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有的人》运用对比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 有的人名师导航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 有的人名师导航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19b8d284868762caaed5be.png)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有的人名师导航苏教版内容感知《有的人》作于1949年10月下旬。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那一天,诗人臧克家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过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全诗运用对比手法。
第一节将两种人的不同生命价值进行对比,以渺小反衬高尚,以丑衬美,以恶衬善。
第五—七节把两种人由于不同表现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
在重重对比衬托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臧.(zāng)俯.下身子(fǔ)摔垮.(kuǎ)不朽.(xiǔ)2.多音字二、字形三、词义不朽:永不磨灭。
情愿:心里愿意,宁愿。
四、文学常识臧克家(1905—xx),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0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的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
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代表《烙印》《罪恶的手》。
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五、名篇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剖析: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
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
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剖析: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有力地讽刺。
3.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剖析: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有的人》教案苏教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有的人》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23c5471eb91a37f1115c88.png)
有的人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培养爱憎分明感情。
懂得为人民的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样手法的好处,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最后一段话。
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2介绍作者臧克家及写作背景二、听录音1、学生轻声跟着读三、学生朗读(齐读)四、讲解诗歌第一节,着重理解“活”与“死”的意思(1)“活”说明他的生命还在,而“死”则说他在人民的心中早已经死了。
虽然他活着但他的生命毫无价值,虽生犹死。
(2)一生为人民,甘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但他们的思想,他的精神永驻人间,这样人虽死犹生。
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五、出示课件(1)(一)两幅图中,有哪两种人?(1)第一幅图中你可以看出什么?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通过这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动势力的骄横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有生动的刻画了反动统治者自我吹嘘的丑态。
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甘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六、出示课件(2)从两幅图中,你们看出了什么?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而有的人呢?(情愿做野草)那么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是想干什么呢?想“不朽”想流芳百世,那么“不朽”带了个引号,这个引号起到什么作用呢?1、否定2、讥讽这样的人无非是想给自己歌颂功德,留名人间。
而实际上这种人虽然活哎在世上,但他的灵魂早已经死去。
名字早已臭名昭著。
(2)鲁迅先生把自己比做野草,他宁愿为革命牺牲自己的一切,随时投入到革命中去。
这两种人他们的人生目的不同那么他们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他们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名字是不会烂的,我们说过这种人其实活在人间,但他们的灵魂早已死去。
所以他刚死去就被人民遗忘,而情愿做野草的呢?只要春风吹过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也就是说只要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那么野草就会萌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0eb6ba6e53a580217fcfe1b.png)
有的人教学目标:1、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2、学习鲁迅先生及像鲁迅先生那样就有献身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
主要作品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乱莠集》、《从军行》、《淮上吟》、《随枣行》等。
三.介绍背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3、全班同学齐读全诗。
注意:朗读要注意的三个环节a、停顿--按意义或音节划分b、重音--要强调的重点词语c、感情--按诗歌的内容确定感情基调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校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有的人》教案苏教版
![校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有的人》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443147a2161479171128ca.png)
有的人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鲁迅的精神,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课题教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课,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二、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鲁迅的精神,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所学,带着下列问题,再次自学课文: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解看看哪些诗句体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3、诗的题目是“有的人”,作者到底写了哪几类人?四、师生互动交流1、联系诗歌内容,说说你读出了哪些人?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两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者;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者。
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着,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2、请分别解释一下诗句中“活”与“死”的含义。
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生命永存;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
3、诵读诗歌第2-4节,思考问题:(1)三个小节,分别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2)怎样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话的含义?(3)品析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表达作用。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1)从“对人民的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不同的社会作用”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2)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期待着为扫除吃人旧社会的燎原大火的到来,甘愿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献出自己的一切。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有的人》精品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有的人》精品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2e1fa59d15abe23482f4de7.png)
二十五有的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认识“活”与“死”的辩证关系。
(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3)品味诗歌冷峻、形象、意味深远的哲理语言。
2.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渐入佳境,品出诗味。
(2)寻找富含哲理的诗句,积极思维,深入理解,领悟其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吟哦品味富于浓烈感情色彩的词句及对比的手法。
2.难点对“两种人”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激情导语:泰戈尔有首诗写道: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藏匿,/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请问诗中的“你”有哪些美德?2.学生讨论明确:诗中的“你”一切为了别人,一切为了人民,从不追求名利,但人民却深深地爱戴他们。
师顺势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泰斗,他的美德犹如宝石熠熠闪光,活得崇高、伟大;又有一种人,他们是历史舞台的小丑,活得无耻、卑微。
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认识这两种人的人生价值与态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臧克家臧克家(1905.10—2004.2),山东诸城人。
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2.创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2019春八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有的人》教学设计苏教版
![2019春八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有的人》教学设计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11615a915f804d2a16c140.png)
25 有的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领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体悟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6年10月22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数万人自发去悼念他,并尊其为“民族魂”。
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他死后多年,人民依然“热烈纪念他”,著名诗人臧克家有感于此,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际,写下了《有的人》—诗,抒发了自己纪念鲁迅的感受。
二、走进作者: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三、预习检测:鲁迅的相关信息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五、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3、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1)对比。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苏教(下)第25课 《有的人》对比鲜明表爱憎 巧用象征抒深情
![八年级语文苏教(下)第25课 《有的人》对比鲜明表爱憎 巧用象征抒深情](https://img.taocdn.com/s3/m/2bdf8563a216147916112857.png)
对比鲜明表爱憎巧用象征抒深情——《有的人》一文赏读《有的人》是臧克家诸多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高度凝练的语言,阐述了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真谛。
☆对比鲜明表达爱憎例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例句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句1中,诗人对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进行开门见山的揭示:有的人虽生犹死,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虽然肉体生命尚未终结,实际上只是行尸走肉。
有的人虽死犹生,那些像鲁迅一样肯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虽然死了,其精神生命则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例句2中的“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丑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巧用象征蕴含深意例句1: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例句2: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例句中“牛马”“春风”“野草”等词都含有某种寓意和寄托,“牛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的革命者的象征,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春风”象征人民的力量,人民的革命斗争;“野草”象征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牺牲、献出生命的人,他们具有像野草一样的生命力。
☆不着一字尽得韵味全诗虽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诗中“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人联想到鲁迅《自嘲》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由诗中的“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想到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而鲁迅的名句及名著为人所共知,因此,诗中歌颂的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这样写,含蓄委婉,增添了诗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有的人》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有的人》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398706b852458fb770b5677.png)
教学目标: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
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
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
(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4、讨论以下问题: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有的人》教案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有的人》教案设计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4fff642e3f5727a5e962a7.png)
有的人一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教学目的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_。
教学重、难点二.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这是本诗教学重点之一。
2.重点之二是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朗读的情感也就充沛了。
3.难点在于第三、六、七的内容理解,老师应讲深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臧(zang1)俯(fu3)践踏(jian4)删刈(yi4)憎恶(zeng1 wu4)装饰(shi4)泛(fan4)2.解释下列词语:(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
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
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3)华盖:古星名。
迷信的人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
但据说和尚华盖罩顶是走好运。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从小喜爱古典诗词。
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
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
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
1926年参加北伐。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
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一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
【名校推荐】浙江省八级语文下册《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
![【名校推荐】浙江省八级语文下册《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be614b4afe04a1b171de9f.png)
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归纳,纳入知识体系
学生各抒己见,提高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背诵达到深入理解感悟的效果。
七、教学后记:
《有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
能力目标
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思想目标
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方法目标
理解、欣赏、背诵。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模式
探究活动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问题序列Ⅰ
问题序列Ⅱ
问题序列Ⅲ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五、板书设计:
有的人
文章的主题:
深刻的揭露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结构:第一部分(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2-4节)把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作具体形象的对比,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斗争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5-7节)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深入地为两种人作小结。
6.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有的人》学案(新版)苏教版(2)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有的人》学案(新版)苏教版(2)](https://img.taocdn.com/s3/m/1fcdb1a8a0116c175f0e4839.png)
《有的人》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
三、自学交流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①“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小结: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明。
”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2.听录音。
注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爱憎情感。
3.朗读第1节,思考:“有的人”指哪些人?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明确: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
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
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徒具形骸,虽生犹死。
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他们鞠躬尽瘁,虽死犹生,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a566e82bf111f18583d05af9.png)
《有的人》教案教学设想: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生:列举“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的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师:《有的人》课文朗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交流分享同学们课前准备成果。
即所列举的“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的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自私的人,无私的人-----------同学们,我们应当以什么态度来对待这样不同的人,答案就在在臧克家的《有的人》中。
二、介绍成诗背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
小组合作朗读要求:①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②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③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提示: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①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②分工合理吗?③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⑶听录音朗读⑷集体朗读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有的人》比较阅读练习(附答案)
![《有的人》比较阅读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dc11f550e2524de5187ef7.png)
《有的人》比较阅读练习(附答案)阅读《有的人》和《大无大有周恩来》回答下列问题:[甲]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它或者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它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乙]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
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周恩来为是么这样的感人至深,感人之久呢?正是这“六无”“六有” ,在人们心中撞击、翻搅和掀动着大起大落、大跌大荡的波浪。
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多的人。
自古以来,爱民之官受人爱。
诸葛亮治蜀27年,而武侯祠香火不断1500年。
陈毅游武侯祠道:“孔明反胜昭烈(刘备)其何故也,余意孔明治蜀留有遗爱。
”遗爱愈厚,念之愈切。
平日常人相处尚能投桃报李,有恩必报,而一个伟人再造了国家,复兴了民族,泽润了百姓,后人又怎能轻易地淡忘了呢?我们是唯物论者,但我心里总觉得大概有一天还是会有人来要为总理修一座庙。
庙是身的殿堂,神是后人在所有的前人中筛选出来的模范,比若忠义如关公,爱民如诸葛亮。
周总理无论在自身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在功德、才智、民心等方面都很像诸葛亮。
诸葛亮教子很严,他那篇有名的《诫子书》,教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他勤俭持家,上书后主说,自己家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供给一家人的生活,余再无积蓄。
“对比读”中感悟 《有的人》教学反思
![“对比读”中感悟 《有的人》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bad027d2e3f5727a5e962c9.png)
“对比读”中感悟《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作者以诗歌的方式写出了对鲁迅的先生的敬仰。
对于诗歌这种表达方式,只有学生多读,在读的基础上才会有所感悟,并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阅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探
究的意识及潜在的创造力。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
页脚内容。
有的人说课稿
![有的人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1257f4433687e21af45a96b.png)
《有的人》说课稿教材分析《有的人》是八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在内容编排上此单元属于人生体验类,选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生活经历的体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道理,诗中提炼了两个具有高度概括的形象,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朗读及对比手法的运用是重点,化抽象的思维转为形象的表述是难点.学情分析学习《有的人》以前,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学习过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试着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但如何深入诗歌,走进作者,对他们来说就有些困难.目标定位知识能力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3,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2,在引导及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哲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教学准备课文音频及多媒体课件.教法运用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这是重点之一,又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点拨诱导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内容.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2分钟)(二)指导朗读,初识文本(15分钟,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13分钟,其中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四)形象描绘,走进生活(8分钟,教师引导2分钟)(五)自我小结,提升认识(2分钟)(六)背诵全诗,积累名句(5分钟)(一)情境导入(2分钟):1,激情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生答: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鞠躬尽瘁2,写作背景介绍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二),指导朗读,初识文本(15分钟,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1.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2.听录音朗读3. 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是:感情处理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到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读出对前者的恨,和对后者的爱等等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并且投影朗读示例4,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爱与憎.5,点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6,全班齐读7,重新组合诗歌内容,以不同方式的读,想一想:你读出了什么朗读要求: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③分男女声部,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设计理念]:"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本文又是适宜朗读的好教材,在学生朗读品味的过程中,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投入情感的体验,为下一情节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并且投影朗读示例课文内容重组后的朗读有的人(一) 有的人(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呵,我多伟大!" 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想"不朽"! , 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就不能活; 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为了多数人更好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13分钟,其中教师点拨引导3分钟)小组合作:1.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2.讨论,合作,交流.[学情预设]:通过反复的读,学生很容易得到以下认识:诗歌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像鲁迅那样高尚无私的人,一种是与鲁迅相反的一类人,他们自私卑鄙.高尚无私的人,人民崇敬他,怀念他;自私卑鄙的人,人民憎恨他,鄙视他两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目的是赞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但学生在炼字方面可能谈的不够到位,如第一节中"死"与"活"的理解以及后几节中的"摔垮","抬举"等,教师可稍做引导,不必过多纠缠.3,教师引导,深入内容:①同学们对两类人物已有了自己鲜明的认识,请我们用一些词语送给这两种人;人们对这两种人又是什么态度呢也请同学们用词语来概括(请各小组就某一方面将自己要送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②用关联词分别将两类人的表现与人民对他们的态度组合成一句话③诗中的两类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历史上生活中像这两类人也为数不少,请列举[学情预设]同学们板书的词语可能有:无私,高尚,虽死犹生,默默奉献,廉洁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私,卑鄙,虽生犹死,卑鄙下流,残酷剥削,沽名钓誉,,,,,,怀念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崇敬爱戴鄙弃摔垮遗臭万年千古骂名,,,,,,组合的句子可能有:因为他们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人民拥护怀念他,爱戴他.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卑鄙下流,那么人们不仅会鄙弃他,甚至他还会留下千古骂名,,,,,,列举典型人物有: 雷锋焦裕禄袁隆平任长霞孔繁森和珅秦桧胡长清袁世凯等设计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引导知识走向学生,《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也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逐步地掌握.上一环节多种方式朗读,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这一环节又通过说,写,议,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引起情感的共鸣.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四)形象描绘,走进生活(8分钟,教师引导2分钟)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描绘出这两类人的具体形象.(每个学习小组只需选其中一个方面来完成)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我们读诗,不仅是读顺读懂,还应读出诗中营造的意向和意境,读出诗中所塑造的生动的社会形象来.(每个学习小组只需选其中一个方面来完成)[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对"具体描绘"把握不好,语言概括性强而形象性不够,教师可进一步指出应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这个环节相对较难,但经过前两个环节的铺垫酝酿,能够顺利完成.[设计理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阅读时只有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更真实的人生体验.展开想象与生活接轨是学习语文尤其是诗歌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的有意识的引导无异于给学生按上了学好语文的翅膀.(五)自我小结,提升认识(2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认识呢请自我小结:可以从学习诗歌的方法,诗歌内容,诗歌写法,情感体验等方面来谈[学情预设]:学生可能答出以下几点:学习诗歌的方法:有感情的读,变换内容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展开想象与联想诗歌内容:这首诗歌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诗歌写法:对比情感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炼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并且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集体.(六)背诵全诗,积累名句(5分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积累有关鲁迅的名句.设计理念:知识在于积累,语言感悟能力的提升更离不了平时的积累,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留下了不少的警句良言,背诵积累会让学生受用无穷. 评价反思: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是本单元的最终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绕开了对课文内容一节一节繁琐的分析,而是注重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情感体验的逐步渗透: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尤其是重新编排内容的朗读,让学生一下子把握住了两种人的形象,本文的写法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再通过用关联词说话,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接下来的形象描绘,走进生活,会让学生回归理性的思考,情感进一步升华,认识和价值观再次凸显;课堂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起到"导"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替验,相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谢谢各位老师光临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对比,凸显精神
——赏析《有的人》中的对比手法
《有的人》这篇文章,通过对鲁迅和与他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阐述了人生哲理。
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作手法。
作者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伟大的精神,非常符合斗争现实。
★生死观的对比
【精彩在线】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含英咀华】诗的开始以两种生死观作对比,其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含义各不一样。
前一个“活”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指“生命结束”。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虽生犹死;而一生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虽死犹生。
在对比中两种生死观高下立判。
★对人民态度的对比
【精彩在线】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含英咀华】各节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妄想“流芳百世”;残害人民。
诗句生动再现了某些人的丑恶嘴脸。
各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那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在对比中,人物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
★人民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精彩在线】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各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像鲁迅一样的人的称颂。
在对比中体现人民的爱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