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武当剑谱》,浅谈宋唯一的武当剑术技击思想(下) 关朝

合集下载

武当太极剑

武当太极剑

武当太极剑1 剑法简介武当太极剑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武术特点,并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又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发人体能延年益寿的特点,是集武术与养身为一体的剑法,演练太极剑要求心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要求内含其气,外含其形,动静结合,神气相含,其动作特点行如流水连绵不断,不动则不动,一动全身动的风格。

2 武当武功武当武功,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名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它不仅有其独特的拳种门派,而且理论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武当太极剑武当武功作为一种文化,它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

武当武功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光辉结晶。

据传,武当内家拳的祖师是武当丹士张三丰。

他在武当山修炼时曾看到喜鹊和蛇的一场争斗。

“喜鹊上下飞击,而蛇蜿蜒轻身摇首闪击”的姿势给张三丰以极大启示,就而悟通太极妙理,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武当拳。

武当武功的起源之说,以蛇在攻防之时采取的姿势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武当功夫的真谛:“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辩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

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武当武功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套路;太极枪、太极剑等各种械术;轻功、硬功、绝技及各种强身健体的气功等。

武当武功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功走架如浮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

3 主要剑法劈、刺、点、崩、撩、带、抹、拦、击、挂、托、穿、抽等。

其特点是:剑法清澈,动作柔缓;节奏平和,柔漫舒展;身神剑合,气势饱满。

武当太极剑(剑谱)1、起势2、丁步点剑3、回身点剑37、歇步后刺38、叉步平斩39、虎步抱剑4、仆步横扫5、右左平带6、分脚领剑40、叉步平带41、弓步反崩42、提膝点剑7、叉步反撩8、马步云抱9、丁步截剑43、叉步反撩44、丁步刺剑45、丁步抱剑10、翻身崩剑11、弓步下刺12、独立上刺46、行步穿剑47、扣剑平抹48、并步平刺13、仆步穿剑14、瞪脚前刺15、跳步平刺49、收势还原16、转身平刺17、行步穿剑18、行步扣剑19、弓步下刺20、腾空跳刺21、马步藏剑22、回身反刺23、虚步崩剑24、独立上刺25、撤步平斩26、仰身架剑27、转身回抽28、并步平刺29、行步撩剑30、仰身撩剑31、盖步按剑32、跳步下刺33、歇步压剑34、虚步点剑35、独立托架36、弓步挂劈49式武当太极剑的剑谱4 动作要点李德印讲解苏韧峰演示第一节:东向12动01.起势:分脚举手,转腰摆臂下蹲,转身上步,弓步前指。

宋唯一著《武当剑谱》对武当剑术的传承与发扬

宋唯一著《武当剑谱》对武当剑术的传承与发扬
l a n t a i s h i h u a
_
口 南 昌工程 学院 胡 红霞

宋唯一 对 武 当剑 术 的传 承与 发 扬作 出 了 巨大的贡 献 ,尤 其 也 。” 可见其对武当剑术的传承造就了其 自身的武术修为 。 是其编 写的《 武 当剑谱》 填写 了武 当剑术 的文字空白 , 在理 宋唯一所处的时代也是中国备受欺凌的时代 ,所以宋唯一学成 论 上极 大地 弘扬 了武 当剑 术 , 推 动 了武 当剑 术的 蓬勃 发展 。 武 当剑 术之后 , 便 着力 于 建立 国威 , 为 国献 力。甲午 中 日战争爆 发前 , 关键词 宋唯一 《 武当剑谱 》 武当剑术 传承与发展 钦差 大臣定禄来辽东省练兵 , 以便抵御 日 本的入侵 。 而当定禄进入辽
不凡 , 便问道是谁。宋锡龄便依声答道 : “ 此不肖子也, 性好武, 不喜读 这就使得武当剑术在剑术史上一直存在着文字空 白, 缺乏具体 的理 书, 屡戒不俊。” 道人曰: “ 有文事当有武备, 似武亦未可少者。 吾有空中 论体系 , 对后人 的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而武当剑术传至宋唯 妙舞剑法, 原系武 当内家九派二乘也, 吾习下乘丹派剑法, 已传八人, 再 传汝 已成九数也。”这个道人便是武 当丹派 的第八代弟= 卜
鹤。宋唯一本就对武术痴迷 , 听道士如此一说便欣然拜张野鹤为师 , 得武当剑术为更多 的围人所熟知。 跟 随他学习下乘丹派剑法 。自此 , 宋唯一便走上了练武这一道路 , 并
的发 展 贡献 了 自己 的力量 Ⅲ 。
二、 传 承剑 术 以 立 国威
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 自己的剑术 ,最终为武 当剑术甚至是中国剑术 国十一年 , 奉军在第一次直奉 战争中失败 , 败后奉军便开始整训 , 当

爱看——精选推荐

爱看——精选推荐

爱看武当内家师传有⼋字,叫做“功、拳、药、械、法、财、侣、地”。

⾸当其冲的“功”主要是讲功德。

认为,⼀个⼈不具备功德,学武功拳法只会有害⽆益。

因为,他若不学,得不到技艺倒不罢了,学到技艺反倒能祸及很多⼈。

据说道教中紫阳真⼈曾将丹法误传⾮⼈,竟三遭⼤难。

从⽽道家有“误传不肖者祸延七祖'之说。

试想,⼀个不讲道德的⼈,学到了功夫,或者忘掉⽼师,或者仗技欺师,或者背祖⽴门,或者流落⼭林为寇打家劫舍,或者动辄切磋便伤害于⼈,对这样的⼈怎能传艺给他们呢?所以,武当派历来择徒甚严,甚秘。

武当功夫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拳种和门派很多。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有些门派传承关系较为清楚,⽽有些门派则甚清楚。

同时也有些投机之辈,闻少林之享名便云少林,闻武当之享名便云武当,假造源流,诡称正宗,也时有所出。

在武当内家拳派当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最多。

如形意拳中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等,如⼋卦掌中的龙形⼋卦、游⾝⼋卦,以及太极拳中以野马、⿊虎、⽩猿、⼤鹏、⽩蛇、青龙命名的招式等。

看起来这是拳术的仿⽣学问,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探索的道——即⾃然的“圆”的同变化。

所谓念⽣,⽆⾮是⾃然界中的⽣物为了适应⽣存,在不同的⽣态环境中,逐渐造就了不同的圆旋的⽣活⾏为,⽽拳家发现后则加以转化借⽤,形成技击之术。

据⾔,张三丰当年在武当⼭观蛇鹊相⽃,司其圆旋柔绵之妙,创造出了长拳七⼗⼆式,其旨趣也在发现⾃然之妙。

武当在⽟虚宫附近有个武馆,那⾥有不少外国⼈,平时就在⽟虚宫⾥练习。

建议到那⾥问问。

⾄于有没有真功夫,我问过武当⼭管理区的⼈,曾经在某个武馆做过⽼师的(不教功夫的)讲,有真功夫的,少,⼤部分⼀般,看你缘分怎么样,能不能遇到,⽽且道教很保守,道不⼊六⽿。

我⼀直以为:中华⽂化的根在道家,内家拳的内功部分就是道教内丹功法的⼀部分,如果你深⼊了解武当⼭,可不是徒有虚名,在朱棣修武当⼭之前,已有很深的道家背景,⼤修之后,集天下道教之⼤成,虽说道家和道教区别很⼤;如果说那⼀个地⽅太极拳⾼⼿很多,会真功夫的很多,可以肯定那不是内家拳,不管是太极还是形意、⼋卦,内家拳的成材率太低了,代不过数⼈。

风格独特的蒋传武当八卦太极拳 关朝

风格独特的蒋传武当八卦太极拳 关朝

风格独特的蒋传武当八卦太极拳关朝程廷华亲传弟子和东北大侠宋唯一剑形八卦掌的唯一正式传人蒋馨山所传的武当八卦太极拳脱胎于八卦太极拳。

八卦太极拳是由董海川初创,经由程廷华发展,特别是经大枪刘德宽和杨露禅的女婿夏国勋,以及程廷华的长子程有龙经其张姓弟子同时也是杨澄甫的亲传弟子协助,程有龙历经数年编篡、研究、完善,才基本定型。

这里边程有龙对八卦太极拳的定型居功至伟,而其几个师弟蒋馨山、郭铸山以及吴峻山对八卦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八卦太极拳的心法基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但在拳式动作中加入了八卦掌特别是单换掌的很多变式,技击推手也不再单纯强调以腰为中心,而是更多的用步法走化,因此不管哪一门八卦太极拳的传承都是以活步推手见长。

由于程有龙、蒋馨山和吴鉴泉是拜把子兄弟,因此在全佑先生创编吴氏太极拳过程中经常在一起交流,因此吴氏太极拳的很多拳式和八卦太极拳相近。

蒋馨山先生在几十年的教拳生涯中一直孜孜不倦的钻研、改进八卦太极拳,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强制送回原籍后,由于不能教拳,有时间重新审视拳学理论,因此把宋唯一先生的《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逐渐揉和进原有的八卦太极拳里,并在文革后返回天津的短短两年时间里进一步完善,并将改进后的拳学理论和练法个别传授给少数几个传人,如吕中兴等。

因此蒋馨山先生早期传授的八卦太极拳和晚年个别传授的技击理论和拳架有一定区别。

本视频由吕中兴先生演练并讲解的拳式,就是根据蒋馨山先生晚年传授的拳架演示的。

蒋馨山先生晚年传授的拳架至少有四套,即大架慢练、小架、快架和活步四套。

吕中兴先生演练的是以二路小架为主的套路。

为区别于原有的八卦太极拳,吕中兴等蒋馨山的传人把这套拳取名为武当八卦太极拳,下边就尝试分析武当八卦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相比独具的特色。

武当八卦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相比最根本的变化是技击理论的变化,武当八卦太极拳的指导理论由原来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变为《太极拳论》和宋唯一的《武当剑术》。

3——剑术习练心得

3——剑术习练心得

剑术习练心得本人是学武当宋唯一→李景林一脉的丹派剑术,以及原中央国术馆赵连和老师的《老架达摩剑》的,与剑道,欧洲剑术都有过一些切磋,有输有赢。

我的看法比较浅薄,但毕竟打过,可以保证其实践下的客观和真实性。

我没有一楼那么好的运气,一开始就找到了名师指点,所以学剑的过程于我而言,简直就像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三重境界——一开始是望尽天涯路,我原来在岭南地区上学,同时学习咏春和洪拳,剑术是在学洪拳的时候学的,这种套路中好多动作是劈砍,当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剑招那么多劈砍,岂不与用刀没什么差别?如果说剑就是用来刺的,那其实刀也可以刺,这玩意儿有两条刃,还容易伤到自己,真不是东西。

于是就去问老师这些招数怎么用,老师也确实讲了一些攻防含义给我听,比如说别人刺一剑,你就一挡然后上步一撩、别人举刀劈你你就反手架剑然后回剑反削之类的。

当时觉得很厉害,但我第一次切磋的对手是学香取神道流剑术的,他举着竹剑向下一劈的时候我就发现,中国剑很轻,还是单手拿着,按照老师说的那样架剑,根本挡不住攻击,后来只好很狼狈地双手拿剑,勉强扳回了面子。

那次切磋之后我就发现了不对劲,因为按照竞技套路的练法,中国剑不仅和刀在技击层面上没什么差异可言,而且面对一些双手兵器无比吃亏。

很奇怪的是我当时并没有否定中国剑术的实战能力,而是去寻找问题。

我放弃了继续学习这种套路,转而开始寻找真正的传统剑术。

这个过程很难,因为练习中国武术的人很多都是打竞技套路,器械套路尤其如此,老一辈的武师很多其实也不会剑,都是剑当刀用,所以在求真的时候其实很不容易。

但当时立下这个flag,就打算望尽天涯路了。

其次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我所想到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收集古谱。

因为同时在了解和研究中国武术史,所以从历史层面上入手,明代有《浑元剑经》、《剑经十二篇》;清代有《剑法真传》。

前两者都是理论一堆,却没有招数,练习方法过于晦涩,而且隐语太多。

我看了一段时间,没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又尝试转移目标,民国的时候武风很盛,武坛上比较著名的有形意剑,八卦剑,青萍剑等等。

武当剑近代传承之说

武当剑近代传承之说

武当剑近代传承之说作者:张绍义来源:《少林与太极》2016年第02期一文化,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而一个具有民族意识和气节的国民,是不愿意把祖先创造的财富付诸东流视而无睹,或据为一己之有秘而不露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湖北襄阳古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三国时代出了躬耕隆中、学道于武当山、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他在史学家笔下及文艺作品中总是“身披鹤氅,羽扇纶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派道家风范。

诸葛亮的这种形象的形成,是有其客观依据的,诸葛亮与道教结缘也源于他学道武当山。

诸葛亮学武当山之道是有利条件的,他出生于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14岁时姐弟三人随叔父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不久又随叔父到了襄阳投奔刘表。

叔父逝世后,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产定居下来。

诸葛亮天资超凡,居于隆中之卧龙岗,躬耕之余博览诸子百家,显示出很高的才华。

据《诸葛亮集》载,诸葛亮当时曾结交过许多荆州名士,谦恭请教,知识愈加广博。

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微,人称“水镜先生”,在襄阳一带传授道业,收有很多门徒。

司马微因见诸葛亮有经世之才,便对他说:“以你的才华,应当再访明师,充实你的学问。

汝南灵山酆公玖熟谙政治、军事之雄韬大略,我常常向他请教,他的知识我们永远也学不完,你可以向他虚心求教。

”诸葛亮很高兴,就随司马微拜酆公玖为师。

诸葛亮在酆公玖处住了一年,酆公玖却什么也不教,但诸葛亮仍旧恭恭敬敬奉侍老师。

直到认定诸葛亮确实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后,酆公玖终于将《三才秘》、《兵法阵图》、《孤虚相旺》诸书一一传授于他。

这些书有道学的,有天文气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的学问,这使他收益颇大。

数月后,酆公玖见他已能领会所授著作的奥妙,就向他推荐说:“南郡有个武当山,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为名著者北极教主,精于《琅书》、《玉册》、《金简》、《灵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

宋唯一武当剑术之空中舞术_红阳子

宋唯一武当剑术之空中舞术_红阳子

宋唯一武当剑术之空中舞术_红阳子谈到武当剑,不能不说1922年成书的《武当剑术》。

由宋唯一先生著述的这部剑谱,图文并茂,为中华剑术史上的珍本。

其“空中舞术”,排在吞日吸月、摘星换斗之后,为外勇锻炼之始也。

鹤翔不敏,为之参学研读,有所得焉。

简述之于后。

宋唯一武当剑谱之空中舞术每夜半服气毕1、中心翀舞。

以二目神光照注玉环一窍。

两手在玉环。

翀,鸟直着向上飞2、翘首翻舞。

二目神光照注头颅中心。

昂头,翘掌。

3、足蹴(jiu)术:二目神光照注两足心。

手叉腰。

蹴,本义:踩,踏。

4、肩翥(zhu)术。

二目神光照注两肩。

(略同第四式。

)翥,鸟向上飞。

5、肘翥(zhu)术。

二目神光照注两肘。

(略同第三式。

)6、膝跔(ju)之术。

二目神光照注两手心。

(略同第五式。

)跔,天寒筋脉抽搐,手足关节不能屈伸,此指屈伸之意。

7、手舞之术。

二目神光照注两手心。

(略同第二式。

)8、足蹈之术:二目神光照注两足尖。

(略同第六式。

)蹈,顿足踏地。

与李天骥《武当剑术》之内功八式比较:第一式:并拢,神意集中于心,双掌体前升降。

第二式:并拢,神意集中双手,体侧双掌起落。

手心向前。

第三式:并拢,神意集中双肘,体侧起舞,类似捧气贯顶。

第四式:并拢,神意集中双肩,肩胛缩张,两手体前、体后对插,分开。

(手心都向后。

)第五式:平行步,神意集中于腰,吸气,直臂上展;呼气,直腰向下,双手贴膝。

第六式:并拢,神意集中于双足掌,足跟翘起,两臂翘掌。

还原。

第七式:并拢,叉腰,神意集中于腰。

吸气左转,顾左脚跟;呼气还原。

右侧。

第八式:平行步,两手叠放腹前。

呼吸,平旋。

神剑四拳-上古十大神剑

神剑四拳-上古十大神剑

神剑四拳:上古十大神剑武当丹派始祖张三丰创武当剑,又创太极拳,分二脉传授。

一脉以武当剑为主,剑拳双佳,传承至今已十三代。

另一脉传太极拳,传承至今,流派众多,诸说纷纭。

本文单说剑拳双佳的一脉。

武当丹派九代传人宋唯一,是近代武当丹派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中心人物,堪称一代宗师。

宋师曾著《武当剑谱》,追溯源流,阐明原理,讲授剑术,传述心法,详尽完备。

宋师自述系辽宁北镇人,字德厚。

十六岁拜武当丹派第八代传人张野鹤(号还丹子)为师,艺成后成为武当丹派第九代传人。

后传李景林为第十代传人。

李公景林,字芳宸,河北枣强县人,出身武林世家。

李公颖悟过人,剑拳双绝,民国初元已享“剑仙”美誉。

李公虽负盛名,仍虚怀若谷,并提倡推广武术,为发扬师门双艺,精研本门太极拳,将武当剑之神意注入太极拳,剑术与拳术溶合为一,使太极拳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名曰武当丹派太极拳。

在此过程中,李公与杨家太极传人杨健侯相互沟通,相得益彰。

民国初年,山东国术馆编印的《太极拳术》一书,对李公用剑道研发拳术之事有所记载:“现代太极剑专家,李公景林,其击剑之妙,纯任自然。

近来按运用剑法之精神,讨论太极拳剑两项溶化为一,纯用神意,不尚身法力气,与学者演习时,触者立跌出数丈,与其他太极拳迥然不同,而其理则一也。

”武当丹派太极拳修阴阳中和之气,练天地致柔之术,是其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

由此演化成意守脐轮、活步游龙、螺旋寸劲、三拳合一、快慢正反、中土不离,以及剑形剑意等特点,故有“剑形太极”之称。

而且经过李公及其门人弟子的实践,已形成拳械系列,内容丰富。

即三套拳书、五套器械以及功法、推手等。

三套拳术是:90式太极拳(曾称武当杨式李架太极拳)、108式太极长拳(活步太极拳)、游身八卦太极拳。

五套器械是:武当剑(含武当八卦太极剑),太极阴符棍、武当八卦太极枪、武当行钩和太极连环刀。

至于基础功法,各拳械均有九式。

还有武当养生功、养生太极十三式、太极静坐法和易筋洗髓功等。

武当剑法十三势文字教学

武当剑法十三势文字教学

武当剑法十三势文字教学"武当剑法十三势"指李景林传武当剑的十三个基本剑式。

包括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

黄元秀《武当剑法大要》释:"抽"分上抽、下抽二法。

其式均系持剑手手心向下,手背向上,剑尖向前方。

对准敌腕之上或下部,往右抽拉。

"带"分直带、平带二法。

直带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随身后仰,顺势向后带回。

平带是持剑手手心向上,手背向下,剑尖向左平拉。

"提",分前提、后提二法。

其式均系持剑手内旋成手心向外,剑尖斜向前下方,手腕上提。

提时重心前移(或进步)者为前提;重心后移(或撤步)者为后提。

"格",分下格,翻格二法。

下格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由斜下向上斜格敌腕。

翻格是敌近身时闪开其锋,持剑手由手心向内内旋成手心向外,使剑由下向敌腕翻格。

"击",分正击、反击二法。

正击是持剑手手心向上,剑身平行于地面向前刺击。

反击是指剑尖着力点偏重外侧的击。

"刺",分侧刺、平刺二法。

侧刺是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面竖直向前直刺。

平刺是持剑手手心向上,剑面扁平向前直刺。

"点",持剑手手心向内,剑面竖直,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上向下点击敌畹。

"崩",分正崩、反崩二法。

正崩是持剑手手心向内,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下向上直挑敌腕。

反崩是持剑手内旋成手心向外,身臂不动,以腕力使剑尖由下向上直挑敌腕。

"劈",持剑手手心向内,剑由上向前下直劈。

"截",分平截、左截、右截、反截四种。

持剑手手心向内,以剑前部向前截敌腕为平截;向右闪身,剑向左方截敌腕为左截;反之为右截;持剑手内旋成手心向外,剑由下向上截敌魄为反截。

"搅",分横搅直搅二法。

绞式均以剑尖绕腕划圈,自己之手腕要避开对方剑尖绕行。

武当秘传剑术精华

武当秘传剑术精华


三、武当醉剑 四、武当白虹剑
(一)武当松溪小花剑简介 (二)武当小花剑动作名称 (三)武当小花剑动作图解
(一)武当龙行长穗剑简介 (二)武当龙行长穗剑动作名称 (三)武当龙行长穗剑动作图解
(一)武当醉剑简介 (二)武当醉剑动作名称 (三)武当醉剑动作图解
目录分析
二、武当剑术的形 成及传衍
一、剑术的起源和 发展
三、武当剑术的特 点及训练方法
(一)技击训练 (二)套路训练
1
一、三面花
2
二、左右云扫
3
三、挂挽劈撩
4
四、挂穿抹提
5
五、劈刺绞抹
六、挽花点挑
七、换把云扫
01
一、采洗
02
二、封闭
03
三、剁抹
04
四、撇剃
06
六、撩劈
05
五、拨插
七、提拉
(一)武当白虹剑套路简介 (二)武当白虹剑动作名称 (三)武当白虹剑动作图解
读书笔记
这是《武当秘传剑术精华》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武当秘传剑术精华》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武当秘传剑术精华》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武当秘传剑术精华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秘传
行长
剑术
松溪
花剑
剑术
训练
剑术
剑法
武当剑 动作
二套路
武当
剑 剑法 名称

剑术浅谈

剑术浅谈

剑术浅谈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短兵器。

《释名·释兵》曰:“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

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时敛在臂内也。

”《说文解字》释义:“剑,人所带兵也。

”明确说明剑的性质是兵器,其主要功能是防身。

故有“君子”之誉,士必佩之。

《周礼·考工记》:“剑,古兵器名。

两刃而有脊,自脊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

刃以下与柄分隔者谓之首,首以下把握之处谓之茎。

茎端施环,曰镡。

”中华剑文化历史悠久,《史记》中的《黄帝本纪》载有:“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

《拾遗记》载:“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

如此说来,真的是一把神剑了。

剑文化有制作剑的铸剑文化和使用剑的剑术文化。

二者交相辉映,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个传奇,剑仙、剑侠的故事妇孺皆知。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里,秦始皇用的就是太阿宝剑,出自浙江龙泉。

至今龙泉的铸剑文化长盛不衰,有的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在古代,对于宝剑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甚至认为一剑铸成,天下大定。

如定秦剑。

还有的宝剑由于铸剑师修为极高的缘故,或削铁如泥,或光华盖过了日月,不一而足,形成中华剑文化的朵朵名彩,在历史的星空上闪耀。

在铸剑文化之外,还有用剑的文化——剑术修炼。

《吴越春秋》里记载了《越女剑》的故事。

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个采桑少女擅长剑术。

越王召见她,途中在竹林里遇到一个老人,要试试她的剑法,少女以竹枝代剑刺去,老人化作一只白猿而逃遁。

后来少女见到越王,说出了一番为后世所称道的剑术理论,越王加封其为越女。

《越女剑》故事后来被金庸写进了小说里。

而这个越女就是清代武术大家苌乃周在《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一篇中提到的南林处女。

《史记·日者列传》记载:“齐张仲、曲城侯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

”因此后人又称剑术为“曲城之学”。

《汉书·艺文志》里载有汉代的剑术专著《剑道》三十八篇。

现已失传。

宋惟一的《武当剑谱》与中国失传的古剑诀

宋惟一的《武当剑谱》与中国失传的古剑诀

宋惟一的《武当剑谱》与中国失传的古剑诀武当剑术传自张三丰祖师。

古籍中记载张三丰好道善剑。

近代著名的武当剑传人宋唯一先生于1922年著成《武当剑谱》一书。

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武当剑的完整著作。

宋唯一传的武当剑是张三丰祖师所传三乘九派的第九派——下乘丹派剑法。

三乘是:上乘偃月神术,中乘匕首飞术,下乘长剑舞术。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图文并茂,理法透彻。

其中《养精蓄锐解》载有“揉转玉环,阴霾解散。

回光返照,灵明自现”,是武当内功独特练法。

《武当剑谱》中的“击,刺,格,洗”剑母四法与中国失传古剑法一脉同源。

后来著名的武当剑传人李景林将军在剑母四法的基础上,发展成剑法十三势。

明代《荆川武编》和《武备志》中收录有失传的《古剑诀》电擎昆吾晃太阳,一升一降把身藏摇头进步风雷响,滚手连环上下防左进青龙双探爪,右行丹凤独朝阳撒花盖顶遮前后,马步之中用此方蝴蝶双飞射太阳,梨花舞袖妙无双凤凰浪翅乾坤少,掠膝连肩劈两旁进步满空飞白雪,回身野马去思乡莫邪曾入千军队明代著名的武术家吴殳在渔阳老人剑诀歌中说:“长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

长兵进退手已神,短兵进退需足利……”中国失传的古剑法,用的是双手握柄的长剑。

“击,刺,格,洗”首先是适用于长剑的。

后来在中国没有传下来,倒是朝鲜,日本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实际上也不是没传下来。

在民间还是秘传着的,只是还有许多珍贵的剑法和剑谱未曾面世“击,刺,格,洗”剑母四法与茅元仪得之于朝鲜的古代失传剑法二十四势的比较。

茅元仪:击法有五——豹头击,跨左击,跨右击,翼左击,翼右击。

刺法有五——逆鳞刺,坦腹刺,双明刺,左夹刺,右夹刺。

格法有三——举鼎格,旋风格,御车格。

洗法有三——凤头洗,虎穴洗,腾蛟洗。

《武当剑谱》:击法有三——上击,旋击,斜击。

刺法有六——进刺,退刺,左刺,右刺,连珠刺,换手刺。

格法有五——左格,右格,顺格,逆格,冲天格。

洗法有四——平洗,斜洗,上洗,下洗。

笔者在研究《武当剑谱》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宋唯一先生的武当剑不仅继承了古剑法中的“击,刺,格,洗”剑母四法,而且保留了古剑诀的八套详细的练法。

宋唯一武当剑谱

宋唯一武当剑谱

宋唯一武当剑谱宋唯一武当剑谱世传武当剑法,有掣电拿云之妙,惊神泣鬼之奇,其中击刺格洗诸法,在人自悟自用,顺势借力,蹈虚乘隙,凭空一击方为最妙。

宋唯一著《武当剑谱》,洋洋洒洒数万言,系统地将武当剑术的源流、剑学真谛、剑法、练法予以精辟讲解和论述,是传代续宗之作,“图解详明,兼及阴阳哲学,旁引曲喻,纤细靡遗,允为后学南针,武备要需”,而其中关于内功的阐述,尤为珍贵,故结合个人练功实践,加以综述。

《剑谱》指出:“昔日祖师教剑,先练内勇,次练外功,最后教以手法、步法。

三年之后,追逐断崖绝壁之上,经月疾驰,能以竹枝刺猿猱而中者,方授以剑术之真谛。

”“夫内功,在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

”其主要练法,则集中体现在《养精蓄锐解》和《凝神毅勇解》中,下面根据练功过程的不同次第,摘要原文,并试加旁证。

养精蓄锐解“按玉环一窍,前通任脉,后通督脉,中通冲脉,横通带脉。

上通乎阴维阳维,下通乎阴跷阳跷,中上通乎心部,中下通乎关元,中前通乎神关,中后通乎命门。

散为百脉之流,合为玄关一窍。

古人有歌曰:其软如绵,其连如环,方圆经寸,虚空而悬,老子指为玄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乡,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之极纽也。

故曰:揉转玉环,阴霾解散;回光返照,灵明自现。

此皆练气化神之现象也,凡练此二者,每夜半采气归来,即仰卧床上,以手顺揉玉环,手势灵活,旋转自若,勿使手重、手轻、不均为要。

揉时以二目反观玉环,使神光遂手旋转不定,如能正揉之间,不觉睡去方为合法,久而神气积满于中,自能开关透窍也。

”上述玉环穴,即现今通常指的下丹田部位;而揉玉环,即是武家所谓内壮摩腹练法,确是培育内气,练气入膜之要法。

《易筋经·玉环穴》指出:“结丹处心下,肾上,脾右,肝左,生门在前,密户居后,其连如环,其向如绵,方圆径寸,包裹一身之精粹,此即玉环。

”指明了玉环穴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可以看作是肚脐以下,耻骨以上整个腔室中心区域。

通过揉玉环,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

武当剑法十三势

武当剑法十三势

武当剑法十三势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

抽:剑尖向前,阴手平剑,手臂伸直平稳的由前向后屈臂将剑抽动撤回,以剑刃由前向后滑动抽割,力点在下刃,为攻防兼备剑法;带:有平带、直带二法。

平带者,剑尖向前,阳手平剑,向左后或,转腰挥臂,弧形滑动斜带,力达剑下刃;直带者,剑尖向前,身体后仰,以剑上刃滑动攻敌,属于攻防兼备的剑法;提:立剑,剑柄向上,剑尖向下,虎口向下,钳把握剑,手臂内旋或外旋,将剑向左或向右竖立提起,属于防守剑法;格:剑尖向前下或前上,横向摆动剑刃,将对方兵器挑击格挡开为格法。

格法有:左右格、顺逆格、冲天格。

剑尖向上,往左侧格挡为左格(内格),往右侧格挡为右格(外格);剑尖向下往左侧挂开为顺格,向右挂为逆格;由下向上直挑格挡为冲天格。

属于防守剑法;击:有正击、横击、斜击、反击等法,立剑或平剑,用剑锋或前刃,向下或向左或向右或斜向,以剑锋攻击,用短促的爆发力,类似于敲。

由上向下击为正击;向左右为横击,横击即是“斩”;斜向左下或右下为斜击;剑刃向拇指一侧击出为反击,还有翻身回身的旋击……击法属于攻击剑法,为最主要的剑法之一;刺:剑尖向前,立剑或平剑,向前以剑尖刺击,以身带剑,肩催肘,肘催手,力达剑尖。

刺剑上可攻头颈,中可刺胸腹,下可取足膝。

刺剑配合身法步法的变化有:直刺、平刺、上刺、下刺、左刺、右刺、探刺,后刺、进步刺、退步刺、连珠刺、腾空刺、转身刺、换手刺……等等,刺法为最主要的攻击剑法;点:剑尖向前,立剑,点剑时,手腕微微上提使剑尖翘起,随即用腕力向前下迅疾点啄而出,力点在剑尖,点出时要轻灵快捷,短促有力,一点即收,属于攻击剑法;崩:剑尖向前,立剑,手腕微微下压,使剑尖稍稍向下,随即发力,屈腕上翘,以短促的爆发力将剑尖向上弹抖崩起啄击。

崩剑时速度要快,沉臂屈腕,陡然发力,迅捷疾快,力贯剑尖,为攻击剑法;搅:剑尖向前,平剑,以剑身中部为中心点,以腰带动身法,以身带动肩、臂、腕、剑,顺时针或逆时针缠绕搅动剑身,为攻防兼备的剑法;压:剑尖向前,平剑,阴手或阳手,以剑平面下压住对方的兵器,力点在剑脊,为防守剑法;劈:劈法有直劈、抡劈、斜劈、后劈。

《武当剑法大全》____练剑要诀

《武当剑法大全》____练剑要诀

《武当剑法大全》____练剑要诀《武當劍法大全》—練劍要訣原著者: 李晨芳將軍口述(諸桂亭記錄)劍法述要劍道之道。

全憑乎神。

神足而道成。

練精化氣。

練氣化神。

神練成道。

劍神合一。

是近道矣。

武當劍法。

外兼各家拳術之長。

內練陰陽中和之氣。

習此道者。

當以無漏為先。

保精養氣。

寧神抱一。

同時學習內家拳為之基礎。

基礎概立。

然後練習劍法。

方得事半功倍。

蓋使劍亦如使拳。

不外意氣為君。

而眼法手法步法身法腰法為臣。

是故令其閃展騰挪之輕靈便捷。

則有如八卦拳。

其虛領頂勁。

含胸拔背。

鬆腰活腕。

氣沉丹田。

力由脊發。

則有如太極拳。

而其出劍之精神。

勇往直前。

如矢赴的。

敵劍未動。

我劍已到。

則又如形意拳也。

劍法十三勢武當劍法。

大別為十三勢。

以十三字名之。

即抽提帶格。

擊刺點崩。

攪壓劈截冼。

亦似太極拳之掤履擠按。

采列肘靠。

前後進退。

左顧右盼。

中定也。

此外另有舞劍。

未有定式非到劍術純妙不能學習。

非口授面傳。

不能領會。

練劍之基本一眼神二手法三身法皿步法練劍歌頭腦心眼如司令。

手足腰胯如部曲。

內勁倉庫丹田是。

精氣神膽須充足。

內外功夫勤修練。

身劍合一方成道。

(註)丹田譬猶倉庫。

蓄內勁之所也。

身劍合一者。

劍恍如其人肢體一部。

凡其人之內勁能直貫注劍鋒。

則其鋒不可犯也。

心空歌歌曰。

手心空。

使劍活。

足心空。

行步捷。

頂心空。

心眼一。

練劍之精神一膽力。

二內勁。

三迅速。

皿沉著。

劍法之基本。

外皿要也。

劍法之精神。

內皿要也。

內外精練。

庶乎近焉。

(註) 內勁云示與變勁拙力不同。

但無悠久之功夫。

無正確之教練。

無持久之毅力。

決無成績可言。

是練劍者長習內家拳以蓄內勁。

內勁之云其所由來者漸。

非一朝一夕所能致也。

用劍之要訣用劍之要訣全在觀變(眼神)。

彼微動我先動(手法)。

動則變(身法)。

變則著矣(步法)。

此皿句皆在一箇字行之。

所為一寸匕。

所謂險中險(膽力)。

即劍不離手(迅速)。

手不著劍是也(沉著)。

(註)劍為短兵器中之王。

三面皆刃。

故其用泠與單刀迥異。

時下流行之劍法大率勵入刀法。

武当七星剑剑谱(详细)

武当七星剑剑谱(详细)

武当七星剑剑谱1. 起势:重心下落开左脚,与马步同款。

2. 虚步含剑:前抬双臂上举,由前上向两侧划弧,再向前左虚步反捧剑至两臂平。

3.弓步右点剑:两臂下落分于左右,再由两侧上举,体前相交右手接剑,由下向左撩剑,两臂交叉,同时右脚收至左脚侧,然后向右上步成弓步,剑术由左侧向上划弧,经体前向左右弓步点剑,左剑指在左后上方,方向正西。

4.马步横刺:收左脚提膝,剑由后向上经体前左挂至身后;左脚落地右脚上步,剑上挂经体前掌心向内,马步向后平刺剑,左剑指展于身后,胸向南。

5. 野马跳涧:身体左转,胸向正东,左脚后撇半步,上身前倾,右脚向后高抬,双手捧剑,向前平刺,身体尽量前探送剑,独立平衡,右脚落于左脚侧,双臂向右上回收,左剑指在右胸,右剑在头外上方,左脚向前上步,剑由右侧向上划弧至身后再从身后经腰侧左弓步向前立剑直刺,左剑指由前摆至身后。

6.转身后点:剑回抽,扣左脚,撇右脚,体右转向正西。

同事,剑由下向上架于头右外上侧,左剑指收于右胸前,左脚跟提起,右脚尖外撇,身体转向北,面向东点剑,左剑指在左前斜上方。

7. 歇步下削:剑回崩,左剑指收于右胸前并转体向东,左脚收回至右脚侧,右剑向内云转一周,再向外云转一周。

右脚后撇步,左脚后插,重心下落成歇步同时身体右转,剑由前向身后下方斜削,剑尖朝西斜下方,左剑指在头顶后方,目视剑尖方向。

8. 歇步回抽:剑由上向回抽,左剑指收于右胸前,身体转向东,剑由上向前向下劈,再回抽至腰间,左就剑指同时由右胸前前指,两臂形成前后对拉。

9. 转身后点:身体直立,剑指上抬至头顶上方,左脚向前跨一步,重心下落成扑步,左剑指由上至胸前再向前划弧前引。

右剑从右向顺右腿向前穿刺,顺势身体直立,右脚跟步于左脚内侧落实,左脚跟抬起成丁步,右剑上抬于头顶前上方,左剑指按于右腕,剑由左侧向后方(西南)点剑,左臂下落胸前划弧,外展于头顶后上方,两臂平衡,方向西南。

10. 左弓步撩:重心下落,左剑指收于右胸前,剑在身体右侧,顺时针云转一周后,左脚向左前方上步成左弓步,身体转向东,左剑指前引,右剑从体右侧,由下向上,上撩到体前,剑指收于头前外侧。

宋唯一著《武当剑谱》对武当剑术的传承与发扬

宋唯一著《武当剑谱》对武当剑术的传承与发扬

宋唯一著《武当剑谱》对武当剑术的传承与发扬
胡红霞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3(000)028
【摘要】宋唯一对武当剑术的传承与发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其编写的《武当剑谱》填写了武当剑术的文字空白,在理论上极大地弘扬了武当剑术,推动了武当剑术的蓬勃发展.
【总页数】2页(P157-158)
【作者】胡红霞
【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世界聚焦武当武当影响世界四海英雄论剑武当八方豪杰和聚天下——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暨第九届武当国际旅游节圆满落幕 [J],
2.成都院宋胜武当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J],
3.武当武术中的武当道教文化的表现性--浅论武当武术中的蛇 [J], 甘毅臻
4.武当剑练习之要诀 [J],
5.宋德武当选2010中国纺织年度创新人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剑术崇拜与唐诗中的剑意象

剑术崇拜与唐诗中的剑意象

剑术崇拜与唐诗中的剑意象
王立;郝明
【期刊名称】《中国韵文学刊》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剑意象在初盛唐诗歌中,突出了建功立业理想情意的象征性,中唐后,锄奸佞、辟邪恶,成为剑意象的主要功能性和思想内涵.剑意象不仅在于它能有效地同若干重大主题联系起来,还有赖于剑意象潜在的神物崇拜因子作用.剑术的尊奉,强化了剑的神物崇拜心理,而剑术用场的功利性也悄然增强,体现为剑能给予侠士以个体自我价值显露的条件.
【总页数】8页(P25-32)
【作者】王立;郝明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02;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宋唯一著《武当剑谱》对武当剑术的传承与发扬 [J], 胡红霞
2.唐诗中的剑意象初探 [J], 陈可
3.朝鲜诗人车天辂汉诗中的"剑"意象研究 [J], 王国彪
4.论曹植诗中“剑”的意象性 [J], 裴登峰;张廷银;
5.如何教好“跃步上挑”这一剑术动作 [J], 刘震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武当剑谱》,浅谈宋唯一的武当剑术技击思想(下)关朝在本文的上半部分我简单介绍了宋唯一的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下半部分我着重谈谈本门将宋唯一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用于徒手格斗的传承发展情况。

1925年宋唯一由李景林用专列将宋唯一接到天津后,蒋馨山师爷正式向宋唯一行了拜师礼,并送上5000大洋的拜师礼。

蒋师爷是唯一正式向宋唯一行拜师礼的弟子。

李景林因为地位关系没有正式拜师,这从以后他对别人称武当剑法学于陈世钧可以反证,其他学者都是李景林的下属,上级没拜师,下级能越级拜师吗?所以其他人都是宋的学生。

蒋馨山先生用毕生精力钻研武当剑术,除了本人精通武当剑术外,还把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溶于本门的其他拳种的技击中,特别是武当八卦太极拳。

蒋师爷在传授程派游身连环八卦掌中,掌式、练法是严格按照程派传承教授的,但在技击应用上揉进了剑形八卦掌的技击思想,与原有的程派八卦掌技击特点结合起来,身法、步法更加灵活多变。

太极拳是在原有的程传八卦太极拳的基础上,蒋师爷晚年特别是文革后揉进了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技击风格。

如前所述,武当剑术交绥时,不接不截,不迎不架,即不正面应敌。

在使用八卦掌或八卦太极拳时虽然要遵循散手或推手的规则与对手要接手,但仍秉承不正面对抗的原则,利用八卦掌的旋转灵活步法和身体左右阴阳变化,在对方发起攻击时,以头为旗,三盘合一,旋转移动自己的重心避开对方的攻击线从而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

在这里不是固守自己的“中”,而是以对方为中心,避其锋芒,攻其薄弱。

步法是基础,身形很重要,悬旋在头领,三盘整体转。

是真正的运动战、游击战。

这里在走转中特别要强调大局观。

八卦掌不停的走转,但不能把自己转迷糊。

两人一照面,就要对双方态势、方位、对方身上的力点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心中依据九宫格对现场有一个方位的划分,在走转中自己处于哪个方位要清楚。

太极拳以推手为主要技击手段,依靠听劲判断对方的意图、劲力,但仅依靠听劲还不够。

两人一搭手,对方属“阳”(即可能发起进攻)的手,由肩到手;自己听对方劲力的手就如同两剑相对形成犄角图,即是三角形的两边,如果在推手中能诱使对方的身体或另一手补上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就满足了地支中的三合局的条件(见前半文中的三合局图),依据三合局的原理发力即可把对方发出去。

李和生老师的三角发力的原理即如此。

当对方使用散手技法时,虽然在搭手前没有了接触点,但依据对方的身形、步法依然可以判断出对方的进攻意图和力线。

由上所述可知,根据对方身体的力点、力线可以判断出对方的意图和进攻方向,而这最明显的是对方的肩和上肢,反之亦亦然。

因此自己在练拳时就应该尽可能的隐藏自身身形所体现的力点和力线,特别是上肢和肩。

因此蒋师爷和我的老师马家龙都要求我们在八卦掌的高级阶段要练习一种“移形换影”的练法,基本的原理就是在转掌时,特别是换式时手不动身动,以头为旗,带动身体整体走转,隐蔽自己的意图和攻击路线。

相应的在武当八卦太极拳中练到高层次时有一种“阴阳颠倒”的练法,即把八卦掌“移形换影”的练法移植到太极拳中,手不动或少动,尽可能用身形、步法去盘架子,因此到该阶段太极拳的架子要逐个重练,到此层次,太极拳的上肢动作常常和身形的走向是相反的,以给对方错误的判断。

这从我后边会发表的吕师弟的部分武当八卦太极拳的视频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说到此处,我再说说本门的武当八卦太极拳如何理解太极拳要求的“沾、粘、连、随”和“不丢不顶”,一般太极拳都是以腰为中心,腿主要起支撑作用来达到上述要求。

本门的太极拳在推手时是活步推手,即三盘合一,以走为主。

这就要求脚底下要“不丢不顶”,不能有滞点。

要达到蒋馨山先生在《为黄元秀太极拳要义作序》中对董海川传八卦掌要求的“自下者,乾用九,进阳火,其旋转,则如盘中滚珠,其变化则身如风中之柳,手如织布之梭。

”因此不少人评价吕师弟和人推手时好像跳交际舞一样,就是这种练法的具体体现。

交际舞是男舞者领着女舞伴翩翩起舞,而这里是通过脚底对对方的“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技击,表面的轻柔蕴藏着杀机。

吕师弟和人推手,没有那么多“沾、粘、连、随”的过程,只要“合”就随时随地发力。

综上所述,我个人体悟八卦掌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松,由上向下逐级的松,把身上的拙力去掉。

第二阶段是撑裹拧钻、抻筋拔骨的同时追求力整与放松的统一,逐渐练出从脚底----丹田的六合整劲,是从下向上的灌气、灌劲,最后达到周身一气,可以在任何位置熟练的发力。

第三阶段是重点练习手不动身动的“移形换影”功夫,逐渐练到头为旗帜、三盘合一整体走转。

逐渐去掉形上的力点、力线,做到“形不外露”,练出八卦掌的猴相、龟缩、鹰翻、虎坐的气质。

我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曾介绍剑形八卦掌和武当剑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不是平稳周正的拳架,而是伸缩升降旋转变化的身法、步法,这个特点也揉和进了程派八卦掌的换式和武当八卦太极拳的拳架结构中。

本门的程派八卦掌的掌式是严
格按照程传原味传承的,但换式不是高低不变,而是起落吞吐。

因此在身形手法的应用上和内在劲力上必然会有一些变化。

特别是武当八卦太极拳的拳架,在练到小架和快架时,拳架高低起伏、伸缩束展的地方很多。

一套108式的太极拳由大架慢练时的一个小时多变为快架的5-8分钟,跨度变化是很大的。

通过本文对武当剑法的简单介绍我认为要练到宋唯一的武当剑水平可能是很难的,但将宋唯一的武当技击思想融合于自己所练的拳,形成自己的技击风格则相对容易,这也是学习研究《武当剑谱》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