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的环形山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https://img.taocdn.com/s3/m/1a049a0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d.png)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一、引言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月球地表上最显著的地貌特征之一,它们广泛分布于月球表面,数量众多,大小不一。
环形山是由撞击事件形成的大型陨石坑,它们不仅是探索月球历史和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环形山的定义和特征1. 环形山是什么?环形山是由撞击事件形成的大型陨石坑,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并被高峰和陡峭的壁垒所包围。
它们通常位于月球高地和低地交界处。
2. 环形山的大小环形山大小不一,从几公里到数百公里不等。
例如,最大的环形山——南极-艾托肯盆地直径为2500公里左右。
3. 环形山壁垒环形山壁垒通常非常陡峭,并且高达几千米。
这些壁垒由原岩层断裂和坍塌而成,并且通常具有许多小型撞击坑。
4. 环形山底部环形山底部通常是平坦的,被填充了大量的岩屑和尘埃。
有些环形山底部甚至覆盖了厚厚的玄武岩熔岩。
三、环形山的成因1. 撞击事件环形山是由撞击事件形成的,当一个小行星或陨石撞击月球表面时,它会产生高温和高压,使得岩石融化和挥发。
这种撞击会产生一个巨大的爆炸,并将周围的物质喷射到空中。
2. 形成过程撞击事件形成环形山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是冲击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撞击物体穿过月球表面并将周围的材料喷射到空中。
接下来是坑壁崩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坑壁向内倾斜并崩塌,形成陡峭的壁垒。
最后是坑底填充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撞击产生的能量释放和地震活动,周围地区会受到深刻影响,并且在坑底填充了大量材料。
四、环形山的分类1. 根据大小环形山可以根据其大小进行分类。
小型环形山通常被称为陨石坑,而大型环形山则被称为盆地。
2. 根据形态环形山还可以根据其形态进行分类。
例如,一些环形山具有明显的中央峰,而另一些则具有多个峰或平坦的底部。
3. 根据地理位置环形山还可以根据其地理位置进行分类。
例如,一些环形山位于月球高地上,而另一些则位于月球低地上。
五、著名的环形山1. 阿波罗盆地阿波罗盆地是月球上最大的撞击坑之一,直径约2500公里。
月球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月球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环形山](https://img.taocdn.com/s3/m/387ce69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a.png)
⽉球上⽤中国⼈名字命名的环形⼭⼀、⽯申⽯申是战国中期天⽂学家,魏国⼈。
他和楚⼈⽢德各⾃写了⼀部天⽂学著作,后⼈把这两部著作合称为《⽢⽯星经》。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学著作。
国际⽉⾯地名命名委员会把⽉球背⾯的⼀座环形⼭命名为⽯申⼭。
⼆、张衡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
他著有我国第⼀部天⽂学理论著作《灵宪》,制成了世界上第⼀架能测定天象的浑天仪。
公元132年,制成了测报地震的地动仪。
国际⽉⾯地名命名委员会把⽉球背⾯东经112度、北纬19度的⼀座环形⼭,命名为张衡⼭。
三、祖冲之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卓越的数学家和天⽂学家。
他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欧洲⼈的演算早1100多年。
他的数学专著《缀术》到唐朝时被定为学校的课本。
其创⽴的《⼤明历》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历法之⼀。
1959年10⽉,原苏联在“⽉球3”号卫星⾸次拍下⽉球背⾯照⽚后,就以祖冲之命名⼀个环形⼭。
其⽉⾯坐标是:东经148度,北纬17度。
四、郭守敬郭守敬是元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全国各地设⽴27个观测站,最北的观测点在西伯利亚,最南的在西沙群岛,进⾏规模巨⼤的“四海测量”。
他推算得出⼀年的时间为365.2425天,精确程度同地球公转周期相差⽆⼏。
他主持编成的《授时历》,⼀年的周期与现在相同。
另外,郭守敬还创造和改进了⼗余种天⽂仪器,著名的“简仪”就是他创造的。
国际⽉⾯地名命名委员会把⽉球背⾯西经134度、北纬8度的⼀个环形⼭,命名为郭守敬⼭。
五、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夫万户把47个⾃制的⽕箭绑在椅⼦上,⾃⼰坐在椅⼦上,双⼿举着⼤风筝。
设想利⽤⽕箭的推⼒,他想⽤借⽤风筝的⼒量飞起。
不幸⽕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命。
西⽅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个想利⽤⽕箭飞⾏的⼈。
”万户考虑到加上风筝的上升的⼒量飞向前⽅,这是很少有⼈能想到的。
为纪念万户,⽉球上的⼀座环形⼭以这位古代的中国⼈命名。
以上的是在⽉球背⾯的以中国⼈名字命名的环型⼭.⽉球上,⽉⾯坐标为6.7S,87.8E之处,有⼀座以“⾼平⼦”命名的环形⼭。
月球 环形山 命名规则
![月球 环形山 命名规则](https://img.taocdn.com/s3/m/b20d35f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2.png)
月球环形山命名规则月球环形山命名规则月球是我们最亲近且最熟知的天体之一,它也是人类太空探索的第一目标。
而在月球上,最具标志性的自然地形莫过于环形山了。
环形山命名规则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历史渊源自17世纪以来,人们就开始意识到月球表面的一些地形特点,例如环形山、裂谷、山脉等。
然而,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对这些地形的命名工作进展缓慢。
直到20世纪初,随着人类对月球表面的探索和研究加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开始制定规范的月球地名命名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环形山是最为重要的天体地形之一,因而也成为了重点考虑方向之一。
二、基本原则在环形山的命名过程中,IAU制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首先,环形山只能以已故名人的名字命名。
其次,这些名人必须是已经去世并且有卓越的贡献才可以被认定为的"值得纪念的人"。
此外,为了避免重名或混淆,每个环形山只能使用一个人名。
同时,这些名字在同一地区也不能重复使用,例如已经有一个“马可奥勒留环形山”,那么同一地区内的环形山就不能再使用“奥勒留”的名字。
三、命名流程IAU为月球地名命名制定了一套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命名体系,其中包括了严格的命名流程。
对于环形山的命名,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申报:任何人都可以向IAU提交候选人名字的申报。
申报所使用的名称必须是与环形山相应的人物以及该人物生平和舞台无关的。
2.审核:IAU委员会将审核申报的提案,考虑提案是否符合命名原则。
如果符合,委员会将正式通过并确认名字。
3.命名:最后,一旦命名确定,新的环形山名称就会被正式录入IAU的月球地名数据库中。
四、总结从历史渊源到现在的命名体系,环形山的命名一直是IAU的一个重点。
在这个过程中,IAU为了避免混乱和误解,采取了严格的原则和流程,使得这些环形山得到更好的管理和规范。
当然,环形山的命名只是月球地名命名中的一部分,但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套科学性和规范性体系。
环形山怎样形成的
![环形山怎样形成的](https://img.taocdn.com/s3/m/5ef3fa1e31126edb6e1a1022.png)
特征编辑环形山(又叫做月坑)是月球表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环形山球表面。
环形山近似于圆形,与地球上的火山口地形很相似。
环形山的中间,地势低平,有的还分布着小的山峰。
环形山的内侧比较陡峭,外侧较平缓。
有些环形山的周围,还向外辐射出了许多明亮的条纹。
环形山的大小差别很大。
在月面上,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达33000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10%;至于更小的、名副其实的月坑则数不胜数了。
环形山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大环形山内再套一个小环形山,有的大环形山中央有一个很深的坑穴,如牛顿环形山,中心坑穴深达8000多米;还有的大环形山中央陡然矗起一座山峰,叫做“中央峰”。
环形山命名编辑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
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显著的地貌特征。
月面上星罗棋布、重重叠叠的环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内壁陡峭,外坡平缓。
古代天文学家在给月球上的山起名字时,规定了月球上的山用地球上的山名,月球上的环形山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思想家的名字来命名。
这一规定沿用至今。
环形山如哥白尼环形山、阿基米德环形山、牛顿环形山、伊巴谷环形山、卡西尼环形山等,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四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石申环形山、张衡环形山、祖冲之环形山和郭守敬环形山。
另外,还有为纪念一位传说为尝试飞向天空而献身的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而命名的万户环形山。
在月球正面有一座环形山以中国现代天文学家高平子命名的,它位于月球正面东经87度、南纬6度。
198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其中有两座分别以我国古代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和女词人李清照命名,这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环形山分类编辑环形山的构造十分复杂,种类也多。
但是按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来划环形山分,基本上可分为古老型与年轻型两类。
古老的环形山很不规则,大多已经坍塌,而在它的上面重叠着圆形的小环形山及其中央峰。
月球环形山形成实验计划
![月球环形山形成实验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5d5e53d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4.png)
月球环形山形成实验计划
【最新版】
目录
1.实验背景及目的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正文
1.实验背景及目的
月球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为显著的地貌特征之一,其成因一直备受科学家关注。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陨石撞击月球的过程,探讨月球环形山的形成机制。
2.实验过程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在实验室内制作一个模拟月球表面的沙盘,然后在沙盘上放置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模型。
接下来,用一个重物模拟陨星体,从高空坠落,撞击陨石模型。
撞击过程中,记录下产生的月震以及沙盘表面的变化。
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后,产生了明显的月震。
沙盘表面出现了一个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照片,可以看出凹坑的大小和形状与月球环形山相似。
4.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月球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
实验中模拟的陨石撞击过程产生了月震,并在沙盘表面形成
了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这与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过程相一致,证实了科学家关于月球环形山形成机制的假设。
此外,实验还发现,那些较大的环形山可能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而那些较小的环形山则是由陨星撞击月球而形成的。
月球地图
![月球地图](https://img.taocdn.com/s3/m/d604fc0e4a7302768e9939f3.png)
月球地图,月球环形山地图图中数字所示的环型山中英文名称1 Meton默冬2 Arnold阿尔诺德3 W.C.Bond邦德4 Gartner加特讷5 De la Rue德·拉吕6 Endymion恩迪米昂7 Atlas阿特拉斯8 Hercules赫克里斯9 Aristotle亚里士多德10 Eudoxe欧多克斯11 Alexandria亚历山大12 Cassini卡西尼13 Aristillus 阿里斯基尔14 AutolyCuS奥多利卡斯15 Posidonius波西杜尼斯16 Chacornac恰科纳克17 Messala默萨拉18 Geminus杰米纽斯19 Cleomede克劳默特20 Gauss 高斯21 Stephanides斯迪芬奈兹22 Roemer罗梅尔23 Macrobe马克罗布24 Tisserand提塞蓝25 ProCluS普罗克吕斯26 PiCard皮卡尔27 Condorcet孔多尔塞28 Hansen 汉森29 NePer 讷佰30 Schubert许伯特31 FirmiCuS弗米卡斯32 Apollonius阿波郎尼斯33 Mao Laurin马克洛林34 Toruntius多朗提斯35 Messier 梅西尔36 Pickering皮克林37 Maskelyne马斯克利恩38 Cauchy科西39 Pline普来恩4O Dawes道费斯41 Vitruve维特留夫42 Maclear马克利尔43 ROSS罗斯44 Arago阿拉果84 Columbus哥伦布85 Cook库克86 Monge 蒙日87 Santbeck散特贝克88 BIOt比奥89 Wrottesley罗特斯勒gO Petavius佩塔维斯91 Hase哈斯92 Legendre勒让德93 PhillipS菲立浦94 Humboldt洪保德95 Snellius斯内拉斯96 Stevin斯特芬97 Reichenbach雷申巴赫98 Borda波达99 Furnerius弗内留斯IOO Rheita雷依泰IOI Mallet马拉102 Metius梅提斯1O3 Fabricius法布里夏斯1O4 Janssen让桑1OS Piccolomini皮科洛米尼IO6 Sacrobosco萨克罗博斯科IO7 AZOphi阿佐菲1O8 Abenezra阿邦内兹腊109 Geber贾贝尔11O Argelander阿吉兰德111 Airy艾里112 Donati杜纳提113 Faye法伊114 Delaunay德朗奈115 Playfair葡勒费尔116 Apian阿皮安117 Krusenstern克鲁辛斯特恩118 Werner沃纳119 Aliacensis阿里辛西斯12o Poisson泊松121 Gemma Frisius 杰马·弗里西斯122 Pontanus蓬塔努斯123 Walter沃尔特124 Zagut扎古特125 Rabbi Levy 腊拜勒维126 Riccius里絮斯127 Stiborius斯提博腊斯167 Bayer拜尔168 Phocyclide福西克利德169 Wnrgentin瓦根廷17o Schickard席卡尔德171 Piazzi皮亚齐172 Lagrange拉格朗日173 Viete维埃特174 Hainzel亨泽耳175 Heinsius亨萨斯176 Tycho第谷177 Pictet皮克太特178 Sasseride扎西里德179 Saussure索絮尔18o Orontius沃朗塔斯181 Huggins哈金斯182 Lexell勒格泽耳183 DeslandreS德朗达尔184 Gauricus果里卡斯185 Wurzelbauer 维泽包尔186 Pitatus皮塔屠斯187 Regiomontanus 勒吉奥蒙塔努斯188 Purbach普尔巴赫189 Thebit锡比特19O Birt伯尔特191 Capuanus卡普纳斯192 Mercator梅卡多尔193 Campanus康庞努斯194 Kies基斯195 Bouillaud布约196 Lubiniezki吕班尼兹基197 Guericke格里克198 Arzachel阿尔扎切尔199 Alphonse阿尔芬斯2OO Ptolemee托勒密2OI Alpetragius 阿尔佩特尔吉斯2O2 Herschel赫协尔2O3 Flammarion 弗拉马利翁2O4 Parry帕里2O5 Bonpland崩普郎德2O6 Fra Mauro弗腊·莫罗2O7 Gassendi加桑迪2O8 Agatharchide阿加撤契德2O9 Vittelo 维特洛210 Mersenne梅塞恩45 Sabine萨比恩46 Ritter里特尔45 D’Arrest达雷斯特48 TemPel顿泊耳49 Agrippa阿格里巴SO Godin果丹51 Delambre德朗布尔52 JuliuS CaeSar 儒略凯撒53 Manilius马尼吕斯54 Triesnecker特里斯纳凯尔55 Hyginus伊纪努斯56 Lade拉德57 Rheticus雷提卡斯58 Saunder叟德尔59 Hipparque喜帕恰斯6O Horrocks霍罗克斯61 Albategnius阿尔巴塔尼62 Parrot 帕罗特63 Halley哈雷64 Hind欣德65 DeScarteS笛卡儿66 Abulfeda阿布费达67 Almanon阿耳马农68 Theophile捷奥菲勒69 Cyrille西里耳7O Catherina凯撒林娜71 Fracastor弗腊卡斯多尔72 Rosse洛斯73 Madler马德勒尔74 Capella卡拍拉75 Isidore伊西多尔76 Gutenberg古腾堡77 Goclenius苟克冷纽斯78 Langrenus郎格尔努斯79 Vendelin文德林8O Webb费布81 Kastner卡斯特内尔82 Lapeyrouse拉佩鲁斯83 Ansgarius昂斯加律斯128 Rothmann罗特曼129 Busching布申13O Buch布希131 Maurolycus莫罗利卡斯132 Barocius巴罗夏斯133 Faraday法拉第134 Stoefler史托福勒135 Licetus利塞塔斯136 Heraclite赫拉克里特137 Cuvier居维页138 Clairaut克勒罗139 Breislak布赖斯拉克140 Bacon培根141 Pitiscus皮提斯卡斯142 Rosenberger罗桑贝格143 LiliuS利吕斯144 Jacobi雅科比145 Zach扎赫146 Pentland 彭特蓝德147 Curtius寇提斯148 Moret莫雷特149 Schomberger顺拜贝格15o Simpelius辛普路斯151 Mutus穆土斯152 Manzinus曼济纳斯153 Pontecoulant 蓬特库郎154 Shortt 雪特155 Casatus卡萨屠斯156 Klaproth克拉普罗特157 Gruemberger 格鲁姆贝格尔I58 Blancanus 布兰卡纳斯159 Scheiner席奈尔16o Clavius克拉维斯161 Rutherfurd卢塞福162 Bailly贝利163 Kircher克彻尔164 Maginus马纪努斯165 Longomontanus 龙果蒙塔努斯166 Schiller席勒211 Byrge比尔季212 Hansteen汉斯特恩213 Grimaldi格里马迪214 Riccioli 里希奥利215 Hevelius赫维留斯216 Cavalerius卡瓦勒里斯217 Olbers奥耳贝斯218 Flamsteed弗兰斯提德219 Reiner雷内尔220 Marius马里于斯221 Kepler开普勒222 Encke恩克223 Copernicus哥白尼224 Reinhold伦霍尔德225 Landsberg兰斯柏226 Stadius 史塔杜斯227 Eratosthenes厄拉多塞内斯228 Archimedes阿基米德229 Timocharis提莫恰里斯23O Lambert朗伯特231 Pytheas皮特阿斯232 Euler尤拉233 Aristarque亚里斯塔克234 Herodote希罗多德235 Otto Struve 奥托·斯特鲁维236 Plato柏拉图237 LS Condamine 拉·孔达米恩238 Maupertuis莫佩屠斯239 Bianchini比昂希尼24O Mairan梅蓝241 Le Verrier勒威耶242 HeliCon黑利康243 John Herschel约翰赫歇耳244 Anaximandre亚诺芝曼德245 Pythagoras毕达哥拉斯246 Babbage巴巴日。
月球上的环形山的特点
![月球上的环形山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d5ff70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9.png)
月球上的环形山的特点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指由撞击事件形成的圆形凹陷地形。
它们是月球上最重要的地貌特征之一,也是月球表面最常见的地形类型。
环形山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包括形状、大小、分布、构成和形成机制等方面。
环形山的形状通常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
这是因为当陨石或小行星撞击月球表面时,能量的释放会导致岩石和土壤向外扩散,并在撞击点周围形成一个圆形的凹陷区域。
环形山的形状也受到撞击物体的大小、速度和角度等因素的影响。
环形山的大小各不相同。
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约为2500公里,深度约为13公里。
而最小的环形山则可能只有几百米的直径。
大部分环形山的直径在数十到数百公里之间。
环形山在月球表面分布广泛,几乎遍布整个月球。
它们可以在高地、低地、山脉和平原等各种地貌类型中找到。
不同地区的环形山密度和分布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月球的背面相对于正面有更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背面相对于正面受到的撞击更多。
环形山的构成也是其特点之一。
它们主要由月壳的岩石和土壤组成,通常在撞击事件后形成一个碗状的凹陷区域。
环形山的内部通常由山脊、峡谷、陡坡和中央峰等地形特征组成。
一些大型环形山还可能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如环形山链等。
最重要的是,环形山的形成机制是其最独特的特点之一。
环形山是由撞击事件形成的,当陨石或小行星以高速撞击月球表面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岩石和土壤产生爆炸性的位移和熔化,形成一个巨大的撞击坑。
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冲击波、火山喷发、地震和岩浆活动等现象。
总结起来,月球上的环形山具有形状规则、大小不一、分布广泛、构成复杂和形成机制独特等特点。
它们是月球表面最重要的地貌特征,也是研究月球演化和太阳系撞击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环形山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到更多有关月球和太阳系的信息,进而揭示宇宙的奥秘。
月球地形的分类
![月球地形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e9c64f1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c.png)
月球地形的分类在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头看到一轮圆月悬挂在天上时,我们会发现在月球上有一些明暗之分,事实上,月球也与地球一样,有着高低不同的地形。
月球的地形分为以下5部分:(1)环形山。
环形山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
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是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要大,小的环形山也很小,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
在月球上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7%~10%。
(2)月海。
所谓月海,其实是月球上宽阔的平原而并非指月球上面的海洋,其实就是我们用肉眼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
月海的地势类似于地球上的盆地,一般比较低,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而有的甚至低达6千米,如雨海的东南部。
它们之所以看起来比较黑是由于月面的返照率比较低的原因。
(3)月陆。
它是月球上最初的地形特征,是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比月海水准面大概要高出2~3千米。
它比月海返照率要高很多,因而看起来比较明亮。
从月球的正面来看,月陆的面积大概跟月海一样;但在月球背面,它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
月陆可以说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4)月面辐射纹。
月面辐射纹其实是一个亮带,它以环形山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穿过山系、月海以及环形山。
它的辐射纹长度和亮度都不一样,最显眼的一个亮点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800千米,在满月时观察更为壮观。
(5)月谷。
在我们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
其实在月面上也有这种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就相当于地球上的“裂谷”。
在这里被称为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大点的、宽点的一半都出现在月陆那些比较平坦的地方,而小点的则到处都是。
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部,连结雨海和冷海的阿尔卑斯大月谷。
月球环形山形成实验计划
![月球环形山形成实验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e859223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5.png)
月球环形山形成实验计划介绍月球环形山是月球表面上的一种特殊地貌,它们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月球环形山的形成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月球环形山形成实验计划。
本文将详细探讨该实验计划的目的、方法和预期结果。
目的月球环形山形成实验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模拟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过程,以研究环形山的形成机制,并从中获取关于月球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
通过实验,科学家们希望回答以下问题: 1. 陨石撞击月球表面时的物理过程是怎样的? 2. 环形山的形成与陨石的性质有何关联? 3. 环形山形成后的地质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4. 环形山的形成对月球表面其他地质特征的影响有多大?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科学家们计划进行一系列实验,包括以下步骤: 1. 选择合适的模拟环境:科学家们将在地球上选择一个类似月球表面的地区进行实验。
这个地区应当具有与月球表面相似的物理特征和地质构造,以保证实验的可靠性。
2. 选择合适的陨石模型:科学家们将设计和制造一系列陨石模型,这些模型的形状、大小和物质组成应当与真实的陨石相似。
这些陨石模型将用于撞击模拟实验。
3. 撞击模拟实验:科学家们将利用高速相对撞技术,将陨石模型投射到模拟环境中,以模拟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过程。
实验中将记录撞击过程中的物理参数,如撞击速度、撞击角度和撞击能量等。
4. 形成过程模拟:根据实验结果,科学家们将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这将有助于揭示环形山形成的物理机制和地质演化过程。
5. 结果分析与验证:科学家们将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将其与已有的月球环形山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和验证。
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的一致性比较,可以评估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预期结果通过月球环形山形成实验计划,科学家们期望获得以下预期结果: 1. 确定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物理过程:实验结果将揭示陨石撞击月球表面时的物理过程,如撞击能量的释放、岩石的破碎和喷射等。
2. 确定环形山形成与陨石性质的关联:实验将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环形山形成与陨石的大小、速度和角度等因素的关系。
月球上主要的地貌形态
![月球上主要的地貌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41d45de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3.png)
月球上主要的地貌形态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与地球同在一个空间中。
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和水文循环,它的地貌形态与地球大不相同。
月球上的地貌形态主要包括环形山、斜坡、菱形坑、陨石坑和山脊等。
首先,月球上最明显的地貌形态是环形山。
这些山脉从几千米到数百公里不等,通常有着圆形的轮廓和深邃宽敞的中央。
环形山是由小行星、彗星或陨石撞击月球表面所形成的,它们的撞击力度可以把表面的岩石和土壤震荡到数十公里深处,甚至形成像太阳火山口一样的形态。
其次,斜坡也是月球上常见的地貌形态。
斜坡指的是由物理、化学和地球力学因素所形成的起伏不平的地表。
那些斜坡上,有时出现了类似沟槽一样的地形缝隙,可以看做是这些地表材料的微观分解和受Tidal力作用的结果。
另外,一些斜坡上也有逐渐变细的狭长凸起,通过实验观测可以证实这也是表面岩石受到月球引力变形而形成的。
第三,月球上的菱形坑通常由两个或多个沟壑或峡谷交汇形成,其形态类似于菱形。
这些坑特征明显,数量众多,但机制和成因至今尚不明确。
然而,人们普遍认为它们是由行星物体撞击和月球内部运动所形成的;有些人还认为和地球地震的发生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处。
还有一种类型的地貌形态是陨石坑,这是月球上最常见的特征之一。
它们的大小差异很大,有的只有几米宽,而有的达到几百千米。
陨石坑是由撞击月球表面的小行星、彗星或陨石所形成的。
撞击会使地表物质熔化,液态物质又随后快速冷却,固形化,最后形成环状山脉和坑盖。
最后,月球上还有一些弯曲的山脊,这些山脊通常由月球内部岩石的性质和层次变化所决定。
这些山脊通常很长,有时超过数百公里,形状和方向各异,远望犹如蠕动的蛇形山脉。
综上所述,月球上的地貌形态多种多样,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成因。
我们需要通过对这些形态的观测和研究,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结构、成分和历史演变,以探寻更多月球历史和地质学上时代的新知识。
月球环形山资料
![月球环形山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8f0a675ed630b1c59eeb571.png)
8788米。
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
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
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
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
背面未发现“质量瘤”。
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撞击说”是指月球因被其他行星撞击而有现在人类所看到的环形山。
“火山说”是指月球上本有许多火山,最后火山爆发而形成了环形山。
重重叠叠的环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内壁陡峭,外坡平缓。
环形山的中间是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围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公里之间。
环形山大小不一,直径相差悬殊,小的环形山直径不足10公里,有的仅一个足球场大小;大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公里。
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公里,比我国的浙江省小一点,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
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
在月面上,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达33000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7%-10%;至于更小的、名副其实的月坑则数不胜数了。
环形山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大环形山内再套一个小环形山,有的大环形山中央有一个很深的坑穴,如牛顿环形山,中心坑穴深达8788米,是最深的环形山;还有的大环形山中央陡然矗起一座山峰,叫做“中央峰”。
,是“雨海”中比较大的三个环形山,阿基米德环形山的直径有80公里。
古代天文学家在给月球上的山川起名字时,规定了月球上的山用地球上的山名,月球上的环形山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思想家的名字来命名。
这一规定沿用至今。
如哥白尼环形山、阿基米德环形山、牛顿环形山、伊巴谷环形山、卡西尼环形山等,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四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石申环形山、张衡环形山、祖冲之环形山和郭守敬环形山。
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模拟实验
![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模拟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15d908f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8.png)
环形山的成因模拟实验实验名称: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测,养成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验分析:在撞击实验的过程中,如果用大小不同的石子从相同高度落下,石子大,沙堆的凹坑就会大一些;石子小出现的凹坑就会小一些;如果是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那高度越高,造成的凹坑就会越大,但形状基本类似。
不管是石子还是玻璃球都会在沙堆表面形成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因此我们猜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
实验器材:水、大小不同的石子、大小相同的玻璃球、直尺等。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容器,里面铺上厚厚的沙子,并用直尺轻轻刮平。
2.让不同大小的石子从相同的高度自由落在沙子上,观察撞出的“环形山”有什么不同。
丢石子时不要加力,应让石子自然下落。
3.让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从不同的高度自由落在沙子上,观察撞出的“环形山”有什么不同。
4.推想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石子或者玻璃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实验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因为陨石撞击形成的。
实验答疑:1.为什么不同高度的玻璃球落下,形成的凹坑却差不多?答:可能是沙坑不平整造成的偏差。
做实验前一定要注意用尺子将沙堆轻轻刮平。
2.凹坑大小不一,该如何测量大小?答:比较沙坑的深浅时,可以用细长的直尺插入沙坑,测量时尽量不要破坏了凹坑。
反思评价:1.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提前准备好实验记录单,将测量数据清晰的记录下来,方便学生对比观察,更利于思考和发现。
2.取出石子时要小心,不要破坏沙坑的形状。
3.在测量时发现用直尺测量并不理想。
石子、玻璃球砸出的凹坑并不大,直尺测量时容易破坏凹坑,测量的数据也并不准确。
可以用牙签进行初步测量,然后再借助直尺量出牙签的高度,效果会更好。
4.我们应该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有一定的差距。
月球上环形山的作文手写
![月球上环形山的作文手写](https://img.taocdn.com/s3/m/3ec7a8e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a.png)
月球上环形山的作文手写
段落一:
嘿,你看过月球上的环形山吗?真的超酷的!有的看起来像是
一个大大的笑脸,有的则像是被砸了一拳的大饼。
每次看到它们,
我都觉得月球真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段落二:
你知道吗?这些环形山其实都是被陨石砸出来的!你能想象吗?那些巨大的石头从太空中飞来,砰的一声,就在月球上留下了这么
深的坑。
经过亿万年,它们就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
段落三:
说实话,每次看到月球上的环形山,我都会想象月球以前的样子。
那时候它肯定经常被撞,每次都留下一个大坑。
不过,这些坑
也成了我们现在了解月球的线索,真的很神奇。
段落四:
环形山不仅仅是月球的疤痕,还是我们探索宇宙的指南针呢!通过研究它们,我们可以知道月球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地壳是怎么构成的。
它们就像是月球的日记,虽然没写字,但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
段落五: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在月球上生活,那环形山肯定会成为热门景点。
我们可以去探险,看看每个坑背后都藏着什么秘密。
而且,每次看到它们,都会提醒我们,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月球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简写
![月球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简写](https://img.taocdn.com/s3/m/2684c6b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a.png)
月球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简写
答案:
月球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包括环形山、月海、月陆和山脉、月面辐射纹、月谷等。
以下是具体介绍:
环形山:月球表面最明显的特征,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
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3万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7~10%。
环形山大多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其中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
月海:指月球上比较低洼的平原区域,外观上有些黑暗色斑块。
月海实际上并没有水,而是地势比较低洼的广阔平原,由数亿年前的火山熔岩覆盖了撞击盆地形成。
公认的月海有22个,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
月陆:高出月海的区域,一般高出2~3公里。
月陆表面由结晶岩石组成,主要的岩石类型有斜长石和富含镁的结晶岩套。
山脉:月球上存在许多壮观的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等。
这些山脉多为陨石撞击形成的边缘,其高度和地球上的山脉相当。
月面辐射纹:某些较大的环形山有辐射纹,这是一种由环形山内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现象。
月谷(月隙):月球上也有类似于地球上的裂谷构造,即月谷。
这些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这些地形地貌特征共同构成了月球独特而荒芜的外观。
中国古代科学家命名的环形山
![中国古代科学家命名的环形山](https://img.taocdn.com/s3/m/7dc6aba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1.png)
中国古代科学家命名的环形山在月球上,有许多环形山以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这些科学家不仅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整个世界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名字被永远地铭刻在了月球上,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一、张衡环形山张衡(78年-139年),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科学家和发明家。
他是一位全才,涉猎广泛,研究过气象、天文、地理、机械、音乐等领域。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称为“仪象”,也是世界上第一台浑仪的发明者。
他还发明了一种可以远程传递信息的信鸽铜铃,被称为“鸽铃传书法”,成为古代通信技术的代表之一。
他还在气象学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提出了“天人感应”、“天地同根”等学说,对古代中国的气象学和天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衡环形山位于月球正面的南半球,直径约38公里,是一座年轻的撞击坑。
这座环形山的位置非常特殊,它位于月球上的一处明亮区域,被称为“云海区”,这里的月表物质比较平坦,反射率较高,是月球上最明亮的区域之一。
张衡环形山的名称是在1973年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的。
二、李约瑟环形山李约瑟(1910年-2006年),是20世纪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他曾长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是中国古代科学史和技术史研究的重要学者。
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约瑟环形山位于月球背面,直径约31公里,是一座年轻的撞击坑。
这座环形山的名称是在1973年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的,以纪念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史和技术史研究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
三、徐光启环形山徐光启(1562年-1633年),是明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数学和天文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发明了“徐氏算法”,用于解决高次方程,被誉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重要成就之一。
月球上环形山的作文手写
![月球上环形山的作文手写](https://img.taocdn.com/s3/m/17c0aba4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8.png)
月球上环形山的作文手写
月球啊,那片离我们超级远的地方,上面全是环形山。
那些环
形山,真的就像月球脸上的痘痘,大大小小,坑坑洼洼的。
你知道吗,那些环形山可不止是好看。
有的是陨石砸出来的,
有的是月球自己火山爆发留下的。
它们就像月球的日记,记录了它
过去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想象一下,你站在月球上,四周都是那些巨大的环形山。
你会
不会觉得自己特别渺小?但同时,你也会觉得这些环形山特别壮观,就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未来啊,我们肯定还得继续研究这些环形山。
它们可是藏着月
球好多秘密呢!说不定哪天,我们就能从这些环形山里找到什么宝藏,或者发现什么新的科学道理。
总之,月球上的环形山,真的是个神奇的存在。
它们让我们对
月球有了更多的好奇和想象,也让我们更加期待未来的探索之旅。
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及其形状,实验记录
![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及其形状,实验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5c934b7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47.png)
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及其形状,实验记录实验名称: 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及其形状实验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月球表面的碰撞过程,研究环形山的形成机制以及对其形状进行观测和记录。
实验材料:1. 圆形模型球(代表月球)2. 小型砂袋(代表撞击物体)3. 直尺和量角器(用于测量环形山形状)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圆形模型球,并将其放置在平坦的表面上,以模拟月球。
2. 设计实验中使用的撞击物体的尺寸、质量和速度。
选择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多次实验,以模拟不同的环形山形成情况。
3. 将撞击物体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体撞击到模型球的表面上,并通过瞬间拍摄记录碰撞的过程。
4. 观察并记录撞击后的月球表面的变化,特别注意环形山的形成情况。
5. 使用直尺和量角器对环形山的形状进行测量和观察。
记录环形山的直径、深度、斜坡角度等数据。
6. 根据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总结环形山形成的一般规律,并探讨环形山形状的影响因素。
实验记录:实验条件1:- 撞击物体直径: 5cm- 撞击物体质量: 100g- 撞击速度: 5m/s观察结果: 环形山直径约为20cm,深度约为10cm,斜坡角度约为30度。
实验条件2:- 撞击物体直径: 2cm- 撞击物体质量: 50g- 撞击速度: 2m/s观察结果: 环形山直径约为10cm,深度约为5cm,斜坡角度约为20度。
实验条件3:- 撞击物体直径: 8cm- 撞击物体质量: 200g- 撞击速度: 7m/s观察结果: 环形山直径约为25cm,深度约为12cm,斜坡角度约为35度。
结论:根据我们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环形山的形状和大小与撞击物体的直径、质量和速度有关。
较大的撞击物体以较高的速度撞击月球表面时,会形成较大直径、深度和陡峭斜坡的环形山。
2. 环形山的形状与撞击物体的撞击角度和月球表面的地质特征也有关系。
在实验中我们未考虑这些因素,但实际情况中它们可能会对环形山的形状产生影响。
3. 实验中的模型球只是一个简化的模型,实际的环形山形状可能更加复杂。
月球上的环形山600字作文
![月球上的环形山6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e53f07700abb68a882fbe6.png)
月球上的环形山
年级:六年级字数:600字体裁:说明文
我们知道月球上有许许多多环形山,但你对环行山了解多少?“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碗”,所以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
环形山是月面最突出的一种地形结构,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四周高如山、成环状,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内壁陡峭,外坡平缓。
环形山大多是宇宙物体冲击月面,或是月球上的火山活动造成的。
其中大的直径超过100公里,小的不过是些凹坑;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多个,占月面的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
而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数不胜数。
环形山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大环形山内再套一个小环形山,有的大环形山中央有一个很深的坑穴,如牛顿环形山,中心坑穴深达8000多米;还有的大环形山中央陡然矗起一座山峰,叫做“中央峰”
环形山大多数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
如哥白尼环形山、牛顿环形山等,其中以我国古代科学家名字的有4座:石申环形山、祖冲之环形山、张衡环形山和郭守敬环形山。
另外,为纪念一位传说为尝试飞向天空而献身的万户而命名的环形山叫“万户环形山”。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对环形山进行了许多分类。
其中,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将环形山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同心园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球上的环形山
下载(39.18KB)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发射现场照片
2009-7-2117:16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发射现场照片-火箭点火[本帖转自:照片中国(国内最大老照片.社区)]
阿姆斯特朗43年前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
阿姆斯特朗82岁辞世
美国前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家人25日证实,这名踏上月球的第一人因心脏手术并发症去世,享年82岁。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成功着陆,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
病逝刚接受心脏搭桥手术
美国多家媒体当天报道阿姆斯特朗逝世消息。
他的家人晚些时候发布声明,证实阿姆斯特朗逝世,称赞他先后以“海军飞行员、试飞员和宇航员身份骄傲地服务国家”,是“美国英雄”。
声明没有说明阿姆斯特朗死亡时间和地点。
路透社报道,阿姆斯特朗先前诊断有冠状动脉梗塞状况,本月7日、即他82岁生日后两天接受心脏搭桥手术。
阿姆斯特朗家人的声明说:“我们为失去一个好人而哀悼,同时为他不平凡的人生而赞叹。
希望全世界青年人能够视他为榜样,努力实现他们的梦想,愿意探索并超越极限,忘我地投入一项比自身更加重要的事业。
”
1969年7月20日,全球数以亿计观众经黑白电视机屏幕,见
证阿姆斯特朗身穿白色宇航服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在月球表面首次留下人类足迹,完成人类登月梦想。
阿姆斯特朗左脚踏上月球后告诉全球观众:“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这句话如今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名言之一。
人物6岁开始醉心于航空
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出生在俄亥俄州小城沃帕科内塔,6岁时第一次坐飞机,从此开始醉心于航空,学习制作飞机模型,自制风洞试验设备。
他15岁参加飞行课程,16岁生日当天获得飞机驾驶执照,那时,他还没有拿到汽车驾照。
大学阶段,他选择就读印第安纳州珀杜大学航空工程专业。
只是,学业没有结束,19岁的阿姆斯特朗便应招入伍,成为海军飞行员并参加朝鲜战争。
战争结束后,阿姆斯特朗重新回到校园,完成本科学业并获得南加州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55年,阿姆斯特朗开始试飞员生涯,测试200多种机型,包括滑翔机和喷气式飞机。
7年后,阿姆斯特朗入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第二期宇航员培
训班,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接受训练。
一次训练中,阿姆斯特朗所用登月训练机出现故障,在大约30米高度失灵。
阿姆斯特朗果断启动弹射
座椅,逃过一劫。
1968年,他成为“阿波罗8”号飞船替补指令长,见证指令长弗兰克·博尔曼和其他两名宇航员环绕月球100圈,为他担任“阿波罗11”号指令长成功登月铺平道路。
谦逊不愿谈及登月壮举
返回地面后,阿姆斯特朗等人在美国各地受到英雄般欢迎并巡回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沃帕科内塔这座仅9万居民的小城,超
过5万人欢迎阿姆斯特朗回家。
只是,性格低调谦逊的阿姆斯特朗似乎更向往宁静生活。
他1971年放弃航天局高层职位,选择在辛辛那提大学教授航空工程学,直到1979年。
那一时期,他买下一座农场,喂牛种粮。
阿姆斯特朗随后出任多个与航空航天技术相关的公职并在一些企业任职,但始终与媒体保持距离,不愿谈及那次登月壮举。
他2005年参加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时说:“我猜想,我们大家都喜欢因日常工作成绩被人记住,而不是因某一次闪光点。
”
有人问及,对他的脚印可能在月球表面存留数千年有什么想法时,阿姆斯特朗回答:“我有点希望某个人上去把它们擦掉。
”
阿姆斯特朗在辛辛那提大学的同事罗恩·休斯顿评价:“他不接受采访,但不是一个难以沟通的怪人。
他只是不喜欢成为新闻焦点。
”
阿姆斯特朗的家人25日说:“下一次,大家在晴朗的夜晚外出时看到月亮向你微笑,想象那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冲他眨眨眼。
”
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延伸
美国共把12人送上月球
1969年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16时17分,阿姆斯特朗和同伴巴兹·奥尔德林乘坐的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着陆。
在全世界大约5亿至10亿电视观众的注视下,阿姆斯特朗率先于22时56分踏上月球荒凉、沉寂的土地,说出了从此以后在无数场合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逗留月球表面将近2个小时13分钟,采集了24.4公斤岩石和尘土标本,拍摄了地貌环境照片。
与此同时,迈
克尔·柯林斯正驾驶着指令舱,在月球上空飞行。
登月舱再次升空、与指令舱对接之后,3位宇航员开始了返航飞行,于7月24日落到太平洋中。
回顾登月那一历史性的时刻,阿姆斯特朗曾表示,“‘阿波罗计划’只是一个起点。
它留下了许多未竟的事业。
许多宏伟设想还有待实现,许多突破还有待完成。
”
首次登月后,美国又实施了6次在技术方面更复杂的探月活动,其中除“阿波罗13”号飞船未能按计划登月外,其他几次都获得成功,使踏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达到12人。
月球表面是什么样子?(图)
发布日期:2006-07-25 字体:大中小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没有水,大气极其稀薄,大气密度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气密度的一万亿分之一。
没有
火山活动,也没有生命,是一个平静的世界。
已经知道月海有22个,总面积500万平方公里。
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位于东部的是风暴洋、雨海、云海、湿海和汽海,位于西部的是危海、澄海、静海、丰富海和酒海。
这些月海都为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充填,某些月海盆地中的环形山,也被喷发的熔岩所覆盖,形
成了规模宏大的暗色熔岩平原。
因此,月海盆地的形成以及继之而来的熔岩喷发,构成了月球演化史上最主要的事件
之一。
月球上的陨击坑通常又称为环形山,它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
环形山(crater),希腊文的意思是“碗”,所以又称为碗状凹坑结构。
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陨星撞击的结果,二是火山活动;但是大多数的环形结构均
属于陨星的撞击结果。
1924年,吉福德(A.C.Gifford)曾把月坑同地球上的陨石坑作了比较,证实了月坑是陨星撞击形成的。
因此,陨击作用是形成现今月球表面形态的主要作用之一。
许多大型环形山都具有向四周延伸的辐射状条纹,并由较高反射率的物质所组成,形成波状起伏的地形,向外延伸可达数百公里。
环形山周围有溅射出来的物质形成的
覆盖层;溅射的大块岩石又撞击月球表面,形成次生陨击坑。
由于反复的陨星撞击与岩块溅落,以及月球内部喷出的
熔岩大规模泛滥,使得许多陨击坑模糊不清,或只有陨击坑中央的尖峰露出覆盖熔岩的表面。
从叠加在月海上的陨击坑的状况判断,以及从月球上带回样品的放射性年龄测定表明,月海物质大致是与陨击坑
同时期形成的。
月海年龄大都在35亿年左右,而月陆高地的形成至少在月海熔岩喷发之前10亿多年已经存在,因此原始月壳是更为早期形成的,并且是大量熔岩的不断喷发,月球物质长期圈层分化的结果。
研究表明,月球的圈层结构是继大约46亿年前它所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天文演化阶段之后,又一个持续了约10亿年之久的一个圈层分化过程。
月球上大型环形山多以古代和近代天文学者的名字命名,如哥白尼、开普勒、埃拉托塞尼、托勒密、第谷等。
月球表面陨击坑的直径大的有近百公里,小的不过10厘米,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多达33000个,占月球表面积的7~10%,最大的月球坑为直径235公里。
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布满了密集的陨击坑,而月海所占面积较少,月壳的厚度也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正面的月壳厚度为60公里左右。
由于月球表面之上缺乏大气圈和水圈,所以月球早期的熔岩喷发和陨星撞击形成的月球表面形态特征能够得到长期的保存。
自1969年以来,宇航员已从月球表面取回数百公斤的月岩样品,经过对这些月岩样品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这些月岩曾熔化过,月球表层物质主要是岩浆岩组成。
月球的年龄至少已有46亿年。
月球上山峰的阴影是由于太阳照射形成的
朝向地球的月面
月海
蓝色的为月海,土红色的为月陆
月球上的环行山
阿波罗15从月亮轨道上拍下的月球表面
“阿波罗16号”从登月舱看向指令/服务舱的一张照片“阿波罗17号”宇航员在陨石坑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