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苦与乐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苦与乐

辛柯2009,8,8

我这辈子作为外语教师大概与翻译结上了缘,这里的翻译是指英译汉和汉译英的笔译,也包括口译。具体翻译了几百万字,我也记不清了。我只觉得翻译是一种绞尽脑汁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是一种再创作,因为每次长达两周以上的翻译搞完后,我都大把大把地脱发,有时躺在床上连一句话都不想说,因为太累了。我们个别领导在与外语系教师对话时,竟然说翻译怎么能算外语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他主张研究莎士比亚作品。我不知道这位学工程的领导是否看过或者阅读过沙翁的六部喜剧和六部悲剧。但是,翻译已经成为外语专业内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不争的事实。已故毛泽东主席当年在延安就讲过,“没有翻译就没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指陈望道、陈仿吾等人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对所译内容娴熟,而且要求译者有相当高的中英文文学修养。翻译有苦也有乐。苦是指脑力和体力的劳苦,也有在翻译过程中人与人纠纷的烦恼。乐趣就是在翻译过程中的自我充实,特别是经过反复查阅资料,或者咨询别人,你弄懂了你原来不懂的东西,就乐在其中;也有受朋友之托,尽了朋友之谊的乐趣;也有完成某项重大任务后的自我满足感,特别是你付出了辛劳,你为别人翻译出了论文,听到在国外得到发表的消息,你的兴奋绝不亚于原作者。最后一个乐趣是有可观的经济收入,你给有关公司翻译,人家在验收之后,按质、按劳付酬,特别是你收入不高,养家糊口困难重重,你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得到了报酬,自然乐在其中。对我来说,在几天的辛劳之后,我那最原始的针式打印机在打印时发出的吱吱声,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我搞翻译,最初的目的是养家糊口,纯粹为生活所逼。文革中刚毕业时,每月工资只有48.5元,后来涨到58.5元,在文革期间,除过这干工资外,什么奖金都没有,自己的一家四口人要养活,老家父母终年劳累,也养活不了弟妹一大堆人,粮食经常不够吃。后来弟妹们先后成家,个个都要赞助,每月的工资都不够,好在当时单位有个互助会,每月下旬,都可借50元,这实际上是寅吃卯粮,只不过应急罢了。第二个目的是为朋友帮忙。我在西工大有一大帮朋友,上自名教授,下至实验员、普工或者炊事员,还有我教过的学生,甚至学生的学生。特别是我的同龄人,其中不少人当年和我是同一个团支部,关系都很好。他们求我翻译论文、论文摘要(最多)、药品说明书、仪表说明书、出国文件(最多)等等,这些翻译大部分是尽朋友之谊,报酬分文不取,因为有时我也求他们办事。但也有例外,计算机系有位姓白的教授,他写的文章和出版的书特别多,每次我给他翻译摘要或其它资料,要的非常急,脾气也特别古怪,而且每次必付50元,不管资料多少,不多给,也不少给。由于我经常向他请教计算机方面的问题,第一次拒绝收钱,他就跟我急眼,脸色立刻涨得通红,脖子上的青筋暴起,看样子要和我打架。后来由于一次校内评奖,他认为不公,竟然一气之下调走了。有时所翻译的原文中专业术语太多,自己还得掏钱买本有关专业辞典,因此我书房的辞典特别多。翻译实践多了,就有了经验,四五百字的摘要,只要他们告诉我主要的专业术语,我立马在直接计算机上打出来,就可拿走。有一次校刊的总编辑胡培泉老先生还专门在家里接见了我,他先拿出我译的两份论文摘要,问我其中的一些用词是什么意思,我做了解释,有些他说对,有些他说不对,要我改掉。后来他拿出我译的又一份摘要,问我最后一句话原来的汉语意思是什么。我说大概是“此文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教”。他说这样的屁话,你竟然也译在摘要中。他告诉我中国人在写论文时,也是谦谦君子,这大可不必。摘要的第一段就要突出自己研究成果或伟大发现是什么,这样读者才能决定是否阅读你的论文。老先生在美国读书工作八九年,听说英文水平在全校最高,我从他的教诲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我热衷于翻译的巨大动力来自我学外语的一种求实理念:只教主、谓、宾、补、定、状、

表的纯语法理论,不会笔译和口译,不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就谈不上懂外语。再加上70年代初,给理工科院校学生上外语课,要与专业结合,教研室各个教学小组都编选了与专业结合的英语阅读教材。我最初参加的是火箭和导弹发动机专业的教材编选小组,后来由于其他老师生病或出差,就经常替他们上课,把全教研室编选的专业阅读教材齐齐教了个遍,有的甚至教了几遍,那些教材内容都是从原版教材上筛选的,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难度也相当大。内容从冷加工的车、刨、膛、磨、钻,到热加工的焊、煅、铸造、热处理;从航空发动机涡喷、涡桨诸种类,到鱼雷发动机;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到电子信息的处理,几乎涵盖西工大大部分工科专业。那时我的优势是年轻、勤快,谦虚、做事认真。英语不懂就向老教师请教,专业不懂的就到专业教研室向内行们请教。记得有一次教研室主任交给我航空发动机阅读教材,说有位老师要出差一个月,让我代课,自己的课照上。我一看发动机图片,就懵了,这些发动机部件叫什么名称根本不懂,要给学生提供课文参考译文,让那些懂专业又来自工厂来的学生岂不笑掉大牙。我二话不说,骑着自行车到航空系发动机专业教研室找内行请教。(许多当年我请教的老师,至今仍然是我的朋友。)这叫“张飞卖包子,现蒸现卖”。我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到专业教研室请教,再不懂,专业教师就带我到车间或实验室看原件。这样竟然把这几本不同专业的教材教完。70年代后期,外语教师常下厂、下车间。记得1977年冬天,几个老教师带着我和英语进修班的同学到北京621研究所进行实习翻译,我们翻译和校对了大量的有关铸造专业的英语科技资料,我从原理上弄懂了什么叫无余量精密铸造,什么是粉末冶金铸造,什么是显微镜下铸件的分子结构等等。以上这些教学和翻译实践,为我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上课、翻译不计工作量,没有课时费,更没有岗位津贴或奖金,但这些大量的教学和翻译实践却使我终生受益!使我的教学更加充实和丰富!

科技翻译对外语工作者来说,难度不在于对文章的理解或者文法的分析,而是词义的取舍,因为我们毕竟不懂专业。同一个名词,其汉语注释,有好多意思,有时两个汉语意思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有一次我翻译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文章,涉及到尾喷管前面一个装置,英语为“grid”, 我查了好多词典,定义为网状的东西,我选了“格栅”这个释义,结果用户看不懂,我去请教专业教师,在教研室没有找到,碰到该教研室的一个我认识的实验员,我请教他,他问我那个装置的功能是什么,我告诉他主要是为防止没有燃烧尽的块状装药(固体燃烧剂)粘接在尾喷管喇叭口,使其堵塞,从而导致火箭发动机爆炸。并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那位实验员告诉我,这叫“档药板”,没有人把它叫“格栅”。后来,我在翻译资料前学会先看懂图,例如机械图、流程图、公式等,这样专业名词定义就容易多了,因为文字部分就是对上述图标的解释。

2004年外语学院惠宇教授组织我们三十几个高校教师承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翻译“牛津图解大辞典”时,有人主张去掉插图,原因有二:图难翻译;图在排版时难定位。我当时坚决反对。没有插图的辞典种类非常多,这本近20万字的牛津插图字典若去掉插图,就没有什么特色,因为我们过去在翻译专业资料时,词义定不准,常查“杜登图解词典”(解释太简单)。在大多人的坚持下,我们花了4年时间,费尽心血,连图带文,翻译出了这本大辞典,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惠老师也因劳累过渡,在这本辞典问世不久,便与世长辞了,这让我们所有参与这本辞典翻译的人心碎。

2006年秋季学期,我给外语系研究生上语言测试课时,与学生们讨论英语作文和翻译的评估标准时,我为他们选了几份英语作文和译文,让他们对同样的作文和译文分别独自打分,其结果差异很大。在讲评和讨论时,学生们一直认为英语文章和翻译(无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在忠实表达原意的基础上,文法是否正确,文体是否正确,这些都是低层次的问题,而修辞的好坏,却是无止境的,要达到很高的境界,非下苦功不可。有位学生,叫姓王,说他花了十年时间才真真明白当年在本科上学时,我为他们开口译课和翻译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