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地理教育之窗日本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的趋势
日本地理位置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日本地理位置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日本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岛屿链的东部,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在地理环境上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日本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地理位置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地理因素对日本教育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日本教育发展的影响1. 东亚岛屿链的地理优势作为一个东亚岛屿国家,日本地理位置的独特性给其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优势。
地理位置靠近中国和韩国等亚洲主要国家,为日本提供了与邻国学术交流的机会。
这种紧密的学术交流促进了日本教育的发展,使得日本教育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此外,处于岛屿链的东部位置,使得日本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地震频发的地理环境对日本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日本学校普遍注重地震应急教育,培养学生的地震应对能力,以保证学生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确、快速地采取自救措施。
这种注重实际技能的教育特点也体现了地理环境对日本教育的塑造。
2. 自然资源的匮乏与教育的现实挑战尽管处在东亚岛屿链的优越地理位置,日本却面临着自然资源匮乏的困境。
该国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发展受到限制,这为日本的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现实挑战。
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日本教育难以提供丰富的实地实践机会,学生们难以获得实践经验。
因此,日本的教育注重理论学习和智力开发,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教育密切相关。
二、地理因素对日本教育发展的启示1. 借鉴邻国的教育经验日本地理位置优越,与中国和韩国等邻国的接触为日本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在教育发展中,日本可以借鉴邻国的教育经验,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推动自身教育的进步。
同时,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也能够促进地区教育的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2. 注重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地震频发的地理环境使得日本教育注重实践教育。
这一特点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
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日本地理位置对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影响与挑战
日本地理位置对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影响与挑战日本位于东亚的西北太平洋上,地理位置对其教育与人才培养产生了影响与挑战。
这些因素涉及到地理位置所带来的环境和历史文化,以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日本地理位置对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影响与挑战。
一、地理位置为教育提供了机遇1.文化古国:日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教育有着坚实的土壤。
自古以来,日本一直重视教育,并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和学者。
这种文化底蕴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传统,成为日本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
2.科技创新:日本作为东亚科技强国之一,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临近先进的科技国家韩国和中国,日本在科技交流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些科技资源的共享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3.高等教育机构:日本拥有世界上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等。
这些高水平的学府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
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使得日本高等教育成为各国学生追求的目标,并为培养顶尖人才提供了机遇。
二、地理位置带来的挑战1.自然灾害: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海啸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这些灾害对教育和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困扰。
例如,地震和海啸会破坏学校设施,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安全。
因此,日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保障教育的顺利进行和人才的培养。
2.人口问题: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严重问题,导致劳动力市场短缺,影响了教育与人才培养。
由于少子化,日本的学生数量减少,学校面临着招生困难和班额过大的问题。
同时,劳动力市场的短缺也给人才培养和就业带来了挑战。
日本需要制定适应人口变化的政策,以保持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3.国际竞争:尽管地理位置为日本提供了某些优势,但也增加了国际竞争的压力。
与韩国和中国等邻国相比,日本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式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持竞争力,日本需要不断优化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并及时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式和方法。
二日本的中学地理教育
二、日本的中学地理教育1989年,日本公布了改革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新的学习指导要领。
初中将在1993年起实行,高中将在1994年起实行。
这次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培养21世纪、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
初中阶段,地理、历史、公民合称做社会。
地理安排在初一和初二,每周各2课时。
教学内容为:(1)世界及其各地区——地球仪与世界地图,世界的自然概况;亚洲,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西亚和北非,黑人众多的中部和南部非洲;西欧。
西欧中部的英、德、法、瑞士、荷兰,南欧,北欧;原苏联和东欧各国;盎格鲁美洲,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2)日本及其各地区;(3)世界中的日本。
初三有理科,由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组成,每周3—4课时,还增加了每周1课时的理科选修课。
地学在初三下学期讲授,从观察和实验入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如地球运动的规律,气压变化和天气,地震的震级和烈度,以及资源、能源,人和自然的关系等。
选修课还可以进行专题研究,进行野外观察、实习。
日本高中分为社会科和理科两部分课程,高中三年必须读满80学分,才能毕业。
社会科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现代社会”和“世界史”。
选修课有地理A(2学分)、地理B(4学分)、日本史A (2学分)、日本史B(4学分)。
地理A的学习内容为:(1)现代世界和地区;(2)世界上人类的生活、文化和交流;(3)现代世界的问题和国际协作。
地理B的学习内容为:(1)现代世界和地区——交通、通讯的发展和世界的联系,现代世界的国家和国家群,球面上的世界和地图,地理信息和地图;(2)人类和环境——人种、民族和国家,自然环境和地区性,人类生活与环境,世界的环境问题;(3)生活和产业——产业的选址和地区的改观,产业的国际化,城市、村落的机能和生活,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和城市问题,行动空间的扩大和生活意识的变化;(4)世界和日本——世界的分区和地区,日本的地区性及其改变,国际化的进展和日本。
日本地理位置对教育资源分布的影响
日本地理位置对教育资源分布的影响日本位于东亚的西北太平洋东部,由四大岛屿(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以及其他许多小岛组成。
其地理位置对教育资源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交通网络和人口分布三个方面论述日本地理位置对教育资源分布的影响。
地理条件是日本教育资源分布的基础。
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均衡。
首先,由于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一些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因为这些地区的交通不便,学校的建设和资源投入受到限制。
特别是在山区和离岛地区,学校的数量和教育设施的完备程度都远远低于城市地区。
其次,日本的地域多样性导致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也不均衡。
教育资源往往更多地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而偏远地区则面临着教师短缺和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
交通网络是影响日本教育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
日本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教育资源的分布提供了便利。
高速铁路、地铁和道路网络覆盖了日本各地,使得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学校和教育机构。
在交通便利的城市地区,学校数量多、种类齐全,各类培训机构也比较集中。
然而,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离岛地区,由于交通成本高昂,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流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人口分布也是决定日本教育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
日本的人口密集在城市地区,特别是东京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等大城市地区。
这些地区拥有大量的学校、大学和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教育资源。
相比之下,偏远地区的人口数量少,教育资源投入有限。
人口的流动性和集中度不仅影响着教育资源的分布,还导致了师资力量的不平衡。
一些大城市地区的学校和大学更有吸引力,优秀的教师更倾向于在这些地方就职,而偏远地区的教育机构则面临着教师不足的问题。
总结起来,日本地理位置对教育资源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理条件、交通网络和人口分布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国外地理教育之窗日本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的趋势
笔者有幸参加上海市课程教材访日考察团,于1995年3月1日至14日期间,出访了日本的东京,横浜、北海道、广岛、大阪等地,对正在实施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有了感性的认识。
对地理课程设置的新变化谨作如下介绍。
日本中小学的课程教材,自1989年以来正在进行规模较大的改革,到本世纪末,这项改革将基本完成。
概括地说,日本中小学课程的改革突出了4点,即①个性化、多样化,②社会化,③国际化,④信息化、情报化。
并注重学生人格与心灵的培养。
地理作为中小学课程结构的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在这样一种课程改革精神的驱动下,进行相应的改革。
首先,多样化的课程结构为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提供了多样的渠道。
正在实行或将要实行的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反映地理知识的主要科目涉及7门,即小学《社会》,初中《社会》,高中地理历史科中的《地理A》、《地理B》,理科中的《地学IA》、《地学IB》和《地学Ⅱ》。
此外,在初中与高中可灵活性地安排一定的与地理相关的选修课,以及中小学各学段都有的“特别活动课”。
这样一种新的地理课程体系反映在文部省颂发的《学习指导要领》(类似“课程标准”)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中小学的地理课程实行综合化与分科化的双轨制,在低学段实行综合课程,在高学段实行分科课程,既注重了基础学力中基本文化素质的养成,又注重个性与特长的发展。
整个课程体系如下表:(附图{图})表中“限定性选择必修”指供学生分科时选学其中1门科目的课程。
其次,社会化的课程改革使地理学科知识向人文方面倾斜,并广泛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渠道,了解各个层次的社会现象,培养适应社会的技能和人格方面的要求。
这样的地理课程大致由三个方面体现:1.《社会》科目。
在这门科目中,地理现象(环境)作为一种社会背景或社会现象来反映,使学生从社会的角度来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所以,日本的《社会》课本中地图得到了重视并强调了地图册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2.乡土课本。
地理初中教学设计日本版
地理初中教学设计日本版导言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索我们居住的地球。
在初中阶段,地理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
本文将探讨地理初中教学设计的日本版,介绍日本地理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一、学科背景地理是日本国民中学的必修课程之一。
日本的地理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初中和高中。
初中阶段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能力和认识,而高中阶段则进一步探索地理学科的深度和广度。
二、地理教育的特点1.强调实地考察日本的地理教育中,实地考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经常被组织到不同的地理地点进行考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地理知识。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日本的地理教育注重引入地理信息技术(GIS)来辅助教学。
通过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相应的设备,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数据、制图和空间分析。
这种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的理解,并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关注灾害教育由于日本地理位置独特,地震、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
因此,日本的地理教育中注重灾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通过了解地理环境和灾害防治措施,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并学会应对不同的灾害情况。
三、地理初中教学设计1.单元一:地理基本概念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可以从地球的形状、地理坐标、经纬度等基本知识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实验、地图阅读等,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单元二:自然地理本单元主要介绍日本的自然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植被、动物等。
可以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通过学习自然地理,学生能够理解日本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单元三:人文地理本单元重点介绍日本的人口分布、城市发展、交通网络、产业结构等人文地理要素。
地理日本课程设计
地理日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气候类型。
2. 学生能够了解日本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及主要贸易伙伴。
3. 学生能够认识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及与我国的文化交流。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日本的地理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资料查询、课堂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日本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与我国在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热情。
2. 增进学生对日本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和民族观。
3. 通过对日本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旨在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特点。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日本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 位置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2. 日本的气候类型与自然景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自然景观及季节变化3. 日本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主要产业及其分布特点4. 日本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 历史发展脉络- 文化特色及社会风俗5. 日本与我国的交流与合作- 古代至现代的交流史- 双边合作领域及成果6. 日本的地理、经济、文化异同对比- 与我国在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与差异- 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日本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第二课时:日本的气候类型与自然景观第三课时:日本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第四课时:日本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第五课时:日本与我国的交流与合作第六课时:日本的地理、经济、文化异同对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
日本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特点
日本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特点
宋世云
【期刊名称】《地理教育》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课程设置是根据培养目标,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进行确定和划分。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课程设置比较的角度,分析日本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特点。
【总页数】1页(P40)
【作者】宋世云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外事管理职业学较,10008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5
【相关文献】
1.日本新编中学地理教材特点浅析 [J], 段玉山;李曼
2.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日本石川县农业短期大学为例 [J], 葛晋纲;李振陆
3.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日本石川县农业短期大学为例 [J], 葛晋纲;李振陆
4.韩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J], 张云耀;王妍
5.法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特点探析 [J], 汤标;张胜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
中日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日本的地理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受重视程度高,日本的《学习指导纲要(地理篇)》,相当于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近些年有很大的变革。
对中日两国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状况,促进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一、两国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简介如表1所示,日本地理课程标准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篇幅不长,简单明了,但所要表达的目标及课程内容都囊括在其中,概括性较强。
而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比较详细:“内容标准”和“课程目标”为主体,“前沿”部分主要介绍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设计思路,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教科书编写及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建议,方便教师使用。
对比两国的地理课标,我国的更为完善,除了必备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外,还有“前沿”和“实施建议”,丰富了地理课程标准,拓展地理课程实施的空间。
但也不能忽视日本地理课标的优势,篇幅短,易掌握,内容粗化,进行地理教材编写时空间比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发挥也更有优势,不易局限于一定的“实施建议”中。
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只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对两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
二、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一)目标表述日本的地理课程目标表述很简洁,甚至只用一句话,就高度概括了一学期的课程目标,言简意赅。
如日本高中地理A的课程目标,表述如下:“依据地域性考察现代世界的地理诸项课题,在培养学生对现代世界地理认识的同时,养成地理的见解与看法,并培养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个体而存在的日本人的自觉性与素质”。
日本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综合性、概括性强,目标较为明确,描述动词主要为培养、养成、提高等,可量化性不够强。
我国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描述,详细地制定了本课程将要达到的目标。
我国的三维目标,主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方面来描述,使用的动词由便于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画,如“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中的“找出”,此外还有其他如说出、背诵、区别、制定、运用、参与等可操作性强、具评估性的动词。
日本地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行政区划等基本地理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日本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世界各国的地理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日本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2. 日本的气候特点与自然资源3. 日本的行政区划与主要城市4. 日本的文化特点与经济发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日本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日本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日本在地理方面的特点。
(二)新课讲解1. 日本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地理位置介绍:讲解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由四个主要岛屿(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和众多小岛屿组成。
- 地形地貌介绍:讲解日本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面积较小。
2. 日本的气候特点与自然资源- 气候特点介绍:讲解日本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分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 自然资源介绍:讲解日本自然资源丰富,有煤炭、铁矿石、石油等。
3. 日本的行政区划与主要城市- 行政区划介绍:讲解日本行政区划分为都、道、府、县四级。
- 主要城市介绍:讲解日本的主要城市,如东京、大阪、京都等。
4. 日本的文化特点与经济发展- 文化特点介绍:讲解日本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如和服、茶道、樱花等。
- 经济发展介绍:讲解日本经济发达,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2. 简答题: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 日本的主要山脉有哪些?- 日本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日本的主要城市有哪些?(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日本地理的特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日本地理知识,拓宽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日韩中三国义务教育阶段地世界地理教育
日韩中三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世界地理教育摘要:近3 0年以来,日本、韩国和中国先后走上了相似的教育改革道路。
本文通过对比三国的有关指导文件和教科书,对义务教育阶段世界地理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
一方面了解三国正在进行的教育课程改革中世界地理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试图以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与教训,为正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急行的中国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地理教育;世界地理;义务教育;国际比较1、日本义务教育阶段世界地理教育的变化日本自 1945 年战败之后,经过 60年代的快速经济发展,到 70年代中期,开始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高中升学率到 70 年代中期也达到了 90%。
但与此同时,以“填鸭式教育”为特征的应试教育模式开始受到媒体和公众的严厉批评,来自教师和家长“不要给学生过度的负担”的呼声也不断高涨。
在这样的压力下,日本文部省采取措施, 1977年修订了原有的《学习指导要领》,精简学习内容,减少授课时数,推行“宽松式教育”。
可以说, 70年代以后日本基础教育的变迁,正是这种“宽松教育方针”发展强化的过程。
1977年日本颁布的新《小学、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中,总学习内容比过去有大幅削减,同时小学高年级以上的主要科目的授课时间也被大幅减少。
以社会课为例, 4 年级以上从每周 4小时(年1 40 小时)削减到一周3 小时(年1 05小时),初中从 3 年 455小时减少到 385小时。
曾经在小学第6学年的社会课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世界地理”的内容,也被大幅度减少。
从小学阶段来看, 1968年颁布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对第 6学年规定,“……加深对世界各地区的有特色的生活、状态的理解,培养国际理解的基础”。
在 1977年颁布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则更改为:“……关注我国在国际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到自己是世界中的日本人。
”显然,这两种表述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
前者强调“国际性”,而后者强调“日本性”。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7.1《日本》教学设计3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7.1《日本》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日本》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这个亚洲岛国的基本情况。
本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日本作为一个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的国家,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日本的各种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认识日本的主要城市和岛屿,了解日本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热爱祖国、关注全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特点。
2.难点:日本的主要城市和岛屿的分布,以及日本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发言。
3.案例教学法:以日本为例,分析其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的课件,直观展示日本的特点。
2.资料:收集有关日本的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课堂活动:准备一些与日本相关的游戏和活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本的地图和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国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日本的主要城市和岛屿。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7.1《日本》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13.饮食文化:日本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寿司、拉面、天妇罗等为代表。
14.传统节日:日本的传统节日有樱花节、盂兰盆节、七五三等。
15.传统艺术:日本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问,表现出对日本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节奏,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
2.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3.中日两国的关系
难点:
1.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其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分析日本地形和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3.掌握中日两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复杂关系
解决办法:
1.针对重点内容,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
展示一些关于日本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日本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日本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日本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特点。
过程:
讲解日本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日本的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③日本经济与文化
-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加工贸易为主
-汽车、电子产品等制造业发达
-文化具有大和民族特色,受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影响
④日本地与灾害应对
-地震多发,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应急措施
六年级地理下册《日本》创新教案(第1课时)(新版)
《日本》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图分析日本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
读图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海岸线特点及优势。
会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学会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日本的位置,学会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地震的危害,因而学会如何防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体会到日本面对的威胁和机遇,树立在地震发生时,如何做才是安全而有效的灾难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日本的位置。
日本的地形特点、海岸线特点及优势。
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如何应对灾难。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图片: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某国国旗、富士山和樱花。
看了这些图片,你会想到哪个国家?(日本)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的邻邦——日本,去看看那里的自然环境吧!二、新课学习(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1.位置(1)半球位置读图,日本主要位于哪两个半球?(北半球、东半球)(2)海陆位置读图填空: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西北部隔日本海与韩国、朝鲜、俄罗斯(国家)相望,西南部隔东海与中国相望。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
(3)经纬度位置读图,说一说日本的经纬度位置。
(北纬23.5 °~45°,东经125°~145°)2.范围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其中本州是日本最大的岛屿。
3.地形读图,分析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征?(山地、丘陵广布,平原狭小)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沿海。
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4.面积、人口日本总面积约37.7万平方千米,相当云南省的面积。
总人口约1.27亿。
精品文档 (97)新编日本地理教材特点及主要内容
一、日本地理科学习指导要领的变迁本文在介绍新的日本地理教材之前,先来回顾一下日本地理科学习指导要领的变迁和编撰过程。
1.1951年(昭和26年):地理科的特征是:知识结构体系简化,但与生活相关的多种多样的内容大幅度增加,内容涉及了自然界的广泛事物,与生活、产业、特别是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相关的内容。
比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更加重视以生活经验为主的地理知识。
2.1958年(昭和33年):振兴科技的呼声不断高涨,地理科的学习从生活经验出发向重视知识系统的学习转变,以寻求教育的高效化。
其特征为关于自然现象、事物的记载选取得较多,以全面地考察、综合说明为主;以往得不到重视的内容也进行详细的讲述,生活、产业等相关的内容被摆在了显著的位置上;地理教材的指导目标是:提高对自然现象、事物的关心,培养探求真理的态度;从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以事实为基础,培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生活、产业等事实、原理的理解,并能对此延伸、活用;培养学生在认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关心和保护利用。
3.1969年(昭和45年):受欧美科学教育不断发展的影响,教育界呼吁地理教育的创造性和现代化。
以科学的方法为着力点的探究学习过程得到了关注与重视。
其特征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贯穿于问题的始终;重视科学的自然观、地理观;重视对自然现象、要素的综合考察能力。
其主要内容为:在培养学生科学地考察、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认识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关系;主要以揭示动态的自然界以及与之相伴的能量的变化(如太阳放射能)为主要内容,并综合了时间、空间与生命概念等一些知识点。
4.1978年(昭和52年):地理科内容的综合化,注重体验学习的教材。
以回归人的本性为目标,尊重个性的发展。
其特征为:强调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知识的加深;对资源、能源的理解认识;培养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态度;形成地理的基本概念。
5.1998年(平成10年):根据日本教育部课程审议会的基本方针: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带着目的意识亲身感受大自然(野外考察、自然环境、灾害调查等),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与态度。
地理日本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初中地理——日本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点、国土面积和人口、火山地震原因等。
2. 能力目标:通过地图教学,提高学生地图阅读能力和运用能力;进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增强自救、避险意识;探索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培养探索精神;营造宽松课堂氛围,增强自信。
三、教学内容:1. 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2. 日本地形特点、国土面积和人口3. 日本火山地震原因4. 日本自然环境特点及原因5. 日本的气候特点6. 日本的工业、农业、渔业现代化程度7. 日本的主要海港、主要工业区8. 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四、教学方法:1. 图表分析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地理特征。
2. 讲述法:教师讲解日本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概念。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日本地理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日本地理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日本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知识:教师讲解日本地理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地理概念。
3. 地图教学: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日本地理特征。
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讨论日本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度。
5.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日本地理现象。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关于日本地理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地理教材、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资源。
3. 校园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2. 第二课时:日本地形特点、国土面积和人口3. 第三课时:日本火山地震原因、自然环境特点及原因4. 第四课时:日本的气候特点、工业、农业、渔业现代化程度5. 第五课时:日本的主要海港、主要工业区、抗震防灾意识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小学地理教育中的困难与挑战
小学地理教育中的困难与挑战引言:地理是一门探索地球各个方面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而小学地理教育在为孩子们打开地球之窗的同时,也面临着困难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小学地理教育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缺乏系统性教材和教学资源小学地理课本常常存在着知识点松散、内容过于简单等问题。
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建立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此外,相关的教学资源也相对匮乏,缺乏真实的地理环境展示和互动性高的教学工具。
解决方案:1.政府加大对地理教育教材的研发和策划力度,确保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
2.学校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地理实践工具,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二、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难度大小学地理教师普遍缺乏地理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此外,地理学科的跨学科性质也使得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
解决方案:1.加强对小学地理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地理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2.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互相学习。
三、地理教育与兴趣培养的平衡在小学地理教育中,往往注重的是地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这可能导致学生们对地理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并降低学习动力。
解决方案:1.引入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地理实地考察、地理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例如与数学、语文等学科进行交叉教学,增加学科间的联系。
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挑战地理学科既包含理论性的知识,也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当前小学地理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点的灌输,而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解决方案:1.增加地理实践课程的开设,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地图阅读等实践活动,发展实际操作能力。
2.组织学生参与地理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7.1《日本》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日本的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类型等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认知框架。同时,通过讲解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2.讨论法:在讲授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
2.教学软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软件,如地理信息系统、在线教育平台等,引导学生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
4.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日本的景点、日本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日本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情感。
当堂检测:
1.日本的地理位置在哪里?由哪几个大岛和多少个小岛组成?
2.日本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四季气候如何?
3.日本的经济主要以哪些产业为主?东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何?
4.日本文化具有哪些特色?与中国的文化异同有哪些?
5.日本的地形特征有哪些?为什么说日本是多山的岛国?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日本历史的书籍,如《日本史》、《日本通史》等,以了解日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发展。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7.1《日本》教学设计1
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7.1《日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日本》,是日本地理的学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日本。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对亚洲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学生可能只知道一些基本的印象,如富士山、樱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日本,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特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文字,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特点。
2.难点:通过地图和文字,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日本的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24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2.课件:日本的地图、图片、视频等3.学具:笔记本、彩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本的富士山、樱花等美景,引导学生对日本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日本的地图,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特点。
通过课件展示日本的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日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每组选择一个地理特征,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如日本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
六年级地理下册《日本》创新教案(第2课时)(1)(新版)
《日本》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国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日本》,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
首先,从学习国家地理来说,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其次,从认知方面来说,日本这个国家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日本这个国家在战争电视剧中频繁出现,最近还与我国争夺钓鱼岛,陌生在于日本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呢?学生可能更有兴趣了解。
这些都能反映出学习这一节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生活比较好奇,往往出现想要表现自己却又害怕表现自己的现象,一般来说,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比较表面,比较肤浅,对问题的也不能够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
从学生知识的储备来看:通过上一学期地理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而且我们刚刚学习了《亚洲》,为本节课我国邻国《日本》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相互合作较好掌握本节内容。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分析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日本的经济特点。
2.根据资料说出日本的民族、宗教、语言及日本文化的特点。
【教学方法】针对初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的身心特点,利用“三星智力快车”等形式,把《日本》一节重要的知识点和有关的课外知识设计成有趣的地理问题,在模拟旅游中开展知识竞赛,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
学生普遍欢迎这种既有挑战和刺激性,又有娱乐和趣味性的学习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地理教育之窗日本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
的趋势
以下是关于国外地理教育之窗日本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的趋势,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笔者有幸参加上海市课程教材访日考察团,于1995年3月1日至14日期间,出访了日本的东京,横浜、北海道、广岛、大阪等地,对正在实施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有了感性的认识。
对地理课程设置的新变化谨作如下介绍。
日本中小学的课程教材,自1989年以来正在进行规模较大的改革,到本世纪末,这项改革将基本完成。
概括地说,日本中小学课程的改革突出了4点,即①个性化、多样化,②社会化,③国际化,④信息化、情报化。
并注重学生人格与心灵的培养。
地理作为中小学课程结构的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在这样一种课程改革精神的驱动下,进行相应的改革。
首先,多样化的课程结构为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提供了多样的渠道。
正在实行或将要实行的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反映地理知识的主要科目涉及7门,即小学《社会》,初中《社会》,高中地理历史科中的《地理A》、《地理B》,理科中的《地学IA》、《地学IB》和《地学Ⅱ》。
此外,在初中与高中可灵活性地安排一定的与地理相关的选修课,以及中小学各学段都有
·
的“特别活动课”。
这样一种新的地理课程体系反映在文部省颂发的《学习指导要领》(类似“课程标准”)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中小学的地理课程实行综合化与分科化的双轨制,在低学段实行综合课程,在高学段实行分科课程,既注重了基础学力中基本文化素质的养成,又注重个性与特长的发展。
整个课程体系如下表:
(附图 {图})
表中“限定性选择必修”指供学生分科时选学其中1门科目的课程。
其次,社会化的课程改革使地理学科知识向人文方面倾斜,并广泛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渠道,了解各个层次的社会现象,培养适应社会的技能和人格方面的要求。
这样的地理课程大致由三个方面体现:1.《社会》科目。
在这门科目中,地理现象(环境)作为一种社会背景或社会现象来反映,使学生从社会的角度来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所以,日本的《社会》课本中地图得到了重视并强调了地图册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2.乡土课本。
日本的乡土课本以第三级行政区(市、町、村)来编写,普及率特别高,其中以乡土地理知识占绝大部分,内容涉及位置、范围、人口、自然、土地利用等,甚至还有各种社会设施与机构的组织与分布等殊为详尽,为学生了解本乡本土提供了极完整的素材。
3.社会
·
见习(考察)课程。
这是直接接触社会的含有较多地理知识的课程。
至于利用春暑假考察社会的机会就更多了。
第三,日本中小学课程加强国际化后,地理的课程内容也有了相应的体现。
日本教育界认为:21世纪的世界社会,交往的频率与范围必然加大,各国人民之间不仅要互相了解,更要互相理解,尊重对方,所以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要增强国际性内容。
许多课程改革的试验学校在《社会》、《地理》的实施中已注意体现了这种课程思想。
大阪市立扇町高等学校(高中)是试验学校之一,以人文学科为特色,试验班三届学生都安排国际地理、社会考察活动,曾两次考察了上海、杭州。
这样的中学地理课程确是新颖的。
第四,日本中小学地理课程比以往更重视了各种教学媒体的应用。
为实现课程信息化、情报化的要求,许多地方教育委员会编制了教学媒体设备的基本要求手册,其中不乏对地理学科的要求,如枚方市的《中学校标准经费与设备基准》中明确:各类师生用地图、挂图必须配齐,更新时限不得超过5年,地球仪更新年限为15年,对各种地理标本、地理音像资料也有明确规定。
有的还备有“多媒体专用教室”。
总之,日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地理课程体系,其许多特点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不无借鉴的价值,同时,他们新的课程观念更值得我们参考,使人们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思考课程改
·
革与培养21世纪的一代新人。
本刊记者赵才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