种有:稀有昆虫类、稀有鱼类及稀有古植物类。
一般化石
在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已有明确结论,无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意义,但具有较高观赏性,收藏性和科普性。
其类别种属有:确已研究清楚的鸟类、爬行类、一般鱼类、一般昆虫类、双壳类、腹足类、三叶虫类、叶肢介类、松柏类、蕨类及银杏类等。
附:《古生物化石分级分类标准表》
辽宁省古生物化石分级分类标准。
古生物化石的鉴定与分类研究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古生物化石的鉴定与分类研究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古生物化石的鉴定与分类研究方法一直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古生物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
下面将介绍一些现代古生物学研究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首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化石鉴定与分类研究中。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古生物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精确测量,并进行三维重建和模拟实验,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其分类位置和演化历史。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征,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精确的手段。
其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也为古生物化石鉴定与分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通过对古生物化石中保存的DNA或蛋白质进行分析,发现其演化关系和分类位置。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传统鉴定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可以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更加直观和可信的证据。
另外,同位素技术也是现代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同位素技术可以通过对古生物化石中保存的同位素元素进行分析,了解其生态环境、食物链、代谢过程等信息,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古生物的生存状态和演化历史。
同位素技术还可以通
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同位素元素进行比较,揭示出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等信息,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内容。
综上所述,现代古生物学研究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为古生物化石鉴定与分类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直观、全面的手段和思路。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古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还可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和自然环境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是研究古生物学家使用来鉴定古生物化石的技术。
它既可以帮助人们确定物种的起源,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一、微体古生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生物体细胞结构及有机物的学科,它可以将变形有机体或化石分解为微小组分,以便进行深入研究,揭开古生物结构及生态之谜。
通过观察古生物遗存痕迹,研究古生物细胞的生长变化,探索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检测矿物质成分,研究古代动植物个体的形态及结构特征等,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古代生物多样性。
二、化石鉴定技术
化石鉴定技术是一种以化石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古生物群中鉴定出新物种,了解其形态及演化历史。
它可以通过分析化石的特征,如形状、色泽、工艺、大小、结构等,来准确鉴定出具有特定表型的物种,提供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可能性。
此外,化石鉴定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生物体所处的环境,得出古生物在过去的演化及发展过程,从而更好的把握未来的生物多样性。
三、实际应用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古生物学家研究中,为他们解决演化及生态之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比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微体古生物学分析,重新建构出古生物的外形及形态特征;而根据化石鉴定技术,还可以了解古生物特征,研究其行为模式、物种迁徙及其它敏感问题。
此外,微体古生物学还可以记录古代环境变化,帮助科学家们完善当今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结来说,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为我们确定物种起源、理解古老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完善当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可靠的科学依据。
古生物学家如何研究恐龙的化石
古生物学家如何研究恐龙的化石恐龙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神秘的生物之一,它们生活在2.4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目睹了全球性灭绝事件,最终在6,500万年前彻底消失。
幸存下来的恐龙化石成为古生物学家们研究恐龙演化、行为、生态和生物地理学等问题的主要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生物学家如何研究恐龙的化石。
1. 恐龙化石是什么?恐龙化石是指恐龙的遗骸或遗骨,一般指保存在地质层中的化石。
这些化石包括恐龙的骨骼、骨骼片、牙齿、脚印等,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恐龙的外形、体型、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等信息。
2. 恐龙化石的采集和保存恐龙化石的采集需要专业的工具、技能和知识。
一般而言,古生物学家要先进行地质勘探,找到恐龙化石可能保存的地质层,并进行探矿工作,找到潜在的化石产地。
然后组织采掘队伍,进行挖掘、清理、标注、记录等工作,确保化石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恐龙化石的保存非常重要,因为一旦化石受到损伤、污染或遗失,就可能永久失去对恐龙历史的了解。
古生物学家在采集化石后,要尽快将其置于保护性容器中,并送到专门的机构进行保存、修复和研究。
3. 恐龙化石的分类和鉴定古生物学家通过对恐龙化石的分类和鉴定,可以确定化石的种属、亲缘关系和生态特征等。
一般而言,恐龙化石的分类在形态学上,根据骨骼结构的特征来判断,包括颅骨、颈椎、背椎、尾椎、骨盆和四肢等。
古生物学家还可以通过恐龙化石的地质时代、地理位置、属名和种名等信息来识别和比较不同的恐龙化石。
一般而言,恐龙化石的分类和鉴定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工作,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细致的观察和精确的数据分析。
4. 恐龙化石的分析和解读通过对恐龙化石的分析和解读,古生物学家可以了解恐龙的形态、生态和演化等方面的信息。
一般而言,恐龙化石的分析和解读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化石进行重建和复制。
这些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3D打印、铸造等方式进行,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恐龙的身体构造和特征。
(整理)北票古生物化石.
北票古生物化石北票市尹湛纳希高级中学陈秀利序言化石是古生物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遗体或遗迹,是研究地壳的演化史以及生物进化的重要历史证据。
我们的家乡北票地处辽西地区,在地质史上沉积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
在中生代,这里受到太平洋板块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盆、岭相间的构造盆地,孕育了早侏罗纪地层古生物成生,富含大量的鸟类、爬行类、鱼类等动物化石,以及银杏类、松柏类、真蕨类等植物化石。
这些古生物化石,对于研究鸟类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等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北票是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也是世界上第一朵花开放的地方,了解北票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了解古生物的演化历史,对促进北票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编写的过程中,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且到化石产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到鸟化石博物馆参观了化石实物和标本的展出,所有这些,使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它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保护它,爱护它。
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我们教研组同事们的热情帮助,在这里深表感谢。
2012.12目录一古化石的发现古化石的发现古化石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二古化石的种类和分布海房沟组兰旗组土城子组魏家岭组义县组九佛堂组孙家湾组三古化石的价值考古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四古化石的利用和保护进一步依法整顿和规范化石采掘秩序整顿化石市场化石资源保护与开发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古生物科技园北票古生物化石一、古化石的发现(一)古化石的发现1996年8月,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农民李玉民,发现了一块古生物化石。
这个长50厘米的动物,长长的尾巴支在空中,头摆向后边,背部和尾巴上长着一些黑色的圆点,好象长着一些羽毛。
化石是从中间剖开的两个侧面,两面都保存了相同的结构特征。
李玉民分别与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联系,这两家单位分别购买了一个侧面的这种化石,不过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购买的一面,保存了80%的骨骼。
古化石鉴定
古化石鉴定
古化石鉴定是指通过对古生物化石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确定其属于哪种生物、生活环境、年代等方面的科学活动。
古化石鉴定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野外发现:古化石鉴定的第一步是在野外勘探中发现化石。
这可能发生在采矿活动、地质调查、探矿等过程中。
2.采集与保护:一旦发现化石,需要小心地进行采集,并做好
保护措施,以避免其被损坏或丢失。
3.清理与准备:采集回来的化石可能被覆盖着泥土或其它物质,需要进行清理和准备工作,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化石的特征。
4.特征观察:观察化石的外部和内部特征,例如形状、尺寸、
纹理等。
这有助于判断化石的类别和特征。
5.鉴别与分类:比较观察到的特征和已知的化石特征,将其鉴
别为某种生物或特定的物种。
这可能需要与已知的参考资料进行对比。
6.年代确定:通过对化石所在地层的年代进行研究,使用不同
的地质年代学方法,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地层对比等,可以初步确定化石的年代。
7.进一步分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例如对化石的化
学成分、结构等进行物理和化学测试,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8.文献对照:将鉴定结果与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对照,确保其
准确性和可靠性。
9.报告和展示:编写鉴定报告或制作展览,将鉴定结果向更广
泛的学术界和公众展示。
需要注意的是,古化石鉴定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作,通常由古生物学家、古生态学家、地质学家等专业人员进行。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最好将发现的化石带给专业人员进行鉴定。
地质工作的一项新任务——古生物化石普查
决策参考itfiiioeiiiii□巩杰生国家将“负责古生物化石的监督管理”列为自然资源部的职责之一,具体由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管理,将“启动两项调查,一是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二是启动全国古生物化石普查,查明全国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的数量、分布范围、化石种类特征价值,建立调查评价方法体系,为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古生物化石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古生物化石的采集、鉴定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为填制地质图打下基础。
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还扩展到对地层、古地理、古生态、古气象和生物演化的研究,对指导地质找矿、找水、找热有重要意义。
地质工作者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找到古生物化石被认为是重要发现,并将鉴定结果写入区调报告中。
在此基础上黑龙江省地矿局编制了小比例尺地质图及说明书,出版了《东北地区区域地层表•黑龙江省分册》《黑龙江省志•地质矿产志》《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及其他论著,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成果。
还对嘉荫恐龙、青冈猛冯象一披毛犀动物群进行了发掘和装架工作。
但对古生物化石的独立鉴定能力不足,保存收藏工作做得不够。
黑龙江省古生物化石资源十分丰富,有不同时代、不同门类、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化石。
最有名的是2处古脊椎动物化石,都被国家古生物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
一是嘉荫县鸭嘴龙化石,是中国最早发现和世界恐龙最晚灭绝的地方,被誉为“中国第一龙乡”。
二是青冈县猛冯象一披毛犀动物群,经专家考察、评审认为:“在世界同类同时期动物群纪录中首屈一指”,命名为“中国猛玛象故乡”。
此外,嫩江县裸河一黑河市罕达气地区的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海相动物化石、鸡西地区煤系地层的侏罗纪、白垩纪古生物化石、大庆地区含油气地层的白垩纪古生物化石,都是化石丰富、有重要意义的产地,可考虑申报“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o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立“省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如密山县泥盆纪、石炭纪古生物化石,龙江县二叠纪、侏罗纪古生物化石,哈尔滨市阿城区二叠纪古生物化石,宝清县三叠纪古生物化石,孙吴县辰清新近纪硅化木,哈尔滨市第四纪顾乡屯动物群等。
古生物学中的化石研究方法
古生物学中的化石研究方法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历史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地理分布、生物多样性、古环境变化、地球历史等问题。
而化石则是古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它们记录了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史,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
在探究化石中蕴含的信息时,研究人员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密化石中的秘密。
一、化石野外勘探化石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比如说适当的沉积环境、适度的压力和高温等条件。
因此,在野外进行化石的勘探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通常需要前往沉积岩层地质的地方开展野外考察,以寻找可能存在化石的地层,然后进行挖掘和发掘。
二、化石分类鉴定化石分类鉴定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环节。
化石通常被分为矿化化石和未矿化化石两类。
在化石鉴定时,矿物学家常常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化学试验来确认化石中不同矿物组成的含量和种类。
而古生物学家则需要通过形态学特征和解剖学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来确定化石的物种和分类。
三、化石切片鉴定对于有些化石,鉴定和研究需要从更微观的角度出发。
这时,化石切片鉴定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化石切片鉴定通过将化石切片制备成非常薄的切片,该技术能够将化石的各个层面展现出来,进而提供化石内部结构形态、组织结构的信息,并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生物体的生活习性等信息。
四、化石染色化石染色技术可以提高特定化石的可见性。
有些古生物学家通过染色技术,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化石中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进而推测化石的生物组织和生物化学成分。
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化石暴露在酸性或碱性染料溶液中,通过酸碱反应作用使化石的组织染色。
五、UV荧光显微镜研究为了更好的了解化石的细节结构,现代古生物学家通常采用UV荧光显微镜来研究化石。
该技术使用带有UV光源的显微镜来照射化石样本,通过观察化石的荧光特性,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化石中的结构形态、组织结构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化石研究基础,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古生命的演化历史和生活习性。
古生物:珊瑚纲化石鉴定
2.地史分布
四射珊瑚最早出现于中奥陶世,至二叠纪末绝灭。 在其发展历程中有四个繁盛期,分别是晚奥陶世至 中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和早二叠世。
横板珊瑚始现于晚寒武世,在志留纪和泥盆纪最为 繁盛,石炭纪横板珊瑚大大减少,在古生代末几乎 全部绝灭。
珊瑚体外形:分单体和ຫໍສະໝຸດ 体 单体:始部锥形,可直可弯,后期形态各异
二、四射珊瑚亚纲-形态
珊瑚体外形:
复体:由多个个体构成,包括
丛状复体:个体之间 保留一定距离:枝状、 笙状
块状复体:个体之间 紧密相连无空隙:多 角状、多角星射状、 互嵌状、互通状
四射珊瑚亚纲—表部构造
顶部虫体居住的杯 形凹陷:萼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 轴部构造: • 中轴:一条实心的轴。 • 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 状构造
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
带型 单带型 双带型
三带型 泡沫型
构造组合
时代分布
隔壁+横板
?O-P(O、S为主)
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 柱(中轴)
S-P(S、D为主)
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 柱(中轴)
表面上的横向皱纹: 年轮
16
17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 分为一、二、三…...级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 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 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 边缘构造: • 鳞板:位于隔壁之 间上拱的小板。 • 泡沫板:切断隔壁 的大小不等的板
S-D
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古生物--整理
1.化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2.标准化石:能够指示特定地质时期的化石3.指相化石:能明确指出生物生活时生存环境条件的化石4.地理隔离:只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生殖隔离:居群之间由于基因型的差异使基因交换不能进行,包括生态隔离、季节隔离、行为心理隔离、机械隔离,杂交不育、不成活等5.生物演化总貌:•进步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发展•分枝性从少到多的发展•阶段性多次绝灭,多次复苏6.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0.1-1/Ma)集群灭绝:在一些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生物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灭绝率突然升高•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时间:4.39亿年前前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后果:约有100个科的生物灭绝•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大灭绝时间:3.67亿年前原因:气候变冷,浅水中含氧量下降后果:70%物种消失,海洋中无脊椎动物损失惨重•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最重大)时间:2.5亿年前原因:气候变化or天体撞击?后果:物种数减少95%以上•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时间:2.08亿年前原因:起因不详后果:灭绝程度相对较小,恐龙崛起•白垩纪-古近纪之交大灭绝时间:6500万年前原因: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地球后果:恐龙时代在此终结7.沉积相: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综合(沉积记录的物质表现)8.沉积组合: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9.蛇绿岩套:是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壮玄武岩和远洋沉积(软泥,放射虫硅质岩)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10.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古生物实验报告册
一、实验名称古生物化石的鉴定与复原二、实验目的1. 了解古生物化石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古生物化石的微观结构。
3. 通过实验,提高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和鉴定能力。
4. 学习古生物化石的复原方法,体验古生物复原图的制作过程。
三、实验原理古生物化石是古生物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的化石记录,是研究古生物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古生物化石,可以了解古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演化过程。
本实验主要利用显微镜观察化石的微观结构,并尝试复原化石的形态。
四、实验仪器和材料1. 显微镜2. 显微镜载物台3. 显微镜物镜4. 显微镜目镜5. 古生物化石样本6. 石蜡切片7. 刀片8. 显微镜切片机9. 实验记录本10. 绘图工具五、实验步骤1. 化石样本准备- 取适量化石样本,用刀片将其切割成薄片。
- 将薄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焦距,使样本清晰可见。
2. 显微镜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化石样本,记录其宏观特征,如形态、大小、颜色等。
- 利用显微镜物镜和目镜观察化石的微观结构,如骨骼、牙齿、外壳等。
- 对观察到的特征进行描述和记录。
3. 化石复原- 根据观察到的化石特征,尝试复原化石的形态。
- 利用绘图工具,绘制复原后的化石图。
4. 实验结果分析- 分析观察到的化石特征,结合古生物知识,对化石进行鉴定。
- 对复原的化石进行评估,讨论其合理性和准确性。
六、实验结果1. 观察到的化石样本为三叶虫化石,具有明显的头、胸、尾结构。
2.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化石样本具有丰富的骨骼结构和牙齿排列。
3. 通过复原,成功绘制出三叶虫的复原图。
七、实验讨论1. 本次实验中,观察到的化石特征与三叶虫的形态特征相符,说明化石样本为三叶虫化石。
2. 在复原过程中,由于化石样本部分缺失,导致复原结果与实际形态存在一定差异。
3. 本次实验提高了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和鉴定能力,同时也锻炼了绘图和复原技能。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观察和复原,加深了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
古生物:古脊椎动物化石鉴定
这是甲龙的一种,它们的皮肤非常坚硬, 像铠甲一般。身上和尾部长着骨刺,像 狼牙棒一样,谁也不敢碰它们。
中生代晚期的恐龙群
爬行动物起源和恐龙绝灭
起源
• 爬行动物起源于两 栖动物已被化石证 实(C P)
爬行动物起源和恐龙绝灭
爬行动物的时代
• 中生代时,恐龙繁盛一时,空中有飞翔 的翼龙、水中有遨游的鱼龙,地上跑的 有各式各样的恐龙,此时恐龙达到了极 盛时期,因此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 的时代”
学习情境二 古动物化石鉴定 任务7 古脊椎动物化石鉴定
脊索动物门特征
• 脊索:位于身体背部,富有弹性,不分节。低等种类,终 生保留;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保留,成长时由分节的脊 柱所取代
• 背神经管:位于身体消化道的背侧、脊索(脊椎)的上方 • 咽鳃裂:水生种类,终生保留;陆生种类,仅见于个体发
充早期
•水生爬行类, 四肢呈桨状。
鱼龙,最大20米 白垩纪
蛇颈龙骨架
蛇颈龙复原图
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
•双孔类是爬行动物中最丰富的一类,主要 包括:
- 槽齿类----鳄鱼等 - 翼龙类----飞翔类爬行类 - 恐龙类等
爬行动物辐射发展--双孔亚纲
兽脚类---食肉恐龙
蜥
臀
古脚类---杂食恐龙
目
尾椎 - C2-Rec.,中生代繁盛
• 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目的俗 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
爬行纲
• 头骨骨片减少,具一个枕髁,头骨具颞颥孔 • 颞颥孔:位于眼眶之后,为颌肌附着处 • 颞颥孔类型:
- 无孔型、下孔型、上孔型、双孔型
爬行动物辐射发展--无孔亚纲
•无孔亚纲是爬行 动物中最保守的 一类。 •化石数量不少, 地层意义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一)四射珊瑚亚纲化石代表Tachylasma Grabau ,1922(速壁珊瑚) 小型阔锥状单体,隔壁作四分羽状排列,对部隔壁较主部多。
二个侧隔壁和二个对侧隔壁在内端特别加厚,形成棍棒状。
主隔壁萎缩,主内沟明显。
二级隔壁短,横板上凸,无鳞板。
(图4-4,1)Hexagonaria Gurich ,1896(六方珊瑚) 复体块状,个体多角柱状。
一级隔壁伸达中央,横板分化为轴部与边部,轴部横板近平或微凸(图4-4,2)。
中一晚泥盆世。
Kueichouphyllum Yu ,1931(贵州珊瑚) 大型单体,弯锥柱状。
一级隔壁数多,长达中心;二级隔壁长为一级的1/3—2/3。
主内沟明显。
鳞板带宽,鳞板呈同心状。
横板不完整,向轴部升起(图4-4,7)。
早石炭世。
Lithostrotion Fleming ,1828(石柱珊瑚) 复体多角块状或丛状。
隔壁较长,具明显中轴。
横板呈帐蓬状,有的在横板带的边缘有具水平的小横板。
鳞板小,鳞板带一般较宽(图4-4,3)。
早至晚石炭世。
Wentzellophyllum Hudson ,1958(似文采尔珊瑚) 复体块状,个体呈多角柱状,具蛛网状中柱。
边缘泡沫带宽,泡沫板较小而数目多。
横板向中柱倾斜,与鳞板带的界线不明显(图4-4,6)。
早二叠世。
Calceola Lamarak ,1799(拖鞋珊瑚) 单体,拖鞋状,一面平坦,一面拱形。
具半圆形萼盖。
隔壁为短脊状,位于平面中央的对隔壁凸出。
体内全为钙质充填,少数具稀疏上拱的泡沫鳞板(图4-4,10)。
早—中泥盆世。
(二)横板珊瑚亚纲化石代表Cystiphyllum Lonsdale,1839(泡沫珊瑚)单体珊瑚,外形锥状或柱状。
体内充满泡沫板。
隔壁短刺状,发育于个体的周边部分及泡沫板上,泡沫板带与兆沫状横板带界线不清(图4-4,5)。
志留纪。
无图Waagenophyllum 卫根珊瑚,复体丛状,个体圆柱状,具中柱,横板泡沫状,向中心陡倾,横板带窄。
PPolythecalis(多壁珊瑚),块状复体,个体多为不规则的多角状,外壁常部分消失。
具边缘泡沫带,泡沫带内缘占隔壁相接处有明显的“内墙”,为隔壁加厚形成。
中柱典型,边缘泡沫板凸度大,横板向中心下倾(图4-3,5)早二叠世。
Favosites Lamarck,1816(蜂巢珊瑚)各种外形的块状复体。
个体多角柱状,体壁常见中间缝。
联结孔分布在壁上(壁孔),具1—6纵列。
隔壁呈刺状或瘤状(图4-4,11)。
志留纪至泥盆纪。
Hayasakaia Lang Smith et Thamas,1940,emend Sokolov,1947(早坂珊瑚)复体丛状,由棱柱状或部份呈圆柱状个体组成。
个体由联结管相联。
联结管呈四排分布在棱上。
横板完整或不完整,凸或倾斜状。
边缘有连续或断续的泡沫带(图4-4,8)。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Halysites Fischer V on Waldheim,1828(链珊瑚)链状复体,个体呈圆柱状或椭圆柱状,彼此相连而成链状。
个体间发育有中间管,横板完整而多,水平状。
隔壁刺状(图4-4,9)。
中奥陶世—晚志留世。
Syringopora 笛管珊瑚复体丛状,由圆柱状个体组成,个体间以联接管联结,横板漏斗状,具隔壁刺。
晚奥陶世至早二叠。
Anadara Gray,1847(粗饰蚶)斜四边形,具宽的基面,其上有人形槽。
铰缘直,短于壳长。
沿铰缘一排栉齿,两侧齿微曲,内腹边缘锯齿状,无外套湾。
壳面具粗射脊,其上常有同心沟纹(图5-3,3)。
白垩纪至现代。
Myophoria Bronn,1834(褶翅蛤)壳近三角形,铰缘短,具后壳顶脊。
喙前转。
壳面光滑或具放射脊,齿系为裂齿型(图5-3,7)。
三叠纪。
Claraia Bittner,1900(克氏蛤)壳圆或卵圆形,左壳凸,右壳平,喙位前方,铰缘直而短于壳长,前耳小,足丝凹口明显,后耳铰大,与壳体逐渐过渡。
具同心线或放射线(图5-3,2)。
早三叠世。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一)鹦鹉螺类Ostrea Linnaeus,1785(牡蛎)壳厚,因固着生活而成显著不等壳,形态也不规则。
左壳(下)凸,右壳(上壳)平。
韧带区窄。
单柱,位于中部偏后,无齿,无外套湾(图5-3,10)。
白垩纪至现代。
Lamprotula Simpson,1900(丽蚌)壳较大且厚,圆三角形至长卵形。
喙近前端,壳面具粗生长线(层),还有V形或W形的顶饰,并向后变为瘤状。
齿式与Unio的相同,但假主齿更为粗壮(图5-3,5)。
中侏罗世至现代。
Protocycloceras Hyatt,1900(前环角石)壳直或微弯。
横切面圆至椭圆形。
壳面饰有横环,环及环间有细的横纹。
体管中等大小,不在中央。
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甚厚(图6-4,1)。
早奥陶世。
Sinoceras Shimizu et Obata emend Yu,1951(震旦角石)壳直锥形,壳面有显著的波状横纹。
体管细小,位于中央或微偏,隔壁颈较长,约为气室深度之半(图6-4,2)。
中奥陶世。
(二) 菊石类Protrachyceras Mojs ,1893(前粗菊石) 半外卷至半内卷,呈扁饼状。
腹部具腹沟,沟旁各有一排瘤。
壳表具有许多横肋,每一肋上附有排列规则的瘤,横肋常分叉或插入。
缝合线为亚菊石式,鞍部也发生微弱的褶皱(图6-4,6)。
中至晚三叠世。
Pseudotirolites Sun ,1937(假提罗菊石) 壳外卷,盘状。
腹部呈屋脊状或穹形,具明显的腹中棱。
内部旋环侧面饰有小瘤。
外部旋环侧面发育丁字形肋或横肋,具腹侧瘤。
齿菊石型缝合线,每侧具有两个齿状的侧叶,腹叶二分不呈齿状(图6-4,8)。
晚二叠世。
Dactylioceras (指纹菊石)壳外旋,旋环多而明显;脐部浅,宽大。
壳表具有较密而分枝的横脊穿过圆的腹侧。
菊石式逢合线。
早侏罗世。
Ophiceras Griesbach ,1880(蛇菊石)壳外卷,呈盘状,脐宽而浅,腹部弯圆,旋环横断面略呈三角形。
壳表一般光滑或具不明显的肋或瘤,缝合线为微弱的齿菊石型,具两个细长的侧叶及短的助线系。
早三叠世。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Aulacosphinctes 洪底斯沟旋菊石,壳内卷,盘状,腹部浑圆,壳面具分枝的横肋,菊石式逢合线。
晚侏罗世。
无图Aneeocras (松旋菊石) 壳外卷,壳体旋转松,扁平呈盘状,脐大并较浅,横肋微向后斜伸,缝合线为无棱菊石型。
中泥盆世。
Redlichia Cossman,1902(莱德利基虫)头鞍长,锥形,具2—3对鞍沟;眼叶长,新月形,靠近头鞍,内边缘极窄。
面线前支与中轴成45°—90°夹角。
胸节多,尾板极小(图7-3,1)。
亚洲、大洋洲、北非洲。
早寒武世。
Dorypyge Dames,1883(叉尾虫)头鞍大,强烈上凸呈卵形或两侧平行,前侧具一对前坑,无内边缘,外边缘极窄,具颈刺,固定颊窄。
尾轴高凸,两侧近平行,后端圆滑,肋部肋沟显著,间肋沟微弱。
边缘不甚清楚,有6对尾刺,其中第5对最长;第6对最短。
壳面具小瘤点(图7-3,3)。
亚洲、欧洲、大洋洲。
中寒武世。
Drepanura Bergeron,1899(蝙蝠虫)头盖梯形,头鞍后部宽大,前部较窄,前端截切,前边缘极窄。
眼叶小,位于头鞍相对位置的前部,并十分靠近头鞍,后侧翼成宽大的三角形。
尾轴窄而短,末端变尖,尾部具一对强大的前肋刺,其间为锯齿状的次生刺(图7-3,4)。
东亚。
晚寒武世早期。
Eoisotelus Wang 1938(古等称虫)头鞍倒梨形,前部最宽,伸达前缘,眼叶间最窄。
背沟宽而深。
眼叶小,位于头鞍相对位置的后部。
固定颊窄。
面线前支在头鞍的前下方相遇。
尾甲中轴狭长,背沟深而宽;肋部光滑,具下凹的边缘(图7-3,10)。
华北及东北南部。
早奥陶世。
Nankinolithus Lu ,1954(南京三瘤虫) 头甲强烈凸起,头鞍棒状,前部极凸,形成一个明显的假前叶节,具三对鞍沟,后两对较明显。
颊叶无侧眼粒和眼脊,饰边分为一个凹陷的内边缘和一个略为凸起的颊边缘,内边缘有3行小陷孔分布在放射形陷坑之内,颊边缘的前部有放射状排列的小陷孔,侧部小陷孔排列不规则。
尾甲横三角形,中轴狭,分节明显;肋叶有3对深的肋沟(图7-3,7)。
我国南方。
晚奥陶世。
Coronocephalus Grabau ,1924(王冠虫) 头鞍前宽后窄,成棒状,后面狭窄部分被3条深而宽的横沟穿过。
前类面线,活动颊边缘上有9个齿状瘤,头甲具粗瘤。
尾甲长三角形。
中轴窄,平凸,向后逐渐变窄,分为35—45节。
肋部分节较少,由14—15个简单的无沟的肋节组成。
背沟与间沟窄而深(图7-3,6)。
我国南方。
中志留世。
Damesella Walcott ,1905(德氏虫) 头甲横宽,头鞍长,向前收缩,鞍沟短。
无内边缘,外边缘宽,略上凸;眼叶中等大小,固定颊宽。
尾轴逐渐向后收缩,末端浑圆,肋沟较间肋沟宽而深。
边缘窄不显著,具长短不同的尾刺6—7对。
壳面具瘤点(图7-3,8)。
东亚。
中寒武世晚期。
Ductina (沟通虫)头部半园形,头鞍光滑,前部宽于后部,背沟微弱,往前扩展,形成头鞍前侧反曲翼,颊环与颈环微现,仅在侧部见一小凹坑,后边缘窄,无眼,胸部11节,尾部近半圆形,中轴分节不清,肋部光滑,仅在前部微现肋节,中泥盆统,广西南丹。
腕足动物门Lingula Bruguiere ,1792(舌形贝) 壳薄,几丁磷灰质,长卵形,后缘钝尖。
两瓣近相等,腹瓣稍大,前缘略平直,其中部常略向前突出,腹瓣茎沟明显(图8-3,1)。
寒武纪至现代。
Sinorthis Wang ,1955(中国正形贝) 无疹壳;贝体小,方圆形,平凸至微凹凸,背壳具中槽;铰合线直,稍短于壳的最大宽度;腹基面较高,面平,三角孔洞开;背基面窄,主突起发育。
具铰牙,牙板强,腕基发育;肌痕明显。
放射线简单,有少数插入的放射线(图8-3,3)。
早奥陶世。
Yangtzeella Kolarova ,1925(扬子贝) 壳横方形,铰合线直,略短于壳宽;双凸,背壳凸度较强,腹中槽、背中褶显著;壳面光滑;腹基面高于背基面,三角孔洞开;腹壳内具匙形台(图8-3,5)。
早奥陶世。
Dictyoclostus Muir-Wood ,1930(网格长身贝) 壳大,圆方形,凹凸,腹壳高凸,前方急剧膝折,造成深阔的体腔。
铰合线直长,主端钝方,形成耳翼;壳面放射线密布,后部有同心皱,两者相交成网格状;腹壳有稀疏的壳刺(图8-3,4)。
石炭纪至二叠纪。
Cyrtospirifer Nalivkin ,1918(弓石燕) 壳中等大小,双凸,横长方形,铰合线等于或稍大于壳宽。
基面宽广,斜倾型。
中槽、中褶纵贯全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