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

合集下载

多发性硬化症的早期症状

多发性硬化症的早期症状

多发性硬化症的早期症状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简称M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早期症状可能会被人们忽略或误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多发性硬化症的早期症状,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这种疾病。

1. 多发性硬化症简介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攻击身体自身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疾病。

其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被认为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该疾病主要影响脊髓、大脑皮质和视神经等部位,导致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异常。

2. 早期隐匿的多发性硬化症征兆多发性硬化症的早期征兆通常比较隐匿,并且因人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早期表现:2.1 疲劳许多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在疾病早期会经历严重的疲劳感,即使在休息后也很难缓解。

这种疲劳感不同于平常的困倦,而是一种持续且无法通过休息来改善的体力或精神上的疲乏。

2.2 运动协调问题多发性硬化症可能导致运动协调能力下降。

患者可能经常失去平衡、手部不稳以及走路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可以表现为频繁摔倒、困难地完成日常活动,甚至造成肌肉萎缩。

2.3 视力问题多发性硬化症可影响视觉系统,导致双眼模糊、眼球运动异常及视野缺失等视觉问题。

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色彩辨认困难、视野模糊或黑暗区域出现等。

2.4 感觉异常在多发性硬化症早期阶段,患者常常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和针刺感等。

这些异常感觉通常呈现于身体的一个或多个部位,如四肢、躯干或面部。

2.5 言语和记忆问题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人在早期可能会经历言语和记忆问题。

他们可能会遗忘简单的事情、忘记约定的时间,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感到困惑或容易迷失词汇。

3. 早期症状可能被误解多发性硬化症早期症状往往模糊,并且可以与其他疾病混淆。

许多患者误将这些早期表现归因于其他原因,比如工作压力、环境因素或年龄增长等。

这种误解导致了延误诊断和治疗。

4. 寻求正确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如果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或多种早期征兆,建议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MS医学的名词解释

MS医学的名词解释

MS医学的名词解释导言: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复杂性极高的学科,其中涵盖了大量专有名词和术语。

本文将以解释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简称MS)医学名词为主题,帮助读者理解和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

一、多发性硬化(MS)多发性硬化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神经髓鞘受损。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免疫系统的攻击及炎症反应引起。

它可以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疲劳等。

尽管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尚不明确,但遗传、环境和免疫系统等因素被认为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

二、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疾病的一种天然防御系统,主要由白细胞和抗体等组成。

它能够识别和抵抗体内外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或肿瘤细胞。

然而,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中,免疫系统出现了失调,攻击自身的神经组织,导致疾病的发展。

三、神经髓鞘神经髓鞘是由富含脂质的细胞膜层包裹的神经纤维。

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类似于电线外面的绝缘层。

然而,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中,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神经髓鞘逐渐受损,使神经信号传导受阻。

四、症状多发性硬化的症状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包括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疲劳、抑郁等。

运动障碍可能表现为肢体无力、坐立不稳、行走困难等。

感觉异常则包括麻木、刺痛、触觉减退等。

疲劳是多发性硬化患者最常见和显著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抑郁也常伴随多发性硬化,使患者情绪低落、焦虑和易怒。

五、诊断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医生通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等综合信息进行判断。

其中辅助检查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脑脊液检查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等。

MRI是最常用的辅助诊断工具,可以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和损伤情况。

而脑脊液检查则通过检查脑脊液中的特定蛋白质来判断是否存在多发性硬化。

六、治疗目前,多发性硬化尚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康复措施来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缓解疲劳、控制疼痛和减轻肌肉痉挛的药物。

多发性硬化临床分型、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目标

多发性硬化临床分型、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目标

多发性硬化临床分型、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目标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病变具有时间多发与空间多发的特征。

疾病分型结合临床表现,残疾进展及 MRI 影像特征将 MS 临床病程分型如下。

1. 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指患者首次出现 CNS 炎性脱髓鞘事件,引起的相关症状和客观体征至少持续 24 h,且为单相临床病程,类似于 MS 的 1 次典型临床发作,为单时相临床病程,需排除其他原因如发热或感染事件。

2. 复发缓解型 MS(RRMS)病程表现为明显的复发和缓解过程,每次发作后不留或仅留下轻微症状。

80%-85% 的 MS 患者疾病初期表现为本类型。

3. 继发进展型 MS(SPMS)约50% 的 RRMS 患者在患病 10~15 年后疾病不再或仅有少数复发,残疾功能障碍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过程。

RRMS 向 SPMS 的转化往往是缓慢渐进的。

4、原发进展型 MS(PPMS)10%-15% 的MS残疾功能障碍与临床复发无关,呈缓慢进行性加重,病程大于1年。

诊断MS 的诊断遵循 2017 版 McDonald 诊断标准。

治疗1. 治疗原则MS 一经明确诊断,应尽早开始 DMT 并长期维持治疗,推荐患者共同参与制定治疗决策,设立明确的治疗目标及随访计划,定期评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达到治疗目标。

2. 治疗目标全面控制疾病炎症活动、延缓残疾进展、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修复,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国际上主要通过临床、影像、生物标志物 3 个维度定期监测评估,实现疾病无活动证据(NEDA),主要指标包括:临床复发(年复发率)、CDP(EDSS 评分)、MRI(新增 T2、钆增强或扩大 T2 病变)、脑容积变化减少每年 < 0.4%,此外神经丝轻链、认知功能评估(符号数字模拟试验)等指标也在逐渐成为可能的观察指标。

3. 具体治疗方法(1)急性期治疗MS 的急性期治疗以减轻恶化期症状、缩短病程、改善残疾程度和防治并发症为主要目标。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

鉴别诊断Ⅲ 鉴别诊断Ⅲ
脑白质营养不良
是指遗传因素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发 育异常的疾病,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 育异常的疾病,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 起病隐袭,进行性加重,无缓解复发, 起病隐袭,进行性加重,无缓解复发, MRI示病灶对称。 示病灶对称。 示病灶对称
双侧枕叶白质呈对称性T 像高信号;பைடு நூலகம்像呈略低信号。 双侧枕叶白质呈对称性 2像高信号;T1像呈略低信号。
鉴别诊断Ⅳ 鉴别诊断Ⅳ
脊髓肿瘤
慢性起病,症状进行性加重,腰穿奎氏 慢性起病,症状进行性加重, 试验常不通畅, 蛋白明显升高, 试验常不通畅,CSF蛋白明显升高, 蛋白明显升高 MRI可显示病变有占位效应。 可显示病变有占位效应。 可显示病变有占位效应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根治多发性硬化的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根治多发性硬化的措施 ,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急性期炎性脱 髓鞘病变的进展, 髓鞘病变的进展 , 避免可能促使复发 的因素, 尽可能减少复发次数。 的因素 , 尽可能减少复发次数 。 晚期 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 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 , 减轻神经功能 障碍。 障碍。
辅助检查Ⅰ 辅助检查Ⅰ
1. 影像学检查
早年曾用的影像学技术有:气脑造影术( 早年曾用的影像学技术有:气脑造影术(只能看 到脑室扩大和皮层萎缩),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 到脑室扩大和皮层萎缩),脊髓造影(于急性期 可见有脊髓膨大),同位素脑扫描( ),同位素脑扫描 可见有脊髓膨大),同位素脑扫描(可见放射性 同位素浓集区)。 同位素浓集区)。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多发性硬化患者常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发性硬化患者常 规CT扫描多正常,对比增强扫描阳效率较高。对 扫描多正常,对比增强扫描阳效率较高。 扫描多正常 视神经、脑干和脊髓的病灶敏感性不高。 视神经、脑干和脊髓的病灶敏感性不高。 磁共振成像( ):MRI是检测多发性硬化最 磁共振成像(MRI): ): 是检测多发性硬化最 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优于CT。 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优于 。特征性表现为白 质内多发长T 异常信号。 质内多发长 1、长T2异常信号。

多发性硬化-PPT课件

多发性硬化-PPT课件
低发病风险。
06 结论
对多发性硬化的理解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大脑和脊 髓的神经纤维。
该疾病通常在成年早期发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视力丧失、肌肉 无力、平衡失调等。
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遗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都与其发病有 关。
描述
多发性硬化以时间和空间的多发性为 特征,即病变部位在时间和空间上呈 现多发性,导致神经传导的异常,从 而引起各种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
特性
特性一
特性三
多发性硬化通常在青壮年时期发病, 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 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特性二
多发性硬化的症状多样,包括视力障碍、 肌肉无力、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等,这些 症状在病程中会反复发作和缓解。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一
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免 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导致自身免 疫反应攻击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
造成神经传导的异常。
发病机制二
遗传因素在多发性硬化的发病中也 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基因突变与多 发性硬化的发病风险相关联。
发病机制三
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吸烟、缺乏 维生素D等也被认为与多发性硬化 的发病有关。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 眠和休息,避免疲劳和过度紧张。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劳累、感染、情绪波动等诱 发因素,以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和复查,以便及时 发现和处理疾病的复发和进展情况。
05 多发性硬化的预防和预后
预防方法
01
02
03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疲劳、感染、情 绪压力等诱发因素,以降 低多发性硬化的发病风险。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简称MS)是一种神经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称之为多发性硬化。

这是一种常见的、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疾病,主要影响大脑和脊髓。

多发性硬化症主要通过炎症和脱髓鞘来损害神经细胞。

由于神经细胞的脱髓鞘,多发性硬化会导致不同部位的神经传导障碍。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相对较为复杂的疾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然而,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一些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的因素。

其中,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被认为是导致多发性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疫系统的异常导致免疫细胞攻击和破坏脑部和脊髓中的脱髓鞘神经纤维。

多发性硬化的发病和发展与遗传、感染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多发性硬化的症状多种多样,因此对于其准确的诊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早期多发性硬化可能表现为感觉和运动障碍、疲劳、视力障碍、协调和平衡问题等。

病情的进展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症状,如肌无力、病理性走位、认知障碍等。

尽管多发性硬化无法治愈,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综合的康复措施,可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旨在减轻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并预防复发。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职业疗法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能力。

此外,患者们通常还需要进行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以及改善饮食和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多发性硬化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教育和信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了解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并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社会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关爱和理解也非常重要。

创造一个支持和包容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挑战,提供额外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多发性硬化是一种神经系统病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炎症和脱髓鞘来损害神经细胞,并引起各种症状。

虽然多发性硬化无法治愈,但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综合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标准

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标准

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标准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诊断依赖于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感觉异常、视力障碍、肌肉无力、共济失调、疲劳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需要符合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例如在不同时间出现的多个症状,或者同一时间出现的多个症状。

2. 神经影像学检查,脑部和脊髓的磁共振成像(MRI)是多发性硬化诊断的重要手段。

在影像学上,多发性硬化患者常常出现多发性脱髓鞘病变,这些病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广泛,有助于支持多发性硬化的诊断。

3. 脑脊液检测,脑脊液检测对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脊液中可出现特异性的蛋白质和细胞改变,例如蛋白质的增加和淋巴细胞的增多。

4. 排除其他疾病,多发性硬化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例如颅内占位性病变、脊髓炎症性疾病等。

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可以排除这些疾病,从而确保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准确性。

总的来说,多发性硬化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同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详细询问症状和体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标准,从而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多发性硬化PPT演示课件

多发性硬化PPT演示课件

心理辅导支持重要性
缓解心理压力
多发性硬化患者常常面临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心理辅 导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健 康水平。
增强自信心
通过心理辅导,患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和 自我调节能力,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挑战。
促进康复效果
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和社会适应能力。
多发性硬化
汇报人:XXX
2024-01-11
CONTENTS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康复锻炼与心理辅导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 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以病灶部位的多发和病程的反复 发作为特征。
个体差异大
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差 异较大,部分患者病情进 展迅速,预后较差。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早期诊断技术的改进
新药研发与应用
随着影像学和实验室技术的不断发展,未 来有望实现多发性硬化的早期诊断和精准 治疗。
针对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研发具有神 经保护和修复作用的新药是未来发展的重 要方向。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探索
多学科协作与综合管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基因型和生物标志物等 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 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加强神经科、风湿免疫科、康复科等多学 科之间的协作,实现多发性硬化的综合管 理和全面治疗。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非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饮食调整
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言语疗法 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 高生活质量。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简称M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髓鞘遭受破坏。

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1.免疫抑制剂:对于初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PPMS)、次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SPMS)和复发缓解性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治疗方案中通常包括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Ocrelizumab)和纳利鲁魏(Natalizumab)等。

2.类固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可用于减轻急性发作时的炎症反应。

3.趋化因子抑制剂:包括法甲酰胺(Fingolimod)和女性酿酵向日葵油酸(Dimethyl fumarate)等,可以减少免疫细胞的转移,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物理疗法1.康复训练:对于MS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肌肉力量、平衡力和协调能力,从而减轻症状。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按摩、伸展、热疗和冷疗等,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口服药物1.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减少神经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

2.纳豆激酶(Nattokinase):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栓塞的风险。

补充治疗1.饮食改变:一些研究表明,富含益生菌的饮食可以改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症状。

同时,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也是重要的。

2.中草药:有些中草药被认为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症状。

不过在使用中草药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结语综上所述,多发性硬化的治疗需要结合多种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

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
影像学检查
通过MRI、CT等影像学手段,观察脑部和脊髓的病变情况,确定病灶位置和数量。
确诊与鉴别诊断
确诊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确诊多发性硬 化。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如脊髓炎、脑梗塞、神经根病变等,以避免误诊和漏 诊。
2023
PART 04
脑脊液检查
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细胞数量等指标,有助于 诊断多发性硬化。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增高和白细胞增多是 常见的表现。
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如抗核抗体、抗髓鞘碱性蛋白抗体等, 有助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但血清学检查的阳性率不高,需 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影像学诊断标准
MRI检查
临床表现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视力障碍、 平衡障碍、言语不清等。
分类
根据病程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多发性硬化可分为缓解-复发型、原发进展型和继 发进展型。
2023
PART 02
诊断标准
REPORTING
临床诊断标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症状反复发作
多发性硬化患者会出现反复发 作的神经功能异常症状,如视 力模糊、肢体无力、感觉异常
特点
多发性硬化的特点是反复发作, 每次发作后会有部分神经功能的 恢复,但也会遗留一些不可逆的 损害。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 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 免疫异常等)有关。
发病机制
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免疫系 统的异常激活,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髓 鞘的损伤和脱失。
临床表现与分类
早期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症状、减 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 预后。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

MR表现
➢ 大小不一类圆形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冠状 位病灶呈条状垂直于侧脑室(“直角脱髓鞘征”);胼胝 体常受累(矢状面多见萎缩)。
➢ 脑干者常呈斑点或小片状。 ➢ 脊髓者呈长条形,与脊髓长轴相平行,病灶常位于脊髓侧
后部,矢状面宽度不超过脊髓横径1/2,长径不超过两个 椎体。 ➢ 视神经病变可见视神经增粗、信号异常。 ➢ 脑萎缩:疾病不同阶段脑组织萎缩结构不同,评估主要皮 质结构的萎缩有助于解释选择性认知领域或特定疾病相关 症状的缺陷
多发性硬化
概述(MS)
➢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 MS )中枢神经系统最常 见炎性脱髓鞘疾病。西方流行,临床上以中枢神经系统病灶的多 发性及病程上的缓解一复发为特点。 ➢临床特点:病变发生时间的多发性和病变空间的多灶性。 ➢多因素致病:自身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概述
➢ 时间多发标准: (1)与基线MRI比较,在随访中出现1个以上新的T2或增 强病灶,对随访时间无特殊要求;(2)在任何时间同时 存在强化和非强化病灶。
鉴别诊断-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ADEM)
➢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单相病程 ➢ 病前1-2周常有传染病、预防接种或呼吸道感染史 ➢ 静脉周围出现炎性脱髓鞘,散布于大脑、小脑、脑干及脊髓的灰质和白质,
女性,11岁,前驱感染史,甲型流感病原体IgM抗体(+)
鉴别诊断-视神经脊髓炎(NMO)
➢ 必要条件包括视神经炎和急性脊髓炎,支持条件为≥3个 椎体节段的连续长脊髓病灶、脑部MRI不符合MS诊断标 准和血清AQP4抗体阳性。
➢ 脑部病变好发部分:皮层下白质、导水管、脑室周围、脑 干与下丘脑。
➢ 诊断需满足所有绝对条件和2个支持条件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主要临床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散在分布的多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

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近几年的研究提出了自身免疫、病毒感染、遗传倾向、环境因素及个体易感因素综合作用的多因素病因学说。

病毒感染及分子模拟学说研究发现,本病最初发病或以后的复发.常有一次急性感染。

多发性硬化患者不仅麻疹病毒抗体效价增高,其他多种病毒抗体效价也增高。

感染的病毒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CNS)髓鞘蛋白或少突胶质细胞存在共同抗原,即病毒氨基酸序列与MBP等神经髓鞘组分的某段多肽氨基酸序列相同或极为相近,推测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激活并生成病毒抗体,可与神经髓鞘多肽片段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脱髓鞘病变。

自身免疫学说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y encephalomyelitis,EAE),其免疫发病机制和病损与MS相似,如针对自身髓鞘碱性蛋白(meyelin basic protine,MBP)髓鞘碱性蛋白(meyelin basic protein,MBP)产生的免疫攻击,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白质髓鞘的脱失,出现各种神经功能的障碍。

同时临床上应用免疫抑制药或免疫调节药物对MS治疗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从而提示MS也可能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

遗传学说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病人约10%有家族史,患者第l代亲属中多发性硬化发病几率较普通人群增高5~15倍;单卵双胞胎中,患病几率可达50%。

地理环境流行病资料表明,接近地球两极地带,特别是北半球北部高纬度地带的国家,本病发病率较高。

MS高危地区包括美国北部、加拿大、冰岛、英国、北欧、澳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南部,患病率为40/10万或更高。

什么是多发性硬化

什么是多发性硬化

什么是多发性硬化简介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简称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它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炎症和脱髓鞘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多种症状。

病因多发性硬化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和环境因素有关。

1.遗传:多发性硬化在家族中有一定遗传倾向,若亲属患有多发性硬化,个体罹患风险会增加。

2.免疫系统异常:多发性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组织。

在多发性硬化中,免疫系统攻击脑脊髓的神经髓鞘,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受损。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多发性硬化的触发因素之一。

例如,低维生素D水平、吸烟、感染以及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增加罹患多发性硬化的风险。

症状多发性硬化的症状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见症状包括:1.运动障碍:包括行走困难、肌力减退、肢体痉挛等。

2.感觉异常:如疼痛、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

3.视力问题:可能出现双眼视力模糊、视觉障碍或失明等症状。

4.平衡和协调问题:可导致失衡、手脚不灵活等。

5.疲劳:患者可能经常感到疲惫不堪。

6.肌无力:可能导致肌肉无力、无力的手臂或腿。

7.言语和吞咽困难:可能出现言语困难或吞咽困难。

诊断多发性硬化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症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多发性硬化的症状通常是反复发作的,并且可能出现于不同的神经系统部位。

2.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包括感觉、运动、平衡和协调能力等方面。

3.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并检测是否存在脱髓鞘带有特异性的抗体。

4.MRI扫描: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可以观察脑脊髓的异常信号,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减轻发作频率和延缓疾病进展为目标。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1.免疫调节药物:如干扰素、甲基泼尼松龙等,用于减轻炎症反应和控制免疫系统的攻击性反应。

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特征与管理

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特征与管理

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特征与管理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简称 MS)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影响大脑、脊髓和视神经。

它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多种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了解其临床特征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特征多种多样,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常见的症状包括视力问题,如视力模糊、复视甚至失明,这通常是由于视神经受损引起的。

患者可能会感到肢体无力,尤其是单侧肢体,表现为行走困难、容易跌倒或者无法完成精细动作。

感觉异常也是多发性硬化症的常见症状之一,例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这些感觉异常可能会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此外,平衡和协调能力障碍也较为常见,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不稳、头晕等症状。

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尿失禁、便秘或腹泻。

认知和情绪问题也不容忽视,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焦虑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可能会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存在,而且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因人而异。

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方法。

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

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帮助发现神经功能的异常。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多发性硬化症的重要工具,它能够显示大脑和脊髓中的病变部位和特征。

此外,脑脊液检查、诱发电位检查等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对于多发性硬化症的管理,治疗的目标是减少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疾病修正治疗药物(DMTs)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减少炎症反应,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

这些药物包括干扰素β、醋酸格拉替雷、特立氟胺等。

对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常被用于减轻炎症和缓解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肢体力量、平衡和协调能力,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运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的康复结局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是否采取科学、系统的康复治疗措施,这对 于减轻患者功能障碍程度,改善和提高患者残存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提示预后良好的因素包括女性、40岁以前发病、临床表现视觉或体感障碍等;出现椎体系或 小脑功能障碍提示预后较差。约半数患者发病10年后遗留轻度或中度功能障碍,病后存活期 可长达20~30年,但少数可于数年内死亡。
第四节 多发性硬化的康复治疗
14.认知障碍的处理 MS患者多表现在记忆力、注意力、概念理 解、执行能力、信息处理速度和空间技能等方面 障碍,而整体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相对保存。 康复治疗的主导思想是:代偿、代替和直接 训练。
15.情感精神障碍的处理 1)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第五节 多发性硬化的康复结局
1.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发病,临床表现复杂。
康复角度
原发症状 继发症状
第二节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
原发症状: ①运动障碍:多为不完全单瘫、偏瘫、截瘫或四肢瘫,以中枢性瘫痪多见,晚期可出现假性球麻痹。 ②感觉异常:如针刺感,烧灼感,触电感,麻木感,疼痛等。 ③眼部症状:常为急性视神经炎的表现如视力下降;也可出现眼肌麻痹及复视;另外,眼球震颤也
第四节 多发性硬化的康复治疗
4.疲劳的处理 常表现为缺乏活力,精力不充沛;易疲劳性;不可抗拒的睡眠等。 1)保证患者的睡眠; 2)冷疗法 ; 3)药物治疗。 5.震颤和共济失调的处理
辅助具的使抗用重能力改姿善势因和震刺颤激和近共端济肌失肉调收造缩成的的方不法便;。
运 通过增加感觉信息而促进活动的稳定性;
第二节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
1.
3.1次发作,有2个或2个以上病灶证据,再附加下列条件之一:①MRI证实病灶在时间上
的多发性;②有2次临床发作。

多发硬化性病例讨论课件

多发硬化性病例讨论课件
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康复治 疗
康复治疗是多发性硬化症的重要辅助 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物理疗法、职业 疗法、语言疗法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 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 保持耐心和积极配合,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
04
多发硬化性病例的预防与护理
自我管理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包括病情监测、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 等,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寻求帮助
鼓励患者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并发症和紧急情 况。
05
多发硬化性病例的最新研究进展
科研成果
总结词
科研成果是推动多发硬化性病例研究的重要动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详细描述
炎症反应可导致血脑屏障的破 坏,使免疫细胞进入中枢神经 系统,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对神经元的损伤和脱 髓鞘病变具有促进作用,导致 神经传导的异常。
免疫机制
MS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涉 及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异常激活。
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与髓鞘抗原结 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一步加重炎症 反应和神经损伤。
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并密切监测药物副作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是多发性硬化症的重要治疗方 法之一,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来减
轻炎症反应和减缓疾病进展。
常用的免疫疗法包括注射免疫球蛋白、 免疫疗法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 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目前,针对多发硬化性病例的临床试验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涉及的药物和方法多种多样。这些试验 不仅有助于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还有助于了解不同患者的反应差异,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性。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
复发缓解型:最常见,约2/3患者早期出现多次复发和缓解,
每次持续24小时以上,然后症状缓解,缓解时间长短不一, 在两次复发间病情稳定
原发进展型:约占10%,国内少见,男性多,起病年龄偏
大,无复发缓解特征,首次发作后就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病程
进展复发型:少见,合并复发缓解且呈慢性进行性病程,
预后较差
一个半综合征(one and a half syndrome):一侧脑桥被盖部受损。 该侧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或副外展神经核受损,因病变同时 累及对侧已交叉的支配同侧动眼神经核的内侧纵束,因此出 现同侧眼球不能内收,仅对侧眼球可以外展
.
27
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体征
4、脑干功能障碍
面神经麻痹 前庭神经 后组脑神经 年轻人发生短暂性面部感觉缺失或三叉神经痛常提示
感觉异常(麻刺感、针刺感、烧灼痛)、感觉减退(麻木 或无感觉),也可有深感觉障碍和Romberg征。感觉症状通常 在肢体、躯干、头部的一个局部区域开始,在几小时至几天 内扩展到同侧或对侧区域 Lhermitte征:颈部过度前屈时,自颈部出现一种异常针刺感 沿脊柱向下放散至大腿或足部,为颈髓受累的征象
可产生单个或多个病灶,在MRI上呈对比增强
某些畸形,如Chiari畸形可有小脑共济失调、眼震等
颈椎病脊髓型:与MS脊髓型均表现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伴后
索损害,鉴别有赖于脊髓MRI.
变性疾病: 脊髓小脑变性、运动神经元病、遗传性共济失调
15岁以后从MS高发病区移民到低发病区的人群发病率仍高, 如15岁以前移居则发病率可降低。由此提示,15岁以前与某
种环境因素接触可能在M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4
流行病学
3.某些民族如爱斯基摩人、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非洲 的班图人、吉普赛人无MS发病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 临床分型
原収进展型MS(Prim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 PPMS),MS的少见病程类型,约10~15%MS患者最初即表现 为本类型,临床没有缓解复収过程,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幵 且病程大于一年。 进展复収型MS(Progressive 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 PRMS),MS的少见病程类型,约5~10%MS患者表现为本类型, 疾病始终呈缓慢进行性加重,病程中有少数缓解复収过程。
多发性硬化 临床表现
3 . 眼球震颤与眼肌麻痹 约半数患者有眼球震颤,以水 平性最多见,亦有水平加垂直、水平加旋转及垂直加旋 转等。约1/3患者有眼肌麻痹。最常见者为核间性眼肌 麻痹,为内侧纵束受累所致。 多表现为双侧,复视是 其常见主诉。若遇患者同时存在核间性眼肌麻痹和眼球 震颤,则应高度怀疑患有MS的可能。
多发性硬化 临床表现
6 . 其他颅神经受损体征 面神经麻痹(多为中枢性),耳聋、 耳鸣、幻听(迷路联系受损),眩晕和呕吐(前庭联系受损), 咬肌无力等,病变多在脑桥。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病 变在延髓;小脑病变亦可引起咽喉部肌肉共济失调而致 构音和吞咽障碍。另外,较少见的症状还有舌肌瘫痪、 三叉神经痛或面部感觉缺失。 7 . 其他症状可有精神障碍,如抑郁、易怒、脾气暴躁、 或淡漠、嗜睡、反应迟钝、猜疑、迫害妄想等,较少见 的有欣快、兴奋等。脊髓受累时可发生膀胱直肠功能障 碍,如尿流不畅、尿急、尿频和尿失禁等,尿潴留较少 见。自主神经受累,可出现性功能障碍、半身多汗和流 涎等。
多发性硬化 诊断标准
Poser 诊断标准(1983) Poser 诊断标准将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分为 4 种情 况,分别为临床确定、实验室确定、临床可能、实验室可能,同时引 入了诱发电位、脑脊液免疫学指标作为重要的诊断依据,应用十分广 泛。 McDonald 诊断标准(2001)该项诊断标准分为确诊多发性硬化(完全符 合标准,其他疾病不能更好的解释临床表现)、可能多发性硬化(不完 全符合标准,临床表现怀疑多发性硬化)及非多发性硬化(在随访和评 价过程中发现其他能更好解释临床表现的疾病诊断)。其特点是突出了 MRI 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作用,特别是 MRI 病灶在时间及空间上的 多发性。 McDonald 诊断标准(2005) 该项标准对2001 年颁布的 McDonald 标准进 行了修订:首先,对MRI所显示的脊髓病灶和天幕下病灶视为具有同 等诊断价值的证据,1 个脊髓强化病灶等同于 1 个脑组织强化病灶,1 个脊髓 T2WI 病灶可代替 1 个脑组织病灶;其次,对于 MRI 时间多发 性的证据,为临床发 作 30 d 后 出 现 新 的 T2WI 病 灶;其 三,病 灶 大 小须 > 3 mm;最后,脑脊液指标阳性不再作为原发进展型多发性 硬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多发性硬化ppt课件【20页】

多发性硬化ppt课件【20页】
19
谢谢观赏
20
范畴,有强调脾虚有强调肾虚的,本病以肌肉无力为主症,而《素问 痿论》有云: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因此多 发性硬化的中医病机是五脏失衡核心在肾,肾虚髓亏为本。
法:治痿独取阳明,益髓填精,补益肝肾。 方:针灸同用。 穴:百会、印堂、风池、率谷、头临泣、曲池、手三里、外关、合
谷、颈胸夹脊、髀关、伏兔、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风市、丰隆、 腰夹脊等。
7 其他症状
5
多发性硬化
(1)肢体无力,大约50%的患者首发症状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肢体无力, 运动障碍下肢比上肢明显,可为偏瘫、截瘫或四肢瘫。 (2)感觉障碍:浅感觉障碍表现为肢体、躯干、或面部针刺样麻木感、 异常的肢体发冷、蚁走感、瘙痒感以及尖锐、烧灼样样疼痛及定位不明确 的感觉异常。 (3)眼部症状:急性视神经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多为急性起病的单眼视 力下降。也可双眼受累,眼底检查时可见视乳头水肿或正常,以后出现视 神经萎缩。
肌张力的分级: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
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 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 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 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 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 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 不能活动
7
体格检查
视神经检查
8
体格检查
肌力的分级: 0 级 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
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 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
能带动关节活动 Ⅱ级 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

多发性硬化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多发性硬化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多发性硬化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多发性硬化病是一种具有多样性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极易被误诊、漏诊或误认为其他疾病,临床症状如下。

1. 视力障碍51%的多发性硬化病患者初发病症是一侧或双侧视力下降或失明,即视神经炎。

视觉缺损的出现是因为视神经被炎症损伤或视神经周围的神经纤维受累引起。

2. 运动障碍很多多发性硬化病患者出现手脚无力、肌肉僵硬、运动控制不适、步态困难等症状。

这些运动障碍表现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肌无力、肌肉痉挛、震颤、失调、共济失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感觉障碍多发性硬化病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例如感觉麻木、刺痛、痛觉过敏等。

感觉障碍可能是因为脊髓或大脑皮层边缘区出现了病变。

4. 特征性红斑性肢端病变特征性红斑性肢端病变是多发性硬化病独具特色的表现。

该病变主要出现在四肢的末梢部位,通常表现为暴露部位出现的舞蹈蚊子咬痕状的皮疹。

这种病变是由于脊髓脑干上的部位发生了损伤。

治疗方法目前,多发性硬化病还没有真正的治愈方法。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药物的使用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

1. 光子制剂多发性硬化病患者的获益非常显著,是治疗该病的一项重要药物。

这种制剂的治疗方式是在患者体内注射抗体。

抗体会在体内外周血中寻找分泌大量炎症细胞的部位,同时捕获这些细胞并加以消灭。

2. 免疫抑制剂许多多发性硬化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自身免疫攻击神经髓鞘。

一些免疫抑制剂能够减少免疫系统的活性,有一定的疗效。

3. 神经营养剂神经营养剂包括维生素B12和叶酸等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结构和活力。

这些营养剂可以缓解多发性硬化病的症状。

4.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运动疗法、按摩和物理治疗等方式。

这些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和肌肉僵硬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多发性硬化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确诊难度较大,治疗方法并不能真正治愈病情,但药物和物理疗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建议患者密切关注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性硬化概述:概述: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遗传易感个体与环境因素作用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MS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最常见最主要的疾病。

多发性硬化作为独立的疾病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因其有较高的发病率、慢性病程和青壮年易患而备受重视。

其临床特征为发作性视神经、脊髓和脑部的局灶性障碍。

这些神经障碍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复发。

因病变累及的部位和髓鞘脱失灶的范围不同而临床表现多样。

总而言之,侵犯中枢神经从而引起复杂的症状和体征是MS的特点。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发病率较高,呈慢性病程和倾向于年轻人罹患,有报告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年轻的MS患者约有100万人。

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1.大样本(5305例肯定诊断的MS患者配对比较)研究,肯定了随纬度增加MS发病危险增高的实事,MS 有明显的流行特点,地域分布有差异,从赤道向南北半球延伸,离赤道越远发病率越高,南北半球皆然。

MS高危地区包括美国北部、加拿大、冰岛、英国、北欧、澳洲的塔斯马尼亚(Tasmania)岛和南新西兰,患病率为40/10万或更高。

赤道国家发病率小于1/10万,亚洲和非洲国家发病率较低,约为5/10万。

日本为1.4/10万,我国目前尚无MS流行病学资料,但40余年来MS病例报道愈见增多,专家倾向我国的MS并非少见,但我国仍属于低发病区,与日本相似。

2.移民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15岁以前从北欧移居南非的移民MS发病率低,15岁之后的移民仍保持出生地的高发病率,提示15岁前与某种外界环境因素接触可能在M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3.MS在儿童的发病率很低。

在所有MS病例中,发病于10岁以前者占0.3%~0.5%。

儿童期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的危险性增加。

30岁达到高峰,40岁是高发期,之后发病危险性显著下降,60岁以后发病率很低。

约2/3的MS患者在20~40岁发病,其余的多数发病于20岁以前,少数在晚年发病(50岁以后)。

4.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遗传因素对MS的易感性起作用,MS与6号染色体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位点相关,表达最强的是HLA-DR2。

某些民族如爱斯基摩人、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和非洲的班图人,以及吉普赛人不罹患MS。

5.尸解病理说明MS真实的发病率要比实际报道的高。

女性发病较男性高2~3倍,这种性别差别的意义尚不清楚。

6.诸多因素(外科手术、麻醉、家养宠物接触、牙内银汞合金填充物等)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但缺乏更进一步的证据。

病因:病因:在最初对MS的描述中将其病因归为汗腺的抑制。

当时对MS的病因有多种猜测。

许多早期的理论在现在看来是荒谬的。

虽然MS确切的病因尚不肯定,但已明确存在的大量流行病学资料与下列病因学的假说相吻合。

1.遗传因素已知MS具有家族倾向性。

约有15%的MS患者至少有一位亲属患病,在患者同胞中的复发率最高(5%)。

约20%的先证者有至少一位患病亲属,其中患者同胞的危险性最高。

2.感染与免疫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揭示了MS与一些环境因素的关系,说明在童年时所遭遇的某些环境因素,在经过数年的潜伏期后,或诱发发病或成为发病的原因。

近年来,越来越认为这一环境因素是一种感染,推测是病毒感染。

大量的间接事实支持这一观点。

已证明,MS患者针对病毒感染体产生了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改变。

然而,尽管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至今尚未从MS患者组织中分离出任何病毒(包括各种人类T淋巴细胞反转录病毒),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病毒感染MS动物实验模型。

但是,反转录病毒引起典型的热带痉挛性截瘫以及成功地用一种能够表达与碱性髓鞘蛋白结合的T-细胞受体的转基因鼠制成脱髓鞘疾病实验模型的事实,使人们将病毒感染作为MS的病因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如果病毒感染确是MS最初的致病原因,那么一些继发因素在后期的生活中一定发挥某种作用以激活神经系统病变或引起恶化。

最流行的观点认为这种继发机制是以攻击髓鞘的某些成分、严重时破坏包括轴突在内的所有神经纤维组织为特点的自身免疫反应。

有数种理论支持这一观点。

例如,发现MS病损与播散性脑脊髓炎病损特点大致雷同,而后者几乎肯定是迟发性过敏性自身免疫疾病(见下文);已在M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发现针对髓鞘蛋白,如碱性髓鞘蛋白(MBP)的特异抗体。

这些抗体在T细胞参与下,作用于MB和其他完整的髓鞘磷脂蛋白;这些抗体活性随疾病活动而增加。

另外,MBP与腮腺炎病毒抗体有交叉作用。

易感人群的病毒感染是MS最初过程,这一学说比慢病毒持续存在的理论更有说服力。

体液和细胞因子如何导致MS斑块还不清楚。

体液免疫参与的证据是在大多数患者CSF中存在寡克隆免疫球蛋白,后者是脑脊液中B-淋巴细胞的产物。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1.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反应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学说认为,患者感染的病毒可能与CNS髓鞘蛋白或少突胶质细胞存在共同抗原,即病毒氨基酸序列与MBP等神经髓鞘组分的某段多肽氨基酸序列相同或极为相近。

推测病毒感染后使体内T细胞激活并生成抗病毒抗体可与神经髓鞘多肽片段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脱髓鞘病变。

Johnson提出病毒感染所致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反应与CNS细胞异常表达自身抗原有关。

他发现几种不同的病毒(麻疹、风疹、水痘)能够导致T细胞针对碱性髓磷脂蛋白的自身免疫反应。

这意味着T细胞识别病毒和髓鞘上可识别的结构。

一旦在儿童期这一自身免疫反应被某种病毒所触发,以后可被任何一种常见的病毒再激活,这在较高的南北纬度区域更显著。

这种分子的相似性(病毒与CNS髓鞘或少突胶质细胞具有同样的抗原)是数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像风湿热和吉兰-巴雷综合征,在理论上备受重视。

支持MS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经典实验,是用髓鞘素抗原如髓鞘素碱性蛋白(MBP)免疫Lewis大鼠,可以造成MS的实验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 AE)。

而且,将E AE大鼠识别MBP多肽片段的致敏细胞系转输给正常大鼠也可引起E AE,证明MS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MS的组织损伤及神经系统症状被认为是直接针对髓鞘抗原的免疫反应所致。

病毒感染或其他刺激因子通过破坏血-脑屏障可促使T细胞和抗体进入CNS,导致细胞黏附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它们共同起到吸引其他免疫细胞的作用,分解细胞外基质以利于免疫细胞移行和激活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如MBP、髓鞘结合糖蛋白(MAG)、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和含脂质蛋白(PLP)、αB-晶体蛋白(αB-crystallin)、磷酸二酯酶及S-100。

这些靶抗原通过与抗原递呈细胞联结触发了可能有细胞因子、巨噬细胞和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反应,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1型(Th1)细胞因子如IL-2、IFN-γ可能与MS发病有关。

由于免疫攻击可使髓鞘剥脱,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导致神经症状。

2.遗传因素 MS遗传易感性可能由多数弱作用基因相互作用决定MS发病风险。

有关遗传学方面的资料主要来自对双胞胎的研究。

其中一份最细致的研究报道,在35对单卵双胎证实MS诊断的有12(34%)对,49对双卵双胎中仅有2对(4%)。

有两对临床正常的单卵双胎,MRI显示有病灶。

在有一个以上成员患病的家族中,未发现一定的遗传方式。

多数情况把某一种疾病在一家族中发病率高视为具有遗传性,但有时可能仅反映同一家族的数个成员,在同样的条件下暴露于某种共同的环境因素。

发现一些组织相关抗原(HLA)在MS患者中多见,这提示遗传因素在MS的致病作用。

关系较为密切的是6号染色体上的DR位点。

HLA抗原在MS时大量存在(HLA-DR2)以及少见的HLA-DR3、HLA-B7和HLA-A3被认为是MS易感基因的标志。

如一个体携带这些抗原之一,其MS的易患率增加3~5倍。

这些抗原已被证明与MS的发病有关,但其确切的作用尚了解甚少。

3.病理改变脑外观一般是正常的,但脊髓的表面可呈现不均匀。

脑和脊髓切面显现大量散在、轻度下陷、因髓鞘脱失而星粉红色的白质病灶。

病灶大小从1mm到数厘米不等;这些病灶基本位于脑和脊髓的白质,不超过脊神经和脑神经根的进入区。

因其具有明显的轮廓,法国病理学家称之为硬化斑。

病损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病变多位于脑室周围,特别是在脑室周围的室管膜下静脉走行处(主要靠近脑室体部和侧脑室角部)。

其他易受侵犯的结构为视神经和视交叉(但很少影响视束)、脊髓的软膜静脉与白质相邻处。

病损任意地分布于脑干、脊髓和小脑臂而不偏重于某一种纤维。

在脑皮质、中央核团和脊髓结构,病变破坏髓鞘但神经细胞则相对保留完好。

病灶组织学的表现形式取决于病变产生的时间。

相对新的病灶由许多位于静脉周围的灶性脱髓鞘区融合而成,病灶区髓鞘部分或全部破坏或脱失,而轴突相对保留。

有不同程度的少突胶质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反应(星形细胞)和血管周围、外膜旁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渗出。

后期,大量的小胶质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病灶内以及周围的星形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加。

另一方面,陈旧的病灶则由密集增厚的纤维胶质斑块组成,血管周围偶尔可见淋巴和巨噬细胞;这时轴突仍相对保留完好。

轴突的保留防止了沃勒变性。

未受损的轴突可产生部分髓鞘再生,这是造成影像学上脱髓鞘斑“阴影修补”的组织学原因。

在整个临床过程中可见形状、大小以及组织学改变新旧不同的各级病灶。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起病缓慢。

急性发病者较慢性发病预后好。

主要症状有视力障碍、运动和感觉障碍或颅神经受累等。

首发症状以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肢体疼痛、感觉异常、奇痒及无力为最多见。

痉挛性肢体瘫痪、小脑性共济失调、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膀胱功能障碍等。

脊髓损害以后柱及侧柱为常见,当累及颈段脊髓后柱时,患者屈颈时,在四肢或躯干出现刺痛或过电样感觉,称为Lhermitte征,对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并非特异性。

眼部首发视力下降者约占30%~43%,病程中出现视力障碍者为68.6%~73%,视神经受累占70%~84%。

病变多位于球后段视神经,其次为视交叉,故临床上单眼视力首先受累者较多,呈进行性视力减退或突然视力下降至无光感。

常见一过性复视,其特点是持续时间短、数小时或数日即可消失。

一般在1~2天内视力下降,一周后即可恢复,6~8周后部分或全部恢复。

眼底早期无异常,或视盘有轻度肿胀,随后视盘颞侧苍白或全萎缩,视盘苍白程度与视力减退不一定成比例。

视野检查有中心、旁中心或哑铃状暗点等。

由于视交叉、视束和视放射的受累可引起同侧或颞侧偏盲,但少见。

因病灶呈多发性,视野改变可极不规则。

色觉障碍以红绿色觉明显,色相排列检查法更易发现其异常。

有红绿色异常者,图形VEP潜伏期延长更严重,且恢复较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