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宇宙”,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如恒星、行星、银河系等,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单元共有5课,分别是《宇宙中的恒星》、《宇宙中的行星》、《宇宙中的星系》、《太阳系家族》和《探索宇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宇宙的概念和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宇宙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恒星、行星、星系的基本概念,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恒星、行星、星系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宇宙相关知识的PPT,用于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关于宇宙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美丽的宇宙图片,如星空、行星等,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宇宙中都有哪些奥秘?”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恒星、行星、星系的概念,以及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通过PPT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中的各种天体。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总结恒星、行星、星系的特点。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2用浮的材料造船》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2用浮的材料造船》优质教案

《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认识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认识到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二、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设计与制作竹筏(木排)模型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三、科学态度目标
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竹筏(木排)的任务,培养创新精神。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点】
设计并制作竹筏。

【教学过程】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一、引言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

本文将详细阐述教案的设计与实施,以期为教师们提供可读性强、实用性高的教学指导。

二、教案概述
本教案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内容涵盖生活、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探究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运用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总结,培养他们的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实现共同成长。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5.实践应用:布置相关作业或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教案注重多元化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引导他们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六、结语
通过实施本教案,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3-4《解决垃圾问题》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3-4《解决垃圾问题》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3-4《解决垃圾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解决垃圾问题》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掌握垃圾分类、减量和回收利用等基本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于垃圾处理的知识和技能还不够熟练。

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垃圾处理的问题,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学会垃圾分类、减量和回收利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垃圾的处理方法,垃圾分类、减量和回收利用的实践操作。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养成环保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垃圾处理的重要性。

2.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减量和回收利用的实践活动。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垃圾处理相关资料、实物垃圾、分类垃圾桶等。

2.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份生活中的垃圾,以便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垃圾处理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垃圾的处理方法,包括垃圾分类、减量和回收利用。

同时,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将带来的垃圾进行分类、减量和回收利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垃圾的产生,提出一些建议,如节约用水、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材简析】本课是《热》单元的第三课,前面两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水的变化,也已经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这一课时是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的水之间的变化,这也是在上面两课时中隐含的信息,水的温度可以由外界温度的变化(酒精灯加热)而发生变化,而使水温度变化还有其他的方式。

课堂引入就是从生活中的情景给冰箱中的牛奶加热开始的。

根据教材的安排,热传导是下一课时中进行的,那么这一课时就先不提出这个概念,仅仅是让孩子们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会发生高温物体降温,低温物体升温的现象,并且不是无限的上升和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温度就相对稳定了。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时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水的温度变化会引起水的形态发生变化,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温度计。

这节课用平时生活中热水加热牛奶现象来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这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

然后通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这是透过现象探索本质的研究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为下面几课研究热的传递方式作了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发现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通常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科学思维]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证据,并制作成折线图,比较发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实践]能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制作折线图,能通过数据分析描述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后发生的变化规律。

[态度责任]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难点]理解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能趋向于热平衡。

【教学准备】[教师]大烧杯、60摄氏度热水、凉水、大试管、两支温度计、温度变化记录表、折线统计图、数字温度计、教学课件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增加船的载重量【教材简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体验了造船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知道了把材料做成中空形状,可以增大体积,更容易漂浮在上。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根据真实船舶的需求进行设计制作,解决载重量、持续动力等技术问题。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聚焦问题,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来满足生活需求,引发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技术解决问题。

然后利用三张大小相同的铝箔纸制作不同体积的船,测试它们的载重量,并总结出增加船的载重量有哪些方法。

最后从“弹珠会滚动,导致船容易侧翻”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船舱分格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利用三张大小相同的铝箔纸,设计、制作三艘不同体积的船,通过测试它们的载重量,最后交流讨论总结出: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用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学情分析】对五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在数学课上学习了立方体的体积计算,但对体积的计算还不是很熟练,在面对展开图时尤为困难,所以我们可以把船的体积的计算放在铝箔船制作完成后,并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而在铝箔船的制作过程中,船底的四条边以及船角处的折叠处理比较难,我们可以尺子、小木块等工具方便学生操作。

在本课教学中,之所以让学生设计制作的船模是方形的,一方面是便于计算体积大小,另一方面方形船模实际指向的是船舱的雏形,可以为本课后半部分研讨船舱结构做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设计、制作并测试不同体积的铝箔船,认识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

[科学思维]能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出不同底面积的船,并计算各船的体积;能根据计算和测试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归纳出提高船载重量的方法。

[探究实践]能够运用具体尺寸进行设计和制作不同体积的铝箔船,并对各船进行载重量测试;能真实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根据载重量数据展开交流研讨。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材简析】在前一课《地球——宇宙的奇迹》中,学生已经认识到生命所需的基本条件以及地球为生命存在提供的独特环境和资源,本课将围绕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展开,包括种类、表现、危害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本课在单元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和统整作用,引发学生对水资源、垃圾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分析一个具体的环境问题等常见的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指向《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三块内容,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体验和了解,但并不全面和深入,尤其是对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等问题缺少更为直观和深刻地理解,因此需要教师重点引导探讨这两块内容。

同时,五年级学生对环保意识处于启蒙阶段,具有很高的可塑性,但又会受周围亲朋好友的点滴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起因和危害,做到知其然,而不是为了环境教育而教育。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资料阅读和交流研讨,知道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及其表现和影响。

[科学思维]用分类和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表现和影响。

[探究实践]能用阅读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

[态度责任]在分析环境问题的过程中,能正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能认识到人类活动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及其表现和影响。

[难点]用分类和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表现和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环境问题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提问导入(预设3分钟)1.回顾上节课地球家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珍贵而独特的生存环境。

2.提问:你知道地球家园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预设:有酸雨、雾霾、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全球变暖、能源短缺等。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时间每时每刻都伴随这我们,孩子们对时间是熟悉的,但又模糊不清的,通过本科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非中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是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和方法1.运用各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根据估计一分钟时长的经验,比较合理地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2.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揭示新课(2分钟)1、猜谜语,引入时间概念。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课件出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但能跑。

每天匆匆过,从来不回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课件出示:师: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上课时,它在我们专心致志的听讲中不知不觉地过去;玩耍时,它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游戏中悄悄溜走;睡觉时,它随着我们的美梦一去不复返……2、小结揭题。

时间真的很宝贵,时刻伴随着我们,很容易从身边流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二、探究时刻,体验时长活动一:现在几点了(5分钟)1、同学们,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超过8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提示学生分室外和室内)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可能会有:野外:晴:观察太阳高度、炊烟、广播、人影长短。

室内:现在是第几节课,离上课过了多久来估计,然后再看表误差多少?4、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出示时钟)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5、要准确、具体地知道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活动二:认识钟表(3分钟)时钟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下面让我们再来认识它。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对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在热水中会变大,在冷水中会变小,引发学生对热现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通过PPT或者黑板,将实验数据进行呈现,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材料,还有哪些物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现象,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热胀冷缩现象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8.板书(5分钟)在黑板上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和记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材简析】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表示,热可以造成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热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容易混淆的重要科学概念贯穿了《热》单元,在单元起始课《温度与水的变化》中需要被学生清晰地建构,三大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变得准确。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要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热学问题,就要从物体的温度变化和测量开始。

学生通过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定量描述温度,同时能发现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

此外,温度变化会造成水的形态变化,可什么导致了水的温度变化呢?在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时,教师可帮学生进行有意义探究,学生能建构“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这一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够直观感受到各种冷热变化,但是通过复杂的探究活动产生对热现象的理性认识却很少。

学生知道物体冷热的程度可用温度表示,热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但并不明确热可以造成物体形态具体发生怎样的变化,对物态变化的关注不够全面,学生对“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重要科学概念容易混淆,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建构认知模糊。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水的加热和冰的融化实验,知道水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认识到形态变化取决于温度。

[科学思维]在水的加热实验中,记录和综合分析水沸腾后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假设,能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能推理出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探究实践]在进行水的加热实验中,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能与同学深入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态度责任]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增进喜爱观察物态变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给水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和形态发生的变化。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温度、形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1有趣的蜗牛活动目标:1、能大胆观察蜗牛,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2、记录纸笔若干活动过程: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2、户外:找蜗牛3、观察蜗牛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6、小结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2帮小金鱼换水【活动目标】1、透过动手操作、探索等方式来了解虹吸原理,尝试利用虹吸原理帮鱼缸换水。

2、尝试根据猜测和实践填写记录表,学习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乐意参与实验,对虹吸原理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吸管,酸奶勺子,一次性盒子,金鱼缸,针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杯子。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教师拿好吸管两头,放进鱼缸里,开始往下流水)师:小朋友,我们人类生存都离不开呼吸,那小金鱼是怎样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师:小金鱼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视频停止(小金鱼生活在很脏的水里)师:看这画面上的小金鱼怎样了?(水很脏,需要换水)师:那你有什么办法帮小金鱼换水,能够让小金鱼不从鱼缸里出来?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视频里的老师是怎样帮小金鱼换水的?幼儿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两头,一头先放进鱼缸里,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水开始流动。

三、探索让吸管满水的方法。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换水的?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为什么视频中的老师和你用同样的材料,她能够让鱼缸的水流下来,你不能够呢?小结: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老师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合理利用能源》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合理利用能源》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5.合理利用能源【教材简析】本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聚焦、探索和研讨。

聚焦板块通过资料出示直接聚焦能源问题。

探索板块安排了四个活动,分别是:第一,班级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能源?”,第二,模拟温室效应实验,第三,探寻能源问题解决方案,包括节约每一度电和开发利用新能源,第四,交流小学生为节约能源可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科书的研讨部分是对探索版块第四个活动的交流和汇报,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说一说,可以怎样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生活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这是让学生用本课所学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模拟实验,知道有些能源是有限的,理解能源的使用过程会对环境带来影响,了解人类正通过各种方法包括科学技术手段来缓解能源问题,意识到小学生自己也可以为节能减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产生关注能源问题的兴趣,养成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的习惯。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珍贵而独特的生存条件,同时也面临着复杂、严重的环境问题。

此外,学生也了解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两大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和垃圾问题,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能源利用问题。

相较于水资源短缺和垃圾问题,学生对能源利用问题会更陌生,甚至不清楚何为能源。

但其实能源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依赖于能源的使用,同时能源的使用会带来环境问题。

学生对此没有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还没能意识到自身有责任通过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助力缓解能源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资料阅读和模拟实验,知道有些能源是有限的,理解能源的使用过程会对环境带来影响,了解人类正通过各种方法包括科学技术手段来缓解能源问题。

[科学思维]使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理解化石能源的使用引发温室效应。

[探究实践]在温室效应模拟实验中,观察、记录、比较、分析模拟实验的现象。

在小组讨论中,说出合理使用能源的方法。

[态度责任]在资料阅读和模拟实验现象的分析中,认同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与能源使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开始关注能源问题,养成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的习惯。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工作单位姓名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单元“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

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

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

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解决垃圾问题》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解决垃圾问题》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解决垃圾问题【教材简析】经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面临复杂而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人类造成的。

本节课让学生关注垃圾问题,关注地球上的另一种资源。

认识到人们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合理的垃圾处理方法可以解决垃圾问题,并意识到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或后续处理处置。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班级讨论、统计家庭生活垃圾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垃圾的数量之多,意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

第二部分是交流研讨垃圾分类的意义和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并提供了堆肥箱的制作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调查统计,让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垃圾会危害环境,垃圾处理不当又会引发新的环境问题,从垃圾问题的严峻性,认识到每位公民都应想办法减少垃圾的产生。

意识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垃圾处理方法可以解决垃圾问题,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垃圾分类中,进行全社会环保行动。

【学情分析】垃圾处理问题是学生熟悉的环境问题。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和丢弃垃圾,学生可能会感受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但对于“垃圾都有哪些类别”、“垃圾问题有多严重”等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全国各地都在倡议并执行垃圾分类,但学生对于处理大量的垃圾是相当有难度的,对于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实际意义等问题的理解是不深刻的。

可以从垃圾问题的严峻性进一步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了解垃圾和解决垃圾问题的活动,知道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了解常见的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并理解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或后续处理处置。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对常见的垃圾进行分类。

[探究实践]在解决垃圾问题活动中,能够调查统计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的质量和种类。

[态度责任]在解决垃圾问题的过程中,能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并初步养成垃圾分类等好习惯。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6.让资源再生【教材简析】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核心问题,地球上的很多资源是有限的。

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我们面临着较多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珍惜水资源、解决垃圾问题、合理利用能源等。

本课是从资源再生角度进行环境问题的探讨。

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再生标志,学生可以认识到有些资源是可以再生,有些是不可再生的。

教科书中的探索板块,主要让学生带着“制作一张再生纸”这个任务开展思考研究,学生经历了解古代造纸的知识、仿设造纸方法、开展造纸实践、反思交流的过程知道再生纸的制作过程。

教科书的研讨活动是对探索板块的交流与反思。

教师应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纸的再生使用有利于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让学生认识到资源的再回收利用有利于资源节省和环境保护,并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的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情况。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模拟制作再生纸的过程,激发学生资源再生的好奇心。

在比较原生纸和再生纸的制作流程中理解资源再生对环境的重大意义,初步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不少学生在平时的观察中,已经知道了有些资源可以回收利用,有些资源不可回收利用。

此外,学生也知道资源回收利用是为了更环保,但是他们对于回收之后,如何让资源再生,以及再生资源相对原生资源在制造方面有什么不同等方面了解的并不多。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制作再生纸,知道有些资源可以再生利用,有些资源不可以再生利用,认识到资源的再生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原生纸和再生纸的制作流程,合理评价资源再生对环境的意义。

[探究实践]通过仿设造纸流程,能模拟制作一张再生纸。

[态度责任]通过再生纸制作激发资源再生的好奇心,初步形成资源节约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模拟再生纸的制作。

[难点]通过对比原生纸和再生纸的制作流程,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评价再生纸对环境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多种再生纸样品、以再生纸为原理的商品(如纸板箱等)[学生]每组提供废报纸、纸巾、水、水杯、搅拌棒、干毛巾、课堂作业本等。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案(2023新课标版)

1.种子发芽实验【教材简析】在“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观察过种子的结构,开展过风仙花的种植活动,他们对于种子的萌发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曾进行过系统性思考与研究。

本课将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建立假设、开展方案设计、动手实践研究,最终找到“答案”并形成相关认识。

该研究过程属于控制变量实验,因此本课将承载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比照实验)设计的任务。

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比照实验)设计的任务,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本课以改变“土壤”这个条件的比照实验的设计进行精讲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缺乏,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探究,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认识到植物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思维]用比照实验对变量进行控制,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能够使用比照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态度责任]在探索种子发芽实验中,能意识到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比照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解决垃圾问题》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解决垃圾问题》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解决垃圾问题》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4课,主要让学生感知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垃圾。

本课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直接提出“怎样解决垃圾问题”。

第二部分——探索,安排了四个活动。

活动1,讨论“什么地方产生垃圾?产生了哪些垃圾?这些垃圾的质量有多少?它们都到哪里去了?”,从垃圾的源头、种类、质量、最终去向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也是“为什么要重视垃圾问题”的原由。

活动2,家庭生活垃圾统计,教材安排了一个估算活动,估算全班、全校,乃至所在城市一天的生活垃圾的总量。

教科书还提供了世界各地区每年垃圾的产生量柱状图和“越来越多的垃圾”文字资料,进一步证实生活垃圾数量庞大。

根据班级记录表,把各种各样的垃圾名称写在卡片上,模拟对垃圾进行分类。

活动3,了解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国际上通用的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活动4,说一说对于解决垃圾问题,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

第三部分——研讨,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特点,有一些垃圾的某些部分具有再利用的价值,但只有分类的垃圾才能被合理利用。

第二个问题“我们还能想到哪些减少垃圾的方法?”,这是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会说出他们尝试过的其他方法。

第四部分——拓展,让学生做一个堆肥箱。

【学情分析】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丢弃垃圾,但对于“垃圾里有些什么”“垃圾问题有多严重”的认识是模糊的。

垃圾处理不当,会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耕地污染等。

处理大量的垃圾是非常困难的,每个学生都可以想办法减少垃圾的产生。

教科书插图提供了几个例子,都是学生生活中可以实践和体验的,这是减少垃圾总量的最有效的措施。

垃圾分类是有效处理垃圾的基础,要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并指导家长进行垃圾分类。

科学概念目标1.人们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沙子数量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后记: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