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X线诊断影像质量标准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诊断规范与质控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规范与质控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规范与质控标准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医生提供全面的信息来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为了保证医学影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必要制定一套规范和质控标准,以确保医学影像的诊断结果的正确性。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诊断的规范以及质控标准。

一、医学影像诊断规范1. 影像设备影像设备是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其性能和质量决定了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因此,医院和影像科室需要配备先进的设备,并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性能和质量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2. 影像采集参数影像采集参数包括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扫描层厚、扫描时间等。

医学影像师在操作过程中应准确设置参数,确保影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获取更全面的病变信息。

3. 影像质量评估影像质量评估是判断影像的可用性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影像医师需要对每个影像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图像清晰度、噪声、伪影等方面。

如果影像质量不达标,应及时重新采集或修复。

4. 影像诊断报告影像诊断报告是医学影像诊断的最终结果,对于医生进行临床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影像医师应准确、详细地描述影像所见,包括异常所在位置、大小、形态等,结合临床资料给出准确的诊断结论和建议。

二、医学影像质控标准1. 质量控制医学影像诊断需要精确度和准确性,因此需要建立和执行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

包括影像设备的质量控制、影像采集的质量控制、影像质量评估的质量控制等,确保影像的质量符合标准,以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2. 标准化操作影像医师在进行影像采集和诊断过程中应按照统一的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减少个体差异对影像诊断结果的影响。

同时,医院和影像科室应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对操作流程进行培训和监督,确保每位医师都能严格按照规定操作。

3. 定期质量评估医院和影像科室应定期对医学影像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影像设备性能的评估、影像采集参数的评估、影像质量的评估等。

评估结果可以指导医院和科室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放射医学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

放射医学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

放射医学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一、大型X射线设备(含常规X线设备和CT)状态检测达标率定义:状态检测性能评估符合WS 76—2011和GB 17589—2011中状态检测各项性能参数标准的X线设备占同期所有X线设备的比例。

计算公式:大型X射线设备状态检测达标率=意义:大型X射线设备(含常规X线设备和CT)的状态检测是法定检测项目,其性能达标是保证X线设备诊断图像质量的最基本条件,反应了X线设备的总体性能情况,是图像质量的基本保障。

二、大型X射线设备(含常规X线设备和CT)稳定性检测达标率定义:稳定性检测性能评估符合WS 76—2011和GB 17589—2011中稳定性检测各项性能参数标准的设备占同期所有设备的比例。

计算公式:大型X射线设备稳定性检测达标率=意义:大型X射线设备(含常规X线设备和CT)的稳定性检测是确定X线设备相关参数稳定性的基本检测手段,是图像质量稳定的基本保证。

三、医用核磁共振设备(MRI)稳定性检测达标率定义:稳定性检测是指核磁共振设备(MRI)法定质保期以后,按每月、每季度、每年对磁体、梯度、射频、图像质量等相关内容进行稳定性评估(与出厂时和安装调试正式使用时各项参数为标准)的一种检测手段。

稳定性性能评估符合相关参数标准的MRI 设备占同期所有MRI设备的比例。

计算公式:MRI设备稳定性检测达标率=意义:医用核磁共振设备的稳定性检测是确定MRI设备相关参数稳定性的基本检测手段,是磁共振图像质量稳定的基本保证。

四、大型设备开机率定义:大型设备(X线、CT、MRI)年正常开机使用天数(节假日除外)占一年总工作日(节假日除外)的比例。

计算公式:大型设备开机率=意义:大型医疗设备开机率是设备稳定性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稳定的设备开机才能提供质量稳定的临床诊断图像。

五、大型设备使用率定义:大型设备(X线、CT、MRI)年正常开机检查人次与院内同期设备平均检查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大型设备使用率=意义: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率是体现设备管理和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X线影像质量及评价医学影像技术

X线影像质量及评价医学影像技术

X线影像质量及评价医学影像技术
1.解剖结构的可见程度:优质的X线影像应该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解剖结构,使医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器官和组织的位置、形态和大小。

如果X线影像模糊或者出现伪影,将会给医生带来困扰,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对比度:X线影像的对比度是指影像中不同部位之间的灰度差异程度。

高对比度的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和器官的边界,使医生更容易地识别病变和异常。

而低对比度的影像则会模糊不清,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3.曝光量:X线影像的曝光量直接影响到影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展示。

曝光过度会导致影像过亮,影响医生对细小结构的观察;曝光不足则会使影像过暗,细节不清晰,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4.噪声:X线影像中的噪声会干扰医生对影像的解读。

噪声可能由于放射线源、检查参数设置不正确、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

要获得清晰的影像,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需要通过优化设备、设置适当的参数,减少噪声的干扰。

5.分辨率:X线影像的分辨率决定了其能够显示的最小细节。

高分辨率的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和器官的微小结构,有助于医生对病变的诊断和判断。

低分辨率的影像则会模糊不清,影响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总的来说,高质量的X线影像不仅对医生准确诊断疾病至关重要,还能减少病患接受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降低患者的健康风险。

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保证X线影像的质量达到最佳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DR检查规范

DR检查规范

丽水市中心医院放射科X线检查规范(一)肘关节:肘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桡关节面无骨性重选;1.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膺嘴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1.3桡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桡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楚;1.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角165°-170°(女方多为165°,男多为170°)。

2.质控要点:2.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2.2 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髁中点下1寸英寸.肘关节侧位:1.评价标准:1.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1.2膺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1.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形重迭显示。

2.质控要点:2.1 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2.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2.3 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二)肩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呈“纺锤状”重迭面;1.2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m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1.3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

2.质控要点:2.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2.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2.3为使肩关节无肱骨头重迭呈切线显示,应取15°斜位设置。

(三)踝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踝关节间隙呈“]”中括号显示,上端为胫距关节面,内侧胫距关节面;外侧腓距关节面,仅上端关节面有少许胫骨影;1.2距骨上缘水平线同胫骨切线,腓骨切线互成交角各为80°;1.3胫骨的中轴线与距骨的垂直轴线相接续。

2.质控要点:2.1小腿平伸,足趾自然向上垂直,不内斜或外斜;2.2中心线垂直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达胶片。

(四)跟骨轴位1.评价标准:1.1跟骨投影其横径与纵径之比为1:2;1.2距下关节应显示。

1.质控要点:2.1足底与胶片垂直;2.2中心线35°向头通过第五跖骨基底部。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与防护要求的检测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与防护要求的检测

全国放射卫生监督员培训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我国常见的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
全国放射卫生监督员培训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CT机
全国放射卫生监督员培训
透 视 机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拍 片 机






全国放射卫生监督员培训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牙 片 机
DR
C
DSA

臂 机

讲述内容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全国放射卫生监督员培训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一.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概述
X射线诊断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兴起于20世纪10~20年代,56~60年代我国放射学迅速发展,而70~80年代 以来出现质量上的飞跃。近一二十年来,综合应用多种成像技术的影像医学、介入放射学以及远程放射学 等一方兴未艾之势蓬勃发展。与放射学事业发展相适应,X射线诊断设备的研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系 列化已有相当规模,并向国际标注年华迈进。
全国放射卫生监督员培训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 LP/cm单位
线对/厘米(LP/cm):单位长度内的扫描线对数。衡量成像系统对黑白相间、宽度相等的线状目 标影像分辨的能力,以每毫米线对数表示。
因此,它们正好是倒数关系,比如分辨力5mm,则对应0.2LP/mm
全国放射卫生监督员培训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全国放射卫生监督员培训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 基线值 baseline value 设备性能参数的参考值。通常在验收检测合格后,由最初的稳定性检测得出,或者有相应的标准给定。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引言概述放射科质量控制是医学影像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严格控制质量指标,可以确保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质量控制的一些重要指标,匡助放射科医生和技师更好地进行工作。

一、设备质量控制指标1.1 辐射输出:辐射输出是评估X射线机的辐射量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以确保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在合理范围内。

1.2 灵敏度:X射线机的灵敏度指标反映了其对不同密度组织的分辨能力,灵敏度越高,影像质量越好。

1.3 线性度:线性度是评估X射线机输出与电压的关系,线性度好意味着X射线机的输出稳定性高,影像质量可靠。

二、图象质量控制指标2.1 分辨率:分辨率是评估影像清晰度的指标,分辨率越高,影像中细微结构越清晰可见。

2.2 噪声水平:噪声水平反映了影像的纯净度,噪声越低,影像质量越好。

2.3 对照度:对照度是评估影像中组织之间密度差异的指标,对照度高意味着影像中组织边界清晰。

三、质量保证控制指标3.1 标准化程序:制定标准化程序是质量保证的基础,确保每位医生和技师在操作过程中都按照像同的标准进行。

3.2 定期校准:定期校准设备是保证影像质量的重要措施,确保设备输出和性能符合标准。

3.3 质量评估: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影像质量评价和操作流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四、辐射安全控制指标4.1 辐射剂量监测:对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确保在合理范围内。

4.2 个人剂量监测:对放射科医生和技师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确保在安全范围内。

4.3 防护设备使用:使用合适的防护设备,如护士衣、护士帽等,保护医护人员免受辐射伤害。

五、影像存储和传输控制指标5.1 影像存储:建立完善的影像存储系统,确保影像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5.2 影像传输:确保影像传输的安全和准确性,避免影像丢失或者篡改。

5.3 影像质量检查:定期对存储的影像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影像清晰度和准确性。

结论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是保证影像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像关指标进行操作和管理,确保放射科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质量的提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5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5篇)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精选 5 篇)第一篇: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放射科 X 线图像质量控制标准高质量的图像资料,能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真实的影像信息,直接影响疾病诊断。

对 DR 图像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可以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

根据《河南省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控标准。

(一)、甲级影像标准:1、体位要求:(1)位置正确,符合诊断学要求;(2)照射野范围适当,一般不超过检查部位要求范围的 10%;(3)图像画面布局合理。

2、模拟照片:密度适当,对比度、锐利度好,层次丰富。

3、数字影像:锐利度好,噪声水平适度,曝光指数在推荐范围内。

4、标记准确、齐全。

5、图像无伪影。

(二)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诊断者。

(三)丙级影像标准: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两项或三项不符合要求,尚不影响诊断者。

(四)废像:影像不能满足诊断,需重新拍摄者。

附:影像评级达标要求1.三级医院:甲级影像率>50%,废像率<2%2.二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40%,废像率<3%3.一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30%,废像率<4%放射科 CT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摆位是否标准;2.扫描视野(过大、过小);3.扫描范围(过大、过小);4.肺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吸气、屏气;5.胃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饮水充盈胃部;6.咽喉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禁止做吞咽动作;7.敏感部位是否注意放射防护;8.扫描参数设置是否合理;9.重建算法设置是否合理;10.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设置是否合理、延迟时间设置是否合理;11.窗宽、窗位设置是否合理。

放射科 MR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1.扫描序列、扫描参数选择是否合理。

2.扫描 FOV、扫描层厚、扫描间隔选择是否适当。

3.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剂量设置、延迟时间、扫描期相是否合理。

4.后处理重建图像是否充分显示检查部位和病灶。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

一、放射学科组建的基本要求二、放射质控中心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三、放射质控中心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四、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五、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一、放射学科组建的基本要求1 、从事放射诊断及投照人员素质要求:放射诊断医师必须为本专业或者临床专业大中专毕业,经过临床及本专业培训 (1 年以上) ,且要求有医师执照及执业注册证书方可从事放射诊断医师工作,技术投照人员原则上要求为本专业毕业人员,特殊情况医学相关专业人员经过专业培训 (1 年以上) 如能胜任工作可适当放宽;三级医院必须有副主任及副主任以上职称的诊断医师和主管技师及主管技师以上的技术人员;二级医院必须有主治医师及主治医师以上的诊断医师和技师及技师以上技术人员;一级医院至少有一位中专或者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学专业人员。

CT 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CT 上岗证;MRI 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MRI 上岗证。

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开展CT 检查必须开展增强检查,并要求有相应的抢救设备及抢救程序。

CT 或者MRI 开诊时相应的医生及技术员必须在上级或者同级医院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并有进修合格证。

2 、仪器设备及场地要求:二级医院:①全身各部位摄影:应备有多台普通拍片机;②胃肠道造影、泌尿系造影、支气管造影设备,应备有胃肠造影专用X 线机;③透视设备:应备有X 线透视机。

机房及机房要求:根据放射防护要求:100mA 及100mA 下X 线机机房面积应大于25m2 ,100mA 以上X 线机房应大于36m2,双机头X 线机房应以两台X 线机作要求,机头距墙体距离应大于2m,带有多功能床及其他附属设备,如快速换片机,高压注射器等,应适当扩大机房面积,机房内不应有非相关家具及器物,机房四周X 线防护应大于0.5mPb 当量,控制室面积应能满足日常工作及机器维护要求,周边防护应大于1mmPb 当量。

3 、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①各级岗位责任制度(主任、副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医士、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及技士),有考勤薄;②透视工作制度;③诊断报告书写制度;④X 线机操作及保养制度;⑤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有登记分析薄;⑥储片室工作制度,借片、还片制度;⑦财产保管及经济核算制度;⑧科室会议和学习制度;⑨交接班制度及质量控制制度等等。

x射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x射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x射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X 射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影像检查常规准备工作 1、所有接受影像检查患者,须持有经验临床医师开具的规范化申请单,方可与影像科登记室联系有关检查事宜。

要求申请单与患者相关的信息资料填写齐全;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全面;检查方法、部位、范围和目的要求明确。

2、接受影像检查患者,需先交费或办理登记,排号(x 线、ct、mr 号码)后,方可进行相关影像检查。

3、检查前须按照技术人员要求做好相应准备,并依工作人员安排顺序等待检查。

一般情况下,符合急诊条件者优先;复杂、有风险(ct、 mr 增强)检查者既需要多次反复检查者(上、中消化道造影)优先。

4、等待检查期间,患者及其随同人员须在候诊场所范围内活动,切勿随意走动于其他区域,以防不必要的辐射损伤或影响工作人员正常工作。

5、备有移动式 x 光机大楼病区,重危,绝对不可搬动而又急需相关 x 线检查患者,可应用床头 x 线机拍片检查,但图像质量和检查范围(仅适于胸部或四肢)将受一定限制。

检查结果获取时间和地点 1、门诊 ct、 mr 检查的病人于出胶片两小时后在阅片室获取报告。

2、急诊 ct 检查的病人,于出胶片半小时后在阅片室获取1/ 5报告。

3、住院病人的平诊报告于次日上午科室集体阅片后签发,并由科室送至病人所在科室。

4、部分患者因手续不全,资料信息提供不全以及个别疑难病例需会诊,讨论研究者,其报告获取时间将适当延迟,具体事宜由当日在班医师与患方联系商议。

质量控制措施 1、各方法、各部位的影像检查(图像)质量必须符合诊断要求:包括检查部位、范围、检查或投照方式和条件、检查序列、窗宽和窗位、胶片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均应符合诊断要求。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

放射科影像质量评价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放射科的影像质量,每月由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电脑上随机分别抽取DR、CT、MR图片,以以《放射科诊疗规范》为基础,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力求影像科图像和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一、图片质量评价标准:1、X线影像质量要求:(1)一般要求: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明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及年龄等信息完整;3)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

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

成人胸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4)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2、除上述一般要求外,优质图像标准: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2)层次分明;3)摄影体位标准,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4)照射野大小合适: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包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一个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5)无体外伪影;6)无运动伪影;7)胶片无污迹、划片、粘片、指纹。

DR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DR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CT影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CT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MR影像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上述MRI影像质量,每份图像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二、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

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一般项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对比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

放射科图像质量评价制度放射科技术护理组每月底进行一次医学影像质量评价,总结经验改正不足,并由专人负责详细记录结果。

一、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最高影像质量,为临床提供可信赖的医学影像信息,它由医学影像检查的正当化和成像过程最优化来体现。

医学影像质量综合评价应以成像过程最优化的三条主线,给出影像综合评价标准:(一)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二)以能满足诊断学要求的技术条件为保证(三)同时充分考虑减少影像检查的辐射计量二、常规X线影像质量控制(一)诊断学要求(二)影像显示标准影像显示标准系指在照片影像上能显示特别重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用可见程度来表示其性质。

可见程度的表征可分为三级:隐约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只特征可见;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清晰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清晰。

以上规定的解剖学结构和细节能在照片上看到。

从而有助于作出准确的诊断。

这取决于正确的体位设计、病人的配合以及成像系统的技术技能。

(三)重要的影像细节:这些标准为在照片影像上应显示的重要解剖学细节提供了最小尺寸的定量信息。

这些细节也许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

(四)体位显示标准:体位显示标准以相应摄影位置的体位显示标准为依据。

(五)成像技术标准:为满足诊断学要求所必需的成像技术的合理组合。

成像技术条件的参数是:摄影设备、标称焦点、管电压、总滤过、滤线栅比、屏/片体系感度、摄影距离、自动暴光控制探测野、暴光时间、防护屏蔽,共10项。

(六)受检查者计量标准:影像综合评价标准同时给出各种摄影类型的标准体型下,病人体表入射剂量的参考值。

照片影像特定解剖点的密度标准范围:密度是构成影像的基础,对比度是影像形成的本质。

文本件设定的不同部位特定解剖点的密度范围,作为定量评价照片影像质量标准的参考值。

X线影像质量分级标准

X线影像质量分级标准

X线影像质量分级标准
一.优质影像标准
1.密度:最大密度
2.4-
3.0,最小密度<0.25,诊断区密度0.25
-2.0,灰雾度<0.25。

2.层次:
四肢:骨小梁锐利,与皮质界限分明,能分辨骨骼、肌肉、脂肪、及关节囊。

胸部:能分辨肺野与纵隔、胸壁及软组织。

腹部:能分辨肾脏外形、腰大肌、腹壁脂肪线。

脊柱:能分辨颈椎与软组织、胸椎与肺野、腰椎与腰大肌、尾椎与臀部软组织。

椎体边界锐利,能分辨骨小梁。

头颅:能分辨颅板与颅腔、颅腔与岩部、蝶鞍,颅骨与窦腔的层次。

3.摄影体位正确,观察部位的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
组织界限清楚,无非观察的组织阴影重叠,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含邻近关节,肋骨应含1或12肋,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而无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左右标志明确。

分格界限清楚,无体外阴影。

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

二.良级片影像标准:优级片中某一项不足,但对整体影响不大为良级。

三.差级片影像标准:优级片中二项以上不足,而影响整体影像质量,但尚能诊断。

四.废片影像标准:不能作出诊断为废片。

照片分级控制范围
1.优级片>50%
2.良级片>40%
3.废片率<2%以下。

【影像】影响X线片影像质量的因素

【影像】影响X线片影像质量的因素

【影像】影响X线⽚影像质量的因素【影像】影响X线⽚影像质量的因素2016-03-10 1200次阅读兽医X线摄影的⽬的是应⽤X线的穿透性、荧光作⽤和感光作⽤等特性,将动物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状况⽤X线影像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来,⽤以诊断疾病。

X线⽚上的影像是机体各种组织结构的平⾯投影,⼀张好的X线⽚必须要充分表现出机体内部结构的差异,其影像质量直接关系到X线诊断的准确性。

为此,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评价X线⽚质量的各项指标,了解影响X线⽚质量的各项因素,以便合理评价X线⽚质量,并以此正确调整X线摄影技术。

⼀、评价X线⽚影像质量的指标对X线⽚质量的评价要有以下⼏个⽅⾯的内容:能表现影像的适当密度;能分辨机体对X线吸收差异的各种对⽐度;能分辨各部细节的层次;能反映各部细节的清晰度;X线影像具有最⼩的失真度。

1.照⽚密度照⽚的密度即照⽚的⿊化度,是指X线胶⽚经过曝光后,通过显影等处理在胶⽚上形成的⿊化程度。

将X线照⽚置于观⽚灯上,可以看到不同照⽚密度的影像:组织密度⾼的部位,X线胶⽚感光少,经冲洗后银原⼦堆积少,照⽚显⽰⽩⾊;组织密度低的部位,X线胶⽚感光多,经冲洗后银原⼦堆积多,照⽚显⽰⿊⾊。

照⽚密度是观察X线⽚影像的先决条件,构成照⽚影像的密度必须适当,才能符合影像诊断的要求。

2.X线照⽚对⽐度对⽐度是X线摄影学中⼗分重要的概念,是形成X线影像的基础,其中涉及4个基本概念,即肢体对⽐度、X线对⽐度、胶⽚对⽐度和照⽚对⽐度。

肢体对⽐度是受检体所固有的,是形成X线对⽐度的基础。

X线到达受检体之前不具有任何医学信号,它是强弱分布均匀的⼀束射线。

当X 线透过受检体时,由于受检体对X线的吸收、散射⽽减弱,透过受检体的X线则形成了强度不均的分布差异,这种强度的差异称为X线对⽐度。

此时即形成了X线信息影像。

X线对⽐度所表⽰的X线信息影像不能为⾁眼所识别,只能通过某种介质的转换才能形成可见影像,如X线照⽚影像。

X线胶⽚对X线对⽐度的放⼤能⼒称为胶⽚对⽐度。

X线图像质量等级标准

X线图像质量等级标准

X线图像质量等级标准
一.甲级图像标准:
1。

位置正确:感兴趣部位摄影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

摄影图像无失真变形.
2。

影像密度适当,基础灰雾度值:D≤0。

3,诊断区域密度值:D=0。

25~2.0.空爆区密度值D>2.4,X线摄影参数,剂量应用合理3.影像层次分明检查部位显示完整,组织层次清楚,符合诊断要求.
4.无技术操作缺陷有关受检者检查的相关信息按规定置放和显示,无体外伪影,无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所致的伪影,5。

权重评分≥99分。

二.乙级图像标准:
按甲级图像评分标准,80≤权重评分<99分,有缺陷但不影响诊断.
三.丙级图像标准:按甲级图像评分标准60≤权重评分<80分,有较多缺陷但尚可诊断.
四。

丁级图像按甲级图像评分标准<60分,缺陷较多,严重影响图像质量,且无法做出影像诊断。

产生丙、丁级图像必须登记影像号,及时分析产生原因,及时整改。

优质X线照片的标准

优质X线照片的标准
人眼对光学密度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对低于0.2或高 于2.5的光学密度值,几乎无法辨认。

三、恰当的影像对比度
X线照片影像的产生是由于照片不同部位有密度的差异,这种 差异称为影像对比。使照片上产生明显的、恰当的光学密度差 是观察被检体正常组织与病变的最重要的依据。光学密度差大 的照片对比度高;反之,光学密度差小时照片对比度就低。放 射诊断医师主要是通过观察X线照片来分析、判断体内组织的 异常变化,进而做出诊断结论。要达此目的,照片上对应于肢 体内部组织和异常变化处必须有密度差,来引起医生的注意, 方能提出疑问,考虑病变性质。不管是天然对比度较强的骨骼 与肌肉之间,还是天然对比度较差的乳腺软组织之间,都必须 采用适当的方法,如造影、软组织摄影等来加大照片上肢体组 织之间的对比度,通过观片分析识别,做出准确的诊断。
二 、适当的影像密度
照片的光学密度,是观察X线照片影像的基础。光学密 度的大小影响着人眼睛对不同密度结构的分辨能力。无 光学密度的照片不能反映任何信息,光学密度过高或光 学密度过低的照片将使信息量严重受损。数字图像后处 理不当也可造成照片的密度过小或过大。因此只有在密 度值适当时,才能充分反映影像细节,符合X线诊断要求。
影像锐利度除了可用相反的概念模糊度表达外,其表达 方式还有分辨力(解像力)、清晰度等。
五、较少的影像噪声
X线照片斑点(mottle),又称噪声(noise),是由美国芝加 哥大学的Rossmann教授首先提出来的。在其1963年研究 的报道中,将照片斑点定义为“光学密度上的随机涨落”。 在物理学声学中,把干扰声信号的无规则的、紊乱的、 断续的一种无调声称为噪声;在无线电通讯中把无线电 信道中出现的所传输信号以外的干扰也称噪声;在数字 信号处理中把所不需要的、无确定性、不可预测的干扰 信号称为随机信号;而Rossmann则把在X线照片上由于X 线量子分布形成的淹没微小病灶的无规则微小密度差称 为照片斑点。 由于噪声能够淹没影像中的微小病灶信息,影响影像质 量,故其是像质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X射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X射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X射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1)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2)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

(3)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

(4)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8—15周的妇女。

(5)对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面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

(6)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证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7)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正确掌握适用范围,合理使用X线诊断。

(8)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后过滤”和小照射野工作。

CRDRCT普通X线机等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

CRDRCT普通X线机等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
X射线诊断学
传统
数字化
摄影 透视 断层
造影
CR DR DSA X-CT
普通X射线摄影系统
DR设备
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CR设备
X线透视/摄影系统
移动式X线摄影系统
乳腺X线摄影机
牙科X线机
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系统
计算机断层摄影系统
普通医用X线射诊断设备系统
高压发生器
X射线管组件:产生X射线 限束器:射线野的控制
GB/T 19042.4-2005《 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 第3-4部分: 牙科X射线设备成像性能验收试验》
GB/T 19042.5-2006 《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 第3-5部分: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成像性能验收试验》
YY/T 0062-2004 x射线管组件固有滤过的测定 YY/T 0063-2007 医用诊断X射线管组件-焦点特性
≥0.6(影像增强器系统)
≤4%,7 mm ≤48 (影像增强器输入屏直径310
mm) ≤15%
6 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最大值 mGy/min
≤100
主要检测设备
1.诊断水平剂量计(剂量与剂量率) 2.半值层测量装置(标准铝片与支架) 3.非介入数字高压测量仪 4.非介入数字式曝光计时仪 5.准直测试板和测试筒 6.星形测试卡、狭缝照相机 7.滤线栅对中心测试板 8.荧屏亮度计 9.空间分辨力测试卡 10.低对比度测试模体 11.衰减模体、人体等效模体 12.测量用直尺、卷尺
外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障设备
医用X射线 诊断设备
显像存储设备
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的分类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GBZ176-2006,自2007年4月1日起实施;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02,自2002年6月1日起实施。
辐射
临测
结果
与评价
工作场所
监测点
分布图
1放射工作场所(CT)监测点分布图见附件1。
2Hale Waihona Puke 射工作场所(X射线)监测点分布图见附件2。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T189-1999;自2000年5月1日起施行;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 181-2006,自2007年4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卫应急发[2009]101号,自2009年10月15日起实施:
评价
经对医用诊断x线机机房外防护区各点检测及性能检测,其结果均符合《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和《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中的相关要求。
防护
措施
核实
情况
与评价
屏蔽
机房安装了建筑屏蔽:屋顶为25cm
厚混凝土加含钡涂料;四周墙体37cm厚实心砖加含钡涂料;观察窗采用10mm厚铅玻璃;防护门采用厚1.5mm铅板做为隔层的不锈钢材料制成。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一、评价参数(一)对比度1、客观对比度:物体本身的差异,由被检体的密度和厚度决定。

2、x线对比度:穿过人体后,x线强度上的差异。

3、图像对比度:x线照片上所表现出的密度差。

客观对比度是成像的基础,图像对比度是图像的最基本特征。

下图很好的说明了以上三个对比度:1、客观对比度:骨骼、软组织、气体存在密度上的差别。

2、X线对比度:透过不同组织形成的X线强度上的差别。

3、图像对比度:图像上形成的黑白差别。

对比度分辨率是指将客观对比度转换成图像对比度的能力。

分辨率高的成像装置可将低对比的组织区分开;分辨率低的成像装置只能将高对比的组织区分开。

例如:CT与平片。

左图是普通平片,属于分辨率低的装置(X线机)摄取的片子;右图是胸部CT横断片,属于高分辨率的装置(CT机)摄取的片子。

对低对比的组织的区分能力,CT高于平片(即分辨率高的成像装置可将低对比的组织区分开),而平片只能区分差别较大组织(即分辨率低的成像装置只能将高对比的组织区分开)。

(二)模糊1、指物体的边界不清楚。

2、原因:每个物点的像向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3、影响:降低了图像的清晰度。

空间分辨率:区分相互靠近的两个物体细节的能力。

用LP/mm表示。

是评价影像设备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电影《神话》的一幅海报,表现的是图像的模糊。

下图是一幅分辨率较高的图片,图像较清晰。

(三)噪声1、定义:图像中可随机观察到的光密度变化。

2、表现为:斑点、雪花、网纹等。

3、原因:x线光子的随机分布。

4、描述:信噪比(SNR)。

SNR越大,图像质量越好。

(四)伪影1、定义:指图像中出现的被检体不存在的虚假信息。

2、影响:干扰正常结构,造成误诊。

(五)畸变定义:指物体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不同程度的改变。

(1)因观察角度不同,圆柱体的上面成为了椭圆。

(2)射线方向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效果。

左图垂直照射,两个物体的形态基本不变;右图斜射,使两个原本分离的物体,看起来象是一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自动曝光控制:选择中央电离室;
(9)曝光时间:<1000ms;
(10)防护屏蔽:应对男性患者采用适当的生殖腺屏蔽。
(八)骨盆前后正位
1.诊断要求
(1)影像标准
·骨盆对称显示,由骶骨中线与耻骨联合线相重叠来判断;
·骶骨和它的椎间孔清晰显示;
·耻骨支和坐骨支清晰显示;
·骶髂关节清晰显示;
2.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
3.腰大肌影可见;
4.影像细节显示指标为0.3-0.5mm
二.体位显示标准
1.照片包括胸11至骶2全部椎骨及两侧腰大肌
2.椎体序列于照片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3.第三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现象,椎间隙清晰可见。
三.技术条件
1.管电压(KV):75-90
3.曝光时间(ms):<100
4.自动曝光控制:中间室
5.F F D(cm):100- 120
6.屏~片组合(感度级):400
7.焦点(mrn):0.6
8.滤线栅:γ=10:1 40线/cm
9.总滤过(mmAL当量):≥2.5
四.体表人射剂量:<3.0mGy
五.照片选点密度范围
1.颅内前后径中点:D=0.45-0.5
3.腓骨小头与胫骨仅有少部分重叠(约腓骨小头的三分之一)。
三.技术条件
1.管电压(KV):55~65
2.毫安秒(InAs):10~12
3.曝光时间(ms):<200
4.自动曝光控制:(一)
5.F F D(cm):100-120
6.屏一片组合(感度级):200
7.焦点(mm): 0.6
2.影像细节显示指标为0.3-0.5mm
二.体位显示标准
l.蝶鞍位于照片正中略偏前,蝶鞍各缘呈单线半月状,无双边影。
2.前颅窝底重叠为单线,双侧外耳孔、岩骨投影完全重合。
3.照片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枝,额面缘投影应与胶片缘近似平行。
三.技术条件
1.管电压(KV):75~85
2.毫安秒(mAS):25~30
质量标准与一般准则
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的标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标准,二是标准照片遵守的一般准则。
一.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标准
本文件对人体各部位选定的体位摄影,推荐了五项质量标准要求。
(一)诊断(学)要求
1.影像标准:影像标准系指在X线照片上能看到一些主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且用可见程度来表征其性质。可见程度分为三级,定义如下:
5.F F D(cm):100-120
6.屏一片组合(感度级):4O0
7.焦点(mm):≤1.3
8.滤线栅:γ=10:1 40线/ cm
9.总滤过(mmAl当量):≥3.0
四.体表人射剂量:<30mGy
五.照片选点密度范围
1.腰 3椎体正中:D= 1.1-1.3
2.腰3棘突正中:D= 2.0-2.2
·肩胛骨内侧缘投影于肺野之外;
·横膈以上的整个肋骨架显示;
·整个肺野的血管影,特别是末稍血管清晰显示;
·下列解剖结构应清晰显示:气管和邻近的支气管;心脏和主动脉边缘;横膈和双侧肋膈角;
·心影后肺野和纵隔可见;
·透过心脏影可见脊椎。
(2)重要影像细节
·整个肺野(包括心影后肺野)中微小圆形细节的显示指标为:高对比度影像下:0.7mm直径;低对比度影像下:2mm直径。
(1)隐约可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即特征可见。
(2)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地辨认,即为细节显示。
(3)清晰可见:解剖学结构的细节能清晰的辨认,即为细节清晰。
(4)以上规定的解剖学结构和细节能在照片上看到,其条件取决于两个方面:有些标准内容由病人与检查医生相互合作和正确的体位设计所决定;另一是,此标准内容反映影像设备的技术性能及其质量。对于这些标准的判断,采用放射学者的主观视觉方法进行。
7.焦点(mm):0.6
8.滤线栅:γ=10:1 40线/cm
9.总滤过(mmAL当量):≥2.5
四.体表入射剂量:<5.0 mGy
五.照片选点密度范围
l.单侧眶上缘中点向上 2厘米处取点 D=0.95-1.15
2.内听道中点0.55-0.60
颅骨侧位
一.诊断(学)要求
1.颅骨穹隆内、外骨板、血管沟及蝶鞍结构清晰可见。
3.优秀摄影技术举例
(1)摄影装置:带有静止或活动滤线栅的立位摄影架;
(2)标称焦点值:≤1.3;
(3)总滤过:≥3.0mmAL当量;
(4)滤线栅:r=10;40/cm;
(5)屏/片体系:标称感度400;
(6)FFD:180(140~200)cm;
(7)摄影管电压:125kV;
(8)自动曝光控制:选择正中电离室;
3.腰 3— 4椎间隙:D=1.2-1.4
4.腰骶关节中点:D=0.5-0.7
(七)腰骶关节侧位
1.诊断要求
(1)影像标准
·可见L5椎体下缘和S1椎体上缘呈切线位投影在照片上;
·L5棘突可见;
·骶骨上部的前缘可见;
·骶骨上部的框骨段重现。
(2)重要影像细节:0.5mm。
2.患者辐射剂量标准:标准体型患者的体表入射剂量40mGy。
2,鞍内:D=0.55-0.65
膝关节影像质量标准
膝关节前后正位
一.诊断(学)要求
1.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小梁清晰可见。
2.髌骨隐约可见,周围软组织可见。
3.影像细节显示指标为0.3-0.5mm。
二.体位显示标准
1.照片包括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周围软组织。
2.关节面位于照片正中,关节间隙内外两侧等距。
膝关节侧位
一.诊断(学)要求
1.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小梁清晰可见。
2.周围软组织可见。
3.影像细节显示指标为0.3-0.5mm
二.体位显示标准
1.膝关节间隙位于照片正中,股骨内外髁重合
2.髌骨呈侧位(平行四边形)显示,无双边,股骸关节间隙完全显示。
3.腓骨小头前三分之一与胫骨重叠。
4.影像细节显示指标为0.5mm可见。
二.体位显示标准
1.照片包括胸11至骶2椎骨及部分软组织;
2.腰椎体各节可见。
三.技术条件
1.管电压(K V):80- 95
2.毫安秒(mAs):80- 150
3.曝光时间(ms):<1000
4.自动曝光控制:中间室
·外周肺的线状和网状细节:高对比影像下:0.3mm宽度;低对比影像下:2mm宽度。
2.患者辐射剂量标准
标准体型患者的体表入射剂量:0.3mGy。
3.优秀摄影技术举例
(1)摄影装置:带有静止或活动滤线栅的立位摄影架;
(2)标称焦点值:≤1.3;
(3)总滤过:≥3.0mmAL当量;
(4)滤线栅:r=10;40/cm;
·股骨颈清晰显示,不应因股骨旋转而使股骨颈变形;
五.照片选点密度范围
l.腰3横突中点:D= 1.1-1.3
2.腰3-4椎间隙不与骨重叠点:D=1.1-1.2
3.腰大肌(腰34间隙水平的腰大肌中点):D=1.4-1.6
腰椎侧位
一.诊断(学)要求
1.椎体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
2.椎弓根、椎间孔和邻近软组织可见:
3.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棘突可见;
该准则适用于对人体各部位影像质量的评价。
1.照片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学)要求。
2.照片影像中的注释完整、齐全、无误。包括检查日期、影像序号、定位标志及单位名称等。
3.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包括无划伤、无污染、无粘片、无脱膜、无指痕、无漏光、无静电及伪影等。
4.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四周略小于暗盒尺寸 5mm)。
2.毫安秒(MAS):35-60
3.曝光时间(ms)<400
4.自动曝光控制:中间室
5.FFD(Cm):100-120
6.屏- 片组合(感度级):400
7.焦点(mm):≤1.3
8.滤线栅:γ=10:1 40线/cm
9.总滤过(mmAL当量):≥3.0
四.体表入射剂量:<10mGy
2.岩骨上缘投影于眶内上三分之一处,不与眶上缘重叠。
3.照片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颔骨升支。
三.技术条件
1.管电压(KV):78-85
2.毫安秒(mAs):30~40
3.曝光时间(ms):<100
4.自动曝光控制:中间室
5.F F D(cm):100-120
6.屏一片组合(感度级):400
8.滤线栅:(一)
9.总滤过(mmAL当量):)2 5
四.体表人射剂量:<1.0mGy
五.照片选点密度范围
1.软组织(腓骨小头旁):D=1.7~18
2,关节内外腔:D=0.9~1.1
3.股骨皮质:D=0.4-0.5
4.股骨与髌骨重叠区中点:D=0.4-0.5
5.胫骨上端中点:D=0.55-0.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加以屏蔽。
7.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一)胸部后前正位
1.诊断要求
(1)影像标准
·深吸气(由横膈上的肋骨位置进行评价——前六肋或后十肋)后屏息摄影;
·胸廊两侧对称显示,由两锁骨近端与胸推棘突中心之间的位置来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