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和鼓楼的起源及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楼和鼓楼的起源及用途
钟鼓楼在元、明、清三代专司更筹,铜漏壶、时辰香计时,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北京钟鼓楼的暮鼓晨钟流传了六百多年,为古代都城报时,每日始于暮鼓,止于晨钟,依时定更,依更报时,是有严格规定的。
古人将一日分为十二时,后又通常将黑夜划分为五个相等的时间段,依次分别称为初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每更等于一个时辰。
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曰定更又曰起更,人定亥时(21时至23时)曰二更,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曰三更,鸡鸣丑时(1时至3时)曰四更,平旦寅时(3时至5时)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之意。
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四更则只撞钟不击鼓。
乾隆后改为只在定更及亮更时报两次更。
钟鼓敲击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
快慢相间计六次,共计一百零八声。
古人原是以一百零八声代表一年,所以击鼓撞钟要定为一百零八声。
明代末期,欧洲的钟表传入我国,人们逐渐掌握了仿制钟表的技术。
民国初期,随着钟表的广泛使用,钟鼓楼报时功能的重要性已逐渐减弱,而封建王朝的覆灭,其象征帝权的意义更是完全消失。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同一年,钟鼓楼也停止了击鼓鸣钟。
15年前“晨钟”再响“暮鼓”如今天天敲
漏刻、更鼓、铜钟是一套完整的司时系统。
此次最新仿制了铜刻漏,那么钟鼓楼上现有的更鼓、铜钟又是什么来历呢?
据史料记载,鼓楼用于定更所用之鼓共二十五面,一面主鼓,二十
四面群鼓(是依中国农事二十四节令而设置),现仅存的一面主鼓已残破不堪。
1987年,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根据现存的主鼓形状,复制了两面鼓。
鼓楼二层现陈列的二十五面更鼓是依据清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的,于2001年12月31日正式投入使用。
主鼓面径1.60米,鼓高2.40米,群鼓面径1.12米,鼓高1.60米,如此壮观的定更鼓群是非常罕见的,鼓腔大、数量多,汇集在一起敲击时,声音雄浑,产生极强的共振,满足了定时功能及扬威的需求。
现在鼓楼的击鼓表演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常性的项目。
每天鼓楼的开放时间里,一到正点时分,二十五面鼓就按着新编的鼓点奏响起来,供游客们欣赏。
在现有的铜刻漏、更鼓、大铜钟一套报时系统里,只有大铜钟是惟一真正的文物。
钟楼二层悬挂的报时铜钟为明永乐年间铸造,重约63吨,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永乐大钟”同期铸造,是我国现存古钟中重量最重、铸造最早的,其重量居世界上钟重量的第四位。
大钟钟体为铜锡合金,具有良好的硬度及韧性,钟体通高7.02米,直径3.40米,钟厚0.245米。
大钟声音洪亮,且延展性好,延长音多。
从1990年除夕夜开始,大铜钟每年敲响旧历新年钟声,给京城百姓送去祝福。
2000年和今年的公历新年子夜,大铜钟也分别敲响。
据介绍,今后每年的公历新年和旧历除夕,钟楼上的大铜钟都会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