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2021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1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4551cd59eef8c75fbfb3fd.png)
2021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30分)1.下列各组中,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灰烬jìn摭zhí拾不啻蜇居B.遒qiú劲啮niè噬狼藉美轮美奂C.偌ruò大矿藏zàng狙击熨帖D.龃 jǔ龉恪 kè守缔造振耳欲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及其内阁一再在钓鱼岛问题上漠视历史,这种危言危行....是对本国和他国人民的幸福极不负责的。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睡眠时间与身体健康状况休戚相关....,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大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因此,我们不管工作多么紧张,也要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D.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轻易是不肯搬到四环、五环外的新楼区去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A.10月17日下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州发生大面积林火,日前过火面积已达4万多公顷,大火已造成一名男子死亡,许多房屋被毁。
B.医疗保险改革,“既要让人看得起病,又要控制过度开支”,目的如此明确,为什么有关领导会感到方向不明呢?C.面对公众事件,不少地方深谙“ 拖字诀”,习惯通过采用延缓通报、等社会关注度“降温”之后再发布后续情况“大事化小”。
D.金秋时节,小王决定说服第一次来北京的爸爸和妈妈一起去长城游览,以了结他多年的心愿。
4.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配对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况——战国时赵国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B.柳宗元——字子厚一—“唐宋八大家”之———《昌黎先生集》C.沈从文——作家——《边城》——散文集D.莫迪亚诺——法国——《星形广场》——小说5.下列每组两句中全有通假字的是:(3分)()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C.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D.意有所及,梦亦同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速,引申为“洪亮”)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英语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英语](https://img.taocdn.com/s3/m/eb818cce1711cc7930b7164b.png)
万州二中高2020级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题命题人:谷艳审题人:王瑶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 does the man do most weekends?A.He goes shopping.B.He visits museums.C.He watches matches.()2.What does the man suggest the woman do?A.Report to the police.B.Go back to look for it.C.Buy a new one.()3.What will the woman do first?A.Go to the library.B.Go to the classroom.C.Go to the teachers’office. ()4.How many languages can the woman speak up to now?A.Two.B.Three.C.Four()5.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A.Teacher and student.B.Manager and employee.C.Classmates.第二节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2e331376eeaeaad0f33091.png)
参考答案:1.D(“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错误,原文“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不能说“充分借鉴吸收”。
)2.C(“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是深入把握经典的方法或途径,不是在论证眼界有助于把握经典。
)3.C(A项,经典的普遍意义很重要,但不是不顾特殊性,而只顾普遍意义,原文也没这个意思。
B项,“学无中西”的理念是学问不分中西,兼容中西文化的意思,“新儒学”接受西方文化观念也批评西方文化不是兼容中西文化的意思。
D项,强加因果。
)4.C(原文为“几乎所有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保持强劲增长”,选项遗漏了“几乎”一词,范围不当。
)5.C(由“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美国爆发贸易冲突,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在这个购物狂欢节抢购打折商品”可知,“中美爆发贸易冲突”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没有因果关系。
)6.材料一侧重报道中国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了供给升级;材料二侧重报道大部分国家对中国商品有强劲需求,10月份大幅增长的出口量,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争端导致中国出口放缓的预期;材料三侧重报道中美贸易战是一场持久战,中国将成为引领全球消费市场的“消费大国”。
7.答案D(“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这一句并非为下文孤独仗的出场设置悬念,而是埋下伏笔。
)8.①洒脱,不拘小节。
不同于其他客人的俊朗雅致,孤独丈身穿褐衣,伛偻席地,似一乞丐,昏昏欲睡。
②技艺高超。
他能听出李一笛笛声中的不足,并最终以一曲《凉州词》征服了所有听众。
③惜才,教导有方。
他在李一笛最自得的时刻展现才艺,送他玉笛、曲谱,并刻“艺无止境”四字,点醒教育了李一笛。
(若答“其貌不扬”“深藏不露”“有城府”等可以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9.①运用通感手法,通过视觉形象描摹听觉形象。
如李一笛吹《水调歌头》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让读者在画面中感知笛子的声音特点。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614ce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e.png)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加任何修饰的脸、眼睛和神韵。
这表明,在那时的人们看来,真实自然是最美的。
在中国,汉成帝宠爱苗条纤细的赵飞燕,唐玄宗宠爱珠圆玉润的杨玉环,使得“燕瘦环肥”曾经在特定时代掀起一股不小的审美风潮。
尽管人们追求身体美的愿望不曾改变,但由于地域、文化、种族等的不同,历史的与共时的“身体美学”均呈现出千姿百态。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日益频繁,地域隔阂被打破,东西方越来越多地共享着时尚身体的审美观念。
②在《人体美丽史》一书中,法国学者乔治•维加莱洛指出:人们对身体美的探求从面部轮廓延伸至整个身体的全面特征,并用这些特征展现自己的个性;然而,借助发型、化妆和体型锻炼等传统方式来修饰身体,总是存在一定限度;凭借科技支持,医疗美容手术能直接地干预身体,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他们理想的美貌。
于是乎,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成为一种追求身体美的新时尚。
在此背景下,医疗美容行业乘势发展,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已形成涵盖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和美容中医科在内的上百种服务项目。
在医美市场的扩张中,医美广告——既推销商品和服务,还不断地“生产”消费者——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③2019年8月,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新氧”在视频网站上投放了一则广告,视频中一群身穿白色裙子的女性一起尖声高唱:“新氧医美,整整整。
女人美了,才完整。
”随后画面上浮现出五个大字——“做女人整好”。
正如费瑟斯通所说,广告就是能把罗曼蒂克、奇珍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各种意象附着在肥皂、洗衣机、酒精饮品等各种平庸的消费品之上。
重庆市万州二中 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万州二中 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0502f09915f804d2b16c1b1.png)
万州二中高一上期10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卡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4.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意象,作为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应物,在一些诗人的笔下被描绘成静态的,因而缺乏生命的动态。
而在有的诗人笔下,通过情感的驱动,化物体的静态为动态,使其具备一种流动的美感。
徐志摩的诗大多属于后者,他着意追求意象的动态化,使本来相对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而具有流走的动感,进而使诗歌也具有动态之美。
徐志摩善于用化静为动、以静写动和寓动于静的方法去构建动态美的画面,而这画面往往因在静中注入了动的血液,因而使诗歌愈加清新、活泼、充满生气。
化静为动是徐志摩创造诗歌动态美的重要手法。
《她是睡着了》描写的是少女的睡态。
少女的睡态,本是安谧、宁静的,但诗人抓住少女“可爱的漩涡”这一静态特征,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静态中写出轻盈的动态,使读者在少女如“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的睡态中,感觉到她在“朝阳里”将是如何像“水仙”那样鲜艳芳菲。
《山中》一诗,写静夜里诗人在院中思念山中的恋人。
在那月华如水的静夜里,诗人却想要“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去“吹醒群松春醉,在山中浮动”。
面对情人静谧的窗口,诗人不忍打扰熟睡的姑娘,只愿化为一片碧叶,掉在她窗前,“轻柔如同叹息”。
诗人在苦心经营了一个极其幽静的环境后,又将笔峰轻轻一转,抓住“一针碧叶”掉下发出“如同叹息”般的声响这一动态,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流动美。
2021学年-有答案-重庆市某校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1学年-有答案-重庆市某校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8ba258bb852458fb760b5669.png)
2021年重庆市某校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
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年间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2]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2]](https://img.taocdn.com/s3/m/695f4056b9d528ea81c779e2.png)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其重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
同以往历次科技革命相比,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
面对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瞄准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统筹部署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一是激活“企业实验室”的创新功能。
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是促进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传统企业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以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发展。
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补创新。
国有企业具有科研人员集中、研发能力较强等特点,应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的优势,努力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分工合作、协力发展的互补创新格局。
奏好政府职能“退、放、进”三部曲。
通过“退”,减少政府部门对创新资源的直接分配、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的干预;注重“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都可以放手,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实现“进”,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资助平台、信息平台、监管平台。
重庆市万州区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万州区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df22db484254b35effd3464.png)
重庆市万州区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诗派翟长兴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现代》杂志成了三十年代现代派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汇聚了沪、京、津等许多大城市的诗人,也集中刊发了一大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1932年诗坛刮起“戴望舒旋风”,其诗论被现代诗派奉为金科玉律。
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现代派诗歌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晶,它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
在上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
现代派诗人是都市的漂泊者,又是一代寻梦者。
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
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
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
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
这点深受法国象征诗人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的《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与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很好地实践着戴望舒所主张的“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0fb269cbe23482fb4da4cef.png)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美学骆冬青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
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
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
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
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
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
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
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
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
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
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
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
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
2021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6287e7a32d7375a5178011.png)
2021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一、基础知识运用(21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百舸.(gě)遒劲.(jìn)遏.制(è)锲.而不舍(qi è)B.摇曳.(yì)瞳.孔(tóng)轻蔑.(miè)阿谀.奉承(y ú)C.迂.回(yū)慰藉.(jiè)流岚.(lán)举目远眺.(ti ào)D.眷.属(juàn)颓圮.(pǐ)蛟.龙(jiǎo)戕.害生灵(qi āng)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峥嵘剑戟彷徨色彩斑阑B.廖廓虹霓狭隘长途跋涉C.雾霭骐骥蛩音踟蹰不前D.攀援枯槁时髦精神贫瘠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1)该校采取各种措施,______每一个教师有一定的时间进修业务,提高专业水平。
(2)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______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3)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批发市场就______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A.保障以至喧哗B.保障以致喧闹C.保证以致喧哗 D.保证以至喧闹4.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cccf4dfaba1aa8114531d914.png)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
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
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
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
”——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
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
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
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
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
2020-2021学年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10月份)
![2020-2021学年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10月份)](https://img.taocdn.com/s3/m/3ec18b2e2cc58bd63086bd91.png)
+
1
=
成立?若存在求出实数 m,n 的值;
2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1.(12 分)已知函数 f(x)=ax2﹣(a+1)x+1,a∈R.
第 3 页(共 13 页)
1
(1)若不等式 f(x)<0 的解集为( ,1),求 a 的值;
2
(2)讨论关于 x 不等式 f(x)>0 的解集.
22.(12 分)已知集合 = {| = + 2,2 ―22 = 1,, ∈ }.
∴集合{x∈Z|x3=x}用列举法表示为{﹣1,0,1},故①正确;
实数集可以表示为{x|x 为实数}或 R,故②错误;
{
+=3
方程组 ― = ―1的解集为{(1,2)},
集合{x=1,y=2}中的元素是 x=1,y=2;故③错误;
故选:C.
5.【分析】取特值排除法:a=3,b=2,c=1 排除 A;a=﹣1,b=﹣2,c=﹣3 排除 C,B
面积为 200m2 的矩形区域(如图所示),按规划要求:在矩形内的四周安排 2m 宽的绿化,
绿化造价为 200 元/m2,中间区域地面硬化以方便后期放置各类健身器材,硬化造价为 100
元/m2.设矩形的长为 x(m).
(1)将总造价 y(元)表示为长度 x(m)的函数,并求出定义域;
(2)当 x(m)取何值时,总造价最低,并求出最低总造价.
当且仅当 a=b=c 时取等号,
所以 + + ≥ 3,故选项 A 错误,选项 B 正确;
3
,则 ab+bc+ca=1,
3
1 1 1
但是 + + = 3 3>2 3,故选项 C 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
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
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
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
”——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
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
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
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
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
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
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里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
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
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
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
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
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一种常态,这也是乡土社会的根本特性。
B.由于农业工作分工比较粗放,所以耕种活动的分工往往在男女间进行,尤其是在某一时间男人忙不过来时。
C.在中国农村,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是战乱也无法引发大规模人口流动。
D.在乡土社会,每个世代定居的村民从出生到去世都是在其他村民眼里看着的,大家彼此间非常熟悉。
2.下列对文段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乡村人口流动性小是本文所论述的中国所有乡村现象产生的前提,由此形成了稳定、熟悉的乡土社会。
B.作者引用了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的看法,有理有据地论证了农民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C.作者将外迁的人生动形象地比喻成“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表现了外出谋生的人在外扎根的随意性和广泛性。
D.在提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现象后,作者层层推进,用简要的语言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3.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从本文看来,老子心目中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就是以农村社会为基础建立的。
B.并非所有离开乡土的年轻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扎根发展的土地,优胜劣汰的社会生存法则可能将他们淘汰。
C.农业劳作分工程度很浅,人口没有聚居的必要,但要发展精细分工的现代产业,聚居就成为了必然。
D.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会有更多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农村世代定居的常态可能被打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为了开展我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中国科学院于1965年9月,开始组建卫星设计院。
“东方红一号”经历了模样、初样、试样和正样研制阶段,科技人员们艰苦奋斗,群策群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70年4月1日,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运抵我国西北的酒泉发射场。
1970年4月24日10点,运载火箭1、2、3级工作正常,卫星与火箭分离正常,卫星准确入轨。
(节选自《历史上的今天》,2003年8月《人民网》) 材料二: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0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实现全球区域覆盖,并且国内精度达到 2.5米。
这是3月20日,在北斗航天集团挂牌仪式暨“北斗沙龙”论坛上,有关部门对外发布的。
与会专家认为,北斗卫星与数据挖掘、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相融合,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
截至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发射16颗卫星,覆盖亚太区域。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目前已经启动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可以增强信息修正误差,实现米、分米甚至厘米级的服务,可以给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是国内导航企业弯道超车的一个机会。
同时阐明了北斗产业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是生产企业众多,有1000多家企业在生产同类型产品,芯片层面的竞争也处于白热化,产品标准不统一。
另一方面,各地北斗产业园蜂拥而建,北斗成为圈钱圈地的名头。
因此,他提出,北斗产品开发企业要转变理念,要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信息产业转变,要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形成新的技术和服务。
(节选自李新玲《北斗导航2020年将实现全球覆盖》,2015年3月《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住、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
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援救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北斗系统空间段由若干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国地球轨道卫星三种轨道卫星组成混合导航星座。
北斗系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
北斗系统用户段包括北斗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以及终端产品、应用系统与应用服务等。
(节选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介绍》,2017年3月北斗网)材料四: 2019年12月16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箭双星”再次成功发射两颗“北斗星”,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
至此,北斗三号全球系统24颗中国地球轨道卫星全部成功发射。
美国《福布斯》杂志称,北斗导航系统不会止步于中国,它将专注于东南亚、非洲和东欧的市场。
并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相比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北斗系统将为自动驾驶汽车、农业和关键基础设施管理等领域提供更高级别的准确性。
中国卫星导航产业以北斗系统为核心驱动力,由亚太地区逐步拓展到“一带一路”区域,最终将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应用服务。
如今,中国北斗系统提供了基本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和国内双向短报文通信服务。
2020年全球组网完毕后,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与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
此外,还将提供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国际搜救等服务。
近些年来,北斗导航产业主要通过3种方式开拓国际市场:一是国家间双边和多边合作,尤其是与其它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在系统层面的兼容互操作,基本上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GL0NAss)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达成兼容,这是北斗产业实现市场全球化的关键性基础。
(节选自《北斗,你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20年1月新华社) 【注】第55颗北斗卫星,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于4月4日如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标志着北斗全球星座组网进入最后冲刺的高光时段。
该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展测试、总装、加注等工作,计划于5月份发射。
(2020年4月北斗网发布)4.下列对“东方红一号”相关内容的梳理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历时近五年,终于在1970年4月成功发射。
B.“东方红一号”的研发是从困难重重的模样、初样、试样和正样这“四样”阶段开始。
C.“东方红一号”是在我国西北的酒泉卫星发射场、借助“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
D.“东方红一号”从点火发射,经历了“长征一号”的三级正常工作,又经历了与“长征一号”的正常分离,才准确进入运行轨道。