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美论文
关于艺术的议论文(共5篇)
关于艺术的议论文(共5篇)关于艺术的议论文(一般5篇)每个人都有写作文的经历,都很熟悉,尤其是写作中最基础、最常见的议论文。
议论文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讨论,主要是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者澄清真相,或者反驳别人的观点,指出其谬误。
这种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以下是边肖精心组织的关于第五条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以艺术为题的议论文1艺术无处不在,它能陶冶人的情操。
吉他也是一门艺术。
五年前的一天,我在一家乐器店门口停下来,盯着里面的吉他。
不知不觉,我走进去,拿着吉他开始了一段美好的旅程。
一开始我想练基本功。
有人觉得无聊,我觉得好玩。
一年过去了,老师开始教我们唱歌。
我想退让,因为手起水泡,又疼又痒,连弦都压不紧。
一年后,有一件事让我彻底爱上了吉他。
第三年转到电吉他班,开始了漫长的电吉他生涯。
不久后,我加入了明星乐队,并在许多地方表演。
站在舞台上看着这么多观众,成就感油然而生。
听着雷鸣般的掌声,我喜欢上了陪伴我的吉他,喜欢上了演出时那种澎湃的感觉。
第四年,老师收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名单,让我们在迷笛音乐节上表演,教了我们一首新歌。
老师教我这首歌的时候,我是有计划的,但是一开始的推弦就有问题,让我越来越没有自信。
之后学得一塌糊涂,老师和伙伴安慰我,我才重拾信心,努力练习,五个月后去了苏州。
路上紧张到总觉得自己打不好。
转念一想,我想:努力练习,一定会有收获。
我不能输,我不能!带着这样的信念,我们在舞台上充满气场,充满火力,演出圆满成功。
老师感激地看了我们一眼。
现在,吉他不是我的工具,而是我的知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鲍剑锋经过磨砺,梅花来自苦寒."我会继续努力,在弹吉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艺术为题的议论文2什么是艺术?艺术是能让人欣赏和赏心悦目的东西,但每个人对艺术的看法都不一样,各有千秋,艺术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大自然的美,大自然创造了人,而人体也是一种美。
有人主张收集所有人的美,拼出最美的人。
2021年以艺术为话题的议论文
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能够让人析悦目的事情,但每个人都是对艺术有着不同的,独到的见解。
艺术就是一种美得体验。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艺术作文议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以艺术为话题的议论文1艺术像一首歌,悦耳动听;艺术像一幅画,着色淡雅;有人说,艺术离我们很遥远,因而我们对它一无所知。
而我想说,艺术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好好感受。
因此,我让爸爸妈妈给我报了舞蹈班,开启了我的舞蹈之路。
我学的是拉丁舞,需要跳得有力度。
我一开始以为所有舞都像芭蕾一样越柔软越好看。
但我错了,老师说我跳得软绵绵的,一点也不美观。
我便日夜加以练习,有时练上上百遍,甚至几千遍。
妈妈鼓励我不要半途而废,爸爸也为我加油,让我不要放弃,终于,我跳得又有力又漂亮,我兴奋极了。
老师当面表扬我,我为此而自豪。
但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又让我们练习基本功,简单来说就是拉韧带。
但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韧带非常差,连一字马都不行。
老师让我们在海绵垫上练习,老师先放了一首舒缓优美的音乐,然后嘴里喊着节拍,让我们做指定动作。
我故意挑了个后面的位置,好不让老师发现我的问题。
但该来的还是来了,老师围着垫子走了一圈观察着,很快找到了我的漏洞,便让我放学留下,他来帮我纠正。
别人都走了后,老师手把手帮我压韧带,终于,我的韧带拉开了。
现在回想起来,老师的做法还真是妙,让别的人先走,既不伤我自尊,还帮我拉开了韧带。
如果不是学业上的繁忙,我会一直学下去,因为我觉得这是一门艺术,一门永不衰落的伟大艺术。
以艺术为话题的议论文2在我的生活中,充满了艺术。
有时候艺术也使我乏味———钢琴,但通过了一件小事,我突然发现,钢琴是我的朋友。
每天,我写完作业后,弹钢琴是我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坐在那庞然大物面前,看着钢琴上那黑白相间的键盘看着乐谱上那黑白的像小蝌蚪一样的音符,我不由的觉得——钢琴,那在人们眼中十分高尚的艺术,似乎变了一个样,变得十分枯燥乏味,没有生机。
我每天总是机械般地在那些琴键上垂打着,没有兴趣,没有乐趣。
艺术美学论文
艺术美学论文篇一:美学课程论文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摘要:关键词:美学作为这些研究的分支,是一门研究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意义为“对感官的感受”。
美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更多是关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构成审美活动的审美客体(美)以及审美主体(美感)两个方面。
人在审美活动中还可能产生美的创造,创造出新的艺术品。
然而美学并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哲学理论,美学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活动以及在当代文学创作以及影视创作中产生重大影响。
在当前娱乐至死精神下,这个时代被称为审丑时代,网民通过审丑的批判抨击从而达到内心情感的释放。
由此美学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纯理论学科,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产生新的意义,并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一、美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代美学美学的诞生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在人类最初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审美意识,是美学的最初萌芽;随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朴素的美学思想体现的是一种自觉的、系统的理论的思考,其理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追求;直到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理论学科。
鲍姆加登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划分人类的心理活动,认为美学(感性学)是研究“情”的学科。
随后近代西方美学在鲍姆加登感性学的基础上,康德、黑格尔致力于解决感性和理性的和谐自由统一问题,代表德国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
在20世纪的西方美学流派可分为三个方面:沿着哲学方向进行发展,沿着心理学方向进行研究美学以及从艺术社会学角度研究美学。
而在中国则是在二十世纪初逐渐从西方引进美学理论。
从梁启超、蔡元培对中国近代美学自觉建构。
二十年代,吕澄、陈望道、范受康建立美学体系。
留学日本的朱光潜在日本接触到到西方美学,并写出《谈美》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国人介绍美学。
篇二:改艺术美学论文读书笔记朱光潜全集《谈美》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解放前出版的《谈美》的修订版,由中华书局重新编排,也加入了一些章节。
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论艺术美艺术美就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就是美的高级形态,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就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
它的本质与社会美、自然美一样,也就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对艺术定义的理解,可以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把握上。
艺术品可以通过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来定位,而一些艺术定义的成果可以帮助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
真正的艺术品,首先必得当得人们在“艺术品”的本义上直接的指称。
进而言之,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首先必须分清本义上的“艺术品”与其她意义上的“艺术品”;其次必须在本义上比较不同物品,把握被人称为“艺术品”的事物与其她事物的区别。
“艺术品应就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制品”:(一)艺术品应就是人工制品艺术品从根本上就是人的实践性产品,艺术品就是一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
艺术品必须经过人的行为才得以成立、得以认定,这一特性,证明了艺术家与艺术家实践的必然性,艺术必须包含人与实践,艺术品的意义与人的实践有关。
(二)艺术品应就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在艺术的诸多定义中,无论就是“游戏说”,还就是“表现说”、“符号说”等,无不认识到艺术品在一定的形式上承载的意义就是对应于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精神需要的。
此处,精神性不就是指艺术品纯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而就是指艺术品的各种质素必须就是精神性的或就是可以转化为精神性的,它们不就是赤裸裸的、有限性的肉体欲望与功利性。
(三)艺术品应就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人的精神至少可以区分为感性与知性。
一就是具体的,一就是抽象的;一就是遵从感性运作规律的,一就是遵从以形式逻辑为主的知性思维规律的;一就是获得以意象为主要内容的结果的,一就是获得抽象的规律等成果的。
值得注意的就是,“感性”就是精神性的,它不同于有限的、功利的欲望。
在探讨了艺术品的定位之后,还需要分析作为艺术存在流程第二个环节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儿童诗的艺术美分析论文
儿童诗的艺术美分析论文内容摘要:儿童诗是集绘画美、音乐美、想象美、形象和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文学样式。
它以自身的艺术之美,起着引领儿童体验式健康高尚的感情、培养儿童的自然主义能力、提高儿童对文学的兴趣和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内容简介艺术美引领鉴赏儿童诗是听众指以儿童为读者第二类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儿童诗是散文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婚姻生活内容、所开展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都必须切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应当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这样才能在培植儿童若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诗人金波写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一朵儿童诗是这个国度里的一朵残花。
诗是天籁的声音,是大突显自然赋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之一。
”①他曾一度还曾在一篇短文中形容儿童诗“像一条宁静的小河,滋润着小读者的心灵”。
是的,对于儿童来说,生理的成长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还有他们的心理和精神的奋发向上。
学会诗意地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就会发现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环境中,人与人相互关系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人因东西,心会变得柔和起来,变得敏于感受幸福与苦难,因而更有正义感,更富同情心——这就是丰富的心灵世界,诗歌就是可以引领我们走向这个世界的一门表演艺术形式。
儿童诗与诗歌一样,同样是最活泼、最具有亲和力的文学造形。
它与各种中国画文学艺术型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了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古希腊抒情诗希腊语廋蒙尼德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
而当更诗作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抒情诗和音乐就像一对孪生的短诗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关于艺术的论文4篇
关于艺术的论文4篇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艺术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1:关于艺术的论文艺术观念与艺术表现摘要:在现代主义之后,艺术不再是拥有高超的绘画技能的代名词,西方教育界普遍将其定义成“视觉艺术”,使艺术外延到一切可使用的艺术手段和材料,艺术家充当思想家和科学家的角色得到延续。
自从1964年4月安迪沃霍尔在纽约首次举办的雕塑展上展出了他的著名作品“布里洛包装盒”后,在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的内心产生巨大的震动,在他的笔下,“布里洛包装盒”跨越时间、历史、地域的界限,成为推动艺术发展史进程的象征物,并发出“艺术终结了”的呼喊。
这种观念不断引发人们对艺术的定义及其本质的重新思考,如何平衡艺术品中的观念与技术成为艺术家们开始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观念;艺术表现;时代语境;同一性促使我写这篇论文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笔者发现,在学习油画的过程中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就是油画的技法是什么?二是大多数人在看过越来越多的现当代艺术品后都会质疑,看似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艺术作品何以有如此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查阅资料,从出现在现当代艺术转折点上的艺术品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在过去7年的学院式教育环境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19世纪以前,更确切地说是梵高以前的艺术,对于梵高之后知之甚少,学院教育索性很少提及这段历史,学艺术的学生敏感一些的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这种空白感。
为了在艺术这条路上更好、更稳地走下去,我们不能跨越任何空白,这个空白或许会成为艺术道路上的阻碍。
因为20世纪的艺术完全打破了旧有的绘画模式,观念艺术的范围除了绘画还延伸到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等。
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对20世纪部分艺术的研究,解答艺术家是如何平衡艺术品的观念与技术,并达到一定艺术高度的问题。
整个20世纪发生了两次轰动全球的世界大战,一战造成了欧洲势力的衰弱和分裂,美日随之兴起,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艺术也随之发生变化。
论文学翻译的艺术之美
论文学翻译的艺术之美翻译,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桥梁,也是多种语言之间交流的媒介。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让更多读者能够了解这些作品。
其中,论文学翻译更是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和艺术性。
本文将就论文学翻译的艺术之美展开探讨。
一、精确的语言表达在翻译一篇论文学作品时,翻译人员需要精确传达原文中的内容。
不仅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核心思想和表达方式,还要考虑如何使用目标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
对于语言学者,这是非常考验翻译技术的工作。
一个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应该能够将原作品的语境和句式完美地翻译成目标语言。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成品的质量。
二、传达文化与历史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反映了一个国家或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的重要作品。
因此,翻译要考虑原作品中所嵌入的文化与历史信息。
翻译人员必须要了解原作品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涉及到当地特有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背景等。
通过正确传达这些信息,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原作品所传递的文化和历史内容。
三、保留原文风格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是,翻译应该保留原作品的语气和风格。
不同的作品风格互有差异,翻译人员应该在尽可能保证准确的前提下,保持原作的语音、情感、表达方式和文化风格。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品独特的气息和风格,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四、形成独特的译文优秀的翻译作品应该是了不起的独创品。
翻译人员应该展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保证准确传送原作意思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独有的创新和风格。
翻译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文学、语言和文化背景,创造出更好的译文。
论文学翻译是一门高难度的工作,需要翻译人员掌握语言学知识,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
在实践中,翻译人员需要深入品味原文,思考转换语言的方法,以便用目标语言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同时,为了使译文具备原作的文化和历史意义,翻译者应该了解文化和历史上的差异。
通过这种方式,翻译人员可以在文学翻译中发掘美的艺术。
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作文议论文高中
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作文议论文高中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开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
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
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 -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
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贺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其次是传统的歌舞。
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
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
随着时代的开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
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
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懊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开展做出更大的奉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开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辉。
民族器乐赏析论文
论文题目:民族音乐——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论点:中华民族巍巍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旷古烁今,文学之美,艺术之美,皆传于世;诗文,古画,音乐,智慧等传统文化门类各书异彩,民乐以她的气质,所蕴含的历史特色当之无愧的谱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统文化,艺术,特色,联系与发展民族音乐——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洋洋洒洒,幽默风趣,意蕴深厚,寓教于乐,古典之美,中华传统艺术之美,一学期的民族器乐赏析,让我感受到的,明白了的,民族音乐的魅力。
民族音乐以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远古,还是盛唐,都弥散着民族音乐的气息,共同构筑和诠释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
一.以历史发展看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融合。
源远流长,远古时代,打猎的呼喊声成为了最早的音乐;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华夏文明发展到了奴隶社会,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音”在商代甲古文中和言语的“言”是一个字,言在甲古文中是单管乐器的象形字,下边是口,上边是一支竖立的古代箫管,用嘴吹箫管而发音,这就是言的本意,这正反映出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的音乐(歌唱)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埙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声音通透空灵,还记得课上敖老师关于勋的故事,让人在欢笑中明白了埙的特色。
音乐就这样伴着王朝的起落,始终以她的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记录历史的艺术之美传承和发展着,在春秋、战国和秦汉,钟鼓音乐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形式。
课上讲到的编钟和编磬流传至今,它的大型演奏仍然让我们有古朴和庄重的感觉,可以找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且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更需要体会古代的情境,否则无法感受钟鼓乐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每个人在听到钟鼓乐的时候都会想到在朝堂之上君臣、竹简的环境,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在这里相辅相成,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色彩与深厚的文化。
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艺术的论文范文(精选5篇)
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艺术的论文范文(精选5篇)第1篇: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艺术的论文【关键词】艺术审美教育藝术实践一、艺术审美教育的现状近几年,高校都比较重视通过艺术审美教育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和修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现有的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艺术审美知识,只注重从一种知识的角度去认识艺术,如果我们的课程只是能够看着或听着一些艺术作品,讲出一大堆艺术大师的人名、作品创作的背景等问题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这些内容无法令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部分学生完全没有进入到艺术审美的情趣、自我思考和创作的过程中。
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是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基础,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艺术实践性越来越被重视,因此,艺术审美教育的培养方向就应该向实践培养出发,并结合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进行大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拓展,这样的模式才是艺术审美教育最成功的形式。
二、艺术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关系广义的艺术审美教育,内容有三点:文化知识的教育;艺术技能的教育;艺术行为的教育。
就艺术审美教育来说,无论哪点,都必需要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
但在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中,不难看出,我们注重强调艺术审美教育中的艺术文化知识,而忽略了艺术实践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
艺术审美教育是对生活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的“人”进行审美教育的工作,因此不能培养学生用其中一种固定的思维去进行艺术审美,不能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著名大师的名字和作品,而要通过学习,考查有没有激发起学生对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兴趣,有没有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没有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一个百花齐放、积极参与、互动性强和不断变化的艺术审美课堂才是我们所要的。
这些因素虽然产生的是一种“隐性”效果,可是对学生而言更能产生深刻印象的效果。
三、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艺术审美教育一定要从“课堂走向生活”。
666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论文范文.doc
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论文范文在艺术世界中,西方现代艺术还是作为领头先锋,还是影响着全球的艺术界。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方现代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现代艺术论文范文一:浅谈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问题研究论文关键词:西方现代美学艺术独立分析论文摘要: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众多,观点纷呈。
但艺术独立理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主线之一,是现代美学的主要标记之一。
本文作者从西方现代美学的演变和特征入手,就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问题进行简单阐述,并分析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对我国美学的影响。
0 引言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使命,首先就是破除艺术从属论,确立艺术的独立地位。
现代美学以克罗齐和洛特曼对黑格尔的艺术从属论的批驳为主要标志,建立艺术独立理论,将美学与哲学统一为一体。
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都以艺术独立理论为发展主线。
艺术是否具有独立的地位,它与哲学、宗教等的关系如何,这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美学理论最终都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1]。
1 西方现代美学演变历史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都是艺术从属论的代表。
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评判诗与艺术没有真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与艺术反映了事物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哲学性。
这两种争论一直贯穿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而黑格尔提出哲学最终将取代艺术,而把艺术从属论发展到了颠峰。
克罗齐“度的理论”的出现,推翻了黑格尔的以艺术从属论为内核的艺术消亡论,确立起艺术的独立地位,最终使得西方古典美学演变至现代美学。
现代美学又突出两个路线:一是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艺术的独立性。
这两种思路如果不及时从艺术美学角度及时沟通和思路转换。
必然对峙存在,从而失去克罗齐艺术独立理论的实践意义。
洛特曼借鉴生物学理论,将现代美学的两个思路创造性的进行转换,提出“美就是信息”。
洛特曼既不是以社会为中心来看文艺,也没有将文艺隔离于社会之外,而是把艺术当作大千世界中独立存在的生命之一,以艺术为中心来看社会,认为文艺这个活生物体的生命,就体现在她能为人类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必不可少的审美信息。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艺术在人们看来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作为与此岸世界相对的彼岸世界而存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篇1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的关系指认与当下整合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的关系指认入手,通过分析,指出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既有区别又相交融,共同构成中国艺术极其重要的双重层面。
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经历种种变迁,在当代中国共同面临着某些相似的文化困境与生存、发展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采取多种手段,有效地进行整合,在整合中求得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传统艺术民族民间艺术整合创新 ??本文所讨论的中国传统艺术,是指诸如中国画、书法、民乐和传统戏剧戏曲等,已经具有一定历史传承,且与文人创作、文人观赏联系密切的传统艺术。
而我们所说的民族民间艺术,则指富有民族、民间特色,源自民间并在民间流传的民歌、民间故事、剪纸、少数民族舞蹈、舞龙、舞狮、赛龙舟、皮影戏、花鼓、唱大戏等。
纵观中国文艺发展史,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再次确认和理性分析,在文化全球化与市场化的今天,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而且也直接关乎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的未来走向,及其在新世纪里继续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一、中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的整体关系指认毫无疑问,民族民间艺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群众性、历史传承性等特点。
长久以来,形态各异的民族民间艺术,在各民族的文化区域、广大的民间(乡野、集镇与市井民众间)孕育、发展、演变与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文化传播特点,既体现出华夏各民族旺盛的生命活力,也凝聚了质朴的民族、民间智慧。
作为一种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民族民间艺术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承担了重要的功能。
首先,民族民间艺术强烈的民间趣味,使其往往成为众多群众参与的公共活动,每到年关、节庆,乡民唱大戏、舞龙、舞狮、赛马、皮影表演、踩高跷、扭秧歌等受到广泛欢迎,成为群体性自娱自乐的艺术形态。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舞蹈艺术的形式美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舞蹈艺术的形式美舞蹈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舞蹈艺术的形式美摘要:舞蹈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舞姿、肢体语言和动作美感,给观众带来了深远的艺术享受。
本文从舞蹈的音乐性、节奏感、空间表现等方面,探讨了舞蹈艺术形式美的重要性和特点,并结合个人的舞蹈学习经历,对该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
第一章舞蹈艺术形式美的概念与重要性1.1 舞蹈艺术形式美的概念舞蹈艺术形式美是指舞蹈作品在舞姿、肢体语言和动作美感方面的艺术表现。
它包括舞蹈的音乐性、节奏感、空间表现等多个方面的要素,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
1.2 舞蹈艺术形式美的重要性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对于舞蹈作品的艺术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形式美可以使舞蹈作品更具魅力和感染力,能够有效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共同体验,从而提升观赏者的艺术享受。
第二章舞蹈艺术形式美的特点与表现手法2.1 舞蹈的音乐性音乐在舞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者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将其转化为舞姿和动作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使舞蹈作品更具音乐性。
舞者需要与音乐紧密配合,将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形成舞蹈艺术的形式美。
2.2 舞蹈的节奏感节奏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舞者的动作速度、节拍的呼应和动作的起伏变化,表现出舞蹈作品独特的节奏感。
舞者需要灵活运用身体的动作与节奏之间的关系,准确捕捉音乐的节奏,使舞蹈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2.3 舞蹈的空间表现舞蹈作为一种立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舞者的身体姿态和空间的利用,展现出独特的空间美感。
舞者通过运用不同的舞蹈技巧、空间布局和舞台设计,将舞蹈作品呈现给观众,使其在空间中产生美感和情感共鸣。
第三章舞蹈艺术形式美的培养与提升3.1 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培养舞蹈艺术形式美的基础,舞者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提高肢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协调性,使动作更加准确、流畅,从而达到艺术形式美的要求。
艺术与审美论文1500字
艺术与审美论文1500字人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艺术就是表现美的现实,使众人获得美的享受,但是若是艺术通过表现丑的现实而获得美的效果,则往往会引发人们的深思。
在美的法则造型论中有关于美与丑的论述,在这其中主要叙述了现实中的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的美的原因,是因为“艺术家是从审美角度去观察认识生活,并按照美的法则来造型”。
这就说明艺术中的美并不只是纯客观的显示生活的丑,而是经过了艺术家主观意识的加工,在艺术作品中有效的融入了艺术家的审美理念。
人类社会中除了对物质的属性具有多项的规定之外,还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
人作为艺术审美的主体,是由多种社会联系交织而形成的。
实际上,能够给人以美的感觉的一定不是个别孤立静止的事物,而是具有复杂社会联系的对象。
在人类的审美中,总是对一些具有分合对应、对抗统一的对象进行研究,而这些对象往往体现的是新生与死亡、光明与黑暗等多层次的社会联系。
否则,将无法判定对象的美与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正是体现的这种对立统一的联系。
此外,对于一些审美事物常常还需要他类事物进行折射,比如“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笔下显示出的花流泪、鸟揪心的伤感美真的只是对花、鸟的叙述?很显然,不是的。
杜甫是通过以花、鸟自喻,来展现其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岁月里遭受的苦难与生离死别。
如果将人类的审美的实现称之为审美主体与客体对象的同构,那么,社会联系的复杂对象则是这种主体与客体同构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比如来自故乡的一抔黄土就会使浪子、游人对其追捧,他们所追捧的一定不是这一抔黄土,而是儿时在这片故土上得幸或受辱的往事,更或者是如今颠沛流离的痛苦。
李白对洁白如霜的“窗前明月光”的赞美正是“低头思故乡”的深思;杜甫在夜月时的吟咏,正是他对“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颠沛流离生活以及兵祸频发的现实描述。
因此,艺术中的美是对生活事物的折射,艺术对象生活内容越丰富,所表现出的作品就越美。
饱经风霜的老太婆头像之所以可以成为艺术美的象征,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在这个头像中可以体会到人间的沧桑变化。
大学生艺术欣赏鉴赏论文范文
大学生艺术欣赏鉴赏论文范文艺术教育在育人方面,特别是在大学生人才素质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艺术欣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艺术欣赏论文篇一:《试谈大学生艺术欣赏》悲剧和喜剧戏剧是综合艺术的一种,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
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
因之,又被人称为“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在戏剧史上,根据悲剧所涉及生活范围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其一为英雄悲剧。
它往往表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
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
其二为家庭悲剧。
表现家庭之间、家庭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其三为表现“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
与“小人物”相对立的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
最后一种其表现的矛盾冲突贯串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展现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
后世,很多美学家、戏剧理论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确立悲剧的本质。
在悲剧中,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
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在这种悲剧冲突中,主人公不仅要同为其造成挫折、磨难的强大外在力量搏斗,往往还要同主体的内在本质力量进行搏斗。
尽管突然降临的悲剧性情境似乎是偶然的,但是,这种情境只是为主体行动安排的必要契机,而行动都是源于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主体为了极限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做出的。
艺术的议论文
关于艺术的议论文1艺术无处不在,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吉他也是一种艺术。
五年前一天,我在一家琴行门口停住了,目不转睛地看着里面的吉他。
不知不觉中,我走了进去,开始了一段我与吉他的奇妙旅程。
起初,我要练基本功,有的人觉得非常枯燥,但是我觉得挺好玩。
一年过去了,老师开始教我们歌曲。
我想退缩了,因为我的手上结出了一个个水泡,又疼又痒,连琴弦都按不紧。
一年后,一件事情让我彻底爱上了吉他。
第三年,我转入电吉他班,开始了我漫长的电吉他生涯。
过了不久,我又加入了明星乐队,在许多地方演出。
站在舞台上,看着台下那么多观众,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听着那如雷鸣般的掌声,我爱上了那把陪我演出的吉他,爱上了演出时那种澎湃的感觉。
第四年,老师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单子,让我们去迷笛音乐节演出,并教了我们一首新歌。
老师才教我这首歌时,我胸有成竹,可刚开始的推弦我就有问题,这让我的底气越来越不足了。
后面也学得一塌糊涂,老师和伙伴都安慰我,我才重拾信心,刻苦练习,五个月后奔赴苏州。
路上,我特别紧张,总觉得自己弹不好,我转念又想:我刻苦练习,必然会有收获。
我不能输,不能!靠着这股信念,我们在舞台上气场十足,火力全开,演出圆满成功,老师向我们投来一记赞赏的眼神。
现在,吉他不是我的工具,而是我的知心朋友,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会继续努力,在弹吉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于艺术的议论文2它可能没有音乐那么优雅美妙;没有雕刻那么心思细腻;没有绘画那么栩栩如生;但它,却是舞姿动人。
在我年幼时,妈妈曾送我学过一段时间舞蹈,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坚持下去。
那时的我柔韧性好,下腰、劈叉丝毫不费力气,但现在的我样样都不行。
还记得那时,我天天受到老师的称赞,自主独立,不用老师多花一分一秒在我身上。
就说上次吧,我们舞蹈老师让我们先练习蹲马步,再来就是劈叉,我两脚一分,手死死地按在地板上:“啊~呀~”舞蹈室不断传出我们的惨叫声。
艺术美学论文
一.崇高与优美优美和崇高一向被美学家看作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
由于审美客体的特征的不同,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和差异,使优美和崇高成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对美学范畴。
优美是一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
它的特点是和谐、、均衡、统一,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
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崇高的美是巨大的体积、激烈的动作、惊人的速度、辉煌的光彩、磅礴的气势、强烈的对比、刚劲的力量。
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的形态,虽说都能引起一种愉快的情感,但由于它们各自特点不同,这就使和愉快情感相伴随的感官的感受及其他的情感活动,在性质、内容上也不尽相同在优美的审美过程中,美的对象既引起我们的美感的愉快,又引起我们感性的快感或其他情感的愉快。
如亲近、爱怜、同情等情感,可以说它们的情感是愉快的、一致的、调和的,是一种和谐的混合情感。
这是因为,在优美的审美过程中,由于对象的刺激相当柔和、松缓。
我们对对象始终没有抗拒、没有不适的感受,而是感到对象既可亲又可爱,因而感到对象有一种吸引力。
使心情处于相对宁静、和缓、轻松、舒展的状态崇高美的对象一方面引起我们美感的愉快,另一方面又引起我们的感性的不快或其他情感的不快,如恐惧、崇敬、感叹等。
崇高”中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的崇高的深邃境界昭示了其追求无限不断超越的核心意蕴。
论《诗经_》语言艺术之美_毕业设计(论文)
荏菽旆旆……麻麦蒙蒙。(《生民》)
苕之华,其叶青青。(《苕之华》)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采菽》)
凡凡黍苗,阴雨膏之。(《黍苗》)
我黍与与,我稷翼。(《楚茨》)
(
《诗经》时代还未出四声八病之说,律诗也未诞生。然而,这并不等于古诗没有平仄,没有粘对。汉语的形式特点之一,就是对称性。与此相应,汉族文化心理也有明显的对称均衡倾向。叠字的出现,便是适应这种文化心理要求,叠字形式是对称,语音也是一种对称。尽管先秦诗歌平仄不很严格,对偶未必工整,可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尽力使自己的诗歌美一些,采用美的形式、美的手段。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对偶句。叠字、对偶,都是为了满足对称均衡。《诗经》中就不乏好的对子,有人还用叠字入对呢。这不仅是语义的要求,也是语音对称的要求。如:
关键词《诗经》语言艺术 美叠词
第一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对我国诗歌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诗经》用叠字高明、精巧,集中体现了它的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具体分析,《诗经》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是具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之美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和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之美,的手段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是现实美的凝炼化,集中化。
艺术之美具有丰富的内容,是中小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由于艺术之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愿意与艺术品接触。
古今中外,不少有成就的人,都曾受到过艺术之美的熏陶。
我们说艺术之美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这主要是说艺术之美的意义。
艺术是人们认识与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在于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并创造生活。
要实现艺术的这种目的,就必须能够欣赏艺术,而艺术之美在培养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现实美不可比拟的作用,因为艺术之美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强烈、更动人,因而更富感染力。
艺术之美使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又促使艺术之美的创造与欣赏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正是在这种互为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与发展中,艺术的目的才得以实现。
高尚的、健康的感情是人的精神完美的重要条件和标志。
而艺术之美对于培养和丰富人的高尚情感具有独特的作用。
美的艺术品无不渗透着艺术家的感情,寄托着他的爱憎。
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当写到“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不觉伤心落泪。
梁斌在创作《红旗谱》时,也“无数次流下眼泪,是流着泪写完这本书的”。
艺术家的这种充沛而丰富的情感,通过艺术形象传达给欣赏者,必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产生或悲、或喜、或怒、或愤的情绪,进而使感情得到净化、丰富和升华。
艺术之美的情感内容,对于培养人的精神之美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诉诸理智,它对事物的认识不增不减。
而艺术诉诸感觉,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
在对艺术之美的感受中,人们就会发挥想象的力量,完善、补充,丰富,甚至改变对象在心目中的性质,重新创造出新的完美意象来。
例如,尽管我们许多人没有到过大草原,但读过北朝乐府民歌《敕勒
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辽阔壮美的图景。
当然,这种想象力创造力所引起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
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的审美经验越丰富,文化水平越高,相应地他的思考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他对美的感受、领悟和情感体验也就越敏锐、越强烈。
艺术之美的基本特征,是由艺术之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
我们通过以往对艺术之美的研究,总结出艺术之美的几个基本特征:
艺术之美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直观性。
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并进而产生联想或想象。
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之美总是由形象的美决定的。
而一切形象又都是直观的。
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之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
在另一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之美的直观性虽然不如上面所说的那么明显,但是,它们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
艺术之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协调性。
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
艺术作品的美,表现在形式同内容有机地联系一在起,并且由内容来决定,而内容又仅仅在一定的形式之中。
这主要是由任何艺术之美总是生活的反映来决定的。
艺术之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
恩格斯要求作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指的这种典型性。
毛泽东同志所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也是指的这种典型性。
艺术之美的典型性这一特征,同样是由艺术之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它是人对于美的理想的追求和体现。
在一切艺术之美中,都具有这种典型性。
例如,解放初期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所过的那种和平幸福、欣欣向荣的新生活。
在蓝天白云下,在翠柳环绕的荷塘中,荷花仙子们身着粉红舞衣和淡绿舞裙,手执长巾,轻盈安详地婆娑起舞,创
造出芙蓉出水的的恬静意境,深深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的无限热爱的美好感情。
艺术之美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爱憎倾向,也就是爱什么和恨什么。
在阶级社会中,倾向性的最主要之点是阶级性,在阶级虽已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中,倾向性也仍然带有阶级性,这是由于艺术家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阶层或一定的社会集团以及他们的整个素养决定的。
艺术之美的第五个基本特征是它的民族性。
所谓民族性,就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形式的特点。
换句话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中的美都必然具有产生这种美的各个民族的不同特色。
这是由于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从属于一定的民族,他的作品中的美必然不能超脱他所在民族的整个历史。
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
在美学史上,由于美学家的哲学观点不同,对艺术之美的认识也不相同。
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艺术之美是历年在高级发展阶段上的美,是美的高级形式;他主张艺术之美高于自然美,宣称艺术之美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心灵产生的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之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车尔尼雪弗斯基则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发来批判黑格尔,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之美,认为“客观现实中的美是彻底的美的。
”“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艺术只是生活的苍白而不准确地反映。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之美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离不开形象,因而艺术之美主要的是艺术形象的美,它同艺术形象一样也是源于现实生活,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一样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征,但它又跟艺术形象一样不同于现实生活,它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
在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领略到它的美。
例如,散文中的诗情画意,小说中的动人情节和人物的鲜明性格,绘画中的绚丽色彩和精巧构图,雕塑中的形神逼真和力的体现,音乐中的优美旋律和欢快节奏,舞蹈中的轻盈洒脱和灵活飞动,戏剧中的冲突叠起和妙趣横生等等,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
甚至在案头的一件小盆景中,我们也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水光云影,深壑幽林。
所有这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艺术之美。
总之,艺术之美就是艺术作品中的美。
离开艺术作品,也就没有艺术之美。
这时的艺术作品既可以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独立于艺术家自身之外的作品,如剧作家写出的剧本、音乐家谱出的乐章;也可以是艺术家创作之中、体现于艺术家自身的作品,如演员的表演、钢琴家的演奏。
当然,在根本没有美的所谓艺术作品中,也就不存在艺术之美。
美的艺术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根植于生活之中。
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艺术形象的美。
艺术形象的美,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生活的反映。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艺术之美。
但是,人类也有基于生理的基于地球生存环境的所有共性的共同的审美倾向,艺术作品的特性也能吻合这种倾向形成共同的美。
诸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均能形成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共同欣赏的艺术之美。
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艺术创造的作品也能具备普遍的永恒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