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关于我县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的核心,金融的运行不仅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的进程,而且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关系着社会发展的状况。

加大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对实现我县“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加快创建全省生态文明第一县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京山”建设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务实创新、克难奋进,连续7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20强,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工业经济先进县市,被荆门市委誉为“京山速度”和“京山现象”。

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后,县域金融发展也非常活跃,金融环境明显优化,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金融主体不断壮大,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互动双赢良好局面。

一、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全县金融机构紧扣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脉搏,认真落实货币信贷政策,不断拓宽融资平台,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创新经营理念,努力完善金融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提速加油。

(一)把握市场,创新金融理念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加上传统种养业向规模化、特色化种养殖业逐步发展,涉农大额贷款需求趋于旺盛;此外,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购房建房、教育投入、耐用消费品等农村消费性需求日益扩张,农村消费贷款需求增长较快。

县内各家金融机构顺势而为,积极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增长点,找准目标市场,制订各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实现差异化发展。

如县农行在全县农村村一级大力推行“三农金融服务站”建设,依托
服务站,组织业务骨干开展金融巡回宣传教育,为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实行转账电话全覆盖打好业务基础,让农户足不出村,就可办理小额现金存取、转账等业务。

县农信社充分利用点多面广的网点优势,建立了包村信贷员和“四个一”信贷服务制度,即一村一张监测表,一村一张公示栏,一户一张联系卡,一人一本工作日志,实现了村级信贷宣传和服务的全覆盖。

县邮政银行针对主要服务对象——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供需矛盾大的实际,制定了《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整社推进预授信工作方案》,专门召开社行对接座谈会,宣传推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整社预授信的新做法,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成员的融资难问题。

根据农民贷款抵押物不足这一突出问题,县人行引导县联社探索性地开办了“活物浮动抵押贷款”新模式,发放了全省首笔1000万元的“活物抵押贷款”,这一创新做法被《人民日报》、《金融时报》、《湖北日报》、《荆门日报》及众多网络媒体予以报道,湖北省赵斌副省长亲自给予了批示肯定。

这不仅是京山县金融部门而且也是全县近年来少有的被《人民日报》正面宣传的典型事例。

2010年,全县农业贷款余额达到4.2亿元,比2009年增加1.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神地农贸、鹏昌蛋业、祥发纺织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金融信贷的支持下,得到了裂变式发展。

目前全县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2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网络带动农户8.3万户,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借力政府,完善金融服务
银企信息不对称制约整体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

一方面银行不知道企业新需求、新动态和企业各方面的真实信用状况;另一方面企业不了解银行的授信权限、新产品、新政策;信息不畅一直是银行与企业合作的难点。

为打破信息沟通“瓶颈”,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积
极组织推动下,银行与企业之间每年开展一次对接洽谈会,搭建起银企间零距离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银行和企业合作,实现银企“双赢”。

2009年以来,在县政府组织专班对全县资金需求摸底的基础上,全县共组织了三次大型银企谈会。

2009年,7家银行与152家企业签订了贷款意向协议,协议额20.7亿元,实际贷款履约率79%;2010年,7家银行与与112家企业签订了贷款意向协议,协议额22.04亿元,实际对授信企业放款25.32亿元,信贷履约率达111%;2011年,7家银行共与105家企业签订了26亿元的贷款意向协议,截止今年10月末,26亿元的银企贷款意向协议已发放贷款25.3亿元,履约率达到了96.5%。

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县政府制定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方案》,每年制定目标,实施奖励兑现,近三年来,县政府共拿出资金73万元,用于奖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有效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扶持。

2009年以来,全县各类金融机构累计为投放各类贷款118亿元(其中2009年累放38亿元,2010年累放44亿元,2011年累放36亿元),有力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全县规模企业达到336家,总数居全市县市区之首,其中亿元企业83家,已形成了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建筑建材、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等5大主导产业,作为百亿产业集群培育的机械、桥米、矿业、畜禽4个集群快速成长。

面对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题,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培育市场主体,2004年6月,全市第一家县级担保公司——京山县诚信担保公司成立。

2009年12月28日,京山县金鼎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成立;2011年4月22日,京山县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挂牌开业。

为进一步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服务需求。

各类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方
便、快捷、可操作性强的信贷产品,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县财政注资1000万元,与华贝公司共同注资5030万元,为诚信担保公司扩大担保基金规模,增强融资担保能力,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中担保难的问题。

2009年以来共为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18亿元;发放创业扶持贷款2350万元,扶持502人创业,带动近2000人就业。

(三)各方给力,县域金融快速发展
经济是金融的基础,县域金融在与县域经济的互动中快速发展。

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持续增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带动金融服务需求大幅提升,促进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目前,全县拥有各类金融主体11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邮政银行1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2家,贷款公司1家、担保公司2家。

各类经营网点71个,实现14个乡镇全面覆盖。

一方面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账面结益15665万元,比上年多盈利5308万元,全县所有金融机构继续保持了全面盈利。

其中:工农中建四家行账面盈利额分别为4797万元、3671万元、2558万元、1372万元,农发行账面盈利2555万元,邮政银行账面盈利612万元,农信社账面盈利100万元。

金鼎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只贷不存,但2009年开业以来已实现赢利247万元,截止2011年10月底,累计放款近2亿元。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改善。

截止2011年10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4774万元,比年初下降11271万元,不良贷款比例为0.73%,比年初下降了1.87个百分点。

二、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宏观调控导致县域信贷资金不足。

2011年中央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受“五种影响”。

一是银行及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受到一定抑制。

为落实稳健货币政策要
求,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1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率由16%提高到了21.5%,上调了5.5个百分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由10%提高到了14.5%,上调了4.5个百分点。

2011年11月末,京山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8亿元,大致要收缩资金8亿元,随着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对银行收缩流动性会更加强烈。

银行流动性一旦受到抑制,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也会受到抑制,金融机构信贷供求矛盾会加剧,导致实体经济“排队等贷”现象开始显现。

二是2011年信贷增量、增幅呈现回落趋势。

过去的两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京山县信贷资金大幅增长,增量及增幅都居全省前列。

2009年新增贷款12亿元,增幅为38.7%;2010年新增贷款18亿元,增幅为42%。

但在稳健货币政策下,由于不断收回流动性,京山县信贷投放继续高增长的可能性明显降低,信贷增幅趋缓不可避免。

2011年11月末京山县金融机构信贷净投放8.6亿元,同比少增11.4亿元,信贷增幅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

三是县域金融资源受限。

在稳健货币政策条件下,有限的信贷资源总是向大项目、大企业、大城市倾斜,而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优良信贷载体较少,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难以吸引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入。

县域有限的金融资源也总是主要投向基础建设和重点大型企业,其信贷投入占到了总贷款的65%以上,并呈逐步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挤占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二)担保体系不健全形成县域经济融资难。

一是担保实力不足。

京山县目前虽然成立了2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共有注册资本6040万元,注册资本较小,担保实力不足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担保公司担保能力的评价和担保额度,最终形成企业资金需求的满足度不高,担保业务的发展缓慢。

二是放大比例较小。

目前,京山县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一般按照1:3的放大比例开展贷款担保,按照风险程度,部分担
保甚至采取1:1投放,在有限的担保资金条件下,较小的担保放大比例,既让担保公司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又让贷款客户融资不足,致使担保公司担保业务量始终在低位徘徊。

三是农村担保机构缺乏。

“三农”经济在县域经济占有重要地位,而京山县现有2家担保担保机构均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主要为比较成熟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未建立针对起步阶段和发展期初的微型企业、从事种养殖业的大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担保机构,而这正是最缺乏信贷资金、最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群体,也是县域经济中最需要信贷资金扶持的群体。

四是多元化的担保新品种缺乏。

各地创新的一些新型担保模式如“银行+担保公司+反担保+企业”、“银行+担保公司+风险补偿+企业”、“企业+担保公司+基金+农户”、“银行+担保公司+企业联保”等多种模式,受地域条件和经济环境种种限制,难以得到复制和运用。

(三)“三农”保险开办面不足加大农业信贷风险。

目前,京山县“三农”保险有如下特点:一是涉农信贷保险标的单一。

保险公司推出的涉农贷款保险产品都存在同质同类问题,保险标的基本限于人身意外险、不动产险等,特色化产品少,难以满足农户需求。

如2010年,京山县政策性水稻保险、能繁母猪保险、两属两户农房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政策性保险占到了整个银保合作贷款的80以上,而以农户投保意愿相对较强的,以农作物、林木、畜牧、农村房屋、农村土地、承包田地和水面等财物为标的物的基本没有。

二是银保产品可对接性差。

期限难以对接。

根据涉农生产周期特点,银行发放的种植业、养殖业小额农户贷款一般是3年,而保险公司对涉农贷款保险不愿意一次性承保,要求按年办理,部分客户保险期满后不愿意续保,导致银行债权存续期内保险失效,风险分担作用有限。

承保范围与银行风险范围难以对接。

保险公司承保的范围仅限于因不可抗力造成的贷款抵押物损失或意外人身伤害,但实际上,影响抵押物价值、造成贷款
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如市场价格波动、经营不善、贷款人故意违约等,银行贷款的风险范围远远承保范围,银保合作支农贷款的风险保障度仍然较低。

三是农户投保主观意愿不强。

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农户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大多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购买高达6%-12%的农业保险是浪费钱,加之涉农保险理赔申请程序较为复杂,农户投保的主观意愿不强。

据调查,71%的农户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

但银保合作支农贷款中,银行将农户的投保情况纳入信用考核指标,已投保农户申请贷款的成功率较未投保农户高,很多农户于是将投保理解为“强制行为”,认为银行在变相提高借款人的贷款成本,极易产生抵触情绪。

(四)农村信用环境不佳影响金融信贷投入力度。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产生资金吸聚效应,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京山县虽然连续六届被湖北省政府评为“最佳金融信用县市”,为京山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全省20强行列做出了贡献,但信用状况并不乐观,全县信用乡镇、信用社区、信用农户占比分别为71%、54%、82%,A级以上信用企业仅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79%。

信用状况不佳导致信贷资产质量受到一定挑战。

由于近两年信贷的大投放,积累了一定的信贷风险,在稳健货币政策条件下,由于不断收缩流动性,信贷资源紧张,实体经济资金链条比较脆弱,抗市场风险能力减弱,信贷资产质量可能产生逆转和恶化。

如全县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新增逾期贷款985万元,现已形成不良。

三、促进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力度。

一是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的传导力度,强化宣传,引导金融机构正确理解宏观调控的深刻内涵,处理好宏观调控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经济的支持力度,坚持“有扶有控、均衡投放”的指导原则,确保全县信贷投放总量均衡增长。

二是加快县域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功能服务。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着力推动农信社引进农村商业银行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确立和提升县农村商业银行的法人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加快做实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把农业银行县域支行真正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经营单元;推进农业发展银行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土地规模化整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鼓励全县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快村镇银行的筹办和开业进程,进一步探索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模式,落实相应的政策扶持与风险监控措施;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有序经营,做大做强。

三是改革信贷管理体制,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国有商业银行要树立抓大不放小的经营理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资金渠道,缩短信贷审批时间,下放贷款权限,降低信贷门槛,对县域经济中资金需求量较大、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支柱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要调整职能,扩大对县域经济的服务范围,发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政策因素较强的贷款;农信社要在继续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同时,有重点地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农业项目上下功夫;县级各金融组织都拿出一部分资金,明确各自的服务重点,提高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服务水平。

四是建立资金回流机制,确保县域资金反哺县域经济。

对国有商行组织的县域存款,限定一个适当的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增加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

同时,要建立邮政储蓄与当地农村信用社协议存款制度,以保证从农村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能够回流,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

与此同时,要强化人民银行县支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持功能,一方面要加强宏
观调控的“窗口”指导,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支农再贷款,强化支农再贷款的管理,最大程度的发挥支农再贷款的支农绩效。

(二)进一步加大农村担保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

贷款风险防范措施无力是企业融资的首要问题。

建议出台政策,改善环境,按照支持发展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放宽担保业准入门槛,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难问题。

建议市政府逐年增加现有担保机构担保基金数额,提高担保能力,扩大担保范围,便于金融机构的操作,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

要不断创新担保方式,允许农民以住宅、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有效权利作抵押,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建立三农担保公司,专门针对县域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提供小额担保,从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更好地促进个人、农户创业。

(三) 进一步推广农村保险。

一是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工作。

建议加快《农业保险法》的立法进程,借鉴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收益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能和作用,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加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

通过财政补贴形式,对投保农户实行减免“保费”等优惠政策;加大政府奖励,根据涉农贷款参保率、市场占有率、费用率、赔付率及拒赔率等指标建立涉农贷款保险评价奖励指标体系,对大力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等高风险涉农保险业务的机构给予特别奖励,提高保险公司介入涉农保险市场的积极性,扩大承保范围。

三是完善涉农保险产品。

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根据各地不同产业、地质等情况,开发针对性强的险种,满足农民规避风险的多层次需求,有效分散银
行涉农贷款风险。

同时根据信贷产品期限和风险特征,延长保险期限,扩大承保范围,增强银保产品的可对接性。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

针对农户投保意愿不强的情况,政府、银行、保险公司需加大联合宣传力度,加强对涉农贷款保险的引导,使农民逐步培养起保险消费习惯和理念,增强利用保险工具规避风险的意识。

五是改善涉农保险服务。

保险公司要加强涉农信贷保险业务推广的队伍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对受灾农户真正做到及时勘察、及时定损、及时赔付,增加农户对保险公司的信任感,提高农户投保积极性。

六是积极引导政策和商业性保险的介入。

目前担保保证贷款业务发展带有明显的倾向性,重点是工业企业和部分农村种养殖大户,而以创业农户、创业妇女、创业青年、创业大学生“村官”等弱势群体,贷款需求不能有效满足,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创业经营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防控性。

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政策层面出台措施,将政策或商业性保险引入到担保贷款领域,一方面深化农村动产担保的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各类产业合作社组织农户统一办理保险,通过适度分散信贷和担保风险,发挥担保业对边缘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进一步改善县域信用环境。

一是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强化市场经济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金融部门要在现有的中央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基础上,联合其他职能部门,积极打造统一、高效、覆盖全面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并共享信息,尽快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加珍惜自己的信誉,重视追求长远而非“一次性”的利益,努力营造“诚信社会”、“诚信企业”、“诚信个人”。

二是加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加强金融债权的保护。

金融部门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门沟通联系,加大对金融部门依法清收贷款的支持力度,依法严厉制裁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维护金融债权;促进由地方政府牵头,财政、税务等部门
具体负责,制定对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的金融机构实行减免税费和呆坏账核销等激励政策,调动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推进地方政府规范中小企业的改制运作,切实保障金融部门收贷收息和落实金融债权,加快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保障县域经济持续、快速、稳健发展。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